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范文第1篇

新涨价因素不断增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的最新报告。该报告称,进入2010年以来,通胀水平比较温和,新涨价因素不断增大。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向本报记者分析,物价上涨由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两部分组成。根据测算,今年9月份消费物价上涨3.6%当中,1.3%足翘尾因素,其余2.3%是新涨价因素。

而今年物价中的新涨价因素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食品价格上涨。今年受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暴雨洪灾的影响,7月份以来全国蔬菜、粮食等价格上涨明显加快。如8月份,食品价格上涨对8月份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0%左右。二是房价上涨。如8月住房价格在7月环比上涨0.1%基础上,环比上涨了0.2%。不过,我国CPI构成中居住类价格权重严重偏低(仅为14.96%),而美国超过40%,欧盟和加拿大也都超过了20%,因而社会认为我国CPI存在严重低估现象。

“食品价格上扬是9月CPI走高的最重要原因。”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亦认同上述观点。他说,上半年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农产品供给造成的影响远高于人们前期的预计,而且一直在影响着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这也是央行于10月19日突然宣布加息的直接原因。因为如果再不利用加息手段,很有可能会使CPI继续走高,或许到年底都不会出现人们所希望的价格走势,并影响政府今年将CPI控制在3%之内的目标。

展望下一步的CPI走势,虽然央行已经祭出加息“法宝”,但考虑到CPI走势的惯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因此,要想CPI立即出现拐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四季度再加息?

胡迟说,从目前的形势看,虽然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获丰收,但也有一些继续推高物价的因素,如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凉,一些农产品的供应又会发生相对紧张,加之年底消费高峰期也即将到来。

央行公布的最新一期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也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当季有36.6%的居民对未来房价持上涨预期,这一比例比上季大幅上升7.2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市场的通胀预期仍较高。

“显然,要最终完成3%的物价目标,宏观调控还需为之努力,时间紧迫不容半点松懈。”胡迟认为,从宏观政策的选择看,虽然一次加息不能表明有重大转向,但一旦开启加息手段,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利率水平很可能走入上升通道,当然需要继续观察下月的CPI而定。

关于物价后期走势,特别是后三个月的走势,国家统计局认为,影响价格走势方面,既有影响价格上行的压力,也有影响价格下行的因素。从价格上行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这段时间美元贬值刺激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会产生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劳动力成本一定程度的上涨,还有国内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假如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跟不上劳动生产成本上涨的步伐,那么一部分产品的劳动力上升成本会向下流产业传导。

另外,四季度新涨价因素依然较多。这部分是占到CPI同比涨幅的64%。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目前物价上涨70%是因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其次是居住类涨幅大,这两项占了居民消费的90%。因此,有专家建议,四季度要稳定物价需要盯住食品和居住。

明年通胀压力更甚?

“明年整个物价压力和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态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在近日的公开发言中曾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将保持9.7%的增长率,但明年的物价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通胀水平基本上在3.5%-4%。”他预计:“明年或加息一次,但还要看明年一季度利率是否调到最合理状态。”

根据上述的报告分析,推动明年物价继续上涨的因素有:首先,农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粮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从国际来看,俄罗斯粮食减产和出口禁令、国际机构的投机炒作、严重自然灾害使国际粮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国际粮价震荡上升,将加大对国内的传导作用。

从国内来看,我国农产品未来供应形势不容乐观,而且今年粮食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往年,对下游产品和CPI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的规模增加,加上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蔬菜、肉、禽、蛋等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素质低下、耕地面积萎缩等使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相对减少。

其次,要素价格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主要形式。“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同时,节能减排和要素价格改革,将使水、电、气等能源资源价格走高。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征求意见方案,预计很快就会实施。水、气等价格的改革和调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调整方案的出台时间不会很久。

物价上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价上涨 公民 经济影响 生活质量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发展、政策及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收支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收入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近年来物价运行总体特征

我国的物价在2003年以后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通过CPI观察,2003年5月的0.7%持续攀升到2010年12月的7.4%,增上10倍以上,主要是由食品和原材料等中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多数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但大部分分类消费支出价格上升趋势明显,CPI存在较强的上涨压力。而在公民的收入增长当中,却与支出上涨情况形成对比差异,其在2007年时公民的收入和支出较2006年增长13.7%和12.6%,是近些年以来的增长比例最高的一年,而在2009年~2010年时,分别增长为9.2%和7.9%,收入增幅降低。同期情况下,物价的上涨比例较高,公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较慢,支出情况也较少,根据调查研究,这种情况的形成,与物价上涨具有很大的联系。从上升角度来看,假定物价上涨10%,而收入上升8%,那么这种情况下,公民的收入相当于缩水症状,且公民的消费过程中会出现消费压力,导致物品的堆积等。

在本次研究当中,对我市的700名居民进行住户调查,包括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物价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在2011年第二季度当中,人均可支配收入4343元,同比增长7.3%,同期支出增长6.5%,实际增长0.8%,这种情况也表明,在物价增长情况下,公民的实际的收入情况会造成很大的缩水,影响公民的生活质量。

在物价上涨的调查当中,本研究对同一家超市、加油站等进行调查,结果在居民日常消费当中的食品上涨、油价上涨都较多,这种情况下,对前来消费的700名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并记录居民的收支情况,结果采用恩格尔系数进行处理,其实际提高0.3%。在2012年第一个季度的调查当中,700名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约3800元,2011年约为3600元,上升200元。

据国家统计局的居民调查队对我市600户居民进行调查当中,300户家庭认为物价上升较多,难以接受,200户居民可接受,100户居民没有明显计算,但认为物价需要进行一定下调。在家庭消费使用当中,2012年汽油上升情况较为明显,有车居民340户,均认为油价上涨过快,涨幅较大,用车带来负担。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

在形成物价上涨的因素当中,根据统计总结,其主要的方面有3点,详细情况如下:

(一)国际市场价格带动

在国际市场当中,如果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造成上涨,那么国内的物价情况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如在美国等大型资源过程中,其玉米等价格出现上涨,这时国内出口的玉米价格也会造成上涨,那么其国内的玉米价格也会上升,同期居民消费当中的玉米类产品的价格也就造成了上涨,出现物价上涨情况。

(二)成本原因

在物品生产的过程中,社会是一个整体性因素,如玉米生产过程中,燃油、肥料、种子等价格上涨,那么在生产过程中的耕地拖拉机成本增加、种地施肥成本上升、种子成本也出现上升情况,那么在玉米销售当中的价格也就会造成成本价格价高,如果玉米供需水平相当,那么市场价格就必然上升。

(三)供求关系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品价格变动情况除了成本、运输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效果,如在玉米市场当中,假定某一年的玉米总量变小,这是市场玉米供求关系中造成失衡,其价格必然会出现上升,反之则下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的物价情况多处于上涨阶段,特别是石油类能源产品的国际价格上涨,造成带动整个产业链、社会结构、生产成本的增加,出现物品价格上升的情况。

三、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物价上涨会造成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如果公民收入增长比例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消费当中的消费观必然造成影响,如2011年某公民月收入3000元,一袋面粉80元,而在2012年公民月收入3000元,面粉90元,这时公民的消费当中,会造成同等生活质量下的支出增加[3]。假定每月该公民消费需求600元,那么由于物价上涨,其实际支出可能达到650元,造成消费压力,而根据调查显示,因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要多支出595元,给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更是不堪重负。

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当中需要控制公民的收入增长和物价增长比例,稳定市场,我国的GDP增长8.3%,通货膨胀4.5%为最低影响标准,在这种情况,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可以通过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继续压缩资金流动性,防止货币供给过快增长;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深化教育和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抑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炒作行为等几个方面出发,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黄连新,徐世友.波兰通货膨胀的剖析[J].税务与经济,2009,2(04):23~24.

[2]罗承熙.关于战后美国物价上涨问题[J].世界经济,2008,1(02):45.

物价上涨范文第3篇

专家热议未来CPI上涨态势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专家徐连仲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将在2%左右,涨幅高于上半年,全年涨幅将在1.5%-2.0%之间。他表示,目前投资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会对CPI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

他认为,占CPI主要权重的粮食价格将保持平稳。由于今年夏粮丰收,加上前两年连续的增产,目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同时粮食的丰收虽然增加了供给,粮价有下行的压力,但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此外,下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将扭转相对低迷的运行态势,且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明显大于上半年,预计涨幅将在4%左右,全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在2.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中有色金属和石油价格仍将领涨生产资料销售价格,钢材价格在下半年也将出现一定的上涨走势。不可忽视的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将保持目前的温和上涨态势,预计全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将上涨4%左右。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则预料第三季度CPI升1.7%,明年有可能升至3%水平。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李慧勇也预计,下半年CPI涨幅将明显提高。他初步预测下半年CPI上涨1.7%,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月度看,7月份CPI涨幅为1.4%,8月-12月涨幅将维持在1.5%-2.5%之间。

事实上,从二季度开始,几乎所有的价格指数都已开始反弹,如CPI,从4月到6月分别同比增长1.2%、1.4%和1.5%,工业品出厂价格从1.9%涨到3.5%,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从4.9%回升到6.6%。

李慧勇认为,促进下半年物价继续走高的原因有多个:

首先,政策性调价因素将增加。一方面,前两年,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国家对公共服务调价的幅度和节奏作了严格限制,这部分被抑制的涨价因素将陆续释放;另一方面,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理顺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的背景下,国家将继续加大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改革的力度,这将直接或间接带动CPI上涨。

其次,消费的增加推动价格水平回升。目前消费者未来消费意愿仍然较强,居民消费下半年仍能保持较快增长。

再次,成本提高将推动物价上行。预计下半年原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企业生产成本很难有明显下降。

第四,基数低。去年同期物价涨幅较低,CPI同比只上涨1.4%。

“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助于抑制价格上升。”徐连仲表示,物价上涨速度不会太快。

流动性过剩助推物价上涨

专家们表示,除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因素,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抬升物价。

李慧勇分析说,无论是以M2/GDP还是以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差值衡量,目前货币供给远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与短缺经济下过剩的流动性主要通过商品型通货膨胀来体现不同,在目前过剩经济条件下,一般商品吸纳能力有限,流动性过剩主要体现为服务项目、资源品、资产价格上涨。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变之前,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而资源品和资产价格不断攀升。

物价上涨范文第4篇

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过渡,从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些趋势性变化看,有利于物价稳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面对货币存量规模偏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食品涨价压力较大、输入性通货膨胀风险较大等诸多挑战,物价形势仍比较严峻。应多策并举,做好稳定物价的工作。

经济转型有利于物价平稳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趋紧、要素价格提高,持续多年以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我国经济进入了重大转型期。这一变化给物价形势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市场需求降温为物价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需求降温、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总体上会促进物价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水平明显下降。2001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年至2011年降低到3.8%。受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国内汽车、住房市场也明显降温。具体表现为现有城镇空间难以承受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线城市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基础设施潜力不断下降。这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比如,2002年至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2.45%,2012年为4.3%。外贸出口和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也是决定市场需求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受国际市场降温影响,外贸出口增速由2003年至2008年的29.2%,降低到2008年至2012年的9.4%;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则引起了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市场需求水平下降。这些导致市场需求水平全面下降,既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在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的约束下,预计各类涨价行为总体趋于减少。

另一方面,要素价格提高使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劳动工资、土地、水等资源价格、原材料价格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些价格不断提高,必然会不断抬高生产成本,加大涨价压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每年12373元增加到每年41799元,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要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既是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原因,也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综合来看,经济转型使市场供不应求引起的涨价现象普遍减少了,但成本推动的涨价压力加大了,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转到成本方面。由成本上升到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大体是: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数量减少——价格提高。现实经济活动中,面对利润下降,企业主要有三种选择:第一,无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继续维持生产;第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成本管理;第三,转向其他产品生产。在市场需求水平总体下降时,转向其他产品生产以避免利润下降的空间有限,因此企业主要会做前两种选择。这些选择都不会减少生产的数量,不会引起价格上涨;做出第二种选择的企业还会通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消化成本上升因素。这一分析表明,与市场需求降温同时发生的生产成本提高,主要会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技术进步加快和成本管理加强。因此,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高增长期进入经济转型期后,物价涨幅总体将趋于平稳。

物价上涨压力仍不容低估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的过渡期,既存在很多影响经济增长稳定的因素,也存在较多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对物价上涨压力必须要有足够估计。

一是货币存量明显偏大,社会融资增长较快。2012年末,广义货币余额97万多亿元,是2012年名义GDP的1.88倍,较2008年的1.58倍扩大了19%。表明2009年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尽管进行了持续调整,但累积的货币存量仍然明显偏大。2012年在货币政策预调微调背景下,货币供给量特别是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又开始加快,货币存量进一步膨胀。尽管受经济增速回调影响,市场预期不断下降,对货币的需求不断降温,但如果出现刺激预期和需求的因素,因货币过多而推高价格的风险仍然较大。

二是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由吃饭产生的刚性食品需求规模巨大;中国农业生产能力尽管不断稳固和提高,但“靠天吃饭”的特征并未完全改变。在人口大规模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过程中,食品需求的城乡布局、区域布局特点很快发生变化,而相应的农产品、食品生产供给格局并未跟进调整,食品流通体系、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决定了食品供求总体还处于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受土地生产能力的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较慢,务农收入提高导致的工资成本增加,大部分会刚性地传导为食品价格上涨。食品涨价的这些压力,还会因为市场秩序不规范、价格监管不严格,演变为流通环节加价行为,进一步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三是输入性通胀风险较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陆续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欧元、日元发行量持续扩大,世界货币存量持续较快扩大。目前美国经济出现温和向好趋势,实体经济开始恢复,对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有可能增加。这些真实需求变化与货币存量巨大的现状结合,可能推动大宗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出现较快上涨,进而提高我国进口商品价格。

四是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仍然比较强烈。近年来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批复较多,利用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条件,强调省情、市情、县情不同,不顾财力、不顾市场需求前景而加快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来围绕加快城镇化建设,又出现了一些缺少科学规划、长远布局考虑的造城运动。这些都表明由制度性因素支持的地方投资冲动很强烈,如果调控引导不当,就会与货币数量偏多的潜在风险结合起来,推高价格。

此外,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也是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综合来看,在经济由高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风险不容低估。

稳定物价的几个政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稳健原则把握好货币政策力度。兼顾稳增长与稳物价双重目标,调节好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根据商业银行资金风险约束现状,特别要防控好信托等表外业务过快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压力。

二是落实好稳定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长。特别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

三是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要加快房产税试点步伐,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发挥制度因素对投机、投资性购房活动的约束作用;积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房建设,完善保障房的相关制度。

四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应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基本社会保障的统筹安排力度。根据科学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加快改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突出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相关指标。从制度建设上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物价上涨范文第5篇

2004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6%,粮食价格上涨是最主要的拉动力,食品类价格贡献最大,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对国内价格影响增大,投机与预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需求的高增长是带动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展望下半年价格走势,物价水平进一步高涨的动能并不足,预计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会超过4%,从总体水平上看,2004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但某些问题值得关注。

2004年1─6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6%。由于物价的高低不仅涉及居民的生活、企业的生产,而且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密切相关,由此物价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而且由关注通货紧缩转向了关注通货膨胀。

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原因分析

1、粮食价格上涨是带动居民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5%,同比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受去年下半年价格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涨所形成的3.9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影响,新涨价因素影响1.1个百分点。若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仅上涨0.6%。也就是说,2004年6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4%,拉动CPI上升4.4%,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贡献率达到了88%。食品类价格的攀升成为价格上升最主要的动力。

在食品类中,粮食又扮演了主角。粮食价格的突然上涨既有供求矛盾的因素,也有预期心理变化的影响。世界粮农组织报告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导致了粮食价格急剧上升。粮食价格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

2、投资高增长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大大高于2001年的13%和2002年16.9%,形成了1981年以来的第三个投资增长高峰。扣除物价因素后,2003年的投资实际增长率是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一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使得国内资源供给趋于紧张,据统计,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导致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迅速攀升。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比上一年上涨8.1%,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涨幅。2004年,投资需求增势不减,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尽管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但增幅仍比较高。继续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

3、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对国内价格上升的影响

自1997年以来,中美两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走势出现极其吻合的现象。随着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见高,出现了大宗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既受国际供求因素决定,又受国内供求因素决定,而且国内外供求互为影响,出现了价格联动效应。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加快,市场需求进一步活跃,拉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升。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商品特别是初级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进口石油、铁矿石、钢材和粮食等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大,国际市场供求关系通过传导机制逐渐影响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

4、投机与预期

面对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有一小部分商人乘机高价待售,加剧了市场供求紧张状况,推动了物价的部分上涨。同时由于对利率有提高的预期,生产资料等库存加大,放大了需求,从而也间接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另外,也不排除有人利用暂时的、局部的供求不平衡进行炒作、投机,人为引起相关商品价格暴涨。

下半年价格走势判断

1、物价水平进一步高涨的动能不足

一是粮食供需缺口有望缩小。年初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春耕顺利进行,包括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和供应的保障,以及落实耕地保护、增加春耕面积等等。粮食种植面积结束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5亿亩,比去年增长1%。棉花种植面积增长10.6%,油料种植面积增长0.7%,糖料种植面积减少5.4%。夏粮获得好收成,总产量达到10105万吨,增产4.8%。夏粮将在6月底7月初上市,届时,将有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根据有关专家的估计,今年秋粮也将有望得到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我国2003年约0.55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同时,今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出口下降,也增加了国内粮食的供给。

二是过热的投资增长有望得到抑制。总体上看,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5、6月投资增速出现较快回落态势,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844亿元,同比增长31.0%,比一季度回落16.8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比较大的财政建设性支出减少,对政府投资热度降温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估计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应将会在下半年明显的显现出来,过热的投资增长有望得到抑制。

三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同时,上游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企业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而下游的消费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上下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一个较稳定的层面,而未来的消费升级尚需收入大幅提高的保证,短时期内发生大的变化的可能性很小。

2、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会超过4%

(1)食品类产品价格将继续温和上涨

食品类价格的变化如何主要取决于粮食价格的变化,但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国际粮价有走低的趋势。二是市场炒作因素减弱,在目前粮食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加上宏观调控的加强,流通领域中放大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调节余地,短期内有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加上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基本消失,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同比将略低于目前的水平。

但是由于肉、禽、蛋的供给相对减少,加上饲料价格上涨,今后几个月除粮食外的食品价格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综合考虑,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全年大致在9%左右,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左右。

(2)生活用品价格涨跌互现

2004年上半年,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则分别下降1.4%、1.6%和1.7%。能源、原材料涨价幅度较大对消费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明显显现出来。考虑到供求关系格局不可能短时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估计在2004年仍很难完全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上,而交通、通讯类产品受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出现下降也基本成定局。依据目前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情况,加上对下半年的判断,估计全年生活用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大,其中一部分仍将呈现下降局面,对居民消费价格上升拉动极为有限,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基本没有影响。

(3)居住类价格稳步上升

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涨,国内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的影响,燃料价格有上升的趋势,同时,部分地区也在逐步提高用水价格,但为确保实现全年价格调控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5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因此,可以判断今年基本不会出现居住类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局面,稳步上升是其主基调,估计全年上涨4%左右,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接近0.6个百分点。

(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服务类价格上涨较缓

1-6月份,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9%,整体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尚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很多种类的服务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范围,成本增加对价格的推动作用尚没有释放出来,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服务类价格上涨较缓,估计全年涨幅略高于1%,大约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考虑,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会超过4%,从总体水平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价格上涨中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微观经营机制到宏观调控能力,我国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属于温和性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尚在可承受范围内。下半年,价格调控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