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马的诗句

关于马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马的诗句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第1篇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甫;题画诗;叙事惨淡经营;大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01-02

在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有一类诗如苑中奇芭,别具一格,这就是杜甫的题画诗。据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统计,题画诗有十八首,大多是对骏马、鸟兽、山水树木等画的题绘。关于杜甫题画诗的研讨,近几十年来一直未曾停息,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韩成武先生就杜甫题画诗的艺术特征与感染力的详细阐述。近年来,徐雪梅就杜甫题画诗中诗人对绘画艺术的个人理念与绘画技巧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总体言之,大多是关注于杜甫题画诗的艺术魅力与绘画艺术技巧,本文拟就对杜甫题画诗当中的叙事经营特性与诗画一体性做一些梳理。

一、叙事惨淡经营

杜甫诗歌,叙事色彩浓厚,特别是杜甫的古体诗歌,叙事特点更为强烈。叙事名篇有《兵车行》、《北征》、《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这些诗歌最为抢眼之处在其于结构精当严谨,跌宕波澜,虚实相因,充分展现了诗人精湛的叙事技术。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可谓是古今独步,无人能敌。同样,在其题画诗中,这种叙事结构性也非常鲜明。

(一)章法跌宕,顿逸生姿

古人作诗写文极讲究章法,注重顿挫,诗文切忌从头至尾平铺直叙,呆板凝滞。杜甫深谙章法要领,穷其写诗之能事变化。

1.杜甫作诗,重视全诗的层次分配,不喜用一团麻线合而聚之,而是喜分开结之,有长有短,有重有轻,对全诗的开端、中段、收尾都会进行细致的裁剪经营。他“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澜阔,逸宕则神韵远,诸法备矣。”(施补华《岘佣说诗》)且看《画鹘行》: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写此神骏姿,充君眼中物。乌鹊满椭Γ轩然恐其出。侧脑看青宵,宁为众禽没。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吾今意何伤,顾步独行郁。

诗歌从生鹘突起,令人乍看起惊愕之感,既而转至画鹘,此鹘无绦镟拘挛,而又为何兀久立不去,细心观之,方知画师巧夺天工也。画中之鹘神骏英姿,竖立于观者眼前。乌鹊两句又承转开来,乌鹊栖于椭ι希不敢分神,时刻防范着鹘的攻击。画鹘的长翅如刀剑,可任超越,又似真鹘。墨痕似带萧瑟,亦画鹘也。继而诗人又借生鹘以寄感慨,由画鹘转向真鹘。几番描写,起承转合间,跌宕起伏,亦真亦画,亦画亦真。

又如《天育骠图歌》,起句说“天子之马走千里”,诗歌起势突兀,笔力雄厚。转而“今之画图无乃是”,又呈跌宕。接着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骢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此为画马的写照,栩栩如生。然后写“太仆张景顺”为何要画马,即“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故”与前面的“无乃是”中的“无”相对映。这一节实乃逆叙,补叙画马缘由。最后,又由画马生出慨叹。对画马的题写由突起转直叙,再转为逆叙,最后由诗人慨叹收尾。真的是变化多端,曲折有致。

2.杜甫题画诗中还善用倒插、互现、对衬等手法,使诗歌摇曳多姿。《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中,“国将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四句首叙曹将军,使用陪衬法,借江都王作陪。《杜臆》:“江都王后,曹霸齐名,是唐朝百五十年间第二手也。赞画之妙,至于夺真,此云真乘黄,妙手可加,七字直括全篇矣。”“国将”四句首起全诗,“曾貌”以下八句叙画之贵重,意在承前。言画的灵奇多姿,能感动神物,如随风雨而至似的。《杜臆》:“赐盘,诏索,正索其貌照夜白也。下言纨绮追飞乃权戚求画者,此亦用倒插法。”倒插法的使用,正是诗歌的妙法之一。“昔日”十句记图中九马的神骏,正写本题。“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霞”,诗人用错综叙法,把二马与七马作对照,以写出新图之神骏。“可怜”四句承接前叙,借支遁作陪,以叙韦录事。“忆昔”八句从先帝感慨,意在题外,收尾作结。诗中起落腾跌,交错有致,马之神骏,画家之妙,诗人之慨寄于笔端。

(二)虚实相应,真假糅合

虚与实,是一对极重要的美学范畴。写实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形象直观生动;而写虚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诚如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中所云:“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对于诗歌而言,虚实结合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内,诗人对虚与实的经营优劣与否关系到诗歌的成功与否。杜甫题画诗中,诗人苦心经营虚实结合,作者或从实到虚,由题画说起,又想落天外;或由虚到实,由观题画而引起诗人的遐思,从而以它景它物说起,继而转到题画。诗人极其熟稔虚与实的结合,在他诗中,虚与实的相生相应,可说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且看《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其一)

诗人由实处入笔,上四句叙事,下四句咏画,“群仙不愁思”乃诗人心中所想,以虚笔传情。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范蠡舟偏小,玉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其二)

此章概言山水人物,方丈连水,天台映云,范蠡划舟,玉乔驾鹤,此都是画中实景,而人仅见画,老去空闻,诗人因为未见真山水而带憾,又由于不能离世出尘而叹息不已。

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其三)

高浪、崩崖,实写山水绝险。桥在水上,岸在山下。珊瑚浸水而红,薜荔悬山而青,又乃山水分配营造奇异。“垂翻屋,欲压床”乃从虚处着笔,由此衬托图中山水的险峻。“浮查并坐,仙老相将”,诗人又从虚处收尾,以言胸中所思。

诗止,画主、山水、人物、诗人、皆于其中。诗中有实有虚,有景有情,实有画生,虚以托实。经过诗人的一笔一勒,山水画现于纸上,气韵生动,处处传情。

杜甫题画诗,追求虚实相应,又极巧妙地利用真假互照,使得诗韵俱存,又趣味横生,内涵丰富,又外延无边。《题壁上韦偃画马歌》诗云:

韦偃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_见骐出东壁。一匹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诗一起点出诗人与画家的友情。“戏拈”二句韦偃画马于壁上,而似真马出。“一匹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壁上两画马神态逼真,诗人观画马又写到真马。“时危”二句,诗人由真马生慨作结。真马、画马交替写,分外生姿,慨随马出。又如《画鹰》中的真鹰与画鹰,《画鹘行》中的真鹘与画鹘,《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中的真鹤与画鹤,都是以真体与画体的糅合相成而诗意生辉。正如清人方东树所云:“以真为画,以画为真。忽从真谈到画,又从画说到真。真马真画,交互言之,令人迷离莫辨。”(《昭昧詹言》)

二、诗人、画、画家融于一体

在唐以前,题画诗屈指可数,如南齐只有二首,其中一首为丘巨源的《咏七宝扇》、梁仅有鲍子卿的《咏画扇》。至唐,题画诗数量大大增多,达一百七十五首之多。杜甫作题画诗十八首,画赞一首,在唐人题画诗中独占鳌头,并且使题画诗这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唐人题画诗,大都以山水题画居多。比如李白,他所作的题画诗几乎全是为山水画而题:《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观元丹丘巫山屏风》、《莹禅师房观山海图》等七首。杜甫题画诗,题材广泛,涉及山水(《奉先刘少新画山水障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等六首)、树木(《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二首)、鸟兽(《画鹰》、《天育骠图歌》《画鹘行》等九首)、佛相(《观薛少保书画壁》一首)诸科,在唐人题画诗点鲜明,古今独步。

题画诗,顾名思义,应是题在画上或因画而所作的诗,题画诗缘于画而产生。杜甫以前或同时的诗人的题画诗大都是只关注画本身,对于画家所言甚微;由画而兴寄,大抵是围绕个人而言。杜甫的题画诗,则不然。在杜甫题画中,诗人对画家之画有描述亦有评论,譬如“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画鹰》),“一匹草一匹嘶”(《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戏为韦偃双松歌》),诗人对画描绘得贴切生动。对画的点评亦是入木三分:《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中的鹰是“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诗人除有评画之语,且有评画之主人言,“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天育骠图歌》),言作画之由。“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如得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云画家作画的方式与风范。作者在题画诗尾也总是兴寄感慨,但不局限于个人荣辱,而是蕴涵着深重的忧患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表现了诗人的嫉恶如仇和凌云壮志,“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抒发的是诗人为国除害的忠胆义肝。

题画诗由杜甫开始,诗人开始超越画作本身,与画与画家开始结合在一起。试看《丹青引》中,“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以下八句,加上“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两句,乃诗人对画家家世及书画能事的叙述,“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诗人采用尊题之法,由对曹霸弟子韩干画的抑评以突显出对曹将军画的扬评。“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玉花却在御榻上”,这是诗人对画家画作的生动传神描绘,尾段“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遇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安其身”,诗人面对曹霸人生际遇的兴衰变化生出无限感慨,进而引发人们对于朝廷人事制度变迁的思考。

杜甫通过品画家之画,与画家进行身与心的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发出深沉悠远的兴寄。从此,在题画诗中,诗人、画、画家开始了真正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金启华.杜诗题画诗笺注[J].杜甫研究学刊,2006(4).

[6]徐雪梅.杜甫题画山水诗管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3).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第3篇

——袁枚《马嵬》

读罢袁枚的《马嵬》,笔者的第一感觉是没有读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深痛和大气,眼前也形不成读陈诗时的阔大景象。然而,当笔者第二遍第三遍读它时,渐渐感觉到这首诗的妙处来了。

乍一看诗的前两句“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联想到袁枚风流的一生,笔者以为这首诗大约跟杜牧的许多作品一样,是记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离别之情的。然而,紧接着看到的却是“石壕村里夫妻别”一句,这时笔者不得不改变了思路,想到杜甫写战乱、写人民离别之痛楚的“三吏”、“三别”,一下子,诗歌的思想境界扩展开来了,“个人之事”、“个人之情”已扩大到天下黎民之事,世间万人之情了。于是笔者读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良苦用心了。

联系作者的生活年代,知道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一生经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主要是在乾隆年间。而在康熙和乾隆年间,都有对准葛尔等部的征战,于是笔者想到诗文第二句中写到“夫妻别”,这很可能就在写征人出征前与爱妻的生离死别。再联系到诗文中用的是“马嵬”,而“马嵬”是唐“安史之乱”时扼杀一对至爱之人的地点。诗人挑这个地点用意何在?恐怕跟作者要抒发的对生死离别的同情不无关系吧?而至于石壕村里的夫妻之别,与征人的情景就更是相似了。于是笔者更以“诗文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在写征人出征前与爱妻的生离死别”的想法为对了。

但事实上,读者是不应当对诗文的写作对象,哪怕是隐含着的对象作这么偏面而狭隘的理解的。如若不是那么“呆板”地从“马嵬”,从“长恨歌”,从“石壕村”等字眼一个一个分析,通读诗文,笔者以为是可以看到许多种常人的“夫妻之别”的,征人出征前与爱妻的分别固然是其中的一种,但还可能是仕子上任前与妻妾子女的离别,也可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的原因而被迫与心爱的人分别的情况(例如焦仲卿与其妻的分别)……总之,诗人从男女分别这个小处落笔,写出了民众妻离(子散)的这个大的社会生活。这是善写家居生活旅行纪事的袁枚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他作为“性灵派”代表作家“真性”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怪不得有人说“伟大的诗人文人是不局限于一种内容,一种风格的”,笔者想这句话用在袁枚身上也是很正确的。

当然,一个作品的成功,往往不是光靠思想性就可以的。袁枚的《马嵬》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也是很强的。通读全诗,给人的印象是这首诗在讲究诗歌含蓄之时,又没有现代朦胧诗歌所谓的思想与艺术的双重朦胧给人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感觉。全诗语句自然质朴,似乎是与人聊天,而非有意为文为诗,然而朴实无华的语句中确实又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吐露出作者代表普天之下许多受分离之苦的人的心声。如果说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文是“代圣人言”,那么袁枚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代离人言”了。而代人之言往往会显得过于理性化,但袁枚的这首诗在一定的理性化的基础上,却又孕含着很深沉的感情,这是袁枚《马嵬》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成功之处。

再看看《马嵬》诗的语句,一诗四句,就有四处用到人们所熟知的古诗词或神话传说(“长恨歌”、“银河”、“石壕(吏)”、“长生殿”),写的似乎并非诗人眼前的实人实事,然而,读者却明明能感受到诗人所叙所述的眼前之景眼前之情,这是作者熟练驾驭灵活使用古代诗词的结果,从中可以窥见诗人袁枚古文功底深厚之一斑,这与现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写他那精彩的武侠书时对古诗文、典故的运用自如相比,恐怕还要高上一筹吧!

对于末两句“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两句,笔者曾试图从音节、从对偶对仗等要求上对其进行改写,从对仗要求上说,把后一句改为“长生殿上涕泪多”更好,但当笔者考虑到诗文字词意义的连贯性,笔者意识到笔者错了,原文从第三句的“夫妻别”立即就接上“泪”,于是因“别”而“流泪”的意思就被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从而更让读者痛感离别之悲。而若用改文,则这种情象意义上的连贯性就大大逊色了。可见,诗人对于这首诗字词的运用上很具有匠心。

至于第四句中的“长生殿”与第一句中的“长恨歌”,虽然说诗文是忌讳用相同的字词的,但在此诗中,却非但没有因为这几个字词的重复而破坏诗歌的整体效果,反而互相照应而使得整首诗更是浑然成为一体了。

再从诵读的要求上来看看这首诗吧!试着以第一二句为例: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真可谓做到了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十分符合作诗为文的工对要求,读来抑扬顿挫。而就整首诗而言,其平仄处理也是十分好的,一、三句以“歌”、“别”等仄声收尾,而二、四句又以“河”、“多”等平生结句,这样平仄相间,读来极富音乐美。当然,音乐美的形成并非只靠这平仄处理得好,另外还靠此诗节奏和押韵上处理的妙处了。节奏上,试以一三句为例:

莫唱/当年/长恨歌 石壕/村里/夫妻别

这种二二三节拍读起来节奏性是很强的,对于诗歌音乐美的产生无疑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至于用韵方面,此诗也是十分注意吸收古代诗文的优秀写作传统的,诗人严格地按照二四句押韵,甚至连首句都入了韵,这又进一步增强了整首诗的音乐美。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第4篇

1. 根据诗歌结构规律排序

例1 将下面的八个句子排列成为一首五律。

①凭轩涕泗流 ②乾坤日夜浮 ③亲朋无一字 ④戎马关山北⑤今上岳阳楼 ⑥老病有孤舟 ⑦昔闻洞庭水 ⑧吴楚东南坼

解析 诗言志。诗歌结构的一般规律为:景情;事(史)情(理)。这首诗是杜甫的感怀之作《岳阳楼》。⑦⑤交代登楼,应为首联,先“昔闻”,后“今上”;⑧②写登楼所见之景,应为颔联;③⑥抒孤寂之情,因此有④①怀乡之叹,④①是尾联,也属点题之诗眼。答案是⑦⑤⑧②③⑥④①。为了加快解题速度,可先将同韵脚的字标出,这四句即:事⑤景②情⑥叹①,从而减少了备选量。

2. 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排序

例2 下面是杜甫写的一首律诗,中间四句颠倒了,这四句的顺序应为()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 ②生长明妃尚有村 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④画图省识春风面 ⑤独留青冢向黄昏 ⑥一去紫台连朔漠 ⑦千载琵琶作胡语 ⑧分明怨恨曲中论

A.③④⑤⑥B.⑥⑤④③

C.⑥⑤③④D.④③⑥⑤

解析 此诗系杜甫的咏史诗。“紫台”是宫中之意,“朔漠”代指匈奴处,“青冢”在呼和浩特南二十里处。⑥句指昭君出塞(出嫁),⑤句交代其死于匈奴,为什么形成如此悲剧?诗人认为,“画图省识春风面”导致“环佩空归月夜魂”,既讽元帝的昏庸,也哀昭君的不幸。中间四句有先嫁后死的事件顺序,也内含因事缘理、由果究因的逻辑顺序,把握这点,答案不难选B项。当然,根据中间两联是对仗、首尾两联定韵脚等,也可帮助判断。

3. 根据串对隐含的复句关系归位

律诗四联都为对偶,对偶分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反对都是并列复句;串对虽不易找下联,但一般隐含承接、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关系,故首尾联可据此选句归位。

例3 补全下面这首律诗。

题潼关楼

客行逢雨霁,②_________

山势雄三辅,④_________

川从峡路出,⑥_________

向晚登临处,⑧_________

A.河绕华阴流 B.关门扼九州

关于马的诗句范文第5篇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前言】

《雉带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主要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十句,除“雉惊弓满劲箭加”一句正面描写射雉以外,其他均从不同角度的侧面烘托,巧妙地暗示将军的射技,体现了作者善于捕捉艺术形象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艺术手法,历来被学者当作研究韩诗的范例。

【注释】

⑴火:猎火。

⑵鹰:猎鹰。出复没:一本作“伏欲没”。

⑶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⑷“地形”二句:描绘狩猎的过程,用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句意。

⑸翎:箭羽。镞:箭头。

⑹五色:雉的羽毛。

【翻译】

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野雉挂在马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鉴赏】

此诗虽仅寥寥十句,但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动。此诗不仅以最经济的手法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射技、观射者和被射物,而且暗示了诗人的“诗法”,即査晚晴所谓“以留取势,以快取胜”。宋代苏轼非常喜爱这诗,亲自用大字书写,以为妙绝。评论韩诗的人,多以这首诗作为韩诗的范例之一。

首句写猎场的情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围静悄悄的。一个“静”字,传出画面之神,烘托猎前肃穆的气氛,由此可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这是猎射前的静态,与下文猎射时和猎射后的动态,成强烈的对照。次句把读者注意引向猎射的对象雉鸡,笔墨简捷精炼,衔接自然紧密。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形容逼肖,活现出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与下边“惜不发”呼应。阁本李谢校改作“伏欲没”,就索然无味了。两句是猎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近人程学恂《韩诗臆说》评道:“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所谓空际得神,就是不在实处作穷形极相之语。诗人不写将军如何勇猛敢决,也不写他如何纵横驰骤,呼鹰嗾犬,白羽交飞,围场中惯见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选取了“盘马弯弓”这一特定的镜头,以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这里的巧,不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这位将军不专恃武功取胜,他盘马弯弓,审情度势,选择着最能表现自己精湛射技的时机。他要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要一举使众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将军形象,便显现在读者眼前。两句笔势顿挫,用意精深。

接着两句写“巧”。野雉隐没之处,地势渐渐狭窄,野雉处于“人稠网密,地迫势胁”(曹植《七启》)的窘境,要继续窜伏已不可能;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饶有兴味地观赏将军猎射。这是将军一显身手的时机。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嗖”的一声,强有力的箭,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雉惊弓满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