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一场真实的赛课

本次教学艺术大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大赛改变了以往通常采用的带课参赛的做法,参赛教师到会后在现场公开抽课,根据自己所抽的课现场进行准备,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公开课一人上课,多人帮忙,进行长时间的课前策划和反复试讲,精雕细凿,华而不实的状况。此次大赛表演性大大减少,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正如一位听课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样的课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可信,能学,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

总体而言,本次大赛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参赛教师来自各省市的优秀青年教师,均获得过省级或部级奖项。从此次赛课的情况来看,他们都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大都能够做到板书工整美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取舍材料恰当合理,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旨,恰当把握教材的重点和疑难点,通过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如甘肃马慧珍老师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为了突破“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这一难点,马老师先是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让他们数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认识1毫米就是一个小格,进而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1毫米大小的物体,量回形针的大小,认识5毫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随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观念,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赛教师大都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浙江的楼翀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整堂课教师与学生交流较为充分,在教学主要字、词、句和语法的同时,情感渗透比较自然,能比较深入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扬,课堂气氛沉静而不失活跃。来自河南的吴亚博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吴老师通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案。

不少教师用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教学生学会讨论和交流,较好地处理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浙江韩霞老师执教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让学生“探索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进率”时,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找到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进率,然后通过邻近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交换各自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能够根据教材文本及课堂教学的需要,适当引用课外资源,丰富和拓展文本。江剑颖老师执教的《乞巧》一课,课文原本是仅有28个字的一首七言古诗,江老师引出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歌谣”、“鹊桥仙”词等相关材料,使整堂课显得较为厚重和饱满,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传统文化。

有些教师还能够针对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设计生动有趣且有不同难度的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四川的罗杰老师执教“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一课,就设计了吹泡泡的数学游戏、购买商品游戏、填图游戏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习,同时学习和领会到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联系实际的观念。

不过,此次大赛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甚至在板书中出现错别字。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扬过多过滥,在学生表现并无特别出色时也给予千篇一律的笼统的表扬,并生硬呆板地要求全班其他学生“给他鼓掌”,为表扬而表扬,使表扬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教师可能认为这样多表扬可以“夸”出好孩子,殊不知学生对此早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了。这样的表扬,难收表扬之效,却容易使学生变得虚荣。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朗读过于煽情和概念化,充满官方色彩的“央视体”朗读让人肉麻,浑身起鸡皮疙瘩。上行下效,学生自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人担忧的是,教师不仅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反而以为这就是好的朗读,能够表现出自己高超的朗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感情。其实恰恰相反,这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语调只能培养虚伪的学生。学生从小被这种可怕的语调毒害心灵,长大后也难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不仅是语文,一些其他科目的参赛教师在上课时也存在此类问题,只是程度稍轻罢了。从本次大赛教师的广泛性来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