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冬天的诗句

有关冬天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冬天的诗句

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破题引读,学会构思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因此,课题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抓住它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对学生进行引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读好课文作好情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引读:

师:什么是一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生:是一片美的叶子

师:为了我们的大树——

生: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从解题入手,让学生在引读中从宏观上理解什么是美的叶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拿到一个题目如何来构思全文。

二、提示引读,理清层次

提示式引读是指教师读课文时,用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开个头,引导学生诵读后面的部分。这类引读起着提示的作用。一般来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写的段落以及天气变化、心理变化比较明显的句子用这种引读法比较适宜。

如《烟台的海》引读教学片断:

师:烟台的海是独特的——

生:烟台恰是北面临海。

师: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

生:很凝重。

师:春天,烟台的海是——

生:轻盈的

……

这一引读设计的特点就是紧扣文本,线条简洁。教师抓住“冬天、春天、夏天、秋天”这几个词语或短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细腻、更清晰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设疑引读,引发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课堂上设疑引读是多渠道的:如:题眼处设疑引读、重点处设疑引读、变化引读等,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叙一些课文的空白,如诗句中情与景的空白,叙事中周围环境或历史背景的空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古诗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若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就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点化诗意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意境。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

师: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西湖仿佛半睡半醒。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慢慢地大了,山更加朦胧,那绿绿的雨丝绕着山跳起了妩媚的舞蹈——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天地间水光山色,俱是一片迷蒙,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他面对着眼前的雨景,不禁脱口吟咏——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人云:“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一引读设计表现出了高度的美感,教师围绕“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诗句,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以“美的方式”诠释了诗句,着力于抒情、移情、激情,创设了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沉入诗句,反复诵读,尽情渲染。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氛围,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有如绕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第3篇

1.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学习一首新诗时,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诗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根据诗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听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新诗,如播放影片、歌曲,听录音范读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这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例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长江的诗、词、歌、文、图、音像等资料,课上交流,使学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划分的节奏。因为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因此,把握好诗的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指名读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里而不在生对长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感情基调,初步感知新诗的内容。

2.自由读,个性感悟,体验情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读,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对诗那个词中?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这样读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3.大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已对诗歌有了完整粗浅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地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二、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

1.“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新诗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感悟琢磨,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新诗形象,猜测新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新诗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品”,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语句,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述”是强化形象描述,感受诗的形象。“述”要贯穿于新诗学习的整个阶段。教师在“述”的指导上,可以是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叙述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头脑中那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

三、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

1.从仿写入手,让诗心在个性中跃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新诗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新诗《四季的脚步》第一段“春天的脚步”时,先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指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再次指导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片段,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朗诵自己仿写的诗歌,他们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仿写出了不同的诗句,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导学生把仿写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

2.教学生创作诗,让诗心在笔尖流动。学生学会了仿写并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新诗的真正目的,学习新诗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乐于创作。再如,我在教完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这一段后,便让学生仿写“夏”“秋”“冬”的诗句,此时的指导由扶到放,学生写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诗。例如: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第4篇

春暖花开之际,行走春之原野,散生的野豌豆随处可见,我会停下脚步,告诉丫头,这野豌豆有一个极美的名字:薇,就是《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薇”;遇到那被叶片包裹的直直地竖向空中的茅针,我会告诉丫头,毛针也有一个极美的名字:荑,就是《诗经》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的“荑”。然后,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诗经》的来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完了,轻轻地把银亮柔软的茅针,放入口中,满嘴的清甜与清新,顿觉这“荑”字,是初春的气息混着童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田埂上,有啃着嫩草的羊群,草汁横流,染绿了羊的嘴唇。此时,我会用树枝在地上写个“羊”字,再写个“大“字,最后把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美“字,告诉丫头,古人认为羊大就是美,与当时的农耕思想有关。回到家后,再把相关的书籍找出来,读给丫头听。虽然丫头似懂非懂,但是,书香的土壤有了知识的萌芽,这,就足够。

夏天是稻子生长的时期,因此,观察稻谷准确无误地踩着节气的鼓点来分蘖、拔节、抽穗、扬花、授粉、灌浆、结实的过程,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会找来与稻谷相关的诗句,一句一句教丫头读背:或是杨万里的“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或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背之中,仿佛又闻到插秧时禾苗的清香,扬花时花骨朵的芳香,抽穗时穗粒的果香,长成谷粒时的岁月之沉香,我们感受并体会一饮一啄来之不易!

秋天,最喜欢仰望蓝天,那天空像一个倒扣的蓝花瓷碗,盛满了如绸缎的湖水,干净亮堂。那颜色,像鸭蛋壳一样青,有着蛋清一样的透明,是水墨难绘的儒雅,在一层宣纸上晕化,一点一点地青,整个画纸上是一片宁静安详。天青色之下,桂花开得正盛,风动桂花香,香得心里仿佛盈满了蜜。乡野人家爱在桂花树下吃饭,三五盘菜肴,两三杯家乡酒,携浅浅乡间尘苦,藏淡淡暖风微甜,丫头见状,脱口而出:真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冬天,最爱带丫头到菜地里扯萝卜,那些萝卜,不管是红的,还是紫的,亦或是青绿的、象牙白的,均因没施用化肥的缘故,个个嫩生脆甜,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响;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汁水溢出。我和丫头站在田地间,欢喜地吃着萝卜,身后簇拥的是朝夕相处的庄禾,满世界摇曳。这样的时刻,胜似诗篇!

后来,丫头上学了,把无字之书转化为有字之书时,最看重的是融会贯通。学完《记承天寺夜游》,为了加深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理解,我选择有月光的晚上,带她欣赏门前的月光:月之光穿过三层楼高的香樟树,一缕一缕漏下来,那香樟树的月下之影,真的如水中藻、荇交横!丫头感叹:以前的我怎么没有发现如此美景呢?

见丫头沉溺于美景之中,就找来李白写明月的诗句,你一句我一句地诵读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可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明月可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可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明月可赊,“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明月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们望着明月,想起李白的生花诗句,思绪也摇曳成诗。

有关冬天的诗句范文第5篇

敢恨食无余

蒲松龄自幼身体瘦弱多病,长大成人后,体质仍不那么健壮,加上家境贫困,于是专心攻读,企盼能博取功名,一改眼下窘况。但是,由于当时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应试举人都落第了,至71岁时方为贡生。

蒲松龄既不会治产理家,又不甘心名落孙山,因此长期穷愁潦倒,生活清苦。这一年他到济南居留,早餐吃的啥?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说得很清楚:“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诗,说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对有关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写过不少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饮食章》一书,就对饮食的烹调和面食的制作写得详细生动。

蒲松龄科举失意和生活穷苦,使他对品尝美食成为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有人邀他美餐一顿,可天公又不作美。

那年冬天,蒲松龄的好友王八垓烹了一只肥羊,邀请蒲松龄前去共享美味。蒲松龄很高兴地答应了,不料临行时因下雪受阻未能成行,他深感遗憾,懊悔多日,为此写下了《戏作烹羊歌》。诗中写道:“生平百事能知足,中岁多病思粱肉。高斋偶然列珍肴,三十五指攒纷纶。匕箸摩戛刺双眼,顾盼遂如风卷云。故人烹羊期初七,开函忻忻动颜色。突然天阴雪崩腾,路滑雨湿行不得。”蒲松龄为此感叹不已。

次年冬天,王八垓烹羊再请蒲松龄前去,这次又遇下雪天,蒲松龄写诗记下此事:“去岁烹羊曾大雪,今岁大雪仍烹羊。冷风肌粟道途没,口腹将殉身欲僵。”“三人踏雪还登堂,纵饮烂醉斜阳里。浮白凭陵叫未已,奴子频去催肴羹。”诗中语气诙谐有趣,生动幽默。直到晚年,他还留下“年来肉食贵,久绝肥甘想。”“此身幸顽健,敢恨食无余”等诗句,为自己不能经常品尝到精美的佳肴而感慨。

益寿菊桑茶

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他的《药崇书》一书总结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调配的一种寿而康的药茶方。蒲松龄身体力行,在自己住宅旁开辟一个药圃,种了不少中药,其中有菊和桑,还养蜜蜂。他广聚民间药方,通过种药,又取得不少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药茶兼备的“蜜饯菊桑茶”,既止渴又健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