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范文第1篇

如今的“啃老族”让很多的父母百般无奈。长期以来,他们很少为父母着想,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在游乐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一幕:几个孩子为争一个玩具而引发家长间的争吵。其实,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发生时,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恰当时机。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谦让。相信以后孩子会再遇到这种状况时,他们一定会看一下家长的脸色行事。这种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家长的监督与标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智健康的成长。教育的启蒙阶段,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敢于担当

如今在各种溺爱的呵护下,很多孩子在成长中心理发生了扭曲。如重庆的“摔童”事件,当事情发生后大家都会关心被摔孩子会怎样,谴责摔人的女孩品德有问题。却很少会有人沉下心来去探讨一下女孩为什么会这样,导致她的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分析她的心理有疾病。与其这样说,倒不如说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当事情发生后除了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为孩子做出表率外。是不是还要第一时间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还要知道要为错误的行为付出代价。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样,才能逐渐完善自我。里根的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对他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去学习。有一天8岁的里根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他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当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后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一件普通的小事却成就了一个伟人高尚的人格。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教育中忽略的一个方面。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就没有这种处事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就缺乏了一种责任心和爱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变得逃避责任,对他人及社会冷漠。

三、勇于受挫

在家教育范文第2篇

校长常常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应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育人艺术和情趣素养。所以,在通往教育家的路上,校长更有优势。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说:“有自己的教育风格,且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能称为教育家。”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校长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由于校长参观学习的机会多,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因而校长往往是引领教师成长,凝聚集体智慧,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领路人。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的“教育家书院”,不断吸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校长、园长入驻学习研究,使其在通往教育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放眼全国,在数十万中小学校长中,不乏大校校长、名校校长,但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家型校长”并不多,究其原因,除了一定的外部因素外,与校长的自身能力有很大关系。因而,校长们应不断修炼,实现自我超越,才能离真正的教育家越来越近。

第一,校长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校长要超越自我,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校长可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去图书馆看书,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调节身心;利用闲暇健康上网,一方面可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与卓有成就的教育人聊天交流,加快成长的步伐。

第二,创新校长专业化培养培训渠道。校长要积极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变“旅游式考察”为实地观摩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第三,养成思考习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要掌好“舵”,就要先学“划桨”。校长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开门让教师听课,推门听教师讲课,深入开展教学反思和研讨,做教学工作的精通者,做科研工作的领头羊,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同教职工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办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走“科研兴校”的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校长在主持学校工作时,经常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比如行政干预、社会事务、交际应酬等,他们身陷其中,难以有精力追求理想。因此,校长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更多地服务于学校发展。

有位校长说:“很多压力是由于没有好的计划造成的。”面对过多的教育行政干预带来的压力,校长不妨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创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来。

校长要完善管理规划,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敢为。校长要狠抓内部管理,懂得放权、惜才,加强中层干部培养,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稳定,用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校长要制定科学的教育科研规划,走“科研兴校”之路――有为。校长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创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绿色通道。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方式,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

校长要落实科学的校园发展规划,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实干。校长要同学校行政班子成员一起,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不搞形式主义,做到真抓实干,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在家教育范文第3篇

一、家庭边缘化给教育改革理论带来的错觉家庭教育功能边缘化使得家庭不再对儿童实施具体的教育,而是通过维持家庭共同利益的方式关注、辅助和监督教育。家庭对教育的影响由前台转向后台,家庭在教育中的隐性化,使人们对教育产生了两个错觉。

(一)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夸大

学校取代家庭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之后,人们将所有的社会问题(关于人的问题)的焦点转向学校教育,学校在聚光灯下几乎承载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所有期望,一旦碰到社会问题就审判学校,道德滑坡、人口素质降低、社会成员某种能力不足等等问题最终的指向就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校班级授课制应该实施小班化教学;教育管理应该由权威转向平等;课程应该用单一课程变成综合课程;校长素质要提高;教师要进一步专业化;甚至课桌椅的摆放也要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展开的。改革的受体是学校,学校成为改革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重地和矛头所指;校长、教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承担着将教育改革的理论转化成现实的实践工作。教育改革的成败是学校的事情,学校承担着教育改革几乎全部的责任。

(二)家庭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消解

当学校承担教育改革责任的同时,家庭在改革中的责任被消解。教育改革从提出、构建、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没有家庭的参与。尽管教育改革的成败最终影响家庭,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家庭确实是被排斥了。在教育改革之初,没有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宣传改革意义。在构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架构的时候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家庭进行必要的沟通。家庭作为一个改革的局外人,对教育改革采取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就教育改革活动本身而言,他们不是改革责任的直接承担者。

二、家庭边缘化对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家庭边缘化直接导致了家长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怀疑,中国一贯重视家庭利益的传统文化取向,通常把家庭利益看得高于一切。[2]

他们为维护家庭利益而时刻关注子女教育,在缺乏充分理由之前,没有家长愿意拿子女的前途做实验,他们更愿意按照习惯和前人的经验完成对子女的教育过程。家长的抵制心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反应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学校化

国家按照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新一代儿童,但是家长并不知道国家为什么这样培养他们的子女,家长并不能理解儿童在学校中课程改革的情况,他们不知道课程重新编排的意义,他们只知道,现在学校教的和以前不一样了,减少了很多内容,比如:小学数学中关于寸的概念,复杂的应用题的解答等等内容都作了改革。于是家长开始补齐学校中没有完成的内容,各种非正式的补习班和“家教”成了教育改革副产品。

然而家庭教育学校化使家庭原本轻松的生活被知识学习代替,家长更像传统的教师监督子女的学习,亲子之间的互动游戏和情感交流减少,这种情况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儿童从家庭中获得情感和心理支持。

(二)给学校施加压力

当家庭不赞同改革时,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改革施加压力。因为他们不是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可以作为“局外人”的身份猛烈批评教育改革,甚至是一种非理性的批评。家长最直接的批评对象就是学校、教师。诸如:联名要求学校补课、增加课外辅导、推荐课外辅导书等等。迫使学校往往采取双面人的做法———表面素质教育应付“上面”,背后应试教育应付“家长”。这是基础教育改革进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怪圈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三、家庭彰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的合理性

当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一项政策在全国实行的过程中,改革就进入一个程序化之中,以改革为契机出现一系列分工合作的改革利益团体。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真正表达意愿的主要集体是:(1)以教育专家为主体改革诉求者,他们以文字或言语的形式呼吁。(2)以教育官员为改革推动者,他们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表现。(3)以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为主体的总体改革评价者,他们通过总结经验并推广的方式肯定改革结果。这三个主要集体几乎可以推动改革的进行,但是他们不具有完全合理性。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教育改革彰显不属于教育内部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家庭的地位,家庭应该被纳入教育改革的利益共同体。

(一)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诉求者

改革的诉求者应该是对教育基本事实有切实的了解且由于切身利益对教育改革有强烈愿望的人。

满足这个条件的主体有很多,包括教育专家、学校工作者、教育官员等等。当然也包括对基础教育有着最直接了解的儿童及其家庭,然而由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尚未从家庭中完全独立出来,家长是他们的代言人,他们往往要服从家长由主观判断做出的各种安排。鉴于家长在教育中的绝对利益和特殊地位,如果家长否认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就会以各种手段抵制教育改革,成为改革的阻力。

教育改革应该通过有效的改革宣传机制让家长意识到目前的学校教育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不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预期,将会对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家长产生教育改革的诉求。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宣传途径并不利于促进家长改革意识的兴起,一种是通过新闻媒体对全部社会成员进行的大众宣传;另一种是通过教育行政机关以文件政策的方式对教育体系内部进行的宣传。前者具有普及性却缺乏针对性和权威性,家长不相信改革;后者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却缺乏普及性,家长被排除在宣传对象之外,家长不知道改革。教育改革应该借助正规的学校途径,通过家长委员会沟通家长与教育改革。(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或社区的学校董事会参与学校改革。[3]

(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由谁推动

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是否有强大的推动力。在中国向来以行政推动力作为实现改革效益最大化手段,一旦改革进入行政系统,以政策的方式大范围推进的时候,改革最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果,然而大规模方式也给改革带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改革理论本身有某些失误,那么代价也是巨大的,最合乎理性的做法是促使家庭为改革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国家行政以宏观调控调整改革过程中的错误,控制改革规模化之后产生的非理。

家庭可以成为改革的动力,并且这种动力是较为理性的。教育改革上升为一种政策和权威之后,从属于教育体系内部集团的人往往难以及时正确意识到改革的错误,而往往迫于“形势”采取“跟风”的行为“,统一行动”,听从“行政命令”“、政策规定”,改革是指令性的,一切听上面怎么说。[4]

作为整个教育集团内部的人,上下级之间有直接的经济、政治利益,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切身利益反思改革可能出现的失误,除非他想脱离这个团体。当改革政策在某一个阶梯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明确地反对改革而是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含糊拖延的方式敷衍上下级。

理性的改革推动者应该是脱离改革中央集团的相关利益者,家长不是教育体制内部的人,但同时又与教育密切相关,他们是第三方的立场。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并提出改革潜在的问题。布赖克等人归纳的教育成功变革的显著特征是:调动家长和所在社会的支持,使改革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教育改革借助强大的社会力量,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学校和地方社会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支持的关系。[5]

(三)基础教育改革应该由谁评价

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到现在,评价者主要有两类主体:一类是教育专家,较有影响的言论;另一类是国家行政机关,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改革基本上持认可的态度,改革已经从最初的几个试点省份逐步扩展,这表明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对教育改革的整体上是认可的。在这个教育改革评价中,我们没有听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态度和意见。

儿童及其家庭是基础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在接受这项服务的时候,完全可以提供在教育改革前后子女学习的状况比较以及教育改革对儿童和家庭带来的影响。这种评价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最现实的第一手资料,来自家庭的反馈可能都是家长在子女面临教育改革方面遇到的最现实紧迫的困难,相对于教育专家的理论性评价更具有说服力,相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家长可以委托家长委员会发表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评价,这个团体相对于教育体系内部评价机构的评价可能更加中肯,更利于反思和改进教育改革。

在家教育范文第4篇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话内容。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相互沟通、积极配合,以便能够使素质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而作父母的,就要在这张纸上画出自己的理想。这其中就需要灌注教育。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这张纸上的笔画越来越多,色彩越来越丰富,直到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绘画的笔已经不听自己控制,难以把握,甚至就不听使唤了,即使再怎么画,也无法画出自己想要的。如果这个时候,再进行那些早该进行的教育,已是为时已晚,根本就是过时了。那些从小养成的恶习a,当然也就很难纠正,甚至于一些十几年前养成的坏习惯,早已深入骨髓,一时间真的很难改正,这自然就是个失败的例子。教育孩子除了在儿童期十分重要外,在过渡期那时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个孩子向青春期过渡,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也更是心灵上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孩子便形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更有了自己个人的主见,由于两代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自然就难以躲开代沟,为了消除一切不必要的灾难,就要教育。万事德为先,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要教育,就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去作为孩子的榜样,去相信教育的真实性,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教育,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出生以后直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在学前时期,是在父母的教育下长大,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更是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下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道德总是由习惯养成的。这句道德格言,包含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典型的家教"孟母三迁",与孟子之成才至关重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对岳飞成为民族英雄有重要关系;孙叔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王陵、赵苞等之所以能够有宁死不屈的精神,也都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陶冶中形成的。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都非常重视"家教"和"家风"的建设。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注意对幼儿的教育,认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逸",因此,要通过幼儿时期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古人认为,在幼儿童蒙之时,如果"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识补救",也就悔之晚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加迫切;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例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不断地向智力方面倾斜,忽视以致放弃思想教育。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智力的发展。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在一些家庭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把幼小儿童当作娱乐的"玩具",只知道在逗笑中享受所谓"天伦之乐",只知道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子女的欲望和要求,完全忘记了父母对子女应负的教育责任。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一些青少年从小就造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强烈观念,养成一种只知道满足自己欲望的自私心理。一些家长不但不及时地对子女的错误加以批评和教育,而且不让他们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磨炼,等到他们进入学校以后,如果不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又往往训斥、责骂,甚至拳脚相加,虐待子女,以致造成意想不到、事与愿违的后果。正是在这样的错误思想误导下,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没有应有的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很差,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一旦他们认为妨害了他们的"利益",就会采取某些意想不到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动,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现实生活一再说明,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同他们在家庭所受的教育有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 家长的综合素质。家长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①家长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心理学知识。有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②家长的道德素质。虽然许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家长的道德素质好,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健康成长;③家长的性格、脾气。古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家长的性格、脾气很容易影响孩子。

(2)注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①生理方面:初中的学生身体开始快速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萌芽或出现明显的反应;②心理方面: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具有两性特殊的情感体验,具有成人意识,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沟通;③思想方面:自尊心较强,但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情感和意识行为处于多变期,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认知能力明显落后于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做事,容易犯错,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较差。

在家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英语重要性

1.父母是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者

学校集中的班级授课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因学生较多,教师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没办法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家庭教育却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父母比较了解孩子的特点,且学生本身就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父母在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家庭教育是只针对固定数量孩子的教育,且教育环境相较于学校教育比较宽松和自由,如:父母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英语绘画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些英语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只有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各项学习内容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父母是英语语言环境的创造者

虽然英语在如今的学生的学习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我国普遍的初中课时安排中,每周平均有5个课时的时间,课时比之小学是增加了,但学习效果很难让人满意,班级集中授课,使得每个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地用所学英语知识去表达,而英语本就是一门语言,要多说、多读方能达到学习效果,因学校英语教育的时间有限,故而家庭成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最佳场所,而父母也是孩子们英语语言环境的创造者和配合者,比如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孩子今天的在校所学,与孩子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也可根据孩子们所学的单词,结合家庭中的物品,让孩子们大声说出所对应的英语单词等。父母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创设多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以不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3.父母是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一定的民族文化而得以存在和发展,故而对英语的学习也应该以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初中学生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等,故而对孩子们单纯的灌输文化知识对他们而言,枯燥乏味,很容易让他们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父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讲故事、模拟真实的英语文化家庭的交流场景等,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英语文化国家,继而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4.父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共同参与者

在学生整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教育是最重要的,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老师,同样地,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值得父母学习的闪光点。在孩子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父母也应该对自己做出严格的要求,与孩子共同学习,在参与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很多孩子都将自己的父母视为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英语、共同进步,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榜样教育环境,让孩子在这种优质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地基础不牢、不实,高楼是起不来的。学习英语也一样,一个连单词都没认识几个的学生,怎么可能顺利地阅读,又怎么能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更别说提高英语成绩了。不管是英语阅读,还是提高英语成绩,基础知识是根本。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共同参与者的父母,尤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想方设法,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减少学生的错误理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父母是轻松学习环境的缔造者

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大多都是有压力和负担的,而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达、乐于开口。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应该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批评指责,要在孩子犯错了之后,首先肯定孩子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努力付出,继而引导孩子逐步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也不可耻。相反地,要让孩子明白这些错误是我们进步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之后,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在一种开明宽容的环境中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6.父母是英语课外英语读物的筛选者

课堂之外的英语读物、书籍等可以维持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动力,让他们对英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市场上的很多英语读物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父母在筛选这些书籍、读物的过程中,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为孩子筛选出高质量的英语课外读本。家长一定不能把初中生英语阅读内容仅限于课本有限的内容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任务,丰富学生的思想,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高质量的英语读物,带着任务去读,有的放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呈现优异的学习成绩,父母在家里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要多指导,让孩子进行更加深入的英语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每个单元的英语学习后,父母就可以让学生去搜集适合的英语故事进行或浅或深的阅读,感受英语故事的情感,语境环境,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只要我们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中,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并设计阅读任务,一定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