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新校园

我的新校园

我的新校园

我的新校园范文第1篇

参观完了,我们回到东升小学。同学们纷纷议论。什么时间搬往新校园。

上课了,老师来了。同学竟然还在纷纷议论。

我们搬往新学校,我看看校园的面积,一看大约有1~2公顷啊。

这就是我们的新校园啊,多么壮观,告诉你个小秘密,不仅有教学楼,还有个公寓楼。

我的新校园范文第2篇

山东省章丘市 章丘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 韩晓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校,我的学校是章丘市实验小学。她是今年才建成的一所美丽的校园,是一所优级的学校。

我的学校有4座美丽的教学楼,一座办公楼,一座实验楼。办公楼前面有一个喷泉。每当喷水的时候,会有一些同学为在喷池边,嬉戏,玩耍。喷泉泼洒出的水珠晶莹透亮,像淅淅沥沥的小雨。实验楼内,设备齐全。实验楼的后面,是一个标准型400米的塑胶操场。操场西边有一座大看台。从远处看,操场就像一片绿色的草原。在教学楼里,每个教室都充满着学习的气氛;每个教室都有乌黑油亮的大黑板;每位和蔼的老师,脸上都带着灿烂的微笑。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正是因为这样,园丁在细心的培育着每一个花骨朵,让他们开放,让他们微笑。学校啊!你多么像一个温暖的家。你跟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你又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

实小的新主人,是我们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既然做实小的新主人,就要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把室内外卫生搞好;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要踩踏小草,摘小花;更不要随地吐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实验小学,既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要把握好时间,好好学习,拿我们好的学习成果为实验小学增添一份光彩。

我的新校园范文第3篇

我的学校在铜陵的幸福村居民区里。它就是师范附小,我的学校在最近的一年里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校以前的大操场就是大“沙漠”,同学们在上面走几步,就沙土飘扬,有的时候风一吹就卷起了“沙尘暴”。现在的大操场好多了,沙土消失了,大操场的中间是一大片人工草地,而人工草地周围是塑胶跑道又安全又舒服。我们的篮球场也变了,以前的篮球场的是用木板做的,而且那两个篮筐摇摇欲坠,而现在的篮球筐是用水晶玻璃做,稳定小比原来的木板稳定性强多了……

我们学校的新操场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像不久前的六一文艺演出就是在我们的这个新操场上举行的。同学们在人工草地上坐着面对前方的大舞台,同学们看着表演的同学们,心里美滋滋的,如果是以前的大操场,根本办不起来这样的六一文艺演出的,如果没有新的大操场我们就不可能在下课的时候那么高兴,如果没有新的大操场,我们平时做早操还要在小操场上做。

学校的变化真大呀,我们的学校在短短的一年里脱胎换骨。

我的新校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校区 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一、多校区大学产生的背景及新校区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规模效应,全国纷纷兴起一股“合并”之风,形成了一大批学科健全并由多个校区构成的综合性大学,这无疑带来了其校园文化的复杂性。因此这就使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如何整合校园文化问题。与此同时,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继而在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新大学城,缓解了办学空间。新校区的设立,扩大了学校规模,大大改善了目前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高成本的限制,几乎绝大多数的新校区都建立在城效结合部――城市的边缘地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在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新校区,应如何传承老校区的办学精神,发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出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几乎所有新校区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人文课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往往呈现如下特点:

其一,处于相对集中的大学城或高教区。我国许多地区将一定数量的高校相对集中,建立成为该地区的大学城或高教区。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新校区建设在一起,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人才和信息各个层面上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发挥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的集聚效应。

其二,“硬件”设施相对优越和完善,但“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与社会对高校的格外关注,高等院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与物力,兴建起一大批具有现代化且功能完备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等设施,同时由于办学空间的拓展,还为广大教师配备了个人的工作室或办公室便于个人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如自然人文景观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学风校风等软件建设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和精力投入不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划不够、步伐滞后的问题。

其三,新校区地理位置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城市文化氛围比较淡薄。我国高校老校区往往处在城市中心区域,这些区域绝大多数都经济发达、历史悠久、信息快捷、交通便利,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及浓厚的文化氛围。而新校区往往地处城市中心较远,缺乏浓厚的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其四,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城郊,教师一般乘班车赶点上课,除了上课外,基本不在新校区逗留,谈不上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学生在课余时间难有机会与老师交流思想,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校园人际关系和谐建设与发展。

二、多校区办学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1]因此,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是在一个短期内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建设才能达到。面对当前许多高校存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新校区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根据整个学校的文化传统及新校区的特点,克服新老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注重校园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各校区的特点,全面规划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大学校园文化新理念。

“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表现为一种青年亚文化,通过一定文化的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上与既定文化发生了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并且还能以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更新、再造,从而使学生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2]校园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为背景,以校园范围为地理环境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经知识的生产和理念的创新而形成先进于社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第二,校园文化建构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其中,校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动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和接受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结晶,并通过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和环境体系而将全体师生员工整合形成学校的“综合个性”;即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教风和学风。第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使广大学生得以充分的社会化,完成社会化的任务。[3]可见,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多强调其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而较少关注大学校园美育功能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多个学校的校园或一个大学多个校区校园,大学校园的概念及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其大学人文精神也出现了一度混乱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整合大学人文精神,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大学校园文化新理念,才是新时期多校区校园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2.构筑“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体现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个性。

所谓“一体多翼”,其中“一体”为整个学校,“多翼”为学校各校区。“一体多翼”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整个学校为核心,即学校的历史与文化,以各校区风格各异校园文化特征为内容,以校园人际关系为主体,即师生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新老生之间,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其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人格、性格、个性的塑造。

首先,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每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有一种最能体现其历史积淀和办学历程的精神,即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的作用”。[4]因此,各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注重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营造,挖掘大学的人文精神,把大学各校区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新老交替、传承历史而又不断创新的育人场所。

其次,运用移植手法创建新校区校园文化。正如前面所讲,新校区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如新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等问题。为此,积极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所谓‘文化移植’指的是将老校区良好的文化直接传递到新校区,被移植的文化的风格特征及其精神内涵没有改变,并且在新的校区里健康地发展”。[5]文化移植的目的是使新校区拥有老校区本质的文化,从而使两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校园文化之所以能移植,在于校园文化的传递可以由学校成员在校区之间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实施。实际上,移植就是把老校区的文化要素与新校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因子融合起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最后,努力建设多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其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及与各高校合并的过程中有时往往撇开各学校原有的发展历史沉淀而偏离原有的校园人文精神。然而,有的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忽视对老校区校园人文精神内涵的继承,片面追求表面效果,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变化,忽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积累,忽视学生对校史和校园人文精神理解,忽视对新校区所在地域文化的挖掘,更多地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对合并的各高校校园文化缺乏整合与梳理,往往重视合并高校中的所谓“主导地位”(即合并之后所用的学校名称)的高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传承,缺乏对合并的其他“次要地位”的高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视与提炼。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多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独特性、地域文化性,呈现单一化、空泛化,从而影响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培育新校区地缘文化,注重新校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山水意境和风土人情的挖掘,进一步继承老校区的人文精神,从而构建新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对合并的各高校区的原有校园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并结合各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形成以整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为此,新校区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融入人文精神,确立山水相宜、兼容并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校区的定位、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营造融合进去,在校园建筑、景观、色彩、标志、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布局、风格特色、功能分割上有意识地融合校园文化意识,在学术风气、制度设计、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及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创新。而且,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朝着“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迈进,建设成具有大学人文精神及地缘文化特色,并体现时展方向的校园文化风貌。

参考文献:

[1]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2]束霞平.浅谈校园文化美育.德育天地,1999,(3).

[3]缪克明,高树军.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构.市场周刊,2005,(10):115.

[4]蔡剑兴,苏明.从“物理聚集”到“化学反应”――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构与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64.

我的新校园范文第5篇

一、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提出

我校创办于1960年,1965年开办普高,1981年高中部兼办职高挂牌厦门市文教职业学校,是同安区唯一的集普高、职专、初中为一体的城市完全中学,过去学校重在打造好和谐平安校园环境,但在新的教育形势变化发展下,已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需求。因而,我校从2010年开始重点全面地进行新一轮“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要在打造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觉悟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我校由此蓬勃展开,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够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社会居住的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优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建设一个温馨优美净化的校园,营造温馨校园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和长远任务。

3.有关美学的理论依据。环境美学家有很多论述,柏林特主张,审美欣赏要求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完全地结合,他认为,传统美学的研究模式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疏离的,新的美学模式应当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他主张把人类与自然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的环境。关于审美和实践的关系,他主张审美、艺术和日常经验的结合、保持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卡尔森等认为:对环境的欣赏,与艺术美学的欣赏模式不同,是一种典型的物理上活跃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以及所有人为环境的审美欣赏,还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我校结合本校本乡本土自然实际以及当地人文历史特色,着力打造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优美和谐温馨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并欣赏到美,接受来自学校多方面美的环境熏陶,既让学生锻炼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又能由心底自觉地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三、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我校2010年9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实验的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员有学校的副校长、处室主任担任。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我们具体制定了以下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1.构建温馨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2.通过改造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营造人文文化氛围,创造校园优美、和谐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3.采取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四个方法。(1)观察法:观察和考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诸多影响。这种方法与谈话法、文献法配合使用。(2)调查法: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进行调查验证其效果。(3)活动分析法:通过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现状、学习状况,收集有关学生的思想、作风以及在家的表现等材料。(4)总结法: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总结好经验,认真分析,再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4.继续搞好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继续进行社会、家庭、学校配合,部队、社区、师生共建;努力形成“育人”合力,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让和谐温馨充满人性光芒的校园文化永驻校园。

四、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实验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1.建设一个奋进的温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校园环境。

(1)建一间校史室,作为校园德育基地。收集反映历任学校领导的风采;展示园丁桃李硕果和师生特色、特长;收集展现校友风采等。

(2)点缀校园室外环境。给学校楼房、道路、场地命名,围绕学校的发展向全校师生征集,凡被采纳者将予以奖励。走廊过道的名言画像,适当地更换。彰显学生个性,注意张贴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书画。

(3)改造、完善原有校舍建筑。新建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办公楼、艺术馆和职教楼。我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努力做到了:设计有图纸,规划请专家,建设挤资金。校园布局力求合理,教学楼、综合楼、寝室鳞次栉比,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三区”分离,花坛景点装扮点缀,点、线、面和谐统一,名贵花卉树木错落有致,硬化道路如琴弦拨弄其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意识。

2.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校园环境。

(1)确立学校的新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提出了“创建特色中职教育,培植优质初中品牌”的办学目标,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把维护安全、稳定,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近期的奋斗目标。初中教育中提出:“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办学理念。形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校本教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精细化要求和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正沿着“追求卓越,创建一流”方向发展。职专教育中提出“特色立校、诚信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目标,以“艺术教育”、“高职单招”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一年来,全校师生经过努力奋斗,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得到大力发扬。

(2)通过各方面的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温馨氛围。如我们制订《文明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争创文明班集体条例》等规范学生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又如我们还在学校管理上实施了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任课教师竞聘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还实施教师职称量化评议聘任改革方案。把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评估,谁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量化分数高谁就出线聘任。教师职称聘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1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区拔尖人才2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十佳教师3人,区教学能手28人,区级“名师”33人。我校的师资水平在市区名列前茅。此外,我校还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学校教师每年家访达2400多人次,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教师通过普遍走访学生家庭,把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带到千家万户。融洽了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之间的亲密感情。

(3)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室、寝室等进行美化,张贴名人名言、开设科技园地、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学生通过这些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明理、学会生活。

(4)成立各种校园文体社团,举办校园系列多采文体活动。如辩论赛、演讲会、征文赛、讨论会、音乐会、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充实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我们尝试通过高品位、高格调的文体活动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同时能对师生起到放松精神、愉悦心情、获得心理平衡的作用。我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凸现了:让学生置身可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馨家”;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朵花都会含笑,每一条标语、名人名言都催人奋进,每一名模范师生的先进事迹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活动文化搭平台:开展以庆“五・一”、“十・一”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班团会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兴办以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节活动;积极组织好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在知识的“充电”、“加油”中丰富自我,坚持好以“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做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做一次心智锻炼;做一次体育锻炼”的“四个一”的日课活动;保证好以“琅琅的读书声、优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的每日“三声”活动。由于我校坚持以立足校本,传承与发展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奋进情怀来经营,彰显出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人性化特色,师生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浸润。

五、今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实验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