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正确把握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前提和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一、当代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简析

(一)功利主义思潮。功利主义的主张是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主张,其基点建立在后果评价上。它认为任何人的幸福都在于快乐的量超过痛苦的量,任何行为的善也在于其产生的快乐的量大于其痛苦的量。这种主张是把利益作为个人行动的驱动力,其主要特点也是片面讲究实用和利益,在价值判断上以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求为标准,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二)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强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以实用、效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其整套理论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实用主义最突出的理论特点就是鼓吹工具主义的“价值至上”观,将认识中的价值关系、效用关系置于事实关系之上,甚至以人的主观需要的满足程度来排斥认识的客观性,其主张“有用就是真理”集中体现了这种特点。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它鼓吹国家在现代社会中不应该起任何作用,现代社会必须回到自由放任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崇个人自由,自我实现,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外在干预,这些观点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四)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盛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化思潮,是晚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来讲,后现代主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等反叛性特点,并深刻地批判和揭露现代资本主义。

(五)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消费主义是侧重于一种消费价值观的描述和批判,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种缺乏批判意识的无度消费,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代表着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无限制,无终结,它主张消费越多越幸福、越民主、越进步。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第一,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使得价值取向功利化。功利主义思潮所滋生的急功近利情绪严重侵蚀着不少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达到个人的私利目的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它所带来的残酷竞争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实用主义思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对旧哲学的批判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共鸣,这就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功利化。

第二,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树立远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得理想信念淡漠。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根本对立,使不少大学生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后现代主义渗透着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让大学生无所适从,好与坏、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减弱,影响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理想信念被淡化。

第三,社会思潮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大学生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随着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需要,更是要充分的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跟上时代的潮流,容易导致其消费观扭曲、劳动观淡薄、审美品位丧失、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而且由于家庭背景的不一致,家庭条件落后的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第一,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实质,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它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往往习惯于向高校聚集,寻找其思想文化土壤,而高校在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后,使其扩散、流行,不断向社会传播和辐射。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产生过程和实质以及对大学生的危害性,在客观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第二,根据大学生与当代社会思潮的互动特点,系统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以及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过程,有针对性地探讨教育引导新渠道、新方式。我们要充分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以及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接受过程,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渠道,不断根据学校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教育因素、教育途径与学生教育相结合,更新并创新教育渠道和教育方式。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帮助大学生从自私和功利中解脱出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积极引导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一、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词语最早出自于F.奥尼斯1934年所著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一书,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则滥觞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社会内部的“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自7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开始风靡欧美学界。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走向全世界。目前该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

如同对待“文化”一词的内涵一样,学者们很难简单的对“后现代主义”一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一书的引言中提出:我们可以把对元叙述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2]博德里拉认为:“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3]大卫・格里芬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4]之所以很难对后现代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学术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混合或拼揍,它挪用、并改造和超越了结构主义、浪漫主义、现象学、平民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理论思想。[5]

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很难定义,德里达也认为后现代没有一个概念,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该思潮的一些主要特征。哈桑在《何为后现代主义》一文中将其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等诸多特征,哈桑同时承认以上特征依旧不能穷尽后现代的全部内涵。[6]伊格尔顿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征”[7]我国学者一般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结为: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以及崇尚差异性等特征。[8]

二、后现代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表现及挑战

1、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拒绝服从权威、不循规守旧、崇尚个性、崇尚多元、推崇创新。当代大学生不会轻易服从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虽然倾向个人主义,但尊重和欣赏多元化,不会简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得富有活力,推崇创新,朝气蓬勃。这是后现代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过分追求符号,碎片化、解构、无厘头、漠视传统、过度娱乐化等特征,极端的甚至走向。部分青年盲目追求绝对自由,甚至不知自由为何物,堕入符号化趋势。当代青年人的逻辑和思维深受碎片化影响,表现为浮躁、缺乏钻研精神,追求表面层次。深受后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青年已经很难平心静气地进行深入阅读,甚至很难沉下气来看一部文艺片,喜欢无厘头、追求喜剧、搞怪效果。

与此同时,在青年学子当中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部分青年过度沉迷于娱乐节目,对待事情玩世不恭,用解构的心态对待一切传统,用玩的心态看待一切,甚至会极端到产生“如果不好玩,何必要做?”、“不存在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还是不好玩”等心态。[9]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青年当中,构成后现代思潮下的消极面。

2、后现代思潮对思政教育的挑战

后现代思潮是对西方自身文化和现代弊病的批判与反思,其理论观念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破坏力。它本身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厚重土壤之中,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在最后定型期,出于对新鲜理论的好奇以及自身处境中的矛盾,很难区分后现代主义的精华与糟粕。如果放松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关键期时期三观被引向歧途,那么前期的思想教育等同于白费。

由于后现代思潮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目前该思潮对青年学子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例如过分推崇个性,导致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后现代思潮中的碎片化、解构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严重,传统语言被恶搞,过去正面的形象被肢解重构,极端乃至走向,否定历史,否定客观事实等;过度的娱乐化导致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对信仰、道德没有起码的敬畏,最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扭曲了。再有,后现代主义倡导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导致社会上左右对立,民粹主义盛行,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

1、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因素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首先要知己知彼。当代大学生虽然多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知后现代为何物,遑论如何引导学生抵制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上应该开设相关当代西方思潮的课程或讲座,指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后现代主义。引导学生们认知什么是后现代,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扬长避短,对后现代思潮深入学习和了解,比起简单的说教与强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效果要好很多。

其次,后现代思潮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目前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社会上要形成共识。青年不能一味娱乐,除了青年学子自觉之外,文化产业也要自律,影视、文艺创作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一点一滴按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正能量,让青年学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抵消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

再次,对于后现代思潮中的极端思想,例如、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过度解构思想,我们要积极批判斗争。针对目前新媒体、以及网络上对英雄的抹黑和历史翻案风,我们更要旗帜鲜明的斗争,要运用唯物史观、以及详实的史料进行科学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从而打退的进攻。针对青年学子的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我们要批评教育,要积极引导。更要反思后现代主义中盛行的解构主义,对于过度解构的行为要从学理上辩驳,从而有效的夺回舆论宣传的话语权。

最后,要将学生引向后现代思潮的积极面。既然反对权威,就不能为反对而反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探索与权威对话。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之下,鼓励多元化和创新性,这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年学子的成长,而且也为社会增添了色彩。适度的娱乐精神有利于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对文本合理的重新解读、对一些事物的合理解构利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训练青年学子思想、学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2、辩证看待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盲目崇拜的一种反动,是在对现代性的继承与批判中产生的。它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成分,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后现代思潮带来的冲击。首先,后现代推倒传统,玩世不恭,但又不是不顾一切地破坏。其倡导的多元化特征目前已逐步形成一种变革中的传统,故而不能简单的将后现代思潮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后现代的本质是人们反抗情绪的符号化表现。如同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当过度批判理性、科学思维时,人们也会自然产生审美疲劳。目前,针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呼吁重新“回到康德”、“回归理性”。

最后,应当看到后现代思潮本身就是多元发展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目标,思潮内各个派别互相批判,互相推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繁荣。我们在对待后现代思潮问题时不能简单的否定或过度恐慌,要批判其中落后、消极的思想,汲取和引导其中合理、优秀的成分,达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的效果。

3、对未来思政教育的展望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正在构建、书写我们时代的新传统。我们还应该看到,后现代作为一种反叛情绪最终也会重归现性与科学精神,这本身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后现代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我们人类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它看到了现代性的局限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思想超越它”。后现代思潮内部本身就派别林立,良莠不齐,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当代青年学子由于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较深。目前,青年学子从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上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倾向,这给目前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然而,危机本身就蕴含着挑战与机遇,除了通过学习、引导、斗争等方式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冲击之外,思政教育还要积极发掘后现代思潮对学生们的积极作用,即大卫・格里芬倡导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从而化解当前后现代思潮对青年学子的冲击,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注 释】

[1]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2.

[3]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4]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

[5] 张雄,王晶雄.新编现代两方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61.

[6] (美)伊哈布・哈桑.何为后现代主义[J].王岳川译.文艺研究,1990,02.157-159.

[7]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8] 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5-6.

[9]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思潮引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44—03

近年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冲击,也影响到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何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李长春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高等学校是西方敌对势力向我渗透的重要目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此,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他同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抵御敌对势力分化图谋的有力武器。可见,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寄予了厚望。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应该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一、高校思政课与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1.高校思政课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对立。西方社会思潮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绝大多数西方社会思潮本质上代表、反映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其消极作用、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立的,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困惑、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意识形态认知的混乱、造成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困惑。

2.高校思政课与西方社会思潮的联系。我们也应该看到,思政课与社会思潮之间又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二者存在关联和互动。一方面,社会思潮丰富、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重任,同时在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自身更加生动、鲜活。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是主要的,但这并不表明其中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这些理论、观念、思潮虽然打上了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烙印,但也包含着一些合理性的观念”。而且,西方社会思潮的很多内容都是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民主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私有化的强调等,这些问题也恰好是思政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这些社会思潮及其理论主张进行评析,有引导性地进行教学,不但会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和吸引力,而且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比较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魅力,从而自觉作出正确选择。

二、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切掌握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证调研和访谈。本次调研以上海高校为重点,同时选取北京、山东、浙江、新疆、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有代表性的高校为研究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学生问卷3000份,回收2722份,有效率为90.73%;发放教师问卷220份,回收204份,有效率为92.73%。

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和对待社会思潮的正确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形成的。对于“你在上课过程中,哪些老师提及或介绍过西方社会思潮?”84.87%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5.83%的学生选择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11.70%的学生选择“理工科教师”;同时,89.47%的思政课教师也认为自己上课过程中会给学生提及西方思潮等相关知识。当然,大学生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72.51%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很有必要适当介绍西方主要社会思潮,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从数据来看,学生欢迎思政课教师介绍西方思潮,思政课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似乎非常和谐。但深入的调研发现,当前思政课所提供的跟学生所需求的并不吻合,其间尚存有一定错位。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29-02

当今世界朝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的各种社会思潮也逐渐传播到我国,与我国现有社会思潮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各领域正在进行更深层面的变革,引起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加上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形成了当代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还保持着很强的好奇心,易于接受新事物,这些特点都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提高他们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地对待社会思潮。目前,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研究。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影响

1.促进大学生活跃思维。从整体上看,当今社会思潮是比较混乱的,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社会思潮进行划分。有的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的社会思潮是预测社会发展的,有的社会思潮是描绘社会蓝图的,这些思潮都是从宏观角度审视人类社会。有的思潮与社会政治有关,有的思潮与经济改革有关,有的思潮与文化进步有关,这些思潮可以说是从微观角度关注人类社会。社会思潮是文化知识源泉,大学生通过社会思潮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社会思潮具有前瞻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学习社会思潮对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具有积极作用。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方法,拓展了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2.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正逐渐向成年人过渡,无论是人格结构,还是个性心理,虽然已相对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社会思潮的内容非常丰富和新颖,而且与社会现实联系比较紧密,这正好是大学生所需要的。在社会思潮中,大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思想观点,可以学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在很多时候,一个社会热点就会引起一场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对现实的反映,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思潮,在能够满足求知、求新欲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3.增进大学生的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反映着人们对当代社会活动的观念。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意识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现代意识,才能成长成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思潮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依据,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思潮理论观点的重要来源。同时,社会思潮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提出许多方法,包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现代意识也蕴含其中,比如民主法治、竞争协作等,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现代意识非常有帮助。了解社会思潮,能够帮助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具备现代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创新精神。在社会思潮中,大学生可以汲取丰富的创新养料,进行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消极影响

1.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的存亡与它有直接关系,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它有直接关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决定了这一体系的方向和性质。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当今社会思潮复杂多元,西方自由思潮传播到我国,外国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在高校中,一些教师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辨别西方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兜售西方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再作为指导思想了,改变了基本的政治观念。

2.冲击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正在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巨大的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价值观正逐渐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外来文化很容易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由于受西方普世文化的影响,正在不断被动摇。大学生对外来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吸纳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其影响和感染,从而改变自身的民族价值观。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掀起了一股西方哲学思潮,这股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对当时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过度推崇个人价值,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3.淡化了道德观的塑造。所谓道德观,是一种评价尺度,是一种价值标准,它用于判断人们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认识水平,用于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通过道德观反映出来,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也可以通过道德观反映出来。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道德价值,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当今社会思潮混乱,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上很流行,在校园里,大学生追求个性,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淡化了传统的道德观。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领大学社会思潮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重要的指导方向,是灵魂。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大学生往往会被迷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不管是在看待问题上还是在思维方法上都不够科学,没有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主流思潮,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改造落后的思潮,抵制腐朽的思潮,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是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要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该理论的新进展、新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理性的看待和评价。

2.强化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内核,指导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现只有它才能让中国发展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引领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旗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化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近现展历程,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坚定共同理想,不管社会思潮如何发展,心中要始终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

3.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人们对荣誉有什么样的看法,对耻辱有什么样的态度,构成了人们的荣辱观,它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正确的荣辱观是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它。对于个人来说,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是基本的道德价值,每个人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上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精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知荣辱、讲道德,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全学生的道德人格,树立积极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具有积极影响,包括促进大学生活跃思维、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大学生的现代意识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也具有消极影响,包括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冲击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淡化了道德观的塑造等。可见,当代社会主义思潮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消极作用。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创造条件发挥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娟.浅谈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9):190-193.

[2]吕云超.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95-97.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 2013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蕴含着不同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社会思潮相互交流、交锋、交融,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出现混乱,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方面产生迷惘,从而导致严重的信仰危机,这就给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社会思潮,把正确认识和引领社会思潮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迷惘和信仰危机现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党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力争通过教学活动将高校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引导、带领到促进体现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上来;力争将高校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引导、带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力争将高校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引导、带领到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上来。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党性不动摇的方略,还要求在引领高校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面旗帜,认真辨别社会思潮中的精华与糟粕,绝不允许错误思潮放任自流。对于校园中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尤其是那些反马克思主义、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思潮,敢于批判,进行有力的抵制。如果对错误和和有害的思想观点不鉴别、不批评、不斗争,就必然导致青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这是很危险的。当然这种批评或批判主要是以辩论、说理的方式进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一是要求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面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正确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要求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党中央要求“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理论宣传和教学要有纪律。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对于学术问题的解决,应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民主讨论、自由争鸣、和谐活泼的学术环境。对于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批评和斗争,不能任凭它们搞乱大学生的思想。

三是要求划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界限。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社会思潮要做具体的分析,具体分析其产生背景、阶级性质、历史作用及其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一般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或学术理论问题。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方面,要予以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要倡导和谐理念,不要“见异思斗”。对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要用前面的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的办法来处理,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来引领其向着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些毒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则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揭露,坚决抵制,要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批评、批判和斗争,绝不能姑息纵容,听之任之,任其泛滥。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是指通过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成员间的多元价值观念有序而不乱,并尽量趋向一致,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是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不能固定不变,而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变化,适时地吐故纳新,将自身中已失去合理性的部分革除,同时广开言路,接受积极的理论补益,使自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方略。没有整合,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失去了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没有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没有比较和借鉴,就失去了养料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可能对意识形态环境的敏锐度降低,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最终失去其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统率整个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将青年大学生群体中那些有害的思想意识转化为有益的思想意识,将那些落后的价值观念改造为进步的价值观念。不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如何多样多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鼓舞大学生的斗志,鼓励、坚持、维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让青年大学生在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形成共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思想道德基础。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各方面优势,加强研究,不断充实、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身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呼应时代的要求,直面时代的挑战,解答时代的课题,体现时代的精神。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强大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才能广泛地凝聚党心民心并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的真诚认同。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准确把握“势”与“度”的方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引领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样化社会思潮,要把握好“势”,主要是指引领的工作要“得势”,要准确把握“大势”。“大势”总与现实生活中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害”联系在一起,通常由带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解决体现出来。引领社会思潮要把握好“大势”,实际上就是要使整个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利害”,体现社会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广大人民群众在以上这些“根本利害”方面的要求、愿望与呼声正是社会“大势”的体现。一个社会,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浩如烟海,形式多样,作为其集中体现的社会思潮也是五光十色,纷繁复杂。有些社会思潮裹挟着巨大的社会能量,汹涌澎湃,浪高流急。面向青年大学生群体引领这样的社会思潮更要把握“大势”。把握好了“大势”,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就能抓住主要矛盾,克服浅薄的局限,增强教学工作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做到引领工作“适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它表现出事物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转化,二者仅一线之隔,真理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会变成谬误。列宁说得好: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还进一步指出,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真理到谬误的“一小步”“一线之隔”以及伟大与可笑的“一步之差”,都深刻地包含着“度”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从而也易于犯错误,若引领适度,他们也易于改正错误,走上正途,若引领失度,结果则适得其反。面向大学生群体引领社会思潮需要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度”。做到“适度”而不“失度”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问题。

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同时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支持进步的社会思潮、反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还要在批判和否定错误社会思潮时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在批判、否定、纠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错误的社会思潮时,“要考虑到作为社会思潮主体的群体的情感需要,否则就会不合情;要考虑到作为社会思潮主体的群体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能力,否则就会不合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主体需要与客体度的统一关系中来掌握纠正和批判错误思潮的适度原则,力求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93.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国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