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手抄报

鲁迅手抄报

鲁迅手抄报范文第1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复古思想反动同盟所打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四”以后则不然。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节”每年一次 ,或隆重或简朴 ,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五四青年节”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它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 ,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 ,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五四青年节手抄报图片青年节手抄报 图1

青年节手抄报 图2

青年节手抄报 图3

鲁迅手抄报范文第2篇

我出生在浙江绍兴姚家埭。这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农村小镇,与鲁迅外婆家安桥头相距约四五华里(如果从我家后门走田间小道去约三里)。鲁迅、周作人青少年时期都到过姚家埭。他家在姚家埭附近有亲戚。周作人去南京求学,就是与亲戚一起在姚家埭乘夜航船出发的。因而我在《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一书地有一段文字写姚家埭,实在因为她也是我的家乡。我家在镇与农村的结合部。镇上多数人家经商,也有子女在上海、杭州做工的。我父亲在萧山一家百货店里当账房。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萧山,我父亲的商店直接命中炸弹,幸亏人都在外边。父亲是空手回家的,失业了。他在自家的门口开了个杂货小店,勉强可以糊口。他几乎每天都闷闷不乐。1943年11月的一天晚饭后,他感到胸闷难过,在房间里坐立不安地走了一会以后,坐在椅子上,竟像睡着一样地去世了。母亲就继续做小买卖,养活了我、她自己和祖母一家三口。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小学毕业了,母亲在万分艰难中节衣缩食,给我读初中。我永远感激母亲对我的养育。

1949年绍兴解放了。这年我正好初中毕业。我已长大了,我开始懂事,我要谋求工作,以使我祖母和母亲不再劳累地干活。1950年夏我到了上海。那时真是百废待兴,邮局招考,新华书店招考,我都去报了名,我又在报上看到“上海市立陆行中学招生”的启事,说“本校设有人民助学金”。我决定去考,录取了,邮局、书店就不去了。我写信告诉母亲,母亲复信表示同意。我就靠人民助学金读了高中、大学。高中一年级起,我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字。稿酬是我日常零用和每年一次回家路费的唯一来源。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1960年由市委宣传部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发出红头文件,把我调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当编辑。其实我是很不愿意离开母校的,两边的工资完全一样,大学里有寒假、暑假,不坐班,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多,借书又方便。父亲曾对我说过:“长大后要学会一种吃饭本领,吃太平饭,不要从政。”他说的当然是指旧社会的“政”。但他的话还是对我一生起了作用。我从不谋求什么官职,只想做些研究工作,争取当个教授,要实现这样的心愿,留在母校实在是很合适的。但我是党员,当然得服从组织的调配。1976年我被出版总署借调到北京参加《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1978年回到上海,局党委把我留在机关里,后来很长时期我在主持图书处的工作,并兼职创办和主编《编辑学刊》。六十岁以后,我负责筹办成立书城杂志社并任主编,后又在韬奋纪念馆任职。六十五岁以后,我退休了,图书处又返聘我,直到现在。

早在大学里,我学中国古典文学是不差的,但我暗定主意要研究以鲁迅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最后要写一部颇具规模的多卷本的《大鲁迅传》。我虽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但我不放弃业余的研究。1977年我出版了《鲁迅旧诗浅说》,轰动一时,得到了许杰、臧克家、张向天、周振甫等前辈的肯定。此书一印二印三印,印数达十几万册,后增订而成《鲁迅旧诗探解》于2002年重新出版。接着我又出版了《鲁迅后期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与书》(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文坛偶拾》(学林出版社)、《现代文坛随录》(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文坛散记》(上海三联书店)等十余种书。这些书在出版前,大部分内容在报刊上发表过。1990年出版的《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是我国第一部周作人传记。周作人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怎样评论,文坛还有争论,因而我这本书的出版,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及许多杂志、学报发表了肯定性、赞誉性的评论,两年之内重印三次。胡乔木同志读了该书后,给我写来一封长信,他在信中说:“你用了很大的苦功写成的书是值得看的。你搜集的资料很丰富,我看后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你也尽力做到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乔木同志对书名和一些具体内容提了意见。在乔木同志逝世时,我写了篇文章在报上发表,以为悼念,并公布了他的信。此信后已编入《胡乔木书信集》。我的这本周作人传记,经增订,改书名为《苦雨斋主人周作人》,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写这本周作人传记,是我为写《大鲁迅传》作准备。我采用了周作人散文那种文体来写。这显然是合适的,是成功的。1998年,我又和陈九英合写了《鲁迅与许广平》,采用了比较轻松的有点接近讲故事的写法(且仍坚持言必有据),先是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载,后有七家出版社与我联系表示愿意出版,我给了第一个与我联系的出版社。先是印了五千册,五个月后又重印六千册。经过这两本人物传记的写作,我练了笔,有了点实践经验,决定采用沉重(苦难的岁月)、凝重(深沉的思索)、壮重(衷心的景仰)的笔调写《大鲁迅传》,最短的一节六千余字,最长的一节三万余字,全书二百余万字。读者对象的文化层次可能要求更高一些,虽然我在叙述中很顾及一般的读者。有些章节朋友们看了,认为用这样的文体写,是好的。

我在2006年又出版了《鲁迅的社会活动》(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本书的不少内容理所当然已写入《大鲁迅传》,但由于视角不同,这本书仍然有单独出版的必要。

我在搜集材料、进行研究、写作上述著作的过程中,深深感到:鲁迅确实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作家,除了还不懂事的娃娃外,谁不知道中国有一个鲁迅呢?鲁迅研究确已是我国的一门“显学”, 其“深度”真是“掘地三尺”, 大而至于其思想、作品、社会活动,小而及于其洗脚、理发、喜欢毛边书、死后有多少人抬棺,等等等等,都有人研究,还有什么事没有被研究到呢?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中,有几个会有如鲁迅这样的殊荣?然而,我又不断发现,由于他被用来“为政治服务”:为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服务,为具体的方针政策服务,他被“神化”了,许多对他的研究、宣传是弄虚作假的。他的作品被作了不合史实的注释,他的手稿被涂改后发表,他的照片被剪贴后出版,他的故居被改变后开放,关于他的不少回忆录是虚构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中,又有几个会有像鲁迅这样的不幸?

新世纪以来,在鲁迅身上作假,没有稍减,竟有发展,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特别反映在两本书上:一是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书信部分、旧体诗部分及部分日记的编注;二是2002年出版的《鲁迅生平疑案》。在这本鲁迅全集中,是怎样的弄虚作假的呢?如它将未经鲁迅起草、过目或事先知情的所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即不是鲁迅的文字,强行编入,并作了绝不负责的注释;对段祺瑞政府有否通缉鲁迅这样的大事,注释中坚持违背史实的说法;将《两地书》手稿本中许广平的全部信件剔除,将鲁迅书信按时间先后分插在给其他人的信件中,这样《两地书》手稿本就消失了;许广平在鲁迅逝世后,整理鲁迅遗著是有成绩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广大专家和读者所赞誉,过去的三种版本的鲁迅全集都按她的整理出版,但这次她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开点名的责难,将她所拟的五首旧体诗的题目改掉,还改掉一首鲁迅亲自定的诗题;《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逝世后由许广平经手出版的,竟被指责“是一个不通的书名”,“作为全书书名是不妥的”,其实这书名是鲁迅亲自定的,是正确的合适的;还有编注中的其他错误。而《鲁迅生平疑案》中硬伤性错误之多,全书十七篇文字中几乎每篇都有,有的错误简直令人拍案惊愕。作者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没有疏解疑案反而制造了不少疑案。更令人不安的是,书中还有抄袭。可是为该书写的序却把它捧上了天,称它“显示了学术和道德的双重力量”。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宁可中断正在杂志上连载的《晚年周作人》的写作,宁可推迟《大鲁迅传》的写作进程,在四年时间内,愤然写了几十篇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在鲁迅研究中存在着弄虚作假的严重事实,指出“假鲁迅”仍然在不少地方徘徊,甚至还出现了抄袭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文章,为了有更多的人思考鲁迅研究中的问题,我将这些文章编集起来名为《真假鲁迅辨》,已于2010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在该书的《自序》中认为:鲁迅研究中竟会有如此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到了新世纪竟还没有纠正,原因之一,是相当长时期来,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假、大、空、霸”的作风、学风和文风,评论鲁迅有一套一套的套话,越雷池一步,就会有“棍子”、“帽子”飞来,谈论鲁迅的真实情况,也成了一件有政治风险的事。在这样的境况下,鲁迅研究怎么会健康地发展呢?然而终于到了可以议论鲁迅真实情况的时候了,我的这么多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有的文章一经发表就有不少报刊转载,我的文章又编集而出版,不少专家学者给予了肯定、赞赏的评论,网上有那么多文字反映了读者的欢迎。我深信,“假、大、空、霸”之风一定能克服,鲁迅研究一定会在我党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发展,一定会取得人民所满意的成果。

鲁迅手抄报范文第3篇

2009年7月16日,新疆各族作家、艺术家自发聚集起来,在《中国新疆作家、艺术家告世界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告世界书》说:“2009年7月5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了无辜公民的大量伤亡……这些滥杀无辜的暴徒,是全体维吾尔族人的敌人,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敌人,也是人类的敌人。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烧,但我们仍然相信真理和正义的力量,坚信我们的政府会严惩罪犯,相信全世界善良而爱好和平的人们最终会明辨事实真相,不再偏信和‘世维会’在境外颠倒黑白的胡言乱语。”

新疆文联党组书记、著名文学翻译家刘宾表示,新疆是地球村的组成部分,新疆面临的问题具有世界性。作家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反映这种世界共同的话题,把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告诉读者和观众,让团结走进每个人的心中。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首届闻一多诗歌奖在武汉颁奖

首届闻一多诗歌奖2009年7月5日在湖北武汉颁奖。参加活动的作家、评论家有谢冕、雷抒雁、韩作荣、叶延滨、李小雨、谢克强、熊召政、杨克、梁平、林莽、张清华、阎志、田禾、张执浩、郁葱等。

闻一多基金会是由湖北省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机构,旨在弘扬闻一多的爱国精神,致力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由这一机构主办、《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和武汉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闻一多诗歌奖从今年开始设立,今后每年评选一届,从《诗歌月刊》下半月刊评选年度刊发作品的作者中选出一位优秀作者获得该奖项。首届获奖者为创作了组诗《陇东:遍地乡愁》的甘肃诗人高凯。来源:中国作家网

《季羡林全集》8月出版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文化巨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听闻噩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透露,《季羡林全集》前6卷已付梓、即将问世。

2007年5月,季羡林授权外研社独家出版《季羡林全集》。《季羡林全集》的编纂参照江西教育版《季羡林文集》的基本体例,主要增补1996到2008年间季先生撰述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等,也补入季先生早年发表而后来发现的学术论文及书评。同时订正季先生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同版本间的文字差误及错讹,尽量保持作品最初定稿或交付发表时的原貌。经过2年多时间的编辑和筹备,《季羡林全集》前6卷已于2009年6月开印,计划于今年8月出版。2009年年底出版全集第7―12卷,2010年6月出版第13―20卷,全集的最后10卷将于2011年春出版。

来源:《新闻晚报》

日本芥川、直木文学奖揭晓

2009年7月15日,日本文坛最负盛名的第141届芥川、直木文学奖晚在东京揭晓,今年44岁的矶崎宪一郎以《最终的栖身处》摘得芥川奖的桂冠,此前夺标呼声颇高的伊朗女作家西琳・内泽玛菲则与大奖失之交臂。芥川奖评委、著名女作家山田咏美称,在本届入围作品中,《最终的栖身处》所构筑的小说情境最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知性”。

此外,59岁的北村薰则凭借小说《鹭与雪》将直木奖收入囊中。2007年,他的处女作《紧要的孩子》荣膺第44届日本文艺奖。去年,他以小说《眼与太阳》入围芥川奖,最终仅以微弱票数败给了华人女作家杨逸。来源:上海作家网

鲁迅文学院举办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

由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盛大文学共同举办的“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于2009年7月15日在鲁迅文学院开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文学作家在整个文学创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创作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此,在中国作家协会的重视支持下,鲁迅文学院与盛大文学多次磋商,决定共同举办本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培训为期十天。

参加本次培训班的网络作家共29名,经过十年成长,网络文学正在迎接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网络文学同传统的纸介文学一样,也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心灵的表达方式,因此,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颂,同样是赋予网络文学作家的责任。来源:中国作家网

中国作协除名贪官诗人

中国作协近日对外公告,取消李凤臣、赵立山、王月喜、王剑、王宁五人中国作家协会会籍。据悉,这五位作家都是因为触犯刑法而被取消资格的,这份名单中的“李凤臣”就是被外界称为“贪官诗人”的原山东省齐河县县委书记李凤臣。

发言人陈崎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作家协会一直以来对触犯《宪法》和刑律的作家都有除名机制,对于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作协对抄袭作家保持沉默的态度,下一步将会有所考虑。

据了解,迄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没有因为抄袭被除名的先例。今年,中国作协在吸收新会员的程序中加入了公示环节,青年作家吴志菲因涉嫌抄袭被延缓入会。陈崎嵘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至今还没有最终结论,“认定抄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来源:《北京青年报》

第三届中韩作家会议在青海举行

2009年7月9日,为期4天的第三届中韩作家会议在青海西宁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知名作家就“人与自然和谐世界”这一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这次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韩国Paradise文化财团、青海省作家协会和韩国仁荷大学共同主办。韩国作家代表团由17名韩国作家及数十名来自《朝鲜日报》《中央日报》记者和翻译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由来自全国的40余位作家组成。

据了解,中韩作家会议已在中国上海和韩国首尔各举办过一届。会议的主旨在于进一步通过文学视野解读中韩两国文化,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来源:新华网

首届“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结束

2009年7月14日,历时一年多的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总冠军诞生,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女生、21岁的女孩萧凯茵摘得桂冠,王蒙等著名作家亲自颁发了预付的10万元现金稿酬。

鲁迅手抄报范文第4篇

鲁迅在南京的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学时期,1898年5月至1902年3月。第二阶段工作时期,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时间1912年2月至4月。南京对于鲁迅的成长非常重要,这是他走出绍兴,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奠定了一个破落家庭的公子走向革命先行者的基础。

来南京读书,直接原因是家庭经济的拮据,“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所谓N地就是南京,K学堂就是江南水师学堂。无奈的选择,鲁迅告别母亲,来到南京。

一、报考江南水师学堂

1898年5月离开绍兴时,鲁迅手中只有母亲千方百计筹来的8元盘缠。这是鲁迅第一次来南京,他从下关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他在文章中写道:“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囱。”(《朝花夕拾・琐记》)

江南水师学堂是洋务运动中兴办最早的学堂之一,1890年由两江总督曾国荃创办,其缘由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南洋水师的覆灭,希望通过水师学堂来振兴中国海军。水师学堂坐落在南京城北仪凤门内,即今天中山北路246号,旧址在辛亥革命后改为海军部,1913年改为海军郡公学校,1915年改为海军雷电学校。当时上水师学堂,不仅不要学费,每月还发少量生活费。没有学费,又有生活补贴,对于家境贫寒、渴望上学的鲁迅来说,进江南水师学堂是非常好的选择。

当时鲁迅的叔祖周淑生在水师学堂任职,然而作为绍兴大户周姓家族的子孙,报考这样的学校(相当于水兵军校),却被族人认为很丢面子,所以,接待鲁迅报考的叔祖周淑生要求周樟寿(即鲁迅),改名报考,免得丢了家族的颜面。于是鲁迅改名周树人,上了水师学堂。

水师学堂仿英国体制,由英国人教授英语。学习科目有几何、代数、三角、格致、地学、金石学等,都非常新鲜,“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一整天是汉文”(《朝花夕拾・琐记》)。学堂在校园里原先有游泳池,教授学员习水,水师学员练习玩水,最正常不过。由于泳池曾经淹死过两个学生,后来校方将泳池填平了。鲁迅上水师学堂时,学员不再有机会练习游泳。没有了游泳科目,水师学堂的学员大都成了旱鸭子。

百年风雨,今日的江南水师学堂早已难觅其当年的风貌,保留下来的只是一座海军部的牌坊。

二、转学矿务铁路学堂

由于江南水师学堂常常请僧人诵经念咒,以驱邪避秽,鲁迅对此颇为反感,评价学堂乌烟瘴气,萌生了转学的念头。在水师学堂学习半年后,鲁迅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开矿。

矿路学堂全名矿务铁路学堂,附设在江南陆师学堂内。江南陆师学堂1895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坐落在三牌楼和会街。矿务铁路学堂由继任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于1898年10月创办。第一届录取新生24名,鲁迅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这一届是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因为矿路学堂只招考了一期,就停办了。

矿路学堂仿照德国学制,由德国人教授德语,并开设格致、地学、金石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德文等课程。

根据周海婴回忆:因为家境贫寒,经济拮据,鲁迅在矿务学堂学习颇为艰苦。冬天没有钱买棉衣,只能穿着夹裤过冬,要靠大量吃辣椒御寒取暖,食用辣椒过量,逐渐成为鲁迅的饮食嗜好,常食辣椒使胃部不断受到刺激,以致到了中年鲁迅胃病常犯,痛苦不堪(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第11页)。

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了三年。学习勤奋、刻苦,学堂规定,每星期作文一次,每月月考一次,第一名均赏三等银牌一个,四个三等银牌可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换一个三等金牌。鲁迅曾以四个银牌换得一个金牌(徐昭武主编《追寻鲁迅在南京》第17页)。

1902年1月,22岁的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在矿路学堂毕业,并获得官费留学资格。3月24日鲁迅等5名学生以官费生的资格,随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登上“大贞丸”号,离开南京下关码头,赴日本留学。

三、游览城南夫子庙状元境

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课余时间,鲁迅常常跑到城南游览,某个星期日,在夫子庙状元境花费500文钱,买了“白纸尸印的一厚本”严复译述的赫胥黎《天演论》,此书是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书,这让学生时的鲁迅明白了“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

购买新书,到夫子庙,不过学堂里还有阅报处,有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以及留日学生出版的《译学汇编》等报刊可以阅读,这都让学生时的鲁迅眼界大开。夫子庙的书肆到了民国期间依然繁荣,上世纪80年代,还有书香阁等若干书店,笔者也曾在此淘书。近年来,夫子庙地区非常繁荣,但是文化氛围却渐渐淡化。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挖掘鲁迅当年经常购书的书肆大致在什么位置、什么名号,复建或立个纪念牌,也未尝不可。

四、青龙山煤矿实习

1901年11月7日至19日,鲁迅与矿路学堂的同学去青龙山煤矿,“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朝花夕拾・琐记》)。1929年1月鲁迅《致章廷谦信》中说:“青龙山者,在江苏句容县相近,离南京百余里,前清开过煤矿,我做学生时,曾下这矿洞去学习。后来折了本,停止了。”

根据《追寻鲁迅在南京》一书分析,鲁迅所说的青龙山煤矿,就是今天的南京官塘煤矿象山矿区,所下的矿洞就是象山矿区的古井(徐昭武主编《追寻鲁迅在南京》48页)。

五、参观南洋劝业会

人们还记得2010年在上海开幕的世博会,盛况空前,世界瞩目。其实百年之前的1910年,中国就举办过世界博览会,不过当时叫南洋劝业会,也就是如今世博会的前身。

1910年6月5日举世瞩目的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会场设在丁家桥附近,占地1000亩,有两江所建馆、外省自建馆以及专业馆32个,总投资150万银圆。其建筑欧美、日式风格,均有让人们大开眼界。当时参观的人很多,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从当年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热闹场面,仿佛感受到当年繁荣的气氛。

1908年8月间鲁迅从日本回国,出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1910年7月,鲁迅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职,去绍兴府中学堂教生物学,后又兼任学监(教务长)。为了开拓学生视野,鲁迅建议学校将当年的秋季远足定为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得到学校与师生的赞同。当时学校组织了近200人赴南京参观,对于师生来说,参观南洋劝业会不仅百年一遇,而且见识大增,收获颇丰。

六、任职南京教育部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取代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元旦,革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许寿裳到教育部任职,许寿裳又向蔡元培推荐了正在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校长的鲁迅。1912年春,鲁迅第三次来到南京,任职位于大行宫的教育部。当年的教育部在大行宫碑亭,仅一座楼,人力单薄。工作之余,鲁迅与好友去明故宫寻访驻防旗营的残址,去设在龙蟠里的江南图书馆查书、找书、读书。

1912年3月,南京革命临时政府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妥协,迁都北京。22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宣布解散。教育总长向北洋军阀政府推荐了部分人员,以备新教育部任用,鲁迅、许寿裳都在推荐名单之中。鲁迅在北京的教育部任“荐任佥事”。

七、江南图书馆读书、抄书

在南京教育部任职时,鲁迅经常到江南图书馆读书。博览群书、辑录古籍、校刊典籍是当年鲁迅侧重的工作。

1912年三四月间,鲁迅工作之余常去江南图书馆借阅和辑录、校勘古书。从唐代沈亚之的《沈下贤文集》中录出《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三篇,后编入《唐宋传奇集》。此外,鲁迅还抄录了清代姚之驷辑录的《谢氏后汉书补逸》,1913年3月辑成《谢承〈后汉书〉》,为他后来整理、校刊古籍奠定了基础。鲁迅成名之后,校刊出版了若干本古籍,有一部分资料的积累就来源于江南图书馆。也可以说鲁迅治学起步于南京江南图书馆。

八、委托金陵刻经处

刻印《百喻经》

1912年5月鲁迅北上北京,去教育部任职,从此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涯。1914年7月,鲁迅母亲60大寿,鲁迅捐60银圆给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100本。在鲁迅捐刻的《百喻经》尾页上有记录:“会稽周树人施洋六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圆,拨刻地藏十轮经。民国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识。”1915年鲁迅将刻印成的30本分赠给教育部同事和友人。

《百喻经》又名《痴华N》,全书2万多字,其结构形式单一,讲故事,做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鲁迅此书评价甚高,1915年7月20日鲁迅在自藏《百喻经》上写了校后记。1926年他又写了《痴华N题记》。

鲁迅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中国古代论书的文章,对于书法作品的价值估价有多种说法。南朝・梁书法家庚肩吾撰有著名的《书品》一卷,将书法作品分上、中、下三品,九个等级。唐代张怀瑾《书断》把三品定名为神品、妙品、能品;唐李嗣真《后书品》中又在三品之上加逸品一层。后又有《续书断》、《书估》等评判书法作品品级的一些文章。至康有为《碑品》,总结为:“昔庚肩吾《书品》、李嗣真、张怀瑾、韦续接其轨武,或师人表之九等,或分神、妙、精、能之四科,包罗古今,不出二类。”(《广艺舟双楫》)书法作为艺术,其评判标准自古有之,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徐渭《题白书一枝堂帖》中就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然此言只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书法价值被低估

历来对鲁迅书法及其鲁迅书法在民国书法家中的地位评价也是不同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权威”的书法人士和“权威”的书法杂志投票评出的 “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竟无鲁迅之位。甚至近百位“二十世纪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也无鲁迅之墨迹。鲁迅的书法被中国书法界严重低估至此,不能不说现在中国书法界的混乱。如今的“书法家”、“书法大师”的称号满天飞舞,书法大展此伏彼起,仿佛中国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书法艺术的繁荣时代,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然,民国书法家们主要还是在文人群体中,随便一数就是一大堆。政治家如孙中山、;学者如蔡元培、陈独秀、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吴昌硕、沈尹默、于右任;书画家如黄宾虹、陈师曾、齐白石。总之,民国时期字写得好的人太多了。可谓碑帖并举,异彩纷呈。在“五四”新文学精英群体中,鲁迅、沈尹默、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几乎都可以说是书法家,然而他们都不曾以书法家名世。书法对鲁迅们来说,只是一桩文人余事。

郭沫若高度评价鲁迅的书法,言简而意赅“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鲁迅的行书常被称为“鲁迅体”,就是指鲁迅书法的独特的个性风格。纵观民国书法家,以行书闻名的有张謇、王同愈、叶恭绰、柳亚子、缪荃孙等。鲁迅的行书能够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在民国应是屈指可数的。

鲁迅作为现代文化史上的巨人,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鲁迅的思想深遂,文笔犀利,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小说的研究有巨大的贡献。鲁迅是二十世纪的最伟大的反封建斗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影响力是贯穿中国文化的现代与未来的。鲁迅具有独特的个性书法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艺术财富。

书法勘称逸品

鲁迅对书法和线条有着天然的感悟。虽然“无心作书家”,但其书法自成风范。历来中国的书法家都以师古人碑帖为发端,然而只有跳脱古人旧窠才能成为书法大家。民国书家能达此境界的不多。沈尹默被陈独秀称为“其俗入骨”,周作人、刘半农、李叔同、马一浮、郭沫若等书法虽各具趣味,但都难达书中逸品。鲁迅行书取法自然,笔力雄沉,源于帖而出于碑,略带隶书意趣,简淡古雅,笔墨遒润,线条气韵内涵,章法萧疏自然。其书法个性乃同代书家所不具。

鲁迅的文稿、书信、日记、译著约六百多万字,均以毛笔完成。这在任何一个书家中都可称得上佼佼者。因为书法一定要有量的积累的。鲁迅的抄碑也有数百万字,这给鲁迅注入了强大的书法功力。加上鲁迅的幼学,碑学大师如章太炎的影响,鲁迅的天才与勤奋,使鲁迅的行书成为独具碑派个性的书家。

鲁迅书简是欣赏鲁迅行书的门径。鲁迅时代的主要通信工具还是书信的往来。鲁迅书信手稿现存二千余通,从使用信笺的选择到通篇布局的讲究,没有一封是潦草敷衍之作,如此数量和书写质量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罕见的。说明鲁迅对每一位受信人的尊重,并且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鲁迅信札随意天然,行书间有草隶,往往一气贯通,章法疏散而形神不乱,起笔落款极为讲究。很多民国文人或书家信札多随意率性而劣端毕见,鲁迅也随意率性却功力毕见。

鲁迅诗稿是鲁迅书法的最高境界。多以楷、隶、行书兼揉,形成鲁迅独特的书法艺术品位。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对书画之最高品格――逸品是这样评说的:“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

鲁迅书法,勘称逸品。鲁迅书体虽“莫可楷模,出于意表”,但鲁迅的字颇得后人喜爱。许多大学校名题字、报头题字、书名集字都以鲁迅字为之,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流行也是最广的。现在仍在发行的许多报纸如《参考消息》、《浙江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广西日报》、《贵阳晚报》、《兰州晚报》、《沈阳晚报》、《钱江晚报》、《新乡晚报》等均用鲁迅手稿集成。《鲁迅手稿全集》、《鲁迅墨宝真迹》、《鲁迅诗稿》及研究鲁迅书法的书籍有越来越多的出版,这说明大众对鲁迅书法的喜爱。

关于鲁迅手稿的收藏,由于鲁迅去世后编辑《鲁迅全集》,在全国广泛征集鲁迅手稿,许广平在编辑《鲁迅书简》时又进行过征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又有中、外鲁迅友人不断的捐赠,流于民间的鲁迅手稿已是凤毛麟角。鲁迅的手稿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也存有少数藏品。

近些年来拍卖市场火爆,但又鱼龙混杂,查近十年的拍卖目录,每年全国许多拍卖公司都拍卖过鲁迅的诗稿、信札等,其中真品绝少,基本为造假仿制。由于拍卖市场的管理混乱、责任心不强及对成交率的追求,使得一些仿品也拍出了很高的价格。一方面说明了一种社会上利益驱动的可悲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鲁迅书法本身也具有的价值魅力。

手稿拍卖创新高

2015年12月4日在匡时2015秋拍“畅怀――历代书法夜场”中,现身一件由鲁迅的日本友人清水安三收藏的一件鲁迅书法作品。这件作品被媒体广泛报道,称为“鲁迅行书偈语”,内容是鲁迅手书的十六个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说明写道:“鲁迅行书偈语,纸本立轴,尺寸:24×20cm,备注:1.清水安三旧藏。2.附木盒,内有清水安三题词:‘朝花夕拾,安三七十七。此书是周树人先生真笔也,思慕故人不尽。添此四字在此,这是鲁迅先生书名也。’。”并附有作品照片。说明中简介了清水安三的生平,并援引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先生的文章来佐证这件稀世珍品的真实性。

这幅作品以75万元起拍,经过来1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304.75万元成交。约合每个字19万元。围绕这幅作品的真伪,收藏界与学术界的论证有很大的分歧,陈子善与黄乔生认为这件作品是真品,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与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萧振鸣认为此件作品为伪,尽管有争议,但此件拍品仍然以高价拍出。

鲁迅手稿,因其文章风骨及人格魅力,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多年来为藏家所重,现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经过几十年的征集,现分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散落民间的如凤毛麟角。近些年来拍卖市场火爆,但又鱼龙混杂,查近十年的拍卖目录,每年全国许多拍卖公司都拍卖过鲁迅的诗稿、信札等,其中真品绝少,基本为造假仿制。拍卖公司有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辽宁、安徽直至香港。

由于拍卖市场的管理混乱、责任心不强及对成交率的追求,使得一些仿品也拍出了很高的价格。一方面说明了一种社会上利益驱动的可悲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鲁迅书法本身也具有的价值魅力。近十年来,各拍卖会拍卖鲁迅手稿时有出现,但假多真少。开始价格都在两三万以下,而近几年拍卖的几件鲁迅手稿,创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的天价。

以几件拍品为例:2013年嘉德春季拍卖会拍卖一件鲁迅《古小说钩沈》手稿,估价60万,成交价为690万。2013年嘉德秋季拍卖会拍出一件鲁迅致陶亢德书信,一页200余字的书信,估价为60万,拍出655.5万元的成交价,合每个字三万元,成为近现代文人最贵的一纸手稿。匡时秋拍的这件鲁迅偈语拍品,大概由于质疑的声音影响了拍卖的价格。紧接着在2015朵云轩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鲁迅致郦荔丞信札》以30万起拍,最后以414万元成交,高出估价10倍。

用三方法辨伪

近十余年来,鲁迅手稿在各地拍卖场中时有出现,但多为伪品。现在的造假技术也越来越高明,有的几乎可以乱真,造假者编造故事,使得真象被掩盖。而拍品一经拍出,又粉饰了伪品,增加了伪品的欺骗性。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而不够规范和不够诚信的市场给这些造假者提供了游戏的场所。收藏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谨防上当。

鲁迅手稿的造假,大部分为仿写,内容多为鲁迅的诗稿,少部分是信札,因为信札字数较多更易露出马脚。仿冒者一般较拙劣,仿品多不能神完气足,劣迹频频,气韵全无,印章仿制拙劣等。少数高仿品极为逼真,采用民国旧纸、旧墨,仿刻印章也用旧印泥。这给辨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鲁迅手稿的辨伪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首先对照已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鲁迅诗稿》,确定原件的收藏地点,拙著《鲁迅的书法艺术》第六章中已将鲁迅手稿出版和收藏情况全部厘清,鲁迅手稿外流情况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仔细辨认笔迹、纸张、墨色;再就是对印章的仔细辨识,这方面是最易出现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