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劝学

劝学

劝学范文第1篇

作为产业经济学博士生,您被列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制定的“中国企业新领袖培养计划”中,想必一定有“士魂商才”的饮酒道理,不妨给读者公开一下,如何?

经商人免不了酒局,最频不过商务酒嘛。管理学中讲“交易”,既然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一说,那么就借酒而“文而化之”呗。“文”是为了交流,“化”是为了实用。一桌人聚首,总有不同的见识,以酒为媒,“勾兑”八方的“学问”,何乐而不为?我把劝酒喻为“劝学”,把“饭局”当成“假性工作”,也是书桌的又一种移位。我看可以将饮食与读书分为四种。第一种像主食,是为了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知识需求;第二种像补充蛋白等高营养的饮食,是为了思想的需求;第三种像蔬菜水果类饮食,是为了辅助阅读的工具需求;第四种像甜食与零食,是为了消遣的需求。

我认为,所谓“学习型企业”不该是只供炒给人看的概念。学习是企业中人人渴望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高管们则要借力起势,发散出一个“学习场”来,并把这个“场”带到不得不参加的商务酒宴上。这样,企业内就像产生了无法抗拒的“万有引力”一样,人人都被附着在求知求学的吸盘上。我公司有一个中层管理干部叫谢东辉,他是我们招聘来的员工。他的价值之美就在于他迅速融入了本公司的“学习场”,并激发出了内在的管理潜能。在我公司像他这样能独挡一面的中层领导,几乎都参加了MBA班的学习。每次公司召开管理层会议后聚餐,就像同学聚会一样,杯中洒满学习的甘苦……

有人说,在一切可以改变人的因素中,最强烈的是酒,其次是强权,最后才是真理。我赞成“商务酒”喝出文雅,以缓和的节奏去对付烈性美酒,以柔克刚之酒,像烧红了的火炭一样经入喉后,曲曲弯弯的肠子就渐渐伸直了,僵硬的面部肌肉也松弛了,整个灵魂随之光亮起来。话可能比较多,但常常有异彩。酒刺激人的思维删繁就简,单刀直入,会从种种繁文缛节的思虑中脱颖而出,宛若的胴体,真实不虚。这让我想起一个讳莫如深的哲学命题:复归。把酒场当做课堂,善于提问,所获得的是复归后的简约之识,就像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一样,理性之光在感性的跑道上会跑出最短的距离。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有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此言用于商务酒宴中自可得妙语天籁于举杯之间。

您看我这张“老板台”,就像课堂上移过来的书桌。这上面有各类教材、书刊及课本,它们杂乱错落,可却方便我随时阅读。每天不抽点时间翻翻书、做做笔记,就好像少干了点公事一样。我最怕谁把我眼前的“无序”归拢成“有序”,因为这“无序”能使我下意识地抓住我要找的东西。其实,酒席宴上常见觥筹交错的“无序”,如何在这“无序”中把握住“有序”的规律,学有所得,用别人的学养润泽于自身,那就看其悟性了。难为曹雪芹说过,“只要给我吃烤鸭,喝黄酒,我就给你们写《红楼梦》”。足见,你若兜着一颗心将美酒敬上,即使面对不相识的人,大概也会还你以“红楼学问”吧!

劝学范文第2篇

曲亭马琴在《八犬传》序跋中,以及其他文章中所表述的劝惩主义文学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警世说

他将小说创作的目的放在“警己警人”上,尤其是首先放在警醒妇孺上。他认为稗史虽无益于事,但寓以劝惩,妇幼读之也无害,而稗史可看之处,也在于劝惩。所以他撰写《八犬传》,推因说果。其目的就是警醒妇孺,去恶扬善。他说:翁所作之小说,必以劝善惩恶为宗旨,以警醒蒙昧。(《八犬传》第9辑回外剩笔代跋)在马琴看来,劝惩是手段,达到“警人警己”的警世为目的。他的创作目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

善美说

马琴的劝惩思想的核心是善,强调有善才有美,有善美则无丑恶。他承认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关系,最后通过因果报应来扬善弃恶,并且在《八犬传》中将这种观念具象化。比如,他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作为善的内容,八剑士是这八善的化身即表示这八善是男性的主要德目。他还以节义作为女性的主要德目。基于此,他的文学观之根本,首先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其次是强调善美与真的统一。他指出:其美有眉目之美,也有禀性之美。恶亦然,有相貌之丑恶,也有心术之丑恶。如此,容貌美丽而其禀性毒恶,只能谓之恶少年。容止丑而禀性美,可谓美少年。若禀性与容止皆善美,则是真正的美少年也。(《近世美少年录》[1899~1901)]他以容止和禀性两者之美的比较中,重禀性的美,重内在的美,而且以此作为区别美与丑的根本要素,并将美与善统一起来。作者以此来喻其文学论的中心,是重内容美,多于重形式美,而美的本质就是善。也就是强调从本质上说,文学与道德是统一的。

可以说,马琴将美与真看作是相反的观念,以为稗史的小说、戏曲是在失去了真的地方创造美,若小说戏曲建构在美的基础上,就不可能是真。因为按马琴的看法,美比真更能娱乐妇孺。因此他不以现实为目的,而将其构思的东西理想化,并且其理想化的方法是通过善恶因果关系来对现实和历史加以新的解释,并且用因果律来改编那些不适合其因果律的旧记史实加以理想化。也就是说,他企图在失去真的地方创造美,而美则存在于(娱乐)本位和善恶因果的联系中。

情爱有害说

马琴重视文学的功利目的,而忽枧文学的感情效果和审美作用,使感情受到道德的束缚,视情爱为邪淫,视情爱小说为有害,过分强调了文学的德目的功能。可以说,其功利的目的说是其劝惩文学观的基点。因此他指责《源氏物语》说:紫家才女之《源氏物语》一书,虽是和文之规范,但有堕地狱之痛悔,乃有关玷污也。况后世诲淫浮艳之谈,于读者有害,作者应慎而慎之。由此饭台曲亭翁,尝耽于著书。每岁著小说,皆以劝惩为本。(《石言遗响》[1874)]同时又说:《源氏物语》太耽于淫恋而不谙劝惩。(中略)稗史传奇之些许可看处,即在于劝惩。劝惩失正,徒致诲淫导欲。故纵有善人不幸被恶人狠毒杀害,死后遗羞之事,事中亦应避免,因其有碍劝惩也。(《八犬传》第9辑33)

他在解释《诗经》和《水浒传》时,特别强调了孔子删改《诗经》,犹存淫诗,而未删尽,是欲留之以诫后世。《水浒传》写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等的心境一般,也是欲以之惩戒邪淫。所以他强调稗史小说之可读性,即在于劝惩,劝惩失正则徒致诲淫导欲。

戏作说

马琴将劝惩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一义,只承认文学的“娱乐”的意义,而不承认文学本身的价值。所以他认为他戏墨是读书之余乐,不是他的真正的事业,而是赖以糊口之计和用以购买其所需要的书籍。他还认为文学创作并非是个好的技艺,劝其徒勿浪费光阴做此无益的游戏。

戏文成为近世小说新模式,包括假名草子和浮世草子等俗文学,与传统文学如和歌、和文等雅文学相对照。这种雅俗区别不仅由于作家的阶级身份如贵族阶级、武士阶级和町人阶级的不同,思想感情的不同,作品素材的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不同。俗文喾强调“娱乐戏作”,具有教训娱乐的实用性。

劝学范文第3篇

路遇学生爱盘问

在熟悉刘波涛的学生眼中,他就像校园里的巡视员一样,只要发现有贪玩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就会走上前“盘问”一番,每次都把对方说得心服口服。

刘波涛1936年出生于河南民权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56年考入郑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农业大学任教。

年轻时,刘波涛除教学之外,还担任辅导员。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刘波涛与他们打成一片,但他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爱睡懒觉,刘波涛一大早就跑到学生宿舍,催促大家起床跑步,和他们一起看书学习。刘波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给咱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自己。

刘波涛当了十多年的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很有心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刘波涛开始琢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发现,当时的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起来抓不住重点。于是,他找到校领导,请缨给大学生做了一场有关“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报告,很受欢迎。

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刘波涛发现,80届以后的学生不那么喜欢学习了。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娇子”,一进大学门,便是公家人。只要能顺利毕业,国家就给他们分配工作。很多学生高喊“60分万岁,多1分浪费”,一进校门便热衷于谈恋爱、跳舞、打牌。

这种情况让刘波涛十分痛心。此后,每到新生入学季,他都主动给大一新生作报告,报告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了“大学生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你为谁而学习”等内容。每年刘波涛讲的内容都随形势变化而变化,内容也由此前侧重学习方法,变成了如何让大学生成人成才。

20多年无偿作报告数百场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实施重大变革,大学生由原来的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大学生入学缴学费,改变了国家财政包养的政策。国内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能圆大学梦的学子越来越多。

一直奋斗在高等教育第一线的刘波涛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学生怀着梦想和憧憬进入大学校园后,新鲜劲儿一过,便陷入了迷茫。一些家里有背景或经济富裕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优游岁月,毕业后照样有份好工作,使得很多勤奋学习仍为找工作发愁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论调再次兴起。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学风渐渐浮躁起来。

这种非正常现象让刘波涛十分焦虑。1996年,刘波涛退休后返聘教学督导,一直没离开校园。每年的大一新生入学,他都要在农大礼堂作几场报告,引导学子们正确看待当前的形势,树立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价值观。作完报告,刘波涛还要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同学们,让他们有了困惑和他沟通交流。

为了扩大劝学的影响力,刘波涛还主动出击,到其他高校演讲。截至目前,他已经在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平顶山教育学院等高校给大学生们作了数百场励志讲座。同时,刘波涛还应邀到海南大学等省外高校作报告。

这些年有不少人劝刘波涛,一个人的讲座怎能改变“拼爹”这些错误思想。刘波涛不以为然地说:“我给几百人作一次报告,每人听进去一句话就是几百句,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进去了,觉悟了,也算报告没白作!”

邻居看到刘波涛整天忙忙碌碌,天南地北地讲课,就好心地劝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休息,还忙着挣钱,这又是何苦呢?”刘波涛笑着说,他给学生作报告都是义务的,不要表扬,不要报酬,只想让孩子们别浪费大学时光。

刷微博比年轻人都强

进入21世纪后,刘波涛发现,随着网络的兴起,痴迷网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知道现在网络平台影响力大,更容易使大学生接受。于是,刘波涛走进河南农大新媒体中心办公室,让工作人员帮他实名认证了新浪微博。

微博认证成功后,刘波涛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大学是知识、智慧的超市,比普通超市里的东西珍贵得多。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优秀搬运工,把“智慧超市”里的货品都搬到自己脑子里。莫辜负青春韶华,读书须趁早!

此后,刘波涛每天都会发几条劝学的微博,渐渐地,刘波涛的粉丝多起来。许多学生不但在线上与他交流,有的学生有了困惑,还找到他“话疗”。有一次,一个男生找到刘波涛,说他这段时间思想波动很大,深感前途迷茫。导致他思想波动的是这样一件事:他有位成绩优秀的师兄,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得做起了送水工。而他的一位混过四年大学生活的高中同学,因为爸爸有权势,一毕业就进了银行工作。巨大的反差让这位男生觉得社会不公平,天道不一定酬勤。

听了男生的困惑,刘波涛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但不是普遍现象,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多!”接下来,刘波涛列举了他熟悉的大学生走上社会的例子,这些大学毕业生刚走上社会时,也经历了迷茫期,他有个学生为了生活,还到工地上搬过砖。这位搬过砖的学生,目前已经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了,他的格言是:即使在工地上搬砖,我也要做个与众不同的搬砖工!经过刘波涛的点拨,那位男生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全心投入到了学习中。

劝学范文第4篇

沈玉芬,女,1976年生,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活动中受表彰,曾先后获得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奖。

板块一:朗读短语,发现短语之间的关联

师:这些短语会不会读?谁来读?

(出示第一组短语:很久没下一滴雨 河水干了 庄稼枯黄了)

师:老师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能掌握了这个办法,你会读得更好。想听吗?

生:想。

师:听老师念第一个短语。(师示范读)老师念的时候哪两个词加重音读?

生:很久、一滴。

师:读好重音,说明你读懂了这个短语。你再来试试。(生朗读,突出了重音:干了、枯黄)

师:谁再来读第二组短语?(出示:井水灌溉 庄稼慢慢变青 百姓不再饿肚子)

师:真好!“百姓不再饿肚子”这个短语读得特别好,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哪位小朋友耳朵灵,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个词语?

生:他读的时候强调了“不再”。

师:他读得好,你听得灵。百姓以后都不用再饿肚子了。你也来读读这组短语。

师:谁能用第一组短语说一句话?

生: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河水干了,庄稼枯黄了。

师:句子前面加了“齐国”,三个短语就联系起来了。因为很久没下一滴雨,所以?(生齐说:河水干了)因为河水干了,所以?(生齐说:庄稼枯黄了)因为庄稼枯黄了,所以?(生愣了几秒:百姓要饿肚子了)

师:短语和短语之间是有联系的。谁再来完整说一遍这个句子。

生:齐国很久没有下一滴雨了,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枯黄了,百姓将要饿肚子了。

师:晏子劝说齐王之前,齐国就是这样的。

师:谁能用第二组短语说一句话?

生:有了井水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不再饿肚子了。

师:同样的,这组短语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因为井水灌溉,所以?(生:庄稼慢慢变青)因为庄稼慢慢变青,所以?(生:百姓不再饿肚子了)咦?为什么能有井水灌溉呢?(生:百姓们在齐国挖了许多水井)

师:晏子劝说齐王之后,齐国又是怎样的。谁再来说?

师:在晏子劝说齐王之后,齐国有了很大的 变化。原来,齐国很久没下一滴雨,没有水了,后来?

生:百姓们挖了水井,有了井水灌溉,齐国有水了。

师:原来,齐国的庄稼枯黄了,后来?

生: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

师:原来,齐国的百姓就要饿肚子了,后来?

生:百姓再也不饿肚子了。

师:“不再饿肚子了”换个方式说?

生:百姓们能吃饱肚子了。

板块二:读懂劝说理由,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

师:晏子成功劝说了齐王。他是怎么劝说的?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晏子劝齐王劝了几次?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把晏子劝说齐王的话画下来。

(生朗读、画线)

师:劝了几次?(有学生说三次,有学生说两次)

(一)

师:谁来读第一次晏子劝说齐王的话。(生读,师出示语段,统计画对的学生数)

师:数数,这段话有几句话?(生齐说:三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话?

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话,在我们生活里经常用。比如:有位小朋友叫小明。马上就要上课了,可是小明没带铅笔盒,他急得直跺脚。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我借给你笔。

生:你跺脚有什么用呢?

师:跺脚有用吗?

生:跺脚没有用。

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句子,意思一般都表示没有用。“求山神有什么用呢?”意思是?

生:求山神是没有用的。(师板书:求山神没有用)

师:晏子只告诉齐王求山神没有用,齐王会听吗?

生:齐王不可能会听。除非晏子讲得很有道理,齐王也可能会听。

师:劝说,必须以理服人,要说清原因,讲出道理,这样才能让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板书:说原因)下面两句话就是讲原因的。请你读一读,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生交流:把下面两句话读了一遍)

师:原因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山神其实也想下雨,但是,他叫不动老天下雨。(师板书:叫不动)

(二)

师:谁来读第二次晏子劝齐王的话?

师:(出示语段)画对句子了吗?画对的举手,如果少画的,赶紧用笔补画下来。

师:晏子告诉齐王什么?

生:晏子告诉齐王求河神也没有用。(师板书:求河神没有用)

师:为什么求河神也没有用呢?晏子也说了理由,理由是什么?

生:河神也想下雨,水里的鱼虾就像是河神的百姓。

生:河神比我们还着急,他也想下雨,但是他还是叫不动老天下雨。

师:对,河神也想下雨,但是也叫不动,所以求河神也没有用。(板书:叫不动)

(三)

师:谁来读第三次晏子劝齐王的话?

师:现在告诉老师,晏子总共劝了齐王几次?(生齐:三次)赶紧把少画的句子画下来。

师:晏子劝齐王求百姓的话和前两段话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两次都是晏子劝齐王不要求什么,第三次是晏子劝齐王求什么。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两次劝都讲了原因,可是第三次劝晏子只说了一句话。

师:晏子只一句话,齐王就能信吗?也必须讲原因,讲理由。课文把原因藏起来了。藏在哪里呢?就在课文里。谁能发现在哪里?

生:原因藏在挖水井这里了。

师:把话说清楚。

生:课文把原因藏在最后一段里了。

师:谁能帮晏子把话说完整。(出示:“求我们的百姓啊……”)

生:求我们的百姓啊!我们可以让百姓挖一些水井,有了井水的灌溉,庄稼就会慢慢变青,百姓就不会饿肚子了。

师:要读懂一个段落,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的其他段落。

板块三:比较阅读,感受晏子劝说的艺术

师:晏子把理由讲得很清楚,齐王就听从了他的劝告。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也会讲理由,可别人却还是不听。这是为什么呢?话还要说得巧妙。(板书:说巧妙)

晏子第一次、第二次劝说齐王时,有一句相同的话,说得非常巧妙,谁能发现?

生:“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和“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这两句话是一样的。

师:一样在哪里?

生:都是好比什么的句子。

师:这两句话句式一样,说的意思也一样,谁能发现?

生:草木是山神的毛发,草木很重要。

师:你的毛发重要吗?晏子这么一比方,马上就让齐王明白下雨对山神很重要了。

生: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鱼虾也很重要。

师:还记得齐王为什么要求雨吗?

生:百姓要饿肚子了,齐王很着急,想向山神和雨神求雨。

师:比方,你想说的意思别人就更能听明白。晏子这么一比方,齐王就知道了其实山神和河神也是那么想下雨,只不过,他们没有办法叫天下雨,所以,求他们是没有用的。

师:我们来学一学晏子,劝一劝齐王。劝说别人,要让自己的话有分量,说的时候要把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词,用重音表现出来。老师先说第一段,请你用心听,老师在说哪些词语的时候加了重音。(师范读)

师:谁的小耳朵最灵,哪些词老师加了重音?

生:有什么用呢、毛发、这么长、也要、不想、能叫,早就。

师:你们也圈了这些词语吗?请你自己练习一下。

师:第二段话,先请一个小朋友先学着晏子说一说,我们认真听,看他说的时候有没有突出重音。(生读,学生互评)

板块四:情境对话,积累与运用课文语言

师:《晏子劝齐王》这个故事其实并没有讲完。想继续听故事吗?(生点头)

师:齐王听明白了晏子的话,刚想出去宣布求百姓的决定。谁知道,事情有了变化。原来,齐国的百姓们已经跪在城下,正要请求齐王带着他们去求河神和雨神呢!怎么办呢?齐王一想:我就学晏子劝我的话去劝百姓吧。你们说这办法好吗?(生齐:好)

师:老师来做百姓,你们来做齐王,来劝劝百姓,一起把这故事补充完整,好吗?要做好齐王,就把晏子劝齐王的话多读几遍,最好能记下来,这样你才能劝服百姓。

(生读课准备)

师(百姓):齐王,我们国家很久没下一滴雨,庄稼枯死了,我们百姓要饿肚子了。齐王,你就带着我们去求山神吧!

生(齐王):求山神有什么用呢?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

师(百姓):有点道理,可是说得还不够清楚。

生(齐王):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山神和我们一样,也很想下雨。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师(百姓):求山神不行,那就带我们去求河神吧!据说,河神会保佑我们的。

生(齐王):求河神也是没有用的。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生(齐王):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难道河神不想下雨吗?河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师(百姓):那怎么办呢?听说花神最善良,要么我们去求花神吧!

生(齐王):求花神也没有用啊……

师(百姓):对花神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比方呢?

生(齐王):所有的花朵好比是花神的百姓。

生(齐王):美丽的花瓣好比是花神的衣服。

生(齐王):花儿的花粉好比是花神涂的香粉。

师(百姓):那个齐王,再把劝说的话说完整,让我们打消去求花神的念头。

师(百姓):齐王,山神河神花神都不能求,那我们就等饿死吗?

生(齐王):求我们百姓自己啊!

师(百姓):齐王,您在开玩笑吧?如果我们自己有办法,我们早就救自己了。

生(齐王):我们百姓自己可以挖水井,有了井水的灌溉,田里的庄稼就会慢慢变青,我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师(百姓):真的是这样吗?好,那我们齐心协力试一试。

布置作业

劝学范文第5篇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端而言,rú@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劝学》篇幅很长,中学课文只选了三段。它是《劝学》前面六个自然段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单从这三段很难把握作者的思路和用意,所以这里把中间删去的段落也连带作些介绍和分析。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把它讲得更准确些,更透彻些,可以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写作上的教益。下面我们便对这六段文字作简要解说。

《劝学》开头三个自然段,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首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而后以一组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道理。接下来说,按照绳墨木头才能锯直,经过磨砺刀剑才会锋利,借以比喻通过学习并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人才会聪明起来,少犯错误。注意,这组比喻主要是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自然段,“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一组排比句,借天高地厚的比喻,说明先王遗言之博大精深。学习先王遗言,也即是学习儒家所崇奉的经典。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第三自然段,用一系列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增加人的才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第四自然段,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文章先以蒙鸠、射干、蓬蒿、白沙、兰槐之根等物的遭遇,启发人们重视环境影响的问题。其中兰槐之根的例子更具典型意义。“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xiǔ@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第五自然段,讲一个人的荣辱祸福取决于德行的高下。“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一个人是获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必定反映他德行的好坏。“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鱼、肉腐败,必定长蛆生虫,一个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恣意贪图淫逸荒乐,必将灾祸临头。道理说得十分浅近而又中肯。通过一连串比喻,最后归结说:“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第六自然段,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积土成山,……圣心备焉。”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③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通过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专心致志是多么重要。荀子由此得出结论说:“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hūn@④hūn@④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hūn@④hūn@④”都是专心致志的样子。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就不会将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昭然若揭;不专心致志地做事,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建立显赫的业绩。荀子接着又用比喻从反面说明用心不专一者,往往一事无成,陷入困境。最后引用《诗经》中《shī@⑤鸠》一章,归纳出本段的论点:“故君子结于一也。”勉励人们以贤人君子为榜样,始终如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一、《劝学》的主旨在于鼓励人们诵《经》、《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也就是说要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它所鼓吹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目的,都打着鲜明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显然是不能无批判地接受的。但是封建时代的学者重视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把它放在教育最突出的地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今天,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即使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很难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愿意为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接班人。

二、《劝学》强调学习应该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要与个人的立身行事相联系,要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相联系,这是对的。但是荀子强调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往往着眼于个人的荣辱祸福。所谓“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云云,虽然也有道理,但都是从个人的得失看问题的,不免显得狭隘和消极。其实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更好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即学习崇高的思想品德,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亲近贤人君子,向他们看齐。这对我们很有启示。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以具体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让思想道德的光辉照亮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热情。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向自己的家长、老师、同学和周围群众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应指出,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离不开社会实践。实际上,崇高的思想品德都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热爱人民的思想品格,正是在他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闪耀出不灭的光辉的。我们应该激励青年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培育和锤炼自己的思想品格。

四、《劝学》主要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讲得不多。诵《经》读《礼》,当然也是学习文化知识,但它们只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荀子没有提及。这是很大的缺憾。这不仅是《劝学》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种缺憾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不为人们所重视造成的。并且,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习惯走读书做官的道路,把科学技术当作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也应指出,《劝学》虽然没有正面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问题,但对我们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仍有很大的启发。“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些话是作比喻用的,但是客观上却说明了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战斗力。至于荀子讲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不仅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适用,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同样适用。它精辟地总结了学习的规律和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虫加(而下加大)

@②原字氵加(修字彡换成月)

相关期刊更多

泉州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中华全科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