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价走势

物价走势

物价走势范文第1篇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9.9%的增长速度,CPI与2004年相比上涨1.8%,2005年全年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从其它价格指数来看,除居住价格保持近三年较高位置外,其余价格指数都在逐步走低,其中包括GDP平减指数呈下降趋势,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在分项消费价格指数中,居住价格指数2005年与2004年同期相比仍有一定幅度上涨,而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从年初增长10.7%、5.8%和7.5%下降到11月的5.4%、3.2%和-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跌到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11月与12月的增幅分别为-0.2%和-1.9%,已经是负增长。

尽管我国已逐渐从温饱阶段向小康社会迈进,但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农业丰收,使得农产品生产价格开始下降,其中粮食生产价格跌幅较大,这也是近期粮食消费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5年3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3%,是2002年4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0.6%、4.4%和3.8%,畜牧业下降3.2%。粮食生产价格下降3.2%,跌幅较2季度加大2.7个百分点。

房价虽未纳入消费价格计算范围,但房价的涨跌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较大,现阶段多数居民购房是为了改善本身的居住条件而不是为了投资,因此房价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居民其它方面的消费。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5年 10月与11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6.8%,涨幅比9月份分别提高了1.1%和1.3%。11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10月份上升1.1%,环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1.7%,涨幅分别比10月上升0.4%和1.3%。与此同时,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略有上升。2005年3季度房屋租赁价格比2004年同季上涨2.1%,涨幅比2季度高0.2%。

综合当前价格形势的基本分析,无论是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还是下游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通货紧缩的压力的确存在。

二、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分析

虽然2005年底物价全线位于低谷,但2006年走势存在众多变数,上涨、下跌因素并存。为了更好地判断2006年物价走势,现从影响促进物价上涨与下跌两方面因素抑制上涨进行深入分析。

(一)促进物价上涨因素分析

1.消费增速的提高推动物价上涨。2005年在物价增幅下降的同时,全年经济增长仍保持9.9%的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达到1997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增长与CPI升降变化几乎同步,但消费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差在扩大。从长期而言,消费合理增长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

2.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拉动物价上涨。2005年,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呈上升势头,从年初的13.6%上升到11月末的18.3%,增幅提高了4.7%;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先抑后扬,增速从1月末的14.2%下降到5月末的12.4%,然后又上升到年底的17.6%,全年小幅波动。广义货币M2与金融机构贷款是CPI的先行指标,先行周期一般在8―10个月之间。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货币供应量目前的增长势头将拉动未来CPI的上涨。

3.投资推动价格上涨。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得到遏制,但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自2005年6月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速度已连续7个月在27%以上,并有逐月加快的趋势。与此相对,2005年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累计施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302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5733个;施工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2%。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160758个,同比增加2920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1%。新增项目的投产必将继续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与燃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

4.服务价格存在潜在的上涨因素。2005年1―11月份服务项目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在此期间,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均有所提高,对CPI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两类价格合计对CPI的拉动作用达到1.5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7个百分点。今后,我国公共服务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日趋完善,公共服务品价格与其它价格的关系也将逐步理顺。当前,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存在上涨的潜在空间,服务价格的上涨将是促进CPI上升的主要动力之一。

5.资源性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2005年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较2004年虽有所缓解,但资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矛盾。目前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而且石油与成品油价格没有与国际接轨,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当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可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因此未来公共资源性产品如水、电、油、气和煤炭价格将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带动工业品价格乃至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6.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较高。虽然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与前几个月相比已经下降,但我国原油、成品油以及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价格一直在历史最高位徘徊。我国40%左右的石油缺口依赖进口,大宗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势必导致工业生产成本增加,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动力有增无减。

(二)物价下跌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城乡居民收入近2年来始终保持增长,但增速缓慢。200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除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外,支出余额大多用于储蓄,使得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投资过度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投资过度行业的产能过剩从2005年开始显现,相关产品价格相继下降。截至2005年底,钢铁、水泥、炼焦、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滑坡,企业亏损额急剧上升。与2004年全年相比,钢铁行业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行业亏损额增加81%;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8.7%,行业亏损额增长73.78%;炼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1.33%,行业亏损额增长532%;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同比增加38.9%,增幅下降31%,行业亏损额增长44.7%;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4.2%;行业亏损额增长41%。工业企业效益的下滑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将抑制物价上涨。

三、物价景气指数分析

对未来价格指数走势的预测与判断不仅要分析当前各类物价指数的变化,而且还要分析产生物价波动的因素以及物价变化的规律。为此,我们利用景气指数方法,通过构建基于CPI为基准指标的价格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研究物价的波动周期和变化规律。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狭义货币量M1月末同比增长率”四项经济指标是较好的先行指标,它们的波动转折点大约领先CPI 6―8个月,以此构建的先行合成指数与扩散合成指数分别见图1与图2。

从图1、图2中的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扩散指数以及各项分类价格指数可以看到,目前物价走势确实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最低点,一致扩散指数2005年末位于底谷,而且直观上CPI一致合成指数与先行合成指数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就其指数值而言仍保持着1997年下半年以来相对较高的位置,而CPI先行扩散指数2005年内有所回升,年末在位于50%线上下波动,也预示着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中有涨有跌,反映出未来的物价走势“通胀”与“通缩”相互交织,这正是当今学界关于“通胀”与“通缩”会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物价涨跌的各类因素,我们认为,2006年物价上涨因素多于物价下跌因素,特别是服务类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存在巨大上涨空间,由此将带动生产成本的提高和整体物价的上涨。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2005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影响,2006年物价又难以形成大幅上涨势头,全年将保持小幅平稳上涨。

四、2006年物价指数走势预测

作者曾于2005年9月,以VAR模型以及GARCH模型对2005年底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价格经济指标进行过定量预测。5个月过去,当初预测的物价及经济走势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分接近。现利用最新数据,对2006年各类物价指数重新进行预测,结果见表1。

预测结果表明,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1.97%,继续保持低通胀的走势,但全年物价将逐渐回暖,下半年CPI整体高于上半年。

商品零售价格走势与居民消费物价保持了高度的正相关性,但升幅小于居民消费物价。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动力不足,难以对零售物价起到拉升作用。2006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将上涨0.60%,下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增幅整体高于上半年,显示零售物价也将呈现回暖迹象。

其它价格指标预测结果显示,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原料购进价格、重工业产品价格2006年将分别上涨7.9%、9.5%、11.5%。投资拉动以及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电等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生产资料类价格将面临着不小的上涨压力。

2006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原料购进价格指数、重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等上游物价指数步调基本一致,同涨同跌。这三个指标将止住一年多来的跌势,在经过年中的回落后稳步攀升。上游指标的回升可能预示着CPI的下一波行情(2007年)看涨,而不会持续走低。

物价走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价;趋势预测;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6

一、上半年物价走势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在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和短期回升动力不足的交织影响下,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小幅放缓,CPI涨幅相对温和,同比上涨2.4%,PPI则持续低迷,同比下降2.2%。

(一)CPI涨幅冲高回弱,核心CPI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前两个月,CPI同比涨幅由2%攀升至3.2%,达到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3月份以后,CPI同比呈现先回落后微升的态势,但波动不大,处于2.1%~2.7%之间。与此同时,CPI环比涨幅也由前两个月的1%以上降低到0.2%以内,并且3、5月份的环比还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上半年,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7%,各月同比涨幅大体保持稳定。其中,最低的1月份为1.5%,最高的3月份为1.9%。此外,各月环比涨幅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见图1)。

(二)菜、肉价格涨跌引领CPI波动,部分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大

2013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工业消费品、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0.8%和2.8%。根据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对CPI的平均权重估算,上半年CPI上涨的2.4个百分点中,由食品涨价拉动了1.3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4.7%,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为突出。

从食品内部来看,菜、肉价格的起伏引领了CPI的短期波动。其中,2、3月份鲜菜价格同比涨幅由10%转为-10.3%,对当月CPI由正向拉动0.34个百分点变为负向拉动0.3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蔬菜消费量较平日增多,同时雾霾天气对蔬菜运输造成一定影响,使得部分品种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较快。而随着节后气温的回升,南方露天蔬菜大量上市,运输恢复正常,又推动了价格的回落。另外,近年来我国牛羊养殖规模受到资源条件约束,且繁育周期长、成本高、消费替代效应弱,致使上半年市场供求偏紧,牛羊肉价格上涨明显。同时,在国家连续实施冻猪肉收储的干预下,猪粮比价重回盈亏平衡点以上,推动了猪肉价格同比在6月份由负转正。受此影响,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涨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的波动。6月份仅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行就拉动CPI上涨0.34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12.6%(见表1)。

尽管服务项目价格所占权重低于食品、工业消费品,但其价格上涨对CPI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上半年,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中趋缓,但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各类服务项目中,部分劳动用工密集型的服务价格涨幅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1~6月衣着加工服务价格同比涨幅为7.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自有住房、租房价格同比涨幅呈先升后略降的趋势,各月环比涨幅始终保持着正增长(见图2)。

上述服务价格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节假日期间的用工紧缺及购买力的充分释放,加剧了部分服务性消费的供不应求。二是除外来人口涌入大城市放大了租房需求之外,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购房者心理预期发生改变,急于入市导致需求在3、4月份集中提前释放,从而助推价格涨幅上行。三是劳动力成本的趋势性上升,对价格上行构成了长期压力。

(三)PPI连续16个月同比负增长,跌幅明显加深

2013年上半年,PPI延续了去年3月以来的同比负增长势头,并且前五个月降幅逐月扩大,由1月份的-1.6%下跌到5月份的-2.9%,降至8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6月份,PPI同比跌幅略有收窄,达到-2.7%。从PPI环比来看,1、2月份涨幅均为0.2%,此后开始转升为降,4~6月跌幅均为0.6%(见图3)。

PPI的持续低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CPI加速上涨的担忧,但也凸显了上半年国内经济回升势头偏弱,实体经济需求仍然不振的状况,同时还反映了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下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的下行压力。

(四)上游采掘、能源原材料工业PPI持续低迷,生活资料PPI小幅上涨

2013年上半年,PPI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跌3%,影响PPI下降约2.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价格同比下降6.9%,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同比下降3.7%和2.4%。PPI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4%,拉动PPI上涨0.1个百分点左右。其中,食品、衣着价格同比上涨0.9%和1.3%,一般日用品价格同比上涨0.2%,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0.8%。

在全部39个工业行业中,上半年PPI同比下降的共计23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PPI同比下降1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PPI同比降幅均超过了5%(见图4)。

可见,PPI长时间下跌主要是受生产资料价格降幅较深的影响,而后者又主要是因为采掘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价格持续低迷所导致的。这些行业在上半年出口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调控加码以及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受到严格限制等因素作用下,普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突出,致使价格出现大幅下降。

二、下半年物价运行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判断

进入下半年,宏观经济还处于增长阶段转换和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预计经济自主增长动力较弱的形势难有明显起色,CPI走势基本平稳,PPI降幅逐步收窄。

(一)需求回升力度偏弱导致物价上行的动力相对不足

2013年3月至6月,PMI在达到近一年的峰值50.9%后开始波动下探,尽管6月份的PMI仍处在50%的荣枯线以上,但比上月大幅下降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见表2)。其中,6月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降幅分别达到1.3和1.4个百分点,意味着未来短期内下游需求仍然疲软;积压订单指数一直位于50%以下运行,且6月份大幅滑落到42.9%,反映出经济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不断恶化趋势。另外,原材料库存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低位徘徊,表明在需求偏弱的情况下企业去库存周期有所延长,补库存的意愿和能力明显不足,PPI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从消费领域来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4.7%,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0%,较快增长的势头也明显减缓(见图5)。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放缓(特别是城镇家庭)是促使CPI涨幅相对温和的重要原因。从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下半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速还处于周期性底部和缓慢回升阶段。由此判断,居民消费需求的疲软难以拉动CPI大幅攀升。

(二)货币流动性趋于中性使得物价走势不会出现明显反弹

5月份以来,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退出预期的逐步升温,资金流向出现逆转,热钱呈加快外流趋势,加之对借道虚假贸易进行外汇套利进行严厉打击等因素,新增外汇占款出现骤减,从而触发了6月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银行间资金面的趋紧,对表内信贷业务以及表外影子银行的流动性投放都会产生一定影响。6月期票据直贴利率已从上半年5%左右的水平跃升到8%以上,并很可能进一步升高,这将会给非金融企业的短期资金带来较大压力,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降低,PPI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将会延续。

除此之外,根据M2增速与M1增速之差①与CPI的领先关系,并综合产出缺口情况判断,2012年M2与M1的增速差持续为正,但有所收窄(见图6),意味着今年充当资产储存的货币增长快于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增长,即居民倾向于更少的持有货币,加之产出缺口持续为负且略有扩大,都使得即期有效需求不旺,从而难以拉动物价走势的大幅反弹。

(三)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将对物价上涨形成推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2012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劳动年龄(15~59岁)人口总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下降,凸显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紧缺,导致劳动力成本明显上涨。以建筑领域为例,2013年二季度人工费用价格②同比上涨8.4%,虽然涨幅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与此同时,二季度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3.8%,涨幅连续三个季度上升(见图7)。预计下半年人工费用价格、城市工业地价同比还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从而对价格上行构成一定压力。

除此之外,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回落,同比上涨2.3%,预计下半年将呈逐步筑底回升的态势,全年涨幅为3%左右,由此造成种植养殖成本增加,最终传导至食品价格。据测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升0.4个百分点,按此估算,2013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将拉动食品价格提高近1.2个百分点,进而影响CPI上涨近0.4个百分点。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宽幅震荡和资源价格改革将对物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不平衡复苏状态。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整体继续衰退,日本经济前景有所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面临增速减缓、通胀抬头的风险,预计世界经济会维持低速增长的态势。由此预计,全球原油需求将出现小幅上升,但经济基本面对国际油价上涨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同时,随着美联储宣布预计年内开始削减QE规模,市场对美元走强的预期将会增强,也会限制国际油价的涨幅。但短期来看,埃及局势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很可能引发国际油价的短期上涨。从7月以来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看,已经出现明显反弹,最高升至106.5美元/桶(见图8),预计下半年国际油价在高位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由此会直接影响到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而影响到PPI采掘、化工类工业价格以及CPI交通类的燃料价格、居住类的水电燃气价格的调整。

此外,预计2013年全球粮食生产将从2012年的灾害气候影响中恢复,产需关系由去年的产不足需3018万吨转变为产高于需3400万吨,期末库存比去年增加7.9%,库存消费比上升至20%。由此判断,下半年国际粮价还将会维持稳中有降的态势。从国内来看,2013年夏粮再获丰收,加上粮食生产的“九连增”以及库存消费比稳定在较高水平,国内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另外,当前国内外粮食的较大差价推动了进口的较大增长,也有利于保证国内粮价涨幅可控。

从国内来看,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疏导公共事业领域累积的价格矛盾,国家还将深化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快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预计天然气以及水、电等价格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从而推动水电燃料价格有所上涨。这些改革措施将会涉及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行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成本,带动PPI回升,同时价格改革在多个行业的波及效应也会对CPI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食品价格季节性波动有可能增大CPI短期上涨压力

蔬菜、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的主要消费品,在CPI中的比重均在3.5%上下,对物价走势影响较大。随着夏季的到来,应季蔬菜上市量增加,将会推动蔬菜价格的季节性回落,对CPI上涨的压力不大。但不排除一些地区因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蔬菜正常生长和运输而出现的价格短期上涨,从而推动CPI的上行。

6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连续4个月快速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小幅下降(见图9)。不过从规模上看,目前的生猪、能繁母猪总存栏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特别是母猪保持高存栏量有利于缩短生猪供给周期。根据生猪繁育周期判断,预计下半年育肥猪市场供应量略低于去年,但仍会较为充足,猪肉价格很可能呈温和回升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三季度以后猪肉消费需求旺季的来临,以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猪肉价格涨幅可能会加大CPI上涨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并依据模型测算,在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以及不发生重大灾害疫情的条件下,预计2013下半年CPI上涨总体压力不大,走势总体平稳,预计全年同比上涨2.6%左右;PPI持续低迷的态势有所改观,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同比约为-1.8%。

三、调控政策建议

在积极推动体制改革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努力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上有新的作为,防止政策叠加效应冲击,保持CPI基本稳定,减轻PPI通缩风险。

(一)改善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注重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预期,适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与此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大存贷款基准利率波动幅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二)建立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完善更为市场化的价格调控机制

及时调整进出口关税、配额等方式,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品种余缺。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牛羊发展风险基金,扩大肉牛肉羊良种补贴规模,推进牛羊肉集约化生产。同时,加快促进多样化的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落实降低流通成本的各项政策。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完善现行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价格保险。

(三)充分释放城镇化蕴含的需求潜力,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规模。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域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并购。利用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给予退出企业职工安置以必要的政策支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四)深化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在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好资源能源约束增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总结试点地区的定价经验,进一步做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杠杆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调节作用。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手段,着重从需求端入手,采取财政补贴、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价格上涨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

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各地价格调节基金征收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平抑农副食品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快价格调节基金立法,尽快出台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对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

(五)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防范输入型通胀的潜在风险

稳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时,密切跟踪美国削减QE规模后的市场动向,加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跟踪分析,做好应对预案。

注释:

① 该指标衡量的是货币结构的变化,即货币总量中执行不同职能的货币之间相对比例的变化,能够反映存款活期化的走势,表明居民对未来通胀的预期。

② 人工费用价格指数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分类指标之一,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等。

参考文献:

[1] 邓郁松,刘涛,张晨. 物价指数的监测预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陈建奇. 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3] 刘涛. 2012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2,(29).

[4] 刘涛. “稳增长”的同时兼顾“稳物价”[J]. 紫光阁,2013,(6).

物价走势范文第3篇

其中,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度继续探底,即期景气指数为3.44,比上季度降低0.21点;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乐观度亦有所回调,预期景气指数为5.34,比上季度降低0.61点(见图2)。

此次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82位经济学家,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巴曙松、蔡洪滨、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彦斌、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高善文、郭克莎、贺力平、贺强、华而诚、黄海洲、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苗献、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小川、隆国强、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彭文生、邵挺、沈建光、史晋川、舒元、谈世中、谈敏、田秋生、汪涛、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杰、夏业良、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光、张卓元、章铮、赵俊臣、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振华、周志斌、诸建芳、祝宝良、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预期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略升

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制造业活动略显疲弱,非制造业活动略有增强,消费支出有所恢复,房地产市场继续低位回升,但财政悬崖的逼近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构成较大挑战。

9月中旬,美联储除维持近零利率和继续扭曲操作外,推出所谓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以支持债券,直到就业市场明显改善。这些政策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成本宽松,促进房地产市场继续恢复,缓和美元升值压力,对冲财政政策不利影响。

对于未来六个月(下文均指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走势,11%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加快向好”,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80%认为会“缓慢复苏”,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6%认为会“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另有3%认为会“陷入衰退”,与上季度持平(见图3)。

总体来看,经济学家维持对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判断,且乐观程度略有提高。

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欧元区债务形势的演变,均会对美元走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认为美元趋于贬值的经济学家比重有所上升。

调查显示,3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走势为“逐渐贬值”,比上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45%认为“宽幅震荡”,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6%认为会“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见图4)。

欧元区经济步入衰退,失业持续攀升,债务危机处理难度加大。9月初,欧洲央行推出名为“直接货币交易”(OMT)的购债计划,可对接受相关约束条件的申援国立即执行。此举较大程度缓和了欧债市场的担忧情绪,但申援国如何达成相关条件仍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展望未来六个月,25%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欧债危机形势会“好转”,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49%认为会“维持现状”,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26%认为会“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16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认为会“严重恶化”,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见图5)。

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币值的评估。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中认为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分别占51%、67%和51%,而认为“高估”的比认为“低估”的均多19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欧元和英镑的币值评估结果变化不大,而认为日元高估的比重有所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趋于合理,但近期有一定的升值压力。2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高估”,57%认为“合适”,17%认为“低估”(见图6)。

其中,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3%以上”,37%预期“升值3%以内”,47%预期“基本稳定”,10%预期“贬值3%以内”,没有经济学家预期“贬值3%以上”(见图7)。

国内经济趋暖物价走势平稳

预期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略有减少。

在经济整体走软和人民币面临升压的背景下,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我国经济将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持平、贸易顺差略有减少的态势。

调查显示,1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我国出口增速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50%认为“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34%认为会“下降”,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2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进口增速会“上升”,比上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56%认为“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24%认为会“下降”,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8)。

与此相应,5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我国总体贸易平衡情况为“顺差减少”,21%预期“顺差不变”,24%预期“顺差增加”,3%预期“出现逆差”。

出口预期的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贸易保护形势的判断。

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认为2013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态势会“更加严重”,32%认为“维持现状”,仅有7%认为会“趋于缓解”。

预期投资增长稳中有升。

物价走势范文第4篇

首先,必须立足于新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背景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国情,重新定义有害通胀率的标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通胀与通缩都不好,把CPI控制在年均3%左右对经济增长最有利,如果超过5%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结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过程而言的,在新全球化时代,许多长期有效的经济规律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事实上,新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提升了工业化速度,但同时也构成了从外部引发通胀的新的长期因素。因此,一定要把CPI控制在3%以下才是健康发展的意识就得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如果既要享受新全球化的好处,又要把通胀率压到3%以下,就等于“鱼与熊掌兼得”。我国要想得到新全球化的好处,就得忍受物价上涨的痛苦,应意识到这是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次,采取非传统的办法应对目前的物价上涨。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中,应对通胀的主要宏观政策是提高利率,但是对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加息既不能增加土地供给,也不能抑制人口增长;加息不能增加世界资源的供给,也不能抑制国外金融市场的资本向期货注资,反而会引来更多国际热钱,导致更大的货币投放。因此,用加息来对付通胀就不是最好的办法。

事实上,在目前国际经济趋于衰退的大背景下,对于我国这样高度依赖外需的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措施,保住经济增长速度不要明显下降。如果为了抑制通胀而继续加息,结果可能会造成通胀没有压下去,经济增长却因内外因素而滑下来,从而使我国经济陷入“滞胀”。另外,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也不能太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因为物价走高将会延续一段时期,如果暂时使用了行政手段而物价还是降不下来,行政手段就可能被长期化,从而干扰市场信号,使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发生倒退。

物价走势范文第5篇

目前,国际油价似有筑底迹象。而农产品多头们也开始跃跃欲试。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基本面看,两者基本运行方向一致,长期走牛还言之尚早。而且,两者波动幅度有差异,见顶见底时间存在着差别,农产品投资者应把握好节奏。

原油粮价同进共退

虽然不及化工品与原油之间的紧密性,但有研究机构称,能源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联系“很可能从还是用马来拉车的时代就有了”。两者的联系反映出的因素包括农作物在制作生物燃料上得到日益充分的利用,以及原油及其副产品(化肥)作为农户的一个生产成本的重要性。

接受笔者采访的人士解释,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直接拉低汽油、柴油、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价格,这将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机械的生产、运输等成本,带动农产品价格回落。在生产燃料酒精的农产品中,玉米占50%,甘蔗占40%,其他有小麦、甜菜、木薯等,生物柴油涉及的有豆油、棕榈油等。而部分农产品价格走低还会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回落,从而导致农产品整体维持低位运行。

例如,原油对油脂有较大带动作用。近期原油价格回落,打压棕榈油价格。由于棕榈油是油脂中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一般作为豆油的掺兑替代品,是国际上特别是欧洲重要的生物燃油原料。

国际投行新西兰银行称,直到2015年以前,粮食和原油的价格大体是同进共退的,凸显出两者强劲的相关关系。“用学术的话来表达,两者自1990年以来的相关系数为+0.92,而2000年以来则是更高的+0.94。”该行表示,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每月公布的数据作为粮食价格的基准。

新西兰银行称,“低能源价格有利于生产更多食物,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话。”新西兰银行表示,而更多的产出意味着粮食价格在走低。

与此同时,低迷的原油价格也“削弱了能源生产商为粮食支付更高价格的能力”。这一因素已十分明显,例如在俄罗斯农产品市场已有体现(尽管其影响受到了制裁与反制裁的干扰)。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说,从原油和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来看,有两条影响路径:一是原油和农产品存在能源替代关系,其中农产品可作为制造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统计发现,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项目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构成了协整关系,即三者具备了关联性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二是,原油和农产品都可以作为衡量通胀的同步指标,因此二者在对冲通胀方面也有类似作用。因此,长期来看,原油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中等偏上的正相关关系。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员杨莉娜认为,原油与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多数表现为间接带动。首先,原油是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也是很多商品的生产的基本原材料,因此原油波动影响其生产成本,农产品种植中使用的农机具及生产资料与原油价格波动相关,因此也会受到间接影响。其次,原油兼具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若因宏观经济景气情况影响到农产品的需求,则也会与原油产生联动关系。第三,部分农产品,如油脂类、玉米、糖等,因生物燃料生产兴起,对原油下游产出品形成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密切联系,联动加剧。通常原油价格波动传导会影响相关农产品走势,但农产品走势却难以形成反作用。

农产品大幅跑赢油价

不过,2014年末以来,两者的价格联系被打破,油价降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

“过去一年半中,粮食价格大幅跑赢原油价格,”新西兰银行表示。“从粮食生产商的角度看,他可能未必这么想,因为粮价也跌了。只是粮价远没有油价跌的那么多。”

粮食和原油的价格比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一在2005-201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徘徊于低位――2倍”的价格比回到了4倍的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油价格比均未能在4倍之上持续较长的时间(当时的高点是10倍)。

程小勇说,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低迷,通胀温和,因此二者都处在同步下跌的趋势当中。然而,由于部分农产品供求关系在挤出通胀水分之后,其价格可能相对原油坚挺,跌幅有所差异。而且,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其在成本上存在劣势,使得生物燃料产出下降,最终导致农产品库存普遍高企。

“近年来原油与农产品价格走势,因处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过程,基本同处于价格下行之中,但联动性有所减弱,供需及商品自身的季节性规律主导了两者走势。”杨莉娜分析,近年来生物燃料概念弱化,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后,相关产品生产生物燃料的经济性恶化,以生物柴油为例,若无相应植物油生产国补贴及强制添加政策支持,则生物柴油发展在低迷的原油价格之下已经难以为继。受此影响,原油与植物油联动性较生物柴油概念兴起而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时相比已经大大减弱。

难走出独立牛市行情

展望后市,市场人士认为,受全球经济发展降速影响,原油走势持续低迷,而主产国供应并不易有效缩减,原油探底筑底仍需要经济形势转暖和需求好转。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则因为自身刚需支持,以及供需变化,表现得更具有独立性。

杨莉娜说,比如棕榈油因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出现减产,且主产国货币贬值,这个过程中供应方的变化幅度较大抵消了需求方的不利影响,价格表现相对强势,那么原油对其的不利影响就会出现较大弱化,自身供需关系变化成为主导。原油与其价格走势的差异程度在阶段表现上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不过从长期走势变化而言,基本的运行方向还是具有一致性,只是波动幅度,见顶见底时间存在着差别。

对于农产品多头来说,近期心情有所放松,因为油价在反弹。昨日,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每桶35美元,较1月20日27.10美元的低位大幅反弹。

能源价格的反弹可能已经帮助刺激谷物需求,它导致美国乙醇汽油价格再度低于汽油价格。“汽油价格再次超过乙醇汽油价格,使得乙醇汽油再度被视为‘打折了的’汽油,从而给乙醇的提炼带来正面的压力,”经纪商CHS Hedging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