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实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长江七号》《三峡好人》真实人生 抒写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两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把目光对准下层生活的平民。展示的视角都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影片又呈现出不同亮丽的风采,蕴涵了丰富复杂的人生况味,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一、小人物人生的真实抒写

周铁和韩三明,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是建筑工人,一个是矿工。但他们都心怀梦想,不抱怨生活,在自己的苦难的岁月里。坚守一份真情、一份执著、一份良善。周铁的乐观、吃苦耐劳、对儿子全身心的关爱,虽平凡却见伟大。

韩三明,千里迢迢到奉节寻亲,他的真诚、忍耐、执著,却见出普通人许多美好的品质。面对苦难的生活,却表现出特有的坚毅,虽是小人物的平凡人生,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朴实精神震撼人心。

影片耐人寻味的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表现这两个平凡的男人,关注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他们生活中的朴实,朴实中的坚忍,坚忍中的无奈,无奈中的心酸,心酸中的忧伤。忧伤中的希望,把一种感奋的力量传达给观众,也引发观众的无限感喟!

他们生活虽然艰辛,却并不自卑和怯懦,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踏踏实实的做人原则、认真努力地工作。为自己及家人解决温饱问题,活得真实、幸福、快乐。尽管好运总是离他们太远。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出了真实的人生和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看到了普通人的别样情怀。

二、亲情映照下的人性良善

周铁和韩三明,可以说过着最艰苦的生活,在现实的追逼之下,他们唯有对亲情的追求,消解了人生的无奈和苦痛,因有亲情,内心贮满了清新、纯朴、自然、快乐,活得单纯而充实。

周铁到建筑工地拼命干活,为儿子挣昂贵的学费,为了儿子的前途,把儿子送到非常好的学校。他还常去垃圾堆里检一些可以再用的东西,如儿子的鞋、破的风扇等。父子俩居住在狭窄的地方环境极其恶劣,但父子俩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其相依为命的情形烛照两位平凡人物至深的父子情谊。周铁始终教育儿子要诚实、要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儿子用造假的分数欺瞒父亲时,他开始不相信,甚至差一点为此事与包工头大动干戈,当明白这一切都是事实时,他是心痛的:当孩子需要买“长江一号”玩具时,孩子的撒泼激怒了他,他打了孩子。其实,他是心酸的:当他意外找到一个玩具送给儿子时,他是兴奋的。面对艰苦的环境,他始终以他的乐观、坚强默默地支撑这个家,以他的善良教育着孩子。一颗平凡而美好的心灵并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显得卑微,反而显得更加伟大和感人。

与妻儿分别了16年之久的韩三明,毅然踏上了寻亲之路,他在找寻亲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真诚、善良、急迫、忍耐,表现了一个男人的真性情。

三、表达苦难生活的不同方式

《长江七号》以喜剧的形式对苦难生活进行解构。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了生活于苦难中人们的热切呼唤和奋力拼搏追求,荡漾着温馨、宁静、和美。显然,周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没有多少文化。要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举步唯艰,但他憧憬美好生活。影片表面写周铁和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然而,在这表层的故事框架下,蕴涵着的是有关爱的追求、人性的丰富复杂、完善与美好、有关精神追求与世俗超越等异常丰厚而深刻的内涵。影片都极力传达了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然而却真实感性的生存体验,在迷乱、困惑、无奈中隐含着希冀。周铁身上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心地纯正、无私奉献、辛勤劳动,虽常常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无悔无愧于自己的良心、道德、情操。影片用偶然得来的“长江七号”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夸张的激情、离奇的情节,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消解了苦难。“长江七号”化解了小迪与同学问的矛盾,带给小迪无穷无尽的快乐,其独特的超凡的本领。帮助这父子俩,尤其是救活了已经死去的周铁,让小迪在痛苦中重新拥有了父亲,周铁和小迪依然快乐地生活,都各自拥有喜欢的对象,影片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一反过去表现下层人物的影视的苍凉、压抑、悲凉、焦灼。

《三峡好人》更逼近现实。以韩三明的眼光观察到山峡移民中老百姓的生存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韩三明花钱买来一个媳妇不久又被解救,同时失去妻儿。16年的分别、相思、煎熬,千里寻亲。在寻亲过程中,见到了更多像自己一样过着艰苦生活的民工,靠打工挣着微薄的工钱。居住的简陋、生活的单调、物质的贫乏等都以真实的形态展现,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在变迁中,每个人都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影片以较客观纪实的手法表现了下层人物的生存苦难,再现中国当下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和下层社会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揭示他们的真实状态。赋予普通生命的尊重。

四、美好理想的建构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都建构起了美好理想。如果说,儿子小迪的成长、成才是周铁的理想的话,“长江七号”是小迪的理想。可以用“长江七号”改变自己目前的窘境。韩三明的理想就是与妻儿再度团聚。重拾家庭的温馨。

无论是周铁还是韩三明,在为实现理想过程中展示出的人性力度、强度,原始的淳朴,直截了当的生命喷发,百折不回的追索,蓬勃的生命欲望和素朴、直率的性情,都饶有趣味。

普通人的理想看似微不足道。但要真正实现理想却是异常艰难。生活的艰难并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因心怀梦想,人生就会绽放出光芒。周铁和韩三明因为有理想,使卑微的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影片也就有了亮色。

五、对下层人物苦难生活的深刻思索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勇敢地拍出了真实,其中有生的真实,有死的真实,有真实的命运。有真实的梦想。以及梦想破灭之真实,再现了周铁、韩三明等人的凄苦命运,其苦难和卑微的生活却引发我们的思考。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2篇

——读《机器猫》有感

都会小学五(1)倪杨璐

最近读了几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机器猫》这本漫画书。

看书怎么看回头了?对这样小儿科的书也感兴趣?是不是太菜了?你可能对我嗤之以鼻。大可不必如此!读书是一种享受,是和书中人物的交流,是一次心灵的历程。对于《机器猫》这本漫画书,我敢下这样的结论:当你无聊时,你看到它会很开心;当你伤心时,你看到它会破涕为笑;当你幻想时,他又是最好的伙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简单的判断让你回归真实的人生。

偶遇《机器猫》是在一个星期天。“今天干什么呢?”我无事可做,感到特别无聊。去同学家吧,或许这样可以更好地打发时间。在同学家,看到了它,便随手翻了起来。刚打开第一页,我便被书中有趣的插图吸引住了。我急忙告别同学,带着这本书钻到我自家的小天地了。

《机器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熊用时空机从一百年前带回来一只恐龙蛋,在大熊的精心呵护下,恐龙蛋孵出了小恐龙。小恐龙渐渐长大了,要不要把小恐龙送回去,这使得大熊陷入了深深的感情矛盾之中。大熊舍不得送走小恐龙,小恐龙也舍不得离开大熊呀!

看到这里时,当时我已泪眼模糊了,不得不停下来。小恐龙该不该走呢?一方面,小恐龙与大熊有很深的感情;另一方面,小恐龙应该生活在它们的世界里呀!小恐龙的爸爸妈妈肯定也在想念着它们的孩子。友情与亲情,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碰撞!是去是留,友情与亲情这一对砝码谁轻谁重,你可以放飞你的心情,也可以挥洒你的泪水。

躺在床上,合上书放在胸上。大熊每次去看小恐龙,小恐龙是怎样地兴高采烈,分别时,小恐龙又是怎样的恋恋不舍,在我脑海里一一闪过。我虽涉世不深,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不过如此吧!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3篇

革命之路

红色娘子军最初在党史中的记载只有30个字:“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1957年,海南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写出了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这段隐匿的历史遂开始浮出水面。

红色娘子军成立于1931年5月,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女子军特务连的首任连长叫庞琼花。为逃避父母为她定下的婚约,她在16岁时就参加了革命。1932年,在一次肃反运动中,庞琼花被怀疑为“托派分子”而遭撤职审查,随后由冯增敏接任连长。同年,特务连扩建至两个连,下辖4个排、12个班,共140余名女战士。

1932年夏,部队派出了一个旅的兵力进攻中共琼崖特委。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撤退,女子连配合红军的一个营在马鞍岭进行阻击。在坚守了3昼夜后,女子连弹药濒绝,最后把仅剩的几十发子弹留给二班的10个女兵,其他人撤退。后来,当冯增敏带着一个班回去接应时,二班的10位女战士已全部牺牲。在之后的追剿中,女子连越走越散,冯增敏等9人为甩掉追兵,退进了原始森林。而为走出森林,她们餐风饮露,跋涉了7天7夜。其间,女战士王运梅还生下一名男婴,出世不到3天就夭折了。

1932年年底,在军队第四次“围剿”之下,琼崖(即现在的海南岛)红军组织被迫化整为零,转为地下斗争,女子特务连也因此解散。冯增敏等人相继落到手中,包括首任连长庞琼花、一连指导员王时香、二连连长黄墩英、二连指导员庞学莲等。庞琼花被俘后的一张照片,曾刊登在1933年2月15日上海出版的《时代》画报上。当时,负责琼崖“围剿”工作的国民政府第一集团军警卫旅旅长陈汉光曾对被俘的女战士挨个提审,但收效甚微。此后,冯增敏等8人被送往“广州国民特别感化院”继续关押,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她们才被放出。

命运波折

这些娘子军虽重获自由,但一年多的战火考验和5年的牢狱之灾,已为她们的人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按照琼海农村习俗,女孩很小就会被送往别人家里当童养媳,25岁之后若还没嫁人,就要在族谱上除名。而这些娘子军被释放时,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冯增敏都已经25岁,加上她们的特殊身份,很少有人愿意娶她们。冯增敏出狱后嫁给了一个农民,生有一女。后来丈夫病故,她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一个人又重返组织。庞琼花被释放后嫁给了一个文化人,过了几年平静日子。后来日军打到庞琼花的家乡,要求她丈夫出任维持会长。遭拒后,日军将其杀害。不久,逃至深山的庞琼花也命丧日军之手,年仅31岁。

庞学莲被捕前就已结婚,但她出狱后发现牙医丈夫已另娶妻室。后来在丈夫的要求下,庞学莲只能接受现实,与他们组成了特殊的一夫二妻家庭,直到她1999年去世。

王时香和黄墩英的命运更为曲折。王时香19岁就加入娘子军,因为上过3个月夜校,被上级任命为连指导员。被捕前,她曾有过一段婚姻,丈夫是师部的传令队长,在一次排雷任务中丧生。王时香出狱后,母亲害怕女儿的经历会拖累全家,将她许配给了的一个民团清乡队长刘恒应做妾,以寻求庇护。刘恒应不但大王时香15岁,还身有残疾。后来海南解放时,刘恒应被琼崖纵队击毙。黄墩英同样在母亲的压力下,嫁给了已有妻室的区长李昌厥。在黄墩英身陷囹圄的日子里,她同为共产党员的父亲、哥哥、弟弟和妹妹死的死、逃的逃,深深地刺激了她的母亲。为求平安,母亲极力劝服黄墩英接受了李昌厥的求婚。

其他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娘子军战士,也一样不乏波折。在行军中失去一男婴的王运梅回到家庭后,和丈夫庞隆又生了一个女儿。没过多久,丈夫为躲避抓壮丁,远避马来西亚。后来日军占领海南,王运梅与丈夫通信中断。庞隆听闻妻子在战乱中离世,遂重新娶妻。王运梅却不知情,守着女儿等了丈夫一生,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获知丈夫的消息。

更多的红色娘子军战士在部队化整为零后,则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她们像守着一个秘密一样将往事深藏,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厄运在1949年后的、镇反运动、“”中陆续降临到一些人头上。

1951年时,李昌厥被人民政府处决。此后,黄墩英顶着“地主婆”、“叛徒”的帽子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批斗典型。与黄墩英经历相仿的王时香在绝望的时候,企图自杀以逃避现实带给她的苦痛,被她大儿子及时发现救下。

冯增敏在1949年后历任博鳌副社长、琼海县妇联会主任等职,刘文韶的报告文学一度让她成了名人。1960年,她受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亲自接见了她,授予她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学习笔记簿3本。可是,“”开始后,冯增敏先是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后又被遣送回家接受劳动改造。1971年11月,她因胃穿孔加阑尾炎病发去世。

1978年后,曾经被打倒的冯增敏、黄墩英、王时香等人相继被。1979年春,中共海南区党委为冯增敏补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这时,当年英姿勃发的娘子军战士们已步入人生的晚年。据海南省党史部门1984年的调查显示,当时健在的娘子军已不到60人。

2000年,“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在琼海市白石岭景区落成,被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运梅、卢业香、欧继花、王先梅4位幸存的娘子军获邀入住。

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辞世

卢业香1914年农历11月13日出生在琼海市,1931年参加红色娘子军,曾任红色娘子军二连二排二班班长。在拔除(琼海)文市炮楼战斗时,卢业香的左手中指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她曾化装农妇,一人深入敌堡附近侦察,还曾赤手空拳俘虏的两名“民团”。部队化整为零后,她回到地处深山密林的家中,多次机智躲过敌人的搜捕。2004年,已在纪念园度过4年的卢业香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认知能力逐步退化,家人把她接回家中。

近几年,卢业香连家人都无法分辨。在儿子翁祚雄的印象里,母亲难得的一次清醒是在去年103岁的王运梅去世时。获知消息后,卢业香噙着泪说了一句:“运梅婆,你先去了,为什么走得这么早?”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4篇

因不堪被铺天盖地的流言指向安在焕放高利贷而自杀,她选择以死证明:她不是崔虚假,而是崔真实。接着的两天,张彩苑、金智厚也纷纷随她而去。这是为什么呢?伤心难过之余,个人认为导火线不过4个字人言可畏。如同张杰歌里所唱:流言有一千分贝,它震耳欲聋把所有幸福摧毁。于我们只是满足好奇心的流言被无限放大后,便成了当事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如一座又一座大山,接踵而至地压向他们。他们不是孙悟空,只能被活活压死。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被“流言”吞噬,我最心疼的是她。初识她时,她是任性要强,懂得争取爱和幸福的“秀景”,再到让我懂得灰姑娘除了善良还要坚强,倔强的“涟漪”,直至步入中年的她,带着一双儿女从痛苦的婚姻中走出,走进《玫瑰人生》。因经历和剧本的契合让她淋漓尽致地演活了“孟顺怡”,那个被丈夫抛弃又身患绝症的坚强女人,即便癌细胞扩散全身,也要为她的两个女儿挣扎求生到最后一刻……

可荧屏上有招牌式迷人笑容,给了我们无数美丽梦想的崔真实,屏幕下,却过着近乎残酷的生活。在遇到那个看一眼便心化了的人之后,她放弃金光闪闪的舞台,嫁做赵家妇。生活却没能厚待她,频繁遭遇家暴,头部被踢,脸和全身青肿,在怀孕时也不例外。分居后,“醉打金枝”的桥段也不时上演。经历了波折的离婚历程,她成了单亲妈妈。

这场遇人不淑的婚姻,耗尽了她所有的精神劲儿。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只能选择坚强,复出拍戏,照顾幼儿,身兼两职,像男人一样去打拼,又尽若为人母的责任。然而,遍体鳞伤的她,终没能抵住这次空穴来风的绯闻。流言于她只是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她拼命拉紧叫做坚强的弦,哧地一声断了。

她走后,无疑公诸天下,她非但没有荧幕上的角色坚强,也没有我们想像中,作为一个母亲的坚强。事实上,并非是她不够坚强,之前太多的辛酸苦痛都是她个人的事,她咬牙,挺一挺都能过去。而这次,好友离世,她已经很痛心,还指责她是逼死好友的刽子手无疑比杀了她还要痛苦。痛到极致,血淋淋的旧伤也一并被掀开,那段破裂的婚姻,到底她带来多少难以言语的伤害,或许只有离开人世的她知晓里面有多少苦痛,令她崩溃到只用自杀终结。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5篇

第一步,利用网络了解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用网。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我们不是班主任仅是一名科任教师时,我们可以听到学生更多的心里话,看到学生更为自然的一面。当然,在网络世界这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中,学生尽享赛博空间带来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在这里学生展示出在不受道德植入者约束时的“放纵”,学生在老师和家长视线之外,表现出更多的属于年轻头脑才能萌动的想法、做法,了解这些想法与做法中需要加以修正的方面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当然在网络中,他们也不希望接受老师的“监督、管理”,使他们失去这份难得的轻松,所以学生们会在乎与他交谈的是不是教他的老师,会在乎他们在网上的表现老师知道多少。所以,为了更多的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我以过客或虚拟的身份登陆学生为“斑竹”的网页,校友录,QQ上的群,看他们在网上灌水,了解完全自由时的他们。在这里看到他们的任何不合理甚至错的想法、说的任何不好的话当时并不纠正,事后也不会透露出我曾看到这些。因为,虽然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道德问题多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具体体现,但是学生的这些表现终归是在认为无约束的情况下暴露出的问题,并带有宣泄情绪的目的,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的放大,因此在处理时更要冷静,先将学生的这些失范行为看在眼里,然后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并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无类似在网上的失范表现,如果有就要及时进行教育,耐心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在这个步骤中,作为教师,我利用网络只是为更多得了解学生——了解敢于放肆时的学生。而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应用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方式:利用研究性课程的时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利用主题班会强化“网络只是我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或是休闲娱乐的平台”这一观念。虽然无论是在进行研究性课程还是班会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都使用了电子计算机,也上网搜集材料,但我并没有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只是引导学生懂得在虚拟的社会中也要遵循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引导学生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健康用网。因为只有在学生走上网络自律之路,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的优势才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显现。

第二步,平等交流,用网络实现自由对话。

在对学生有了一些了解后,在学生已经习惯在网上看到我这个“看客”后,我就试着和学生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多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谈天说地。这样做是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并尊重学生的天性,通过交谈给学生拓展一片自由、平等的空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关爱与归属感。在这以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通过聊天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再以网友的身份给些建议。在完全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后,自然就可以向学生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了。学生在知道这段时间老师是知道他在网上的表现的,但能够给他以平等尊重的交往,他会感到自己的天性得到充分承认,这不会使他感到人为的摆布教育,而相信可以在网上和我平等交换看法。其实如果经常使用QQ,会觉得用键盘交流有许多方便的地方:因为看不到我的表情不会有面对面时的局促,可以自由的把想说的说尽情的说出来;也不会受我神色的干扰把话“咽”回去,可以思路连贯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完,不会担心说到一半被打断;因为是“人——机——人”的对话,最大限度的忽略彼此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感受平等自然交往。在网络上和学生交流时,我也比较随便,只把自己放在比他们多些阅历的旁观者身份上给他们我的观点。不是老师在教育学生,而是一个先锋官在探明前路后回来引领大部队共同前行。这样使我与学生最初建立的平等关系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也使学生在QQ上或通过E—mail和我聊的内容很宽泛:从读书体会到对生活的看法,从对同学的评价到对老师甚至是学校工作的看法……因为和学生上网聊天的时间都是在学生放学回家或是假期里,这样就延展了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使我能有效的干预学生课余时间的应用,也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