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悲伤爱情文章

悲伤爱情文章

悲伤爱情文章

悲伤爱情文章范文第1篇

“哭”――刻画抽丁的惨状。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新安吏》)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

“哭”――描绘被遗弃女子的痛苦之状。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杜甫《佳人》)朝三暮四的丈夫,却只看见新人的欢笑,哪里还能听得到我这个旧人的哭泣声呢?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诗句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字里行间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的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

“哭”――表达对亡妻的爱恋。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醉后吐真言,这是常情;醒来但见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在醉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声声呼唤妻子哩!“时时错问君”,再现了过去诗人一刻也离不了这位爱妻的情景。元稹对亡妻韦丛有着真诚执着的爱恋,悼念逝者,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现在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只写旁人感泣,从旁人感泣中见出自己伤心。诗句沉痛感人。凄惶之态,凄苦之情,撼人心弦。

悲伤爱情文章范文第2篇

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在写作业写到累的时候,向窗外望望。有时候有漫天的繁星,有时候只有茫茫的夜空;但一直伴随我的是那幽幽的月光。

我爱月光,她没有阳光的灿烂耀眼,也没有星光的点点可爱。她甚至有些幽幽的,冷冷的。但是还是爱她,喜欢在月光下写下一首首可爱的小诗,喜欢在月光下轻轻的哼唱一支支美妙小曲。尤爱王心凌的《月光》:“弯弯月光下蒲公英在游荡/像烟花闪着微亮的光芒/趁着夜晚找寻幸福方向/难免会受伤/弯弯小路上蒲公英在歌唱/星星照亮在起风的地方/乘着微风飘向未知远方/幸福路也许漫长/难过的时候谁在身边陪我掉眼泪/失败无所谓你在左右月光多美/弯弯月光下我轻轻在歌唱/从今以后不会再悲伤/闭上双眼感觉你在身旁/你是温暖月光你是幸福月光”

在月光下哼着这首歌,心情总会好许多。最近我总是很不开心,因为总爱想不开心的事:没有人能陪我说话,没有人理解我,老师没事闲的找我岔……翻开我最近写的日记(用笔写的,不是作文库上的),所有的文字都能透出淡淡的悲伤。我有时候怀疑我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原来的我那么开心,总喜欢爽朗的笑。而现在总是在莫名其妙的悲伤。

“弯弯月光下我轻轻在歌唱,从今以后不会再悲伤……”耳畔又响起了那甜美的歌声,我明白,我从今以后不会再悲伤了,我要重新做回开心的自己。

PS:写这篇文章来极激励自己,我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悲伤了!(看不到图片请在图片点右键显示图片,就能看到了)

悲伤爱情文章范文第3篇

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让我想起了邓小平爷爷说地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努力,也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在外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外国学生侮辱中国,徐悲鸿十分生气就与他比赛,看谁无能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了着名的画家,为中国争了气。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的努力上,他每次去临摹名画,都是带着一块干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到闭馆时间才回来。自从国家被侮辱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为祖国争气,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好品质。最终,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目标,给祖国争了光。这位伟大的爱国人物使我又想起了奥运冠军刘翔,他也是一位爱国的人物,在他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跑步。在奥运会上,刘翔扭伤了脚,但他并没有放弃比赛,而是坚持地向前冲。即使他跌倒了,他也会用自己的那最后的力气爬起来,因为在他的行踪还有一个信念:我要为国争光。只要有这个信念在刘翔的心中,他就一定会爬起来的。他最终也是经过努力,得到了冠军,不仅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鲁迅先生说过:“惟有命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徐悲鸿也是这样,他的爱国精神永远记在了我的心里。我们也要想他一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园湖小学六年级:陈愉

悲伤爱情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词史上;奇葩; 苦情之作; 声声慢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悲伤爱情文章范文第5篇

摘 要:欧内斯特・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为世人所熟知。《永别了,武器》正是其中之一。小说讲述了一战时期发生在一对恋人――弗雷德里克・亨利和凯瑟琳・巴克利之间的悲情故事。小说以凯瑟琳的去世作结。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意图揭示战争对人们带来的心里创伤。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悲剧因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04-02

《永别了,武器》作为一部悲剧小说,其中的悲剧因素不仅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上,更多的则暗含在细节之中,例如两位主人公的经历,自然景物中的部分元素等。

1、悲剧角色

小说中,海明威主要塑造了两个角色:男主角弗雷德里克・亨利和女主角凯瑟琳・巴克利。这两个角色本身便已包含了悲剧因素。海明威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经历描述揭露了一战对人们带来的伤害。

1.1、弗雷德里克・亨利

弗雷德里克是美国的一名救护车驾驶员,同时也是意大利军队的一名中士,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他孤独,迷茫,被动,“在寻找着能够信赖的某种价值观或者某种体系”。对他来说,正是传统的价值观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亨利的性格太过于理想化,而不是海明威笔下典型的男性角色。海明威所描写的男性角色大都“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一个女人的爱恋中,必须不断地和其他男性发生冲突”。因此,弗雷德里克他想要和凯瑟琳到瑞典隐世独居的美好愿望注定是要迎来破灭的结局。即便他们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他对于自己逃离战场,逃避危险而感到心怀愧疚。产生这种情绪的起因在于,在海明威的小说中,男性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直面危险,而非逃避危险。这样的想法在小说中多次从细节方面展现出来。例如,自从亨利和其他男性断绝来往之后开始想要蓄胡子,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男性气质。也因为凯瑟琳说她喜欢亨利留胡子,他才想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貌来打消内心的愧疚之感。总之,亨利不能也不想回到战场上去,因为他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且危险的。他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和凯瑟琳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承受内心的折磨。

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巨大的鸿沟的时候,人就会活得悲惨,活得痛苦,就像弗雷德里克・亨利一样。他的生活逐渐变得可悲,变得不幸。与此同时,由于他想要离世独居,更多的则是想要逃避战争的波及,他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生活中去,这使得他只能承受下这份痛苦和折磨。

另一个导致他的悲剧的是亨利经常表现出来的被动个性。他与凯瑟琳的像是也是经由朋友纳尔迪介绍,并且是在被纳尔迪灌醉之后才被带去见凯瑟琳;先提出交往的人也是凯瑟琳,而不是弗雷德里克;而后,即便他不愿意,他还是爱上了凯瑟琳;在酒吧里,也是因为格瑞菲的邀请,他才参与了牌局;逃跑是旅店酒保安排的;瑞典住的小村庄是凯瑟琳选的;孩子出生前不结婚也是凯瑟琳的决定。弗雷德里克在故事里就像是一个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木偶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做过决定。他所做的就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行事。他做出的唯一一个自己的决定是在小说第30章,他为了逃生选择跳进了河里逃生。而这一行为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根本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军人,不能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做出任何决定,只能听由本能做出反应,可想而知,他很难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由此可见,弗雷德里克根本不适合当一名军人。参军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且致命的错误,因为他缺少保持冷静清醒的思维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但情况既已至此,无法改变,于是在成为军人和不适合当军人之间这两个事实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这里,弗雷德里克被动的个性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悲剧角色的地位。这一次,他险些丧命,不仅仅只是饱受内心的折磨那样简单,而是切身处地地面对了死亡的威胁,感受到了恐惧。

除此之外,弗雷德里克的经历也带有悲剧元素。第一个是第九章,在村子里的时候,他和其他士兵一起用餐的时候被炮弹炸伤。当时炮弹突然就落到他们附近爆炸,有的人被炸伤了,有的人被炸死了。弗雷德里克的左膝受了重伤,之后他不得不在病床上躺了好几周才康复。然而他的左膝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行动自如。这是战争给他留下的身体上的后遗症。

第二段经历则是凯瑟琳以及他们的孩子的死,给他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凯瑟琳是他唯一想要一起生活的人。在她去世之后,弗雷德里克孤零零的留在这个世界上。他本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直到他遇到了凯瑟琳。他曾一度以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他所寻找的答案。可最终他明白了爱的意义并非是他所寻找的那个终极的答案。人终有一死,而宇宙长存。他又回到了小说开始时那个孤独的人。他的信仰完全被推翻了,随着凯瑟琳的去世,他对她的爱也随之而去,她再也感受不到了。弗雷德里克失去的不只是对凯瑟琳的爱意,还有他人生的信念。这个巨大的打击使得他一时间失去了所有。当他意识到他的爱和希望都随凯瑟琳而去之后,他才明白一个人必须和周遭,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其他联系,尽管这个冷漠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他之前所希冀的与世隔离的生活只是一个注定会破灭的幻想而已。如今一切都太迟了,他已经没有机会改变凯瑟琳离他而去的事实。他孤身一身,失去了之前所信仰的价值观,才醒悟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和不切实际。

总而言之,弗雷德里克・亨利这个角色形象包含的悲剧元素通过自身的性格和经历表露出来。他的悲剧一方面是自己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战争带给他的。他是一个在一战中身心都受到了巨大伤害的典型。

1.2、凯瑟琳・巴克利

凯瑟琳是一名从英国来到意大利前线的护士。她被塑造为一个不拘于繁文缛节并对弗雷德里克十分忠诚的角色。她身上的悲剧因素主要是她的遭遇,其中主要表现在她与两个她所爱的男性的关系中。小说中,她追寻着爱和幸福,全身心地爱着弗雷德里克,然而弗雷克里克却不能回报以相同的爱,因为他觉得为凯瑟琳的付出已经足够了。最后,凯瑟琳因为难产死于医院。

当凯瑟琳在小说第四章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她告诉弗雷德里克关于她未婚夫去世的消息,表现出了自己对未婚夫的真挚情感。她谈到她的未婚夫的时候说:“He could have had anything he wanted if I had known. Iwould have married him ro anything. I know all about it now.”凯瑟琳是带着自责和愧疚说出的这些话。现在,她只能在心里想念死去的未婚夫。尽管凯瑟琳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但未婚夫的死仍然给她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从这里可以看出,凯瑟琳是对于自己所爱之人是全心全意地倾其所有的女性。她渴望得到曾经同未婚夫没有得到过的幸福与爱情。在和弗雷德里克的恋情之中,她想要确保自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才会拒绝在孩子出生之前和弗雷德里克结婚。她害怕被送回英国,被两个有着婚约的人所抛弃。事实上,她在后一段恋情中付出的比弗雷德里克要多得多。正是如此她也没有得偿所愿地从弗雷德里克那里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和爱情,即使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可以说,在她追求幸福和爱情的道路上,她所遇到的尽是坎坷,而最终也没有实现愿望。这对于凯瑟琳,或者说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否认的悲剧。

在生下孩子之后,凯瑟琳因为失血过多导致虚脱而躺在病床上无法起身。这是弗雷德里克走进病房,凯瑟琳看看他笑了笑,用非常轻的声音和他说话。弗雷德里克安慰她会好起来的,但这似乎更像是在安慰他自己,因为凯瑟琳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她告诉弗雷德里克自己就快撒手人寰,但是并不害怕死亡,只是讨厌死亡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她本想要和弗雷德里克共同生活更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来追寻自己期望的幸福。可眼下她就快要死了,一旦死去,自己渴望得到的幸福也就永远都变得遥不可及。无法改变事实,凯瑟琳只好选择接受。这是人类在自然法则面前显得毫无办法的又一例子,正如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一样。凯瑟琳凭着自己的坚强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这正好从反面表现了她的死亡所带来的另一种悲剧色彩。

2、意象中的悲剧元素

《永别了,武器》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观意象,且在小说中不断重复的出现。自然景观编织了情节发展和重大事件发生的主要框架,意象的反复出现代替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大多数的意象在第一章就已出现。海明威将象征着活力的意象和象征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各自相互反衬出对方所表达的情感,这在小说中不断的出现。在这些意象中,表现悲剧色彩的主要有两个:雨和泥。每次将要发生不幸的时候,总是会有雨的出现,例如军队的撤退和凯瑟琳的死亡。而泥则如同自然对人类的敌意一般,象征着阻碍。

2.1、雨

从古至今,在人们眼里雨经常和灾难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小说中的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预示着悲惨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雨可以被视为灾难性的事件和负面情绪的预兆。

凯瑟琳曾提到过她害怕下雨,因为有时候她觉得从雨中能看到弗雷德里克和自己的死亡。雨是死亡降临之前的先兆,同时也代表着与死亡相随的悲伤,痛苦和绝望。同时,雨也代表着阴暗、潮湿和寒冷,正如残酷的战争一样。如果说整部小说是一座悲剧构筑的大楼,那么雨就像是大楼外墙的玻璃窗户。你能穿过它看到外面的情形,但是却无法穿过这层玻璃窗逃出去,在这种情形下只能感受到神秘、悲伤与绝望。作者不断的使用雨这一意象来渲染灾难、死亡和悲剧的场景,意在传达在如此的场景中,在绵绵不绝的雨水中,人们感受到的这些负面情绪,以使得读者们在小说后面一读到雨的出现,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带入悲伤的情绪中。

小说结尾处,有几句描写出了弗雷德里克观察到的下雨的情景 :“The day was cloudy but the sun was trying to come through. ”“It was dark but in the light from the window I could see it was raining.”从阴云密布到下起雨来,暗示了事态向着不好的方向在发展,读者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凯瑟琳或者他们的孩子至少会有一个将要面临死亡。而小说情节也正是这样:孩子夭折了,而不就之后凯瑟琳也死在了病床上。

当弗雷德里克孤身一人离开医院的时候,又下起雨来:“After a while I went out and left the hospital and walked back to the hotel in the rain.”弗雷德里克他同时失去孩子和妻子的巨大悲痛在雨幕中蔓延开来。这雨仿佛上天同情这个悲剧的男子而流下的眼泪一般。

2.2、泥

泥是小说中又一个典型的意象。在第三十章里面,泥这个意象最为突出。它的出现预示着困难和阻碍:“The road was muddy, the ditches at the side were high with water and beyond the trees that lined the raod the fields looked too wet and too soggy to try to cross.”

在整个故事中,泥代表着困境的恶化。它所渲染的悲伤气氛更甚于雨的出现。雨仅仅预示着不好的事情,而泥却直接和战争带来的绝望相关。绝望常常比死亡更令人害怕,更令人哀伤。

泥的每次被提及都伴随着篱笆或者水沟,或者突发状况的出现。甚至在撤军途中,大自然也没有对撤退的军人表现出怜悯。撤军本已是让人丧气和不安的事情,在撤军途中遇上各种阻碍更是让人压抑不堪,并且面对大自然的阻拦,谁也没有办法。后有德军的追击,前有泥泞道路的封锁,队伍里面还有伤员需要看护,气氛紧张至极,压抑至极,悲伤至极。困于其中的人们所剩下的仅有绝望。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从多个方面进行烘托渲染,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表现了战争的丑恶。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悲情故事,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反对情绪。作为一个有着良好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现代人,应该珍惜现在生活中的和平,反对战争,以免故事中的悲剧重演。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该鼓足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重重阻碍,不能忽视我们的义务和责任。逃避现实永远不是正确的方法,而应该选择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Ernest Hemingway, A Farewell to Arms (Xi’an: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0)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工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京商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商务局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