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亲情的名言

有关亲情的名言

有关亲情的名言

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第1篇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汉语亲属称谓语 姑 姨 同名异指 异名同指

引言

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称谓语是一种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是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系中的两个特殊现象。所谓同名异指,指同一个亲属称谓词指称不同的亲属身份;异名同指,指不同的亲属称谓词指称同一个亲属身份。本文从“姑”和“姨”两个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两个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姑”和“姨”的同名异指

(一)单音节词的同名异指

1.“姑”的同名异指。

(1)指称父亲的姊妹。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毛传:“父之姊妹称姑。”(《诗经・邶风・泉水》)

(2)指称丈夫的母亲。

“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又“吾闻之先姑。”韦昭注:“夫之母曰姑。殁曰先。”(《国语・鲁语下》)

(3)指称妻子的母亲。

“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礼记・坊记》)

《尔雅・释亲第四》中对“姑”的解释是“父之姊妹为姑。”“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妻之母为外姑。”

《释名》:“父之姊妹曰姑。姑,故也,言于己为久故之人也。”“夫之母曰姑,亦言故也。”

由此看来,“姑”在古代分别指称三个不同的亲属,即同名异指。从“姑”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姑”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对女性久故之人之称”①,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指称“父亲的姊妹”。“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开始,盛行姑舅表婚制。如果舅父之女嫁给姑姑之子,姑姑就成了婆婆”,“舅舅之子娶了姑姑之女,‘姑’遂成为岳母。”②可见,“姑”指称“婆婆”和“岳母”是在古代姑舅表婚制的习俗影响下产生的。

2.“姨”的同名异指。

(1)妻子的姊妹。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传:“妻之姊妹曰姨。”(《诗经・卫风・硕人》)

(2)母亲的姊妹。

“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孔疏:“然则据父言之,谓之姨;据子言之,当谓之从母,但子效父语,亦呼为姨。”

《尔雅・释亲第四》对“姨”的解释是:“妻之姊妹同出为姨”。《释名・释亲属》“母之姊妹曰姨”。王先谦疏证“《礼》谓之从母,今呼为姨母。”

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诗经》是有关“姨”的最早记载,指“妻之姊妹”,而在《左传》中,“姨”既可以指妻子的姊妹,又可以指母亲的姊妹。由此可知,“姨”的本义应该指称“妻子的姊妹”,后“子效父语”,才指称“母亲的姊妹”。

(二)复音化后的同名异指

在汉语词汇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单音节亲属称谓词发展为双音节亲属称谓词,从而意义单一化,摆脱了同名异指的不便,如“外姑”指“妻子的母亲”,“姑母”指“父亲的姊妹”,“姨母”、“姨妈”指“母亲的姊妹”,等等;但有一部分称谓词复音化后依然存在同名异指现象。比如:

1.姑姑。

(1)称父亲的姊妹,即姑妈。

“(阳曰旦)告诉小娘说:‘在这儿住着,蒙姑姑抚养,过得很快乐!’”(《白话聊斋・粉蝶》)

(2)称丈夫的姊妹。

“(赵文的老婆)道:‘姑姑年轻貌美,怕没有好姻缘相配,休得愁烦则个。’”(《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3)对未婚女子的称呼。

“(贾媪)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聊斋志异下・邵女》)

2.姑娘。

(1)未嫁的年轻妇女。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红楼梦》)

(2)女儿。

“生了个姑娘……”

(3)旧时俗称为姑娘。

“做姑娘的,一天从了良,每每比三书六聘的还要遂心。”(清・吴趼人《劫余灰》)

(4)姑母。

“原来姑娘死了姑夫,与儿子开着饭店,当见儿,来家同坐。”(《清平山堂话本》)

(5)丈夫的妹妹,小姑。

“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闹哄哄。”(《清平山堂话本》)

3.阿姨。

(1)称妻子的姐妹。

“唐天子!你有了一个贵妃,又添上这几个阿姨,好不风流也。”(清代洪《长生殿・禊游》)

(2)称母亲的姐妹。

“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金元好问《姨母陇西君讳日作三首》)

(3)称庶母。

“其父之侧庶,亦称姨者,姨,本姊妹俱事一夫之称,后世无从媵之礼,而侧庶实与媵比,故虽非母姊妹,而得借此称之。”(清代翟灏《通俗编・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阿姨”作为一种社会称谓语,“称呼跟目前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现代汉语词典》),也可以称保姆为“阿姨”。

(三)产生同名异指的原因分析

结合上文对“姑”和“姨”同名异指现象的论述可以归纳出,汉语亲属称谓语产生同名异指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社会制度原因。

由于社会的发展,受宗族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的影响造成同名异指现象。如“姑”、“舅”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本指丈夫的姊妹、母亲的兄弟,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姑表婚制形成时,二者便产生了夫母与妻母、夫父与妻父义。

2.从他亲属称谓。

从他亲属称谓是指说话人不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直接亲属关系来称呼,而是依从他人(同样也是自己的亲属)与被称呼人的亲属关系来称呼的语言现象。“‘从儿称谓’、‘从夫称谓’、‘从妻称谓’、‘从父(母)称谓’、‘从孙称谓’、‘从弟(妹)称谓’等等也都是亲属称谓的来源。”③比如“姨”,本指“妻子的姊妹”,后“子效父语”,称“母亲的姊妹”为“姨”。“‘姑’本指父亲的姊妹,因随儿称,故亦指丈夫的姊妹。”“‘舅’本指母之兄弟,转指妻之兄弟,是丈夫从子称的结果。清钱大昕《恒言录》卷三《亲属称谓类》:‘乃后世妻之兄弟独得舅名,盖从其子女之称,遂相沿不觉耳。’”④

3.地域隔阂,方言不同。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表示亲属称谓可能有不同的方言形式。亲属称谓词之间,也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郑伟、王晓琴《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通过论证得出,用以称姑母等的‘伯’是残留在汉语方言中的古代百越语的底层词,而伯父之‘伯’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独立发展的一个词。”⑤

4.复音化时添加的语素没有区别功能,导致同名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姑姑”一词的构词方式是重叠,不能从亲属的语义特征上进行区分;解决方法即通过添加标记使之具有区别性,从而获得唯一性,进入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如“姑母”、“姑妈”,可根据“妈”和“母”的语义从亲属特征上可以推断是和母亲同辈份的女性,排除了“父亲的姊妹”的义项。

二、“姑”和“姨”的异名同指

上古时期亲属称谓体系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亲属称谓词贫乏,异名同指现象较少,而亲属称谓词复音化后,异名同指现象大量增加,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复音化后“姑”和“姨”的异名同指现象。

(一)复音化后“姑”和“姨”的异名同指

1.“姑”复音化后的异名同指现象。

以“姑”为中心语素构词表示“父亲的姊妹”:

(1)姑母。

“他姑母是早已亡故的了,他姑丈就在广东续的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2)姑妈。

“话说凤姐见贾母和薛姨妈为黛玉伤心,便说:‘有个笑话儿说给老太太和姑妈听。’”(《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3)姑娘。

“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

(4)姑姑。

“田子春起坐便谢,引奉郎来拜姑夫、姑姑。”(《前汉书平话》卷下)

(5)排行+“姑”或“姑姑”。

“宝玉接在手中看了,便道:‘你三姑姑回来了。’”(《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2.“姨”复音化后的异名同指现象。

以“姨”为中心语素构词表示“母亲的姊妹”:

(1)姨母。

“俄顷所生母及姨母续至,见便悲叫。”(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

(2)姨妈。

“别人不知道,只说我妈和姨妈,他老姐儿两个,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红楼梦》第五九回)

(3)姨娘。

“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住几日,我带你妹子去投你姨娘家去,你道好不好?”(《红楼梦》第四回)

(4)姨姨。

“婆婆道:‘小员外,老身便是妈妈的姐姐。’潘松沉思半晌道:‘我也曾听得说,有个姨姨。’”(《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

周荐在其《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提到,对姨母的称呼中没有“姨姨”这一称呼,但上述例子证明,“姨姨”作为对姨母的称呼是存在的。在《高级汉语词典》中就有“姨姨母亲的姊妹”义项,同样《汉语大辞典》“姨姨”条:母亲的姐妹。

(5)排行+“姨”。

“往后三姨也是那边应了替聘,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二)产生异名同指的原因分析

亲属称谓词的异名同指,是汉语同义词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除了一般同义词形成的几点原因以外,还和地域、文化等因素有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

1.古今称谓词的区别。

由于时代不同对同一亲属身份的称谓语不同出现异名同指的现象,如《北史・袁聿修传》:“(聿修)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崔修深所知赏。”王志坚《表异录》卷三:“袁聿修为姨丈人崔休所知赏,盖今之姨夫也。”

2.方言词汇的区别。

“‘姑父’在武汉、成都、长沙、南昌、福州等方言里,称为‘姑爹’;在合肥、阳江等方言里称为‘姑爷’。”⑥

因为方言中可能保留了古汉语词汇,所以会出现方言词和古语词交叉的情况,但不能否认这两种情况是汉语称谓词异名同指现象产生的两种不同方式,不能合二为一。

3.书面语和日常用语并用。

书面语:姑母 姨母。

日常用语:姑姑 姨姨 排行+“姑” 排行+“姨”。

4.背称和面称的区别⑦。

背称:姑丈 姑母 姨丈 姨母。

面称:姑爹 姑姑 姨妈 姨娘 阿姨。

结语

通过以上对“姑”和“姨”两个亲属称谓词发展演变的浅析,可以发现,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构词规律,多是一个亲属称谓词在发展中产生同名异指的现象,后通过复音化的方式添加语素直到可以完全区别意义,但由于历史、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添加的语素或构词的方式不同,因而出现了异名同指现象。

“亲属称谓词中的同名异指现象,要比异名同指现象少得多,这也在情理之中,异名同指只会带来称谓使用的不便利、冗赘,而同名异指则不仅会带来称谓上的不便利、冗赘,还会带来称谓上的混乱”⑧。

因此,了解称谓语的来源及各自代表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意义,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运用,还可以对比汉语亲属称谓与英语亲属称谓的不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

注释:

①庞子朝.姑舅称谓的起源及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5).

②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01.

③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J].中国语言学报,1984(2).

④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04.

⑤岳嫣嫣.二十世纪以来汉语亲属词研究方法述评[J].南方论刊,2008(8).

⑥吴新民.从语义场理论看“姑夫”和“姑父”的取舍[J].汉语学习,2006(4).

⑦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67.

⑧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67.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清]曹雪芹.[清]高鹗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尔雅・释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6][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马长庚撰稿.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南北朝]颜之推著.何贵芹编译.颜氏家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10]杨应芹,诸伟奇著.古今称谓词典[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89.

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情感态度,身份角色关系,亲疏关系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要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而当和别人交流时,我们总要用某种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来称呼对方。比如,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很自然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在哑语中,自然有相对应的手势语来表示父母、兄弟姐妹等等。可见,无论是用言语,还是用手势语,称呼语(address terms)都是无处不在的。从这些毫不起眼的称呼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交际双方关系的远近,我们也可以看出双方的社会地位孰高孰低,有时,还可以看出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和态度。由此可见,“小小”的称呼语可以折射出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对语言人际功能的分析,尝试着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分析称呼语:即从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称呼语在实际生活中所折射的人际关系,试图为人们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一些策略和技巧。本文的研究只局限于言语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 中的称呼语,对于非言语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身份角色关系,如有机会,会另辟文章进行探讨。

二.语言的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秉承了人类学的传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s),要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因此,该流派历来十分重视对语境的研究。语言是一种资源(resources),作为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s),依据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语言意欲完成的功能,从深层结构中被选择出来,最终在表层结构中得以实现。例如,作为意义潜势的语气(mood)系统,如果说话者想要请求对方把窗户打开,根据这个目的,并考虑到双方的亲疏程度,讲话者就在语气系统里作出选择,最终选择了限定成分+主语+剩余成分的疑问语气,即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如果关系较近,讲话者或许会选择祈使语气,即,Open the window。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系统功能语法是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构成的,其中功能语法是其核心部分。

在对语言功能的阐述中,韩礼德认为,任何语言都同时表达了三种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这三种功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并被称为“元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因为本文主要结合人际功能进行分析,其他两个功能在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说话,我们不仅可以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语言和对方建立某种人际关系,表示自己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的频率的判断和估测,或者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称呼语,无时无刻不体现这种人际功能。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具体的方面身份角色关系,并结合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称呼语所体现出来的人际功能。

三.称呼语的人际功能

称呼语,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在不同的场合中,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会有不同; 同一个称呼,用于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人际意义。所以,按照称呼语来分类的话,就比较繁琐,方便起见,这里作者以称呼语所体现的人际功能为标准,将其分成三类,以下分别做出详述。

1.称呼语揭示交际双方身份角色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语可以体现交际双方的身份和角色关系,社会语言学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关系概括为普遍存在的“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

“权势”关系(power)通过地位来显示,它是指交际双方的其中一方在某一点上(如:年龄、辈份、资格、地位等)居于优势,高于另一方,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例如:上级和下属、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等等。而同等关系(solidarity)是通过社会距离来显示的,它是指交际双方在一些方面(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具有一致性和共同点。例如:兄弟姐妹、同乡、同学、同事等等,都能构成同等关系。这两种不同的地位关系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呼语中都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即使关系比较亲近,仍然属于“权势”关系,学生总是要对老师用尊称,而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就相对自由地多。比如,在法语中,有vous和 tu之分,类似汉语中的您和你。教师可以使用比较随意的tu来称呼学生,也可以用名字,但是学生则需用vous来称呼老师。在法语第一册的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例1:—…Maisvois-tu,quand on est dans une grande classe,il ne faut plus dire “tu”a sonmaitre. As-tu compris?

—Oui,monsieur,je ne te dis plus “tu”.

(—…But you see, whenyou are in a big class, you mustn’t say “tu” to me.Do you understand?

—Yes,sir.I will never say “tu”.)

当交际双方处于同等关系时,他们之间的称呼是平等、随意的。例如,朋友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如果关系近,也可以称呼其绰号,也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称呼,比如身份角色关系,数字,地名,其选择空间是比较大的。

2.称呼语体现情感态度

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具有思维辨别能力,有细腻的情感,而且人们借助于语言可以把这种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从不同的称呼语中,我们就可以听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情感和态度。比如在称呼上了年纪的人时,为了尊重老年人,人们一般都会使用“老人家”、“老大爷”、“老先生”等等敬词,而且还会主动提供帮助,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的体现。但有时在特殊的场合,我们也能听到一些刺耳的用语,比如“老家伙”、“老东西”、“老不死的”之类的贬称或蔑称,这些词语明显体现了说话人对老年人的厌恶和粗暴态度。

何自然老师在《语用学概论》中曾描述过下面这种情形:母亲唤女儿帮忙晒衣服,女儿待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就是不愿意出来。从母亲发出的呼唤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例2: Liz …Elizabeth… Elizabeth Anne …ElizabethAnne Warner!

一开始,母亲亲切地喊女儿帮忙,女儿不应;接着母亲用女儿正式的名字称呼,女儿还是不理睬;母亲有些不高兴了,于是加上了女儿的中名,可是女儿对这不寻常的称呼照旧不理睬!这下子,母亲真的恼火了,到最后把女儿的“名-中名-姓”一下子全都说出来了。从母亲对女儿称呼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母亲从亲昵(Liz),到不高兴(Elizabeth),再到生气( Elizabeth Anne),最后发火(ElizabethAnne Warner)的情绪变化过程。想必等女儿听到最后一个称呼的时候,会乖乖地出来帮忙。

3. 体现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

除了体现称呼者的情感态度和身份角色关系外, 称呼语还能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亲疏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 这是一种容易变化的关系。即使如此,通过观察交际双方所选择和使用的称呼语,我们也可以看出双方的亲疏关系。例如,在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对称呼语的选择可以很直接地体现出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情况。在开始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和尊重,双方都是以姓名来称呼对方,比如,周芳身份角色关系,王小明。随着关系更进一步地发展,称呼就会发生了变化,如,芳芳,小明,或许会以更加暧昧的语言来称呼彼此。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讲述了“我”和闰土在多年后重逢的情景:“他站住了……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到,老爷!” 一声“老爷”标志着闰土和“我”这样一对幼时亲密伙伴因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了情感的疏远和心理的距离。

又如: 例3:Queen: Good, Hamlet, cast thy nightedcolour off,

And let thine eye looklike a friend on Denmark.

Do not for everwith thy vailed lids

Seek for the noble father in thedust.

Thou know'st 'tis common;all that lives must die,

passing through nature toeternity.

Hamlet: Ay, madam,it is common.

Queen: If it be

Why seems it soparticular with thee?

Hamlet: Seems, madam!Nay, it is: I know not 'seems'.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例3中,Hamlet在和自己的亲生母亲说话时,不是亲切地喊mum,而是以madam来称呼,这就充分表示了儿子对母亲的疏远,也表现了哈姆雷特对其母亲再嫁行为的不满和对其父亲死因的怀疑。

四、结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功能的阐述为出发点,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分析了称呼语在日常交往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即: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态度。“小小”称呼语其实并不简单,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关系的“标尺”。那么,怎么去利用好这个标尺呢?这就需要讲话者在交际中选择得体的称呼语。了解和掌握称呼语的文化信息和人际功能是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正确地运用称呼语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以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适当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本文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地层面,以后随着作者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将做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 R&Ford, M. 196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 62:375-85.

2.Halliday Michael Alexander Kirlwood. System andFunction in Language [M]. London:Oxford Unversity Press, 1976.

3.安·汤姆森编.《莎士比亚作品解读丛书—哈姆雷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卫志强.《称呼语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 文化与交流,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词汇 文化内涵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7-01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民族性特征。通过语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了解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语言可以直接和迅速对社会的变迁及文化的发展做出反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点主要通过语言中的词汇来体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词汇就是构建文化大厦的“砖块”。

词汇的文化内涵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因与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产生紧密联系而被赋予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历史越久远,其语言的词汇拥有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因此,在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的发展后,英语语言的词汇便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语言中的称谓语词汇、姓名词汇及动物词汇。现把这三类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一一分析如下:

1 英语称谓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1.1 亲属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1.1.1 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简单而笼统。这是因为,英语民族的亲属称谓语不采用父系也不采用母系、直系或旁系,只标明辈分。比如:仅用一个单词“uncle”就可以将汉语中除了父亲外的所有与父亲同一辈分的男性亲属和男性亲戚的称谓语囊括在内。同样,仅用一个单词“aunt ”就可以将除了母亲之外的所有与母亲同一辈分的女性亲属和女性亲戚的称谓语囊括在内。甚至,与自己同一辈分的所有亲属和亲戚的称谓语,不分男女,只用一个单词“cousin”便已将其囊括其中。在英语语言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1.1.2 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体现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比如:Father不仅指家中的顶梁柱,还指“有社会地位的长者”;而mother除了指“母亲”外,还指“下层社会上了年纪的妇女””。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中普遍存在男前女后的现象,如father and mother,brother and sister 等。究其原因,是由于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后,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获得了支配权,而女性则相反,由母系社会的掌权者变成了依附顺从者。

1.2 社会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1.2.1 英语民族的宗族观念淡薄。具体表现在,对家人常常是直呼其名,更不可能用“uncle、brother、sister等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而汉语却与此相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因此,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常用“大爷、大伯、大哥、大姐等称呼与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

1.2.2 在英语语言的社会称谓语中,存在不少具有褒男贬女意味的用语。如,master指的是有能力地位的人,而mistress则是指情妇;man被用来指代有身份地位的人,而woman却被用来指代女佣或者情妇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一点与汉语相同。

2 姓名称谓语体现的文化内涵

古代英国人没有姓氏,直到诺曼民族征服英国后,英国才开始逐渐有姓氏,而且,这些姓氏大多是由诺曼人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地名作为姓氏带入了英国。英语姓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另外,在当时,以自己崇尚的动物为姓也是一种习惯,如:Fox(福克斯)。也有一些姓氏是来自祖先从事的职业,如Smith(斯密思)。对祖先的相貌、身材等方面的描述也成为英语姓氏的来源之一,如,Peter Strong。甚至连自然现象也成为英语姓氏的来源之一。

英语民族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使其文化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姓名称谓语领域中的表现为,英语的姓名称谓语具有非正式和自由的特征。例如,英国人将自己的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即使辈分不同,也可直呼其名;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这一点与中国相反,中国人的亲属姓名系统非常严谨,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的族谱、家谱中看出。

3 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swan(天鹅)被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由一个希腊神话而得来。oyster(牡蛎)被用来形容沉默寡言的人,因为在英国的肯特郡,那些总是将口闭得紧紧的牡蛎被认为是质量上乘的。英国人认为,lion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语习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如,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等。owl在英语中被看成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就是最好的证明。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因此总是将其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如,crazy as a bat。Peacock(孔雀)在英语中则是完全被否定,被用来形容那些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等。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最活跃的成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词汇的意义分为字面意义和深层涵意两种,前一种为词汇的直接意义;后一种为词汇的附加意义,也就是词汇的文化内涵。当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该语言的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掌握其文化内涵,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有可能会遭遇尴尬,甚至还有可能会犯严重错误。

参考文献

[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南京方言 人称代词 变调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现辖九个区、两个县,分别是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四大主城区,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个郊区,溧水、高淳两县。广义的南京方言包括南京市所辖九个区的方言,狭义的南京方言只包括明都城范围内的玄武、秦淮(原白下和秦淮)、建邺、鼓楼四区及城郊结合处的方言。南京居民普遍认为城南人,尤其是秦淮区的老居民所操方言是南京话的代表。

本文主要阐述南京方言中人称代词在某些特殊搭配中的变调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的音理分析。

一、南京方言的声调和两字组连读变调

南京方言的单字调共有五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现将笔者通过实验调查所得的单字调调值列作下表,并附上每一调类的传统值进行对照:

表1.1 南京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对照表

注:传统值1来自《南京方言志》(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出版社,1993.7,第5页);传统值2来自《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刘丹青编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第12页)。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虽然实验所得值与传统值在某些调类上存在些许差异,但从整体而言,音高的走势大体上是一致的。阴平和上声为降拱,其中阴平的下降幅度更大。阳平是升拱,去声是平拱,而入声是没有音高变化的短促音,为零拱。

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音位在和其他音位组合的时候,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①。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就音节而言,每一个单字都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当单字进入语流之中,即与前、后相邻的音节发生关系时,受彼此之间的影响,某些单字就会产生音变。在音高方面所发生的语流音变被称为“连读变调”。连读变调具有区别语义、连贯语流等作用。

语流中,根据音节所处位置的不同,连读变调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从位置匹配角度出发,刘俐李先生将连读变调分为前变型、后变型和全变型三种②。据《南京方言志》所载,和大多数北方官话一样,南京方言的连读变调是后字均不变调、前字变调的前变型,又称“右字调”型。南京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具体如下表:

表1.2 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表

二、南京方言人称代词的连读变调

代词是指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词,那么人称代词就是替代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她们)。在南京方言中,“我、你、他”三个单字的声调分别为上声[21]、上声[21]、阴平[41]。下面分单数和复数来分析南京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现象。

1.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

(1)单独使用

南京方言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单数在单独使用时,遵循表1.2所列出的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第三条规律,即“我”和“你”在上声前变读为阳平调,而“他”在五种声调前都不变调。

①阴平:我[21]/你[21]/他[41]说的都是真话。

②阳平:我[21]/你[21]/你[21]钱包不见了。

③上声:我[24]/你[24]准备暑假出去实习。

他[41]准备暑假出去实习。

④去声:我[21]/你[21]/他[41]是南京人。

⑤入声:我[21]/你[21]/他[41]吃过晚饭了。

(2)“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

“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是语流中一种特殊的组合,在这种搭配中,人称代词根据后面所接的亲属称谓名词首字声调的不同,其变调情况也不同。无论这个组合处于句首、句中,还是句尾,当后字为阴平、阳平和去声时,单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当后字为阳平和入声时,单数人称代词不变调。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人称代词必须充当定语的成分,对后面的亲属称谓名词起修饰作用。

①阴平:我[24]/你[24]/他[24]妈是小学老师。

②阳平:我[21]/你[21]/他[41]姨妈在幼儿园工作。

③上声:我[24]/你[24]/他[24]姐姐在美国上学。

④去声:我[24]/你[24]/他[24]爸爸是汽车公司驾驶员。

⑤入声:我[21]/你[21]/他[41]叔叔去新疆旅游了。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后接字调为阳平的情况中,虽然单数人称代词均不变调,但在某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名词前,如姨娘、爷爷等,人称代词仍然会变读为阳平。这与亲属称谓名词本身的性质有一定关系,与上述②中所举的例子“姨妈”不同,“姨娘、爷爷”诸如此类的两字组亲属称谓名词,在南京方言中,后字均读为轻声,这是造成人称代词变读的重要原因。其中具体的原理将在后文进行详细阐释。

(3)“人称代词+家”

另一个特殊的组合形式是“人称代词+家”的表达,在这一搭配中,无论该组合处于句中什么位置,单数人称代词均变读为阳平。

我[24]家住在新街口。

那个平房还是你[24]家啊?

他[24]家被社区评为“五好家庭”。

与这种变调现象有关的还有两种表达式,分别是“人称代词+家+人”和“人称代词+家+亲属称谓名词”。在这两种组合之中,“人”和“亲属称谓名词”充当整个短语的中心语,而“人称代词+家”作为一个固定的整体,作后面中心语的定语,对其起修饰作用。所以,其中人称代词的读音不会受到后面“人”和“亲属称谓名词”的影响,仍然遵循在“人称代词+家”这个组合中变读为阳平的规律。如:

我[24]家人/你[24]家人/他[24]家人

我[24]家婶婶/你[24]家大伯/他[24]家妈

2.复数人称单词(我们、你们、他们)

在复数人称代词中,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声调保持不变,即“我、你”仍然读上声,调值为[21],而“他们”中的“他”变读为上声。

同样需要提出的是,不管在复数人称代词后“+亲属称谓名词”,还是“+家”,对声调都不会有任何影响。“我”和“你”不变调,“他”变读为上声。

在普通话中,复数人称代词中的“们”是轻声,但在南京方言中,至少从听感上来讲,“们”更接近于阳平。虽然轻声对于南京方言复数人称代词的变调没有影响,但是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形式中,会使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当后接字为阳平时,虽然人称代词不变调,但在姨娘、爷爷等特殊的亲属称谓名词前,人称代词仍会变读为阳平。

在南京方言中,轻声是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它没有固定的音高,它的声调取决于前一个音节。一般而言,阴平和上声后的轻声为低调,阳平、去声和入声后的轻声为半高调,有些阳平字后面的轻声可以达到高调③。就“非轻声字+轻声字”这样的两字组而言,其音高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轻声前的阳平读如上声,这就可以解释当后接亲属称谓名词的首字是阳平时,前面的单数人称代词为什么会变读为阳平了。因为“姨娘、爷爷”等亲属称谓词的后字在南京方言中读轻声,而前字的单字调又为阳平,所以,“姨娘”中的“姨”和“爷爷”中的“爷”实际变读为上声。而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组合中,当后接字为上声时,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因此,姨娘、爷爷等这类亲属称谓词前的人称代词会发生变调现象。原理如下:

三、人称代词连读变调的原因分析

我们先对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这里要说明南京方言单字调的音区特征。音区是指声调音域的分区,一般分为5个音区,通常用五度制标记,也可分为高(H)、低(L)两区,或高(H)、中(M)、低(L)三区。南京方言单字调的音区为:阴平HL、阳平LH、上声LL、去声HH、入声H,整体来看,音高能达到高音区的频率较高。

由此可推出,南京方言两字组五个连读变调的规则是:

①阴平+阴平:HL+HLHH+HL

②上声+阴平:LL+HLLH+HL

③上声+上声:LL+LLLH+LL

④阳平+入声:LH+HLL+H

⑤入声+入声:H+HM+H

上述五种规则可以总结出两条一般规律:

A.*HL+HL*LL+HL*LL+LL降调不与降调组合

其中主要涉及到阴平和上声,在南京方言中,这两个调类的调型都是降调,也就是说,当两个降调的单字连读时,前字会变为升调或平调。而南京方言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巫值骶褪且跗胶蜕仙,均为降调,所以,在“单数人称代词+家”这种形式中,由于“家”本身的声调是阴平,为降调,迫使前字遵循规律A,变降调为升调,即单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同样,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组合中,当后接字为阴平和上声时,前字也变为了阳平。

B.*LH+H*H+H入声前不接高调尾

这一条规律涉及到入声和阳平,入声本是一个短促的高调,当后字是入声调时,前字不能再是高调尾,所以五声中两个为高调尾的阳平和入声便会向低音区、中音区变化。这也解释了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表达中,当后接字为入声时,人称代词为何不像其他情况一样变读为阳平的原因。因为若变读为阳平,那么“我、你、他”原本的低调尾就会变成高调尾,要与后接的入声相配,这是不符合规律B的,所以仍保持原调。

其实从实际发音的角度来说,连读变调无非是为了发音的省力和方便。以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中“他”的变调为例,虽然只是在调值上发生了变化,由[41]变为了[21],但作为阴平调,它有4个音区的跨度,而上声调只在一个音区,即低音区内有轻微的变化。不可否认,“他”在变调之后,发音要省力得多。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折度”的概念。折度是计量声调曲拱的基本单位。每一次升降转折就产生一个折点,一定范围内折点的频次就是折度④。其中,平调与平调的组合和平调与升调的组合不产生折度。当单字连读时,原先的折度会为了发音的省力和容易而减少。我们用这个原理来解释“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组合中,当后接字为阳平和去声时的情况。

图中圈出的地方就是存在折点的位置。我们通过比较,不难看出①中左边的发音只有一个折点,因此被优先选择,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中,当后接字为阳平时,前字均不变调。若前字与其他条件中一样变读为阳平,那么就如右图所示,发音时会产生两个折点,这是不符合省力原则的,所以不会被采用。而②中若单数人称代词保持原调,就会如左图中显示的,从理论上说发音会有两个折点,而当其变读为阳平后,整个发音过程就没有折点了,这样的省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人称代词在日常使用中是非常频繁的,在南京方言中,人称代词在某些特殊的搭配组合中会产生变调现象:单数人称代词单独使用时,遵循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我、你”在上声前变为阳平;“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时,若后字为阴平、上声和去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若后字为阳平和入声则不变;“单数人称代词+家”时,均变读为阳平。复数人称代词中,只有“他们”中的“他”变读如上声。现如今,南京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称代词变调并不是一定的,不变调仍然可以被接受,并不会产生歧义。

注释:

①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刘俐李.汉语声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方言志.南京出版社,1993.

④刘俐李.汉语声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李荣主编,刘丹青编纂.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地方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柏莹.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J].学术交流,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