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相

琵琶相

琵琶相范文第1篇

你的梦留在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的烟水江南。呤着,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你的心遗落在悲凉纵横的仕途。

只是税务监理的小官,晏几道,这个名字,终其一生都萦绕着无人可解的寂寥。不愿依附父辈荣荫,不愿受世俗约束是生性高洁的他。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写下溢满相思的文字,晏几道的心事荒凉。人生一梦,得一知己,多么不易。琵琶弦上,谈的是寂寞,诉的是午夜无从成眠的相思。

那一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风中发带飘飘的你和小苹初见,心似莲花,只一眼便,花开似锦。离别的痛楚,世俗的羁绊。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年代,词人的心,是否就会少了那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的清冷?

也许,我们该自私的庆幸,那样的年代,造就了后世推崇,措辞婉约,工于言情的你,晏几道。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如果可以,多想与痴恋的女子相依相伴,世俗的羁绊,是词人心里无法逾越的城墙。寄意文字的他,何曾不知,情事烟云,聚散都是身不由己。

举杯对影自酌,一杯是苦,两杯是殇。醉在思念的八百里烟波,那衣上酒痕,诗里相思,点点滴滴,字字句句,都有关凄凉。烛影摇红,夜深人静之时,是否只有,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放纵自己沉浸在青楼,歌风扇舞的颓靡中。彩袖殷勤捧玉钟,你的笑容是人前的装饰。我始终明白,那个写着,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男子,是那样痴情如许,对心中的恋人矢志不渝。

你是那样一个为情所困,心性如莲的男子。

不巴结权贵,趋炎附势。青衣素绾,一壶酒,一首词,即便清贫如许,依然傲骨铮铮。在腐败的政局风气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你的不甘和怨怼,在飘摇动荡的政局里石沉大海。也许,你放弃一点自己的坚持和信仰,会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但是那样的你,又怎么会写出那么多深入他人灵魂的文字。你朦胧着眸子,念着,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萧瑟的心,像门外绿杨风后絮,没有依托,浮沉无根。

你感慨东风无情,吹落了一地花红。无奈和彷徨,是仕途失意的你,一生的伤。碧楼帘影能遮住屋外的残红满地,却遮不住你颦在眉间的忧愁。也许诗词是知己,美酒是情人。你举杯畅饮,挥毫泼墨,意兴阑珊时,会短暂的忘却,那些深深藏在心里的巫山云雨。

留不住苦苦寻觅的感情,漫步江边码头。那杨柳青青,在风中起舞。那细如情丝的枝叶,在偷偷的笑自己多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你的的决绝,带着江南烟雨中的料峭春寒。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这混乱的尘世,究竟充斥了多少绝望和悲伤。你想去做一个勇敢的男子,为爱,为信仰,轰轰烈烈的活一场。你周身充斥着无人可比的灵气和光芒。你有着与父亲比肩的才气和名声,你是那样高傲孤洁的男子。你的一寸狂心未说,已经几度黄昏雨。

落花犹在,诗书微黄,才人知何处?读着晏几道留下的词句,那千年前的寂寥和无奈,若秋霜潮汐,在心里丝丝缕缕绵延不绝。

琵琶相范文第2篇

历史上所谓的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指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二字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悠久的历史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诸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是说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为“批”,向后挑进称为“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被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典略》记载:魏文帝“尝令郭后奏琵琶,延诸贵人共听之”。至于“琵琶”之称的正式出现则大约是在魏晋时期。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而阮咸或阮则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六世纪上半叶传入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被称为“胡琵琶”,其形状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琵琶成为当时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也渐渐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曾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随之又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及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当时唐太宗最看重的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用拨子演奏。在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音位由四个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等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和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的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独奏作品,并出现了与各种乐器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合作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琵琶的种类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至我国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五百年间,五弦琵琶盛行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述。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逐渐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于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把五弦琵琶,三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根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把五弦琵琶已丢失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也为琵琶乐曲的创作和演奏开拓了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南音琵琶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音琵琶的构造和传统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约一百厘米上下,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四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十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四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南音琵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

■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现在流行的琵琶种类较多,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可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十品,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数种。

响琶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响琶可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但普及面不广。

月琶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的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琵琶相范文第3篇

听者倾耳心寥寥,

赵壁知君入骨爱,

五弦一一为君弹。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形容当时抚琴人赵壁所弹五弦琵琶的佳句,名为《五弦弹》。诗中对弦音的描绘淋漓尽致,令人动容。而诗中所提到的“五弦”,即是出自唐代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一种五弦直项琵琶,该琵琶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通体用紫檀木制作而成,全长108.5厘米,腹部宽31厘米,通身饰有螺钿花纹,纹样整齐对称,刻画手法极为精细;腹面杆拨处用玳瑁薄片加以相衬,其上用螺钿嵌有一幅男子骑骆驼、手抚琵琶的动人画面:男子神态镇定,胯下的骆驼转颈与之相向,二者好似知音互动。整把琵琶造型优美,刻画精巧,加上螺钿与玳瑁的巧妙镶嵌,使得琵琶烨烨生辉,格外夺目。

琵琶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弹拨弦鸣乐器,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琵琶一般为四弦,直到汉代,来自西域的乐人才将五弦琵琶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原。至此,五弦琵琶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于隋唐达到顶峰。而产自唐代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则堪称五弦琵琶中的绝世珍品。

从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多年间,五弦琵琶广为盛行,在隋唐时期的九、十部乐中,五弦琵琶为主要乐器之一,并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宋代,五弦琵琶的弹奏技艺逐渐失传,宫廷乐坊中也不再使用五弦琵琶,取而代之的是构造大致相同的四弦琵琶。

现今,世上仅存一把五弦琵琶,即唐代时期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因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独特,使得日本圣武天皇对其珍爱有加。到了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根据遗诏,日本朝廷将这把五弦琵琶献给了东大寺,千百年来无人惊扰,“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才得以保留至今。

琵琶相范文第4篇

一、琵琶的颗粒性声音特点

琵琶音乐表现了一种“点”状的声音特点。琵琶运用各种演奏技巧使其音乐具有鲜明的颗粒性声音特色,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点”是由琵琶的演奏方法所决定的,琵琶在由点连成线的音乐进行中“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左手弹奏技巧和右手按音技巧,左手演奏技巧有弹、挑、勾、抹、摭、分、轮、扫、拂、滚、摇指等指法;右手演奏技巧有吟、揉、推、拉、带、擞、打、颤等技法。演奏时要求每一个音的声音要饱满圆润,明亮而坚实,弱而不虚,强而不噪,且力度均匀,音色统一。琵琶演奏的点状声音形态,使声音具有很清晰的“颗粒性”,这种颗粒性构成了琵琶音乐风格的物质基础和声音条件;琵琶音乐又要在“点”与“点”之间形成一个音乐整体,使琵琶音乐具有了音乐上的连贯性,构成了富有歌唱性的音乐风格。

声音是造就琵琶音乐风格的外在特征,琵琶音乐的声音特点是以点成线,以点带面,演奏中处理好点与线、点与面的关系,对于充分表现音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在每一个点的构成中都是由人来演奏的,正是由于人的原因使得琵琶音乐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使琵琶的声音特性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点”。在人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琵琶的演奏理念,决定了琵琶音乐的风格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琵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构成了对琵琶演奏习惯和理念的认同性,而使琵琶音乐焕发出灿烂的光彩,使琵琶音乐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信息的凝炼,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琵琶音乐的旋律性特点

琵琶音乐的旋律性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讲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在音乐中无论是激越雄壮的舞曲,还是抒情柔和的文曲都是以“点”来完成的,在演奏中旋律线的表述尤为重要;从广义上讲,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旋律的进行,它在音高、节奏、节拍、调式等音乐因素有目的的结合中构成作品的基础,当然它也包含作者的主观感受。长期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在传统琵琶曲的演奏过程中,艺人们对旋律线的要求是非常讲究的。

首先,琵琶乐曲的旋律性体现在演奏技法及对乐曲的整体把握中。琵琶曲的演奏非常重视音与音的连接。对音的层递关系先要有理性的把握,即有目的、有意识地演奏每一个音,注重起句、收句或起音、落音等。在文曲中运用推拉吟揉等技法对音或余音进行美化,使音乐形成点中有线;在武曲中注意运用右手扫、拂、轮等技法,使音乐形成线中有点,有点成线。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成为琵琶演奏的独特风格。当然,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既有音与音、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贯,又有音的棱角。如在乐句、开始音、结束音的处理,乐曲中力度、重音等方面形成节奏、气势、神韵和力量,都是运用技巧和通过对整体情绪的把握来完成的。乐曲《大浪淘沙》是民间艺人阿炳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创作的一首乐曲。在第一乐段慢板的陈述中,起伏富有个性的旋律运用在长轮前加一弹挑的“七指轮”形式来突出旋律的柔中带刚,表达阿炳对黑暗现实的疑问、不平与激愤。第三乐段运用苏南民间音乐唢呐曲《将军令》部分音调,采用双弹与轮指为主的技法造成节奏轻盈,旋律铿锵有力、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旋律中充满着乐观与自信。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琵琶乐曲独特的旋律性特征。

其次,琵琶乐曲的旋律性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以传统乐曲为例,所谓传统乐曲是指世代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它是众多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完善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的旋律进行自如流畅,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和统一性。如《飞花点翠》《月儿高》等许多作品的旋律中,特别是在一个占几拍时值的长音中多运用高低八度衬托对比或换弦换节奏等结合左右手技法来表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起伏跌宕的艺术风格。旋律的变奏、循环,节拍的转换、调式转换等,在传统琵琶曲中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历代演奏家们精心创造,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三、琵琶刚柔相济的音乐特征

琵琶音乐以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演奏理念形成她的音乐特征。魏晋时期的孙该在《琵琶赋》中形容琵琶演奏“离而不散,满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轻”。可以看出这种演奏特征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音乐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中体现出中和之美,这也正是琵琶一种演奏理念的体现。我国当代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说:要“以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紧不松、不刚不柔为基本状态”。轮指以“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刚而不暴烈,柔而不消沉,皆以‘中’作基点”。这种演奏方法和理念,是人们对琵琶音乐所采取的审美态度,即以中和为美的艺术标准和审美观念。一般来说,琵琶音乐取决于每一个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良好的演奏方法则有可能产生美好的声音形态,这也是一切从事器乐演奏专业的基础,但更重要的取决于演奏的理念。从传统琵琶演奏及人的观念中,人们常常将琵琶音乐分为文曲、武曲两大类。

琵琶相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琵琶;吉他;远亲关系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音乐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器乐之一,流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有着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极具民族色彩的音响效果,这使琵琶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魂宝。吉他则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弹拨乐器。两者发展于不同地区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演奏技法、外形结构等。本文将从它们的发展历史进行推断、探索证实他们之间的远亲关系。

一、琵琶和吉他有共同的发展历史

考古学家在肯达拉的石雕上发现了公元前1世纪到2世纪的两种鲁特琴。第一种和欧洲的鲁特琴及中国的琵琶外形相似,即所谓的梨型(PEAR SHAPT)乐器;第二种鲁特琴的响胴中央变细,与现代吉他极为相象,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响胴与棹柄的区分不明显。石雕上的鲁特琴,没有使用匹克,而是用右手指直接拨弦。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对于曲项琵琶的来源《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可见曲项琵琶并不是源于我国,根据有关史料分析,南北朝时(约公元四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波斯(今伊朗)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但是据《通典》记载“曲项……本出自胡中,俗传是汉制”也就是说曲项琵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我们必须把视线投向丝绸之路之间的西域。在西域文化史上,一二世纪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四弦琵琶的梨形鲁特琴,这种鲁特型乐器梨形曲项(形状)、横抱(弹奏方法),琴弦的尾部有挂弦的缚弦,因此推断这种鲁特琴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四弦曲项琵琶十分相似。可见我国的曲项琵琶与巴基斯坦的鲁特琴有着直接的关系。

吉他流行于欧洲,学者们在西尔库罗多的古屋里发现比肯达拉的鲁特琴更象欧洲吉他的鲁特琴被描绘在巴基斯坦的一块叫米兰的石墙上,经鉴定完成于公元3世纪,这块壁画很明显地受到肯达拉艺术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从1世纪到3世纪,通过文化交流从肯达拉到巴基斯坦地区(琵琶也曾在这个时期出现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已经开始使用吉他型的鲁特琴了,而它们所产生的年代,正暗示了这种吉他型的鲁特琴是从肯达拉传入欧洲米兰的。这些鲁特琴都比前面所提到的埃及鲁特琴更接近于吉他。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如果欧洲的吉他和鲁特琴同样是从阿拉伯人的手中传入欧洲的话,那么这种吉他的原型乐器应归属于埃及的鲁特琴。因此,我们又可以推定它是经过印度到波斯一带的地域而传入欧洲的。由此可见琵琶与吉他都是通过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而分别传入中国和欧洲的。

二、琵琶和吉他既有相同的演奏技法

《彝族舞曲》是我国著名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1960年写的琵琶曲。曲中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1987年中国古典吉他大师殷飙将《彝族舞曲》编配为古典吉他曲目。通过对琵琶及吉他两种乐器弹奏《彝族舞曲》分析比较,发现两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极为相似。如:乐曲第一段是散板式的引子,缓慢的旋律进行,衬音和装饰音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恬静而迷人的夜色,在La(6)固定音长音的背景上都运用了琵琶技法中的“轮指”来表现幽静而朦胧的夜景以及隐隐约约的笛声。第三段和第四段音乐节奏欢快,刚劲有力,它描绘了彝族青年粗犷、热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膘悍的舞姿。在技法上都运用琵琶的“扫弦”和“轮指”的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曲中还应用了泛音、滑音等技巧。1989年8月,殷飚应邀参加了由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主办的夏令营独奏音乐会,又演奏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改编的《十面埋伏》,受到热烈的欢迎。吉他是流行于西方的乐器,却能演奏中国古典琵琶作品,且能将琵琶原曲的效果体现出如此完美,同时还能将琵琶的技法应用其中。在琵琶演奏技法的抱琴方法中曾与吉他一样都是保持法。据论文《琵琶抱持法分段析》中的40个图例分析琵琶演奏法可知,在北魏、隋唐诸代音箱呈梨形、四弦、无品的琵琶、

[1] [2] 

五弦琵琶都是横抱于怀用拨子弹奏(而吉他就是横抱用拨子弹奏的),由于横抱琵琶弹奏时琴的重心都是由左手支撑,这样左手必须把注意力来支撑琴体,就不可能在琴体上上下移动,无暇顾及音域的扩大,这样音域就小了。后来竖抱琵琶的演奏方法使琵琶的重心落在腿上是左手解放出来,可以在琴体把位上上下移动,使得琵琶的音域得以扩大。而吉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横抱用拨子弹奏。吉他为什么不改变演奏方法是因为吉他的琴体轻巧且琴颈长而小,演奏着的左手在琴颈移动就较为方便、容易。而且现代的吉他都会有一条琴带背在肩上使重心落在琴上,左手也就可以解放了。由此可见,吉他和琵琶在某些技法上是可以通用的,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两者的弹奏方法是一样。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两种乐器在不断地改变演奏技法。

三、吉他和琵琶的外形结构非常相似

从琵琶和吉他结构来看,尽管他们的形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些相似的结构,如: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而吉他也是由“头”和“颈”“身”构成。琴头包括琴钮、琴枕。琴身包括品丝、指板、品位点、音孔、琴箱(音箱)、琴码、琴桥等构成如。由此可见,他们都有琴头、音箱、品位等部位。从他们结构的功能作用来看,一些名称不同但是功能却相同的,如:琵琶的琴轴和吉他的琴钮都有着调弦功能;琵琶的覆手和吉他的琴码都是用于系弦。品位都是用于定音高,每两个品位之间形成伴音的关系。由此可见,从外表来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共同属性。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衡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