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一鲁迅的越文化渊源和地方文献情结

鲁迅的出生地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古越文化的滥觞之地,其人文精神孑然不群,其典籍文化灿若星辰。"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善生俊异,后先络绎,展其殊才",[1]如大禹、勾践,如范蠡、文种,如计倪、陆游,如赵晔、王充等"俊异"之士,不一而足;《越绝书》被认为是地志之祖,《吴越春秋》开方志之先例,《会稽土地志》、《会稽地志》、《会稽典录》等优秀越地典籍,也无不神韵俱现,"记人"的以人物事迹显灵气,"述地"的以山川地貌传神韵。

鲁迅出生在"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酷爱读书,且一直有抄书的习惯,对故乡的历代先贤和传统文化一往情深。少年时代的鲁迅就对绍兴地方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虽身处异域仍不忘越地先贤,"我绍郡古有越王勾践,王阳明,黄黎洲煌煌人物之历史。我等宜益砥砺,以无先坠前世之光荣。"

另一方面,故乡的先贤和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鲁迅。两者的联系是如此的自然、紧密、浑然一体,以至于无论是鲁迅的学术研究还是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对故乡绍兴,鲁迅深感自豪,认为越地先贤辈出,著述颇丰,又有"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勾践坚确慷慨之志";[3]同时又忧心忡忡,认为"会稽典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4]而且那种支撑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文化精神正逐渐失落---"禹、勾践之遗迹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5]正当鲁迅为此而深感遗憾之时,张澍辑录的《二酉堂丛书》给了鲁迅莫大的启示,"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6]鲁迅非常欣赏。且张澍所录"全是古逸书的辑本,有古史传、地方志、乡贤遗集,自此抄书更有了方向。"(周作人语)鲁迅遂怀着唤醒麻木民众的良好愿望和抢救文化遗产的紧迫心情,夜以继日地搜集、辑抄、校勘、整理各种越地文献,为绍兴地方文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鲁迅在辑佚、校勘方面的成就

鲁迅潜心致力于文化典籍的爬梳整理工作,精心耕耘在这片日见荒芜的古文化典籍的园地里,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鲁迅一生辑校了大批的优秀文化典籍,据专家统计达50多种。鲁迅校勘《嵇康集》,前后10遍,时间长达20年之久,抄写稿达4部,这是鲁迅整理文化典籍中用力最多的一部。

鲁迅遍访会稽山下的禹陵、禹穴、禹庙,著有《会稽禹庙空石考》等,对空石的由来、文字刻凿的年代以及后人的种种说法作了严谨的考证。

为了辑录《越中专录》,鲁迅翻越故地山川搜寻越中墓碑、金石拓片。曾收集到《秦始皇会稽刻石》、《王羲之兰亭刻石》等碑文拓本。"颇锐意搜集乡邦专甓及拓本,而资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仅砖二十余及拓本少许而已。"鲁迅对绍兴地方文献的搜寻与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始终是个现实感很强的战士,整理优秀的文化典籍,有其深厚的寓意。为了"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9]为了唤醒麻木民众,激起思乡爱国之情;也为了"开拓越学,俾其曼衍、以至无疆",[10]鲁迅前后花了近19年的时间(其间几度搁浅),辑录有关会稽的古代历史、地理佚书,不厌其烦地对家乡史志书籍进行全面认真的查访,并进行严肃仔细的考证、抄写、辑录和校勘,最终于1915年完成《会稽郡故书杂集》并正式刊印。

三鲁迅对方志的贡献

我国的地方志书卷帙浩繁,堪称世界一绝,鲁迅对各个时期的地方志书,不仅努力索寻、广泛涉猎,还进行科学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更可贵的是积极参与编志实践。

鲁迅辑录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一改宋以前旧志以地理为主的倾向,以大篇幅介绍名人轶事,着重表彰爱国之志,以增强资料性,提高史料价值。《会稽郡故书杂集》全书5万余字,是一部较完美的关于古会稽郡史地佚书的辑本,堪称古方志辑录的光辉典范,是鲁迅对绍兴地方志辑佚整理工作中的一部最主要著作,填补了绍兴地区旧方志的许多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利用价值。

鲁迅对绍兴方志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辑录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重要文献,更重要的是对方志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诸多创新,对方志的理论和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方志的意义和作用赋予了新的涵义,强调了方志"存史"、"教化"、"资治"的作用。

四鲁迅的目录学成就

鲁迅非常关注目录工作,最典型的例子是编制《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绍兴八县即指原属绍兴府所辖的山阴、会稽、余姚、上虞、嵊县、诸暨、萧山、新昌八县。[13]鲁迅普查遍访,选取绍兴籍著作78种,集中编入《绍兴八县乡人著作》,收录的有素有我国地方志鼻祖之称的《越绝书》,有东汉初年,山阴赵晔著述的《吴越春秋》,有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王思任的《奕律》等明末遗民著述,也有鲁迅非常看重的宋代《嘉泰会稽志》、《剡录》等等。鲁迅后来利用《嘉泰会稽志》整理了不少地方文献。

《绍兴八县乡人著作》这一目录的编制,足以说明鲁迅对"绍兴人所写"的乡贤著作和"写绍兴"的乡邦文献给予了同样的热情和关注,他刻意搜集、努力搜寻他所能见到的"越先正著述",并将此汇集成册,鲁迅把这一工作视为"蚁子负山之业"。

鲁迅除重点关注《绍兴八县乡人著作》所收录的乡贤著作外,还非常重视明代张岱、朱舜水,清代章学诚、李慈铭等人的乡贤著作。当然,鲁迅最关注的还是魏晋时代的有关会稽乡贤的著作。

徐小蛮同志说"鲁迅先生辑录古籍……大都是魏晋时代会稽人的著作或有关魏晋时代会稽人的著作",这说明鲁迅是"以会稽郡为横坐标,以魏晋时代为纵坐标"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的。

鲁迅花了多年的心血搜集、整理出大量的地方文献,大规模地编制《绍兴八县乡人著作》,为越人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不可多得的关于地方文献的财富。超级秘书网

五鲁迅对文献资料的保护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应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工作。鲁迅在任职期间,苦心孤诣地保护我国的重要典籍与历史文献资料,多次以教育部的名义,征集重要文献入藏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即京师图书馆,奠定了今天北京图书馆丰富馆藏的基础。

1912年京师图书馆开办之初,鲁迅就以教育部的名义咨调各省馆书局所刻书籍入藏该馆。当时,浙江、江苏、福建、湖北等省均陆续将官刻书籍缴送该馆。

地方志是文史工作的重要资料。1916年10月,鲁迅以

教育部的名义咨各省区饬属征取最新志书。咨文要求各省区"转饬所属,征取最新修刊之志书。其未经新修者,取最后修成之本,径行邮送本部",转交京师图书馆庋藏。

金石拓片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料。1916年10月,鲁迅又以教育部的名义,咨各省区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等拓本。咨文说明了图书馆收藏碑碣拓本对于"发皇国华,阐扬学艺"的重要性,"为此咨行贵署,请烦查照转饬所属,凡系当地著名碑碣石刻,各托一份,径送寄本部",转交京师图书馆庋藏。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不仅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资料,还创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文献资料的内容。鲁迅将其中的许多著述,赠送给京师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予以保存,这其中就有很重要的关于绍兴方志的《会稽郡故书杂集》等等。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39.

[2]郑择魁."开拓越学,俾其曼衍"-鲁迅与越文化[J].绍兴师专学报,1990,(3).

[3][4][5][7][8][9][10][14][15]陈方竟.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2,(2).

[6][13]邱永山.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J].鲁迅研究月刊,1995,(10).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2篇

 

当今社会,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提出:“影视片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它还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服务。”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求知途径

 

影视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影视教育向语文学科自然延伸,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把它融人语文学习资源建设中和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观察、解读、演讲及写作能力影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

 

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影视教育的目的。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可作为学生解读课文的切入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深人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使学生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视作品思想和某个场景进行解读评议、写作演讲,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

 

极性

 

影视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是学生获取美感的重要源泉之一。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一项合适的影视教育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逼真的音响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通过观看影视片提升了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延伸

 

影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将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突破了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使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自信的品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增强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0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了“爱国、立志、成才”的“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中小学生校园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徐汇区一所学校结合高一语文的鲁迅作品课,以鲁迅先生为揩模,以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引领学生,借助《鲁迅》电影观摩,开展“鲁迅”影视主题活动。

 

(一)“鲁迅”影视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环节

 

1.组织全体学生观摩电影《鲁迅》,直观逼真地带领学生走近鲁迅。

 

鲁迅先生最后十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句慷慨之词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看完影片之后,他们写下了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2.在语文课上品读鲁迅作品,体会民族之魂形象。

 

当看过的镜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中再现时,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文学作品的深奥与耐人寻味,伴随影视形象的记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鲁迅先生的战斗形象和慈父形象震撼着师生的心灵。

 

3.走出电影,走进社会大课堂,理解学习鲁迅的意义。

 

影视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贡献,理解今天学习鲁迅的意义,高一年级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与实践活动

 

(1)收集鲁迅的资料,梳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认识鲁迅以笔战斗的光辉一生。学习鲁迅文学作品,认识其深刻与伟大;对鲁迅作品分类归纳,辨识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特点与意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鲁迅的“韧”的战斗形式,了解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鲁迅不朽的力量,鲁迅民族之魂的核心正是鲁迅先生那赤诚的爱国之心。

 

(2)参观鲁迅纪念馆。在教师带领下,研究小组参观位于虹口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走进伟人,回顾他光辉的一生。

 

(3)瞻仰鲁迅墓。研究小组瞻仰鲁迅墓,寄托学生们的哀思与崇敬之情,并将参观的照片和整理的史料带回语文课堂,展示、汇报、共享资源。

 

(4)瞻仰龙华烈士陵园。研究小组参观龙华烈士陵园,瞻仰左联五烈士墓碑,寻访鲁迅先生战斗的足迹,为了“忘却的纪念”,认识“生命更有意义”的主题。

 

(二)“鲁迅”影视教育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影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影视教育与社会课堂相结合,影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媒介。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作品也较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作品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鲁迅影视系列主题活动中,高一年级各个班级的鲁迅研究小组深人探究,取得了学习、研究鲁迅的多方面成果。

 

一是解读鲁迅。研究小组各自选取电影《鲁迅》中的一个场景,以相关的鲁迅文学作品和其光辉的生命片段,来解读鲁迅的思想。二是演绎鲁迅。慷慨激昂的朗诵、惟妙惟肖的影视配音、别开生面的鲁迅演讲再现、模拟采访鲁迅等表演,让学生走近鲁迅。三是学习鲁迅楷模。通过多元的影视主题活动,激发其参与,借助学习的怡情与迁移作用,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激发爱国激情,弘扬民族精神,点化“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德育目标。四是化为行动。汶川灾情,牵动学生们的身心。祈祷的烛光不会熄,血脉相连民族凝聚力不可摧,师生以义卖、捐款的实际行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时代责任感。这是时代的民族之魂,鲁迅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坚强不屈。

 

借助影视这一综合艺术媒介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让学生走近鲁迅,让学生怡情自养,在研究活动中感触鲁迅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操。文学与影视相结合,深刻与形象相结合,让学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形质俱美的效果,促进了语文教学,充分展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鲁迅”影视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课堂。师生从参与者最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研究的创造力,共同打造了一堂属于师生自己的影视与语文教学课。

 

三、发挥彩视教育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索视角和全方位的感知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维的信息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的精神、人文、科学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掘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价值,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影视教育资源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此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教师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认识、选择和把握影视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应用价值,将有价值的影视作品富有成效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成为具有更多影视知识和语文教学经验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担当着影视教育前期准备和教学设计的责任,要做好有关影视作品信息方面的储备和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些具有良好的启迪性、独特感染力的影视资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影视教育活动

 

影视教育是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的。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影视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属于名著、名篇,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名著中深奥的思想。将这些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引进课堂教学,可以真实生动地展示这些名著的时代背景、情节、人物,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和事迹、影评课、参观访问等影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间的局限,走近作者,缩短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辨识与探究,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三)将影视中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内化

 

审美情感具有选择交流、益智创新的功能,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像,创造美也需要想像。而这种想像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影视教育资源的特点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画面生动、赏心悦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学生获取审美情感的重要源泉之一。

 

审美情感的内化,重在形象感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教师要把影视最感人的画面和场景融人语文教学,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情节和镜头,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理解、认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陶冶审美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感情的内化。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人文熏陶的增强,经历多次的审美情感的内化,由感知理解转化为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崇尚、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质的飞跃和升华。

 

(四)引导学生对影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影视作品丰富的内容题材及形象感人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扩大了学生的感受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加深了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要运用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场景,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影视自主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对由观看影视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研究讨论的材料,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层的理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

 

合理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宜、适当和适时地引入影视作品。适宜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让学生看得懂的、普遍喜爱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片。适当,就是克服随意性,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影视作品,有计划地开展影视教育活动。避免以影视画面替代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讨论,避免因过度的影视教育活动加重学生的负担。适时,就是配合教学进度,切合讨论的氛围,在讨论转折或者高潮处,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或社会上、学校开展的重要活动,放映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受到深刻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梦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语文学刊,2004,(12).

 

[3]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3篇

宋时娟女士的文章,披露了尘封已久的为已故孙中山举行基督教祈祷礼这一历史细节的真相,写得原原本本,有根有据,详尽可读。我在退休前读过两遍的《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有两处提到为孙中山举行的基督教祈祷礼,可惜邵氏日记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我读此书,也忽略了基督教祈祷礼这一重要历史细节。读了宋女士的文章,随即从书架取下邵氏日记,找出以下两条史料:

“(3月17日)午后鲍罗廷因孙科等主张于十九移灵之期,为 孙 公在协和医院教堂举行耶教祈祷礼,与孙科等抗议甚烈。”(第132页)

“(3月19日上午)十时顷 孙公灵榇自协和医院至礼堂,由家族等举行耶稣教祈祷式。十一时后,灵榇由协和医院行经东长安街向中央公园进发。”(第133页)

第一条史料已为宋女士所征引。我由宋女士的文章及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想到,要弄清、说清长期被刻意回避、隐瞒、否认的历史细节,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里附带说一下,史料价值很高的邵氏日记只印了2000册,有人跑了南京的几家图书馆,包括南京最大的图书馆,都没有借到。不知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没有可能重印此书(差错较多,须一一订正)。

读了石湾学友的文章,感触甚深。主要一点是:不但鲁迅的著作影响深远,而且他骂人的话也影响深远。鲁迅骂梅兰芳,殃及池鱼,几十年后,在“”中,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庚因为在1959年吸收梅兰芳入党,遭到批判。鲁迅骂顾颉刚骂得很凶,骂他“红鼻”“梅毒菌”等等。顾颉刚在“”中被批斗,并被罚每天早晨到所在单位扫地一小时(扫了一个月,当时已年逾七旬)。日记被抄走,作为“罪证”。住房被迫让出三间,供三户人家居住。他遭此厄难,原因之一是被鲁迅骂过(也许是为缓和关系,当年顾颉刚曾登门拜访鲁迅,被鲁迅轰了出去)。

陈漱渝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深知为鲁迅立传的甘苦。他在文章里谈到了鲁迅到西安讲学。《蒋廷黻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3月版)对此事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蒋氏在书中说,“1925年(应为1924年)春,陕西省省长刘镇华派代表至平津,聘请著名学者暑期到西北大学演讲。与我同行的尚有16名学者……在西北大学夏令营演讲是很辛苦的。那儿的学生比平津的年纪大,像人面狮身似的坐在教室里,他们太没有礼貌,不是喧闹就是打盹。”(第118页)演讲人中有鲁迅,他出版过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他在西安所讲的仍为他那本书中的旧套。……他和我们相处不仅很客气,甚至可以说有点胆怯。……人们绝不会料到他居然是一个文学与政治纷争中的重要人物。”(第119页)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征引史料很多,都是大段古文,]有相当古文功底的人读起来会感到困难。胡适曾批评鲁迅这本书评论太少,鲁迅表示接受。1923年12月28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论断太少,诚如所言。”鲁迅在西安讲《中国小说史略》,那些学员未必能听得懂,未必接受得了。鲁迅这次讲学共计12小时,得到的报酬是讲课费及川资300元大洋。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先生逝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写信的人叫许广平,收信的人叫朱安。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鲁迅当时的“现任”与“前任”。

世人多谈论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忘年之恋,她是他的“小刺猬”,他把写给她的情书刊登见报,公之于众。

世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个女人,拔掉全身的刺,挥霍所有的时间与希望,却连鲁迅先生一句“再见”都没等到。她就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

她嫁错了门,爱错了人。这个自己盼了五年方才到来的丈夫,是她的婆婆谎称自己生病,将他骗来才与她完婚的。

是啊,他新派,而她传统;他留洋,而她裹着小脚;他有他的全世界,她却把他当成全世界。

关键是,他对她没有爱啊:“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第一天,洞房花烛,她静守孤独。第二天,她到祠堂,他回了书房。第三天,她守着家,他去了日本。

1906年到1919年,这一守,就是十三年。

1919年,朱安随鲁迅先生北上搬家。就算每天的交流只是寥寥数语,清清淡淡的家长里短,她也知足,她以为自己的努力终究会换来鲁迅先生的哪怕一点点侧目。

然而许广平出现了。广平年轻,与鲁迅先生有说不完的话;时常造访,鲁迅先生便如沐暖阳,而朱安便成了灯泡;广平是他眼中爱情该有的样子,而朱安则变成了那枚钉子;广平是朱砂痣,亦是明月光,而朱安呢,甚至连蚊子血和米饭粒都不是。

她痛苦,可她真大度。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他爱着的人在她面前恩爱,还有了身孕,她却只能释然,对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1936年,先生走了,他的死讯,是广平写信告知朱安的。

她把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广平与鲁迅先生的孩子周海婴如己出,还邀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她给他们写信表达想念,直到病危临终,都对两人念念不忘,这种体贴,让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依然感怀不已。

或许是因为,她爱他,所以爱屋及乌,把他们都当作至亲。

朱安一生清苦,但拒绝任何救助。鲁迅先生去世后,她深知鲁迅先生与周作人反目,故不接受周家人的资助;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她也分文未取;有人想用钱交换鲁迅先生的遗作,她皆当场“逊谢不收”。

她爱他,爱到就连他走后,都不愿用自己哪怕一丁点可以过舒适生活的可能,去做哪怕一丁点会毁坏先生名誉之事:“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这种爱,一直持续到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刻,“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不求被他爱过,但求死后也能伴其左右。

鲁迅先生的资料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16鲁迅自传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5、鲁迅自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其准备制有鲁迅1898~1930年主要活动的图表(为缺省表,有若干空白格)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解说: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敕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共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解说: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三是研习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解说: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2)再读课文(读第2、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