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国青春偶像剧;审美特征;审美心理与审美需要

近年来,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不断登陆中国内地荧屏,以极高的收视率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收视狂潮。笔者认为韩国青春偶像剧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不仅是因为俊美男女主角、精美画面与音乐等等,还因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迎合了大众审美心理,满足了大众审美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一、故事的虚假性和细部的真实性

韩国青春偶像剧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制造出了一系列逼真的梦幻情景。清纯可爱的女主角和帅气多金的男主角在期待的场景中“偶遇”,或一见钟情,或二见倾心,不论遭遇疾病还是生死,两人依然相爱。剧中人物大多青春靓丽,穿着时尚,或是开着高档跑车出入奢华酒店,或是在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景中谈情说爱……通过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类似于“童话”般的虚构,使得观众沉浸其中,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虚幻中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情感陶醉。

韩国青春偶像剧所讲述的虽然是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梦幻故事,但是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却多是存在于当下的现实社会中的,这就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可感”的氛围。比如《哈佛爱情故事》、《豪杰春香》、《继承者们》……这些都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描述年轻人感情纠葛的故事。熟悉的校园环境、相似的校园氛围、甚至是整齐划一的校服,这种细节上体现出的真实很容易产生一种迷惑作用,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产生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错觉。不论是处在校园的青年学生还是走上社会后的现代人都极其容易受到剧中人物和情节的感染。韩国青春偶像剧的选材不仅热衷于校园生活,也青睐于令无数人向往的白领生活。在普通人眼里,白领是高雅、富足、品味、成就的象征,白领生活是大众心中所认为的理想生活。而韩国青春偶像剧正是通过对白领生活的描绘,满足一大批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在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大写字楼、衣着光鲜的靓男美女、时尚高端的新款汽车等一系列编织白日梦的元素。剧中人物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而斤斤计较,也不需要为工作上的困难而烦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人都要为最基本的生活而打拼,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根本不可能像剧中人物那样的轻松自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也正是运用某些现实的表象来编织浪漫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给人心理满足感,但同时剧中所勾勒出的假象也常常会起到麻醉的作用。

二、“灰姑娘”和“王子”的世俗神话

“灰姑娘”本是一个童话故事,最初记载于17世纪法国作家佩鲁的童话集,后德国格林兄弟将其编入著名的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享誉世界。“作为一个故事原型,基于它本身满足人们白日梦的特质和长久以来对社会文化传统恰如其分的暗合,世界范围内包含“灰姑娘”母题的故事变体为数众多,构成了一个超地域、超民族的故事类型。当然作为故事主要承载体的电视剧,也成为“灰姑娘”以各种面目呈现的一个重要领域。”①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受到大众狂热的追捧,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为大众编织出了一个又一个“灰姑娘”与“王子”的梦幻爱情故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没学历、没身材的碾米店家的三女儿遇上了帅气多金的酒店社长;《浪漫满屋》中落魄作家韩智恩和大明星李英宰谈起了恋爱……

大多韩国青春偶像剧的故事文本都是对“灰姑娘”原型的模仿,但是故事的编导们又设置了许多情节和细节来充实这个“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现代感和时尚感,从而对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例如《浪漫满屋》,男主角李英宰与女主角韩智恩在飞机上并排而坐,韩智恩不停地向李英宰问这问那,最后还吐了他一身,让李英宰觉得这个女人很没有教养,非常讨厌。接下来,两人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相识相知相恋,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与传统故事中灰姑娘与王子的一见钟情相比,这种在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女主角韩智恩的性格也不像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样温顺与软弱,而更多的是朝气、活泼与倔强,她身上所流露出的现代女性气质,对于观众无疑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很容易让广大女性观众产生代入感。韩国青春偶像剧正是通过有意识地植入“灰姑娘”与“王子”的世俗神话,给观众制造一个个迷梦,诱使观众无意识地把自我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从而极大地满足自身对爱情、财富、地位、成就感及认同感的向往。不可否认,剧中构筑出的“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童话,可以满足大众潜在的心理渴求,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但是,这样美丽的童话也常常会遮蔽生活的残酷,让人沉溺其中。

三、现代情感生活与传统价值取向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思想观念的开放和交际层面的扩大,使得现代人在情感上常常游移、无奈和飘忽不定。尤其是年轻人,一方面对真挚爱情充满着渴望与幻想,另一方面又在真爱与现实的取舍中徘徊。在反映现代情感的复杂性上,韩国青春偶像剧也有出彩之处。比如在《浪漫满屋》一剧中,李英宰一直喜欢青梅竹马的惠媛,也因此才与韩智恩假结婚。惠媛一直喜欢民赫,但民赫对韩智恩充满好感。在韩智恩喜欢上李英宰,而李英宰也对韩智恩动心的时候,惠媛又觉得李英宰才是自己的良人。像这样的情感纠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因而就某种情感审美而言,它也能引起部分观众的心理共鸣。

虽然,韩国青春偶像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都市年轻人情感的复杂性,但这显然不是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如一个香港学者所说:“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哈韩,不如说这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暖的情感。”在韩国青春偶像剧中,情感才是主题核心。在对理想爱情的审视中,韩国青春偶像剧体现出了非常传统的东方审美心理,男女主角含蓄深沉,对爱情忠贞不渝。这种恋爱心态,也暗合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因为虽说现代年轻人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爱情的表达上越来越主动、坦率。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强调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歌颂为爱的付出和牺牲,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结语

在这个日益务实情感缺失的年代,韩国青春偶像剧为大众所营造出的梦幻爱情童话的确可以给人心灵上带来巨大的安慰,其所折射出的传统价值取向也能安抚人们浮躁的心。不过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所制造的白日梦,韩国青春偶像剧大多不去深究都市情感复杂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情感问题的表述也很难到达探讨人性的层次。

注释

① 张艳.灰姑娘故事原型在韩剧中的变异[J].艺苑,2009,(5):12-14.

参考文献

[1] 黄巧莉.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J].安徽文学,2013,(3).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故事,知识故事、个性故事、师爱故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13-04

收稿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6)校长特聘顾问,无锡市名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语文教学。杨敏芬,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故事,是陈述事件的特有表现形式,有情节,有场景,有色彩,有声音,能够直观、动感地呈现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因而,特别能吸引人的注意,特别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事那扣人心弦的情节或生动具体场景能够感染人,这就是故事的教育价值。其实,从揖别猿猴,经狩猎农耕,到走进繁华的工业时代、缤纷的信息世界,人类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无时不是在书写故事,无时不是在将这些层出不穷的故事用以传示后人,教育后人——原始初民将教育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不正是以现实的当下的“故事”进行教育吗?现代教育日渐疏离生活,日渐陷于知识中心、灌输中心导致教育“失落了另一半”的严峻局面。“没有故事的世界是单调苍白的”(刘铁芳语),没有故事的教育世界更是沉闷的!于是笔者提出:教育需要故事,需要发现故事,需要设计故事,需要呈现故事,需要成就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一、开启慧心——教育要链接生活,活用资源演绎知识故事

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形成各种关联所呈现的故事;知识,是生活的意义,是生活的内在规律,是生活给予人的各种启迪。就关系而言,知识,来源于生活,栖居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生活,则是知识的原型,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知识的物质载体,最终也是知识的价值归属:知识与生活从来都是并且永远都是水融、互为依存的,知识只有当它在生活场景中呈现时才是栩栩如生可亲易学的,而生活只有当它孕育和蕴含着知识理念时才是深刻厚重富有品质的。就形态而言,生活是感性的,知识是理性的;生活是具体的,知识是抽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枯燥单调的。感性的、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知识的轨道上行走,才更有内涵,更有底气,更有前途;同时,理性的、抽象的、枯燥单调的知识,在生活的沃土上萌芽,才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在教育的视野中,在学校的场域中,当知识融入生活,与生活链接,便具有了故事这种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故事的展开便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展开;于是,故事拥有了演绎知识的独特价值,拥有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独特价值,拥有了静止知识动态化的独特价值。当知识进入故事,学生便能在故事中投入真实的场景,发现真实的问题,进行真实的探究,经历真实的知识生成过程,获得真实而宝贵的求知体验,进而兴趣得以激发,心智得以开启,灵性得以焕发;反之,如纯粹以抽象符号的形态,以论理说教的方式,以告知传输的策略,将抽象的知识、空洞的道理“植入”学生头脑,不仅认知层面上会遇到不易逾越的障碍,而且在情绪层面上也将导致不易接受的心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需要故事,需要借助故事融入知识,借助故事走向生活,借助故事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智慧火花,架设认知桥梁,铺设思维台阶。

读过《标点符号歌》吧:“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看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问号:‘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文章就会像一根长长的面条。’学问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要讲我的作用……哦,不说大家也知道。’水平高的要数句号,它总爱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话就说得没完没了。’”我们知道,标点符号的用法,对语言能力尚未充分发展的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接受起来也是很勉强的;这个《标点符号歌》,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标点知识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借助标点符号的自述,将其作用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在开开心心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就理解并记住了标点知识。链接生活,演绎故事,各种课程均有可能这样做: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来演绎;认识光学中透镜成像原理,可以在《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中渗透;学习孝敬长辈的道理,可以借助《黄香温席》的典故作范例。

二、顺应本心——教育要激发潜能,引导学生成就个性故事

人,既是类的存在,也是个体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所有人都有着他们同属于人的族类特性,亦即共性;作为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个体特性,亦即个性。笔者以为,对于人的本质,仅笼统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族类特性,或者仅片面地理解为特殊意义上的个体特性,都是有失偏颇的,都不能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人的“真实面目”。确切地说,人的本质应该是他的族类特性与个体特性——亦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他所属之类与他所具之体有机融合的存在物。据亚里士多德本体论之义,个体之人,在逻辑上是具有“最本真、最本原、最优先”意义的第一本体,是“触手可及”、“生动具体”的实体存在,是类特性和个体特性“双重价值”的实际承担者;族类之人则是以个体之人的存在为前提并由其“集合”而成的。易言之,人的共性与人的个性二者最终统一于个体之人。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第一要义,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也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个性,人的共性才有植根的土壤。

教育,是施于个体的,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以具体的人的发展为归宿的;同时,教育只有通过具体的人的活动才得以展开,教育的互动只有在具体的人之间才能发生,教育的效果只有在具体的人身上才能显现。由于具体的人彼此是有差异的,因而教育应该正视差异尊重差异;由于具体的人彼此具有各不相同的潜能,因而教育应该了解人的潜能,基于人的潜能,并以适合不同对象的方式开发其潜能,使其成就鲜明的个性。当我们确认个体的人是人之存在的第一本体,是人的共性与个性的最终统一体,其意义正在于确认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确认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个体人的发展,亦即使每个人都形成其鲜明的个性。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独特世界中都会有一段美妙的传奇,都会有一种绚丽的风景;每个人鲜明个性的形成过程,不应是在社会模具里浇制塑像的过程,也不应是描摹他人范本仿作赝品的过程。笔者以为,教育适应和顺应人的本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创设有利条件,营造广阔空间,让不同潜能不同禀赋的孩子自由地舒展身心,自由地书写充满个性的学习与成长的“故事”。读过王开东《假如学生是乌鸦》的博文,说到乌鸦老师教乌鸦怎么喝到水,也有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是在乌鸦不渴时也搬起瓶子,捏着乌鸦脑袋,使劲灌水,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诱导式教学,是用清华、北大、理想、抱负之类循循善诱一番,然后不厌其烦一口一口地喂乌鸦喝水;启发式教学,是先进行战前动员、唱歌激发士气、示范扔石子等许多“铺垫”之后,倒掉水让乌鸦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做;还有就是探究式教学,是先跟乌鸦讨论确定喝到水的目标,然后让乌鸦自己开动脑筋,各自想出能够升高水位的不同办法,这下乌鸦劲头来了,有想到砸掉瓶口的,有想到推倒水瓶的,有想到跟伙伴合力捧起水瓶的,当然更有想到捡来小石子扔进瓶子的。不言而喻,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其间会亲身经历选择、尝试、失败、改变、成功等一系列生命体验,这一系列生命体验,正是学生自我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

三、滋润童心——教育要倾注真情,以身垂范书写师爱故事

爱,是人类最无私的情感,是世间最博大的情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因为有爱,所以人类生命得以繁衍;因为有爱,所以人类生活充满温馨;也因为有爱,所以人类有了教育。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之爱更为深刻的表达,也是人类之爱更为高尚的表现,它超越了生理,摆脱了本能,进入了理性层面,致力于精神塑造和文化培育,成为人类精神成长和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所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爱,应该懂得爱,教师的爱,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备的道德素养,是作为伟大教育使命承担者必备的情感品质。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我们就该钟情教育,既然我们有志献身教育,我们就该探寻教育的真谛,我们就该在心中坚守这份特别的爱,就该用行动去实践这份特别的爱,去诠释这份特别的爱,去书写浸润这份特别的爱的感人故事——这是人类教育实践的本真之义。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人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也好,教书育人也好,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育才有更好的效果?无疑,学识水平、教育艺术固然不可小觑,然而与学生的情感融洽较之前两者,应该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而与学生具有融洽情感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博大的真诚的爱,有了这种爱,学生才能消除传统文化造成的师生角色隔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可近可亲可信可敬,由衷地爱上教师进而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使教育事半功倍,收到最佳效果——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如何书写师爱的故事?笔者想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摘了校园里的一朵玫瑰。校长亲切地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这朵花呢?”小女孩回答说:“我奶奶生病了,我跟她说‘学校里的玫瑰花开了’,她不信,我想摘一朵让她看看。”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说:“你做得很好!虽然摘花不对,但你是送给奶奶,这说明你是孝敬老人的好孩子!”说着,校长又从花园里摘下两朵美丽的玫瑰花,递给了小女孩,对她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生了你这个好孩子。”这位校长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无独有偶,平民教育倡导者陶行知曾经这样“处理”一位打架的同学:一次课间,王友同学用泥块砸同学,陶行知(校长)正好见了,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很早等在门口准备挨训。可令王友十分意外的是:陶行知对他的教育没有半个字的教训和斥责,相反,从开始到结束的双方对话中,先后赏给了他四颗糖果,分别用以奖励他的守约守时——能够准时到达办公室;听从劝阻——让他别再打人时他便立即停止了;正直善良——能够勇敢地惩治(打)那些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的男生;知错就改——明白自己打同学是错的并主动要求校长惩罚自己。两位教育家,两件小事,诠释的就是教师的大爱,书写的就是师爱故事,这样的故事,饱含着教师对孩子的真情真爱——尊重孩子的人格,赏识孩子的优点,呵护孩子的心灵,包容孩子的过错,消除孩子的忧虑;这样的故事,能让聪明的孩子读懂教师的真情真爱,感动教师的真情真爱,并在享受这份真情真爱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有了故事,教育生活就不再枯燥,教师生涯就充满诗意,学生就会激发其潜能,彰显其个性,成就其愉快而充实的童年。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Growth in Stories

LIN Xuan-long & YANG Min-fen

(Yixing No. 2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06, China)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第3篇

一、伦理观内的现代真爱阐释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失衡,价值失范,真伪失辨的转型时期。由于人欲膨胀,道德滑坡,我国民众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危机。男人女人,婚前婚后,都很容易卷进一个个防不胜防的情感漩涡之中。所谓“携小蜜”、“包二奶”、“养小白脸”、“七年之痒”等社会现象便是这样那样的情感危机的很好注脚。面对这种社会状况,人们究竟该怎样才能洁身自守,又该怎样去理解真情,表达真心,守护真爱呢?电影《画皮》正是从狭义的角度诠释了真情、真爱,试图向人们传达一种真爱共识,并且祝愿世间在人性美德之光烛照下,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真心常现,真情永在,真爱永存!

1.真情无私。

真情的萌发和对真情的渴求,这是人性使然。但茫茫人海,真情难求。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由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一份真情仿佛已是奢侈品,很难录获;反过来自然也不肯轻易地付出自己的真感情,因为错爱也很无奈。正因为真爱来之不易,一般人都会培加珍惜。但由于人们大多相信,爱情是伟大的,爱情却也是排外的、自私的,“爱情的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因此往往会爱得太自私,不考虑他人利益,有时导致害人害己。影片中,小唯对王生的爱一开始便是自私的,结果为了爱便损人利己,甚至不择手段去伤害他人。但影片最终还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厢情愿的自私的爱是没有好结果的。真情应无私,真爱应奉献。小唯最后献出千年修炼而成的精魂,救了众人,成全了王生夫妇,是她终于明白了爱的真谛――爱是无私的奉献,不是自私的攫取。因此放弃才是她的最佳选择。而反观王生夫妇、庞勇等人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爱才是无私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爱的内涵:真情、真爱是一种无私的境界,是一生一世的追求,是一种伟大,无私、不求回报的付出……因为真爱,王生在情与欲的交织中选择了欲望的压抑,让真爱多了一种无私,多了一份责任;因为真爱,佩蓉选择了忍让和坚强,让爱多了一些宽容,多了一点平和。而庞勇为了真爱则选择了理智和克制,选择了信任和维护,让爱更多一份伟大的意味。

2.真爱无惧。

现代人的家庭情感危机大多来自于夫妻双方的某一方爱的转移,导致了爱的天秤失衡。而所谓出轨的事情往往会进一步拷问现代人的心灵:是否真爱,真爱能否永恒?影片的意图很明显,它要告诉我们:若是真爱,必然无惧;若是真爱,将会永恒――但前提是要拥有人性之美德,要恪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只有这样,人性的弱点才能用人性的美德去克服,私人的欲望才能靠公众的准则去约束。

影片中,王生、佩蓉自然是一对有着真爱的夫妇,他们自始至终都能深爱着对方,虽经艰难波折,但真爱的信念却令他们一直并肩前行。故事中的夫妻俩都分别面临着两方面的考验:王生一方面要面对小唯向他展开的爱情攻势,另一方面也要面对自己内心欲念的挑战。而佩蓉也同样既要面对小唯的胁迫,又要面对丈夫随时可能的背叛及旧情人深沉的爱。但在众多的诱惑和挑战面前,王生虽备受自己的无意识欲望的折磨,常常夜半惊魂,甚至还身不由己地走向小唯的闺房,但在伦理道德的支配下,他意识到家庭和社会责任更重要,他的“超我”战胜了“本我”,所以才会面对小唯深情的凝望及情爱的时让理智占据了上峰,做到镇定自若、坚定自守。并且能在佩蓉和小唯两人面前坚决地说出“王夫人只有一个”这样的话。而佩蓉则以冷静、宽容和坚忍、忠贞对待所发生的一切。在强大的外界压迫(包括舆论)面前,她即使面临绝境,献出生命,也要维护真爱,维护他人性命,表现了一个女子最大的美德。影片最终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向人们表明,真爱无惧,真爱永恒。在经历了一番爱的考验之后,相信他们在爱的道路上将会走得更加坚定。

3.真心无敌。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有着知恩图报,有仇必报这样的观念,但由于常常“以怨报怨”,因此往往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崇礼的孔子最多也只是提倡“以德报怨,以德报德”。所以,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实在就很少了。但影片告诉我们,如若捧出一颗真心,用一片真诚,有时也能感化敌人,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降魔者夏冰真诚的一句话,终究也能让九霄美狐含笑默许救人,这便昭示了真诚的可贵。当然,真正感动美狐的还是王生夫妇至死不渝的真爱,是王生对小唯的一番真诚表白。

我们知道,片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佩蓉与王生之间生死不离的恋情,佩蓉为了丈夫和全城百姓的平安,甘愿服下小唯的“妖毒”并承担下一切杀人的罪过,而王生面对面发皆白的俪蓉,却始终未改心意,且看下面一段对白:

对众人“她是妖我一定会杀了她的,但作为丈夫,我怎能放弃她。”

对佩蓉“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们都一起承担。”

对小唯“还给我,如果你爱我,把佩蓉还给我。我死了,把她救回来,她死了,我跟她一起死。如果她能回来,你告诉她,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没好好地保护她,我爱你,可我已经有佩蓉了。”

这段对白相信很多人都是印象深刻的。王生深爱着佩蓉,不管佩蓉变成了什么,她始终是王生心中端庄得体,娴雅大方的结发妻子。王生夫妇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着他们对真爱的理解和体验。他们更是用真爱构筑起一个强大的防御阵线,令敌人无隙可乘,并最终被他们的真爱感化。影片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无坚不摧的。这一点对于当代人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心理之上的历史演绎

上述分析说明,新版《画皮》的现实指向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完全可以通过现实题材的形式去演绎当代人心目中的不同爱情观,但它却以历史题材的形式出现,且在其叙事中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表明其较为确切的历史背景――秦汉年间。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件古装外衣具有厚重文化意味并糅合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1.吻合当代人心理缺失下的复古意识。

当今中国,历史影视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复古”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跟当今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社会转型 期,旧的价值体系已遭破坏,新的价值系统却还没有确立,这致使人们常常感到自己的精神心理处于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之中,其中夹杂着种种不易消解的心理矛盾,人们普遍产生了浮躁不安的心态面对世俗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演绎(包括纯属虚构的历史影视)所展露出的一些传统价值体系的亮点,便能起到填补时下民众精神世界的空白点,为茫然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依据,有时还能起到较大的精神安慰作用。这一点对时下有着心理缺失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新版《画皮》自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只可算是叙述民间故事、神魔武侠一类的影片。它没有鲜明强烈的历史意识,却也有一定的历史感。在这种古装外衣下,在一定的历史氛围中,民众更易产生一种认同感。也正因为看着熟悉、亲切,所以也就深感愉快,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审美心理期待。

2.让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情爱观念完美地结合。

基于所谓的“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或者说“历史是一个面团,任人揉捏”,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演绎的方式会带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来,使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审美情趣,行为模式表现得更有传统文化意味,更曲折有致,演员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同时,传统文化生活也能给人们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给他们提供二度创作的自由空间。鉴于此,陈嘉上导演改变了旧版故事的时代背景。将原来讲述的一个明朝的民间故事,搬到了秦汉时代,把西域大漠防御战役和原著江南小镇捉妖故事联系到一起,这样就扩大了影片的格局,使影片具有一种大气和厚重感。另外,影片的美术总监雷楚雄也说,在美术设计上最大限度地遵照史实,从大时代背景到小的家庭生活物品,凡是会在影片面面上出现的物品,他都要求不能有半点差错。此外还加入了一些颇具古老民俗色彩的设计,比如“悬棺”等等。正是这样的努力,使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感染力,也使注入了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情爱观念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

3.充分利用旧版《画皮》带来的集体记忆。

新版《画皮》采用历史演绎的原因自然也是受到了旧版的制约。旧版《画皮》作为一部曾引起过轰动的影片,已成为惊悚片的经典。经典的东西必然会代代口耳相传,带来强烈的集体记忆。尽管新版《画皮》已将原版的故事情节改得面目全非,对其中的价值观也消解殆尽,但人们毕竟会受强烈的好奇心驱使而奔向电影院,有的人也会因爱屋及乌,对新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叙事上的突破与制作技术的不足

新版《画皮》除了以其古装外衣下的现代情爱演绎取得成功之外,还在其叙事上相比其他大片有新的突破,其中包括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通俗化和叙事的流畅不拖沓等方面。这可以说是它另一层面上创作理念的成功实现。

首先是故事的完整性。对故事的着迷是人类的共同属性。而爱听完整的故事也是人类普遍的精神需求,听到完整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华语大片由于过于对技术的重视而忽视了对电影内容本身的思考,生搬硬套和刻意模仿的成分很多,因而淡化甚至毁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显得支离破碎凌乱不堪。其中《十面埋伏》更是近乎没有故事情节,所以很难令观众满意。相比之下,《画皮》则是另一种模式的大片,首先是故事的完整。它讲述的无非就是一个大众所熟悉的人妖相恋、人妖相斗的故事。从人妖相恋,到人妖斗法再到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又饱满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加上激烈的打斗和追逐,再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便是港产电影的一种基本思路,也应该成为所有国产商业大片借鉴的一种好模式。其次是情节的通俗化。《画皮》上映之前的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以及《投名状》和《赤壁》,都是富于文艺味道的制作,但用艺术的内核去套一个武侠的空壳,到头来却显得不伦不类、毁誉参半。有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观点去讲述历史(《英雄》),或者鼓吹集体霸权主义(《黄金甲》),讲述者本身位置摆得高,所以作态的现象很明显,又不想放弃“艺术大师”的架子,所以影片最终变成了不纯正的“疾病式商业电影”。相反,新版《画皮》却能借鉴美国大片的叙事风格,主题非常的浅显,但是故事完整,通俗易懂,妇孺皆能明白。影片中美狐吃心、蜥蜴取心、法师捉妖、将军遭惑,这都是我们熟悉并且喜闻乐见的故事。另外,《画皮》本身剧情流畅,仿佛有一个谙熟故事的叙述者给你娓娓道来,自然顺畅,毫不拖沓。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第4篇

一、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

名人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历史名人,他们都有着优秀的品质:讲礼貌,诚实,不畏艰难,有毅力,敢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失的,他们的优秀品质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我要读书》这一课,通过高玉宝在万恶的旧社会,天天想着“我要读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旧社会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读书的痛苦,珍惜我们现在的读书环境和机会。并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刺股悬梁的故事: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刺股悬梁”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使他们懂得刻苦学习对成功的重要性。

二、 教师的故事,引导学生

老师身上的故事更具说服力、震撼力,因为它的真实性、针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生眼里,老师的话是他们辨是非的标准,老师是他们做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让学生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当此问题抛出后,寥寥无已的几只小手举起,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下楼梯忽然摔倒了,妈妈着急地把我送到医院,当时她都难过得哭了。”于是老师表扬他的时候,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的故事“我想你的妈妈当时一定是飞奔而来,她一定急坏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秋天我女儿刚满一周岁,我带她过一个路口一辆出租车把我们撞倒的事。” 听到老师讲起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极为认真。“当时我吓坏了,爬起来马上抱住女儿,后来在医院经过医生的再三检查,确定她摔得不是很重,我们才回家。到家后,我才发现我腿上摔破了好几处,裤子有的地方已经被血浸透了。可是一上午,我却没感到丝毫疼痛,因为我全部精力都在女儿身上。孩子们,在妈妈的心目中,你们就是她的全部啊!下面,谁再来讲讲家人的故事?”此时,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情不自禁地讲述着家人关爱自己故事。老师抓住了教学契机,问:“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小手林立,畅所欲言。这节品德课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人那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爱。同时又让他们明白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其重要的事----回报父母的爱。

三、学生的故事,带动学生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第5篇

什么是爱情?老实说,我答不出。但我想到了二十岁时候的自己。那一天,我在师范学院的大门口转来转去,活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在等他,可他没有在预期的时间范畴里出现。我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从我身边经过的熟人或生人全都惊异地望着我,有的还过来说几句询问或打趣的话语,但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没有丝毫的意义。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心头充满不祥的预感,我想他搭乘的那一趟长途汽车肯定半道翻车了……我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我突然前所未有地痛楚地意识到他对于我的极端重要性,

他竟然突然出现了,我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我的心因为过分充实而显得有些憋闷。我把他引到校园的一角,他从挎包里,取出一根胡萝卜,塞在我手中,对我说:“原谅我,原谅我,原来是三根。可只剩下这一根了……”

他高我一届,毕业后分配在远郊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他乘长途汽车进城途中,汽车抛锚了,那车足足修了两个多钟头才重新行驶。当乘客们坐在路边田坎上等候时,有个妇女晕倒了,是饿晕的。亲爱的女儿,那年头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因饥饿而浮肿而晕倒的事并不罕见……当人们摇醒她以后,他给了她一根胡萝卜,而她立即嚼着吃了,脸上恢复出一个笑容……没想到另一位看上去并不虚弱的老人伸手向他要胡萝卜,他不愿给,他说:“您知道吗?我们一个月只发十五根胡萝卜,这是我带进城,……给我妈的礼物。”

他妈妈其实早去世了,他是为我带来的。但临下车时,他心里过意不去,又主动把一根胡萝卜给了那老人,而那老人也就道谢着收下了,他只剩下一根胡萝卜给我,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亲爱的女儿啊,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和三根胡萝卜联系在一起的,而后来所出现的爱情结晶,你猜到了,就是你。

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你们一代对于爱情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然而,依我想来,既然自古就有爱情这么一种东西,那么,它那最恒定的内核,一定是单纯而质朴的,犹如一根通红秀美新鲜结实饱含汁液的胡萝卜。

女儿啊,掀开蛋糕边盘子上的餐巾纸吧,希望你不但细细地看,深深地想,而且希望你吃上一根,那本是可以生吃的,富有特殊的营养……

(选自《现代交际》2008年第10期)

赏析

“爱情”是一本奇妙的书,几乎所有的人都想把它读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呢?刘心武先生的《美丽的胡萝卜》以其巧妙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对“爱情”作出了精妙的诠释。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无不憧憬着美好的爱情: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阳光下大海边,情投意合。古往今来,有关爱情的故事颇多,有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有的一帆风顺,海誓山盟;有的两情相悦,冲破门第羁绊,走向幸福的殿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爱情之旅未必都能一路顺风,既有鲜花盛开,蝶飞凤舞,又有淫雨霏霏,道路泥泞。现实中的年轻人,一旦涉足爱河,便往往会遇到一些“任何书本都没专为他们准备的现实问题”,往往会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为爱情所“困惑和焦灼”,但又“有些不屑于”向父辈们“请教这类问题”,刘心武先生敏锐地觉察到了此番现象,假托母亲身份,用书信留言的形式,以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演绎了纯洁而真挚的“爱情”,为年轻一代实现解读的困惑,指点迷津。这种解读方式,不仅便于把神秘的“爱情”诠释透彻,也有利于跨越“代沟”,与年轻一代心灵上沟通,实在精妙!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我”,在心爱之人“没有在预期的时间范畴里出现”时,便急得“活像热锅上的蚂蚁”,“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周围的一切时于她“都没有丝毫的意义”,想象着心爱之人可能出现的不幸遭遇――“他搭乘的那一趟长途汽车肯定半道翻车了”,便“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前所未有地痛楚地意识到他对于我的极端重要性”,直到期盼的人“突然出现了”,心里才踏实许多,“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他”,“在远郊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在那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日子里,“一个月只发十五根胡萝卜”,他依然要为爱的人省下三根。这不是普通的胡萝卜,这是对爱人无私的牵挂,这是真挚爱情的象征。看到此处,相信读者一定会为“我”和“他”之间真挚的情感所感染,会为“我”和“他”之间无私的“牵挂”所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地位的高低,也不在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用心牵挂爱人的快乐和幸福。

刘心武先生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应该把真爱献给有博爱之心的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深爱着男主人公,就是由于他富有爱心。在那“三年困难时期”,“他”为“我”节省下三根胡萝卜,但在途中把一根给了“因饥饿而浮肿而晕倒”的妇女,一根给了一位“看上去并不虚弱的老人”。见到“我”时,只剩下一根胡萝卜了,但“我”仍然非常感动,认为“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和三根胡萝卜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那三根胡萝卜不仅蕴含着爱人真挚的爱情,还有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对老人的尊敬。羽泉有一首歌,歌名叫《把爱留给爱你的人》。是啊,爱你的人才会牵挂你,才会在乎你,但只爱你一个人是不够的,他的爱可能仍是自私的爱,狭隘的爱,那种人难保不会在“大难临头”之时与你“劳燕分飞”。故事中的“他”,的确是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因为他有一颗无私的博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