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20年后的故乡作文

20年后的故乡作文

20年后的故乡作文

20年后的故乡作文范文第1篇

房子肯定比以前高级了很多,一座房子身上有许多藤蔓,显得特别漂亮,再加上种上了清新植物,空气超爽,让人留恋忘返。

从书里看到过20年后发生什么样的事,20年后的房子可以自己想什么房子,就可以造什么样的房子!如果可以的话,还能在自己家里造专属于车子的电梯和车位,都可以把车停在自己家里。

20年后的学校肯定是高科技了,为了阻止学生们上课睡觉,特地安装了糖袋,是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糖水。只要同学睡了下去,碰到糖袋就会醒过来。

我的家里有一个超级大的冰箱,里面还有某个物品的特造冰造,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种类存放来自动设置温度。我家还有智能床,机器人和一个超级大电视。

现在的电视可以根据语音通话就可以看了,比如你要看动画片电影,你就说动画片电影,它就会打开动画片电影。

20年后的故乡作文范文第2篇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已经过了20年。我已经由一个小女孩变成了成年人,从美国回来,想回家乡看看。

于是,我开着太阳能轿车奔驰在在路上,咦?这路怎么怎么平坦?我低头一看,啊!原来那凹凸不平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大路!这时,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因为路不平而摔倒的情景来。我一抬头,看到了好多栋大楼,我有不禁想起小时候那几间小平房。我数了数,没有哪一栋楼少于四层的!我继续往前开,又看到一辆高级轿车,把我喊住,从里面出来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我觉得有些面熟,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多年未见的伯父,我急忙喊:“伯父!”伯父走过来,说:“孩子啊,听说你要来,就特意来接你,走吧。”我上了车,不一会儿就到家了,哇!院子好大啊!我又一看,我家的楼是十层的,好壮观哦!进去一看,更是让人赞叹不已!里面什么都有啊!而且是全自动的!还有家庭机器人保姆呢!

二十年后,我的家乡变化多大啊!

20年后的故乡作文范文第3篇

区安监办与区安监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区安监办的职责是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全区各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区安监局的职责是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对各行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设主任(局长)1人,副主任(副局长)2人。

本办(局)编制14人,现有10人,缺编4人,下设综合科、监察科、法制科、监察大队,现有公务员5人,享受公务员待遇1人,工人编制4人。监察队于20*年成立,编制5人,缺编4人。现有科级干部4人(2人是以工代干)。

二、安监办(局)的具体职责

(一)对全区安全生产进行综合协调、监督和管理,重点是协调行业之间的安全生产,监督各行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会议、文件精神。

(二)分析预测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拟定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安全生产信息,组织、指导、协调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主管危化品和烟花爆竹,其它行业的管理按“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施,由主管部门负责,安监办只负责监督检查。

(三)协助省市安监局组织实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三同时审验、负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初审工作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四)负责省市直属企业的日常监管及简易程序的处罚;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受理群众对安全隐患的举报并组织查处;依法监督检查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五)负责组织实施一般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3人以下的伤亡事故)。

(六)事故处理程序:区安监办接到事故报告后,由区安监局局长立即电话告知市安监局、区委、区政府,一般伤亡事故(死亡1-2人,重伤3-9人)分管副区长、区安监局局长到事故现场组织指挥处理;重大事故区长、分管副区长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均到现场,组织应急救援。

三、20*年主要工作目标

(一)加强监管督查,确保全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

(二)确保不发生特大事故和影响恶劣的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件数不能突破1件;

(三)加强安监队伍建设,保证安全监管机构、人员、工作经费、设备设施适应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特别是人员、车辆、摄像机、照像机)。

(四)所有街办、镇乡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工作必须达标并通过区政府验收,其中龙泉、洛带、大面、柏合、西河必须通过市政府的验收。

(五)、完成市政府督查督办安全隐患整改工作。

(六)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创建“平安大道”和道路“黑点”整治工作。

(七)完成市政府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安全等集中整治工作。

(八)协调,督促各职能部门对行业的重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九)完成街办、镇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生产经营负责人及安全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十)督促水利局、交通局完成*渠隐患整改工作。

四、当前主要工作

(一)抓好去年底部署的“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收尾工作。

(二)市委、市政府全年安全生产任务和控制指标已下达,区委、区政府也即将下达20*年工作目标和任务,主要是督促各街办、镇乡、各部门抓好分解落实。

(三)抓好乡镇、街办安全生产机构的建设工作。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的落实和到位。重点督促街办、镇乡落实专职安全员。

(四)抓好春夏期间的安全监管工作。重点是交通、旅游、大型集会、公共场所消防、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和非煤矿山安全监管。

(五)在全区开展医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环保整治工作和开展危险化学品经营、运输、储存安全集中整治工作。

(七)组织协调召开同安镇玉带湖、茶店龙泉湖安全整治工作。

(八)安排、汇总军宜副区长提出的我区安全生产若干问题整改方案。

(九)按照席区长指示,提出今年急需整治的安全隐患工作。

(十)完成烟花爆竹经营户的培训工作。

五、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成龙路、成洛路等重要干线的安全监管和整治问题,主要是修人行道、安装红绿灯、增加标志标线;

2、区安监局监察大队已成立,但人员不齐,无摄像机、照像机、微机、录音设备、执法车辆,急需引进人才和购买设备;

3、按省市要求应立即成立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科,设科长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已向区编委汇报,至今未落实;

4、街办、乡镇安全机构建设问题。区委编委办没有下达街办、镇乡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编制和人数,无专职安全员,多数街办、镇乡安全管理人员属兼职安全员,而且人员不到位,经费不落实,设备不到位,属地管理作用差,发现问题不及时报告。

5、非法建设和违规建设问题突出(特别是农村出租、转让土地上建设的非法建筑)。多数项目不审批、不报建,行业部门不管,街办、镇乡也不过问。

6、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好,生产经营负责人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新办的企业较规范,老企业安全投入不够、欠帐多,不规范,无安全预评价报告、无操作规程、无管理制度。

7、安全监管的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现场取证、现场监测、资源共享等设施。

8、应急救援装备匮乏,不能满足“重大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实施救援”的要求。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总结20*年安全生产工作,表彰奖励20*年和“摘帽”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年安全生产工作,下达20*年主要控制指标,签定目标责任书。

2、20*年我区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同时摘掉了全省“安全生产重点监控县”的帽子,区级有关部门和乡镇做了大量工作,建议以安监委名义下达表彰奖励20*年先进单位和个人文件,并签定目标责任书,申请奖励经费。

3、队伍建设问题:一是立即向区编委请示,落实街办、镇乡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并配备人员。二是安监局缺执法车1台、缺编4人,今年要引进(已经被通报了,工人是不能到执法队),目前要进3名执法队员,才能达到市政府要求。

4、结合市政府安排,牵头完成整治医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任务,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5、召开一次防范重大事故形势分析会。

6、完善全区隐患整治方案和应急救援方案。

7、努力抓好“一岗双责”制度,制定规范的严谨文件。

8、出台一个举办大型活动的前提条件,明确谁主办、谁负责。

9、街办、镇乡规范化建设问题,全年要见成效,拟定5月份召开现场会。

建议:

1、道路“黑点”整治工作、平安大道今年要加大力度,政府成立“黑点”整治领导小组,专人落实。

2、*渠整治工作今年是重点,政府要安排水电局、交通局落实。

20年后的故乡作文范文第4篇

中国在梁庄,梁鸿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一、一本畅销之作的热书冷读

问(刘莉,下同):你认为《梁庄》引起热读、热传、热销的原因是什么?

答(梁鸿,下同):首先,我并不认为这部书的内容有多深刻,文学性有多高,它的价值可能更多的在于启发性。这本书写的是故乡、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情感。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乡。而每个故乡都会有条小河,有个五奶奶,有个菊秀,有个毅志。所以,看这本书,会有共鸣,会因此想到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变化和故乡里的生命。所以,我觉得,大家关注这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语言多优美,理论多么深刻,而是基于对故乡的爱和对当代乡村命运的关注。

问:你认为这部书的创新点在哪里?

答:如果一定要归结创新点的话,可能是文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吧。用文学的叙述,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个体情感和社会实证相结合,以情感的态度而非科学的态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当代村庄的存在状态。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个人情感太多了,显得有些清浅,也伤害了书里面社会学实证的部分。但我以为,正是个人的情感和个人的情怀最为真实,也最能触动人心。

问:《梁庄》经过多年的材料收集、整理、创作而完成,有人将之归为文学类作品,有人将之归为社科类作品,在我看来它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这种跨学科的杂糅,形成了一种文体上的创新。这是一部有着学术底子的田野调查报告,以社会学的方法来建立分类和结构,再用文学的方法来书写,综合了客观叙述、口述记录、抒情咏叹和学理分析,写出了今日乡土中国的温暖和残酷。这样一种新文体是怎样出现的?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最直接的创作初衷和冲动肯定与我出生于农村有关。我家是在农村,老家还生活着20多口人。每年暑假寒假回家看到自己的故乡,看到它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看到我所熟悉的乡亲们的变化,总有很多感慨。也听家人讲了很多故事,像五奶奶、王家少年的故事,我很想了解更多,觉得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从言说到行动,需要很大勇气。

另外,也与自我精神的困顿有关。我一直是个文学青年,热爱文学、热爱生命,觉得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最近。可是当自己真正中文系博士毕业,从事文学研究之后,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和现实之间没有很大关系,它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生产,整天找资料、读文本、,完全是学术的自我循环、内循环,无法找到和现实、时代之间的联系,也不是我之前想象的和生命、和大地有直接联系的生活。这使我精神上比较郁闷也比较痛苦,有一种无根的感觉。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

问:《梁庄》热销后,大量的评论和研讨会接踵而至。你在倾听各方面的评价的同时,再来反思自己的作品,认为它的遗憾和缺失表现在哪里?

答:每一部作品都会有很多遗憾和缺失。回过头来看,我认为,《中国在梁庄》最大的遗憾和缺失还是对乡村生活和乡村生命没有足够深的进入,没有对中国乡土文化和结构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因此也没有能把他们的精神状态、表情、言语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这与我调查的深入度不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有关,也与我叙述的穿透力有限相关。

当然,也有专业批评家和有的读者认为它的理论性不够,但我自己仍然坚持我的初衷:我不想用理论来总结、涵盖他们,我只想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把这个生命的悲痛、欢乐、困境给呈现出来。他们是我的亲人,是鲜活的、微观的,不是抽象的群体。我的最大目的是展示、呈现。

二、复杂乡村社会的症候式缺失

问:你在《梁庄》中描述了梁庄近30年的转变,其凋敝和破败让人震惊,这引发了你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农耕文明在现代性的压迫之下走向了全面衰落的文化语境中,那么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被现代性挤压了一个世纪的农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而被一个日益迅速增长的资本经济帝国所取代。由此可见,现代性作为一个无形而巨大的推手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剧烈演变和前行。这不仅给城市,更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着多元而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态:前现代性的农耕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形成复杂的共生状态。你在《梁庄》中多次对比了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但你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复杂性的揭示是否不够,有失简单?

答:是的,当代的中国农村的确是多元而复杂的混生状态,多种文明形式和多种生活方式共同作用于这片土地,乡村早已不是封闭的乡村,它的内核正在发生最为彻底的裂变。我试图在文中呈现这一复杂的状态,“新生”与“废墟”,“发展”与“污染”,“富裕”与“孤独”,这些词语并非对立,而是以矛盾统一的方式存在于乡村生活之中。但也许我还没有能力完全地书写出来。

问:你在《梁庄》中用了三种“语言”――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你是试图通过这三种话语的砥砺状态,形成一种众语喧哗的奇观,以此传达出一种复杂的社会情境吗?

答:文本中的确有几种声音,它们之间并不是统一的,许多时候甚至是相互抵触的。但我想,正是这种相互抵触,才能够揭示出乡村真实的存在状态。“我”的知识分子语言是我一直反思的,因为在与民间对话的过程中,我们长期接受的启蒙思想教育会不自觉地让我们对乡村生活、道德观和生命观做出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可能又是错位的。我特别警惕这一点。而官方话语,如“穰县县志”的摘抄,是试图和文本形成互文作用,一方面使文本有一个宏观的大背景和大前提,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一种感觉,官方总是用冰冷的数字来涵盖一切,而那些数字背后的生命挣扎却被忽略了。

问:你的文本的实际的情形是:与传统伦理对应的乡土描写充满了浪漫,这是农耕文明的最后的挽歌,这种静态的农耕文明被永远定格在赞美的镜像之中。你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性话语,更多的是把人物置放在一个悖论的语境中,表达了对农耕文明的礼赞。如果没有现代性的哲学批判立场作为审美的参照系,你对农村、乡土的表述将滞留于你对30年前农村的记忆当中。这是否是造成你的作品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答:是的,我是对农耕文明和农耕 文明下的伦理道德有很大的肯定,这是我一以贯之的立场。因为我觉得农耕文明里面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它的伦理、道德模式也包含着人类情感的另一种可能性,现在,人类正在全球范围内把这一可能性给抹去。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思考乡土伦理、农耕文明与现代性、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并非对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方。这就是我的“现代性的哲学批判立场”。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现在过于急进的城市化进程的思维。我们抛弃掉的、否定掉的、那些曾经属于我们自身的东西,是否对我们的民族还有价值。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对利益的追求和焦虑;我们对城市文化的追逐和对自然的破坏;我们越来越封闭的自我和越来越“陌生化”、“个人化”的社会;我们越来越少的对父母的关爱和对集体的淡漠;我们越来越扩张的城市和钢筋水泥;我们越来越少的河流、沙子和泥土等等。我们一定要开始反思,否则,真的来不及了。

我并不以为我的这一立场是造成作品力度不够的原因,也许有其他原因,但不是这个原因。

但乡土并不浪漫。我并没有美化30年前的农村,我不想设置一个时间节点,如改革前怎么好,改革后怎么不好等等,这不符合中国的历史。我在开篇就用“父亲的自述”来讲述30年前的历史。那时候,是“国共之争”、“”、“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地主被反复“挖底财”、“放匪”;人们盲目地挖“幸福渠”和炼钢;在饥饿面前,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我们村庄王家那儿有一个大坑,那里埋着被饿死的人;我的父亲被批斗,被打得遍体鳞伤,炎热的夏天一整天藏在烟地里,不敢出来。整个村庄处于道德混乱和极端贫穷之中。这些我在文中都有描述。而在更远一点的时代,我的村庄备受战乱和战争的侵扰。我自己也是在贫穷中长大。我在文中也一直强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乡村物质上的变化。我试图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纠缠状态。

但是,我还要遵循我个人记忆的另一面,即我对自然环境的爱和美的回忆。乡村,尤其是作为一个人的故乡,它是一个爱与悲,美与伤的存在地。这并不是美化。

三、书写者的立场与理性反思

问:你作为一个在农村生活了20年的作家和学者,农村究竟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所熟悉和写作的资源――农村的那块土地,在社会转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更是人的灵魂的;不仅是土地、村落、山河、林地这个地理空间的,更是人的思维、思想和伦理道德这个内在空间的。乡村完全不是你记忆中的那个乡村了,你能真正地把握今天转型中和转型后的这个现实的乡村吗?

答:我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无法把握。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情境中,我但愿有人能够真正把握乡村的存在和命运,这样,也尽可能少些问题发生,因为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生命的伤痛。

问:像你这样的人生经历:前20年在农村生活,后20年在城市求学工作,应该说你是很早就从农村出来了,而后就融入了城市生活。当你惊讶于农村的种种巨变,把这种震惊落实于文字的时候,你的批评与思考是否就容易受制于你的人生经历而不易更加深入?

答:我并不认为会受制,恰恰相反,故乡是相对于离开的人而言的。就像“东方”、“传统”、“乡土”这些概念是在“西方”、“现代性”、“城市”的观照下才有的一样,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关系。

20年后的故乡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净土 垢土 乡土情结

在著有“乡土中国”之称的国度里,人们有着强烈的恋土恋乡情结。自古以来对故土家园的追忆和守望凝聚而成的乡愁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近百年来,对于乡土的叙述几乎成为文学的主潮。20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或有过乡村生活体验。乡村印象,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乡土情结,也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拂不去的痕迹。但记忆中的乡村,已不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客体,而是一个浸染了他们生存体验,寄托了他们价值判断的一个虚体。因此,“乡村美”与“农村苦”就如同乡土情结之水分开的两条流,一条流清澈明净,另一条污秽混浊,正好对应了乡土文学的两种审美范式——“净土”与“垢土”。

一、“净土”说

许多现代乡土小说家在那个时代离开家乡,涌入城市。他们在陌生、冰冷的他乡奔波、游荡,体味着无尽的孤独与凄凉。此情此景下,他们寄寓怀念并回忆着家乡,进而刻画描写家乡。对于有些乡土小说作家来说,乡土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被对象化了的理念形态,是一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象征。这些在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的笔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在城市灯红酒绿、尔虞我诈的局促紧张中,乡村披上了想象的旖旎面纱。它自由、清新、宽广无垠,承载着都市的精神失重,救赎着都市的罪恶,于是乡村被指认为万丈红尘中最后的净土与圣地。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和《乌篷船》里谈乡村的民风民俗,说地方趣味,充盈着对故乡的深情与诗性记忆。废名在《竹林的故事》《桃园》里营造出一派优美的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记叙的是人们简单宁静的生活,展现的是一幅幅静美的中国乡村画卷。继而沈从文又在《边城》里造出了一个人人都向往的桃源式的湘西世界,这世界如诗如画,有清澈明净的河水,有月夜山间的情歌,有远离尘嚣、清纯如水的姑娘,有重情重义、英俊善良的小伙。

他们的兴趣显然不在于对现实生活作忠实的描摹,而意在通过艺术的想象和升华,去营造一个净土家园。这个净土家园,是以原始状态的乡土自然为原型,加上心灵化和象征化的诗意再造,传达出对于一种传统文化价值的追怀与呼唤。这个与现实社会拉开了距离,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净土家园,就是现代乡土作家的生存之所。

“净土”这一分流一直未曾断过,它流过了孙犁那迷蒙月光笼罩下的荷花淀,流过汪曾祺里小英子和小明子光着脚丫踩过荸荠的桃花小岛,流过刘绍棠那多情重义的蒲柳人家,流过迟子建那孕育着最淳朴故事的厚重的黑土地。

二、“垢土”说

20世纪初的中国,农业文明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被置于“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而几乎所有的反思与批判都指向了古老的“乡土中国”。因此,当一些乡土小说家们以启蒙和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时,传统的宗法制和动荡的时代使乡土满目疮痍。他们眼中的乡土是一个麻木、势利、愚昧、自私、狭隘、冷漠、荒蛮、落后的形象,中国传统的道德风化、民俗乡情大都被当作批判的对象。他们对于故乡大多持一种弃绝的批判态度。而且正是由于对故乡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在作品中更深刻地表现出故乡的阴郁与衰败,以及传统文化造成的乡民的愚钝与麻木。这样的故乡意象反复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浸润着他们对故乡的恨与爱,交织着他们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鲁迅对浙江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荒破景象洞察极清,对广大农民的凄惨命运体悟极深。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挖掘出农民的愚昧无知,麻木守旧。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可怜可叹的祥林嫂、自欺欺人的阿Q、讨不着公道的爱姑。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潘训在《乡心》里,“喊出了农村衰败的第一声悲叹”,哭诉他们的有乡可思,却无乡可归;许杰写下了《惨雾》《赌徒吉顺》反映浙东农民的愚昧原始,乡绅的阴险;茅盾的《春蚕》和叶紫的《丰收》描写了农民在盘剥和压榨下生存的艰难;蹇先艾笔下那惨无人道的《水葬》与王鲁彦“冥婚”的奇特陋习无不揭示着农村生活的野蛮与残忍。

“垢土”这条分流流到当代,有朱晓平《桑树坪纪事》里形形农民的或狡猾或野蛮或无奈;毕飞宇《玉米》里农村的封闭,农民的无知;李锐《厚土》里农民原始未开蒙的心理状态;周大新《湖光山色》里农民被权力异化扭曲的人格。

三、小结

绝大多数乡土小说作家着重的是再现,倾向于用现实主义的写实笔法描绘出中国宗法制农村阴郁凄冷的风俗画;但由于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及艺术感悟力的不同,另外小部分乡土作家更多地表现人性淳朴和山水田园风情,表现一种安静的生活和初民社会,以略带忧伤的诗意眼光对现实的苦难作艺术的处理,它不同于主流的直面揭露、大声呐喊控诉,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感伤。

对乡村美的赞与对农村苦的叹如同出世和入世,遁逃梦境和立足现实是两派区别昭然的审美指归。但“净垢”两流毕竟源于“乡土情结”同一河,纵使他们有着审美价值、现实态度的种种不同,但“净土”也好,“垢土”也罢,若都能从乡土情绪中超,便能把对乡土的悲悯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与忧患。库泊有句名言“城市是人造的,乡村是神造的。”这就表明,乡土已由实存形态升华为主体审视下的某种文化信念。我们能从农村艰难的生存缝隙中看到坚韧,也能从悠扬的牧歌中捕捉到缕缕哀婉。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1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2]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