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观潮课文范文第2篇

一、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鹮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鹮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鹮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二、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1)为什么会涨潮?(2)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的最好的地方?对于这些疑问,全班又炸开了锅,是呀,为什么呢?课堂上又再次掀起探讨的高潮,全班同学又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可能是风把海水吹向岸边,有的说是雨水积多了,水面就会上涨。这时爱看科普丛书的“小灵通”开话了:“我知道,潮水涨落现象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课外读物的兴趣。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大家开启智慧大门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定期的大潮,这天观潮景象最壮观。原来海宁市的盐官镇的钱塘江的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钱塘潮”,潮来时,潮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在这个地方观潮海潮最雄伟。这样在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学生真正理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称为“天下奇观”的含义,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三、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在讲读分析课文内容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展延伸,会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捞铁牛》这课时,学生解决了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办法好吗?还有什么办法更好,又能注意环保?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石头代替泥沙,却费力。有的说用四条船就可以解决问题,把装满泥沙的船捞铁牛时,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只要铲到另外两条空船上,再用这两条船去拖第二只铁牛,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了。有的说用水代替泥沙,就不怕污染河水,而且取之方便。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解体打捞,这样在课外质疑,

观潮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学;对策

随着我国的不断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也朝着多样化发展,例如拜权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多样化的思潮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也是受到冲击的范围之一。高校学生正在思政的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三观,这些思潮的冲击对高校学生自然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政教学要针对这方面进行改革策略探讨。

一、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多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政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不能运用课本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与之抗衡,这就导致思政教学变得毫无意义。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意识形态新的社会潮流在不断冲击着现代人们的思想,尤其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国家社会新的动力,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值得重视。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改革,思政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进行实际运用展示,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能够做到自主、正确分析,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思政老师首先就要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能够有效避免不良思潮的侵蚀,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一个老师对其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学业上的,更是行为道德上的,只有思政老师做到这些,才能在思政课上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思政老师的思想道德得到了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为这个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策略

(一)对教育理念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思政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一味地追求思政知识的传授,不断对思政课本中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功能进行强调,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切,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实践,所以社会思潮只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冲击,就很容易俘获人心。针对这样的问题,为了避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进行不良的侵蚀,高校的思政课堂要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高校开设思政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更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自己思想,且思想健全完整的人才,相对于智力教育,学校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树立正确,社会思潮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对学生影响分毫。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就目前情况而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高校的思政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三观塑造的时候,也离不开对这个话题的分析,如果高校思政老师采取避而不谈的方式,会导致学生更加疑惑,也会加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代沟,让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所以思政老师应该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纳入到思政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和学生进行课堂探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对社会思潮带来的不利方面,思政老师也要采用课本知识进行批判,提高学生正确明辨社会思潮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学会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知识与之抗衡,更会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思政教学效果,达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思政的教W,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明辨社会思潮,学会运用课本内容知识与之抗衡,更要让学生面对社会思潮的特点学会随机应对,学会与时俱进,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和不利侵害,还要对接下来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能够做出有效应对。所以,高校的思政老师应该对思政的教学方法进行正确改革,加强对思政的理论分析,运用思政的教学内容,从根基上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驳倒,让学生心服口服。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就会让学生越来越重视思政的课堂教学,因为有理可循,无论是当今错误的社会思潮,还是接下来的出现的社会思潮,学生都能明辨是非,作出最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思潮在高校内的铺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对此加以重视,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明辨社会思潮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学会运用思政所学知识与之抗衡,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学龙.“四准”解惑法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点的应用探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5):21-22.

观潮课文范文第4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向往春潮

1.导入: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万物复苏,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2.揭题: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北方春天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评析】简洁而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对春潮的美好向往之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企盼。

二、初步感知,走进春潮

1.播放课件。(播放配乐课文和春潮景象的录像)

2.交流。听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和气势雄伟的春潮景象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初读课文,揭开了春潮的神秘面纱。

三、细读感悟,品味春潮

1.品读春潮形成部分。

⑴谁能说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生自由读一、二段)

⑵为什么说冰封的大江 “变酥了,变软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⑶春潮在温暖的春风中慢慢奏响了序曲,由弱到强,慢慢壮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指导学生通过音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读出春潮的形成过程)

【评析】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形成过程,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品味“酥”和“软”等词用得巧妙,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2.品味春潮的不可抗拒。

⑴春潮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着成熟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⑵读完这一段,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春潮?

⑶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春潮的气势雄伟,势不可当呢?

⑷品读重点句段:“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指名读,评价)

①播放开江场面的录像。(再读)

②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为什么说大江“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配乐朗诵。

⑷春水战胜了寒冬,她多么欣喜,多么激动啊!谁能读出春水的喜悦之情?(指名读第四段,评价;播放优美欢快的钢琴曲,渲染气氛,配乐齐读)

【评析】借助音像,播放排山倒海般的开江场面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春潮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以汹涌澎湃的潮水声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把学生带入气势雄伟的春潮情境中。欢快的钢琴曲,衬托出春潮战胜寒冬的喜悦之情,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四、介绍背景,升华春潮

1.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

观潮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中队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206-0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它成为学生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校本课程与“潮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家乡的历史,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少先队的活动历来要求全体队员都要参与,在自主设计,自主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内容,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少先队教育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主要方式,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实践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因为有了校本课程和少先队活动的种种共通点,所以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展队活动就顺理成章。

中队是少先队的基础组织,是可以直接、有效提高队员综合素质的组织。在中队活动中实践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找到活动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在中队活动中实践校本课程,可以使得散乱的少先队教育系列化、专题化;在中队活动中实践校本课程,可以根据每一个队员的实际,培养每一个队员的能力,提升每一个队员的素质。在开展中队活动的过程中以学校的“潮文化”校本课程为基础,与社会动态、校园动态有机地结合,使得中队活动的主题鲜明,中队活动的内容丰富,更好地提升了队员的综合素质,使我们的队员更具潮乡气质。

1 队活动的实践主题

我们的校本课程以“潮文化”为中心,我们的队活动实践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因此队活动的实践主题与“潮文化”紧密相连。

1.1 探寻潮乡名胜,感受历史

1.1.1 探寻“赭山十景”

“赭山,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历来是观光观潮的好地方,早在南宋乾道年间便形成了著名的“赭山十景”,宋孝宗赵曾游走于赭山的山水之间。”校本课程中这样简单地介绍着。 “赭山十景”就在我们的身边,古时帝王也曾浏览过“赭山十景”,队员们对此充满了向往。为了能解开队员们心中的疑惑,使队员了解家乡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家乡深远的历史,于是探寻“赭山十景”这个主题中队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1.1.2 走近镇海殿

镇海殿,一座历经四百年沧桑的古庙,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民间传说是镇海殿之神保护着钱塘江大堤,守护着在江边劳作的赭山人民。由于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建设的需要,这座古庙不得不易地重建,为了给队员们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队员们走近镇海殿,知道了镇海殿与乾隆皇帝的关系,知道了更多关于镇海殿的故事。

1.1.3 作画红山巅

《赭山坞里好风光》这首歌旋律悠扬,歌词优美,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队员们学唱了这首歌,歌声中队员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队员们不曾知道家乡的美,只因他们没有仔细地欣赏过家乡的美。何不让队员们在哼唱好歌的同时,画出家乡的美景呢?于是在秋日的午后,队员们登上红山巅,一览家乡的秀丽风光,用画笔勾勒出了心中的家乡。

1.2 追寻潮乡名人,心存高远

名人事迹大追寻(高帆、曹阿堂、高晓霞、沈尔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赭山,三面青山一面江,丰厚的水土养育了赭山百姓,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能仁志士,高帆、曹阿堂、高晓霞、戚建尔……他们中有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为祖国的发展倾其一生的化学家,也有如今活跃在国家经济建设一线的企业家……他们的老屋就在队员们的隔壁,他们中有队员们的亲戚,他们小时候的故事还经常能听长辈们讲起。因为榜样的力量,因为榜样就在队员们的身边,所以一位位潮乡名人成为了队员们追寻的对象。

1.3 体验潮乡产业,德艺双收

1.3.1 体味晒盐

“过去,赭山百姓生活艰苦,吹江风,顶烈日,只为晒些江盐换点钱过生活。”校本课程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照片介绍了先辈们生活的不容易。虽然晒盐这个行当已经离现在的赭山人远去,但为了让队员们了解过去晒盐的基本过程,体会晒盐的不易,忆苦思甜,我们便开展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3.2 浮石雕刻

“浮石,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赭红色的浮石成为家乡的代表之一,浮石可以制作成工艺品,装饰庭院,家乡也有不少人从事着这种需要一定艺术功底的行业。”为了让队员们感受这一门艺术气息浓厚的特色产业,培养队员的动手能力,提高队员的审美情趣,所以将浮石雕刻列为队活动的主题之一。

1.3.3 雨伞缝制

在“中国伞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着与伞有关的工作,不经意走入农家院中,总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手起手落快速缝制雨伞的情景。制伞业对潮乡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作为伞乡少年,动手制伞,了解伞的发展历史,参观制伞企业,为伞的创新出谋划策是进行校本课程实践必不可少的内容。

1.3.4 淋浴房设计

卫浴业是家乡的又一大产业,队员们动手参与制作淋浴房的机会很少,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制作过程,了解不同款式的淋浴房,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出更新颖,科技含量更高的淋浴房。

1.4 诵读潮乡诗文,文化熏陶

1.4.1 诵读经典诗文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作为生长在钱塘江边的潮乡学子,当然得会诵读一些经典的赞潮诗文,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这些经典诗文的来历与内涵。

1.4.2 收集潮乡诗文

校本课程中,潮乡诗文的收录是有限的,有许多的诗文已经被收入到了相关的书籍,但还有许多形式不同的诗文散落在潮乡的各个角落,队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躲在潮乡深处的诗文。

1.4.3 创作赞潮诗文

队员们的笔触虽然非常的稚嫩,但队员们在诵读了经典的潮乡诗文,感受了家乡无限的风光后,依然用他们稚嫩的笔尖创作了大量赞美潮乡的诗文。

1.5 争当潮乡新人,共同进步

1.5.1 制做环保袋送居民

在学习制伞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在国家执行“限塑令”前夕,我们制作环保袋,走上街头发送环保袋,宣传“限塑令”。

1.5.2 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

潮乡少年,应该是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少年,根据学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文明礼仪中队活动。队员们走出校门走入社区,来到镇养老院,为老人带去精心创排的小节目,帮老人们打扫卫生。

2 队活动的有效实践

在中队活动中有效地实践校本课程,就是在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依据中队队员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的内容。

2.1 活动内容选择

2.1.1 以校本课程为基础

《赭山――我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是中队活动内容选择的基础,是开展中队活动的一个大纲,多数的队活动内容来自于校本课程。将对队员的教育意义比较大,队员兴趣比较浓和容易开展实践的内容作为中队活动的首先。根据中队活动的需要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

2.1.2 从队员身边找活动

在开展一系列队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从队员的身边寻找活动的内容。校本课程中对曹阿堂、高帆和高小霞这三位家乡名人作了详细地介绍,是我们开展“学名人,谈未来”活动中的主角。在中队活动的过程中,队员们知道家乡的另一位名人沈尔乔(民国时期浙江省代省长)是队员沈文舸的大太公,队员一下子对沈文舸的大太公有了了解的劲头,因此队员们又以“认识沈尔乔”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队活动。

2.1.3 与大队活动齐活动

中队活动与学校的大队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我们也会选择开展一些中队活动。在创建“潮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学校大队部组织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为了更好地迎接学校大队部组织的比赛,就在中队内先举行小型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通过提高每一个队员的诵读水平来提升中队的整体水准。

2.1.4 在特殊日子搞活动

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开展一系列的队活动。比如在国家执行“限塑令”前来到农贸市场分发队员亲手制作的环保袋,宣传环保;在“五一”节前夕走上街头,开展“洁美潮乡”活动。

2.2 活动开展形式

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展的中队活动不但有贴近队员的内容,而且还有适应队员身心,益于队员成长的活动形式。如:主题探寻、艺术演绎、社区实践、设计制作等。

2.2.1 主题探寻

主题探寻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通过一定的分工合作,引导队员通过调查、访谈、实验、文献搜集与分析等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解开队员心中的疑问,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队员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2.2.2 艺术演绎

2.2.3 社区实践

社区实践是组织队员参与到一般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这是开展系列队活动过程中,提高队员的参与意识,为家乡服务意识而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例如在国家“限塑令”推出前,我们的队员宣传环保知识,制作环保袋分发给潮乡居民,弯腰拾起一只只被丢弃在路边的塑料袋。

2.2.4 设计制作

通过动手制作提高队员的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培养队员的创新能力。浮石雕刻是家乡的一门特色产业,队员们在老师傅的指导下,选材料,摆造型,取名称忙得是不亦乐乎,在学会基本的造型后,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许多活泼可爱的造型。在开展“潮乡特产,动手制作”系列活动过程中,队员们设计开发功能丰富的伞,设计外型美观,科学实用的淋浴房。

2.3 活动指导与时间

因为我们的队活动是以实践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展的,而校本课程与赭山的环境,历史等紧密联系,队员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知识就离不开家长的帮助,离不开校外校外辅导员的指导,在开展中队活动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中队辅导员的指导。

中队活动的开展,更多利用的是队员们的课余时间,在中队活动课时只能对队员进行有效的指导,或是举行成果展示活动。

3 队活动的实践成效

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展中队活动的实践已初显成效,初步验证了实践以“潮文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与中队活动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以校本课程主基础的系列队活动,培养了队员们自主、参与、探究、科学、文化、合作、环保、服务、学习、创新和审美意识,激发了队员们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通过活动队员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每一个队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活动队员们的观察、表达、交流和写作等能力都有所提高,活动提升了每一个队员的综合素质。

在开展以校本课程为基础的中队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中队承担了一堂区级观摩课,一堂义蓬片级中队观摩课和一堂校级中队观摩课,撰写的三个活动案例分别在省、区级评比中荣获二、三等奖。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国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