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仓央嘉措那一世

仓央嘉措那一世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仓央嘉措 诗歌 爱情 政治

仓央嘉措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藏历阴水猪年)生在门隅的宇松,父名扎西丹增,信仰红教,于仓央嘉措六岁时去世,母亲才旺拉姆,系贫苦农民,仓央嘉措幼年在家时随母劳动,与劳动人民有着广泛的接触。

仓央嘉措年幼时即被当时任第巴的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于仓央嘉措降生的前一年(1682)年去世,仓央嘉措出生时恰逢五世达赖去世后政治复杂微妙斗争的关系中,仓央嘉措一开始就在上述的政治斗争中被人推上了复杂的政治舞台。从1683年到1697年的十五年时间,虽然仓央嘉措被当时第巴桑杰嘉措指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此事与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一道并向外公开,桑杰嘉措欲将仓央嘉措作为他政治筹码,继续掌权。后来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仓央嘉措在浪卡子随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出家,取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坐床。

仓央嘉措坐床后,在桑杰嘉措的严格监督下开始了学经活动。桑杰嘉措本人非常博学,著述颇多,有时,他甚至亲自给仓央嘉措讲授。仓央嘉措转益多师,系统地学习了佛经典藏及文学艺术、历算等知识,这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写成在知识上、技巧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十五岁前的生活对仓央嘉措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后来成为达赖喇嘛,但是仓央嘉措并没有习惯喇嘛的生活,他性格中向往自由、热爱世俗的一面促使仓央嘉措叛逆性愈来愈强,而此恰又成为当时政治斗争中政敌借以攻击的口实。第巴桑杰嘉措后碓谟胝敌拉藏汗斗争中被杀,厄运连带降临到了仓央嘉措身上,他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被以进京觐见康熙帝为名由青海蒙军带往内地,1706年死于青海,时年二十四岁;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并未早逝,而是游历全国各地,直到1746年在阿拉夏去世。但前一种说法最为普遍。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可以说,他的一生沉浮于政治漩涡之中,对于宗教,也不是他认定的归宿。在政治斗争中,他可以说是一位牺牲品,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身家不幸诗家幸,赋尽沧桑句便工,仓央嘉措的一生,类似于南唐后主李煜,文学上的成就成了人们对他最好的评价。

仓央嘉措颇具才华,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者首推其创作的情歌,称之为《仓央嘉措情歌》,以手抄本和木刻本传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仓央嘉措的情歌与民歌关系密切,有许多情歌源于民歌,比如,门巴地区有一首民歌:“你是洁白的雪峰,耸立在高山之顶;我是洁白的狮子,绕着雪山转行”,而仓央嘉措有一首情歌为:“中央的须弥山王呵,请你坚定地耸立着,日月绕着你转,方向肯定不会走错。”同时他的情歌反过来又影响了民歌,现在地区许多民歌,据传就出自于仓央嘉措之手,另外大量仿仓央嘉措体民歌的出现,体现出仓央嘉措在民间的影响,至于仓央嘉措到底创作了多少情歌,是一个比较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一般认为在六十首左右。于道泉教授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共收66首,曾缄收66首,刘希武收60首,1980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收74首,1981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及其秘传》收124首。

仓央嘉措之所以在历代喇嘛中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最主要一点是他经历坎坷,富有诗名,且与当时的活佛形象格格不入,他在《情歌》中这样自我表白:

住在布达拉宫里,是活佛仓央嘉措;

进入拉萨民间时,是荡子宕桑汪波。

仓央嘉措被迎进布达拉宫以后,一方面,由于他处于政治最高位置上,所以,他不得不过喇嘛式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受制于他人,加之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一方面必须在公众面前成全一位活佛的形象,而同时,又有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喜好,他到民间的行踪,在他的《情歌》中多有反映:

看门的胡子老狗,心性比人还聪明,

别说我薄暮出去,别说我拂晓归来。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

还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

后一首诗反映的情况,曾缄先生在1939年发表于《康导月刊》第1卷第8期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略转》中记载:“仓央嘉措既长,虽履僧王之位不事戒持,雅好狭邪,钟情少艾。后宫秘苑,时具幽欢,又易服微行,猎艳于拉萨城内”[1]“一夕值大雪,归时遗履迹雪上,为执事僧所见,事一败露。”[2]虽如此,仓央嘉措仍不以为意,有诗写道:

卖酒女子不死,一世都有酒喝,

少年终生希望,就在这里寄托。

这种寄情声色于民间,倒有点像当年混迹于秦楼楚馆的柳永一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情歌》中写道:

人们都在说我,说得的确不错,

少年的琐碎脚步,到女店主家去过。

当其时来运转,竖起祈福经幡,

就有名门秀女,请到她家赴宴。

又如《情歌》中写道:

去到那高僧面前,请求把迷途指点,

难拴的心猿意马,又飞到情人面前。

要修炼的菩萨慈颜,心里总是看不见,

不修炼的情人玉容,反复在心中出现。

若要称情人心愿,今生就无缘修行,

若要到禅林修行,又违背姑娘的心。

假如修行学法,能像这样想她,

就在今生今世,一定修成菩萨。

宗教的戒律是森严的,仓央嘉措所在的黄教又显得更加严厉(而其幼时其父所信仰的红教则要宽松的多),杀、淫、妄、盗、酒,这是佛教的五大戒律,神圣而不可侵犯。仓央嘉措这种公开对抗佛教戒律的行为,一方面显示了他叛逆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他人生悲剧的形成。单不说他当时处在政治纷争的风口浪尖上,就是一个大权在握的达赖喇嘛,也要为这样的举动付出代价。《情歌》的创作,就是这样一位叛逆的达赖喇嘛的心声。

《情歌》中除了大量抒写爱情的诗篇外,那么,到底有没有以“爱情”来隐喻政治处境的诗呢?这个许多学者认为是有的,比如《仓央嘉措情歌》中的一首: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娇娘的脸蛋,

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首诗中的“娇娘”一词,在藏文中有多种译法,历来解释者众多。一种说法认为,它在藏语中可以解释为“不是亲生的母亲”[3],那么,这里的“娇娘”很有可能是指桑杰嘉措,那个栽培他,影响他一生的人,这种写法在汉族的诗词中比较常见,用以解释这首诗,也未尝不可。在一本题为《仓央嘉措传》的书中,辑录了属于仓央嘉措的一首轶诗:

白色睡莲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

格萨尔莲花,果实却悄悄成熟。

只有我鹦鹉哥哥,做伴来到你的身边。

在《仓央嘉措传》中,这首诗被解释为仓央嘉措听到阿旺多尔济的哭声,听出是桑杰嘉措转世,后来写了这首诗,表达的是与桑杰嘉措重逢的欣喜和激动[4]。那么,这首诗便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诗。还有,《仓央嘉措情歌》中有这样几首:

孔雀来自印度东,工布深谷鹦鹉丰。

两禽相去常千里,同聚法城拉萨中。

会说话的鹦鹉儿,请你不要做声,

柳林里德画眉姐姐,要唱一曲好听的调儿。

在这里,“鹦鹉”该如何解释?这里面是否暗示了作者仓央嘉措对他生活的某种担忧?“会说话的鹦鹉”是不是指了解仓央嘉措行踪,会向外人告密的近侍一类的人呢?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仓央嘉措处在政治险境中不稳固的地位,这些诗在更大程度上与政治不无关系。因为仓央嘉措本来就是一位政治性的人物,要从他的爱情诗中完全排除政治诗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还如《情歌》中这几首诗:

后头凶恶的龙魔,不管它怎么厉害,

前面鲜美的苹果,必须要采摘下来。

阴前地狱的法王,有善恶的宝镜,

人世间不由他管,死之后再请报应,

让他们得胜吧

草光降下严霜,再加寒风使者,

拆散玉蜂鲜花,一定就是它啊。

岩f和着风暴,毁了鹰的毛羽,

诡诈的伪善,把我弄得憔悴。

这些诗,则是政治诗无疑了。

在仓央嘉措的情歌中,还有一些是否为仓央嘉措所作,还存在着争议,比如那首著名的情诗: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

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从情理上推断似不为仓央嘉措所作,应是政敌(青海蒙族部落首领)拉藏汗为了给他捏造罪证而伪作的[5]。因为联系到拉藏汗借以打击藏族部落桑杰嘉措所指定的六世活佛仓央嘉措为伪活佛,其中重要的罪证之一便是作风放荡,这首诗无疑提供了直接证据。如此说来,将仓央嘉措情歌中少数部分解释为有政治隐喻性的诗歌应该是不无道理的。只是事情不能走向极端,否则就会陷入索引派的泥淖里去了。不管怎么说,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研究,既不能将其纯粹地理解为情爱的描写,也不能索引过度,这才是比较贴近仓央嘉措创作的实际的。

仓央嘉措的情歌,熟练地运用民歌的体裁,运用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含蓄蕴藉,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因人传,人因诗传,构成了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

注释: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政治内涵

 

仓央嘉措生于1683年,死于1706年,另有一种说法死于1746年,现在传唱的诗歌大都是他二十五岁之前所作,故究竟死于何年,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他出生在西藏门隅一个贫苦的宁玛派僧人家庭,门巴族。

有关仓央嘉措的出身,争议颇多:《仓央嘉措密传》记载,仓央嘉措家族是宗教世家,母亲是王室;但也有学者认为他出生于贫穷的平民家庭,如于乃昌先生《门巴族民间情歌与仓央嘉措》一文认为身为红教的仓央嘉措到他父辈才贫穷了;庄晶先生《仓央嘉措初探》中关于仓央嘉措的家庭出身也提到了这两种观点,但因材料不足,未下定论。但是无论持哪种观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宗教世家,从小受到这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三岁被认定五世达赖转世的灵童后,便接受经学教育,一直到15岁迎至拉萨坐床,这期间他一直跟随多位高明的经师学习经学,直到24岁在进京途中至青海湖畔的遁然离去。这位藏族史上的至高活佛以其浪漫离奇的身世给人间留下了无数猜测的空间,他的《仓央嘉措情歌》也是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这部巨著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财富的同时,如同其作者的身世一样,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有关该诗歌的内涵争议尤多,仅蓝国华先生《对近年来西藏文学体验式批评理论的反思——从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说开去》一文中就提到了:宗教说、政治说、核实说、民间说、杂糅合一说五种说法:班丹先生认为:“人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他的道歌并不全是欢乐、喜庆、奔放、豪迈的,很多地方充满犹豫、悲悯、愤怒和执著,在爱情和宗教的外衣底下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对人生给予了人文关怀,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亦不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咏色彩。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恰白先生、萧蒂岩先生也都支持政治说这一观点,萧蒂岩先生《歌诗百首,心事一桩——读<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札记》一文认为,“他的歌诗在表面上不失为爱情诗的上乘,而在实质上则是政治抒情诗的精品,既是那个时代的风云的记录,又是他个人内心矛盾、企望的剖白”当然,在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的学者中,认为其诗歌是爱情诗歌的仍然占多数,如降大任先生的《仓央嘉措情歌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一文即倾向于爱情说,认为“《情歌》现存数量不多,但几乎描写了人们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囊括了它的全过程。”此外,段宝林、毛继祖、王振华等学者也持此观点。纵观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本人的思想状态,尤其是《仓央嘉措情歌》本身,笔者认为,这部歌集不仅仅是一部“情歌”,而是具有一定政治内涵的政治抒情诗。

首先,从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背景看,仓央嘉措出生的年代,西藏历史上正酝酿着一场无声的政治斗争。仓央嘉措出生的前一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第巴·桑结嘉措和拉藏汗的斗争更加激烈,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局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手中的权利对此事“秘而不发”,自己又是摄政王,集藏区和和硕特蒙古的权力于一身,暗中选定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因此仓央嘉措从出生就注定了是桑结嘉措手中的一颗棋子,也可以说是傀儡。“当时,西藏地方的执政者第巴·桑结嘉措鉴于门隅地区易受外来势力的入侵,不好控制,为加强对门隅地区的实际管理,便决定安排达赖六世在门隅地区转世,于是便秘密选中仓央嘉措。”他从一出生便画上了沉重的政治符号,而桑结嘉措选他为转世灵童“其目的无非是将仓央嘉措作为他的政治筹码,继续掌权。”有学者认为选定转世灵童的原因有二“一是五世达赖死六世达赖选而不立,自己可以大权独揽;二是万一密谋败露,可以抬出一个人来应付,有一个下台的阶梯。”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仓央嘉措一开始就在上述政治斗争背景中被人推上了复杂的政治舞台。这时,他自己并未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仓央嘉措,其诗歌不可能丝毫不反映当时的政治情况及其本身的政治苦闷,而仅仅是表达所谓“爱情”的情歌。

其次,从仓央嘉措自身的情况看,仓央嘉措出生在门巴族家庭,在民间长到15岁才被迎到布达拉宫。“门巴族人民把他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实践中,对现实的观察、理解、感受和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态度和处理原则,以及一切喜怒哀乐之情,通过情歌创作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不少情歌作品,已进行了思想的提炼和更高度的概括,反映了人生哲理,具有格言的性质。”年幼的仓央嘉措生活并不愉快,枯燥的学经生活更是让他极其痛苦,桑结嘉措对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他稍有懈怠,他的经师就规劝道“您圣明!劳驾!请别这样。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请坐下来好好听。如果足下您不听的话,第思就该责骂我了。”即使在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之后,“尊者每当述及这段往事时,常常以拳击手,潸然泪下。”可见他当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第思手中的权力和严格的安排让仓央嘉措终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虽然知道自己是徒有虚名的达赖,为了顾全大局,自己在达赖的位子上只能强迫自己学经,俯就桑杰嘉措,哪里还有心思放荡、猎艳这些行为。不管他愿不愿意,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他的位子决定了他的生活圈子,他生活在政治的高压下,自身难保,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寻芳猎艳、沾花惹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所写下的诗歌,也不可能是表现寻芳猎艳、沾花惹草的所谓“情歌”,而只能是作者本人的政治苦闷通过情歌的方式发泄出来,所谓“情歌”,只不过是政治抒情诗的假象而已。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从仓央嘉措情歌本身来看,它不像一般仅仅表现男女爱情的“情歌”那样简单。我们知道在不少地区,不少民歌从字面意义看是情歌,其实传达了更深的含义,更何况“门巴族民间情歌,虽以男女爱情为基本主题,但它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不局限于爱情方面了。”上文已经提到,萧蒂岩先生即认为“他(仓央嘉措)的歌诗在表面上不失为爱情诗的上乘,而在实质上则是政治抒情诗的精品,既是那个时代的风云的记录,又是他个人内心矛盾、企望的剖白”从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确是如此:

如:“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

在这首诗里,“未嫁少女”比喻成自己心中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歌的意思是说当东方的黎明到来的时候,自己的政治抱负就有了希望,不再是第巴的一个傀儡,这是诗人的美好祈愿,也是对现实的间接逃避。当时的政治环境,让这位特殊的人物连正常人的生活都不上,更别提与自己至高无上的活佛地位相对应的权力了,只能等待政治的黎明,让自己获得新的生活。

“野鸭恋上沼地,心想稍事休息。谁料湖面封冻,理想只得放弃。”

在这首诗歌里,“野鸭”是自喻;“沼地”喻为政教合一的政治地位。自己登上了喇嘛的位子,一切该称心如意,普度众生的思想该实现了。然而,他和桑结嘉措以及拉藏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里或隐或显的表现了出来。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他又没有能力争取到自己的权力。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谁料湖面封冻,理想只得放弃”两句中不难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显得苍白无力,加上桑结嘉措的专权和拉藏汗的威胁形成了双重的压力,让他觉得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很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不满与无奈。

“达官贵人的千金,长着粉红的脸庞。就像熟透的桃子,高挂在大树顶上。”

特殊的身份,严峻的现实,让他只能把对人间生活的奢想转念成树上的桃子,可望而不可求。作为至高的达赖,像行尸走肉一般,自由于他而言只能像熟透的桃子一样,高高的挂在枝头,可望而不可及。只能把这种追求的渴望融入到诗歌里面。

“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住时,是浪子宕桑汪波。”

这首诗歌里,“宕桑汪波”有的学者和读者认为是仓央嘉措为了幽会情人,到民间的化名,笔者认为这是诗人在布达拉宫只能在虚有的位子上不能行使该有的权力,而对现实的一种托附,如果在民间,他虽然没有政教合一的权力,没有让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可是那是真实的他,能过自在的生活,不惜用“浪子”来形容想过的普通人的生活,由此可见诗人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论文格式,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要说这样的诗歌仅仅是表达“爱情”所谓情歌,而没有任何政治内涵,相信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同意。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仓央嘉措情歌》绝非简单表达“爱情”以及放荡、猎艳行为的所谓情歌,而是具有一定政治内涵的政治抒情诗,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作者的身份地位,这位政治的产儿注定了是悲剧的命运,他也只能用无言的歌声向人们诉说着心中的政治苦闷。正如萧蒂岩先生所说,“它在自述式的《密传》中,不宜扬自己业已流传的得意之作,是因为世人完全把它当成了‘情歌’在载歌载舞,基本上误解了他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写的政治抒情诗,所以他自己就不屑一提,也无须解释,乐得它自由流传,以待后世的知音。”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第3篇

武园园

最初接触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个习惯就是读到美的句子都会摘抄下来,现在已经忘记是在什么读物上看到的了,就觉得《那一世》的诗词特别美,当时没注意作者,后来就淡忘了。近来通过热播电视剧《宫》的片尾曲,从网络上了解到歌词是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诗词,由此我对这位六世达赖产生了好奇之心,买了高平所著的《仓央嘉措》,因幸拜读了这位伟大喇嘛及诗人的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荣与屈辱,承载了世人无法理解的圣洁与晦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宇松地方一户农民家庭,曾拜五十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1697年被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到布达拉宫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虽然他位居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但是却掌握不了大权,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他认为每天诵经礼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渴望过常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常偷偷出流浪,也结识了不少女子。也许因为他的"浪荡",桑结嘉措派人暗杀他,也许是佛的佑护,敌人并未得逞,他无奈地在达赖的光环下生存着。也许他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是他与于琼卓嘎的爱情,他曾用别名流浪到到拉萨街头,在酒店老板央宗的介绍下结识了于琼卓嘎,她的善良、美丽、热情打动了他,于琼卓嘎并不知道他就是人见人拜的活菩萨,但他的英俊潇洒、才气横秋使她着迷。他徘徊在佛与爱情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纠结。但是他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最终选择了神圣的爱情,他们经常偷着见面,谈论诗歌、享受生活,那一段时光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因此写下许多意境缠绵的"情歌".1701年蒙藏之战中西藏战败,仓央嘉措被蒙古首领拉藏汗囚禁,并于1706年康熙十五年的时候押送至北京,在途中被人加害,葬于青海湖。一路追赶来的于琼卓嘎走到仓央嘉措站过的地方,望着湖中的日月扑了下去,天地万物在倾听着她的诉说"让湖水洗净人间沾染给我们的一切污垢,让这青色的圣水解除我们爱的干渴,让我们手拉手走进湖中的月宫,让仓央嘉措和于琼卓嘎就像诗歌和民众一样永不分开吧。"他们一起去往更圣洁、纯净的天堂。

不知是否是佛赋予他灵感,他是一个喇嘛,却写出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其作品至今被世人传诵,正如学者桑田吉美诺布所说:"仓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诲,就在于生命本身,不管它以什么样子显现在我们眼前,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的诗歌里蕴藏着冷静缠绵,《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见与不见》里坚如磐石的深情,"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不会打扰你的生活,就只是这样默默的喜欢着你,爱你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明知道太多的东西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仍执着在希望的边缘,等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静静等下去吧,我的爱不会因为你的回不回眸,转不转身,留不留恋而或增或减,"你念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只要心中有对方,不在一起又何妨?思念与等待是另一种幸福,是一种美丽的心情,是心中的那一份美好与欢喜。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仓央嘉措 情歌 修辞 表达效果

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原六世达赖喇嘛,也是藏族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人间法王,也是云游浪子,短短24年的人生中,凭借出众的个人才华和独立的思想意志,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旋律优美、精彩动人的诗篇,并且被译成多种语言,至今广泛流传。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人的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在于修辞手法的融合体现。仓央嘉措的诗歌以情歌为主,内容含蓄隽永,意义深远悠长,在其中也交替使用了各种感觉的语言修辞,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不仅反映出千百年来藏传佛教的文化积淀,更是诗人内心敏感多情的写照。

本文拟从比拟、用典、反问、对偶、排比这五个角度,对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修辞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一、比拟

比拟是语言活动中将人之生命情状移注于物或将物之情状移植于人以达到物我情趣的往复回流,从而彰显表达者特定情境下物我同一的情感状态,使语言表达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之感染受交际者(接受者)来达成与之共鸣的思想情感状态的修辞文本模式。(吴礼权,2006)

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修辞运用以比拟为最多,通过比拟的手法,使隐藏的内在抽象情感得以实体化、形象化。“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其三十五),诗人将“美人”比拟为“桃花”,花草树木本就是无情之物,用桃花易凋零,来影射美人之情薄。“羽毛零乱不成衣,深悔苍鹰一怒非,我为忧思自憔悴,那能无损旧腰围”(其三十八),苍鹰一怒羽毛便会凌乱不堪,诗人把“羽毛零乱不成衣”的“苍鹰”比拟为忧思致憔悴的自己,鹰怒则损羽毛,人忧亦亏形容,寥寥几句话,诗人愁苦凄切的情状跃然纸上。“抱惯娇躯识重轻,就中难测是深情,输他一种觇星术,星斗弥天认得清”(其四十九),娇躯重轻易测,但心中深情难料,将抽象之“感情”比拟作“弥天星斗”,繁多、神秘是其共有特点,但繁星虽杂,有占星术可测之,情感之轻重却不能凭借他物知之。诗人以妙文述世间之情事,令人感同身受。在仓央嘉措诗歌中,比拟的修辞体现不可胜数,将现有之情感移情于所投射之物象中,所投射物象愈加典型,读者的共鸣之情便愈加强烈。

二、用典

用典,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六世达拉喇嘛仓央嘉措,有着尊贵的活佛身份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背景,他的诗歌虽多为情诗,但散发着浓重的宗教色彩,用典都为佛教语录。

首先表现为隐晦的用典,即较于原典多有改动,大部分以设问的形式,自身向佛祖发问,一问一答,阐释佛理。“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问佛》),诗人自身发问,佛祖给予解答,“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来自于《六祖坛经》中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教中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人与佛只在悟性的一念之间。其次表现为佛语的直接引用,“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问佛》),出自《涅经》,阐述人生八苦,教人明心见性,放下自在。“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问佛》),出自《无常经》,阐述人的各业因缘造就自己的宿命,提倡善念、造福。至此两个方面都为用典的语典引用,最后表现为事典的引用。“死后魂游地狱前,冥王业镜正高悬,一困阶下成禽日,万鬼同声唱凯旋”(其五十八),“业镜”为佛教语,来源于藏传佛教神话中的典故,《楞严经》卷八记载:“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相传阎王执掌一面鉴查众生在世间所行善恶的镜子,即为“业镜”,佛教以此宣P善恶是非、因果报应。除此之外,还涉及有“须弥山”“正道”“鸟石”等典故,都为其诗歌增色不少。

三、反问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观点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感彩更加鲜明。在仓央嘉措诗歌中也颇有体现。“新月才看一线明,气吞碧落便横行,初三自诩清光满,十五何来皓魄盈”(其四十四),“十五何来皓魄盈”是一句反问句,此首诗先把小人比拟为月亮,有着一丝光明便满满得意,横行霸道,初三就自诩已经满月,那么十五的时候还如何“皓魄盈”呢?看似疑问,实则反诘,讥讽小人稍稍得志便得意忘形。“鸟对垂杨似有情,垂杨亦爱鸟轻盈,若叫树鸟长如此,伺隙苍鹰那得撄”(其六十二),“若叫树鸟长如此,伺隙苍鹰那得撄”是反问句,鸟喜欢树,树也喜欢鸟,如果双方都天长地久的互相深爱对方,苍鹰怎会找到空隙来骚扰呢?以疑惑的口气发问,本质上却是对疑惑的表达,其实是指,恋人间感情如果真的很好,是不会让他人插入其中带来烦恼的。

四、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仓央嘉措的诗歌虽然大多数都散发着现代诗的色彩,但也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令诗词对仗工整,语言凝练精美,且很多为隔句对,出句和出句相对,对句和对句相对。如,“住在布达拉宫,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我是浪子宕桑旺波”,“住在布达拉宫”对“住在山下拉萨”,“我是持明仓央嘉措”对“我是浪子宕桑旺波”,仓央嘉措虽身为六世达赖,但却并不喜欢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每天从早到晚没完没了地诵经礼佛,他常常穿上俗人的衣服,化名宕桑旺波,溜到布达拉宫外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的世俗生活。在这首诗中,对偶里参杂着对比,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和启发性,反映了他过着活佛和俗人的双重生活。再如,“第一不见最好,免得神魂颠倒,第二不熟最好,免得相思萦绕”(其六十六),“第一不见最好”对“第二不熟最好”,“免得神魂颠倒”对“免得相思萦绕”,对偶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语义信息量,表面看似希望不见不熟,实质上却是两人相爱的重要体现。

五、排比

排比是把Y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有增强语势、强化感情的效果。仓央嘉措的流传最为广泛的几首诗歌中,大多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第一、第二……”“最好……”“如此……”,这种排叠式的语句,分别置于句子的首、中、末三端,成为贯穿全篇的基本构架,由结构复现构成整个言语板块,纵向间的语义内容相互承接对应,层层递进,从“不相见”到最后的“不相遇”,主人公的内心挣扎显现,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人本两情相悦、深深相恋,但却不得不逼迫自己和对方一刀两断,表面看似后悔的爱情,实质上却将深爱展露无疑。世间的爱情多是若此,想爱却不能,总是有种种阻碍,诗人将诗歌内容以排比的形式写出,具有音乐美和韵律美,其中的悲切绵远留长,令人的酸楚之情油然而生。

仓央嘉措诗歌,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意境、韵律之美,“诗歌是灵魂的颤动”,仓央嘉措出生在美丽的门隅,而门隅又是地区的情歌之乡,正是这些情歌,唤醒了仓央嘉措朦胧的爱情意识,使得小小的仓央嘉措对男女恩爱、儿女情长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他的诗歌,不仅优美,不仅震撼心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活佛和他隽永深切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晨,陈小萤,李永宏,于洪志.论《仓央嘉措情歌》的艺术风格[J].语文学刊,2009,(7).

[2]王自红.《仓央嘉措情歌》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5).

[3]栗军.藏族诗人仓央嘉措情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尕玛措.论仓央嘉措的情歌[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第5篇

真金不怕火炼,美丽的传说却经不起考验。

仓央嘉措,一个神秘美好的名字,一个英年早逝的喇嘛,世间最美丽的情郎,雪域高原上最美丽的格桑花。漫漫的日子,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去到他的故事里。关于他的诗和情,关于他的故事,翻译诗和书已经数不胜数。从于道泉先生开始,关于他的诗和书可谓一直风靡。各式各样的版本,各有各的说法,但只有一个大的定义,他是一个情圣。我也一直为之动容,关于他的书《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觉得越读他越神奇。

当一本《仓央嘉措圣歌集》摆在我面前,满怀期待地翻开,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我傻眼了,找不到仓央嘉措。他突然陨落了,不再是一个情圣。

无意间看到一首似曾相识却俗不可耐的诗:

若要符和心人心愿,恐将失去此生佛缘。

若要隐居山里修行,又会背离女子芳心。

这是这本书一首唯一给我点印象的诗。面对这样的书,我只能无语。顺手扔了一边,双手托住额头。心里暗暗骂道:这也叫诗么?现在的商家赚钱真是不眨眼啊!我是不喜欢生气的,所以尽量去想些美好的东西。不知不觉,脑中什么东西一闪,哦,是曾缄翻译的他的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呀!舒服多了。读这样的诗,简直是一种享受。

正在此时,刚刚摔开扉页上几个字冲撞了我的眼睛,“龙冬译”。顿时让我好生奇怪,记得我曾读过点他的《河源散记》,是很有韵味的文章啊。带着我这点仅有的好奇心再次翻开这本书。

还在读序时,一些文字就让我心里发毛,很不是滋味。

“迄今为止最忠于仓央嘉措的译诗,排除误读,还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这样的评论,无疑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当我仔仔细细读完序时,我才明白,龙冬先生是作为一个汉藏文翻译者来作这本书的。想来真是羞愧。

当神秘不再那么神秘,传奇不再那么传奇,情圣不再那么情圣时,这便淘到真金了。这就是真实,也是龙冬先生所说的,天上的歌和人间的诗。

当然,可能龙冬先生也更希望他是一个情圣。大浪淘沙这么些年,终于揭开一点他神秘的面纱。寻觅了几个世纪,终于淘出些真金来。那么,先前那么多人的心血又算什么?

我想,无论是谁翻译的,撰写的,为人们所青睐的都不是赝品。真实或者虚假,毕竟,关于他的一切都是有所寄托的,也是后来一切人有所寄托的。仓央嘉措,只是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是神,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美好。

一部文化作品,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在于它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多么权威。

曾拼凑过一首诗,《致文字耕耘者》中有这样句:多少文章陶浪沙,时光荏苒出真金。如今,我在思索另一个问题:大浪淘沙,何为金?

真金不怕火炼,美丽的传说却经不起考验。

仓央嘉措,一个神秘美好的名字,一个英年早逝的喇嘛,世间最美丽的情郎,雪域高原上最美丽的格桑花。漫漫的日子,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去到他的故事里。关于他的诗和情,关于他的故事,翻译诗和书已经数不胜数。从于道泉先生开始,关于他的诗和书可谓一直风靡。各式各样的版本,各有各的说法,但只有一个大的定义,他是一个情圣。我也一直为之动容,关于他的书《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觉得越读他越神奇。

当一本《仓央嘉措圣歌集》摆在我面前,满怀期待地翻开,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我傻眼了,找不到仓央嘉措。他突然陨落了,不再是一个情圣。

无意间看到一首似曾相识却俗不可耐的诗:

若要符和心人心愿,恐将失去此生佛缘。

若要隐居山里修行,又会背离女子芳心。

这是这本书一首唯一给我点印象的诗。面对这样的书,我只能无语。顺手扔了一边,双手托住额头。心里暗暗骂道:这也叫诗么?现在的商家赚钱真是不眨眼啊!我是不喜欢生气的,所以尽量去想些美好的东西。不知不觉,脑中什么东西一闪,哦,是曾缄翻译的他的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呀!舒服多了。读这样的诗,简直是一种享受。

正在此时,刚刚摔开扉页上几个字冲撞了我的眼睛,“龙冬译”。顿时让我好生奇怪,记得我曾读过点他的《河源散记》,是很有韵味的文章啊。带着我这点仅有的好奇心再次翻开这本书。

还在读序时,一些文字就让我心里发毛,很不是滋味。

“迄今为止最忠于仓央嘉措的译诗,排除误读,还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这样的评论,无疑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当我仔仔细细读完序时,我才明白,龙冬先生是作为一个汉藏文翻译者来作这本书的。想来真是羞愧。

当神秘不再那么神秘,传奇不再那么传奇,情圣不再那么情圣时,这便淘到真金了。这就是真实,也是龙冬先生所说的,天上的歌和人间的诗。

当然,可能龙冬先生也更希望他是一个情圣。大浪淘沙这么些年,终于揭开一点他神秘的面纱。寻觅了几个世纪,终于淘出些真金来。那么,先前那么多人的心血又算什么?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西藏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文联

舞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