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陆游写的诗

陆游写的诗

陆游写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陆游;读书诗;意象;人文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古代诗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们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们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与人生的其他内容相比,书斋生活也许不是很理想的诗歌题材,因为它的环境比较狭小,内容比较单调,所产生的心态比较平静,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灵感的产生。但陆游一生中曾写下大量以“读书”为题的诗歌。据《剑南诗稿校注》统计,陆游诗中直接出现以“读书”为题的诗有一百多首,此外题中虽无读书字样而内与读书有关的诗更是不计其数,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虽然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人生最高理想,但大部分生活却是在书斋中度过的,青灯黄卷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读书诗构成了陆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陆游善于即景生情发掘书斋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帖出读书当中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大量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意象融入其诗中,让太浓的书卷气变得灵动活泼。陆游的读书诗蕴含着厚重的思想感情,内容广博,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空前阔达。陆游读书诗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启迪值得我们深思。

一、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浸透了读书诗丰富的主题

陆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高祖开创的书香传统世代相传,他对此十分自豪,他的读书生涯是在双亲的督导下从幼年开始的,双亲的深情呵护和精心培养让陆游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陆游大量读书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最终形成了陆游读书诗的深厚根基和文化背景。而陆游诗中不时流露出壮志难酬,人生易老的人生感慨,实际上是胸怀壮志者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失意之叹。这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本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它最能在诗人心中引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读杜诗》),这首诗是对杜甫的生平遭际的歌咏,赞颂杜甫的人格、才华、惋惜杜甫的不遇,这正是自感怀才不遇的陆游的自我写照。诗歌的情感力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与一般的抒情是没有区别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很接近于杜甫,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情饱满,体现了诗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的时尚。由此可见,陆游的读书诗中常常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平静的书斋生活并没有束缚住他的翻腾诗思,只不过他的生命在由动态转为静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二、开阔悠远的自然意象构成了读书诗鲜活的灵魂

读书生活虽然是一种人文活动,但是陆游咏读书时并未把目光局限在小书斋的范围之内,而是常常对读书的背景进行描写,从而把有关的自然意象写入诗中。例如:“荒林枭独啸,野水鹅群鸣。我做蓬窗下,答以读书声。”“寂寞书生学奇书,穷愁客子著春秋。”“投老难逢身健日,读书偏爱夜长时,孤村月白闻衣杵,破灶烟轻煮芋糜。”这几句诗分别写出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的读书的情景,生动地记叙了诗人读书的勤苦和无限的乐趣。对于夜间苦读的人来说,灯火就是他的亲密伴侣。唐代韩愈曾作《短灯檠歌》,生动的描绘了贫士寒夜苦读时与短檠为伴以及一朝富贵后将短檠置于墙角的经历。从此,短灯檠就成为寒士苦读生涯的象征物。陆游有诗云:“更有一端差,短檠不作白头新。”意思是说他终身与青灯为伴,早已结成知己。由此可知,一盏青灯为何频繁的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确定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如果说上述意象清晰具形,故而开卷可睹,那么陆游的读书诗中还有一类自然意象却是若影若现,有时甚至是隐而不见的,那就是关于时间的意象。时间是无影无声的,但它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性质,也是诗人们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陆游的读书诗中便常常写到它,并对时间的流逝予以最动情的歌咏。例如:“白发无情欺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春归不可留,斗柄已峥嵘。老至不可却,两鬓森千茎。少年所读书,废忘如隔生。”“束担还山读旧书,断编终日见唐虞。千茎白发年华速,一点青灯夜漏沮。”这三首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示了对时光迅速、年华不再的深沉慨叹,陆游对时间的感慨具体可感,这是陆游的读书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波澜。“可以说,对时间的这种自然意象的刻画是此类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陆游读书诗虽以读书为题却很少陷入呆滞枯窘的原因之一。”[1]

三、多角度的人文活动扩展了读书诗深层的内涵

陆游诗中对读书这个主题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读书生涯进行吟咏,观察入微,描写入画,随时随地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材料,记叙细腻清新,笔调圆匀。陆游把读书看作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事业,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里也不改初衷。他的真实心态是由衷的喜爱读书,即使为此耽误一生也决无悔意,他在书中抒发了在贫穷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的心态:“架上有书吾已矣,”“父子共度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他还作诗鼓励其子:“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可怜落笔渐健快,其奈瘦面无光辉。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皆瓠肥。勿言学古徒自困,吾曹舍此将安归?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欷。”诗中具体描写了其家庭生活的窘迫,以及其子忍饥苦读的情形。诗人当然对此不无牢骚,然而他认为读书学古本是儒生的事业,故而鼓励其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勿坠其志。陆游对自己的学识是极为珍视的,他对自己读破万卷书而辛苦一生的命运毫无悔意甚至希望来生继续这种事业:“寓世己为当去客,爱书更付未来生。”“后身作书声,努力究此事。”他希望子孙能继承祖先开创的书香门第:“楚公著书数百遍,少师守校世世传。”

四、经世致用的人文追求提升了读书诗永恒的境界

“事实上陆游读书怀有明确的目标,首先是从典籍中探求儒家之道。”[2]他说:“吾道固应千古在,几人虚用一人勤。”他认为儒道是千古不可磨灭的真理,世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修身进德。“朱黄参笔墨,照映灯花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子孙“字字微言要力行”, “ 学习古人,就要学习其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污大节,坚贞自守,他一生磨砺志节,可以作为我们今人的一面镜子。”[3]“在陆游看来,读书可以抒写怀抱,读书可以忘忧,读书可以忘味,因为书中有至味,读书还可以忘老。”[4]既然读书有如此多的益处,诗人当然要视之为人生最大乐事了。《秋夜读诗》这首诗作与陆游七十七岁,已退居故里,诗人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处境中仍然勤奋苦读,在他心目中,读书之乐甚至超过富贵功名,因为后者仅是转瞬即逝的短暂存在。他认为书籍不但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而且有“洗贫病”的神奇功用,无怪诗人要与书朝夕为伴了。虽然在诗人对儿子的叮嘱中读书任然又实用价值,但对于诗人自身而言,他在此时此地的读书已经彻底超越了有关实用的世俗考虑,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崇高的精神活动,一种忘乎自我的人生追求,并进而成为读书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读书显然已经获得了净化和超越的品格,这也许是陆游心目中读书活动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读书诗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生,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所以他的读书诗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的色调,在悲壮崇高之美当中融汇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诗情也似并快刀,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的敏锐诗情,不仅把春色秋光剪入其诗,而且也把读书生活中的种种情趣裁入诗。“在杰出的诗人面前,一切生活内容都是绝妙的诗材。”[5]

注释:

[1]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6页.

[2]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65页.

[3]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第21页.

[4]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52页.

[5] 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李立.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诗词与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齐鲁书社.2004.

[3]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

[4]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刘洪仁.陆游诗词选[M].巴蜀书社.2007

[6]贺开秦.陆游读书诗译注[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陆游写的诗范文第2篇

陆游是我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是浙江绍兴人。他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在他12岁的时候就可以写诗文了,在28岁时,赴临安考试,陆游考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时参加了考试,秦埙考第二,考得没有陆游好。秦桧知道此事很不高兴,竟要降罪主考官,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陆游除名了。秦桧是谁?他就杀死岳飞的大奸臣、大坏蛋。可怜的陆游直到秦桧死后才出来做官。

陆游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经常攻打中原。当时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向南迁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40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

然而,那个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把精忠报国的大元帅岳飞都杀了,又怎么会让你陆游去上阵杀敌呢?——陆游被罢官了。他后来又当官、罢官,一直被当权的投降派压制排挤,壮志难酬。

闲赋在家时的陆游一边关心国事,一边教育子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陆游有七子一女。我们书中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陪他的第七个儿子陆子聿读书时写的。陆游告诫儿子: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还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亲身实践。

85岁的陆游抑郁而终。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中很多是写抗击侵略者的。他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写的诗范文第3篇

陆游《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虽然都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诗中也都流露出对世事的感慨,但是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诗歌慷慨悲壮。

陆游 《书愤》陆游《书愤》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第一单元,单元赏析指导,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由于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和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陆游《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虽然都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诗中也都流露出对世事的感慨,但是由于《书愤》写于他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诗歌慷慨悲壮。

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白描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同学互相交流,下面让我们从陆游的《书愤》中一起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2、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3、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4、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明确: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AA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5、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6、赏析《临安春雨初霁》7、作业背诵诗歌。课外阅读:沈园二首。8、巩固练习 明确下面这首诗歌作者谢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了怎样的“心中情”?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深婉词风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陆游写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陆游;作品;爱国精神

陆游,号放翁,是浙江绍兴人。他在有生以来写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其中表达爱国之情的文章占据了大多数。在陆游的作品当中,多以深入、细致等特点取胜,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他不管是在古诗体还是绝句当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受到了后世人的推崇。

一、陆游生平思想

陆游的思想可以说是矛盾的,他以儒立身,并在其中柔和了佛教。但他的思想也可以说是统一的。因为不管是哪种思想,都兼随着对理想与抱负的执着,也体现了那一份诚挚的爱国之心。陆游的一生,既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也可以称之为大起大落。他虽然经历了坎坷,但依旧保持着爱国的初心。他虽然感叹这事事的不公,但始终不改那一份报国痴心。他将这份“深沉的爱”都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并奠定了词作的基本格调。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能够⒍荡的现状予以改变,实现统一中原,国家安定的目标,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环境,令更多的人受益。因此,陆游终究无法成为一名清心寡欲的佛教徒,因为他时刻都在牵挂着国家。

另外,陆游的词作中还有着英雄的气概,能够体现热爱生活的情怀与坦荡的胸襟。即使国家动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即使现实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挫折与失意,但他依然相信国家,并能够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二、陆游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

(一)爱国思想体现

陆游的词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可以算的上出众。虽然爱国情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思想,但能够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却少之又少。而陆游的词作中则能够深刻的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南宋朝的统治者只想要在动荡中维持“平稳”,不图振作。使得收复中原的机会一再错失。面对这样的情境,陆游在作品中表达了他的拳拳之心。陆游在《剑南诗稿序》中写道:“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这是陆游在游历蜀国后写出的篇章,表达了他想要实现中原统一的愿望,也寄托了他国家的忧思。再如:在《水调歌头・江左占形胜》中,陆游写道: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他将自己黯然伤神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中突出了陆游当时的心理感受。他想要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只能够看着渐渐磨灭的游子,在心中愤恨自己的无奈与无力。这种思想在陆游的作品中无处不在。

(二)爱国思想表达

在陆游的诗作中,能够体现爱国思想表达的作品也不占少数,可以说这是他作品中的核心所在。陆游在作品行程的前期,多以对国家的统一期盼,对自己无所作为的感叹为主。但到了写作的后期,他更想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将爱国的心情与对祖国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例如:在《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中,陆游写道:“雪晓清茄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作品的意思是战争的硝烟又打响了,我做梦梦到自己不知到身处何地,但好似在耳边听到了铁蹄的声音。虽然我的两鬓已经斑白,但又有谁知道我向往中原统一心永远没有变过。陆游的字字句句无一不在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且这种情感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心未死”这三个字,可以令读者感受到陆游的雄心壮志,为作品赢得了一份激昂的格调。再如:在《蝶恋花》当中,作者写道:“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想要踏马而上,在战场中与敌人一较高低,早知道君主没有收复中原的主张,就要及时的为国献策。这两句词既表达了陆游想要征战沙场的爱国之心,也体现了自己的懊悔之情,痛惜自己虽然可以称之为英雄,但是仍然没有用武之地。陆游也借用了典故,将当今统治者比作汉成帝,诠释了国家的危亡之际自己想要献出一片力量的感触。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陆游的生平入手,分析了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从而得出:作为南宋的一名伟大诗人,陆游的志向无疑是远大的,对国家的贡献也是世所公认的。他抛开了小我,终身只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国家有一丝转变,以实现收复中原的目的。陆游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他的爱国词中或是悲壮忧怆、或是豪迈激昂。但不管以何种方式,我们都能够从中有所触动,并体会到这份对国家深深的爱。

参考文献:

[1]白金花.陆游诗歌的地域文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2]黄丽娜.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精神对美国诗人詹姆斯・赖特诗歌创作影响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陆游写的诗范文第5篇

沈园,现已被冠之为“爱情之园”的园林,因800年前陆游与唐婉曾经发生的一则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闻名,更是因陆游的这首《钗头凤》,已成为千古绝唱。游客进入园林主要是为了缅怀这段故事为主线展开。

沈园始建于北宋年间,初为沈氏人家的私家园林,亦称“沈氏园”。整座园林虽历经兴废,不断修缮扩大,仍不失具有宋代园林的特色风格,其布局疏密有致,建筑沿坡错落有序,树木扶疏成趣,小径蜿蜒曲折,亭台古朴典雅,桥下流水潺潺,假山更有曲径通幽之境,忽上忽下,忽明忽暗,极尽巧妙,荷花池莲花半妍,相映成趣,每处景点都有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情。

“诗境园”是为了纪念陆游所建,奇石上的“诗境”则取自陆游的手迹。“问梅槛”当然种植以梅花为止了,皆因陆游生平最喜爱梅花之故,他的诗作多以颂梅居多。而其中的一首《卜算子-咏梅》则颂扬了梅花的高洁不群的品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是反映了陆游晚年的人生态度。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座古朴的小石桥即因此而名“伤心桥”。陆游于75岁时重游旧地,触景生情,追忆起当年与唐婉的生活情景,潸然泪下,作此缅怀之诗。

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不久,北宋便亡了,金兵南侵,随家人经历了逃难的生涯,所以从小立下爱国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由于权奸当道,备受排挤打击,命运极为坎坷,力主抗战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从他的诸多诗篇中反映出的郁愤之态,至死也不忘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报国信念。“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莫忘告乃翁。”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后人为了纪念陆游在园林中特建了“务观堂”和“陆游纪念馆”,务观堂内陈列着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及拓片,还有历代名人的题颂的诗词手迹。纪念馆内即记述了陆游的生平事迹,大致可知晓在那个时代的事件以及陆游一生的历程。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颠簸流离,空怀一腔报国志,无以述怀,曾在诗中自喻“孤鹤”,并取号“放翁”,晚年定居在了绍兴,园内“孤鹤轩”亭即以此为名。亭柱一幅嵌字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阑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其中“宫墙柳”、“雨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中的词句。此亭立于园中,北靠荷花池,南即《钗头凤》词碑,西边一口六朝古井,东为双桂堂。小憩于亭内,微风拂面,倍觉丝丝清凉,不然思量起陆游当年旧地重游的凄凉愁绪,曾经的一段难忘之情不为时间而消逝。

游园的必到之处即是《钗头凤》碑。人的成就是由其一生的经历所造就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毫无疑问是造就了陆游诗词的成就,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陆游20岁时娶表妹唐婉为妻,陆游少年英俊,才华过人,唐婉即才貌俱全,通晓诗词韵律,俩人情趣相投,常以此谈论诗词。陆母认为这样会误了陆游的前程,且唐婉婚后未育,常有不悦之色,逼迫陆游休妻,母命难违,两人只得忍泪吞声,依依惜别,各自嫁娶。10年后,陆游在园中偶遇唐婉与夫婿赵士程,两人相见一股酸醋袭上心头,无以言表,唐婉征得夫婿同意,送了一酒菜给陆游。陆游和泪饮酒,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即兴在墙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词,借以寄托对曾经的那段爱情的难忘思恋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当年共论诗词的的欢愉重现眼前,只是再也无法表白。此后唐婉看到了这首词,十分伤感,同样的心情面对不同的人,一腔愁绪无以释怀,回家后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 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自此,唐婉一直沉湎在对往事的追叙中,难以自拔,积郁成疾,无法承受这样的精神压抑,不久便抑郁而死。

陆游同样也是一直在追述着往事,真挚的爱情被毁于封建的礼教,那种情愫无以言表,只能以诗词来抒发对前事的怀恋,及至在晚年退隐居住在绍兴,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每当进入园中,必定怀念起与唐婉的美好时光,只能以诗篇来表达无限的思念。67岁时,看到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半壁残墙,触景生情,写诗感怀: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阙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终有“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时隔多年竟然物是人非,只能感叹系之矣。75岁时,唐婉离世已四十年,又入旧地: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站在小石桥上,看清水悠悠,当年的一幕依稀还在眼前。

旧情难忘,陆游此后就居住在了沈园附近,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以诗词寄托对唐婉的深切怀念。81岁时,曾梦游沈园,及醒,感慨万千:“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池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玉骨已成土,旧情仍难忘。墨迹虽蒙尘,犹留当年情。

相关期刊更多

齐鲁石油化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绍兴鲁迅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绍兴市鲁迅纪念馆

中学生天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