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美术课 开发利用 民间美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1-020-0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新课标提出的“弘扬民族美术,理解多元文化”“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等理念,更是给各地的美术教育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潮汕地方美术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珍视、保护潮汕地方美术瑰宝,在促进潮汕地方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潮汕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我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 以潮汕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富有本地特点的美术作品,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潮汕地方美术的常识,对潮汕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 以潮汕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潮汕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学生自备摄影器材,拍摄作品,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游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以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对潮汕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多元化整合教育的原则,选择那些可以启发学生心灵、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课堂上工艺设计课,如进行剪纸设计、传统花灯制作、泥塑小制作、藏书票设计、服装设计、手袋设计、建筑小模型设计等,也可以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在进行传统美术的欣赏探究活动中适时地进行回归学科本位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4. 以潮汕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潮汕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社区文化活动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潮汕民俗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我们可以以这些潮汕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课程,让学生透过剪纸窗花、花灯设计、风筝设计等活动更加了解和热爱潮汕文化。

5. 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潮汕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而言之,潮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潮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探讨、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积极健康的多元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超.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2] 李永永.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意义.中国美术教育,2005,9.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样情境;教学高潮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高潮的内涵

鲁迅先生曾提出:“文学是人学”。可是现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人的生活性,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知识、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生活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成长。语文教学的意义正在不断缺失。更谈不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多种情境掀起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才能真正的回归语文课堂。

那么何谓教学高潮呢?教学高潮就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拥有对文本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最富有情感反应的时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学生情绪高涨,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高潮就有待于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创设多种情境,掀起教学高潮”的研究实践的效果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形成教学高潮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教师缺少激情,那学生又怎么会有情感?又怎么会进入高潮呢?因此教学语言首先要准确、严密,其次要生动、风趣、真切、感人,让学生在教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的语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满足审美需求及情境体验的升华。

课例一:

我在初上诗词《七律・长征》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反映平平。回来反思才发现这是因为今天的学生生活与长征时代有很大距离,但我相信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定有它的共性,只是载体不同而已。因此,在第二节课时我根据诗的内容,把它还原成散文诗般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他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气氛热烈,超过了我预期的结果,教学高潮如期而至。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仿写了很多诗。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烘托氛围,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化难为易,对课堂教学高潮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掀起教学高潮

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常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在学习语文中领悟生活的内涵,感受乐趣。

课例二:

我在上《故乡》时,引用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我认为治疗和拯救人的精神比身体更重要。”接着我又忧虑地说:“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特为之留下悬念。听了这个反问以后,许多学生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激活了思维,加以思索,在探索中引发深入的思考,拓展了思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高潮的产生。达到了教学目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体验情境,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掀起教学高潮

创设体验情境。通过生活切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想象、探究的能力。

课例三:

我在上《故乡》时,我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仔细的研读课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和我交往的片段,自己设计剧本,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展示。”结果在第二节课上课时两组同学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营造了课堂的高潮。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所以我们在赏析课文的时候,要努力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构成一种共鸣,形成学生理解的高潮。

(四)创设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掀起教学高潮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等 ,掀起教学高潮。

课例四:

在一堂写作课上,我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我发现学生主要是缺乏对关爱、真情、责任、感恩等情感的深切理解,才导致作文缺少立意或立意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收集“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些片段,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伴以主持人的深情演说,配以舞动的红丝绸、动人的音乐,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这时一切的语言都显得那样苍白。学生的情绪经历了激情―动情―达情的过程,教学的高潮如期而至。抓住契机,建议学生将这份感动写下来,将感动背后的感悟写下来。这堂课让我发现学生们的语言美了、思想深刻了,这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的引入,让学生的情感进入高潮带来的收获。比原先教师枯燥的讲解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愁难以提高吗?

三、由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启迪与思考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良好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创设多样真实或仿真虚拟情境,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或意境中,这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文学概念,更有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望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设问;以人为本;体现课标;艺术

设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自我监控、反省的手段。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优化设问方法,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提高课堂设问艺术呢?

一、通情以友生,激趣以乐生

1.反馈作答,面向全体

不要单提问几个尖子生或个别小组,冷落差生或差等组。

2.以人为本,立足主体

不论回答的对错,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给学生信心,让学生有成功欲和表现欲,要千方百计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尊。在回答中学生会有许多方面说的不尽如人意,甚至不着边际,教师不应挑剔,揭短讽刺,要以鼓励为主,适当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补充完善。提问时可由“说说看”“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不好”“说错没关系”等鼓励性的话,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采取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可以激烈争辩,提出与课文截然不同的新观点、新方法。

3.激发兴趣,以学为乐

师生感情沟通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就调动起来了。但如果教师千课一腔,方法单调、抽象空洞、缺乏趣味性,那也是不行的。只有把课堂进行的生动有益、趣味盎然,学生才会以学习为乐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燕子》一课时,让一名学生谈本文的语言艺术,那名学生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谈起。后来这位教师急中生智,另辟蹊径,换了一种说法,“这篇文章你认为哪段语言说得最好?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它的好处?(你喜欢的原因)”。这样发问,启发了学生,他若有所悟,略有思索,很快地回答出了问题。

二、精心设计,体现课标

1.依标借本,不唯教材

只有如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才有参考依据和更大空间,才能有创意地理解并积极发言。例如,《观潮》一课,师分析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明朗、优美特色后,生由此联想到画面中潮来时的情景以及观潮时人们的心情,让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重现于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从心里发出观潮感叹。甚至作者没有写到的其他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如诗如画、动之以情、借昔喻今、体现课标。

2.考虑认知,难易适中

设问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课堂设问既不要太小太易举手可劳,又不能太大太难可望而不可即。

3.顾及作业,问批结合

课堂设问与作业批改相结合,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课堂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就会事半功倍,充分调动学生自查、自悟、自改及互动共进和积极性。

4.不疑设问,疑中设问

在课堂设问要抓住疑点,高明的设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透过现象看本质。

5.适合口述,便于作答

课堂设问要适于口头表述。课堂设问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设问要经过长时间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地回答出来,那么,要学生踊跃发言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在设问时不妨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这种设问不但便于口述,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心理,使大问题深入浅出,使繁杂难旧问题条分缕析,各个击破。

6.答问之前,留足时间

教师设问要给学生留下较为充裕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和基础差的班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结果导致学生不是回答不上来,就是叙述不清楚。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欲速则不达,提问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

三、过程性评估,更注重质量

课堂设问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就行了,而在于教师要及时运用这一信息反馈,正确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涵。所以设问也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形成习惯以后,教师就应该在提高口语质量上下工夫。开始是鼓励性评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应该用“及格”“正确”“好”“满分”等准确评估,不断将口答的难度提高。当然评估的方式不能太繁琐。不见得每次提问都要打分,但平时对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回答情况做一些记录,甚至评定等级,每个学期评定一次课堂设问的成绩是完全必要的。有准确的评估,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过程性评估,少一些终结性评价,这是课堂设问旨在立足长远的艺术性的客观反映。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制作应用课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现根据目前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体会。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运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及探索――以沙市区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1.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传承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精神

潮汕传统民间工艺蕴藏优秀潮汕文化传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感。在题材表现上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样,与潮汕民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强大生命力正源于扎根在潮汕文化这一片深厚的土壤中,生命之水源远流长,产生出融审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艺术特征。教育部门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粤东四市中小学课程中就有计划地把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课程教学中,但成效并不显著,蜻蜓点水的鉴赏方式及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没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所在。其实,潮汕传统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潮汕传统民间美术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和艺术美学可以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2013年制定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质,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表明美术课程并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学生通过认识和了解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潮汕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学生保护和传承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良好意识,塑造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性,使学生承担起使祖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大任。

二、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审美教育作用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描述未来的社会图景时,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感的满足与科技发展是同等重要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取得充足的保障,精神生活却变得不协调起来,我们忽视了向与生活最为紧密的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学习。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并不只是看到它表面的形式风格,愉悦于物象的外形、色彩、空间、透视、肌理等,还应学习潮汕传统民间工艺内在特性。在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深藏着至真至纯的生命力量,其理想愿望与情感表达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呈现出本民族的心理情感结构和审美定向模式。生活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为己任,而是致力于审美客体的生命追求,使主观与客观完美相结合。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美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民居装饰到每年的游神赛会、潮剧演出,处处能感受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图案、材质、品格、工艺上能唤起人们审美的,转而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如潮汕抽纱工艺作品《鳞羽图》独具特色,构图饱满,图案设计丰富多样,喜用龙凤吉祥图案作为题材,寓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欢乐升平的和谐社会气氛,表达崇尚美德的生活意愿。学校基础教育中如果合理地进行民间美术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现实的审美教育功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以正确的美的观念领悟和赏析潮汕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潮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教育中的时代创新人才培养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中国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