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杜牧

清明杜牧

清明杜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英译;意境

一、翻译与意境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景物描写一般都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要特别注意意境的传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1983年提出古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吕俊教授在阐释许渊冲的意美原则时认为:“意美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镜;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应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象境。”可见,意境的传达是古代诗词翻译别要注意的问题。

二、《清明》的意境分析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当他正值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到当朝宰相的排挤,辗转于偏僻郡州,过着刺史的生活。《清明》这首诗就是他客居安徽的时候写下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祭祀祖先,作者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未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自然是愁不堪言。

中国古代诗歌结构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在“起”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中,是写景。清明前后正是梅雨时节。作者选了“纷纷”,不但写出了春雨朦胧的特点,也写出了行人的心情:清明时节,去扫墓的路上,心情自然是感伤的,又赶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更加深了这种哀伤的情绪。“承”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实际上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周汝昌先生认为在诗歌里,“魂”指的是精神和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这一句看似写路上行人,实际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在“转”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中,作者笔锋一转,用“借问”写出了自己身处异乡,人生地不熟,只能“借问”的无奈心境,同时又写出了作者想要找间酒家喝酒,借酒消愁,排遣郁闷的心情。最后的“合”句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写出了距离感,表达了作者想要喝酒但又不能马上得到的惆怅心境。酒家不但在遥远的地方,而且在一个“杏花村”里。这里的“杏花村”不一定是一个专有地名,也可能只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子而已。它对于突出本诗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杏花一般都是在梅雨季节盛开,作者想要找一间酒家来躲避给他带来哀愁情绪的梅雨,得到的答案却是又要到一个与梅雨相关的杏花盛开的地方,这就使他的哀愁无处逃避,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纵观全诗,作者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哀愁情绪,简要精炼而又韵味无穷。

三、《清明》英译本

《清明》这首诗备受我国翻译工作者的青睐,迄今已有很多的英文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和戴乃迭、孙大雨、蔡廷干、许渊冲等翻译的英译本,并对翻译中用词对意境传达的影响进行探讨。译文如下: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孙大雨的译文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蔡廷干的译文

All Souls’ Day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许渊冲的译文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四、《清明》译本中的意境分析

《清明》这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沉闷、愁苦、哀伤和凄凉的。“清明”、“雨纷纷”、“借问”、“杏花村”等词语和意象都深刻的表现出全诗哀愁和悲凉的意境。所以,对这些词语的斟酌和遴选就成为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仅就上述四个词语的翻译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对比和分析。

1.“清明”是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全诗的时间背景,对于表现意境十分关键。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首句中的“清明时节”指的就是清明节前后的几天。清明这个词在汉语里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提到清明,懂得中国文化的人就会联想到阴雨绵绵,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赶去墓地,去祭祀已故亲人的场景。就这个词的翻译,四个译本给出了四个不用的译法。杨戴之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此种译法虽能表达出春季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的天气特点,但对于哀愁情绪的渲染和悲凉意境的表达就稍显逊色,不及汉语“清明”所表达的意境深远。孙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Feast”,这个译法中的用词是不准确的,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因为clear 和bright这两个单词本身就有明快轻松地含义,与原文说表达的意境不符。feast这个词指的是节日或宗教节日,而清明是中国的一个节气,含义上相距甚远。蔡译中“All Souls’Day”指的是“万灵节”,采取的是归化的译法。万灵节在公历11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亡灵祈祷超度的节日。虽然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但从节日和内涵和性质的角度说,这个译法能部分表达出中国清明节所蕴含的意境。但是万灵节属晚秋时节,而且多为少雨晴朗的天气,与诗中的“雨纷纷”不相符合。许译采取意译的方法,译成“The Mourning Day”,比较好的表达出了“哀悼逝去亲人”的含义和意境。但这可能会让外国读者以为这个哀悼亲人的日期并不固定和统一,没能表达出中国人都会在每年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时去祭祀的含义。但是相比其他三个译法,许渊冲将“清明”译成“The Mourning Day”,要跟高明一些。

2.关于“雨纷纷”的译法,杨戴译、孙译和许译都用了“drizzle”这个词。drizzle是下细雨的意思,可以说这个词的使用比较形象的表达出了“雨纷纷”所想要表达的烟雨蒙蒙的特点,对于渲染气氛和表达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蔡廷干将“雨纷纷”译为“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这种译法欠妥。因为清明前后梅雨的特点是雨势总体偏弱,多为绵绵细雨,且降水时间偏长。这种连绵不断的细雨更加深了作者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苦闷心情,为后文的“借酒消愁愁更愁”做好了铺垫。而蔡译中译成了“又大又急”,就全然没有了这种意境。

3.想要译好“借问”这个词,就要弄清楚“借问”到底谁在问?根据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应该是作者在问。因为是作者想要在清明时节的愁苦情绪下找酒家借酒消愁。许译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和孙译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都将这个词译成了被动语态,没有出现问话的人,虽然在用词方式和句式上和原诗保持了一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但不能突出作者本人想要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在意境传达上略逊一筹。蔡译中将问话的人译成了“they”,表示是“行人”在“借问”,这显然是不恰当和不可取的。杨戴译中“借问”被译成“When I ask”,是相对比较准确的译法,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原诗的含义和意境。

4.关于“杏花村”的含义在前文中已有所分析,这里的“杏花村”并不是指一个叫“杏花村”的村子,而是更多的应用了“杏花”的意象,来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因此,“杏花村”的翻译应侧重在“杏花”上,而要忽略“村”的意象。因此,蔡译中的Almond-Town,孙译中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将杏花村都作为专有名词来译是不妥当的,破坏了整首诗歌的意境。相比较而言,杨戴译中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和许译中的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更胜一筹。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杜牧《清明》四个译本中部分用词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意境的传达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方面,如果诗词的英译文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没能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和美感。因此我们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特别要注意用词对于原诗意境传达的影响,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仔细斟酌,慎之又慎,最大限度的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意境,这样才能使翻译更加贴近原诗,让译文读者能更好的体现出原诗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

[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孟祥德.在古典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基于杜牧《清明》六个英译本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6).

清明杜牧范文第2篇

作者/江苏王宝琪

小朋友们,都知道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蒙蒙,杜牧又没带雨具,衣衫淋得湿透,真像丢了魂似的,多么想找个洒店,喝口滔,避避雨啊!还好,路上遇见一个往家赶的牧童,告诉他酒家的去向。

杜牧兴冲冲地向远处的酒家跑去,老远就喊:“酒家,来二斤酒!”没人答应。走到跟前,见店门半掩着。杜牧连忙推门进去,店堂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正纳闷,店主人从里屋走出来。对杜牧说:“客官,真是对不起,近来连日阴雨,酒送不来。今天,伙计挑着酒瓮来送酒的,却因路滑,摔了一跤,酒瓮摔坏了,酒也撒了。现在店里一滴酒也没有啦!要不你在这儿歇歇脚,喝口热水吧!”说着,主人递了碗热茶上来。

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当得知杜牧的身份时,店主人笑容满面地说:“先生相貌非凡,一见就知道是个有才学的贵人。怪不得今天一大早,就听到门前大树上喜鹊叫哩!您能否赐小店一副墨宝?”

杜牧一向不喜欢别人阿谀奉承,加上没喝上酒,心中不快,就挥笔写道:

行人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

酒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

横批:百米一搬家

杜牧写完,就告辞另寻酒店去了。

清明杜牧范文第3篇

那卷写满一个文官赤胆忠心的竹简已是第七次被小太子当作玩具拆散,已是第七次啦……走吧,京城的一切不再值得留恋。不仅仅是皇上,那些目睹了大唐三代变迁的大臣们都已变得一言不发,隔岸观火。这个月的俸禄还没有拿到,然而杜牧却等不及了,匆忙离开了这个充满着火药味的京都。只带了点微薄的积蓄便上了友人为他置备的小船,却留下了官服、官帽以及几十卷还未抹上墨迹的竹简。

杜牧被凉气逼在船中央,没有动弹。他应该休息了,他明白一个文人是挽救不了国运的,而梦幻中,他却不能平静:皇上得知山东叛变的消息时惊恐与懊悔的情景向杜牧心头袭来;后宫里胡人酒的臭味也向他袭来;梅妃被冷落在后宫中欲哭无泪的情景向他袭来……翌日,杜牧梦醒。一切都变得恍惚起来,犹如白烟随风而去了。杜牧追随着这缕烟走到了船头,那缕烟却忽然没有一点踪影了。撑船的老人划得很吃力,背对着杜牧。舱外是如此凉气袭人,杜牧却不想回舱中,残月的影子落到江面,同这冰冷的水一齐颤抖,却也是如此的支离破碎。江岸那片景色让杜牧定住了神,那是一片灯火阑珊。莫不是到了金陵了吧?在这一片玉楼瑶殿中,分明有几个金闪闪的大字“秦淮阁”。是啊,已到了美丽繁华而又总能勾起愁绪的金陵。依然是万家灯火、酒店林立,然而又少了几分喧嚣、嘈杂。这溢满了多少红尘悲喜、纸醉金迷的秦淮水啊,难得像今日一样以迟缓的节奏安静地流淌。它早该休息了,过去的秦淮河畔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一阵琴声贴着江面传来,愈来愈清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哀婉、凄伤,一时间代替了这尘世的一切声响。它震撼了滔滔的江水,它锁住了秦淮所有的光辉。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花》?杜牧开始寻找。这声音却似乎包围住了整个秦淮,无处找寻源头,他望向秦淮阁,而阁上那数不清的灯烛太亮,晃得他不得不低下头来。

金陵这座城市,是否注定充斥着奢靡,是否注定在沉沦的边缘飘摇?

杜牧又站了起来,那幽幽琴声渐行渐远了。而那溶解了残月的水纹却一次次向外展开又收拢,在重奏着《花》。杜牧的脑中有一些东西清晰了起来,又一个关于古老秦淮的故事被记下,留给了后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作者系安徽省滁州实验中学高二(2)班学生,指导教师:俞湘君】

点评

清明杜牧范文第4篇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立论新颖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14-02

咏史之诗自古有之。诗人借咏史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进行讽刺与称颂,历代均有佳作。而杜牧于诗,堪称晚唐翘楚;就其咏怀诗而言,则为整个唐代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的咏史诗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杜牧的咏史诗有60余首,这是他创作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一部分。

杜牧的咏史诗多为题咏古迹之作。他见古迹、思古人,往往注重的是对人事的思考与评价,尤其是以七绝体论列古今,更为其所擅长。潘德舆说:“七言绝句_,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晚唐咏史怀古诗正是以“议论”为特色而与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相区别的。而晚唐议论体咏史怀古诗的杰出作者,就是杜牧。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有较强的史论色彩。如著名的《过华清官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世,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杜牧咏史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人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独具慧眼,表现了独到的胆识。咏史诗须鉴古知今,要求作者情致与理性兼容并美。杜牧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好发议论,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他的议论之颖异。他超越了传统的以讽喻为目的的道德定性与伦理评价,而以思辨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势分析,具有兵家战略眼光和纵横家的意气。比如他不满足于对已然的事实进行解释,而更感兴趣对历史的或然性进行假设,从而揭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这实际上已在咏史怀古诗的创作中使用了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名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必然的”前提下,为历史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发展阐释理由。而杜牧却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原本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当然的”。在《赤壁》诗中,他设想如果不假东风之便,江东二乔都可能成为曹操的战利品,强调了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往往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题乌江亭》却正好相反,他强调项羽如果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项羽的兵败自杀,历来被视为英雄壮举。一般咏项羽的诗,不外乎或赞其英雄气概,或同情其英雄末路,或总结其失败教训,独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立论,认为项羽本来可以有生机,可惜他过早地放弃了努力,一念之差也许就改写了历史。这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与《赤壁》一首似乎存在矛盾,但二者又统一在都是强调没有绝对的事物。可以肯定的是,杜牧对待失败的态度是积极的、辩证的。他所宣扬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寄托着对当政者振兴武力以挽救危局的期望。全诗立论卓奇,议论精警,气势振奋。

因而我们说杜牧咏史怀古诗的议论之“异”包含两层意思:一者是“新”能发前人所未发;一者是“高”,能道人所难道。杜牧睥睨世俗,以武略自负,议论中很少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一种叛逆精神和进取意识。其指陈利弊,既包含儒家式的良史之忧,又明显具有兵家的审时度势、法家的理治之术,这些再配合以纵横家的气度与言辞,使他的咏史怀古诗气俊思活、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