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苏州的诗句

描写苏州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苏州的诗句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张继;《枫桥夜泊》;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约715年―约779年),字懿孙,一说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与刘长卿同为御史,担任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和盐铁判官等职。他一生创作了不少旅游题咏诗。他的诗多用白描手法描写自然风景和反映民生疾苦。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四十余首。著有《张祠部诗集》。

诗题“枫桥夜泊”。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以西十里的地方;泊:停船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在枫桥夜晚停船。写的是夜晚在枫桥停船靠岸时的所见所想。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乌啼:乌鸦叫;满:布满。这句诗的意思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寒冷的霜布满了天空。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愁:陪伴着忧愁;眠:睡觉。这句诗的意思是:江岸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我这个忧愁的过客寂寞地睡着。以上两句,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寂静的环境中,月亮西沉,寒鸦哀叫,夜空布满了寒霜。这是一个多么寒冷、寂静、凄凉的深秋之夜啊!那无语的江枫、昏暗的渔火,都令诗人愁上心头,辗转难眠。一个“愁”字,反映出客居船上诗人的忧愁心境。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苏州市的旧称;寒山寺:在苏州市枫桥镇;寺:寺院,也叫庙,是僧人居住的地方。相传曾有一位会做诗、名叫寒山的和尚住在这座庙里,因而得名。这句诗的意思是:苏州市城外有一座“寒山寺”。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就是半夜的倒装用法;钟声:是指寒山寺里敲钟的声音;到:传到;客船:指诗人居住的船。这两句诗语言朴实易懂,但其含义是余味无穷的。这也正体现了诗人“事理双切”“不雕而自饰”的艺术风格。

《枫桥夜泊》这首诗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在一起,所写景物的远近、位置、层次都调配得十分和谐巧妙。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词语,把夜泊枫桥所看到、听到的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称绝。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描绘了苏州城外古迹“寒山寺”的夜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怀。这首诗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也因为张继的这首诗,“寒山寺”才成了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

关于诗的朗读。(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题中的“夜”字后停顿的时间要略长些。“夜”字要读重音,因为诗中带有愁思,所以朗读时可读得低沉一些。读第一句时,在“落”“啼”“霜”三个字后都要有一个停顿,尤其是“啼”字读时要拖长一些,这三个字都要读重音。第二句在“枫”“火”“愁”三个字后要有一个略带停顿的拖长音,这三个字也都要读重音。“对愁眠”三个字读时既要顿挫又要低沉一些,以体现诗人忧愁的情感。第三句的重音应放在“寺”上。“城外”后停顿略长些,它是“寺”所处的方位。第四句要在“钟声”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顿,“钟”字要读重音,让人感到好像在倾听那从寒山寺里传来的阵阵钟声,而句尾的“客船”应读成下降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多重意蕴和独特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男,吉林双辽人,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第2篇

注释:

①亭下水连空:是说快哉亭下临长江,水天相接。

②湿青红:是说亭台的窗户涂抹上的青红油漆还未干,色彩鲜润。

③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在今扬州市内。

④欹(qī)枕:斜倚枕头。欹,倾斜。

⑤“山色有无中”句:此为直接引用欧阳修的《朝中措》词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⑥“兰台公子”三句:指春秋时楚国兰台令宋玉《风赋》中称清凉的风、令人心宁神爽的风为雄风,是大王之风,又说起于穷巷之间,带着污浊腐秽之气,会使精神凄惨、生病发热的风,叫做雌风。 天籁:大自然的声音。

⑦浩然气:这里借用孟子语意。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赏析: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第3篇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但诗中绝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更多的是诗人灵性的抒写。因此,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定要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此时境遇来具体体悟解析。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愫的审美所在,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融情于景,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意象特征及其寓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作为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细雨”这一意象来营造宁静、恬淡环境气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约客》用“蛙声”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悠闲的心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对诗歌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为表达诗歌特定情感服务,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同流合污;或是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生活;或是复返自然,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营造出一种清丽空灵的意境,其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的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

3.领会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时,不应停留在字面的浅层意义上,更多的时候,而是要结合作家生平遭际以及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诗歌当中蕴含的深意,即“知人论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方得鉴赏之妙。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诗下对作者有一个这样的“注”:“作者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有了这样的背景,再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不难发现,这里作者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典,表达自己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他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渲染、白描等。其中从听觉角度来说,有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两种手法,其区别在于表达的重点不同,前者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显现出了月夜之下山中的静谧之感。从视觉角度分析,有不同色彩组合映衬给人以“如在眼前”之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会运用一些描写技巧:渲染,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极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此外,还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下面我们以2006年辽宁卷苏轼《东坡》为例,来分析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

东 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在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中,苏轼很少出现,他似乎与山水田园关系不大。但诗下的注释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它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境遇,而苏轼此人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性格和诗歌风格都很明朗,这一切都便于我们“知人论世”。东坡对当时的作者来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苏轼躬耕其中之后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在月亮清辉的照映之下,东坡之景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能够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视险如夷、以险为乐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下面来看看当年对于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考察的,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思路从中也可见一斑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中吕】朝天子?西湖

【元】 徐再思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注释】

①朝天子:曲牌名。②里湖、外湖: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③销金锅:比喻挥金如土,用钱如沙,像销金的锅子一样。④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

【翻译】

西湖春*无处不在,它兼有真山真水和真画图之美,湖水澄澈明净,就像是玲珑美玉。面对西湖,它添人酒兴,给人灵感,它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美。西湖如此之美,一年四季游人不断,人们花在西湖上的钱难以数计。西湖又因苏堤、梅花墓而更显得清雅恬淡。

【赏析】:

《朝天子?西湖》是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作品。这首小令从多方位、多角度描写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是难得的写景佳作,也充分表达了作者赞美西湖处处春*可餐,令人流连忘返。

这是支描景小曲,描写西湖之美。诗人眼中的西湖,有如“天堂”,诗融宋苏轼、柳永状西湖诗词为一体。绘出西湖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晴阴皆美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同时于自然之景中有游船、笙乐等人的活动,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赞美西湖生气盎然、甜美和熙、胜似“天堂”,溢美之词漾溢其间。

【阅读训练】

(1)读此曲,不禁让我们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哪个诗句?

(2)适中的“老苏”是指______,“老逋”是指_____,“杨柳堤”是指_____。

(3)全曲前四句“写景”,后四句“_______”。

(4)此曲描写西湖的湖光山色,描写西湖的繁华,但最后却落在了象征“高雅”和“____”这两个点上。

(5)作品中“宜晴宜雨”使人不禁想起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中“ ”的诗句;“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中,“老苏”指 ,“老逋”指,“杨柳堤”指 ,“梅花墓”指 。

(6)全曲前四句重在写景,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 ;后四名旨在抒情,引用“老苏”和“老逋”的故事,虽然没有直接发表议论,只把两个人名、地名罗列在一起,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意象,表达出的感情是 。

【参考答案】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苏诗、林逋、林逋墓)

(3)(抒情)

(4)(恬淡)

描写苏州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梅花 遗恨 气韵 梅格神韵 思想心理 艺术 人格

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但它真正大量进入诗坛却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梅花因其特有的“梅格”而成为诗人们钟爱并争相描摹吟咏的对象。宋代文坛的“多面手”苏轼就有大量描梅摹梅咏梅叹梅的作品。

苏轼“夯实了文化修养的功底,磨练了独运文字的匠心”,曾以书文歌赋和旷达胸襟为后世所景仰。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对自己后半生所作的客观总结,遇赦北返的心情固然可喜,但世事的沧桑巨变和岁月无多的感慨萦绕胸中,此时看到金山寺里自己的画像,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题就了这首小诗。苏轼的伟大并不在于让后人怜悯他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而是在于能够领略他面对打击后表现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旷达的人格魄力。

苏轼不仅唱大江东去,也在吟咏着“梅”一样的心绪,“梅”一样的情怀,于是“梅”便成了苏轼笔下不可或缺的景物。从苏轼对梅花的描摹中,可以看到苏轼不断成熟的思想心理和逐渐旷达的高大人格。

第一、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贬谪生涯的种种遗恨

苏轼笔下的梅花有寄托遗恨、表达惆怅的一面。在他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口中,那种渴望被理解的心愿欲说还休,那些身处逆境和未能施展抱负的惆怅与遗恨曲折委婉。如《阮郎归》: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

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

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而在又以闺中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又如《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诗中的梅花开在“草棘间”,伴随风雪“渡关山”,并具有“开落两堪愁”等特点,均可看出此时的梅花是诗人自比。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死里逃生之后虽有虚授之职,但实际上如同流放。

“的皪”的梅花尽管天生丽质但开在草棘间而无人欣赏,又被东风吹落殆尽,无论是开是落都无人问津,这是怎样的哀怨凄凉之感。这里梅花的遭遇就是诗人的人生写照,身处逆境的飘零之感,怀才不遇的沮丧情绪,无人宽慰渴望理解的孤独心寒,熔铸成了挥之不去的惆怅和道不明了的遗恨。再如《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开篇用“玉骨”和“冰姿”来赞誉梅花的坚贞和仙姿丽质,接下来以极富神话色彩的“海仙遣探”来表达对梅花的艳羡。“素面”和“洗妆”两句则表现了梅花的自然之美,“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风姿跃然纸上。末句说明拥有高洁情怀的梅花已随“晓云”飞逝,与同样洁白的梨花绝难同梦。

《西江月》作为一首咏物词,风姿绚丽,梅格高雅,形神兼备,韵味深长,是咏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但只要联系词人贬谪惠州的经历,就知道此词还是一道悼亡词。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也说:“(东坡)又作梅花词曰:‘玉骨那愁瘴雾’者,其寓意为朝云作也。”朝云姓王,杭州人,东坡侍妾。朝云随他天涯海角、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深情挚爱。东坡远谪岭南时,曾劝朝云离去,她执意不从,三十四岁便死于惠州,葬于梅树下。由此可知词中的“梨花”应是词人自指,说明从此以后与朝云不能同梦。与痛失至爱相较,东坡的贬谪生活并不算什么,只是朝云那有如“玉骨”“仙风”的姿态还历历在目,那万里投荒的坚贞情感还清晰可见,怎不教人肝肠寸断。

此节三首,总体反映了苏轼从“抱负难施”至“贬谪黄州”再到“痛失至爱”的愁苦历程,其中一首比一首更为痛心,一首比一首更为抒怀。

第二、关注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就咏梅而咏梅;也没有因遗恨而遗恨,他在痛定思痛之外,也反映了对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坚毅和韧性人格支配下的巨大进步。

这类作品表现他关注生命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在这里梅花的意蕴就不仅仅是上一节中的遗恨和痛苦,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价值的关注。如《红梅三首(选一)》:

雪里花开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