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名言范文第1篇

2、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

3、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4、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海明威名言范文第2篇

中文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外文名――Ernest Miller Hemingway国籍――美国出生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出生日――1899年7月21日逝世日――1961年7月2日职业――作家、记者身世背景――海明威的祖父曾参加了美国内战,后一直在芝加哥经营房地产,生意非常兴隆。他的父亲毕业于奥柏林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内科医生。其父是一个狂热的硬币收集家与集邮家,同时也是一个业余标本家。海明威的母亲是个声线美妙的女低音,曾有五年的时间从事音乐教学、语言与声音训练的工作。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并育有三个儿子。个人经历―海明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他出生在芝加哥的奥克帕克,七个月大时举家搬到了密歇根瓦隆湖。在那里,海明威度过了他的童年。小时候他对图画书和动物漫画独有情钟,喜欢听故事和模仿人物。他在学业和体育上很优秀,初中就曾撰写文章,高中成为学报的编辑。高中毕业后,拒绝读大学的海明威以十八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当了六个月的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一战期间,他当了见习记者,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其后参加了战后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身负重伤,经过十三次手术,从身上取出两百多块弹片。战后以驻欧记者身份长驻巴黎,结识了美国作家斯坦因和庞德等,开始发表作品。随后,海明威随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他又多次参加战争,先后参与了二战以及解放巴黎的战斗,在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中,因飞机失事受重伤,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1954年凭借着《老人与海》,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海明威用猎枪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62岁的光阴里。文学成就―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有钱人与没钱人》《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老人与海》《岛在湾流中》《伊甸园》《乞力马扎罗山下》短篇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雨中的猫》《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乞力马扎罗的雪》《胜利者一无所获》《第五纵队》《海明威短片故事全集》《海明威故事选》其他:《非洲的青山》《流动的盛宴》《危险的夏天》创作特色―海明威是世界文学宝塔上一颗闪耀着奇异光辉的明珠,独树一帜,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内容上围绕着战争、死亡和男人的野性与英勇展开。他擅长于用极其精练、朴实、直观的语言,尤其是简洁得像“电报式”的对话,清新、自然地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着墨不多的写景,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海明威笔下的一页页画卷上,往往见不到浓墨重彩,也较少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画面,而是素描式地把生活在狭隘小天地里的孤独人物勾画出来,使他们具体、生动地跃然纸上,让读者来体味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心活动和含蓄地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叙事上,海明威采用“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同时,海明威采用“风格化了的口语”,不用深奥冷僻的词,以对话的形式抹去叙述的痕迹。

海明威名言范文第3篇

一、“冰山理论”的精神分析

很多的中国读者对于海明威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中学课本节选的《老人与海》以及这位颇具传奇色彩作家的传记电影。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到海明威的精神世界,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不仅彰显了独特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是海明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小说文本之中。正如他提出的“冰山理论”:“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1]

这段被反复引用和分析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午后之死》中,在经过文学批评者的大力挖掘之后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2]上述论证主要是从海明威作品所呈现的文风来讨论“冰山理论”,在历史的演进中,这是将海明威特有的“电报体”与“冰山理论”混为一谈的认识,亟待纠正。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读,笔者认为不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或可得到极有帮助的认识。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往往被作者寄寓了极为丰富的情感,一部作品就是一部鲜活的心灵图说。在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曾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关键点正在于现实主义的作家们以近乎实录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丰富的人生画卷和绚烂的精神世界。但所有的这些传统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被彻底地淡化了,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往往是极为简略的内容,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诉求都处于被高度压制的状态中。以小说《老人与海》为例,海明威对于桑迪亚哥的描写几乎没有掺杂心理描写的成分,当老人拖着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回到家中,他仅仅是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已。

所有出现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都以沉默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需要读者自己去感受,并非作者以主动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这也正好印证了海明威一贯提倡的价值标准:“任何文学作品的作用都在于从读者身上唤起某种特定的情绪。”当笔者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海明威的作品是极佳的精神分析文本。在他的笔下,人物极为简单的动作、看似自然语言实则蕴涵了丰富的情感,需要读者去深入挖掘。

被打伤的野牛进入到林子里了(最危险的时刻)。“咱们现在能进去撵它吗?”麦康伯热切地问。威尔逊用估量的眼光望着他。这不是个奇怪的家伙才有鬼哪, 威尔逊想。昨天, 他吓坏了;今天, 他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面对着妻子与他人的被揭发,主人公似乎显得不是特别愤怒。在看似不合理的表象之下,涌动着人物激烈的情感变化,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了这一切,使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物情感表现出跳跃性的同时,让人体会到了无限复杂的心灵空间。

当读者困惑于主人公的行为时,笔者认为正是人类前意识对于意识的控制才实现了这一切。在麦康伯的内心深处一定压抑着十分强烈的仇恨,但现实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则时刻提醒他必须压制自己的情感。“冰山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并不存在着对称性,当我们试图用后者去理解海明威文本中呈现的人物行为时,更多的是以理论图说的方式验证前者存在的合法性。

二、“死亡主题”的精神分析

死亡是任何一种生命存在方式都无法逃避的最终结局,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最常见的两种选择就是“及时行乐”和“心忧天下”。前者是以消极的方式面对人生,将生命的能量在欲望的放纵中升华;后者是以积极的方式迎接挑战,试图将生命的活力释放出来,并延伸至整个社会。就海明威个人的人生经历而言,他无疑是属于后者。作为一名生命的强者,“硬汉”形象始终是世界各国读者对他最熟悉的评价。即便是海明威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也没有丝毫的退缩。

“死亡主题”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作为一名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婚姻失败打击的作家而言,生活给予海明威的痛苦实在是太多了,成为他生命乐章中不可分割的旋律。“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并非盲目而又迷惘,他们绝非是不觉悟者,而是觉悟后又不知怎么做的人。于是逃遁尘世而又消极悲观便成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对此反映得格外鲜明,历来被评论家们视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时代背景,将他们在巴黎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奋斗的目标,剩下的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中虚度年华。当他们沉浸于无谓的争吵、困惑于爱情的消逝、迷茫于生命的虚无,个体生命在世界上的存在意义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剩下的只有“迷茫”而已。

我们或许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于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精神伤害,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不是一次战争可以解读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人,当世界上的人们都沉浸在物质文明带来的舒适生活时,为了争夺利益而爆发的战争彻底揭露了人类的野蛮,他们可以为了空洞的理由去杀伤其他的生命,他们可以为了虚无的价值去毁灭文明成果。人们从原始社会以来就存有的对于“死亡”的敬畏在现实社会中被彻底抛弃,当人类不再敬畏文明的传统之际,剩下的就只有现实社会带给他们的苍白、虚无。

在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的遭遇很好地诠释了作者对于“死亡”的理解。亨利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但他往往是采用消极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使得亨利的内心世界始终处于胶着的状态中。海明威在描写亨利的内心情感时用到了这样的描述――“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蚂蚁的内心世界是无从知晓的,亨利的精神状态类似于“蚂蚁”。海明威的描写似乎是在告诉读者――陷入到两难境地的亨利已然无法摆脱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困惑。

在亨利的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反对和他对于和平的希冀是相伴而生的,这就如同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期盼是相伴始终的一样。当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恐惧被现实生活揭露出来以后,人们再也无法拒绝现实对于精神世界的挑战。海明威所描写的“垮掉的一代”不是仅仅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而言,而是针对整个人类,尤其是欧美社会而言。当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是如此脆弱时,原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被彻底摧垮,成为飘散于小说文本的灵魂碎片。

三、人生哲学的精神分析

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主要是针对他的文学创作而言,时刻提醒读者,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文本仅仅是作者借以表现情感的载体而已,需要拨开笼罩在文学文本之上的迷雾才能真正深入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这也正如同海明威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他的一生践行的人生哲学――“硬汉形象”。

当笔者反复品味“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破”的名言时,我们应该看到:“海明威把人物置于人类荒诞命运这一‘重压’的前提背景下,但是对应的措施不是消极待毙,而是努力寻求维护人的尊严的‘优雅风度’,从而找到人的生存的价值。”海明威所提倡的人生哲学是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人生、面对挑战、面对困难,这一切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我有一次野营,加一块木头在火上,木头上全是蚂蚁。木头一烧起来, 蚂蚁成群地拥向前,起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跑,随即掉头向木头的尾端奔跑。蚂蚁在木头尾端叠得高高的,就掉到火里边去了。有一些逃了出来,身体烧得又焦又扁,乱奔乱跑,不晓得要跑到什么地方去。

但是大多数还是朝火里奔跑,接着又往尾端奔走,拥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到末了还不是全部跌在火中。我记得当时想着,这就是世界的末日,我大有机会做个救世主,从火中抽出木头丢到一个蚂蚁可以逃命的地方,但是我并没做什么,只是把锡杯子里的水倒在木头上,因为那杯子我要拿来盛威士忌,然后再掺水。那杯水浇在燃烧的木头上,大概只是叫蚂蚁蒸死吧。(《永别了,武器》)

小说中描写的蚂蚁歧视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写照,当人类沉浸在自己所掌握的巨大力量中时,却不曾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任何来自外界的简单力量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因此,人们必须从现实的自我陶醉中超越出来。但沉醉在欲望享受中的我们却无法摆脱欲望的诱惑,只能是在不断的沉沦中不能自拔。

弗洛伊德曾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于“力比多”的驱动,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理论或许很难理解,更难以接受。在笔者看来,弗洛伊德理论或许存在着种种缺陷,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沉浸在现代文明繁荣景象中的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命运,消极应对固然不可取,如何积极应对或许才是最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79.

[2] 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2001(01).

海明威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象征主义 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 意象

在20世纪美国的文坛上,海明威可以说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冰山风格”方法和艺术风格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冰山原则”中一个最大的技巧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就是作者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文字来进行鲜明形象的塑造,形象的背后是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感最大限度地象征和埋藏,这样的创作手法可以让作者的感情充沛却不外露。深沉而又不晦涩,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和可思性进行完美的结合,读者只有从形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死在午后》这部著作中,海明威曾经说过:“冰山运动之所以看着那么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在水面之上。”海明威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像是“一座冰山”,作品中的鲜明形象和语言文字只是这冰山外露的“八分之一”,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所有的象征意义则是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作者所要创作的就是这“水面上”的部分,读者所要领悟的象征意义就是那“水面下”的部分。

一、有关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总体概述

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对美国的年轻男女在西班牙的一个小车站喝酒,这名男子一直在试图说服这名女子去做一个小手术的故事。整部小说几乎都是围绕着男子和女孩之间的对话完成的,对话一直围绕着两个人对做不做这个手术的分歧进行的,在列车即将到达车站的时候,女孩子开始恢复了平静,小说戛然而止了,小说也到此结束。整部小说的语言文字简洁明了,故事情节简单易懂,都由两个人的对话构成,但却蕴含了极大的象征意义,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多处象征、双关和省略的写作手法,通过简洁明了、朴素无华和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引导读者去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充分领略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文学创作手法。

二、对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

(一)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称谓的象征意义解读

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主人公是那个美国的男人和他身边的女孩子。小说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男主人公的姓和名字,海明威叫他“美国男子”,或者是“那个男人”。在文学作品中,直接用国籍(美国)和最为宽泛的称谓(男子)来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命名是非常少见的;海明威这样做别有用意,实际上用他来对一类人进行象征,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和他一样是迷茫一代的象征,他们的美好梦想破灭,感到迷茫无助,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动力,过着一种消极放荡的漂流生活,对生活和身边的所有人没有责任感,要女人但是不要孩子,试图用爱情,友谊和寻欢作乐的方式来慰藉内心的空虚寂寞,希望可以利用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来让自己变得振奋。

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女孩子的名字叫做吉格,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有名字的人物,这个名字不单是一个符号,它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第一,“吉格”是一种快舞步,象征着女主人公年轻和漂泊无依的形象,在小说中,她一直被称为“女孩”,而不是“女人”,吉格不懂西班牙语,所以在买酒的时候还需要男朋友的翻译。第二,“吉格”在《科林斯大词典》中解释为人们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的行为和活动,这也是对女孩随时可能会改变堕胎主意的象征,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两个人的对话中得到印证。女子的男朋友一直担心她会改变堕胎的想法,所以一直在想方设法说服她去堕胎,不断重复着:“那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手术,甚至可以说称不上是一种手术,然后就一切正常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幸福的。你不要害怕和担心,我认识很多人,她们都做过这样的手术,以后咱们还会好的,就像从前那样。”这样的话语。第三;“吉格”在美国的俚语表达中有着“诡计”和“游戏”的象征意义,经常出现在“Jig is up”这样的短语中,意思是:“游戏玩完了,结束了!”这样的名字会让读者去揣测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因为怀孕而终止,甚至两个人的感情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所以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的称谓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字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增添了小说的“冰山”色彩。

(二)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解读

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对于环境背景描写使用的词语非常简单,但象征意义却很深远。首先,我们来看小说的标题,它来源于女主人公的一句话:“他们(那些山)看上去多么像是白象啊!”其实,白象和群山是很难拉扯在一块的,最明显的是颜色上的差异,除非是雪山或者是冰山,而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却是在盛夏,当时的天气非常炎热,理论上不可能是雪山。群山看上去非常像是一群白象,这其实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一种心理感觉,对于读者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因为在小说中,就连女孩子的男朋友,那个美国男人也没有产生同样的共鸣。因此海明威这样写是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的。首先,“白象”在英语中的意思接近于汉语中的“鸡肋”,但又不完全对应,这和印度传来的一个典故有关。白象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白色或者灰色的亚洲象品种,在东南亚和印度地区被人们看成是神圣的东西来尊敬和对待,可普通人家是无力供养一头大象的,所以也会被看成是累赘之物,因此,“白象”意味着最为珍贵但又是最不需要,甚至是可能带来麻烦的东西。在美国的传统词典典故中,“白象”还有“明知道是一场必定失败的努力却依然进行冒险和努力的活动”的意思。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白象象征着女孩腹中的胎儿,这本来应该是爱情的结晶,但是现在却被这一对男女看成了“白象”,另外,海明威也是用“白象”那圆滚滚的形态来象征女孩子怀孕后的体形特征。

象征手法增添了小说的精确性和形象性。在语言中遇到一些不能准确表达的概念和现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借助另外一种比较熟悉或者直接的感觉来精确形象地对另外一种失去象征性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表达。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开始部分,海明威就用了非常简单的语言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天气非常的闷热,从巴塞罗那那里来的快车还有四十多分钟才能够到站。列车在这个中转站只停留两分钟,然后会继续行驶,一直开往马德里。”火车在这里只停留短暂的两分钟,所以这短而有限的时间象征着吉格必须尽快做出堕胎的决定。吉格不可能有很长时间去琢磨这一难题,因为堕胎的时间越是推迟,她的危险性就越大。其次,堕胎当时在西班牙是一项违法的活动,在当时专制统治时期,这是一种要受到最为严厉惩罚的行为,因此要在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前提前解决掉。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借助于女孩子的眼睛写景主要有两处:“姑娘正在眺望着远处群山清晰的轮廓。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白色的光芒。然而乡野间则是一片干巴巴的灰褐色。在那远处,埃布罗河的两岸满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埃布罗河的那一边就是连绵不绝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略过了下面的良田,透过那茂密的森林,他看到了大河。”和“埃布罗河的一边是灰褐色的枯竭的土体,一边是绿茵茵的良田和树林。”海明威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来对女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象征性的描写:女孩子的眼前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流产,第二生育。前者是让女孩子去做那种自己非常不情愿的手术,这样就可以和那男子继续过着一种没有生活奋斗目标,对任何人和事都没有责任感,生活并不会有任何结果的空虚生活,未来也就像是那干巴巴灰褐色的乡野土地一样荒凉贫瘠,没有丝毫的生机和气息,令人望而生悲。后者选择拒绝堕胎,生儿育女,那么生活的前景就会像是埃布罗河那边的景象一样,充满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希望,令人向往和追求。

三、结语

在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结尾,海明威用了整整一大段来描述美国男子拎着两个很重的包走来走去地看着火车是否到来,这里又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着男主人公携带着他们的疑惑在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一个解决的方案。海明威摆脱了传统古典小说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冲突的塑造,采用了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在小说主人公称谓和环境背景的描写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构建了一座“冰山”,讲述了一个叫吉格的女孩子和一个美国男子在火车站等待火车,同时这也是他们在等待感情和命运转变的象征,这让我们不得不得佩服海明威这位伟大作家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把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祝英.“冰山”原则下叙述策略的选择――读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01).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池青.海明威研究中的“象征主义”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刘瑛.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04).

海明威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品牌;广告;营销

1荣威的历史渊源与标志释义

上汽荣威的渊源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朔到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豪华汽车品牌——罗孚汽车(Rover),其用户曾包括英国女王、英国首相等显赫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罗孚汽车受到英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走下坡路。2004年6月16日,上汽收购了罗孚25、75车型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为上汽荣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上汽股份在争购罗孚品牌失败给福特后,便决定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中国人的中高端品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股份”)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荣威的品牌口号为“创新传塑经典”,表达了上汽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传承国际汽车的先进技术,打造国际品牌新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荣威的LOGO设计,也是遵循“创新传塑经典”的原则,ROEWE从文字识别、语言识别中都可以看到对ROVER的继承,同时其标志外观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色彩依旧采用了ROVER商标中的红色、黑色与金色,尽显庄严与尊贵。站立的中国狮与华表的造型中西结合,打破中国狮子坐立的传统,暗寓了荣威的品牌理念不仅仅传承英伦汽车文化,更蕴涵着上汽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坚持传统汽车核心价值,坚守经典汽车设计理念,以创新科技品质满足及超越消费者的需求。就像其所宣传的“世界为我所用,创新传塑经典”。

荣威(Roewe)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其目标客户是有知识、有修养,事业发展成功,勇于创新突破,积极向上,追求品味的消费者。荣威品牌将为消费者创造出优雅尊贵、自信进取且富有内涵的品牌体验。

2荣威的广告营销策略

2.1平面广告

作为荣威的第一款上市车——荣威750车,其系列平面广告也是以英伦血统为诉求,精心写作的文案配以莎士比亚、丘吉尔等英国著名历史人物的名言,并以彰显尊贵的车身图片强化其产品外观设计。在另一系列广告中荣威则以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荣威的客户现身说法,以第一者口吻诉说着荣威带给他们的良好感受,目标直指那些富有气质与内涵,追求品味并具创新精神的社会进取族群。其所展现出的品牌个性不仅仅是尊贵、典雅、绅士、品味等传统英伦汽车特征,还包括了自信、创新等时代元素。

2.2影视广告

“世上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由来,一条是未来;世上只有两种车,一种由来已久,一种创塑未来。”这是荣威在电视广告片中的独白,不同于传统国内中高档汽车宣传的方式,尚处在品牌创立阶段的荣威没有选择用过度矫饰的语言来表述它的性能优势,而是将言简意赅、蕴涵哲理的文字以无声字幕表现出来,给广告受众和潜在消费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锦上添花的是片中配乐,令很多人在首次听到它时就震撼心灵。唯美天籁般的童声,像纯净的泉水洗涤心灵,让那些在都市中繁忙的人瞬间得到一种难能可贵的平静感和归属感。而在音乐的衬托下,广告中那些地中海的美景、葱郁的林荫之道也显得更加令人向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交替象征着“传承”与“创塑”在荣威身上的完美交融,贵族气质卓显的荣威750从具有历史积淀的古建筑群中驶来进入视野,很好的诠释了“创新传塑经典”的品牌理念。

2.3户外广告

荣威汽车还充分利用户外广告,2006年北京车展,一辆500米的“超长荣威”出现在首都机场旁的高速路上。当时,这个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巨幅广告就曾创造出国内“最长广告”的记录。

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荣威的广告覆盖了整幢28层楼高大厦的外墙,这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周围的惟一制高点,高达100多米,总面积达8680.75平米,创国内户外广告之最。此外,荣威还曾在上海交通最繁忙的延安路高架,架起过一幅50米、宽40米、总体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广告。这是国内汽车厂家首次运用玻璃幕墙海报这样的特殊广告形式。接二连三的“大手笔”广告显示出上汽荣威的广告策略创意不断,时时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创意和气魄,也显示出荣威成为国际大品牌的决心及实力。2.4网络营销

2007中国汽车品牌综合满意度调查查表明,随着网络环境成熟,63%的中国车主使用互联网选购新车;75%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受汽车广告的影响寻找新车的信息。在2008年初的特大雪灾期间,荣威汽车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传播性特点,运用“热点事件营销法”,掀起“善舞风雪间”网络活动,呼吁陷入雪灾中的人们相互理解,守望相助,共同度过大雪灾,并搭建“善舞风雪间”网络互动平台,让网民主动参与,鼓励大家下载公益壁纸并相互转发,从自身做起,节电节能,帮助断水断电的灾区民众,极大的提升了其品牌美誉度。

2.5会展营销

荣威高调参加北京、上海等国际大型汽车博览会,车展现场的荣威展台设计以一种展示经典与昭示未来思想为主调。它精心营造了许许多多的体验细节供参观者细细品味。“荣威艺术馆”则完美展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之美。除此之外,“荣”管家与“威”女郎出现代表了是经典英式的现场服务和高雅艺术的美丽风景线,在众多参展车商中脱颖而出。

除了尊容典雅的荣威750亮相,自主概念车W2更是夺人眼球,这款概念车是基于上汽完全自主创新的平台上全新开发设计的。它的推出,表明上汽已完全消化了收购的罗孚知识产权,并转化为自己的独立开发能力。这说明荣威汽车不仅仅具有超强的购买能力,而且具备了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开发能力。

2.6体育营销

现在的中高档汽车体育营销,多以赞助运动会、汽车拉力赛,或者网球等赛事为主。荣威在这点上独辟蹊径,2007年的“荣威斯诺克大师杯”让汽车首度结缘高端运动斯诺克,开创了国内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的新阶段。现在的自主汽车品牌体育营销重叠的很多,像这样与品牌契合,又互相提升的合作活动,可以算非常成功。此外,荣威还赞助了200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举办现场展示及试驾活动。

2.7体验式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如今的汽车营销的热点,上汽荣威的对“体验式营销”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在产品体验方面,有“天门山攀越”、“荣威驾控巅峰全国巡演”、“千岛湖全国媒体试驾”;就服务体验而言,体现在荣威车主“专享车位”尊荣享受、“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四项差异化服务;就品牌体验而言,反应在“像绅士一样生活”、ROEWETASTE、赞助上海艺术沙龙等体现品牌内涵的活动上。

相关期刊更多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上海塑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