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美酒夜光杯

琵琶美酒夜光杯

琵琶美酒夜光杯范文第1篇

这样的酒泉,让人心安,更让祖祖辈辈生养在此的人安矣、足矣。迎着八点半的阳光,路过一块块整齐而平坦的草地,一路向东就可以来到酒泉的绿色生态系统――生态植物观光园地。一进门,一股清新的、翠绿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绿色的花仙子围着你翩翩起舞。最前面迎接你的是木雕福禄寿,栩栩如生,憨态可掬。而后是姿态各异的绿色植物,或苍青,或五彩缤纷,或妩媚,或亭亭玉立,或娇小,或高大茂盛。而辛勤浇灌养育这些嫩绿的,也许是周围的木石十二生肖,像十二座守护神,守护着这满园山水春色,也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积极向上的蓬勃生气。

也许你不舍告别这美丽,但没关系,你看,过了这甚至还有两三只鸽子觅食的马路,就到了著名的西汉胜迹。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来一场灵魂的偶遇;你可以探寻这“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可以置身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可以踏上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有酒泉最深的灵魂烙印――听酒鸣泉。几乎每个酒泉人在刚记事时,就会坐在祖父的腿上,听祖父用那厚重而低沉的嗓音缓缓道出霍去病将军的故事,听酒泉的由来,脑海中模模糊糊闪过金戈铁马、倾城琵琶。耳边也飘过被风吹散的话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冰心玉壶,夜放灼华。你一定听说过美玉无瑕夜光杯吧。透过一只只精巧玲珑的夜光杯,你看到了万千年前瑶池之会、鹊桥之泪,你听到了千里之外昆山玉碎、芙蓉泣露,你忆起了千朝百代金碧辉煌、纸醉金迷。杯身上的花纹好似那年的疆场黄沙,杯壁上横亘的棱纹仿佛那年铁血男儿誓死报国的枪戬。盛一盏酒,如一池泉,在此醉,在此安。

岁月静好,时光无忧。闲看庭前有花开花落,远望天边伴着云卷云舒,醉听琵琶溢满夜光,遥想千古兵戬沙场。这就是酒泉,愿春风在此长度,冬阳在此久安。

唯有心动。

琵琶美酒夜光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琵琶 隐喻 转喻 社会认知 唐代

一、唐代的琵琶

琵琶这一弹拨乐器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琵琶乐曲,据杜佑《通典》记载,唐代的宫廷燕乐以琵琶为主,不少曲子径以琵琶曲命名。琵琶弹奏的繁荣也成就了不少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如长安曹氏家族、来自西域的裴神符和康昆仑等。同时,琵琶在当时日趋成为一种普及化的乐器,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琵琶演奏的画面,千姿百态。毫不夸张地说,琵琶这一意象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符号,一种社会认知的工具。本文拟从概念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琵琶意象在唐代社会各个层面呈现出的概念网络,及其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特点。

二、唐代琵琶意象的认知诠释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一种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隐喻一般是指两个不同的认知域根据相似性发生联系,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转喻一般是指同一认知域内两个凸显的部分之间的关联,二者根据相邻性得以联系起来。

1.琵琶作为社会认知参照

唐代,人们在描述其他物件的时候,常常拿琵琶来作喻体参照。例如:

(1)琴十有二柱,如琵琶。(《旧唐书・音乐二》)

(2)六弦,史盛作,天宝中进,形如琵琶而长。(《旧唐书・音乐二》)

(3)元行冲宾客为太常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视之曰:“此阮咸所造乐具。”(刘《隋唐嘉话》)

(4)安邑县北门县人云:“有一蝎如琵琶大,每出来不毒人。”人由是恐其灵,闭之积年矣。(《大唐传载》)

隐喻是我们认知新事物、构建新概念的认知策略。从以上这几例我们可以发现,琵琶意象在唐代无疑已经成为这样的喻体。例如,(1)(2)中结构别致的琴、(3)中从古墓获得的铜物和(4)中巨大异常的蝎子,这些物体对于当时人们的知识结构来说都是新奇的,是尚未概念化或偏离既有的典型概念边界的。描述者根据这些物体和琵琶之间在结构、形状上的相似性,用琵琶来作为认知的喻体参照,这足以证明琵琶在唐代的普及程度和大众熟悉程度之高。同时,这也说明琵琶在唐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社会认知的符号和工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建构的基础参照。人们通过琵琶这一熟悉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相对生疏的、罕见的概念域。

2.琵琶与边塞沙场生活

唐代文学和琵琶意象可谓相得益彰。唐代不乏精通琵琶音律和演奏的音乐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薛用弱《集异记》和郑还古《郁轮袍传》都记载了王维弱冠之年就颇有文名,精通音律且妙能琵琶。在唐代文学和文人的推动下,琵琶这一意象的隐喻和转喻建构在许多概念域中皆有所体现。

琵琶是一种从西域乌孙传入中土、最初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石崇《明君辞》:“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这个原初意象后来一直影响着后代文人对琵琶的理解,也影响着琵琶本身所负载的文化涵义。因此,琵琶常常出现在骑马行军、宿营征战等语境中,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乐器,实则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绪。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例(5)中的琵琶乍看起来只是一件碰巧提到的乐器,但是,当我们将所有的意象放在整个场景中去联想,就能体会出琵琶意象给人情感上的巨大冲击。一、二两句写将士们常年征战边塞沙场,夜光杯倒满葡萄美酒,正要畅饮,马上琵琶却声声催人急;三、四两句表面看似豪放,实则反衬了极度悲痛之情。蘅塘退士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因此,作者此处通过琵琶的原初意象抒发了痛恨战争、表面旷达心底悲凉的情绪。这是一种转喻的认知策略。“琵琶”字面所指是一种从西域乌孙传入中土、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实则借此凸显琵琶出现的环境以及由此环境带来的悲凉的心情。图示如下:

(6)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沈顿,智力俱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缅甸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高适《陈潼关败亡形势疏》)

例(6)的奏疏先表哥舒翰之忠义,接着痛述李大宜之。琵琶与箜篌、娼妇、、酗酒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放到边塞沙场的语境中,同样令人产生了悲痛的心情。但这里悲痛的对象不是战争,而是战场上的人。

3.琵琶与吊古伤今

琵琶的原初意象不但被文人充分利用,而且由于琵琶在唐代为大众所熟知,所以这一意象在唐代文人笔下总是那么多情,往往承担了吊古伤今的主观化功能。例如:

(7)昨日低眉问疾来,今朝收泪吊人回。眼前流例君看取,且遣琵琶送一杯。(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五)

该诗概叹人生无常,强调把握现世人生。“琵琶”并非字面意思,而是用转喻的策略指筵席上演奏琵琶的婢女,这是第一层次的本体。更深层次的本体是,作者用琵琶这个意象来喻指现世人生的快乐。

(8)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之五)

例(8)中的琵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着丰富的意思在里面,作者以王昭君和琵琶作为喻体,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对流离失所的怨思。这种以古喻今的用典,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4.琵琶与风月人情

琵琶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娱乐的手段,因此,这一意象常常出现在花前月下、艳遇等语境中。例如:

(9)十娘曰:“遣绿竹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琵琶入手,未弹中间,仆乃咏曰:“心虚不可测,眼细强关情;回身已入抱,不见有娇声。”(张《游仙窟》)

《游仙窟》通篇讲的便是艳遇风月之事,琵琶在此恰恰切合主旨,分明是作者的有意措辞。再如:

(10)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陶谷《风光好》)

上例是陶谷写给歌妓秦弱兰的狎悦之词,琵琶意象是风月相思的代名词。

(11)元昌在州,颇违宪法,太宗手敕责之。初不自咎,更怀怨望。知太子承乾嫉魏王泰之宠,乃相附托,图为不轨。十六年,元昌来朝京师,承乾频召入东宫夜宿,因谓承乾曰:“愿陛下早为天子。近见御侧,有一宫人,善弹琵琶,事平之后,当望垂赐。”承乾许诺。(《旧唐书》)

例(11)是关于元昌怂恿太子谋反的记载。元昌不要金银不求官职,偏偏看中了善弹琵琶的宫人。这说明,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去理解“琵琶”的意思。琵琶在这个语境中代表的是比金钱和权势更具诱惑的声色犬马。

三、结语

琵琶美酒夜光杯范文第3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唐朝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著名诗句。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拨弦类弦鸣乐器,音域广,穿透力强,音色清澈明亮,演奏形式多样,有“民乐之王”的美称。汪派琵琶是中国音乐史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琵琶流派,是以创立者汪昱庭命名的,并以工尺谱记写《汪昱庭琵琶谱》著称。

汪昱庭(1872-1951),名敏,号子夷,1872年9月29日(农历壬申年八月廿七日)出生于安徽休宁。他13岁随同乡到上海谋生,在南市花衣街上一个棉布庄学徒,后在纱布行从业。1911年,汪昱庭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在谭延恺部任职。袁世凯称帝后,他弃官经商,定居上海,曾先后任恒丰纱厂业务经理、华商纱布交易所新亨花号经理等职,直到抗战爆发弃商。

汪昱庭性格恬淡,生活朴素,待人诚恳,不求闻达,不逐名利。他好绘画,作品有板桥之手法;更喜音乐,通晓音律,闲暇时常以书画、音乐自娱。他学笛、箫和三弦,1900年,在上海向王惠生学习琵琶。当时,上海的张园和愚园经常举行琵琶会,名家相聚,好手云集。汪昱庭常去观摩,得以观瞻浦东派、平湖派等名家的精彩演奏,后经王惠生引荐,从名家浦东派陈子敬、倪青泉、曹静楼,平湖派殷纪平学习琵琶。

汪昱庭为了适应近代都市文化生活,集“浦东派”和“平湖派”之长而独树一帜,以地域标定,被人称之为“海派”琵琶(即“上海派”)。后有人以其姓氏为标定,称之为“汪派”。浦东派琵琶泰斗林石城,在他1959年编写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一书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昱庭的琵琶演奏以古朴、简洁著称,很讲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对比。他打破了“下出轮”的传统轮指方法,创造了从食指开始的“上出轮”弹法,被后人普遍采用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琵琶右手手型结构的基础。他还主张右手演奏时要形成拳心,并针对演奏者手的实际状况,确定了右手弹挑、夹弹时“龙眼”与“凤眼”的手形框架。

1921年,汪昱庭应上海大同乐会邀请,悉心传授琵琶技艺。受其教益的弟子不下百人,能被记录下来的有20余名,包括后来的著名琵琶大家李廷松(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卫仲乐(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孙裕德(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又兼课于上海音乐学院)、程午加(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金祖礼(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等人。他们在传播和普及琵琶艺术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而追溯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集于汪昱庭的教益。因此,后人称汪昱庭为“近代琵琶艺术的一代宗师”。

在乐曲方面,汪昱庭先生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汪昱庭对李芳园传谱的《浔阳琵琶》一曲加工润色,去繁就简,使之更为质朴典雅,并改名《浔阳夜月》。现在蜚声国内外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学生柳尧章等人根据《浔阳夜月》改编而成。他还将《李氏谱》的《阳春古曲》由10段改编为7段,使全曲结构紧凑,焕然一新,现已成为琵琶名曲。在《十面埋伏》中,他创造了多种指法,也早已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另外,他改编的《灯月交辉》也成为“汪派”琵琶的特有曲目。

汪昱庭还根据琵琶古曲实际演奏的花音,用工尺谱记谱编写成演奏谱。并且,这些都是他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这些乐谱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墨宝。汪昱庭善弹文武套曲。由他传谱并演奏的有《浔阳夜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阳春古曲》、《月儿高》、《平沙落雁》、《将军令》、《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等。

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完成了汪昱庭所传乐谱的汇集工作,次年汇集成册,取名《汪昱庭琵琶谱》。后来,学院又搜集了其弟子所奏的传谱,整理成10首结集印刷,定名为《汪派琵琶演奏谱》,于200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琵琶美酒夜光杯范文第4篇

一、发展历史决定了在众乐器中的优先地位

据杜佑《通典》:“杜挚曰:‘秦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又“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①后晋刘煦等所撰写的《旧唐书》记载:“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及汉武帝嫁宗女于乌孙,乃裁筝,筑为马上乐,以慰其乡国之思。”由此可知,秦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而大肆剥削人民,迫使人民集财力人力修筑长城,人民创造出一种叫做“鼗”的乐器来敲击,借以表达内心的愤懑和抑郁宣泄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据文献和图像的考证,“鼗”为圆形,长柄,两面蒙皮,音响两侧各有一耳,系有珠粒,持柄摇动时,珠粒碰打鼓面而发声,即现在的“拨浪鼓”。后人在“鼗”原形音箱皮面上装上皮弦来]奏,并称之为“弦鼗”,这便是后来琵琶的雏形。东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曰:“枇杷本出于胡,马上所鼓也,摧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也,时因以为名也。”《隋书・音乐志》载:“(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李峤《琵琶》诗亦云:“本是胡中乐,喜君马上弹。”由此可知,这种琵琶最晚在东汉由西域传入,且于马上所弹。因其不受地点的限制,因此为其以后在隋唐的流行提供了便利。

我国历史上的琵琶形制和名称有多种,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圆形音箱直颈者,另一类即是梨形音箱曲颈者。秦汉时的琵琶主要为前一种,被称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是当时弹拨乐器的一个统称。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即善]奏此种乐器,更重要的是其对秦琵琶的改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文献记载:“或谓咸丰肥此器,以移琴声四弦十三柱。″即阮咸扩大了琵琶的音箱共鸣箱,音量也随之扩大。另外,还增加了一个音柱,变为十三柱,扩大了琵琶的音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在南北朝时期,一种木制梨形音箱,曲颈,四弦,四柱,持琴姿势为横抱,用拨子弹奏的乐器开始传入中原。人们为了和中原旧有的琵琶相区别,将其称为“胡琵琶”或“曲项琵琶”。据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及韩淑德、张之年的《中国琵琶史稿》所载,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另外,与四弦曲项琵琶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五弦琵琶。据《通典》记载:“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②有关五弦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通典・历代沿革》中:“自宣武以后,始爱胡声,泊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笙模……胡舞铿锵锉,洪心骇耳。”到六世纪以后的北齐,胡乐开始出现盛行之况。《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新爱好。自河清以后传习尤盛……”。从以上可以看出五弦琵琶已经流行于中原地区。

从图像资料可以看到唐时期的琵琶音箱形状与南北朝时期没有很大变化。曲项琵琶的音箱相对来说较大,颈部较短。五弦琵琶的构造与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鸣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有十个品位。随着唐音乐的繁荣、乐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及对乐器的熟练程度,]奏姿势也由横抱改为竖抱,减轻了琵琶对左手的限制,从而使]奏上更趋于自由。据《通典》载:“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o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代固有o之者?(手弹法,近代已废,自裴洛儿始为之。)”③随着琵琶名家裴神符对琵琶的改造,琵琶的]奏技巧渐趋成熟,使得琵琶成为当时一件能文能武的不可或缺的乐器。正是由于琵琶数百年的发展和多位琵琶名家的改造以及]奏技法上的创新,使得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

二、自身性能的优势受到世人青睐

琵琶以其绝妙的音色吸引当朝的统治者及市井之人,这些虽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唐诗中找到许多描述琵琶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到琵琶艺术的高度繁荣。比如李宣古的《杜司空席上赋》赞美琵琶音色优美而明亮:“v篥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又有伟庄《菩萨蛮》诗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由诗中可以看出琵琶那根根细弦上发出的独特音响像是清脆的黄莺在鸣叫,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琵琶不仅用于表现清净的环境,又可用急促的拨弦来表现热闹欢腾的景象,其表现力是其它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如若干《陪李郎中夜宴》“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琵琶弦促千般语,鹦鹉杯深四散飞。”此处写出了急促的琵琶拨弹声犹如千人共语,为夜宴烘托出一场热闹非凡的景色。

琵琶的另一优点是便于携带、灵活小巧,既可在深宫市井中]奏,又可在塞外马上弹拨。王翰有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述了戍边将士们在马上弹琵琶的情景,美酒与琵琶声相和,让人顿感豪情万丈,波澜壮阔。琵琶亦可表现如泣如诉的嗟伤离别之情,如李颀诗句:“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另外,琵琶既能表现多种力度、速度和音色的变化,又能描绘感人至深的音乐形象,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叹。如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凄凄不是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乐曲感人至深的表现力,通过速度力度的调节,真正牵发每个人的思想感情,仿佛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又有刘景复之《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胜儿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罗绉《听琵琶》:“大抵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到琵琶感人的表现力,理解世人对琵琶由衷的热爱。

琵琶既可用于伴奏,又可用于独奏和合奏,加之在琵琶的改造上采用了粗弦、皮弦,使琵琶在音响和张力上都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琵琶艺术的需要,适合大众的口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女独奏时的精湛技巧,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据考,唐诗中的]奏技巧相当成熟,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其]奏技巧均有挑、拨、弹、拢、抹、捻、破、扫、拂、轮、推、拉、揉、按等,这不仅说明了其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指法,更可看出这时的琵琶艺术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另外,参加合奏的琵琶艺术主要体现在唐十部乐中。如《通典》说:凡大宴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乐器有:笛、箫、齐鼓、担鼓、琵琶、竖箜篌、v篥、五弦、腰鼓、羯鼓、鸡娄鼓、答腊鼓、贝、铜角14种。在唐十部乐中,有七部均使用琵琶,由此,琵琶在唐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隋唐燕乐的发展为琵琶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隋开皇初年,“燕乐”有七部,炀帝时改制为九部,到唐太宗时又改为十部。其中,“龟兹乐”的主要乐器――曲项琵琶,在燕乐中独领。据文献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④曲项琵琶已成为当时燕乐中的主奏乐器。随着“燕乐”的日益发展,各部音乐所属乐器的混合使用、协用]奏,曲项琵琶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由于长时期的]奏及积累,在燕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出一批具有艺术魅力的琵琶独奏曲。如《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清曲之一,在当时民间是一首很流行的琵琶曲。又如,《六么》亦是一首在歌舞大曲基础上改编的琵琶曲。“《六么》、《水调》家家唱”,是一首一般乐工、乐伎都能]奏的抒情曲子。《凉州》也是一首由歌舞音乐《凉州大曲》改编而成的琵琶曲,后来段善本将其翻成《道调凉州》。另有琵琶曲《郁轮袍》、《火凤》、《安公子》、《倾杯乐》、《圣蛮奴》、《无限》、《鸳鸯》、《明妃曲》、《散水》、《蕤宾调》等。

隋唐燕乐的发展不仅促使琵琶技巧的提高,更涌现出一批著名琵琶家。他们技艺非凡,创造了更多的琵琶曲目,促进了唐琵琶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琵琶]奏家有:段善本,康昆仑,曹善才,曹纲,雷海青,贺怀智,裴神符,廉郊,杨志及其姑姑,以及曹保,王芬,裴兴奴,郑中丞,重莲,铁山,米和,刘禅奴等。他们各怀绝技,出神入化,使人惊心动魄。据典籍:“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西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羽调《录要》。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诮之。及昆仑度曲,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⑤元稹在《琵琶歌》写道:“段师有弟子数十人,李管儿最为有名”。曹善才是唐代教坊第一流乐师,他的名字“善才”成为对唐代乐师的尊称。李坤在诗中曾这样赞美:“花翻风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金铃玉佩相蹉切”,“仙鹤雌雄唳明月”,好似“九霄天乐下云端”。又如裴兴奴擅长左手的拢捻技巧,曹纲则赋予右手运拨的动力,故当时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的说法。

这一时期既有单个乐人的精彩]技又有像康昆仑和段善本这样的比赛。通过比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相互借鉴和吸收各自长处,从而又反过来推动了琵琶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燕乐的发展不仅需要琵琶乐器,同时又为琵琶乐器技巧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引起更多的琵琶名家彼此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推动琵琶艺术走向繁荣。

四、当朝统治者的提倡为琵琶的繁荣创造了空间

在我国西部地区,琵琶的传习尤为普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即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这与当时唐时期统治者的开明政策是有着极大关系的。在整个长安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处处可以听到琵琶的声响,琵琶已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乐器。

在宫廷,隋炀帝既是一位文采飞扬的皇帝又能作词作曲,其对音乐的广泛传播有巨大作用。每次迎接西域人入朝时总是陈列百戏,既宣传了中原文化的富强、融合了民族关系,又无形中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间接地为琵琶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他不但把隋朝的“七部乐”增订为“九部乐”,而且网罗民间乐人数万,使其各得其所。据《隋书》记载,他令白明达造新声《万岁乐》、《藏钧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宿》、《掷砖结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命花》、《十二时》等。隋炀帝对这些曲子非常满意,并对幸臣说:“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读书多则能撰书,弹曲多即能造曲,此礼之然也”。⑥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采用开放的政策,密切团结少数民族,进一步加大交流,打破了“华夏正统”的偏见,龟兹、疏勒、天竺、高昌、安国等多部少数民族乐伎被列为唐朝宫廷音乐,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极富艺术特色的时代。他亲自主持修订了《秦王破阵乐》。也正是他统治的贞观时期,才有裴神符废“拨弹”改为“指弹”的事情,致使我国的琵琶艺术技巧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和改变。唐玄宗李隆基就更可谓大音乐家了,他亲自创建梨园,并亲自指挥,有一声误,比亲自正之,并亲自创造了《霓裳羽衣曲》。他自幼和道情艺人交游,潜心研究法曲和音律,对音乐及戏剧的发展和推动具有巨大贡献。他把“燕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乐自“长寿”以下的“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太平乐”、“破阵乐”皆用“龟兹乐”,乐器以琵琶为主,只有“龙池乐”用雅乐笙、磬。立部乐自“安乐”以下的“太平乐”、“破阵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皆擂大鼓,杂以“龟兹曲”,只有“庆善乐”用“龟兹乐”的变种“西凉乐”。⑦由此可见,无论是“立部伎”还是“坐部伎”,琵琶乐器均相当普遍。

隋唐统治政策的开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为琵琶艺术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琵琶艺术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

①②③[唐]杜佑《通典・乐四》,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9页。

④陈大任等《辽史・乐志第二十三》,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页。

⑤[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⑥[唐]魏徵《隋书卷十五 志第十 音乐(下)》,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琵琶美酒夜光杯范文第5篇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张掖,西临新疆,南连青海,北界内蒙古。东西长约68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全区共辖酒泉,玉门和敦煌三市和金塔,安西,苏北,阿克塞四县,地区行署驻酒泉市。全区共人口100万人,24个民族。这里事故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片充满神气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

关于酒泉这个成名,说起来还真是与酒有关。相传,西汉年间,名将霍去病去西征匈奴,在此大获全胜,汉武帝派人送来一坛美酒犒赏三军,但酒少人多,不足分配。于是,霍去病命人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一起开怀畅饮。从此名扬天下。

酒泉特产夜光杯,提起夜光杯,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正是因各为王翰的诗句,使夜光杯扬名。夜光杯造型别致,质地光洁,薄如蛋壳。绿的夜光杯“一处余地”,白的“凝脂结霜”。在盈盈的月光下,倒上一杯琼浆玉液,那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境界,真是妙不可言。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衡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