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联赏析

对联赏析

对联赏析

对联赏析范文第1篇

【经典重阳节对联及赏析】

延寿;

登高。

相传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据《西京杂记》载,汉初已有此风俗,若推溯其源,其来可能更久。至于重阳登高,据说始自东汉,为名术士费长房所传的重阳祛祟法门。此联并举重阳节的这两大习俗,简介精炼而意蕴完足,自是佳对。

黄花宴;

红叶诗。

黄花,指菊花。重阳有赏菊的传统,独乐不如众乐,人们自当与亲与友,推杯送盏,同此赏心乐事。这是秋花带给人的欢乐。秋叶似乎并不逊之,因为它能传达爱意。据传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简放宫女,赐百官司吏,卢渥得一人,正为叶上题诗者。红叶对黄花,工稳之外,意味深长,令人击节赞叹。

三三令节;

九九芳辰。

三三,指三月三,魏晋以来又将此日视为“上巳节”,陌上踏青,曲水流觞,临水赋诗,是此日习俗。九九,即为九月九。三、九,皆为阳数。三月三,传说为王母开蟠桃会的日子;九月九,谐音“久久”,古人视之为吉利喜庆的日子。这自然与所谓“毒月恶日”的端午节有天壤之别,所以联中用“令节”、“芳辰”,实在是人们观念的真实写照,并非虚饰之辞。“三三”、“九九”,“令辰”、“芳节”,属小类工对。

凤岭设赏;

龙山落冠。

凤岭,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内,西晋名臣刘弘与山简都曾于此处重阳宴赏。“龙山落冠”乃东晋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参军,为人温和雅正,颇受推重。某年重阳,桓温设宴,僚属共游龙山,孟嘉衣帽应风飘落而不自知。桓温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处之。待孟嘉如厕,命孙盛作嘲讽之文,并将文章与落帽同置于孟嘉坐处。孟嘉返还其处,见此文此帽,并无尴尬之容,笑索纸笔,作文答复,一挥而就,其辞甚优美。此则故事自然是在赞佩这位孟参军既风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晋世多名士,山简与孟嘉也在其列,此联似乎颇钟情于其辈的风度。

愁闻风雨;

讌会湖山。

上联颇有鉴湖女侠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时又可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况味(见后二联),总之无非说些惹人烦忧之事。下联反之,乃推杯送盏,及时行乐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阳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东篱开寿菊;

南陌献嘉禾。

上联点化了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

有人来送酒;

容我去题糕。

上联是关于陶渊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无酒可饮,对菊遣怀时,见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来送酒,遂把盏痛饮。下联是关于刘禹锡的典故。刘氏作《九日》诗,本想用“糕”字,由于五经之中并无此字,遂罢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诗嘲之,其中有句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另外,“糕”与“高”谐音,“题高”也可指重阳节登高赋诗之意。

临风乌帽落;

送酒白衣香。

上联事关孟嘉,下联事关王弘,前已言之。

题糕惊僻字;

飞屐发豪情。

上联言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言庾亮。《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此联本为元代文学家马祖常的诗句。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穷僻地,先世有林庐。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鼓琴仙度曲,种杏客传书。朋辈如相觅,休嗔礼法疏。”平仄相谐,对仗工稳,心绪清旷者多喜此联。

孰是题糕手;

徒夸赐菊荣。

上联事关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点化黄巢的《不第后赐菊》,其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联妙在两个字:“孰”与“徒”。一“孰”字尽显了满腔豪气,当仁不让的情怀隐然可见。至于“徒”字则讥讽了浮华虚饰之徒。两联对仗工稳,意绪相反相成,颇为不易。

三径归时岁月在;

满城近日风雨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句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上联用之。下联用著名的“一句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据惠洪《冷斋夜话》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贫甚。临川谢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来不禁令人唏嘘。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下联用毛泽东《采桑子》词,其词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据传此为钦天监曾用楹联,其旨在占物候。此联的意思如下:如果夏至恰为酉日,则三伏酷热;若重阳适为戊日,则冬天无雨雪。用物占入联,别有一番新意,且对仗十分工整,乃佳对。

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孟生,即孟嘉。由于陶渊明喜菊,归隐时正在秋季,且重阳有“白衣送酒”的故事,是以陶氏成了重阳对联中的家常菜。“孟嘉落帽”之事,也在重阳发生,故而讲求用典的文人,也多未曾放过他。故而以陶孟二人为主料的对联众多,一般是“大同”而“小异”。

话旧他乡曾作客;

登高佳节倍思亲。

此联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喜度老年节;

赏秋畅饮菊花酒。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菊花酒,此酒有延寿的作用。是以“菊花酒”对“老年节”,合于情理。

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参军,还是那位孟嘉孟参军。乌帽,依然是孟嘉的帽子。白衣,谓王弘;处士,谓陶渊明。不论“凌风”落帽,还是重阳“送酒”,“举止”都绝对“风流”。虽然又是以陶孟二人为主角的对联,长处在于简洁凝练,节奏明快。

败兴无端,满城风雨;

登高何处,插鬓茱萸。

上联依然出自“满城风雨近重阳”。“败兴”的绝非“风雨”,而是催租客。诗情虽浓,无奈囊中空虚,可悲可叹!

高阁滕王,何人赋就;

曲江学士,此日齐来。

王勃《滕王阁序》云:“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盖其文作于秋,此联遂用之。下联用曲江宴会的典故。盖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宋人延袭此传统,称闻喜宴。此处泛用此举于秋闱告捷者。明清科举时,乡试在仲秋,称为秋诗,放榜近于重阳,故此联用之。此联对举凝练简洁,铿锵有声,实属佳对。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射,六艺之一。《礼记·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于田猎。”由于其发生于九月,故而上联用之。至于读经多在农闲之时,秋收之后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气温之清爽。上联紧切季秋。下联专写重阳节。一大一小,对仗工整。

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对联赏析范文第2篇

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对马寅初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育界老前辈、夫人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教师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给教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有一副长联写道: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它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这一联格调凝重,比喻恰当,寓意殊深,对粉笔生涯的人民教师作出了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对联赏析范文第3篇

描写春天的对联10副落花满地春光晚;

芳草连云暮色深。

【赏析】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荒淫腐朽,却又是颇负盛名的书画家,书法“瘦金体”,自成一家;工花鸟,能诗词,又善对联。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初,徽宗被金人俘虏北去,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仍然雅好赋诗做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就是徽宗所出,下联是莘王赵植所对。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赏析】北京颐和园的宜芸馆对联。这里“青琐”“建章”都是借指宫殿。

芳堤十里新晴,春态苗条先到柳;

翠叠万山如绣,点缀风流却欠梅。

【赏析】此联是明朝进士邵锐所题。上联用细长柔美、婀娜多姿,最早变绿的柳丝,来描绘明媚宜人的春光。

下联“翠叠万山如绣”,更进一步美化了上联描绘的锦绣般春光,同时又急转,“点缀风流却欠梅”,一下子便把意境推向了另一境界:指出春景虽美,但却无梅。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莺穿柳树,恰似金梭织翠丝。

【赏析】上联以“铁剪”比喻“燕子”,以“红锦”比喻“桃花”;下联以“金梭”比喻“黄莺”,以“翠丝”比喻“柳树”,生动贴切。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赏析】解缙是明代大学士,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解缙的朋友所出,下联是解缙所对。联语表达了清净悠闲的情趣。

东风吹开花千树;

占断春光唯此花。

【赏析】这是著名的咏桃花对联,下联源自唐代白敏中写桃花的诗句:“千朵秾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云淡枝头春意闹;

风轻墙外杂花红。

【赏析】这是咏杏花的对联。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所以说“杂花红”;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所以说“云淡枝头”。

绿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赏析】这是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对联。桃源县的桃花源相传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记载的地方,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桃花胜地,这里桃花满山遍坡。

桃花飞绿水;

野竹占青霄。

【赏析】“青霄”指青天、天空。这是江苏扬州瘦西湖的蒸霞堂对联。扬州历来都是江南繁华形胜之地,瘦西湖更是胜景中的胜境。在瘦西湖畔植有不少桃花。

水滴花溪,洗净一穷二白;

对联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 音乐作品 赏析

音乐赏析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就是经过感悟、体验和再造想象,把听到的音响在脑中整合成音乐语言要素,从中感觉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把握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音乐赏析无论对于赏析者还是对于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于赏析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对于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实现音乐作品社会作用的必要条件,在造就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形成。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述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音乐赏析的方法。

一 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

1.有益于陶冶情操

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够带给赏析者艺术造诣的升华,使其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赏析者在审美的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产生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识中不健康、不正确的成分,逐渐变得高尚起来,进而形成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于提高审美能力

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的艺术财富、人文精髓,能够使审美活动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引导赏析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从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其影响极为深远。赏析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体裁、题材、形式、风格、内容思想性,作曲家创作意图,具体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逐渐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音乐艺术的精髓,养成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有益于培育创造性思维

由于音乐语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求异性和不确定性,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许多空白,因而音乐赏析需要艺术想象力,让赏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则便难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从赏析中得其境界。音乐赏析不仅需要艺术想象力,而且也发展艺术想象力,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音乐赏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造的过程,其间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感受、体验和创造,要借助储存的知识和经验,也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手段,这就使赏析者的智力得到开发,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从而培育创造性思维。

二 音乐赏析的一般方法

1.多听佳曲,感受其美

“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方能知音。”要学会赏析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多听,且要选择古今中外生命力强、感人肺腑的佳曲,感受其富有魅力的音调、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确切的表达内容与音乐语言、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等等。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所以更应该多听。多听民族音乐,会深刻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优秀音乐作品本身都是美的,可博闻广听,就是要扩大听的范围,主动接触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脑海里既有中华民族各类音乐,又有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各时期民族乐派的印象。赏析之前可查阅相关的知识性资料作参考,对作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音响带来的美感,便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真挚的感情、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主题。

2.启动联想,捕捉形象

音乐作品驰骋着丰富的想象,赏析时必须启动联想,捕捉音乐形象,才能充分体味音乐之美,感悟其情致和韵味。对于音乐形象,音乐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简言之,音乐形象就是因为音响的启发,使人在脑海中产生想象中的事物形态或生活图景。如赏析歌曲《橄榄树》的音乐,从六弦琴奏出的大段缠绵不断的分解和弦,到长笛奏出的主题旋律,其音调多是下行的,和弦也是沉郁而柔软的,音型却热情而带祈求,又因每一乐句的句尾拖着长音,更增加了哀而不伤的问句气氛,使人产生无限的伤感惆怅,同时伴有向往之情。这种音乐效果,使人联想到月夜下游吟歌手身背六弦琴、独自漫步弹唱的画面。如能进一步展开联想,就会想到台湾同胞由于多年来不能回到祖国怀抱,以至于“叶落求归根,梦境叹依稀”。人们听到此曲,便会激起浓重的乡愁,或由草原想到大陆,或由橄榄树想到和平,仿佛看到自己变成和平鸽,翱翔于烈烈长空,飞到和平之神的塑像前发出撕心裂肺的祈求,热盼回到祖国怀抱。可见,以丰富的联想捕捉到的音乐形象,可谓胜景无限。

3.体验情感,挖掘内涵

音乐作品不仅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并且蕴涵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这是音乐最显著的特点。音乐的内在特点就是抒发感情,音乐作品无不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情感是音乐的生命、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所以在赏析音乐作品时,要以深刻的思想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循着对音响的感知,用灵动的大脑去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或题材范围,进而挖掘其情感内涵。

对于有歌词的声乐曲,因语言本身的含义、节律、韵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对赏析者具有启示作用,要体验其感情内涵并非难事。但是对于没有歌词、纯器乐演奏的器乐曲,要挖掘其情感内涵相对困难一些。乐曲的标题有时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帮助我们了解乐曲的大致内容,同时也可从中揣摩其情感内涵。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在传统狂欢节中对各种动物进行描绘,它是由14首独立短小乐曲组成的管弦乐套曲,14个小标题使人们在听乐时,能够按照乐曲标题的提示,在思想内容的引导下受到作品情感的熏染,从而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作品中,或受到感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深入乐理,知人论世

前文已经提到,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因为多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总离不开作者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要深入乐理,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实际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求作品的哲理性。如唐代古琴乐谱《碣石调幽兰》,有如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见用,他在途中看到幽谷中沁人心脾的兰花,于是感慨道:“兰花是香花之王,如今却与野草丛生,正如‘贤德之士,怀才不遇,生不逢辰。’”于是弹奏了《幽兰》这首琴曲,它启发人们自觉抵御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不畏强权,勇敢地伸张正义、维护真理。

对于那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该怎样赏析呢?那就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了解作曲家各方面的情况,一是将其作为个体的人来看待,了解其创作才情、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志趣,甚至师承和流派;二是将其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待,了解其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乃至籍贯、家世和交友。“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社会生活面貌、文艺思潮、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深的音乐诗篇,其哲理性是贝多芬所有九部交响曲中较为杰出的一部。它反映出当时全人类共同遭遇的命运和人民要起来、要解放,社会要革新、要前进,急需寻找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想。但因种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恶势力的无情阻挠,在此社会背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作品,认为只有与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结合贝多芬当时的个人遭遇,乐曲中有着抑郁的成分,更有希望、有斗争、有必胜的信念,充分揭示了作者感情深处隐藏很深的心声,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激励着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去争取斗争的胜利。对于大多数无标题音乐作品的赏析,因其寄寓着很深的哲理,只有善于“知人论世”,才能充分领悟乐曲的情致和韵味,从而不断提高音乐赏析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弗兰德?劳厄.开启音乐之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渡边護.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对联赏析范文第5篇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00-01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生应该学会赏析诗歌作品,体会诗歌蕴含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许多学生觉得诗歌赏析高深莫测,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借助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披文入情,尽赏其妙,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那么,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

淡墨点染是画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绘画方法。诗人写诗也是这样,时常运用饱含色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景等描写转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这种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歌形象性描绘的再创造,能够把诗歌中的人、事、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真实情景。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山行》,其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仅28个字,却言简义丰,对景物的描绘形象逼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展开联想和想象,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清新、生机勃勃的画面:一条小小的石径,斜斜地横卧在面前,几度盘旋回绕,伸展到了遥远的山上。在峰峦高峻,树荫浓密的地方,缕缕白云冉冉升起,在这山高云深的地方还居住着人家。在这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抒发的不是凄凄惨惨的情感,而是催人向上的情感。由此可见,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享受诗歌美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意”是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境”是指在客观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诗歌都是“意”与“境”的结合,在诗歌赏析中,学生从诗歌中的“意”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领略诗歌的“境”。

以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全诗虽然短小,但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使诗歌意蕴深刻。诗歌开头由现实生活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地上灯、天上星,都是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相似点,成了诗人展开联想的基础,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种由实到虚的联想,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赋予了“星空”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一种缥缈、空虚、寂寞的思绪。至此,诗人又进一步展开联想,由物及人,由街市联想到民间传说,描写天上神仙的生活。此时此刻,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诗人却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创造。将悲剧化为喜剧,以此反衬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的渺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有助于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的形象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的描写来展开联想、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秋思》,其原文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虽短,但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究其根源,是因为它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艺术表现手法简洁明快,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前三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9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描写了一片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黯淡凄凉的氛围。在这萧瑟的秋景中,一个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的断肠人出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断肠人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出一个仕途失意、功业无成、孤单寂寞、倦于漂泊的思乡游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