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08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102-02

一、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明确要求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要突出保教实践能力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强调,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掌握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要“能正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考试大纲也强调考查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等保教实践能力。2012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突出“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要求幼儿园教师“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幼儿园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保教实践能力是衡量幼儿园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师范院校幼师生未来从事幼儿园工作的核心能力,是其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反思性实践

实现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的质量。[1]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教学注重知识传递,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薄弱等問题。[2]一项毕业生职业发展调研数据显示:高达55.7%的新入职幼儿园教师认为“习得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难以在工作中指导实践”[3]。而另一项师范生调研数据显示,有93%的幼师生认为专业课程学习中及时衔接相应实践环节,能有效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要想实现对幼师生保教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课程教学与保教实践。同时,教育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课程教学须基于反思性实践来展开。[5]

首次明确提出“反思性实践”概念的舍恩教授认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时能清晰地考虑其实践内容的一种专门化能力。教育实践问题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反思,不断根据问题情境做出决策和行动等。[6]幼师生要积极参与保教实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反思,有目的地探究和解决保教实践问题。这样的理论学习源于行动和对行动的反思,就能实现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的融合;理论知识也易被理解,且易转化运用于工作,形成保教能力,发展实践智慧。

二、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为提高课程质量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水平,应构建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以下简称“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理实兼具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幼师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能力。以此门课程为例,分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师生主动将理论学习与反思性实践融合,从而构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让幼师生习得保教实践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获得实践智慧。

(一)建立“课程学习共同体”,创设反思性实践的学习环境

反思实践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7]在专业课程学习前期成立“课程学习共同体”对开展反思性实践至关重要。“课程学习共同体”即全体成员因共同使命并朝共同愿景一起进行课程学习的组织。[8]其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合作学习伙伴关系,在课程学习中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相互支持、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资源,进行活动组织与评价等反思性实践,探索、解决保教实践问题,促进新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实现专业学习进步。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学习初期,可以根据“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学习情境性、活动性等特点,综合评估幼师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水平,将6~7名学生组成一个差异互补的“课程学习共同体”,并选出一名组长。同时,团队成员合作完成“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任务,确定课程学习的团队目标,设计团队标志、口号和学习规则等。

(二)实施案例教学,在感知、分析中学习保教实践知识

反思性实践的基础和条件是经验与情境,但这并不是要求学习者一定要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实践情景中才可发生。[9]开展反思性实践可以实施案例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组织幼师生阅读或观摩幼儿园真实保教情境的案例,以真实问题引发幼师生分析、探究,在问题解决实践中适时引入相关理论。因为案例教学示范了具体保教实践情境,减少了理论与实践迁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所以案例所体现的原理、问题解决策略等就更易被幼师生理解,从而成为其保教实践性知识。同时,问题引导式的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师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如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和教育活动录像等,这些案例能提供复杂、真实的保教实践经验和情境。幼师生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反复阅读、暂停、回播等手段,观摩、分析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素和要求、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步骤和方法、师幼互动的途径和技巧等,构建起适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实践性理论体系。

(三)开展模拟试教,在体悟、操作中习得保教实践技能

教育实践能力具有个体化和情境化特点,是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10]保教实践能力只有从具体保教实践情境出发,通过实践体验和练习方能获得。在模拟试教中,幼师生作为学习主体,分析保教实践情境,运用保教理论知识,模拟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按照“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习得保教实践技能。在“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首先,幼师生可模仿优秀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尝试设计活动方案;其次,根据教案分工合作准备教具等;再次,分配扮演教师和幼儿的角色,模拟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整个模拟试教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师生自主探究教案设计、解决活动组织各个环节遇到的困难。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观察案例情境,梳理思路,不断完善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然后实践组织活动。在不断的体验、感悟和操作练习中习得保教实践技能。

(四)进行评议反思,在探究、练习中提高保教实践能力

“听课—说课—评课”是教师反思和改善教育实践最常见的途径。幼师生在模拟试教后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活动,通过及时地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从不同视角发现自己在保教实践中的不足,体验保教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在自主思考和多元对话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在实践、观摩和分析中学到的保教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反思和保教实践能力。

以“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为例,首先,在试教小组模拟展示时,其他学习小组对其活动组织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在模拟试教后,各组进行小组内的反思讨论;接着,试教教师从教育活动设计思路、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说课和自评;然后,各观摩组分别以“旁观者”身份从教师教态、教具准备与运用、活动过程和环节衔接与过渡、师幼互动与反馈等方面评议模拟试教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以“当局者”的身份对其不足提出建议;最后,教师引导各组结合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的结果,对教育活动的方案再次进行调整与设计,开展一课多研的活动。

(五)加强课程研习,在参与、体验中提升保教实践智慧

研究表明,如果理论知识没有经过探究和反思,学习者就不能将其内化为入职工作后的践行理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除了在校的学习外,每个学期还要针对课程学习中的突出问题,把课堂迁移到幼儿园保教现场,即幼师生要入园观摩、见习,开展实践性研讨和保教实践,以使保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保教实践智慧。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2篇

2013年七月中旬走进中国教育学会2013年浙江幼儿园园长培训班为期两周的学习,作为学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由于培训时间处于暑期,没有过多的日常事务缠绕,每天我都能安心地徜徉在知识殿堂中,聆听着华师大专家教授们的教诲、感悟着专家教授们的思想,现场参观上海各名园的环境设施,零距离接受知名园长办园理念的传递,反思着学员间的疑问,使我终身受益。

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幼儿教育情境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卓越有效并不断提升的领导力,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积极反思。创新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学习带来新思想、新策略和正确的决策,透过专家的思想,感悟幼儿园的一切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教职工的管理,尤其是新教师的管理。;此次培训学习,作为普通学员的我,持之以恒地学习着、记录着、反思着……给我带来的是一股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力,它促使我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不断地反思今后的步伐。

至于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园长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科学组织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主要包括:课程思想的领导力、课程规划的领导力、课程开发的领导力、课程实施的领导力、课程评价的领导力等几个方面。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找到科学适切的实施途径。作为园长,应使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成为每一个幼儿园教职工可接受的行为准则,充分聆听教师对于课程建设的不同声音,并及时做好沟通与分享的工作,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园长,应准确构建幼儿园各类课程的结构,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价值观,善于总结一切有用有效的方法,促使课程建设能够有力支撑幼儿园的特色发展。作为园长,应注重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善于发现教学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确保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整个培训中,专家教授多次谈到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绝对不是你们园长与老师们要做的事情,令人轻松不少。

天台县机关幼儿园现有中心园(办园历史33年),天都花园分园,分园于2006年8月正式开园,在短短七年时间内,办园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4个班到本学年已发展到9个班,先期在不断扩班过程中曾创办2个托班,2个亲子园班,目前两园已是有6个小班,6个中班,6个大班完整体系。带班教师的队伍日渐庞大,目前两园共有专职教师42人,其中50%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余的都是新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我非常有幸能代表小组,在培训后期的园长交流会上作《创特色园本培训,促教师专业提升》的专题介绍,受到了广大学员的认同。下面我将结合本次培训的作业要求,重点谈谈以园本研训为基点促新教师团队建设的实施计划与点滴做法。

我园教师很年轻,学历层次较高,接受信息能力较强,但是教学经验有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幼儿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随着幼儿园的不断扩大中,将有更多的新教师成为机关幼儿园的一员。从新教师队伍地不断扩大,幼儿园面临着培养新教师这一重要职责,而新教师也会在教养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及困惑。为了使这一支新生力量能快速适应当今的幼教潮流,使她们成为骨干力量、中坚人才。幼儿园从园本教研——《以案例会诊促进新教师成长》为切入点,对她们进行培养。现时已有三到五年时间了,在此期间,又有一部分新教师加入进来,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在《纲要》与《指南》指导下,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生活中,新教师也在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升,多元化的教研,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一)从教研内容上,每学期的教研做到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由教研组长与年级组长选取某一领域的某一主题,这学期的教研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并深入地讨论,这种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新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各领域教学特色、教学要求及教学策略。

(二)从教研形式上,有新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老教师展示课、帮教互听课、送教下乡。

(三)从教研层次上,有参加省、市、县研讨,全园性公开课,年级段公开课,班级内互听课,即时随机听课等。

通过各个角度让教师们参加,既提高了新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伴之也提高了老教师的指导水平,相辅相成地,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二、以案例会诊为载体,提高新教师的教学研讨能力

考虑到新教师的特点,我们在提高新教师专业化水平时,也以撰写案例为基础,通过剖析、诊断、总结,使其能切切实实地学到一点儿东西,并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运用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去。两年来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案例的形式

通常案例有日常教育案例和活动案例。日常教育中往往会有瞬间的精彩、随时的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注重培养新教师勤动脑,动手的习惯。在日常教育中学会细心观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遇、所闻、所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案例。然后开展园内、组内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再由新教师将对各种建议或意见进行筛选,归纳,重新修改案例并完成。让她们在分析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将日常教育中的点点滴滴凝聚成精华,不断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转化为自身的经验。过程为:撰写——讨论——反思——修改——提高

活动案例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并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课例案例。两年来她们有了很大地提高。不论是教案的设计,教具的制作以及活动组织能力,课后的反思点评等都有了自己一定的观点。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具有典型性。然后教研组再对其所撰写的案例进行分析,帮助修改,以促进经验地积累,从而渗透到以后的教学组织中。

过程为:讨论——撰写——分析——修改——提高

(二)会诊的操作方法

1.及时反思,自我诊断

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是新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并记录下幼儿的参与实录和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的策略调整,应变情况,并作全方面的简单小结,这是课例的雏形,我园从五个方面去要求。

(1)活动的展开是否围绕目标而进行?

(2)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吸引幼儿的兴趣,材料的运用是否充分?

(3)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如何?

(4)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贴切?

(5)每次活动后是否留有探索的余地,孩子是否余兴未尽?

如此,一方面留住上课典型场景,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教师的撰写案例的能力,其实这就是课例的初稿。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又可经常翻阅,通过自己归纳领悟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2.师徒结对,即时诊断

由老教师带领新教师成长,在帮教过程中,能针对个别的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诊断,并做到“对症下葯”。在手把手的帮助中,使新教师更细致,更明确地知道该怎么做。我们的诊断常规是教研组长每个月进班观课3-4次活动,年级组长每周一次,班级帮教老师互听课每月1次,然后由新教师从三个方面当场自评内容从目标的设置、策略的运用、孩子活动的状态等方面入手,作为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以及班级结对的帮教老师们针对每次活动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又把类似的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一番联系、归纳,使新教师有顿悟的感觉。

诊断的方法是让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一起引领新教师在课例组织分析研讨上下一番功夫,首先,传达给新教师掌握组织活动的经验方法,使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中发现了孩子的需要做出回应。

(2)鼓励孩子全程质疑,在不断的提问中,孩子们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下,一个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全方位参与,心理学中认为只有经常性的启发孩子动手、动口、动脑,孩子才能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才有可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在与孩子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发展和智力的发挥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那么在指导教师合理组织活动后适时评价又会进一步引发教师心灵深处的震憾与共鸣。

3.典型案例讨论,集体诊断

案例讨论会是促进新教师改进的关键,也是利用集体智慧促进新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的一条捷径,从而帮助新教师从行为的跟进延续到理论的提升。这是针对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或普遍现象的案例,这时通过集体诊断后,使新教师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诊断的方法是首先让新教师清楚的了解案例的概念和撰写案例的方式。虽然案例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让老师了解基本格式即时间、地点、人物、反思。第二,对于案例的取材方面,新老师可能特别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发生的事情稍纵即逝,而她们判断事件价值的能力不足,因此可能缺少积极的作出回应,从而也就无“事”可写,那么初步对着手案例的大范围作一个指向。例如“课间小纠纷”、出乎意料的回答等,教师去评判一下,认为蕴含着可向纵深发生发展的事件,都积极作出回应,当然这种能力也要在不断地积累中得到加强。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每个月选一时间集中新教师和教研组成员,对她们所撰写的案例情况进行交流、归纳、分析、点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a.看新教师的案例是否找准问题的症结,是否道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b.在案例中有否提取出理论成份,运用要贴切;回应时是否遵循现代教育观、儿童观和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

c.是否从案例中得到启示,能否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对照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不断的作出改进、修正。

讨论会分为年级组和全园性两种,体现年龄阶段特点的案例在年级组讨论会上解决,全园性的或年级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在全园性讨论会上讨论解决。当然,孩子的活动与教师的操作都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对于此,只能在实践操作中边做边调整计划,灵活实施。

对于新教师在家园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渗透于日常每一个阶段,甚至每时每刻,让新教师做个有心人,观察孩子三种以上优缺点,找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当家长问起孩子的情况,能对答如流,再通过全心全意地呵护孩子,对孩子抱着宽容和期待心理,相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能迎刃而解。

4.组织学习培训会,提高新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水平,各学科组推荐学习《教师成长手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优秀文章,园方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如《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家长工作十要十不要》、《幼儿习惯养成教师指导手册》、《争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走进名教师》、《幼儿园的绿色批评》、《快乐工作快乐学习》、《浙江省学前保教工作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彩云绘本教学法》,要求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撰写读后感等,另外在园本培训中对新教师落实进行各种技能技巧培训。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48-01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在教师专业成长及专业成熟的过程中的相关要素、条件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本研究认为,以下策略对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 实施“人本管理”,为教师成长提供保障

从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来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涉及薪酬、工作环境、福利、社会地位等综合因素,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对幼儿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实施考核“推优制”来鼓励教师,较好地避免了“扣分制”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模、聘任挂钩,废除幼教资格终身制,健全幼教工作评价体系。

二 立足教师三年规划,助其描绘“成长蓝图”

我们在调查中对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进行了思考,发现一部分教师缺乏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意识。通过研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等专业书籍,明确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减少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盲目性,再由管理层对教师的规划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明确今后的个人发展规划。

三 有效开展园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园本培训是利用专业领域提升幼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幼儿园可以找准切入点,加强园本培训,从而促进幼师专业发展。

1.师德为先

为了贯彻落实“五有四禁三热爱”主题教育活动精神,不断推进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我园特举办“我身边的同事”“我的故事”师德演讲活动。此类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演讲技能,更折射出团队的互助精神、上进和阳光的状态。

2.技能为重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技能,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我园进行了“教师简笔画比赛”、“钢琴音乐会”、“迷宫图制作”、“数学绘本制作”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幼儿为本

《标准》中强调要以幼儿为本,需要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甚至是一日活动中的细微环节,我们经常从本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学研讨中选取孩子们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在案例的学习、反思、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水平和案例撰写能力。

四 开拓多种学习途径,建立自身专业成长观念

1.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途径,开阔教师视野

我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优秀幼儿园参观学习,聆听各类讲座等,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为了加强园际之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促进提高的目的,我园与临近幼儿园的高级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制定有递进性的培养内容,采用“一对二”的跟班式带教方式,以“一课二磨”的形式展开互动教学,促进师徒双方共同成长。

2.充分利用“反思论”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专业成长。通过集体反思达到思想观念与教育行为的统一。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方面,采取上课——集体反思——上课——集体反思轮回的方式,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这也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最有效方式。

3.以“问题”为主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我园在教工室设置了问吧、答吧,由教师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研讨活动中,以“问题”为主线,研讨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抛出话题,教师们根据自身实践思考谈认识,然后由年龄组、领域组及集体共同研讨,组内实行责任承包制和角色轮换制。

我们在行动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在经验中反思问题,在反思中收获成长的喜悦。通过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管理策略的探索,我们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提供了支持与服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增进了团队精神,使幼儿教育新理念能更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教师〔2012〕1号文件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4篇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8-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高专院校中,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的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技能的准幼儿教师。 但是,传统的学科化课程内容、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二)讲授法弱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内容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的机会。在真正的实践中,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缺乏融合,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讲授法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讲授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是本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则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其特点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教师负责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总结反思案例;学生负责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寻找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有了沟通和协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力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会经过案例的选编、呈现、分析、讨论、总结五个阶段。以下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的一章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来说明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的选编。案例的选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选编案例时,主要选编幼儿园语言领域典型的并包含有问题发生的实践。本门课程所选编的案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名师设计并实施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其来源途径包括上海学前教育网、浙江学前教育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等学前教育类网站、幼儿园教材、幼教类期刊、幼教类书籍、幼儿园公开课现场录像等)。二是学生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来源于学生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作品、学生见实习或课内外实践所设计的案例)。

就具体的案例选择而言,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体包括:幼儿园文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教学内容中应综合考虑幼儿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实践的融合。基于以上要素,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选取了小班同课异构活动“拔萝卜”,活动设计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设计出各有特色的教案。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三大教学环节:讲故事、理解故事、表演故事。另一位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已经学习过歌曲“拔萝卜”,将活动环节主要设计为:讲故事、理解故事、音乐游戏。

(二)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纸质材料的呈现、录音或录像的呈现、口头描述呈现、情景表演呈现、多媒体呈现等。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案例本身的特点。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掌握了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且基本了解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规范、基本步骤、原则等。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前并不提前讲授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具体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另外,就其案例“拔萝卜”而言,包括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两部分。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选择以纸质材料的方式呈现教案,以录像的方式呈现活动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人或小组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分析案例,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上,学生人数以6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用小黑板记录关键性发言。为避免讨论过于封闭,教师可预设开放式问题:你怎么看这两份案例的设计?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不断的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讨论结束,由各组派出代表轮流发表该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

该环节在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困惑通过插话、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四)案例的总结。案例的总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肯定合理的讨论结果,同时,对学生分析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指正。对于讨论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另一方面,总结环节也要总结出案例所体现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通过案例小班同课异构活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活动)“拔萝卜”,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总结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作品;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经验又要考虑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价值;活动过程的设计要根据活动目标出发,活动环节中主要环节的架构应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出整合的语言观、活动的语言观,又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等等。

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是千变万化的,活动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在充分考虑幼儿经验的前提下,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设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学前儿童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技能及理论,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其他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为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本人在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在仿真教室或幼儿园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试教。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而言,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自己建构知识、锻炼技能。并且,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案例库建设。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编是基础,只有当教师选编出有价值的案例才能保证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工作非一个教师能完成,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个课程小组,大家共同讨论,再选编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要选择有价值的案例。另外,案例库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有价值的案例库。

(二)实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主要采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在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学中,除了案例教学法还采用了“尝试实践法”、“观察分析法”、“说课、评课法”等。从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尝试实践法,说课、评课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进一步巩固、训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技能。

(三)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在案例的选编、呈现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为主体地位。在分析、讨论环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可过多干涉学生讨论,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总结环节应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好自己的地位,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践中,它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思维力、判断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提升理论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