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 图片 观察 想象 三维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3.运用图片过程中要强调学习需要,强调学习内容,强调学情分析。最终立足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第2篇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园地;目标方法;归纳提升

本文从对语文园地的认识出发,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语文园地板块在单元主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让语文园地教学成为单元教学的提升,真正达到对“语文”的综合运用。

一、语文园地板块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园地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对篇章的综合实践,因此,语文园地的教学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积累运用,更应该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将语文园地的教学和课文的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浑然一体地共同为单元教学目标服务。

二、语文园地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绝大多数的口语交际课和该单元的习作是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相关的。以口语交际课为舞台,让学生言之有“趣”。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积累,在口语交际中交流,在习作中坚持练笔“三部曲”。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组以自然奇观为主题,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和语文园地。四篇课文都是采用一定的顺序,按时间顺序的《观潮》《鸟的天堂》和《火烧云》,按空间顺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来进行介绍,而且文中所讲的每一处景观都惟妙惟肖,特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安排的“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自然奇观”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以及“边读边想画面”的“我的发现”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四篇课文的综合应用。

三、如何实现“语文园地”板块与课文内容在教学上的整体性

1.整体把握单元主题

既然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贯穿于每一模块的语文学习中。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前,在心中树立整体把握的意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会有序地介绍景观,培养朗读时想象画面”,那么,在讲授课文时,这三个目标完全可以在随文讲解中得以实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可谓是大自然中奇特的景观,这样独特的景观必定会吸引原本就充满着好奇的孩子,更让孩子们间接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同时,四篇课文又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范文,不管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都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有序介绍一处景观或一件事物的技巧与方法。例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本单元在描写自然奇观的四篇文章中寻求帮助,《观潮》一课按照时间的先后,由远及近地介绍钱塘江大潮;《火烧云》一课根据火烧云的上来、下去,介绍了大地上万物颜色的变化和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雅鲁藏布大峡谷》则从地理位置、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原因、大峡谷的奇观和评价方面进行介绍;《鸟的天堂》则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亲眼所看到的景象,这些都是现成的口语交际指导素材。

因此,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在课文教学中渗透语文园地的内容,而语文园地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课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

2.把语文园地的内容渗透到课文教学中

我们知道单元主题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单元导读、阅读教学、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笔者认为这几方面的目标多数都是一致的,关键是老师如何把这一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备课,使其在课堂上有效地达成。

多数时间我们都是先上完了几篇课文,再按顺序进入语文园地。可是有时候没有明确语文园地模块中的训练点,在课文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有效落实,那么,园地教学也就成了孤零零的一块,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好。我认为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可以穿插、渗透园地的训练点,这样会使语文园地在教学时教师更容易教、学生更容易理解。如:“我的发现”一栏,往往要求孩子们去发现一些规律,如果平时的课堂教师只是零零星星地教,没有有意识地训练其中的规律与方法,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毫无联系的发现,那么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教学效果也会不好的。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所训练的“读书时要想象画面”,完全可以在第一课开始就加以训练。当教学“潮来时”那堤岸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与风平浪静的江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并通过不断地朗读来强化文字所描述背后的画面,这样也会让学生对钱塘江的印象更加深刻。

3.让方法的设计助推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一节课中,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可操作的方法和果断恰当的评价来促成目标的达成。语文园地模块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一般都是同一主题的说与写,而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按要求充分地说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一主题、同一素材,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一定要联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因为这四篇课文是特别好的范例。四篇课文的结构、描写顺序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作文,甚至“我的发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每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写景文章的结构,并随文进行一些相应的模仿练习,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掌握写景类文章的方法,那么在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中就不会让其成为孤零零的一块,也不会与前面的阅读课堂脱节。学生在说、写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框架、有顺序,这样的连贯就会真正让语文园地成为单元学习的小结与提升,真正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有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渗透,方法的指导一定要明确。比如,在“介绍一处自然奇观”的口语交际中,针对“有序”这个要求,在指导学生时都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有序”,“在介绍中都有哪些顺序”以及“相应的顺序会有哪些连接词”。这样翔实的指导会让学生在口语交流方面有章可循,这种牵线搭桥也会降低难度,让学生说得更充分,更为学生在写作时有序地介绍景观提供了依据。同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抓住“你认为最奇特的一部分”进行交流,而且教师引导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紧扣关键要求,不给予温和、无指向的评价,让恰当的评价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语文园地教学,我们都一定要思考“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用什么方法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而且确保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具体到位,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只有这样,语文园地模块才不会成为一个单元主体文章学完之后孤零零的“负担”,而化身成单元学习内容的归纳与提升。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第4篇

一、以教师朗读导入,妙在渲染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心灵的沟通。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造语文情境。上课伊始,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迅速获得印象,泛起感情的波澜。语文教材中情文并茂的作品较多,都可以通过朗读导入。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为例,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但是学生缺少对这种感情的理解。这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作者的心声、人民的热情表露出来,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交流达到高潮,不用老师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就领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作者为什么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也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富有激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使师生感情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以学生体验导入,妙在真情实感

局外人和旁观者是难以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的,更难以理解作品的内涵所在,只有让学生把自己投入进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才能受到教育。如《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这几篇课文,倘若教师像对其他课文一样来分析、讲解,效果不见得好。倘若教师超前把握,在全班预习的基础上,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通过独白、对话、演唱等表演,既把自己融入了剧情里,也把全班同学导入了课文中。此时,教师再分析、点拨,学生也就能较牢固地掌握课文内容和戏剧特点。这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的导入法,学生的感受深,求知欲强,并且改掉了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以课文插图导入,妙在图文并茂

在教学上利用插图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联想,它在教学中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因此,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授课前让学生边看图边议论,从桥的结构到作者的写作顺序,再从学生的思路到作者的思路。然后老师导入课文,略加指引,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和作者写的比较一下。学生在思维时,品味内容,推敲语句,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精彩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用插图导入课文,能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引导学生思索,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写作背景导入,妙在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中也常常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有些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说明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意义,还能疏通障碍,容易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那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倘若先向学生介绍当时背景,就能使学生明白当时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这样再去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也就容易多了。另外,有些名篇佳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使人不易理解,背景导入则可拨开迷雾;有些作品较为枯燥,以背景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如《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首先向学生介绍该文是叶圣陶先生为出版苏州园林的摄影集而作的序文,隐含他对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墙廊子等名胜景物的赞赏和眷恋,然后再引导学生遐想“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胜况,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

观潮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数年来,笔者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咽下了失败的苦果。下面,笔者就与大家共享几点自己的具体做法,望诸位批评指正。

一、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悄然提升学习效率。精彩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他们的精神与斗志,升华整节课的课堂质量与效果。课堂导入教学环节,无论是设置悬念、温故知新,还是渲染情境、铺垫情感,我都会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整个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谐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教学八年级下册苏轼词《水调歌头》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王菲演唱同名歌曲的视频,她空灵、飘缈的嗓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如痴如醉,还有不少学生模仿着哼了起来。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王菲的演唱是否成功地流露了苏轼的心声,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在激烈的探讨过程中深入理解了词人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再到乐观旷达的情怀,奠定了良好的课堂基础。

案例二:教学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对陕北的这种民间舞蹈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几幅画面,播放了安塞腰鼓的几则视频,其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给学生带去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对于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他们结合课文内容滔滔不绝,兴致盎然,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突破课堂学习瓶颈

自多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一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革狂潮后,其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在笔者看来,多媒体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衡量多媒体的运用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它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是否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可以把教材中很多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案例三: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更没有参观过故宫,兼以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语言专业性较强,学生难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脉络,自然在突破“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课堂重难点的时候遭遇瓶颈。于是,我从网络中精心查找了一幅故宫全景图,并稍加修饰,连同文章的层次结构图,一并用多媒体展示了出来,对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课堂重难点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两幅图如下:

三、评价环节,运用多媒体拓展语文学习外延

所谓教学评价,即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脱离了传统意义层面的甄别、选拔功能,更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和鼓舞。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不断摸索、实践,逐渐构建了以赏识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强调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渗透,不仅优化了评价效果,还有效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树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

案例四:教学初三下学期第一单元的“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时,笔者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从“看看我们的土地”“讲讲土地的故事”“谈谈土地的文化”几个层面进行专题整理,并将整理结果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评价环节,我采取了将学生作品上传到网络论坛,供网民评价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于教师的一家之言,网民的点赞与肯定无疑更具有激励性,他们对于学生作品的看法也更加多元,还给他们指出了很多建议,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初中生的语文外延。

总之,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多媒体因其自身的生动性、交互性对于升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一双腾飞的双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国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