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文章

清明节文章

清明节文章

清明节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清体裁;抓住关键信息;推断文意;关注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45-02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是考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识词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等。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完形填空题不单纯考查语言语法知识,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精细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判断能力。

一、常考体裁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考查最多体裁,它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情节生动、真挚感人、容易入题、好发挥等特点深受命题专家及广大考生的喜爱。试题原材料往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记叙要素,以交代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为记叙过程,以赞扬和批判特定对象为记叙目的。

完形填空的试题特点决定着未来高考将会加强对考生发挥合理想象正确预测下文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利用前后句和前后段相互关系进行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利用语境褒贬性进行完形填空信息推断能力的考查。因此,利用语境的逻辑性、褒贬性和上下文的相互作用是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关键。

为了赞扬和批评特定人物,记叙文的内容往往情感浓烈、真挚感人,因此体现主人公情感态度的褒贬语境贯穿始终。显然,以主人公处境好坏为线索分析语境的褒贬性可以推断主人公对文章所描述事件的特定情感和态度,从而各个击破空缺未知信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褒贬语境进行完形填空的信息推断。

1.寻找褒贬语境的产生标志、推断文意的发生。常言说得好,情随事迁。在完形填空语言材料中,主人公的特定心情往往随着文意的发生而产生,因此分析褒贬语境可以推断文意的发生。褒贬语境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标志,对褒义语境的描绘往往采用一些快乐、积极的语言,对贬义语境的描绘往往采用一些悲伤、消极、排拆的语言。

2.寻找褒贬语境的变化标志,推断文意的发展。众所周知,优秀的文章往往情节起伏跌宕,因此完形填空的褒贬语境也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与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是完全吻合的。显然,只有分析褒贬语境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才能准确分析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和思想行为的变化,才能最终推断文章未知信息。

3.寻找褒贬语境的进一步变化标志,推断文意的进一步发展。不少完形填空的褒贬语境并不仅仅有一次变化,往往还会经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变化,这种变化与主人公心情的变化仍然吻合,因此寻找褒贬语境再次变化的标志性词句可以分析主人公情绪和心态的变化,从而成功推断文章未知信息。

4.回读原文,检查褒贬语境。为防止对褒贬语境的推断有偏差而影响答题准确率,做完形填空题后,还应回读原文,看看褒贬语境的推断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与文意吻合。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论述某一观点的文章,常由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四部分构成。试题常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让考生对文章观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接着提供论据来论证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方法较多,最为常见的是正反论证,这种论证方法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感染力强。最后,作者对论点是否正确常给出明确的结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寻找论点,确定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大意。论点为议论文最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主旨的完备体现,而主旨又制约着文意的延伸和情节的发展,因此寻找论点确定文章主旨是解答议论型完形填空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最有可能包含论点。因此考生应认真阅读第一节,弄清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从而抓住文章的论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寻找论据,理清论证过程,理解文章细节。围绕论点所展开的列举性说明就是论据,而整个逻辑推理过程就是论证过程,当然这个论证过程需要由体现全文主旨的论点来引导。

(三)说明文

说明文写作的宗旨,就是要把想写的内容写得明白,让读者明了事实,弄清真相,所以,除了词汇或句型因素,相对而言,说明文的完形填空难度不会很大,做起题来也比较得心应手。试题所选材料语言朴实严谨,说明清楚明确,结构清晰合理。

1.了解说明文的结构模式,理清文章的主旨大意。说明文主要向读者介绍新发明和新发现,因此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全文往往由新发明(发现)的介绍、新发明(发现)的依据,新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新发明(发现)的实验背景等几个角度构成。了解说明文的框架结构有助于我们弄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大意。

2.弄清各结构的内部构成,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理清文章的框架结构后,还应了解各结构的内部构成,这样才能在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事实和细节,从而据其逻辑关系推断全文未知信息。

二、常考题型

1.词语搭配型。英语中不少词都以短语搭配的形式出现,完形填空的词汇也是如此,因此在分析语境逻辑的基础上,借助对短语搭配的分析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解答完形填题。

2.词义辨析型。一般来说,完形填空每小题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都是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既可能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可能属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因此解题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各词意义和用法特点,对其进行严格区分和细心比较,看其是否符合该空的语境逻辑和搭配风格。

3.推理判断型。完形填空题目中很多是考查推理判断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借助语境,尤其是but,and,so,or等有并列连词和because,as,since,if,unless等从属连词的逻辑关系来分析空格处含义,确定应填词汇。

清明节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执》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执》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执》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清明节文章范文第3篇

一、明确内容

内容,是任何文章都具备的一个因素,小说也不例外。所以,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会用自己的话总结和归纳出来,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明确了内容,其他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离不开内容,有很多题都与内容有关。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将主要的情节经过复述出来,这对理解其他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都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作品读了之后,如果能够将内容概括出来,那么自然就会思路清晰,之后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自然也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林冲被发配沧州,然后去看管草料场,最后是雪夜复仇。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林冲的情感变化了。

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问题都与内容有关,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第二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对于这样的一道题,我们如果没有明确文章的内容,那么就很难回答,因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在具体的事件中体现的。要想概括出“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要找出相关的具体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小说的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文章的内容。

二、把握主旨

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表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关键。

把握主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是通过剖析人物形象来概括主旨,二是通过剖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概括主旨。例如,鲁迅《祝福》主要是通过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展示她的遭遇,进而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再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选择题: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对于这个题,如果同学不理解文章的主旨,那么肯定是答不对的。其实,只要略微联系到小说的主旨,那么这个观点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因为它与文章的主旨不一致。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能领悟出小说的主旨。

三、掌握技法

小说之所以不好理解,就是因为它的技法比较深,由于大量手法的使用,导致理解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同学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一定要将文章所使用的手法列举出来,这样对解答后面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清明节文章范文第4篇

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十二。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清明节文章范文第5篇

“闲笔”,表面上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闲笔”在文中却能发挥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作用,最关键的是增强作品隽永悠长的韵味。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举兵吴中。“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苎田氏夹评“闲处着笔最妙”,又在眉评中阐发“闲笔”之妙:“不特回顾‘主办’一段也。古文摹写人处,往往大处不写,写一二小事,转觉神活,此颊上三毫法也,不必谓实有其事。”项梁任命官职,独写此一细事,以示项梁不惟能主大事,同时也粗中有细。如此,项梁的形象血肉丰满,神活,而不至于流于平面化。又此细事,穿插于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举兵反秦的历史大事件中,起着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文章节奏急缓相宜。此点的妙用,苎田氏未能点出。

《萧相国世家》中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侧重的是闲笔调节文章节奏。在“陈g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后,插入:“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苎田氏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当此之时,陈g反于外、韩信反于内,汉室存亡之秋;功高震主、皇上见疑,萧何存亡之秋。文章“势能”积聚至极,却插入故秦一失位侯王,看破官场、以种瓜自晦的故事。文章节奏由高度紧张忽入平静舒缓,因而使文章或起或伏、或舒或缓,节奏得宜。又忽插入的召平小传,在文章“势能”蓄积至极而欲喷薄而出之际,生生将其截住,使其继续蓄积,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妙用。又召平处江湖之远的风平浪静与萧何居庙堂之上的杀机重重,召平的世事洞明与萧何的“工于谋天下,不工于谋自身”,构成大的对比,凸显萧何的朴直尽忠、无怨无悔的形象,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大妙用。

以上两处“闲笔”,苎田氏的点评,一重在人物性格神情,一种重在文章节奏。而《李将军列传》的夹评“野蕊疏花,点缀入妙”,则指出闲笔之烘托情节气氛的作用。李广兵败被俘而逃归,贬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苎田氏平道:“野蕊疏花,点缀入妙。”李广贬为庶人,人多冷落之,不弃者唯灌婴之孙灌强。烘托出了李广悲凉处境,也显示了世态炎凉。此处“闲笔”,重在烘托情节气氛,起“点缀”文章氛围的作用。

“闲笔不闲”,故“闲笔”必有其妙用。《曹相国世家》中,曹参为齐相,“治道贵清净”,齐国“安集”。闻萧何卒,催舍人整理行装。苎田氏却于此评点道:“此余文点染,非本传所重。”苎田氏只含糊地指出其“点染”文章的作用,或许恐此汲汲欲相之举,影响曹参清静无为的整体形象,故而特追加一句“非本传所重”。苎田氏似乎并未看出此处“闲笔”的高妙,因而有此评语。窃以为此处“闲笔”,正文章一大妙笔,有“古井微澜”之妙。曹参行事,惟贵“清净”二字,所以传文依实写来,平静如水,少有波澜;曹参形象也平面少圆,无鲜活之处。插此一笔,曹参形象顿觉鲜活丰满,文章于平淡中有变化,摇曳生姿,生色甚多。

由上述可知,苎田氏《史记菁华录》的“闲笔”理论,指出了调节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的作用。但是其评点重视兴会所至,无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传统文论普遍存在的不足。其所点出的“闲笔”,均仅就一点而论,阐发欠备,妙用未能说尽。选本中又有众多绝妙“闲笔”,未能指出并加以阐述。如《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情节,《留侯世家》的高祖戚夫人楚歌楚舞情节,均千古之经典“闲笔”,于调节叙述节奏、丰富人物性格、衬托情节气氛等方面,大有妙用。如此等等,不一而举。

综上所述,苎田氏的“闲笔”理论,得之于积年的文本细读与兴会心得,以今之理论想考量,故难周详。而四处评点,各有所重并指出其妙处,与今之理论,亦能暗合,能如此也是难能可贵,不应过多苛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