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明威的名言

海明威的名言

海明威的名言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明威;语言;特色

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这一崇高的荣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不仅是文学大师,而且是语言大师。一方面,他塑造的许多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脍炙人口的典型;另一方面,他在英语文体上的革新给英语乃至许多其它语种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朴实的语言

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懂得“如何以最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最复杂的意思,如向使语言朴实无华。”细读海明威的作品,我们会明显地体会到其风味与能量不是靠形容词堆砌,不是靠“修辞术”,而是出于其简短的句式和准确的措词。他偏爱英语里的基本词汇——即含义具体,音节不多的常用词,他侧重名词而少用形容词,侧重动词而少用副词。语言的朴实无华直接来自于准确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用名词和动词直接触及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事物的基本色彩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他用词简单到了连小孩都能看懂的地步。所采用的句式,以简短的陈述句为主,常常一连用几个简短的陈述句,中间用连接词and连接起来,偶尔也用then和so,但是却很少用主从复合句。我们来看《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中一段写大鱼终于给钓绳勾着跳出海面,老汉抓住机会用鱼叉制伏它的情景:

“The old man dropped the line and put his foot on it and lifted the harpoon as high as he could and drove it down with all his strength,and more strength he had just summoned,into the fish's side just behind the great chest fin that rose high in the air to the attitude of the man's chest.He felt the iron go in and leaned on it and drove it further and then pushed all his weight after it.”

这段描述,作者选用诸如drop,put,lift,go,lean,drive,push这样十分常用的动词以及1ine,harpoon,chest fin,strength,weight这样浅显的名词,用了七处and来连接几个简短的简单句,中间没有任何的修饰,仅凭这样简单的动词和名词的组合便把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感觉整个过程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二、直观的语言

我们在这里分析海明威语言的直观性,主要是从他运用文字本身的角度去研究。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最先接触到的不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是表现作品内容的“符号”一文字。海明威通过运用文字本身给人从视觉上形成的第一感觉来达到表现情节的目的。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在描述一个悲伤的场合时,还要用到happy(高兴)这个词,我们就可考虑使用not unhappy,虽然两者表现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但not unhappy给人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却会比happy更贴切,更符合悲伤场合的使用。因此文字的直观性要比它的内涵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海明威很是谙熟此法,在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C The Old Manand the Sea)中有一段描写老人桑提亚哥回忆当年和一位年轻黑人册腕子的文字:

“...They had gone one day and one night with their elbows on a chalk line on the table and their forearms straight up and their hands gripped tight...Blood came out from under the fingernails of both his and the Negro's hands and they looked each other in the eye and at their hands and forearms and the bettors went in and out of the room and sat on high chairs against the wall and watched.”

第一句话作者用了28个词而后一句则达48词之多,一句话中间没有任何标点能达48词实属不多,然而作者正是想借助这种长句本身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来体现这次掰腕子时间的持久性,因为我们知道,整个较量持续了一天一夜。

三、口语化的语言

海明威的口语自有其特征,他写出了绝对“风格化的口语。”海明威把美国口语经过提炼,应用到书面文章中,给文学作品带来了生气。他不喜欢广征博引,摆出一幅学问家的模样。海明威采用净化了的口语,一是更容易体现人物的个性,因为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平民百姓,咬文嚼字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二是能够清楚地揭示人物心理,由于口语朴实贴切,避免了文字的晦涩带来的人为的模糊。

海明威的语言中单音节的词多,连接词and多,因为他符合口语习惯,他在作品中常常使用goddamn, bitch, baster, hell等类的“粗话”,这更表明了其不忌但语,俗语,语言贴近实际生活的口语化的特征。例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中白人猎手罗伯特·威尔逊的那段内心独白,文字的运用极其符合人物的特点,如果我们细细研读那段文字,就会发现里面的语法错误非常多,短句重复之处特别多,其口语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生动传神的再现了威尔逊这一“粗人”形象。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对话是最能体现其口语化的特征的。有的研究者指出,海明威最得心应手的是写对话,他不但追求对话的语调,语气,用词等方面的真实,而且追求对话者的感情,态度,性格等内在的真实。他可以用对话来暗示背景,说话人的思路,说话时的神情,直接用对话来代替别人要用叙述来交代的许多东西。口语化的这种特点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俯首皆是,我们仅举一例:同样是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中,麦康勃的妻子玛格丽特晚上出去与白人猎手威尔逊回来后与麦康伯有一段对话:

“Where have you been?”Macomber asked in the darkness.

“Hello, ”she said,“Are you awake?”

“Where have you been?”

“I just went out to get a breath of air.”

“You did, like hell.”

“What do you want me to say, darling?”

“Where have you been?”

“Out to get a breath of air.”

“That's a new name for it. You are a bitch.”

“Well, you are coward.”

“All right,”he said,“What of it?”

“Nothing as far as I'm concerned, But please let's not talk, darling, because I'm very sleepy.”

稍微有点英文知识的人都能读懂这段文字,因为用词很简单,很口语化,然而海明威就是运用这么简单、口语的对白来表现了人物真实的心理,甚至都表现出了说话人的语调。妻子与别人,麦康勃的愤怒可想而知,然而整个部分作者根本没有用表现气愤、恼怒之类的词来进行说明,中的所有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You aye a bitch.”中的”are”斜体则清晰地反映出麦康勃恼怒之极的心情,而他妻子,反唇相讥的神态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任何作品的语言特色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本文把海明威的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成几个部分来分析主要是为行文之便。其实这些特点都是融为一体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说海明威的语言朴素,其实里面未免就没有简约,含蓄的一面,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其语言特点,才能品出其中真正的味道。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海明威研究》,董衡粪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海明威谈创作》,董衡粪编选,三联书店,1985年.

[3]《小说文体分析》,杰弗里·利茨,英国朗曼公司,1981年.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第2篇

参观访问粤北一带以后,经过抗日战地洗礼的海明威夫妇在返回途中,花43个小时乘坐舢板、汽车,接着又花25个小时坐闷热的火车,从陆地上跋山涉水,于4月4日到达“美丽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小憩两日。

在此之前,军事委员会曾致电李济深:“美国笃实派著名作家海明威来华,业已抵韶,将次第至桂筑渝及第五六两战区前线考察,据报渠曾表明此来目的,在求明了战时中国之实况,尤其注意了解:(一)中国抗战能否支持到底。(二)假使美国供给飞机,中国驾驶人员是否敷用。(三)国共关系问题。又据报关于第三点,渠抵港后曾言:就地图上研究,似觉共产党部队之行动,为企图在中央军与日军之间,打通一条走廊……海氏素有左锋作家之称,将来其游华著述中,如发表此种见解,……殊足引起国际舆论之评判。此于我国抗战前途,不无裨益,希于抵达时,在谈话时方面,特别注意为荷。”从这份电报中不难看出,当局对海明威访华的重视。

参观桂林这个行程原先没有安排,但当得知桂林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后,决定去桂林参观。到达桂林后,他们谢绝一切应酬,专心致志于去参观和写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他把最华美的词汇都给了它们,认为它们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美。堪称世界美景一绝。参观七星岩洞期间,当他看到数千名当地老百姓躲在洞里以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时,非常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对日本飞机的轰炸深为气愤,他希望那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之美能恢复原貌。

海明威在后来的报道中说,桂林是他们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的小山峰,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山峦,但只有300英尺高。你在中国画和印刷品中所看到的可爱的风景,有许多出自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事实上很像桂林山水的照片。”

3天以后,《大公报》刊出一则电讯:“美国名作家海明威夫妇六日下午五时由桂飞渝。按海氏当西班牙战争时在西勾留颇久,所有作品极受美人重视云。”

同夫妇个别交谈:认为蒋怕共产党

4月6日,海明威夫妇抵达重庆。他们的到来,受到政府破格的热烈欢迎和热忱接待。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留美时曾住在海明威家里,认识海明威的父亲和他本人。所以,孔祥熙代表当局派了自己的夫人宋霭龄和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夏晋熊专程飞往香港迎接海明威夫妇,并由在美国曾获经济学博士毕业返国后的夏晋熊陪同他俩访问广东前线和桂林,护送他俩至重庆。入住宋子良别墅。

孔祥熙设宴为海明威夫妇接风,席间菜肴之丰富,令客人瞠目结舌,反而引起了海明威夫妇的极大反感。那时中国抗战已经4年,沿海被日军封锁,物力艰难,广大军民难求温饱,财政部长家却这样阔,海明威夫妇如此反感孔氏夫妇,显而易见。

接下来的几天,海明威夫妇分别会见了政府的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多位将军。海明威受到格外尊重,俨然像个美国政府的高级特使。

一天中午,亲自接见并盛情宴请了海明威夫妇。宴会上和宴会后,大文豪海明威同的谈话,自始至终由蒋夫人宋美龄亲自担任翻译,交谈了4个多小时。说:“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好像捉迷藏。”谈到了对抗日战争形势的看法、国共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价值体系等。

当时,刚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行为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在美国报刊上作了公正的报道,引起美国进步人士强烈反响,这使得十分不安,他想通过海明威向美国舆论界作宣传,以改变美国人对自己的印象,所以他的话题总离不开“皖南事变”。

宋美龄说,“皖南事变”刚过去不久,她收到了一些美国来信,指责的军队在的新四军按命令撤退时从背后向新四军开火。她强调是不实之词。

不但矢口否认自己制造的事变,声称他的军队从未向新四军开火,指责共产党的军队根本不服从政府的统一指令,而且随时要解除军队的武装,以补充武器和扩大地盘。

席间,问海明威夫妇,对西方报纸上刊载有关中共的一些文章,有什么看法想法?海明威出言谨慎,说他们谁也没见过,就谈不出看法来。用不同的方式,四次谈到“皖南事变”。海明威都没有说什么。

随后说,共产党人都是些宣传老手,却没有多大战斗力,如果他们制造事端,有害抗战,政府就会诉诸纪律处罚。

海明威从这位头面人物的话里,敏锐地觉察出,的内心和行为与他此前声明的不一致。其实,海明威完全听懂了的意思,但他一直未写关于“皖南事变”的文章。原因正如他回美国后所声称的:“由于这些言论只能使国共感情冲突火上浇油,易于制造内战气氛,因此我没有发表它。”这位特派员最后强调说:“蒋委员长的很多说法与他过去的言论不一致,也与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参加抗战的事实相矛盾。”25年后回忆此事时,海明威夫人认为“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我们作宣传,其效果就像往沙里泼水”,没有起作用。

海明威夫妇还飞往成都参观了军工厂和军事学院,在成都亲眼目睹了8000多名中国工人修建一座军用机场的壮观景象。

海明威夫妇在重庆逗留近10天。对当初重庆的印象:“除日机空袭、被炸房屋和街上标语等战争痕迹外,重庆并无多少战时气氛,夜晚依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此外,商品缺乏、物价飞涨,人口拥挤,一片肮脏,令人失望。”

经过与的会见,尤其是后期调查,海明威在写给他的朋友摩根索的信中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国共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不要忘记剿共10年,以为首的官员是西安事变后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才转向抗日,的主要目标是消产党。海明威最终认为,中国内战不可避免,美国在中国的代表应十分明确地向表明:美国决不以任何方式资助中国打内战。

值得一提的是,4月8日,海明威对记者发表如下谈话:“对于中国,要说的话太多了。无论是韶关、桂林或是伟大的重庆,在残暴的日本人不顾人道轰炸之下,中国人民仍能各就着各人岗位,努力工作。尤其是在重庆……这种精神,使我们非常钦佩。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尤其要特别描写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这种精神介绍给我们美国人!”

与秘密会见:获悉皖南事变真相

作为来自美国的使者,海明威也见到了共产党方面的,是秘密约见的。

4月中旬的一天,盖尔虹正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金发女士悄悄走过来,低声问她是否想见见。盖尔虹当时不知道是谁,便回答说得去问问海明威才能决定。盖尔虹匆匆返回住处谈起此事。

海明威一听,非常高兴:“对啦!是乔里斯・伊文思的好朋友。”他当即表示愿意和会面。

盖尔虹随即返回菜市场,将海明威的口信转告给那位金发女士。荷兰导演乔里斯・伊文思在1938年至1939年曾经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结识了。他成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让盖尔虹一度误以为王安娜也来自荷兰。后来得知,那位金发女士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负责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

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先到街上散步。等着他们的是金发碧眼的德国姑娘王安娜,她身穿旗袍,头戴一顶男士毡帽。在山城重庆迷宫般的街巷里,甩掉了跟踪盯梢的密探后,便赶到了事先约好碰头的菜市场,与海明威夫妇会面。

王安娜带着他们穿过一条又一条幽静曲折的小巷后匆忙钻进一辆人力车,用布帘子盖住车斗,一路飞跑,来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一处住所,即曾家岩50号“周公馆”。走进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早在那儿等候了。他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神态安详,朴素大方。打扮就像一个收入不高的普通小职员。这令他们印象深刻。

站起来热情地迎接客人的到来,并用法语跟他们打招呼。

双方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宾主谈笑风生,毫不拘束,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海明威与的谈话也没脱离天气和日机空袭。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

在对有一见如故般感觉的面前,海明威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像是要把一路来的观察和预见都告诉眼前这个不无好感的人:香港的道德堕落,美方对抗日的支持,对“背后开火”的不满,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前线中国将军的聪明,日本人对南亚橡胶资源的野心,德国和苏联对军队的支持,蒋周围的主和派等。

着重对海明威谈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前后事态、中共的抗日方针等。他还针对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很有准备地写了两个纪要交给海明威,请海明威转交美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能仔细读读它,作为了解国共关系的参考。

海明威夫妇与的秘密会见,使海明威直接了解到中共团结抗日和反对日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态度,并如实转达给美国政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束采访后,海明威大胆预言:“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中国的政权。”

虽然仅有一面之缘,的个人魅力却完全征服了海明威夫妇。海明威见过欧美许多政治人物,这次被一席话所折服,还是第一次。海明威访问后无不感慨地说:“是一个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有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双方谈话时间虽然不长,但的良好风范给夫妇二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盖尔虹当时甚至忘了做会见笔录。1975年盖尔虹在《我与他旅行记》一书中回忆:他俩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觉得和一位中国人相处,好像在家里一样,十分愉快。的三言两语胜过丰盛的午宴和喋喋不休。盖尔虹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认为,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惟一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正因为有了这种印象,所以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盖尔虹看到当年在重庆一间地下室里秘密会见他们的就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她并不感到奇怪。

发表对中国现状的6篇报道及报告:预言中国将胜

4月14日下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欢送还由孔祥熙主持,300人出席,官方记者采访海明威时,他只是说“中国太奇妙了!”

4月16日,《大公报》以“海明威昨飞腊戍转飞新加坡”为题,结束了对海明威中国之行的跟踪报道。腊戍是缅甸北部重镇,说明海明威夫妇是从云南出境的。5月1日,该报刊登一则电讯,说海明威于4月29日抵达香港后,“拒绝发表此行的印象;惟对中国军队深致钦慕,据称:华军训练精湛,士气雄壮,感予最深云。”

虽然海明威抵达香港后声明“拒绝发表此行的印象”,然而,他在返回美国之后则在《午报》上一连串发表了6篇把一路见闻和思考诉诸笔端的报道:《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在这6篇报道中,海明威详尽真实地描写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人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介绍给了美国人民。他在报道中明确地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和反对打内战。海明威观察,苏日尽管签订了条约,但是苏联继续在援助中国,和中共就像苏联押注的两匹赛马,只是看哪匹最终胜出;如果得不到美国支持,有可能依赖德国,转而与日本媾和,因为他不会放弃剿灭中共的目标;日本正在积极准备进攻东南亚,以夺取战略物资;日本暂时失去了与中国媾和的机会,而且绝不可能征服中国;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中国人勇敢、有牺牲精神,他们能对日本发动反攻,而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海明威夫妇访问中国的收获是颇多的:他们先到广东前线,与军官们一起研究军事形势,跟士兵们一起生活,观看军事演习,亲身经历过日本轰炸机的骚扰,等等。海明威很满意这一次艰苦而愉快的旅程。

而最大的收获则是:海明威还写给美国政府一份关于国共关系紧张的详细报告。夫妇二人也曾一起到华盛顿去回答关于中国问题的咨询。海明威写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的主要内容,展现了海明威对统治区独裁政治的揭露和他对国共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的分析:“委员长的各种解释……跟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努力抗战的事实是相矛盾的。”海明威在给摩根索写的报告中详细谈了访华观感和他对国共两党冲突的见解,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使整个事情尽可能简单化,我想我们可以肯定一点:除非苏联与重庆政府达成某种协议,规定中国的一部分为真正的‘苏区’,并划定国共双方都遵守的可防御的边界,否则国共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我相信,如果我们的代表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楚地表明我们不对内战提供任何资助,我们就能无限期地拖延重庆政府和共产党人之间全面内战的爆发。”至于美日会不会开战,海明威告诉英格索尔,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时间对美国人有利,对日本人来说,时间正在消失。没有人能预料,战略决战何时到来。

海明威的报告中说,这场战争之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在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他在报告中批评了对内排除异己的政策,指出蒋把日本看作是“皮肤病”,而把“中国赤祸”视为“心腹之患”。

海明威的报告“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明确地表明了海明威对待国共分歧的态度,果断地提出了不资助中国打内战的建议,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极有战略远见的主张,也是海明威对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支持”。据《午报》主编英格索尔写的《海明威访问记》所披露,海明威去中国的身份乃是一个研究战争的学者,英格索尔希望他在对中国战场考察后写出一份比每日报道更有永恒价值的报告。海明威出色地完成了他作为军事专家的使命。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第3篇

海明威在文坛上负有盛名,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对美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在语言风格和主题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现在所说的冰山理论使他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冰山理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陈述保留,对20世纪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明威使用精确有力的文字,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许多作家。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一、《丧钟为谁而鸣》中相关概述

(一)人物语言风格概述

《丧钟为谁而鸣》描绘了典型的海明威式人物。如同在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也广泛地运用了所谓的海明威准则。各种各样的人和他的个人生活事件对他的写作也产生了影响。

许多人持这样的观点:没有一个美国作家能和海明威相媲美。作为一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成员,海明威在很多方面是他自己作品中最好的人物,并成为他自己一生的传奇。虽然他的生活剧和浪漫史有时似乎掩盖了他的作品质量,但是,海明威首先是一个文学家、作家和读者,在谈到所有关于他狩猎、探险、斗牛、捕鱼和战争的时候,这通常会被忽略。海明威很享受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后的感觉。然而,海明威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并不想因为所有不当的原因而出名。

(二)评论家心中的语言风格

几乎是从他的写作生涯的开始,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引起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并发表评论。海明威不肯让步于冗长的地理和心理的描述。有人说他的风格缺乏实质内容,因为他避免情感的直接陈述和描写。从基本上说,他的风格简单、直接,有点朴素。他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散文风格,特点是句子简单,很少有副词或形容词。他写的对话简洁、生动,对地点和事物的描述准确。评论家哈里·李文指出了海明威写作中语法和用词的弱点,但很快就赞美他传达动作的能力。

二、海明威与《丧钟为谁而鸣》语言风格形成分析

(一)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背景概述

海明威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做过记者。1937年,他为北美报业联盟到西班牙去采访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数个月后,海明威宣布,他计划写一本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书,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

他大部分的早期小说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并以单一的观点结束,但是,当海明威写《丧钟为谁而鸣》时,他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叙事技巧。他使用了内心独白、客观描述、迅速变化的观点和总体上比他以前的作品松散的结构。海明威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和个人的,他的意象丰富而朴实,他的话语简单而有力。”

(二)《丧钟为谁而鸣》政治语言产生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写的小说中最严肃和有政治动机的。在整部书中,很少有喜剧色彩的言辞。《丧钟为谁而鸣》试图深入地呈现海明威深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解决非常复杂的战争的一种努力,由于信念的启发而变得更加复杂。

几乎在海明威的所有小说里,常见到海明威式英雄的概念,有时称为“准则英雄”。当海明威的小说首次出版时,就能被大众欣然接受。接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海明威创造的人物对生活的响应,强烈地呼吁了读者。读者把海明威笔下的英雄看成是:他们几乎能够以梦的感觉认同的人。海明威的英雄是男人中的男人。他参加野外狩猎,喜欢斗牛,喝得酩酊大醉,他参与所谓男子汉的所有活动,这些是典型的美国男性没有参加过的。

海明威在战争中的参与使他有了深层次的政治观点。《丧钟为谁而鸣》是对个人参与具有政治动机的战争的研究。但是,这部小说与海明威以前描写的个人英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接受他周围的人,不仅是几个杰出的社会成员,而且是整个社会。这个社会组织引用诗人约翰·邓恩关于一位亲密朋友去世的布道。小说的名字就是从这个布道里选取的。

因此,主人公保留了海明威式英雄的素质,他已经建立了与人类的团结。最后,他发现世界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好地方”。在他与死亡对抗时,罗伯特·乔丹意识到,有一个人类可以选择从事的更大的事业。在这方面,他与早期的海明威式英雄不同。行动和它的形式完全放在一个人身上的坚持仍然存在,伴随着人物需要采取行动的需要。不过,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斗牛士对一头牛,或者一个人物对他的整个环境。此人是“人类的工具”对战争的恐怖。因此,这部小说的政治问题不是以“黑与白的对比,而是以现实的阴影”来呈现。

(三)不理想的现实产生

在当时,乔丹是英雄行为的缩影,他比海明威以前的英雄人物在更大程度上把握自己和自己的情况;他被深刻的情感需要所逼迫而面对现实。小说里乔丹的所迫似乎是海明威自己的直接反映,因为海明威也被父亲的自杀深深影响了。讽刺的是,以自杀逃避现实是对海明威自己准则的违背。自我怀疑和恐惧,是自杀行为带给孩子们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心理结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恐惧的痛苦导致海明威式的英雄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思考”的原因。因为“思考”太多可能会妨碍一个人做出反应,而且没有作出反应,英雄就要面对他内心的恐惧。海明威也用死亡作为小说的结尾,解决这个故事建立的戏剧性冲突。同样,死亡的主题在本书其他部分也能看到,例如主人公在桥上被攻击时表达他对垂死的关注,正如在他的父亲自杀后的其他作品,海明威让他的人物与死亡面对面。他钦佩那些勇敢面对死亡且没有表达情感的人。对于海明威而言,一个人没有真正地生活,直到亲自分析死亡的意义。

三、海明威与《丧钟为谁而鸣》的独特意义

(一)海明威人物语言中女性风格

相对于海明威的英雄人物,是他的女性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海明威描写的女性有独特的男子气概。在他的故事里,尽管她们完全是女性,却可以和男性相提并论。海明威没有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除非这个世界与男性有关。读者把她们视为爱的对象或反爱情人物。海明威对女人有这种观点,部分原因是他看待自己母亲的方式。他认为他的母亲是一个操纵者,并指责父亲的自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

海明威的女主人公几乎总是在人格化理想女性的美丽容貌,尽管海明威通常把描写的女性形象落入和男性一样的基本范畴。和男英雄一样,女主人公也符合“海明威准则”。她看到了什么是生活,她甚至渴望更多的东西。她基本上勇敢地生活,通过思考选择现实,她坚忍地面临死亡。尤其是,在她生活中经历的一些悲惨事件,如失去情人、暴力,都会给她以这种方式面对生活的力量。

(二)《丧钟为谁而鸣》叙事诗表达独特

《丧钟为谁而鸣》是在当今时代叙事诗的特征如何必须被表达的活生生的例子。英雄的行动是叙事诗的特征之一,《丧钟为谁而鸣》包含此特征。故事背景简单,强调的是普通人的基本美德。男人在冲突中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因英雄事迹而不同寻常。

这种英雄思想观念的背后是美国公众的失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易受影响的人认识到,植根于和道德的旧观念,没有把他们从一战的灾难中挽救出来。战争宣告结束之后,海明威和其他作家开始寻求新的价值体系,以取代他们认为被证明是无用的旧观念。采用这些新的价值体系的作家后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它标志着战后一代和这个时期的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的观点:“唯一的现实是生活是残酷的。”

(三)海明威与他文学的独特风格意义

有关海明威的独特风格已经有许多评论。自从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开始写作以来,他一直是赞美的主题,有时有残酷的批评。他从来没有被忽视过。

用这种方式写几段文字来解释海明威的风格,以满足那些看了他的文章和书籍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风格,直接且适度。海明威的散文朴实,是他尽可能避免使用形容词的结果。他用直接的新闻形式叙述故事,但是因为他是一个不加润色地传达情感的大师,其作品是更令人愉悦的。

四、结语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的是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国的游击队在美国人罗伯特·乔丹的领导下,炸断铁桥,配合共和国政府军队进攻的军事行动。海明威主要的笔墨放在了主人公罗伯特·乔丹身上。《丧钟为谁而鸣》中和罗伯特·乔丹直接联系的是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游击队。共和国政府军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乔丹奉命在进攻开始后炸毁敌人的一座桥梁,使敌人不能增援。乔丹在西班牙老人安塞尔莫的带领下来到敌后的巴勃罗游击队,在和游击队共同生活的三天里,作品从乔丹的角度串起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体系就以罗伯特·乔丹为核心和支点,支撑起众多人物,犹如一棵大树的主干支撑起了天一样,这种支撑即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人物结构方式,同样也是它的主题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国敬,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10.

[3] 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J].南平师专报,2009 (01).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5] 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6] [美]安东尼·伯吉斯.海明威[M].余光照,译.北京:百家出版社,2007.

[7]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明威 硬汉形象 冰山理论

一、生平性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风格、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生态度不但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海明威在当时就是一个神话,他的生活多彩多姿。他出生在伊利诺斯州橡木园的一个医生家庭。他深受父亲影响,热爱体育等激烈项目,如深海捕鱼、拳击、斗牛等。中学毕业后,他离家赴堪萨斯市当记者。一战期间,他在美国红十字会当男护士。一战后,他去巴黎做外国记者,受雇于多伦多星报。受到安德森、史蒂芬克兰、哥特鲁斯、斯坦因等人的影响和指导,成为作家,并受到读者注意。后来他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海明威多次受伤,其中头部就至少有12处伤痕。他经历了三次严重车祸和两次空难,但都侥幸逃生,从这些伤口中,一共取出237片碎片。1961年,迫于身体多病、焦虑和忧郁,海明威用猎枪开枪自杀。

由于受到战争经历的影响,海明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小说主题和人物。在《在我们的时代里》这部小说集中塑造了尼克・亚当斯的形象。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良好开端。全书有几篇小说,但都是共同的主题、共同的人物,描写了尼克回想从家乡的童年到退伍军人的经历。尼克经历了各种武力的威胁,成了受伤的英雄,用尊严和勇气来面对许多不如意的环境和局势。这本书,海明威写的很富有诗意,其小说人物形象、场景和每个动作都具有多重意义。

二、代表作品

《太阳照常升起》(1926)是海明威一部成熟的作品,通过塑造迷惘的形象,表现了一战后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一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这些身居国外的小说人物远离正常人生活,深陷战争之中。这部小说已出现了海明威式的人物。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第二部成名作。小说讲的是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和一个英国护士的爱情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整个社会和一代人的面貌。福德瑞克亨利,代表整个国家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对世界的非理性无法理解。他离开了军队,和凯瑟琳一起逃亡到瑞士。在那里,他们认为能远离社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是末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不但强调了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受难的观点,而且驳斥了自然和上帝的善,表明人类被命运投入了火坑。

《丧钟为谁敲响》(1940)和《老人与海》(1952)是反映海明威后期思想的作品。《丧钟为谁敲响》标志着海明威新的创作生涯,讲的是一位美国志愿游击队员罗伯特乔丹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故事。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仍坚持斗争,因为这是为自由民主而战。最后,他的献身证明人生是有价值的,事业是值得献身的。

《老人与海》则是其人生态度的继续,写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胜利。这本书是海明威创作的最高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不长,讲的是古巴渔夫桑提亚哥与大鱼搏斗的故事,表明人生是与不可战胜的自然力的抗争,只能取得部分的胜利。但小说却饱含着对人类斗争的尊敬。

海明威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品包括被击败的人、杀人者和五十个大人物,讲的都是男人的勇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午后的死亡》(1932)中,海明威通过描写斗牛,表明了他的生死观。《美国的青山》(1935)讲作家应如何顶住美国传统对作家才华的压力:成功、金钱以及各种家庭纠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1936)讲的是一位深受重伤的美国作家力图从财富和家庭纷争中找回创作想象的精彩故事。《拥有与缺乏》(1937)是海明威典型的作品,讲一个孤独的人同自然环境的抗争。

三、写作风格

对于海明威的风格,有着许多的评论,而大家一致赞同他的文章简洁、自然、效果直接,因为他总是尝试选择具体、确切的词语。海明威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将词组合起来,这些句子结构整齐,条理清晰,十分口语化。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而达到这一效果的最佳方法就是含而不露,少用外在的语言形容,语言须简洁。他的作品看似简单自然,但实际上已经经过精心修饰,极富暗示性和底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是这样评价他的:他的简短有力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现代小说。

海明威的世界是有限的。他的人物范围有限,总是在相同的环境中生活,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自尊,这是海明威一直在表现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的典型人物就是用诚实、纪律和控制来实现抗争。他小说中的生活都充满紧张和战斗。世界一片混沌,人类总是打败仗。虽然打败仗,但也是有尊严的,人类的肉体可以消灭,但精神永远不可战胜。海明威的小说世界虽然有限,但主题却很深刻,哲理很深奥。他的这种哲理与他的人物一起,形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海明威曾说“冰山运动的尊严在于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四、结语

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杀的行为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海明威最后选择了自杀呢?应该说,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杀的根本原因。仅仅肉体上的病痛是决不足以击倒这位硬汉的。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受了伤但依然强壮,因为强壮而变得更加敏感和伤痕累累;他面对毁灭和死亡仍会快乐地生活;他在一种观念的模式下保持着自身的理想境界。海明威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神话,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神话。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在于语言艺术,更在于他审美性的那种生存方式。海明威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人文主义和西方的现代主义,传承着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性的肯定和歌颂。海明威坚持不懈地探究着人的精神归宿,自己创立了个性的生存方式,那就是:倡导行动、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的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海明威的那种精神:生活中会时刻充满紧张和斗争;人们要在各种压力下保持优雅;人的肉体可以消灭,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海明威所创造的各种“硬汉”形象,还有他本人的那种勇气和精神会一直激励着世界读者。海明威的名字也会和他的作品一起,成为一种永恒象征。

参考文献:

[1]Carol.H.Baker.“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Jeffkey Meyors.“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92.

[3]Moles Dinald.“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ivid and Charles, 1998.

[4]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 上海: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9).

[6]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海明威的名言范文第5篇

海明威以文笔简洁、明快著称,他大刀阔斧地削去一些花花绿绿的比喻,爱用日常语言,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海明威风格”,《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后期作品。

我们不会写小说的人也可以想象,一部小说只有一个人物是很难写的。有两个以上的人物可写他们的不同性格,写由于性格不同构成的情节,至少可以写对话,但只有一个任务怎么写呢?海明威动用景色描绘、人物回忆和内心独白、精确的细节描写、紧张的气氛等艺术手段精心地虚构成一部艺术作品。

《老人与海》在淡化背景、去掉一切时空限制下突出“硬汉子”精神,是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的赞歌。这个预言式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在同外界强大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外界势力可能是战争,可能是黑社会,也可能是自然界不可异己的力量,例如鲨鱼,但我们必须勇敢得面对这些势力,不能认输,即使失败了,也要保持优胜者的风度。老渔夫在跟鲨鱼拼杀时,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现在成了名言,经常被人引用,成了发扬英勇奋精神的座右铭。

《老人与海》篇幅不长,只能说是短篇小说,但是艺术含量很高,可以说是海明威的 压轴之作!

相关期刊更多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上海塑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