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行朗诵

琵琶行朗诵

琵琶行朗诵

琵琶行朗诵范文第1篇

2005年夏季的一个星期日上午,我们几位石友相约驱车到汉江边捡石头。经过半个小时的行程,来到郧县彭家岗村的一个江滩。五、六位石友排成“一”字形,地毯式地向前搜寻。一位石友说:“这里与郧县县城一江之隔,石友们经常来捡,不会再有好石头了。”另一位石友说:“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嘛!”就这样我们坚持在江滩忙乎了一个多小时,几位石友都一无所获。临近午时,骄阳似火,大家都大汗淋漓,口渴难忍。有人提议,下水游会儿泳再捡吧!石友们都齐声响应。会游泳的几位石友很快就游到江中去了,只有我这个“旱鸭子”在江边望水兴叹!只好在浅水区“狗刨式”游玩,累了就躺在江边泡着歇息。举目远眺,清澈的江水映衬着县城的倒影,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岸边白杨树高拔挺立,在江风吹拂下,发出啪啪的响声。浪拍沙岸,沙流石现。忽然我看见不远处的沙中出半截石头,急忙过去用双手刨,很快就刨出一块表面光滑的硬砂岩石。我举着这块奇石,高兴地大声呼喊着:“快来看哕!我捡到好石头了!”石友们听见呼喊急忙游到岸边围着观看,问我在哪里捡到的?我说挖沙掏宝呗!石友们都按照我说的方法,沿沙岸刨沙掏石,不到一个小时,石友们都刨出了自己喜爱的奇石。

不久前,石友聚会,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我们一起到老徐家喝茶品石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OK!”

到我家后,还不等老伴将茶沏好,石友们就挤进书房,激动地摸摸这块,品品那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位石友拿起我的这块硬砂岩石时,大声嚷道:“快来看,好像个‘棒棰’啊!是不是专门捡了给嫂子洗衣服用的?”另一位石友看后却说:“你才是个‘棒棰’!这像个‘土琵琶’。”说着说着就抱着奇石边弹边唱:“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大家都跟着唱啊!跳啊!坐在一旁翻阅杂志的女石友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夺过这块奇石抱在怀里。这一抱不打紧,我突然脱口而出:“这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石友们的喧闹声嘎然而止,都集中精力品“琵琶石”。详观此石,石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你看多像‘琵琶琴’,上面长的石筋多像琴弦啊!观之有形,听之有声”,随口朗诵起《琵琶行》中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只言片语,诵不成句。见此情景,我索性从书橱里取出唐诗集,摇头晃脑地给大家全文朗诵起来,全诗616言,脍炙人口。石友们越听越来劲,观石听诗,仿佛听见“琵琶女”弹奏的《霓裳》和《绿腰》的美妙琴声。石友们大都被奇石与古诗所陶醉,有的石友也为《琵琶行》而悲切伤感,久久不肯散去。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我作为“琵琶石”的拥有者,在品石赏诗的欢乐中,更加感悟到觅石之苦、养石之情、品石之道、赏石之乐与奖石之悦!

琵琶行朗诵范文第2篇

一、深情诵读,体验音韵美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的诗词鉴赏,要求学生不仅要识记诗词中的疑难生字、生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还应当充分体会诗词语言的音韵之美。诗词之“美”,主要因素之一是音韵之美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诗词,在记忆诗词名句的同时,感受作者写作手法中关于音韵的表达,充分体会诗词的音韵之美。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将进酒》时,向学生介绍《将进酒》本身是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要求有一定的音韵之美,而作者李白的填词,更将这一种音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教学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诗词中的疑难字词,如“金樽”“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等。在此基础上,我介绍了这首词的作者李白当时的处境以及创作这首词时的心境,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学生理解后,我要求他们多次诵读这首朗朗上口的诗词,感受这首词意思表达深邃、完整之余,所蕴含的那种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并要求学生记忆诗词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诵读,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诗词音韵表达手法的理解也有了质的提升。

通过让学生们在熟练的识字断句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进行诵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美的语言中陶冶自身,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悟诗词中蕴含的音韵之美,从而升华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诵读,让他们在逐渐熟悉诗词语句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对音韵美的理解。

二、推敲词句,感悟语言美

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学科,而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诗词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更加经典与简洁,是诗词教学重点研读的一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诗词词句的推敲,思考诗词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仔细感悟诗词语言中所蕴含的美。

比如,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诗词中生字生词以及本身大意的同时,欣赏诗词中所用的好的字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之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语言精妙的古诗词,如《琵琶行》《锦瑟》《声声慢》等。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琵琶行》一课时,引导学生先自行品读诗词,结合课后的注释进行全文的朗读,在熟悉诗词中的生字生词的过程中,先行感悟这首词中所用语言之精妙。学生品读《琵琶行》这首词后,我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讲解。如“琵琶声停欲语迟”就十分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欲语还休的娇羞;再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用曲调未成却情感表露突显出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愁绪满肠的模样。之后,这首词又用“大珠小珠”“幽咽泉流”“银瓶乍破”等词语,惟妙惟肖地表达出了琵琶女一手琵琶技艺之精湛,为之后词中所描写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埋下伏笔,也为一场琵琶演奏画上了余音绕梁的符号。

古诗词中有许多语言非常精妙的诗词,不仅在朗读的时候让人觉得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在情感的表达和景物的描写方面,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仔细去推敲诗词中的用词,感受作者所用的字词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为自己理解文章大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捋清思路,强化意境美

诗词鉴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诗词意境之美的鉴赏,它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功底,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诗词中一些意象的表达来体悟诗词背后蕴含的意境之美。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充分体悟意境之美,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大意。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虞美人》一课时,先教会学生“雕栏玉砌”“应犹在”“朱颜改”等较难理解的部分,又给学生讲解了《虞美人》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人李煜本是一国国君,怎奈痛失家国、流落异乡,心情尤其郁闷。结合作者这一遭遇和时代背景,我再要求学生进一步地诵读课文,体会词中“愁绪”情感的表达、“故国不堪回首”的感伤以及“只是朱颜改”的无奈,它们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描写突显出来的。而这一系列意象的表达,背后蕴含的是 “凄凉之美”。为学生捋清诗词的思路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对这首词中的意境有了新的感悟,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就表达出了词人愁意之绵延不绝。

只有捋清了诗词大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意境之美的体悟,才能够促使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们仔细推敲,在推敲过程中进一步捋清诗词大意。

四、链接生活,升华情感美

每一首好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诗人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的催化,同样,想要全面透彻理解一首作品,也要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引导他们链接生活,链接诗人的生活环境,深度体会诗人情感,链接自己的生活环境,升华个人情感,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高度。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先要求他们看一下课本上的注释初步了解一下诗人。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与学生共同欣赏这首诗。我对他们说:“你们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与写作风格品读一下这首诗,总结一下本诗主要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开始细品这首诗,之后回答:“我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描写优美的春月夜景;二是表达宇宙之大、人之渺小,侧面写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三是表达离家愁绪、思家心切。”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对学生说:“你们也清楚诗人是以月寄情的,那么大家结合一下自己生活的环境,说说你独自站立在月光中时的心境。”学生们纷纷开始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然后回答说:“当我独立在月光下时,月亮给我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它能够使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也会让我感到一丝孤单。”

琵琶行朗诵范文第3篇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47-02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1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2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琵琶行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方法

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琵琶行朗诵范文第5篇

出示《琵琶行》相关图片,图片内容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让学生根据课文诗句识别。

问:可不可以把图片中的青衫白居易换成穿红袍的白居易?

答:不可以。唐代四、五品的官员穿红袍,八品九品官穿青衫,而白居易只是个从九品的散官,闲职一个。他由红袍变青衫的经历正反映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因武元衡事件被贬九江。

白居易在九江偶遇琵琶女,听其弹奏,听其倾诉,竟感慨万千,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可见他是动了“情”。他的“情”迸发出来,就成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无情不成诗 ,鉴赏诗歌的根本就是鉴赏诗歌的情感。那么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宣泄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大诗人白居易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年一叹吧!

二、 整体感知诗文

问题:概括各段大意。

提示: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根据诗中叙事把握作品思想情感

问题:诗中主要写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各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是否能品味出诗中的情感主旨呢?

1.首先看琵琶女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情感变化如何。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琵琶女:

第一阶段:貌美艺高,欢乐得意。

第二阶段:年老色衰,独守空房。

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

2.学生单独诵读,要求读出由欢乐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3.如果把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分为两个阶段,试根据课文内容概括。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第二阶段的生活,再根据第二阶段的生活联系背景及曾穿红袍的介绍推想第一阶段生活。

第一阶段:位高名重,诗酒相娱。

第二阶段:谪居卧病,地僻无友。

4.思考:根据这两个人的经历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小结:琵琶女从京城流落到九江,她心中充满了对悲苦命运的幽怨和愤懑;白居易从京城被赶到九江,他的感慨中同样充满了幽怨和愤懑。两个同样幽怨愤懑的人,自然容易心灵相通,同病相怜,自然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所以,把握了叙事中人物的命运就把握了诗歌的情感。

四、根据音乐描写品味人物情感

1.问题:这两个命运相同但却素不相识的人是因为什么坐到了一桌宴席上的呢?

提示:琵琶声 (音乐)。

2.问题: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情变化?结合表1思考。

3.问题:琵琶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和心情变化?

提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4.问题:试仿照上一个小结的形式,从琵琶女弹奏音乐的效果和诗人听音乐的感受两方面做一小结,品味出这段音乐描写是如何揭示主旨的。

小结:琵琶女用音乐宣泄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白居易从音乐中听出了命运的坎坷悲伤。不需要语言,音乐沟通了两人同样的伤怀,这种心心相通不正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感吗?这叫诗人怎样不感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结语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最后用一首诗作结: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衡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