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范文第1篇

台前幕后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7月27日和31日将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剧院举办两场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既有《大浪淘沙》《阳春白雪》《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中国名家名曲,也有《樱花》《划船曲》等外国曲目。演奏家将每场演出的10余首曲目分成几个不同板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7月2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的《灯月交辉――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上,演出的16首曲目分成小曲大曲、琵琶如诗、名家名曲、春之旋律、民间意趣、异国风情、文曲武曲和现场点评八个板块,使时代、地域、风格、主题不同的乐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了演奏家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诠释。

吴玉霞多年来一直参加“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近两年来她还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地举办多场普及音乐会。如何让普及音乐会既保持应有的艺术水准,每次又有不同角度,吴玉霞有自己的看法:“专业演奏通常是感性的,但也不排斥对艺术作品做些理性的分析与探索。有的作品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经典,所以每次都不可少,如阿炳、刘天华等民族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而艺术家以不同表现形式阐释同一部作品,也体现了对不同艺术风格与表现力的有益探索。比如《琵琶行》,原创作品是琵琶与小乐队的演出形式,27日的音乐会上首次以琵琶独奏的形式演奏。

吴玉霞还利用空余时间,倾力培养了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她的学生张雨霏、张先后获北京少儿民乐独奏比赛金奖、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民乐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她反对目前社会上一些家长单一地为了考级、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琴的功利,自己则在教学中既传艺、又育人,使学生不断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表现力。31日在天津大剧院举办的《孔雀东南飞――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就有两名学生展示学习成果,27日的《灯月交辉――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音乐会》学生演奏作品的现场点评,也为业余学习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感受名师指点的机会。

琵琶行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琵琶教学 美感修养 基本途径

随着我国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要坚持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为核心,将音乐的技巧融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并通过乐器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尤其是在琵琶乐器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美感修养为立足点,在授课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在教育形式上不断引起情感共鸣,将琵琶演奏的美感体验融入到教学中,实现琵琶教学的质的飞跃。

一、琵琶教学美观修养的基本内容

(一)琵琶演奏的文化内涵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我国的秦朝,就出现了称为“琵琶”的乐器。 琵琶这种乐器情感表达极其丰富,尤其是在叙事抒情方面,琵琶的演奏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理解琵琶的文化内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学因素,并在不断的探究实践中,真正理解琵琶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例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教师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演奏中体会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让学生在了解垓下决战的背景下,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的音乐手段,真实地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

(二)琵琶演奏的艺术美学

琵琶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作品的曲风的正确把握,是教师必须做好的引导工作。因为在琵琶作品中,很多作品的地域性较强,风格特征明显,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乐曲,而地域性较强的作品,艺术感较强,从鉴赏欣赏的角度,教师要通过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向学生分析其中的特性。例如琵琶作品《渭水清》,在这个曲子中,充分融入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因素,并吸收了秦腔的精华部分,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情。

二、琵琶教学美感修养的途径

(一)加强基本功,领悟作品内涵

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离不开坚实的基本功。教师对于琵琶初学者,要起到正确的启蒙作用,并不断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琵琶作品只有在技术上没有困难的时候,才能轻松地驾驭,更深入地了解在作品中作者展现的情愫,并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学因素,有助于对作品的正确理解。现代很多琵琶作品要求更高水平的演奏技巧,才能正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引导感受乐器的音色之美

音乐就是关于声音的学问,也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形式,因此琵琶的音色美在培养学生美感修养中必须注意的。由于琵琶这种乐器自身的基本特征,整体外形比较扁平,而琵琶发音的孔隙比较细小,这决定了琵琶本身的音色比较单薄,但是声音比较坚实。琵琶的演奏技法比较复杂,而且主要是靠指甲以及拨片进行发音,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杂音,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音色,并用心体会音色的美感,尤其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种演奏形式,把握琵琶音色的音色美与节奏美。

(三)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培养

任何一种乐器演奏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演奏者所演奏的乐曲,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情感的共鸣中领悟到音乐的真实美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明确琵琶演奏也是一种对作品的再次创作,都是一次审美的情感体验,要在外在的演奏技巧与内在的情感表达上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对于音乐的感性体验,并通过自身情感与作品作者情感产生的共鸣,领略到琵琶乐曲的美感。

教师在示范演奏的过程中,就要将这一方面放在重点位置,充分注入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体味作品的真实表达,并将音乐的审美与自身的演奏结合。

(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音乐这门艺术没有具体的形态,比较抽象,是一种听觉上与心理上的艺术。因此音乐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对于听众还是演奏者,这也是音乐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琵琶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演奏作品的美学艺术、音乐特征、音乐技巧等,并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正确把握,帮助学生通过作品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特征,并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并通过自己的演奏,让作品更具有生机,更具有时代感与个性特征,使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特性更加凸显与张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对于作品构建自己的音乐场景,通过对于音乐空间的不断开拓,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其中的美感,提升美感修养。

(五)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

琵琶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拘泥于枯燥的乐理基础,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任何学科都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琵琶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演出,让音乐真正走进生活,并在与生活的融合中体会其中的美感。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演奏的热情。

三、结语

琵琶演奏的基本技巧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并从中领悟到美学要素,因此教师在琵琶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演奏技巧与美感修养和谐统一,最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琵琶演奏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石蔚.琵琶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情感培养[J]艺术研究,2002,(02).

琵琶行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协奏曲

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2001年所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因此唐诗《琵琶行》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还是在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琵琶行》中白居易细腻地刻画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术和琵琶乐曲的动人音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诗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才华。

这首流传千年的文学作品中,它把对音乐音色的特性的表现描述得入木三分:“在‘转轴拨弦三两声’的校弦试音后,接着以‘未成曲调先有情’来突出一个‘情’字。而‘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则以《霓裳》与《六幺》的弹奏过程,带出‘低眉’的神态和‘续续弹’的节奏以及‘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思想感情”。接下来的十四句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鸣”、“冰泉”、“银瓶破”、“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等大量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描写了琵琶演奏的音响效果的变化:从急骤到轻柔;从流畅、明亮到伤感、悲切;从无声再到激昂的音乐过程。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通过形象生动精细的比喻让读者一下就听觉化、视觉化、具体化了。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写到:“艺术节奏在小说作品中的安排不仅表现为对于生活运动的特点的忠实,对生理心理特点的把握,而且有着发挥小说作品的审美力量的鲜明作用;浓、淡、冷、暖、高、低、疾、徐等等有规划的组合,相映成趣,增强了吸引读者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把琵琶演奏过程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乐音的变化、乐曲中不同的演奏音响效果和音乐的乐境等都表达得生动、传神,令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琵琶演奏技法在唐诗《琵琶行》中的表现

在唐诗《琵琶行》中除了描述了琵琶的音乐特征外,还有不少对当时琵琶演奏技法的描述,如“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此句诗人分别描述了琵琶的左、右手指法和当时流行的琵琶乐曲,由此可得出,在唐代琵琶艺术在演奏方面已有了其一套基本的演奏指法和演奏型的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七个字,简单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诗中所说的“拢”与“捻”这两个动作指的是左手两种按弦指法:“拢”,现称为推,即左手指尖在“相”或“品”上按弦并向里推;“捻”,现称为“吟”或“揉”,即左手指尖把弦按在“相”或“品”上并指尖左右揉动,使弦上发出波浪型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多用于表现细腻婉转柔美的情调,使旋律更富有歌唱性。“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指法。“抹”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在琴弦上自右向左弹弦发出琵琶的声音;而“挑”和现在的说法相同,是用右手大指自琴弦的左向右挑弦发音。这两种指法是琵琶右手指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句子中的“当心画”这歌动作也是右手的一种指法,可以理解为如今琵琶演奏中的“扫弦”,即右手食指快速有力地从四弦到一弦弹过,四条弦如同一声发出,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常用来表现激昂的音乐情绪,这首诗中用此技法来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从拨弦到掩抑,从续续弹到拢捻抹,从错杂弹到声暂歇,从声迸发到裂帛声,整个乐曲时而强音冲天,时而低咽如鸣,这是根据琵琶声的本身特点所作的艺术描述,从而形成了诗的节奏”。诗人对这些琵琶技巧的描述不光生动的描绘出琵琶女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术,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琵琶演奏技法的发展,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雅俗共赏的乐器,对盛唐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琵琶协奏曲《琵琶行》对唐诗《琵琶行》内容的表达

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是我国当代作曲家张晓峰先生根据白居易这一同名诗篇所创作的一首琵琶协奏曲。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成功地用音乐再现了原诗中精细的描绘及深刻的意境。

全曲由《引子》、《忽闻水上琵琶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江州司马青衫湿》、尾声《月白江心》五个部分组成。乐曲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遭遇被贬的悲愤。此作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乐曲的引子部分,由琵琶与萧演奏出自由散板的旋律,悠扬的乐声由远而近,古筝的刮奏如流水般,描绘了一幅“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忽闻水上琵琶声》:乐队以慢速奏出《琵琶行》的主题,曲调明亮,它打破了引子中琵琶与萧落寞的氛围,在数十小节乐队演奏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旋律亦如诗似画,曲调委婉而优美,乐队与琵琶独奏间此起彼伏的呼应,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说尽心中无限事》:此段旋律是由四声空弦音起声,后四个泛音将空弦音艺术化处理。简单的四个音符就将诗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营造了出来。在接下来的旋律里,音乐在情绪上分几个层次,它们体现在不同的段落中:第一部分是一个弱进的主题,带有追忆色彩,好似琵琶女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似诉平生不得志”。当慢起渐快的句子转变为突快时,它预示了音乐第一个高潮的到来,此时追忆色彩的主题转变为放声的高歌,琵琶女对诗人敞开心扉,用琴声“说尽心中无限事”。在乐曲第一次音乐高潮后,加入古筝旋律的过度,运用多种琵琶指法与轻快的旋律,刻划了诗中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之后速度一步步加快,紧接着的琵琶与乐队间的配合使音乐的情绪不断地高涨,最后在定音鼓音的烘托下,琵琶女的叙述变成对封建社会及一切人间不平的血泪控诉,用琵琶独特的扫弦技法描绘出琵琶女的愤慨和不平,演奏者的心境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江州司马青衫湿》:此段落以摇指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随后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犹如琵琶女和诗人的对话,听完琵琶女的哭诉后,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尾声《月白江心》是引子主题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了开始时的意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最后四声泛音如余音一般缭绕,一曲虽终,而其音乐魅力却并役有消失,“此时无声胜有声”,它留给听众的是无限回味的空间。

在欣赏或演奏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时,就能发现唐诗《琵琶行》中的每一句诗都能在乐曲中找到对应的乐句,这首琵琶协奏曲成功地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统一。一首唐诗《琵琶行》,运用简短的文字再现出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描述千变万化的琵琶技法、乐音和琵琶女叹息不平的心境,使得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亲闻其声;而琵琶协奏曲又以唐代诗词的内容为素材,将诗词以音乐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使读者转为听者,产生双重的感官欣赏与享受,这种碰撞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艺昆.跨越时空的对话――白居易诗《琵琶行》与琵琶独奏曲《诉》[J].中国音乐,2004,(02).

琵琶行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文教学;比较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A1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教材所选篇目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难免具有狭隘性。那么,怎样改变这种两难的局面?我个人认为,采用比较阅读法能使学生轻松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运用比较法于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更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可尝试将《召公谏厉王弭谤》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熟读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两文用两个课时完成,课前让学生自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式上课的主要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课时:找出两文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先秦历史散文,叙事简洁,重在记言,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都关心国家大事,劝谏国王纳谏,都善于辞令;都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不同点: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成就

有了第一课的基础再让学生进行人物分析,学生就能很快地将两篇文中四个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进行比较彻底地分析。在评价历史人物成就环节上,教师提问:“如果对象错位,结果会怎样?”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开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邹忌讽谏的方式、语言等比较合适,结果很有成效,但也不能否定召公进谏的动机与艺术。因为厉王是一个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的人,无论进谏者的语言如何委婉、动听,他都听不进去。

二、运用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物身份相近,性格却截然不同。运用比较法就能够更快更准地把握他们的性格不同之处,从而取得更好的鉴赏效果。如:在鉴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把杜十娘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进行比较。可发现:

相同点:

1.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受蹂躏侮辱的弱女子;(杜十娘是青楼名妓;琵琶女是京城有名的歌妓)

2.都聪明,美丽,温柔,善解人意;(杜十娘是当时花魁;琵琶女则“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都一度名震京城;(“众人只为一睹十娘风采”;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

4.结局都凄凉不堪(十娘被再转卖,因此看破世情人心,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愤而投江自尽;琵琶女则只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不同点:

琵琶女:软弱、怯懦、逆来顺受,对于自己丈夫的行为只能忍气吞声,自怜身世暗自神伤。

杜十娘:向往有尊严的生活,渴望能堂堂正正地生存;对社会现状有觉醒,敢于挑战,勇于抗争,有主见,宁死不屈。

通过比较,学生在以后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就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人物欣赏,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提高人物分析水平。

运用比较法鉴赏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众所周知,个人的经历往往会对他的文学作品产生深厚的影响。现就以教学苏轼词为例来谈点感受。

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41岁,当时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作者被排挤到密州当官,心情很抑郁,于是借思念其弟的思绪来抒感。词的上阕一开始便是问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暗指朝廷,君主的居地,更是苏轼实现抱负的场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显露出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远离天上宫阙的生活也蛮自由的。下阕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别离,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的思想是豁达的,虽然被贬,怀才不遇,但他需要自我解脱,多少包含对朝廷的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就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看出此时他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赏天上明月。词里虽然有各种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心理是健康的。可以说,此时的苏轼希望、理想尚存,他仍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是我从多年教学中积累的心得,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课文的情景中,达到欣赏的目的。现教材选用的古文比较少,运用比较阅读法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参(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琵琶行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曲项琵琶;专称;形制;演奏艺术;流派

大约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一直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泛称。琵琶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由此可以看出,“批把”是描摹两种弹奏手法。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也有记载:“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所以古人称此类乐器为“批把”是将乐器形象化了。也有作“枇杷”的,表示是木质乐器。大约至魏晋时期,又根据我国琴瑟的用字习惯,将两字的提手旁或木字旁改为两个“王”并列的字头。即改“批把(或枇杷)”为“琵琶”。而后,“琵琶”两字就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我国曾出现两种琵琶。一种是秦朝筑长城时传入中国的音箱类似鼗鼓的弹弦乐器,人们称之为弦鼗,也称为秦琵琶,另一种是汉朝时出现的木质圆形音箱,直柄,四弦十二柱的直颈琵琶,也称为汉琵琶。据资料推断,被称为汉琵琶的乐器乃是弦鼗演变而来的。后人又称这种琵琶为“秦汉子”,意为经过秦汉两国人民改良所致。这种直项琵琶曾在汉以后风靡一时。汉代主要歌曲“相和歌”发展到魏晋时期已从最早的“徒歌”形式演变为有乐器伴奏的歌曲形式了。其中琵琶是重要的伴奏与合奏乐器,此琵琶为直项琵琶,后来直项琵琶逐渐发展就出现了琵琶独奏曲及演奏胜手。独奏曲有《陌上桑》及一些根据琴曲移植的《飞龙引》《广陵散》《明君曲》等。演奏家有褚渊、范晔、谢尚等,更有一代名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咸善弹此器,并对此器进行了改革,后人就称直项琵琶为“阮咸”了。

虽然阮咸在汉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比较盛行,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来音乐涌入内地,音乐文化上是一个大融合的时期。曲项琵琶替代了直项琵琶的地位,成为琵琶类乐器的主流,琵琶艺术也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曲项琵琶喧宾夺主,“琵琶”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

汉朝武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一条通行中国的“丝绸之路”,使西域诸国的多元文化得以进入中原。大约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随龟兹乐经这条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这种曲项琵琶身呈梨形,向上尖而形成短颈,木轸,四弦四相,用拨子弹奏。最早记载的是《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箜篌,并出于西域,非华夏旧器。”可见,曲项琵琶原是西域外来乐器,并非是我国本土乐器,曲项琵琶早在北周武帝时就已开始盛行发展起来。《隋书・音乐志》载:“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隋唐时用胡琵琶或胡琴称曲项琵琶,以区别早已传入中国的直项琵琶。

隋唐时,由于政权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各族的音乐文化也得到进一步交流融合。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许多亚洲国家派人到中国学习音乐,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外来音乐,唐都长安逐渐成为国际化的音乐交流中心,一些新的民族风格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应运而生了。“燕乐”就是其一。在隋唐时期较流行的燕乐体制中已有多部使用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燕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就是琵琶。在各种歌舞形式与乐队中琵琶均为领头乐器,这也就客观地促进了琵琶在唐朝的兴盛。

琵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迅速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

唐诗有言:“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可见琵琶普及程度惊人。当时的皇帝、士大夫以弹琵琶为荣,平民百姓也以弹琵琶为一种时尚。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极爱琵琶并擅长此器;梁武帝和元帝也爱胡乐;北齐武成帝及后主也喜爱琵琶,幼主也因整日沉醉于琵琶自弹自唱被人们冠于“无忧天子”之称;隋文帝也颇爱琵琶。民间常以学习外来乐器为一种荣耀,《北史》中记载,连家奴都能弹琵琶,两军对垒也以琵琶作为馈赠之物,即所谓“两军相见醉琵琶”。帝王将相的喜爱、民间的推崇,更加为琵琶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琵琶形制上的演变

从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到唐时的兴盛,琵琶在持琴姿势上有很大转变。随着持琴姿势的演变,琵琶形制也在逐步改进着,以更好地适应演奏。

三、新时代、新发展、新展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传统琵琶音乐的基础上,琵琶大力吸引西洋作曲技法,创作出一批新颖而富于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演奏手法及曲子结构上产生了一系列与以往相比大规模的变化,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形成了琵琶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批以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和吕绍恩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代表的琵琶现代作品的问世,是第四次琵琶高潮的只要标志之一。这些作品已不能用规范的传统的文武曲来套。在创作技法、曲式结构、旋律技巧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相对传统都有很大的突破,还创了琵琶创作的新纪元。如《彝族舞曲》,以传统的文曲风格为基调,同时借用武曲的手法,使整个作品文武相宜,既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正是由于这些新作品演奏上的高要求,演奏技法也有改进。(1)以拳形轮为主的轮指手法替代了汪派的扇形轮。这也使演奏者在演奏这些作品时更容易把握乐曲。(2)左手按指换把的多样化,引进西洋二度把位系统,更提高了演奏各风格曲目的质感。这一时期也涌现一批新时代的琵琶音乐家,如马圣龙、王范地、刘德海、王惠然、叶绪然等,他们创作演奏的现代作品也无明显的文武之分,文中带武、武中杂文,刚柔并济,这些新一代的琵琶艺术家也不再墨守成规,不以擅一家之长为荣,而是广泛地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以发展琵琶为宗旨。传统的琵琶派别渐渐地已模糊不清了。

如今,琵琶这些传统的民乐已走出国门,更多的人正在了解它们。琵琶这一民族音乐中的一颗奇葩,现在也备受更多世界人民的关注,相信她会乘着中国这股快速发展的春风攀向又一个辉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红楼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

衡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