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奶源建设 万头牧场 规模效益 生产函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期间,在国企代表见面会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蒙牛开始自建奶场、提高奶源收购标准、加强产品研发、改进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这个过程可以保证蒙牛不再出现以前发生的事情。并表示对蒙牛集团未来的信心,是和整个中国乳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希望能够以新的经营理念、质量检测水平和严格的要求来提升产品质量,获得消费者对蒙牛的信心支持。

表1 2008年各主要乳品企业盈利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报数据。

据资料显示,蒙牛今年将完成自建牧场12座,奶牛存栏11万头,并斥资30多亿建设规模化牧场,到2015年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截至目前,现代牧业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有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伊利也计划增资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在呼和浩特建设1.5万头规模的牧场。上海光明也已建设了自己的海丰万头牧场。河北三元宣称在3-5年时间建成2万头奶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经历三鹿事件教训之后的新西兰恒天然表示要在中国兴建万头规模牧场。

表2 2001-2009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及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10。

二、研究意义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之下,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乳制品也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品之后的人们生活必需用品。乳品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推动了与其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发展。饲料种植业、种业、包装印刷行业以及运输业在乳品行业繁荣的同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见,乳品行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带动农民生产致富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为乳品行业的稳定发展敲响了警钟,这次行业性的危机表面上看,是供需矛盾导致的一次产业危机,实质上则是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的暴露: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规模养殖建设给予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对于分散的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面临的生产安全问题更加可控,也可较好地在奶源上控制牛奶安全。悄然之间,“万头牧场”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每一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奶牛养殖搞规模化发展本身没问题,但过度的规模化却不可取,其在经济效益上也未必是最佳。万头牧场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难做到有效控制。万头奶牛的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饲养环境条件恶劣,所产原奶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管理经验不成熟,万头牧场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由于空间的有限,动物几乎没有活动范围,降低了动物的福利水平。因此,建设万头牧场,不能赶时髦,更不能过于盲目,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研究奶牛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对于中国乳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就奶牛牧场规模分析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并且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本研究针对牧场建设规模的选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牧场的效益,进而采用数学规范法,计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研究结果为大规模牧场的后续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与帮助,使乳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奶业发展都做过很多研究,涉及奶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但对奶牛牧场规模问题方面的研究则很少。以往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营的研究

规模经营是与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规模报酬(Return to Scale,也被称为规模收益)等概念相伴生的一个概念,它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一般指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以一定数量的规模化结合进行的经营。规模经营作为经济问题的提出早在18世纪末叶就开始了,但作为以独立经营实体为单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规模经营研究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研究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各种条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规模经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等。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是从建国以后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具备扩大农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为防止农业的萎缩,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同时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研究农业规模经济的方法有边际分析法、统计回归法、线性规划法、比较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系统优化法等(钱贵霞,2005)。关于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对粮食等作物的生产上,而很少关注养殖业规模经营的。

(二)奶牛规模养殖的研究

对于奶牛养殖规模的研究是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才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的,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这以前,只有张芳等(1993)通过对华北地区集体奶牛场和个体奶牛户的效益规模和经济规模的研究, 提出了适度经营规模: 集体奶牛场45-75 头;个体奶牛户15-40 头。在此规模下能兼顾总收入和每头奶牛盈利, 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朱娟等(2009)指出农户散养作为我国主要的奶牛养殖模式,农户受益较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并根据对奶牛养殖主要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散户的问卷调研,对散户的成本收益情况作了定量分析,认为散户的经济效益与养殖规模、养殖组织模式、养殖技术和奶牛品种等因素有关。在6~10头的奶牛养殖规模下,奶牛生产性能最高,奶农净收入最大。雷有玲(2009)对奶牛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她认为要提高奶牛规模养殖, 必须要依靠科技, 重视疫病防治, 遵循养殖规律, 才能更好地发展奶牛业。王莉等(2011)指出,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奶牛规模养殖发展速度加快。但目前奶业也面临效益不好、防疫难度大、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难题。作者结合宏观数据资料和对奶牛主产区河北省的实地调研,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奶牛规模养殖的发展应循序渐进,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经营特点、饲料供给潜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环境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模。陈念红(2010)等运用VRS 的一阶段DEA 模型方法,测算了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规模效率来看,中规模的规模效率最高,散养的规模效率最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奶农养畜规模很小(2-10 头),为此,他们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奶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尤其是鼓励养畜能手放弃种粮食而专门养奶牛(羊),并给予适当的补助或政策优惠。任文军(2008)认为规模饲养奶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提倡集约化奶牛饲养, 但决不能搞形象工程, 盲目投资。要知道奶牛养殖投入大, 风险也大, 而且相应的配套条件也必须要跟上, 尽管国家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发展养奶牛, 可要与国外发达国家齐步同轨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发展千头万头的大型牧场要慎之又慎。

上述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奶牛养殖规模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的,只有朱娟等人的研究中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对牧场最优规模问题的研究,除了研究粮食等作物的经营规模外,还没有对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的研究成果。因此为填补这一不足,本论文针对奶牛牧场的规模效益和最优规模问题展开研究,进而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得出当前奶牛牧场的最优养殖规模,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合理规模的牧场、完善奶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分析不同规模的奶牛牧场对其经营与收益的影响部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确定奶牛牧场最优养殖规模部分,运用了数学规范法构建了最优经营决策模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本项目主要是研究规模问题,因此根据调研数据,把牧场按照奶牛头数进行了分组。为了分析不同养殖规模的效益对上述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表示养殖规模的虚变量,来说明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奶牛养殖规模对收入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形式为:Ln(Income)=c+αLn(labor)+β1n(cow)+γ1n(fee)+b1D1+b2D2+b3D3+b4D4

其中:Income为牧场养殖的收入;Labor为劳动力,以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工日数来计算;Fee为物质费用,包括精饲料、粗饲料、配种、防疫医治、人工费用以及油电费用;Cow为奶牛头数;D为不同规模组的虚变量,数量要比规模组数少1个。α、β、γ分别为劳动力、奶牛头数、物质费用的弹性系数;b1, b2, b3, b4 分别是虚拟变量的弹性系数。每组的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规模报酬系数RTS。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递增,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RTS=1时,为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增加的比例等于产出增加的比例;当RTS

(二)最优经营决策模型

将生产函数代入效用函数,牧场场主的最优规划可简化为:

MAX U= PA·ALαKβHγ- WAL- PKK- tH + p1WI(T-L) + p2PR(R-H)

M/ L=αPAQ/L-WA-p1WI = 0

M/ K=βPAQ/K- PK = 0

M/ H=γPAQ/H-t-p2PR = 0

H*即为牧场主的最优养殖规模。

五、项目的针对性与价值性

在新世纪里,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奶产品的安全问题,同时也关注产区的生态环境、奶牛饲养方式及动物福利状况等。这是全球化的大趋势,代表着人类食品消费的未来。而三聚氰胺、性早熟、蒙牛毒奶等事件几乎把所有乳企推至风口浪尖,国内奶源屡屡遭受质量质疑。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原奶主要有三种来源,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占比约为20%,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较小,仅为10%-15%,而散户养殖却占到70%以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是原奶质量低的根本症结所在。为了解决危机,很多专家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但是大规模牧场养殖模式的快速扩张也是有利有弊的,因此针对最优规模的选定以及促进牧场健康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论文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投入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经营规模对收益的影响。进而利用数学规范法建立奶牛牧场规模经营决策模型,得出奶牛养殖牧场的最优规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奶牛牧场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曹志军、杨敦启、周鑫宇、刘玉满. 当前我国

奶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09.(3).

[2]钱贵霞、郭建军.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趋

势展望[J]农业展望,2008.(4).

[3]钱贵霞、郭晓川、郭建军、邬建国.奶业危机产生的根

源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4]魏玉栋. 特殊时期见证决策的力量——农业部清理

整顿奶站扶持奶业行动纪实[J]农林工作通讯,2008.

(20).

规模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高校债务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小规模、单专业、精英化的特点,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体现出较大规模、综合性、大众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在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管理理念也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达到了较大规模,高校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本文就高等学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之间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高等教育规模和效益的辩证关系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呈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益是指对各种生产要素都作等比例增加,对生产变动的影响程度,以此来引入高等教育行业。如果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的办学投入小于办学产出的,其差额部分就是其在同期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因此,高等教育规模与效益就成为教育经济学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关系到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关系到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规模不等于效益,但是良好的效益必然要求适度的规模来支撑,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无从谈起效益。然而规模并非越大效益越好,规模和效益之间同样存在着“拐点”。如果一味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虽然效益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高校自身教育质量的下滑,影响其声誉,必然导致高校在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下风,对学生逐步失去吸引力,给高校招生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是没有稳定的生源供给,师生比失衡。一般地,师生比研究型高校为1:10、普通类高校为1:14、一般性高校为1:18左右。如果生源下降幅度较大,而目前的师资在用人单位流动性差,就会使师资出现相对过剩,校内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形成闲置和浪费。高校的效益下降,办学成本急剧上升。使得高校必须要用更大的资源来弥补。质量和效益同时受损是必然结果。在高等学校规模和效益的问题上,师生比和在校生数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也就是说,效益是以一定的师生比和在校生数量为前提的,在校生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不会有效益。因此适度的办学规模、合理的师生比、相对稳定的在校生数、优质的利用率高的教学及实验设备是高等学校保持规模效益的前提条件。

二、财务管理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基础

(一)政府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导致高等学校收入形式逐步演变,各高等学校在努力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使得规模与效益问题自然显现出来

我国早期高等学校的收入形式单一,经费供给完全由国家财政包干,每年高等学校的全部收入来源于财政投入,支出也由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渠道执行,在发展规模及提高效益上,高校缺乏内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高等学校在收入结构上体现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现阶段高等学校的收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学费、住宿费等)、下级上缴收入、接受社会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财政补助收入是政府对各高等学校区别不同情况来确定不同的补助定额给予补助,此部分约占整个高校收入的40%左右,其他收入部分约占60%左右。这部分收入靠高等学校凭借各自的办学实力,自主经营来完成。由于经济形势、社会环境、管理体制的变化,政府赋予了高等学校在办学上更大的自。一个优秀的高校领导班子应在如何增强学校经济实力,优化收入结构和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对各自办学的规模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取得持久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如何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工作,同样是高校对发展规模及效益问题重要性认识的有力推动

1. 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着眼点仍然是规模和效益,财务管理要体现科学的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方法,使得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核算上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目前,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着矛盾,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制约着教育绩效评价工作,使其不能实质性地开展下去,规模和效益不能够科学量化评价。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科学核算成本,使得政府对各高等学校教育绩效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整个绩效评价的权威性,使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偏离出发点,失去其意义。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财务工作应该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加强成本核算理念,科学归集单位成本,充分体现高校资产的动态转化过程,科学计算出生均单位成本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最直观、最权威的数据和政府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相衔接,使得政府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和各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 在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围绕规模和效益这一中心问题,根据绩效预算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使之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使各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成为财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效实施高等教育事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同时,要有一个优良的高校会计核算系统。在预算管理中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编制绩效预算,优化预算资金分配,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重视对预算执行考核结果的应用,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3. 财务管理工作要立足于规模和效益问题来进行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工作同步的配套改革。在注重规模与效益最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评价工作机制,重点监测高校预算支出的全过程,得出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结果。对高等教育事业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采用科学适用的会计核算办法,为建立事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提供前提和基础。财务工作要做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围绕一切讲绩效来管理高等教育的各项事业支出。使得规模与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高校财务工作改革的源动力。

三、债务控制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重点

起步于2000年的高校扩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实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后续发展有了强劲动力。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机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相互竞争。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促使各个高校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加速发展。由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举债办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的首选。新校区的建设增加了学生的容量,大批新的先进设备的更新,提高了高校的办学实力,使得高校拥有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由此所带来的债务压力和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有的高校忽视了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张,一味求大,过度举债,使高校隐藏着潜在的财务风险,不利于高校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高校把债务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持一个适度规模的债务,对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债务规模的评估与控制,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因此,高等学校的债务规模必须要立足于对规模及效益性的思考。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贷款项目和额度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攀比建新校区、重复建设、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在贷款利息的支付上高校必须让出较大的教育资源。因此,财务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债务的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来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提高投资效果;努力开辟多收入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高校规模和效益的关键

高等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框架内,各高等学校要在各个方面考虑政府政策对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规划制约或者鼓励着高校的发展规模。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考虑与此规模相适应的各项资源配置,以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说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地方普教的规划等都会对高校的规模和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在相对区域内的生源供应量及普教质量等,都是高校发展成为怎样的规模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科学处理好高校的规模和效益问题,才能使高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效益稳定持续的提高。

高校的生命活力在于其所能够给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能力,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高校在同行业竞争中能否抢得先机,掌握主动权,是建立在其拥有的超强办学实力基础上的。因此,离开对高校内涵建设去谈规模及效益就会不切实际。所以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及效益问题不能单靠外延式发展,必须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建设的路子,使内涵和外延发展有机统一。要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校科研工作,塑造先进的大学文化,才能使高等学校的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规模效益范文第3篇

 

1 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茅坪镇农业经济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规模日渐扩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稳步增加,茅坪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现阶段主要是私下流转和农民把土地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又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两种形式。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实施农业部、贵州省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为重点,积极构建镇、村二级土地流转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化。

 

规模经营趋势加快。茅坪镇通过近几年的土地整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积极培育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形成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

 

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茅坪镇通过大面积土地整治加快了土地流转,推进土地相对集中,使土地连接成片,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茅坪镇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

 

茅坪镇的实践证明,土地流转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确权进度不理想。茅坪镇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经费不足,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影响确权进度。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信息收集不齐。三是相关业务工作没有跟上,致使确权工作不能按步实施。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确权工作在茅坪镇还没全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暂时还没有建立起来,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茅坪镇部分村组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仍采取口头协议,没有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内容不具体等问题,容易导致流转纠纷的发生。

 

土地流转监管不到位。由于没有成立流转服务监管的职能部门,工作正在探索尝试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流转监管机制,缺乏对土地流转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一些农户有强烈的流转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流转对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转的速度和规范操作。

 

3 解决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们正站在“十三五”发展节点,紧紧抓住土地确权和流转这个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充分释放土地制度调整带来的改革,对于带动城乡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强化宣传引导,广泛营造土地流转氛围。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地区发展和经济实惠,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加快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普惠制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就业率和劳动者素质,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和收入稳定,让农户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有后顾之忧。

 

构筑交易平台,不断优化土地流转服务。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确权是基础,服务是保障。

 

加快土地确权。全力推进茅坪镇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按照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及相关指导资料和茅坪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尽快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同时,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奠定基础。

 

建立服务监督机构。成立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土地确权和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立镇、村二级土地交易服务网络。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让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通过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流转,做到全镇统一政策、统一调控、统一监管。同时完善镇、村二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明确各自职责,及时化解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各种纠纷和矛盾。

 

搭建信息平台。依托茅坪镇政府网等现有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以镇村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情况、流转情况和供需情况等。实行互联网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农户及有意向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获得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有效化解土地供求矛盾。

 

扩大土地整治面积,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也是经营规模化、规范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保障。

 

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加快土地流转,离不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认证、档案管理和信息工作。

 

创新流转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和勇于尝试各种形式的流转办法,以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置换、托管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

 

改善投入机制。对集中流转的土地面积较大的,根据流转时间的长短,镇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上级部门给流转土地的优惠政策,也应一并兑现。

 

创造优良的土地流转环境,让经营者乐于入住茅坪,提升我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加大统筹、协调、讲诚信,喜迎更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入住茅坪镇。

规模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部门;规模;职能;意义;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组织、控制和监督及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市场资源关系更加密切,这种经营活动必然要求企业重视财务管理,充分利用好各种财务资源,处理好相关财务关系。一个企业财务部门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其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也决定了其理财、投融资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重视财务部门职能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重视财务部门职能是规范会计核算和提升财务管理的前提

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中核算是监督的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信息基础。所以加强会计核算是提升企业管理最直接、最重要的措施,这都需要以企业对财务部门职能的重视为前提。在会计准则框架下,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以及管理层需求,财务部门需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对生产经营信息的记录、加工和整理,以报表形式将各种财务管理数据传送给使用者。为提升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企业及财务部门还应重视和加强会计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财务数据的共享共用,解决财务信息孤岛现象,避免信息资源浪费,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重视财务部门职能是确保企业以现代化方式管理企业的前提,是以财务数据引导企业行为的重要举措。

(二)重视财务部门职能是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的途径

除了会计核算,企业还应重视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通过财务部门实现监督和控制,能有效防范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降低运营风险,提升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合理分析和有效的调控,可以加强生产管理和资产配置,进一步优化企业现有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做好资金管控,合理匹配现金流和运营资金,降低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等。企业要重视财务部门职能发挥,做好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重视财务部门职能是加速企业做强做精的推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财务部门的支持,而企业要做强做精更需要财务部门的推动,而这种推动是财务部门发挥高级职能实现的。企业自身业务做大做强需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层的通力配合,财务部门要结合自身业务的组合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做好财务资源的配置,通过筹资等方式为业务拓展筹集到必要的资源支持,这样才能够顺利推进自身业务的发展,扩大业务发展范围。如果企业要通过上市和外部的并购实现快速做大做强,就需要财务部门做好各项上市准备工作,充分进行尽职调查,避免并购失败,筹集必要的资金,合理进行谈判,做好再融资,以资本运作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财务部门规模效益的可行性

(一)财务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优化,为财务部门规模效益提供技术可行性

财务部门规模效益的发挥需要财务部门可以处理好基础的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通过财务资源的优化,做好资本运作,实现财务职能的高级化和多样化。而这样的职能发挥首先是需要对财务信息能够进行充分的处理,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数据的储存和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融合,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非标准化的语言,在这种大数据的环境下,企业要实现自身的财务职能发挥需要借助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财务部门在实施电算化后又开始推动会计信息化,以XBRL语言处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可以在不同平台和数据库中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调阅,这样为后续的职能发挥提供了财务数据的支持,这些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云计算背后的云会计等相关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财务部门规模效益提供技术可行性。

(二)多渠道的人才管理机制,为财务部门规模效益提供人才基础

财务部门的规模效益是需要人员的配置和岗位的设置,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人才支持。随着对财务工作越来越重视,企业也越来越愿意投入资金加大财务部门的人员配置,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财务会计人才。目前国内的会计及财务专业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相关的管理人员也积极通过MBA等后续的教育加强对会计和财务的理解,同时各个高校的师资配置也逐步齐全,我国在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体系也逐步丰富和完善,这些都为企业选择理想的财会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财务工作的进阶性和财务轮岗需求,为财务部门规模效益创造可能性

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务部门可实现规模效益。财务部门的大部门工作属于经验积累性工作,即,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引导,再通过实践,经验逐步积累,财务人员业务熟练度会大幅提高。经过这个积累过程,很多财务人员都可以胜任更高级别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在原有的工作范畴中进行更深入的职能挖掘,提升职能的受众面。另外,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基础工作,财务人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厌倦,因此财务部门需要引导其对日常工作进行细化或职能深化、创新,这就为财务部门发挥规模效益提供可能性。

三、发挥财务部门规模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重新定位财务部门职能

财务部门应利用其规模优势,通过充分发挥好部门职能,实现其规模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而发挥这种规模效益的前提就是企业必须要转变财务部门就是记账部门的陈旧观念,正确认识财务部门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意义,明确财务部门的职能,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不仅仅是企业的账房先生,更是企业的策略伙伴,应当将财务部门定位为准确提供财务信息、优化企业财务环境、整合配置财务资源、合理利用外界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角色,通过发挥财务部门的规模效益,带动企业发展,让财务部门参与到引导企业发展节奏的行列中,加速企业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岗位,优化人员配置

为实现规模效益,财务部门必须要有充沛的人员作保障,因此企业要充分重视财务部门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部门岗位,配置胜任的财务人员。根据企业对财务部门的职能定位,财务部门一般设置会计核算岗位、(现金、银行)出纳岗位、报表岗位、投融资岗位、资本运作岗位、技术支持岗位等,根据业务量,可以一岗多人,也可以一人多岗,但应满足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在岗位设置时候,可适当对岗位配置进行超前设置,待时机成熟时再引入人员。在人员配置上,可结合财务人员的特点,并定期轮岗。为了提升和落实财务部门职能,企业要合理选用财务总监,要具有先进的财务理念,同时务实、忠诚,具有专业能力,能够合理充分适当地运用各种财务资源,与各个部门进行合作,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

(三)发挥财务主管优势,积极推进内部创新

在完成部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后,企业要鼓励和支持财务主管推动财务部门内部的改革创新,通过财务主管的科学管理,合理引导财务人员的行为,有利于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财务人员要在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提升工作效率,深入挖掘其工作职能,通过有效的时间分配,加强内部的交流和培训,通过有效的案例学习加强财务人员的思考能力,把握最新的资本运作方法,合理运用到现实的工作中。财务人员要充分学习并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等,加强通过计算机的技术搜索相关的信息,处理财务的数据,加快对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和运用。

(四)引入财务会计人员,改进绩效考核方式,内部培养优秀的财务人员

财务部门规模效益的发挥需要高级财务职能的发挥,因此企业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以引进高级财务会计人员或者进行内部培养,以满足财务部门高级职能发挥的需要。企业要对引入人员的专业能力、道德素质、现代财务理念进行甄别,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员,通过必要的社会调查了解该人员的历往情况,避免引入一些不合适的人员。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的培养,由于管理会计等人员的缺失,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内部的定向培养,加强与高校的结合,企业要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一些新生力量得到锻炼,并逐步提供机会让这些人员进行实战操作,提升企业可以使用的人才规模,加强人才储备。企业要改进其考核方式,为财务人员的职务晋升及薪酬提升设计更加有意义的指标,加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财务工作对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部门具有相应的规模,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益。同时,技术的更新、人员供应的充足及财务工作的内容也为财务部门规模效益的发挥提供可能性,对此,企业需要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财务部门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金玲,张宏.浅谈企业财务部门职能的转型[J].会计师,2011(11).

[2]冯志军,吴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及其创新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02).

规模效益范文第5篇

牧区教育,尤其是寄宿制中小学教育,是青海教育的一个难点,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学校的布局、规模及效益问题。发展牧区教育,一方面要千万百计开辟投资渠道,扩大投资总量;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适当集中,扩大规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则是提高投资效益的最佳途径。

一、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是当前牧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青海牧区教育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较快地发展起来。截止目前,全省牧区共有民族完全中学17所,民族高级中学4所,民族初级中学25所,民族寄宿制小学300所(其中县办21所,乡办196所,村办83所),初步形成了“州有完中、县有初中、乡有寄孝村有初斜的教育网络,这与解放前广大牧区基本上无学校教育的状况相比,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但是,也要看到,青海牧区地处高寒,地旷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畜牧业又有着流动放牧、牧民居住高度分散的特点,这就给办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牧业实行“牧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草场划片包干”的责任制后,牧业高度分散的特点更加突出,牧户劳力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由于受上述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牧民子弟入学率低,流失现象严重,致使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愈来愈少。据调查,在全省279所乡、村办的寄宿制小学中,一般在校生都在40至50名之间,有的只有20多名,出现了“一二年级满堂坐,三四年级空位多,五六年级没几个”的局面。大部分学生读完一二年级或二三年级就回家放牧去了,真正读完小学的极少,民族中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全省牧区44所民族中学,规模一般都在200人左右,小的不足100人。有的教学班只有一、二十个学生,个别的仅有几个学生。

学校规模小,在校学生少,但所需经费却相当高。寄宿制学校是现阶段解决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情况下学生远距离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这种形式除了具备一般办学条件外,还要修建学生宿舍、伙房、餐厅、库房,配备炊事员、管理员、保育员、放牧员、挤奶员、卫生员等,还要解决学生的生活补贴,其用于每个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东部农业区的3至4倍。据1991年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组调查测算,像果洛这样的地区,培养一名寄小毕业生的费用相当于北京、上海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这对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基本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牧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目前,地方财政的低收入与寄宿制学校高费用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牧区教育就很难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同时,学校规模小,在校学生少,也给教育自身发展带来了困难。(1)“粥少僧多”。有限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办学条件普遍较差。长期以来,尽管青海对牧区教育一直实行重点投资和扶持政策,但在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广种薄收”、“撒胡椒面”现象严重等。看起来学校办了不少,但实际办学条件都很差,造成“你也上不去,我也下不来,谁也吃不饱,谁也饿不死”的局面。据调查,目前我省牧区90%以上的中小学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相当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未解决“一无两有”问题。(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规模虽小,但一些基本设施如教室、操尝办公用房等并不因规模小而减少。在校学生少,但占用教师、工勤人员却多。有的寄宿制学校三、四十个学生,教师七、八个;有的不足20名学生,却有八、九个教师;甚至有的学校出现了工勤人员与学生人数一样多的不正常现象。结果,钱花了,力费了,但毕业生很少,办学的实际效益不高。(3)管理水平差,教育质量低。学校规模小,不仅造成了人财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从现有学校看,办得好的和比较好的只占少数,多数学校管理上不去,教育质量差。有的乡寄校办了几十年,却没有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因此,学校规模小,从教育投资上考虑很不经济,而且还为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困难。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乡办寄校投资高、效益低的被动局面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集中办学。

二、适当集中,扩大规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集中办学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加强领导,可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从现有教师中挑选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从事教学工作。此外,还可安排足够的人力加强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为此,八十年代以来,青海部分牧业县开始走出一条联合集中、内部挖潜、省钱省力、效果好的办学路子。如海西州乌兰县针对乡乡办寄校规模孝学生少、条件差、管理难、师资浪费严重、投资效益低等弊端,1992年果断决定将赛什克、铜普和巴音三个牧业乡寄校124名蒙古族学生集中到县城联办,从而拉开了集中办学的帷幕。集中后的民族联合小学在县城新建教室15间、学生宿舍15间、教职工宿舍20间、学生餐厅4间,配置餐桌10套、高低床40套,配齐了崭新的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对集中,潜力得到挖掘,效益日益提高,截止1995年底,牧民子女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已分别达到88%、98、6%和95、7%,较1992年提高了25、78、6和10、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牧区寄宿小学的样板学校。果洛州玛多县考虑到花石峡地区黑河、清水、花石峡三乡政府所在地在一起。所属寄校相距很近,3所寄校与1所地区小学规模都很小,总共才有144名学生的特殊情况,适时地提出了四校集中起来办成一所寄宿与走读、民族班与普通班并存的民族中心小学,同样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合并后的民族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资金使用、办学条件等方面较过去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牧民子女人学率也由过去的19%上升到34%,提高了15个百分点,走工了“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