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需要校本课程评价的创造性转型。本研究立足于当代,从校本课程评价的评价功能、评价形态和支持系统三个维度出发,对校本课程评价的四个转型趋向予以探讨并深化。在评价功能维度上,由促进学校的发展转向促进学校的持续性发展,由鉴定学生学业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在评价形态维度上,由标准化测验转向动态研讨式评价形态;在支持系统维度上,由权威式系统支持模式转向协同式支持模式。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评价 转型 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不同的实践模式,在价值取向与权利分配的取舍与均衡当中,校本课程开发势必步入一个元认知的领域,这就涉及到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鉴于目前校本课程评价的发展样态,本研究分别从课程评价的功能、形态和系统支持三个层面来深化校本课程评价的转型,研究它的发展趋向,力求使校本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合理性获得提升。

一、评价功能维度

1.由促发展转向促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一直秉持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三大价值理念[1]。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因学生而存在,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前提,以学生充分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以人为本的哲学视域上强调学生与众不同的个体性发展;强调为学生留下自由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需要而选择课程,为学生的跳跃发展提供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化、课程领域科研能力的提升、课程开发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的深化等方面,抛弃教师自认是课程开发的“非在场”者的狭隘倾向。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上,学校根据国家宏观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本身的现实情况发展,根据本校教育资源、办学传统、师生特点来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三大价值理念在其理论建构与实践运行上确实起到了强化作用,而校本课程评价也是以这三大价值理念为评价指标而开展的,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生、师、校三者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进行的,同时也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发展在笼统含糊的表述当中也包含一种间断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多数学校对于三者的发展问题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对发展的持续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新时期的校本课程评价应该将传统的促进生、师、校三者的发展逐渐上升或者细化为促其三者的持续性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由此,持续发展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发展着[2]。我们可以将持续发展理念引申到校本课程的评价中来,将以往单纯以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为指标转化为以三者的持续性发展为评价指标。持续性,是关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取向,它不仅关注三者在评价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发展情况,而且还关注三者评价完成的后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关注校本课程为满足此时课程需要而采取的相应行动一定不能损害后继学习的利益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要运用系统性思维,以谨慎设计、长远规划、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原则为依据来评价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评价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获得的持续性的个性发展、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性的特色提升,真正形成一套具有高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关注各部分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各部分的持续性发展。

2.由鉴定学生学业转向促进师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

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评价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难度系数的工作,如何高效度地评价校本课程,如何为学校校本课程提供真实、及时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与质量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关涉范畴。在校本课程的纵深化发展中,课程评价可以说关涉校本课程开发从研究到实施的成效问题。但目前我国校本课程的评价在宏观教育评价的影响下偏向单纯以鉴定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要功能的狭隘范畴。在对校本课程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所关涉的重点只有两个:一是对该校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即该校开足、开齐、开全校本课程与否,即学校上课与否;二是鉴定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业成绩,即学生学得怎么样[3]。可以说,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题多数都停留在对学生校本课程成绩和学校开设课程情况的鉴定层面,而忽视了教育评价真正的旨归意涵。

教育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其自身所具备的两大功能缺一不可:一是鉴定、检验,二是改进、完善[4]。因此,校本课程作为课程领域一门高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其评价更不能出现重鉴定轻改进这种厚此薄彼的一元模式,因为任何单轨式的校本课程评价,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自我肯定的恶性循环中,以致无法获得辩证发展。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应该是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课程本身的改进与完善,突破狭隘而片面的鉴定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所达等级的评价指标。在校本课程评价的整个逻辑结构中,我们要跳出狭隘的自我意识,向前看,向外展,纵览校本课程开发所设计的多层级、多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促进师生当下与未来突破性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来实现校本课程各逻辑结构方面的改进与完善。唯有这样,才能拓展校本课程存在与提升的价值空间,上升为一种道德上的理解与关注;才能真正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力量支持,真正实现校本课程评价由鉴定学生学业向促进师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的功能转化[5]。

二、评价形态维度:由标准化测验转向动态研讨式评价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校本课程评价多以标准化测验为主,可以说不仅仅是校本课程方面的评价,整个课程领域绝大部分也都是以标准化的测验形式为主导进行的。传统的校本课程评价也可以称为外部控制性评价,一般是通过纸笔测验等高控制性、高预设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的,而学校一般会专设一个评价机构作为这种评价模式的主体,其评价标准过于标准化、规范化,以预设的目标为准绳,在这一准绳的牵制与规约下,学校各层级对于评价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对于评价的发展性和相对性把握不足,过于倾向绝对性[5],单一且过于僵硬、死板,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而这种来自学校专属评价机构的评价,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运作成效的把握有时是带有宏观色彩的,而对具体、详实的课程细节把握力度仍有不足,它无法细微到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节点。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认知情况的动态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作中行为与成效等等这一系列校本课程节点对非一线教学岗位上的领导层来说有时是无法切实体会到的,或者说是体会深度不够的,这就导致这种具有高控制性、规范性的评价方式与学校、教师、学生的细节性发展需要相脱节,这一脱节的直接后果就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原初实效被抹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意识的提升受到影响,学生个体学习与发展的个性需要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响应新课改的课程理念,在校本课程评价层面,我们应秉承科学性与契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将传统以预设目标为导向的标准化测验逐渐转型为具有高开放性的研讨式评价形式,这种评价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充分给予被评价者解释、说明和表达的话语机会,深刻了解被评价者每时每刻的认知动态与意见想法。校本课程研讨式评价模式可以是访谈式的,也可以是苏格拉底问答助推式的[5],其中访谈形式可以是个别访谈,也可以是集体性的访谈,它主要是指提前安排问题点或临场向被评价者提问或探讨一些关于校本课程具体内容方面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与校本课程内容相关,但在课上没有学过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来谈,掌握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炼情况;而苏格拉底问答助推式来源于苏格拉底教育方法中著名的“产婆术”,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间的一问一答来实现与校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全新的一个真理性推导,在问答的思维冲突中,让被评价者认识到自身逻辑推理或原有认知方面的不足,对自我在校本课程内容迁移方面的欠缺点有所感知和了解,从而明确今后学习发展的侧重点。该方式给予了被评价者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特征、需求和内心真实想法,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在评价反馈中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同时,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使被评价者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的目标与侧重。

三、支持系统维度:由权威式转向协同式

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多采取权威式评价模式,它所呈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评估,同时该部门和机构还负责对开发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运作成效予以督导、评估和评定。第二,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外聘专家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师根据校规划方案中各项细则明确所要开设的课程,编制课程纲要,并经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此外,学校课程委员会还负责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察和评估。在该管理组织结构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校课程委员会分享课程的决策权、监控权和评价权,并评定课程优劣。普通教师尽管名义上被赋予了开发、评价主体的地位,但实质上充当的还是被动的开发体和评价体。至于学生,他们在其中只是被评估的对象,并没有获得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权利。对于这种权威式控制型评估体系,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机构所开展的“课程审议”、督导、评估、评定等工作,是一种行政推动力量――推动学校更新观念,克服经验、能力、资源短缺等困难,积极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规约。而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检验与评估,以及附随的奖惩,也利于督促教师很好地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与运作的相关任务。另一方面,地方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课程审议”、督导、评估、评定等工作,亦是一种对学校课程开发领域的专业化指导,通过专业化的评估,指导并促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契合新课程理念,合乎校本课程开发的细则规范,并在校内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校本体系。但这种权威式的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偏离甚至背离了“生本”理念的实质,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基本被取代,其真正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被忽视;同时权威式评估体系对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新时期的校本课程评价应该真正由传统的权威式评价体系跨越到协同式评价体系。协同式评价体系意指让课程开发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学校普通师生,共同参与到校本评价体系中来[6],以多层级协同运作的方式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和成效予以评价与评定。协作式的评价体系需要学校调整和转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领导、专家在评价体系中权威者的角色,将多层级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也真正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尊重各部门、个层级相关成员的话语权,更新课程开发评价的整体模式,重建校本课程评价的“生态系统”。这种协同式的评价体系能够真正促进课程领导者们的权利下放,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整合,促使教师的课程实践与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需求保持协调同步,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估、监控和改进校本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课程评价与自我评价当中来,而不仅仅是作为局外人孤立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之外。学生参与到协同式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判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校本课程,同时也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一个实现。

新时期我国课程领域提出了相对具体而可行性强的教育评价目标,在改革目标的着眼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理念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校本课程评价作为体现新课改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先进评价模式,更应该大力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 (7).

[2] 赵景柱,吴伟.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5(4).

[3] 李秀伟.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问题与改进[J].教育研究,2014(5).

[4] 胡金木.校本课程评价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12).

[5] 黄葳,贾汇亮.校本评价:理念与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科素养;健康发展;评学互动“3H” ;“水精灵”评价

引言

校本评价”是以学校为中心的评价或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它是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学校体音美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以及思想和文化素质的重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素养培养和提升的摇篮。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全国“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小学体艺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该课题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在体音美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学校教师尤其是体音美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从2009年开始,在学校进一步重视体音美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体音美课程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抽考和参与集体活动成绩两方面来实现对体音美教师的考核。至此,选择“小学体音美课程校本评价研究”,则是为了完善以前的评价体系,一是以评促教,规范体音美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是以评促学,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三是以评促改,完善音体美课程质量监测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四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确定在研究阶段内以学校在校学生和体艺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时间:本研究时间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13年8月―2014年2月);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7年4月);第三阶段总结评审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0月)。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查阅教育心理学、体音美新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了解小学生身心特点与体音美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总结、整理国内外关于小学体音美校本评价的研究成果,形成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教育的校本评价理念。

1.3.2 调查法: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当前小学体音美学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索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的一系列完整的评价体系。

1.3.3 案例研究比较法:立足学生体音美学习情况,结合体音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活动、教学评价等,在体音美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比较,形成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校本评价的途径和方式。

1.3.4 行动研究法:将体音美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结合起来,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次课题研究价值进一步体现。

1.3.5 叙事研究法:真实的记录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水精灵积分校本评价促学生学科素养健康发展。

“水精灵”是学校的吉祥物,学校将水精灵标志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媒介,动员所有科任老师力量,共同关注学生习惯,激励学生形成自主进取的意识,争做“学习有活力,行为能安雅”的小水精灵。学科教师以学校为蓝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学科“水精灵印记伴成长”的评分细则和标准。评价等级并颁发相应等级(蓝、红、黄色)的水精灵。“黄精灵”见证我成长; “红精灵”见证我进步;“蓝精灵”见证我超越。逐渐成长为“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

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核心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前期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体育学科主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索校本评价;音乐学科侧重于从技能方面挖掘合理有效校本评价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美术学科更关注促学生习惯养成的校本评价。

2.1.1 水精灵印迹――学业积分校本评价促习惯养成。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有课堂练习作业,要上大课,美术学科教师从作业多元化评价进行研究,在为期两年实践研究中,探索出了一系列作业完成度与作业校本评价体系。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作业的现状,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70.4%的学生认为影响美术作业无法完成最主要是工具准备不充分,23.8%学生认为作业时间不够; 83.4%的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价,由此可见:美术作业评价多元化势在必行。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将评价方式划分自评、互评、师评,其中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运用行动研究构建学校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2.1.1.1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2.1.1.1.1 循序渐进的“水精灵印章评价积分制”。

采用“表情自评游戏”吸引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用画“笑脸”“哭脸”“辶场崩锤惺芷兰劾秩ぁ2⑾蜓生发出评语征集,师生共同探讨作业最简单的评语,得出“九字真言评语”――构图大、色彩美、心情好。制作成“水精灵积分评价印章”。这种评价奖励机制让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肯定。

2.1.1.1.2 在学生自评中渗透综合评价。

印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评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评价美术作业更多是内心的解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作业,自由地表达感受和想象,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作业的感受,使听者看画入境体会。

2.1.1.2 教师鼓励评价方式。

用鼓励式评语评价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成功的激励比失败的挫折更有效,对作业评价以鼓励性评语为主,尽可能发现优点,淡化缺点,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2 合理有效的学科技能校本评价促核心能力提升。

2.1.2.1 “水精灵的印记的课堂教学评价。

音乐学科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课堂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水精灵的印记―音乐课堂评价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是日常的音乐教学中落实,是公平评价每个学生的重要依据。

2.1.2.2 学期中举行班级音乐会。

以“班级音乐会”形式进行活动评价。可以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以个人、小组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演,为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表格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水精灵星级评价。这种评价关注了所有学生,不会有片面性或是只关注音乐素养好的学生。

2.1.2.3 学校期末音乐学科考核测评(见后面“三抽”考核的校本评价)。

综合三方面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对学生一学期音乐学习的足迹,公平全面的进行评价。这种质和量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全面、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了以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学期末考核评价“三位一体”的一整套评价体系。(见图表1)

2.1.3 多种方式的学业校本评价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体育课堂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培养的阵地和摇篮,是弥补其它学科无法完成教育内容。在实践研究中,主要通过学科课堂积分评定方式,诊断性评价学生的态度与参与与情意与合作。体育学科的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研究,从学生对积分评价内容的认同程度和积分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设计了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获得100%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超过80%的题目都得到了60%以上的认可率,综合评定《小学体育积分评价内容与标准》在学生心中认可度较高,学生认为方案合理。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67%的题目都得到了60%的认可率,学生对于积分评价方式的与闪亮超星星的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对于评价内容的认可度高,对于评价方式的满意度高。通过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学生上课更能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堂组织更加有序,练习积极性增强。

通过学科的校本评价,学校整理出一套水精灵积分综合校本评价。并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2.2 评学互动“3H”模式校本评价模式促课堂结果结构更优化。

2.2.1 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

健康:体魄强健,乐观开朗,学生身体健康,每个孩子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必须的运动技能,能精通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安雅:文雅高尚,仪表整洁;能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能尊重不同文化与个体差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灵动:富有创意,形成个人学习风格;能够创造性的思维,并能手脑协调;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像艺术家一样表达!

从学校培养目标上看:体艺学科在对学生培养目标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2 建立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校本评价模式。

2.2.2.1 “3H”的含义:“3H”即“三汇”(会、慧、惠)“三和”(和、合、活)。会――学会会学;慧――智慧慧心;惠――惠己惠人;和――和谐;合――整合;活――活用。 “3”――含有“三商”的意思,即智商、情商、灵商,常用智商IQ、情商EQ 和灵商SQ三个词来表示个体人之间的差异。

2.2.3 课程改革,评学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可以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地提供教学质量反馈信息,使评价更全面,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采用“以评促学,以学论教”的校本评价方式,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4 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课型下学生的学习角色各有侧重,确立了学生课堂学习角色后,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予以优化,真正达到的“三和” 课堂(和谐的课堂、整合的课堂、活用的课堂)。

2.2.5 学科学科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校本评价。

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创设情境,以评促思――引导探究、品评互动――梳理总结、评赏延展”的流程,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角色的确立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促达到 “三汇” “三和”。从而促进学生“三商”的发展,实现健康、安雅、灵动的发展。

2.3 “三抽”术科校本评价促课堂质效提高。

为全面了解术科教师教学效度,学生学习情况,稳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学科考核实行三抽:一是抽班:对任课教师所带班级中抽一个班;二是抽人:在抽到的班级中抽10人;三是抽内容:在任课教师编写的学科教学计划中抽取相关考试项目,是必考项目;同时还有学生问卷等。学校在制定方案上不断修订来术科专职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体艺学科及学科专职教师。奖励指标以集体竞赛奖励(以实际辅导为主),在总分值的基础上累加,最多不超过10分;学生安全考核评价(20%);课堂上学生出现安全事故1例的,扣除10分,扣完为止。学科质量考核(60%);3、学生问卷(20%)从术科教师任教班级中抽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学科质量考查,考查内容依据课标、教材和教学计划随机选定。

考核评价程序: 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科质量考核”相关内容, .考核小组提前通知考核具体时间和考核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协助考核小组准备器材,通知学生,按时完成考核。考核小组第一负责人汇总考核成绩。

通过三年的实践,对体艺2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表图4――7)。

2.4 十大精品课程校本评价促社团活动蓬勃发展。

为了探索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学校特进行“十大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以校特色队、二课堂课程(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的等68个社团为评价范围,拟定校本评价标准对评选出的“十大优秀校本课程”进行全校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68个社团活动中,评出的十大精品校本课程,体艺学科位居榜首,占前五名。

另外,体艺学科课程的校本评价作为班级评价重要指标占80%,每学期结束,学校课程部都会体艺课堂教学、体艺活动、体艺竞赛等方面征求科任教师意见,对班级进行考核。

3 结论与建议

3.1 “水精灵”成长印迹的校本评价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提升。

3.1.1 学科校本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又能够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学科学习潜能,更能积极主动参与评价,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的评定,而且还关注了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更能体现本校的育人目标(健康、安雅、灵动),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3.1.2 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价方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能积极、大方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学习习惯氛围好,更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能积极参与各项社团活动,还主动参加学科比赛活动。实现体验学科参赛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达到了校本评价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科学习的成就感。

3.1.3 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了调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愉悦、满足和自信,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学科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愿意表现自己。

3.2 提升了师生的学科素养 。

3.2.1 以“评”促教的“3H”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效不断提高。

3.2.2学生喜欢:喜欢现在的“奇迹小组”,在组里每个人都要管事,非常喜欢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3.2.3教师欣然接受:在模式探索中,着力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学科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充盈着自主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促进了师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得轻松实在,学得轻松高效,师生共同成长。

3.2.4专家的评价: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教师“教得有品位,教得有滋味”,学生“学得有意义,学得有意思”。课堂呈现出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对话和合作探究的状态。学科课堂逐渐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努力做到“以学定教”,最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3.2.5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营造了创新契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提高了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增强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友好、融洽诚信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3.3 探索出的体音美学科课程校本评价体系,虽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多次接待了外地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但此项研究不会停止,还要不断完善,接受专家的建议,申报十三五的重点课题,让校本评价更具有校本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 崴 贾汇亮.校本评价的理念与方法[D].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2004(4).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1999.

[3]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2002.

[4] 梁秀清.中小学校本评价的梳理与评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

[5] 彭钢.促进发展:校本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闭.教育发展研究.2005(9).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8] 黄显良. 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教学.2006.(05).

[9] 万能艳.体育活动类.活动课课程化实践研究[D].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 万能艳.运用自制小器材创建“全脑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

[11] 张细谦 曾怀光 韩晓东.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6):80-83

[12] 邱亚玖.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讨[J].体育成人学刊,2004,Vol.20(3):21-22

[13] 李立峰 何俊.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研究[J].体育师友,2006,6:36-40

[14] 赵明仁 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4.5.

[15] 肖川 薛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02―132

[16] 《有效的学生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4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评价

[作者简介]曹茂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许嘉,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lo)06-0165-03

语文校本课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两种主要形态:“课程形态”与“活动形态”。“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像“唐诗鉴赏”、“走近鲁迅”、“红楼寻梦”等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都是属于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为主,像“演讲与辩论”、“感受吴文化”、“北京建筑”等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都是属于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

不同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其评价内容等方面的不同。

一、从课程环境看

影响语文校本课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相关智能、课程资源保障。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环境的不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教师智能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的智能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要相当熟悉。教师这方面的智能因素将会对课程开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像开“唐诗鉴赏”这门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对唐诗有相当研究。任课教师必须对唐代各时期代表诗人有相当了解,必须对唐代主要诗歌流派诗作也有相当了解,必须对李白、杜甫与白居易有相当研究。任课教师有这样的智能,才可能胜任“唐诗鉴赏”这门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的智能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教师智能要求更高,除了要求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很熟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与语文校本课程理论修养。像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所开设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1)对吴文化基本含义的理解;(2)对问题的研究方法(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如何形成小论文等);(3)吴地文化研究(吴地人物研究、吴地语言研究、吴地山水研究)。显然,要开好这门语文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上面的那些内容要十分熟悉。

从“感受吴文化”这门语文校本课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学生要顺利展开对吴地文化的研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展开大量的课外活动,如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采访吴地一些名人,到实地去察看吴地山水,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语文校本课程理论修养。这样,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才可能关注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到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对课程资源保障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保障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低,一般只是要求一定的资料保障。像“唐诗鉴赏”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源上主要是要有唐诗读本、读诗解读本等资料。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保障的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往往比较高。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水平,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像语文校本课程“北京建筑”,它所依赖的主要课程资源有:北京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从事北京建筑研究的有关人士,北京建筑的大量相关文献,等等。如果缺乏这些基本课程资源,我们要开展对北京建筑的研究,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从课程教学来看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拟定和课程教学。由于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对它们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一)对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目标往往比较单纯,一般是针对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像“走近鲁迅”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基本在课堂展开,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目标可以拟定为:研读鲁迅作品并写出相应的研读文章,从而“走近”鲁迅。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目标往往比较复杂。其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以外完成,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关注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比较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像锡山高级中学开设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感受吴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人文素养;(2)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3)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1)课程内容要丰富。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所拟定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单纯,但不能单薄。像开设“小小说导读欣赏”这样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小说让学生阅读;然后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小小说赏析文让学生阅读;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些小小说赏析文。这样,课程内容就不会显得过于单薄了。

(2)课程内容应是一般课堂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应能体现出与一般课堂读写教学所不同的趣味性。像“红楼寻梦”这样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我们对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显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文本阅读。我们可以透过《红楼梦》作品的阅读,寻找其中有关“梦”的故事。据说在《红楼梦》全书中,总共记叙、描绘了二十二个梦。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其中梦的解读,从而把握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与主题思想。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1)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要保持一致。从前面所提到“感受吴文化”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来看,其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往往可能出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不太一致的情形。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要合理。课程内容要能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要能体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前面,我们所提及的“演讲与辩论”、“电视制作与播音采访”、“感受吴文化”等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课程内容的拟定都要能体现这方面功用。

(3)课程内容的容量要适度。在实际教学中,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往往过于膨胀。某校开设了“庐陵文化”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含有丰富的知识介绍、大量的实地参观与考察(佛教圣地青原山、名窑古镇永和镇、当地民俗风情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像这样的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内容容量是相当大的,这无疑会给课程实施带来极大困难。

(三)对课程教学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我们前面说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小小说导读欣赏”来说,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既应关注学生对小小说欣赏方面知识的获得,也应关注学生对小小说欣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我们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像“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听说读写与学科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

(2)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像“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中的人物研究是由几个学生去分别完成“无锡顾恺之”、“归氏状元门”、“从吴语中看吴人”等论题研究。显然,这些人物方面的广泛而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是多么需要学生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课程学习。

(3)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前面我们谈到,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往往比较高。这点,我们从“感受吴文化”这门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清楚看到。如果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吴地山水、人物等方面的课程资源,学生要开展相关研究,从而有效学习“感受吴文化”课程,那是不可想象的。

三、从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来看

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而就两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来说,其主要不同不在于评价主体,而在于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一)对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不同要求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要求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像“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走近鲁迅”等。其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往往都比较单纯。因而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单一。

目前这类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指向基本都是针对语文听说读写的某方面能力。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就应该把对学生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像前面提到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小小说导读欣赏”,我们对其评价的内容就可以确定为:学生“小小说”欣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 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要求

这类语文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像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在其设计中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应用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本保证;而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2)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目标往往以此作为基本定位。像“感受吴文化”、“庐陵文化”、“北京建筑”等活动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其学习都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能探究问题,要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

(二)对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不同要求

评价内容决定评价方式。两种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由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不同,因而其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就必然不同。

1 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对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的要求

它侧重于采用终结性定量评价。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而这样的能力提高程度主要是在学习终结时才能得到完全的体现,因而在课程学习终结时才好去对学习成绩作出评价。而对学生这种语文某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所采用的评价尺度,用等级定量会显得比较客观。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主体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评价作了初步的探索。

校本课程属外来词,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许多地方已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统筹考核内容中。然而学校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的学业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所以不足以引起校方的重视,以防顾此失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谈几点想法。

一、规范、统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明确主体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广泛参与者,他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有可能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主体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团结与协作上。只要教师有团结协作精神,就会发挥教育合力。开发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而如今的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成为了“师本课程”,学校根据某位老师的特长或爱好,甚至是某位老师的精力充足,就安排其担任校本课教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然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开发在重视教师和学校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堂组织形式成了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提不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完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

(2)实现学生参与是体现校本课程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发展主体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在不断合作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主体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由于各校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活动方式均因生、因师、因才、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校本课是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明学校的发展导向。其校本性决定其必须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否则校本课程就会失去生命力。

(二)明确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做出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指导。领导小组组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并按一个项目分别组建不同的开发小组。督促、指导各组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认真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

2.分析学校现状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大致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另外,调查和分析本校的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1)开发方案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明确体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期望得到的重要结果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要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做出的预见性反映。校本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是指导一所学校开发的整个校本课程在促进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面要达到的几项要求。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总目标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2)严格要求教师课程申报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程申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拟开发的科目,是基于学生怎样的需要而开发本课程。第二,课程设计体现了哪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三,开发小组占有的所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

以上三个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几个步骤。然而,从全国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目标的确立、需求的评估等环节严重缺失,加上一些校领导急功近利的表现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因师设课、因校设课和课程开发不够丰富,而导致学生缺少选择的机会的问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做到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缺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致使校本课程开发有流于形式、急于求成、缺少个性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校本课程不属学科类课程。因为校本课程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并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对校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该首先考查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习”,是否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独特的自主体验。

其次,要考察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否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是否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习需要。是否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校本特点。

再次,因为大多数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在实施一轮甚至几轮之后才逐渐展开,所以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修正。

最后,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由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有机组成。

总之,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大面积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形成评价的研究也会逐日深入,但不论怎样发展演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遵循校本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校本课程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SEEQ问卷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很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1 研究對象

本次调查实施时间是2012年4月中旬,调查范围涉及怀化学院2010年级非计算机各专业学生,调查内容是對本校担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6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硕士13位、本科3位,副高4位、讲师10位、助教2位,青年教师9位、中年教师5位、老年教师2位。青年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中年教师年龄在36周岁以上50岁以下,老年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均为在职教师。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电子问卷形式,由教师组织在相對统一的时间内发放并回收。

调查用选择题形式的质量评估表,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数量约为1212人,有效问卷1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从样本人群涉及的学科分布来看,分散度较大,政法系11.1%、经济学系8.99%、教育系8.41%、人文教育系12.3%、体育系4.04%、中国语言文学系2.64%、外国语言文学系10.56%、数学与应用数序系1.15%、物理与信息工程系1.15%、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4.6%、生命科学系7.26%、音乐系8.99%、艺术设计系5.94%、工商管理系2.64%。总体来说,样本的整体分布较合理,随机抽取的样本涵盖各个学科,有助于提升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

2 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對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改和编制。问卷主要内容包含34个项目,前2项为基本信息。后32项分为9个方面:问卷的3~5题调查学习价值、问卷的6~10题调查教学热情、问卷的11~14题调查教学组织、问卷的15~18题调查师生互动、问卷的19~21题调查师生关系、问卷的22~25题调查教学广度、问卷的26~28题调查考核与评价、问卷的29~30题调查作业与阅读材料、问卷的31~34题调查功课量与难度。32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分别为“很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很不同意”为1分。

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才能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其公式为:

其中,n为问卷包含题项的总数,S2i为答卷者在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2x为答卷者测试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试的可信程度越大。通常说,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具有使用价值。信度系数在0.85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良好。

另外,折半信度法常用于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在不可能进行重复调查的情况下,将全部题项按奇偶或前后分为两部分,计算二者各自的信度及相关系数,相关性高则认为信度好。

利用SPSS13.0系统中Reliability Analysis模块检验问卷总的信度系数,得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split-half reliability分半信度为0.882,表明此问卷可靠性较高。

3.2教学效果评价因素检验结果与分析

3.2.116位教师在各项目上的得分情况及差异分析

對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项目的标准差都比较小,表明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意见比较一致。

排在前5项的问卷题目为:教学热情3即教师按时上下课,很少调课、停课或缺课;教学热情1即老师對教学很热诚;教学热情5即老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师生关系3即能够欢迎学生课堂内外向老师求助或咨询;师生关系2即老师能够友好地對待学生。表明我系特别重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授课老师师德观念较强,對教学工作不敷衍,教学态度好,授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

排在后5项的问卷题目为:学习价值2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提高了该课程的兴趣;功课量3即教师教课的教学进度掌握是否合理;学习价值3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我学会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功课量2即老师每次教授的功课量是否合理;功课量4即老师要求的每周课外的功课时间是否合理。上述结果表明,我校授课教师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教学呆板,教学内容不够开阔,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年龄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的老师并无显著差异。

3.2.3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职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除师生互动均值、功课量均值外其他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指标在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得分不全相同,运用Lsd對不同职称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学习价值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42,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4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热情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7,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组织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3,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8,有统计学差异;师生关系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8,有统计学差异;教学广度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6,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21,有统计学差异;考核与评价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29,有统计学差异。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教师评价显著差异主要在助教与讲师之间、讲师和副高之间,助教和副高之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對所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不同职称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从评价总分来看讲师高于助教和副高。说明讲师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助教限于教学经验欠缺和知识广度局限,获得的教学评价得分较低。副高可能由于年龄、看问题的观点、精力侧重科研、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评价得分也较低。

3.2.4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学历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教学热情均值不满足方差齐,t=-2.962,p=.011,p

教学组织均值t=--2.254,p=.041,p

其他得分p值均大于0.05,可以得出不同学历的老师其他指标,如学习价值均值、考核与评价均值等没有统计学差异。

3.2.5不同专业学生對教师的评价的差异分析

将专业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

上表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的授课老师的各指标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4 效果

怀化学院担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获得学生认可度较高,教师依法治教,敬业爱岗,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授课技巧单一,讲解内容枯燥的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對教师的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對中级职称的教师评价相對较高。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怀化学院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级职称教师已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主力。因此,进一步加强中级职称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是怀化学院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背景变量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對于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学生對不同年龄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上,专业和年龄并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学历高的教师各项得分较高。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累,会随着技术更新很快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提高业务水平,不断进修学习和参加科学研究。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