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 116029)

稿件编号:201501270018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教育生活中物化危机的识别与形成机理问题研究”(编号:WR2014006)、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C13CB08)

通讯作者:刘磊,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E-mail:lorelle0921@sina.com

[摘 要] 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突出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在澳大利亚盛行的《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通过对该模式的解析,可以获得三方面启示: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发展任务的充分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要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要关注资讯建设,突出强调幼小衔接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资源共享。

[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教育合作; 教育管理

“幼小衔接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关注却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布鲁芬布伦纳等人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被引入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在幼小衔接中,利益关切者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将集中介绍澳大利亚《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 Transition toSchoo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atrix),希望借此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幼小衔接中实现各主体间的密切合作带来启示。

一、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计划中的核心成员

澳大利亚教育、就业与劳资关系部在2009年颁布的《归属、存在和形成:澳大利亚幼儿学习框架》( Belonging,Being and Becoming: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特别强调教师要在该框架下寻求各方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日前,澳大利亚各州民间和官方机构都在为如何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贡献智慧。如皇家儿童医院推出了针对一般家庭的《幼小衔接》( LinkingSchools and Early Years),维多利亚州的卡迪娜夏尔郡专门针对处境不利的家庭推行了《最好开端行动计划》( Best Start Action Plan)。在当今的澳大利亚,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种形式的幼小衔接项目,都突出强调要建立一个多元合作的动态关系网。如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社会服务部就对幼小衔接中各方核心成员的特征、责任、教育诉求及其可供利用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幼小衔接的核心成员。儿童向小学过渡期间,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关键期。家长不仅清楚孩子的早期经验,还对孩子在社会性、情绪调节、学习基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学准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充满期待,有参与幼小衔接的意愿,也想知道他们能在孩子的幼小衔接中提供哪些实质性帮助。

面临幼小衔接任务的儿童也是多元合作方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上学之前,孩子们已经在各项学习中做得非常精彩:他们学习与人交流,学习感知世界,学习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习寻求帮助,能够津津有味地阅读漫画、故事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幼小衔接中,儿童需要把从前的能力迁移到小学各项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有着特殊的心理诉求:他们需要获得价值感、尊重感和胜任力,因为这些主观感受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身体上的安全感同等重要;他们需要适应,要在日后的学校生活中树立自身的学业和社交形象;他们需要归属感,希望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够在学校中被认可、被尊重、被重视。

通力合作的学前机构与小学教师共同构成幼小衔接动态关系网中的主角。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共担责任。他们在幼小衔接中的工作包括:在家长的允许下,共享相关信息;聆听孩子的看法;承认家庭的作用;在家庭、儿童、学前机构、小学、社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网;确保幼小衔接计划能够满足社区和周边环境的需要。

社区是孩子们在学校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而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整个社区都应当承认幼小衔接对于儿童和家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社区也能从儿童和家庭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中获益。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社区的图书管理员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幼小衔接给予关注,比如在读书周游行中邀请刚入学的儿童参加;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市政建筑中,展出孩子们在学校的绘画、照片或其他艺术作品;市政委员会可以在公园组织一次野餐,为本地区刚入学的儿童举办庆贺会;邻居们可以通过与刚入学的儿童对话,支持处于幼小衔接中的儿童和家庭。

其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包括原著民教育助理、社区联络官、社区语言教师、教师助手、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等,也是幼小衔接中的核心成员。他们可以为新入学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舒适、安心的环境;为学校和家庭的长期沟通提供支持;积极参加有关幼小衔接的项目;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制定教育支持计划;协助学校组织适宜的文化活动和策略。

二、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指导方案——《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地区自2010年起开始推行《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旨在帮助本地区的儿童服务机构或公立小学加强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这个项目为幼小衔接中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操作指南,引起了国际学前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学者安德里亚诺(Andrea Noel)曾对该项目给予肯定,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追踪研究。《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从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解析,并且为每个方面的实施状况提供了低、中、高三种水平的评估标准。

首先,应在幼小衔接中建立各方联系。儿童服务机构或公立小学要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并为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解小学校园生活的活动建议。对于学前儿童的建议是:参观学校;参观教室和操场,以熟悉各种设施,知道饮水机、洗手间、医务室的位置;参加学校活动,比如泰迪熊野餐、复活节帽子游行、读书周游行、学校音乐会、岁末野餐会等;参加社交集会,比如游戏组、学校参观日、学校情况介绍日等;面见部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餐厅工作人员;参加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的搭档项目(buddy support system);阅读学校提供的描绘小学一年级生活的小册子。对于家长的建议是:到学校参加早茶、下午茶等非正式集会,同其他家长聊天;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如何开始学校新生活的书藉;参加非正式的主题茶话会,讨论诸如游戏的重要性,怎样为孩子制作健康的餐食以及帮助孩子在学校中保持良好出勤率的重要性等话题;去学校与教师单独联系;会见学校管理人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他们提问或者给他们提供信息;与社区语言教师、原著民教育助理、当地社区人力服务部官员等专业管理人员建立联系,以了解自己的文化是否被学校重视;通过为孩子提供参加校园社交活动的建议,获得家长从容面对小学新生活的信心。

其次,应在合作中制定幼小衔接计划。具体内容包括:把学前儿童纳入到幼小衔接计划当中,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眼中的“上学”,说说校园环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评估入学新生的焦虑水平和兴趣水平,并且据此设计相应的活动;要求家长从自身和孩子的角度提出反馈意见,比如哪些活动是有用的?哪些有用的信息学校没有提供?在学校所处的社区中,怎样才能让家庭感到被欢迎和重视?等等;家长委员会要主持一些早茶会,回答绝大多数家长提出的问题,鼓励家长们分享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体会,并在社区中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的联系渠道,吸纳新家长加入家长委员会。总之,在制定和执行幼小衔接计划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吸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加,其中学校管理团队的任务就是相关信息、解答各方疑问,同时要注意吸纳学前机构(如当地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家庭日托)的教师参加到幼小衔接项目的各个层面当中,与他们并肩制定计划,让他们协助配合幼小衔接活动,如组织儿童到学校进行短途旅行等。学校为学前机构提供有关课程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有效组织专门性活动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反过来,学校也可以从这个过程获得启发。

再次,应满足社区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围绕社区的重大事件和活动来制定幼小衔接的时间表,并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灵活多样的参加幼小衔接活动的时间表,以确保不同职业的家长都有时间参加。在社区医疗诊所、社区护理中心等地方广泛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信息,欢迎社区的全体学前儿童、家庭、儿童中心前来参加幼小衔接活动。而在做幼小衔接计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和社区学前机构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学前儿童有兄弟姐妹在学校上学,那么学校应当满足这些儿童及家庭的特殊需要,如接纳和尊重家庭语言,照顾到几乎不会说英语或者英语说得不标准的学前儿童。

第四,应帮助儿童建立起已有知识经验与学校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家长许可下,学校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下午茶,分享学前儿童的信息,制作学前儿童信息表,也可以通过发放家长问卷,组织家长面试的方式了解儿童的情况,或去学前机构深入了解儿童的经验。学前机构与小学应定期进行互访和交流,在家长许可下,共享学前儿童成长档案。学校应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以熟悉校园环境和教师;应为学前机构提供当地学校图册,帮助孩子熟悉不同的学校环境;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寄信箱,方便他们给小学高年级的学长寄照片和信件,帮助儿童与小学学长建立联系。学校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学前儿童熟悉的活动开始,比如搭建橡皮泥活动台、设置积木区、演唱熟悉的歌曲等,然后逐渐拓展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前机构的教师加入。

第五,应开展总结与评价。在项目实施之初和实施之后,应分别对幼小衔接的利益关切者做调查。如在儿童和家长当中组织团体访谈。与儿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眼中的学校生活,记录他们对学校新生活的反应;与小学学长、家长和学前机构的教师对话,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结果以及他们对幼小衔接项目的满意度。在《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实施全过程中,学校应善于收集相关信息,能够依据目标和结果对幼小衔接项目进行评估,能够使用照片等手段,让孩子回忆他们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并能将收集到的数据应用到下一年度幼小衔接项目的预案当中。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幼小衔接特殊性质、重要意义与发展任务的理解是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多元合作的前提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一种生态学现象,儿童要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面临由学前机构到小学的过渡任务。布拉斯托姆(Stig Brostrom)等人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儿童与家庭、教育机构、社区等各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儿童由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那么他的知识经验可能无法实现迁移,这是由儿童在转入新环境时发生了不适应所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社区服务部在《幼儿课程大纲》中对幼小衔接的特殊意义做了如下评述:“幼小衔接是动态的、变化的、连贯或非连续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容易受到伤害,也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幼小衔接过程可能使儿童感到压力重重,也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可能为儿童带来积极的发展契机,也可能让儿童经历挫折。安全感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期的任何年龄段的人们(包括儿童)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关注幼小衔接,以帮助儿童度过积极的人生。”懊大利亚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项目正是在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的本质内涵与独特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各方利益关切者的作用与责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优化儿童教育生态系统的明智之举。相比之下,我国部分教育者对幼小衔接本质、任务的理解存在偏颇,他们没有把幼小衔接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去理解,没有关注其中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教育者甚至误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早学习小学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本质理解的偏颇和肤浅,是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根本原因。

(二)真正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和实施幼小衔接方案

大量研究发现:“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正确、全面的认识,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合作计划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儿童是核心成员,与成人共同充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重视,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心理诉求、主观体验甚至是困惑、忧虑都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形态。澳大利亚学前机构和小学教师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倾听儿童的声音。如在儿童观看小学校园宣传册时,教育者通常会与儿童展开对话,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上学”。一些学前机构和小学还会为儿童提供绘画和拍照的机会,让他们描绘他们眼中的学校,并向教育者解释自己的作品。教育者还设法帮助学前儿童与在校小学生结对子、交朋友,这样可以通过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并巧妙地通过小学生向学前儿童传递小学校园的生活经验。总之,澳大利亚把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一方面“在儿童的观点和感受中汲取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和证据支撑,使幼小衔接项目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激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儿童的自尊、责任感以及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我国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则主要基于成人的视角。“成人教育者以专家自居,以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为由,否认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声音、感受、观点和意愿常常被忽视,儿童没有被给予应有的价值认可和表达空间。”澳大利亚幼小衔接多元合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引入儿童视角,鼓励儿童和成人教育者共同建构应对策略。

(三)关注资讯建设,突出强调幼小衔接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资源共享

信息畅通、观念共识是实现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可靠保障。事实上,幼小衔接的不同主体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他们对幼小衔接中相关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澳大利亚的幼小衔接合作计划鼓励学前机构和小学承担起资讯建设的任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儿童、家长、社区正确理解幼小衔接,及时获得小学生活的重要资讯,并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安德里亚诺经过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推行《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小学通常要为学前儿童制作‘学校图册’‘新生入学手册’等画册和读物,帮助孩子们了解小学校园环境、入学过程、幼小衔接方案等。这些资讯的传播任务由学前机构、社区和小学共同完成。同一社区内的学前机构与小学保持着良好的专业合作关系,合作的方式包括教师互访、网络会议等。两个阶段的教师经常分享他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共同商讨如何实现课程的连续性,并肩设计幼小衔接计划,甚至还研究儿童入学后的分班问题。”可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合作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共同经验,也是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努力方向。”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合作方案,而彼此疏离。澳大利亚《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不仅展现了两个阶段教师之间沟通合作的具体方式,而且启示我们在幼小衔接的资讯建设与传播中同样蕴含着合作的契机,幼儿园与小学应共同为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钢,美国儿童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幼小衔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31-33.

[2]线亚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1.

[3]New South Wales Public Schools. What is transition to school? March,2011[EB/OL].schools.nsw.edu.au/gotoschool/primary/transition,201 1 -3 - 24.

[4][12]Andrea Noel. Easing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administrators descriptions of transition to schoolactivitie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2011,(36):44-52.

[5]New South Wales Public Schools. Transition to schoo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matrix, Octo-ber, 2010[EB/OL].schools.nsw.edu.au,2010-10-20.

[6]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19-23.

[7]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ies. Extended Transition to School programs Strong part-nerships, strong transitions. October, 2010[EB/OL].community.nsw.gov.au/DOCSWR,2010-10-22.

[8]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9]Sue Dockett, Bob 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2007:47.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两类教育机构。因此,要做好幼小衔接,首先就要明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

幼儿园时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进行交往。

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并且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二、幼小衔接的策略

在幼儿园大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划的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教育,使得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增强幼小衔接意识,制订好衔接工作计划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在学期初,就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将该计划分解到全学年,制订出相应的各月活动安排,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幼教活动引向小学教育,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小学阶段靠拢。

(二)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进入大班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按时上学,不迟到,有规律地生活。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工作,如扫地、擦椅子等。教师要制作一些丰富、新颖、有趣的教具,利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同时,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坐姿,为幼儿进入小学后铺平道路。在生活方面,教师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会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巩固幼儿已有的常规。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教师除了挖掘一些培养有意注意的儿歌,还可以在班内开展故事大王、读书半小时、童话表演、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在培养独立意识方面,教师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整理床铺、玩具、图书,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种植以及轮流当值日生等活动,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在集体活动时,强调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和大声喧哗;玩具要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要让幼儿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在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锻炼其意志、品质。如在体育活动“舞动的彩虹”中,刚开始由幼儿一人舞动小丝巾,然后四人舞动大丝巾,最后全体幼儿玩彩虹伞,幼儿实现了“个体小组集体”的逐层过渡,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

教师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情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区角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幼儿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在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为幼儿创设沼泽地、七彩路、过小河、躲避猛兽等一道道障碍,让幼儿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精神胜利法、榜样暗示法、家园共育法、换位思考法等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幼关系,鼓励幼儿多与同伴、教师交往,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

(三)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搞好幼小衔接,要靠幼儿园的不懈努力,更要靠家长的密切配合。

首先,幼儿园大班要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实际,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意义及做法。邀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开展“怎样给幼儿做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也可以请一些小学教师与幼儿家长开座谈会,开展咨询活动。教师将班级制订的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幼儿能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其次,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比如要求家长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才能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物质准备;给幼儿购买简洁实用、小巧安全的学习用品;精心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故事时,要督促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幼儿阅读能力;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认识周围的人,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相互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使幼儿的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都成熟起来。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讲再多有关小学的事情,也不如领着他们亲身感受来得真实。幼儿园可以加强与附近小学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组织幼儿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到小学校园各设施的用途,也能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美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为幼小衔接提供服务。有些州为入学前幼儿提供衔接室,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指导,帮助他们在社会、情绪、智力领域获得发展,以适应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此外,美国还编印了“小学一年级教学指引”,由各州教育局编拟有关教师在接任小学一年级学生后,对新生第一天的入学指导、学习环境、师生互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阅读指导、作业形式、教师参考资源、观察记录表格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为小学一年级教师提供完整的衔接参考。在组织制度的衔接方面,各州重点关注教学天数、课时数、师生比例等组织结构问题。另外,专业团体组织(如全儿教育协会、小学生家长协会等)也发挥了在政策制定上的影响力。日本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

同时,在市镇村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对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学习的幼教机构和小学进行奖励,并公开他们的经验和问题,为其他幼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日本还通过组织幼小衔接推进会议和成立幼小衔接调查研究委员会的方式,保证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幼小衔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教育部门的监督、指导和科学管理。我国的幼小衔接,可借鉴法国、日本的经验,聘请在小学和幼儿园两个阶段都有经验的视导员和教育顾问,或者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教师,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在组织制度的衔接方面,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对教学天数、课时数、师生比例等组织结构上问题的关注。

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聘用标准,实行合流培训

法国提出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并且国民教育部在聘用考试中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考试科目也是一样的。这不但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也是实施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学生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此外,美国实行幼小师资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日本为推进衔接工作,组织幼小教职员合同研修,让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开展幼小教职员相互职场体验研修。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分离的,幼儿园和小学都缺少对彼此的理解,阻碍了衔接工作的进行。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培训方式,将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训合二为一。在共同培训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步子的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过渡。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视为一个整体。美国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共同商讨有关课程之连续性、个别幼儿进步情形、幼儿在一年级安置的情形,并共同为幼儿设计个别的衔接活动。日本实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文部省在2002年颁布的《教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要求,要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英国和瑞典的幼儿园课程都充分地体现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课程的幼小衔接,促进幼小一体化。

我国应开始注重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彼此的过渡,如在活动内容上,可以拓展幼儿园课程中的相关主题,设置“我要上小学了”“我眼中的小学”等主题模块,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小学的学习生活和规则等,避免上小学后出现断层问题。小学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动。

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保证环境的衔接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是相当敏感的,幼小衔接的不当可能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因此,为儿童提供一个较为接近上一阶段的衔接环境与教室情景显得至关重要。美国有的州将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内,以便幼儿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活,减少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各种适应问题。此外,他们活动室的空间规划与小学低年级的基本一致:桌椅摆放呈马蹄形,一个小组的幼儿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从事操作活动或区域游戏;教师指导集体活动的空间相当灵活,幼儿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移动,有时以教师为中心,有时以空白墙壁为中心,有时以白板为中心。

我国的小学在环境创设上也应体现连续性,如可以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增设与幼儿园类似的科学角、美工角等区角。当然,小学教室中活动区角投放的材料要与幼儿园既类似又有所不同,呈现出递进性,以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在英国,小学经常组织小学生到幼儿园来帮忙、做调查或采访等。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应遵循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加强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日本主张实施“团队教学”,即小学教师可到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也可到小学工作。

针对我国国情,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加强幼小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一是召开“幼小衔接答疑会”,让双方教师各自带着疑问参与交流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幼儿园学期班务计划;二是每学期组织大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通过座谈、经验介绍、相互听课等方式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优势互补。

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据了解,该机构对各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费用以及可使用性等项目分别进行了调查排名,并进行了最终的综合排位,前十名基本被欧洲国家包揽。以下为该排名的TOP10:

1.芬兰

2.瑞典

3.挪威

4.英国

5.比利时

6.丹麦

7.法国

8.荷兰

9.新西兰

10.韩国

A法国学前教育概况

学前教育萌芽于18世纪。到1886年,法国政府颁布《戈勃莱法案》,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后,《哈比教育法》《教育法令》《地方自由和责任法案》等多部法律文件均对学前教育的地位、理念、原则等予以明确和规范,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法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共同组成“第一教育阶段”,其中,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招收2~6岁儿童,根据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优先满足3岁以上儿童的入园需求,2岁儿童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近入园。

一、办学规模

法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两类。其中,公立幼儿园秉承免费、世俗原则,私立幼儿园可收取学费并允许进行宗教教育。

根据法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法共有幼儿园2557所,其中公立幼儿园2244所,占87.8%,私立幼儿园313所。平均每班学生25.9人。公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多为3~5个班级,私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多为1~2个班级。

2000年以来,法国3岁以上普通儿童入园率达到100%。残障儿童入园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提高,3岁及以下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比例约为2.8%,特殊幼儿园入园率约0.1%;而6岁残障儿童的普通入园率提高到14.8%,特殊入园率约为1.5%。

二、运行方式

法国学前教育实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分工的方式。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招聘并培训教师、督导检查、支付教师工资等。地方政府是校舍的业主,负责楼舍建造、维修、改扩建以及教学设施配套等,同时负责聘用相关辅助人员,并将其分配至辖区内各幼儿园进行后勤管理。幼儿园园长在教学人员中进行选拔,负责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开展落实教学活动。幼儿园向当地社区开放,园外人士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具体标准由各地另行制定。

三、经费管理

法国法律规定,公立幼儿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既无法人代表也无自主财政权。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市镇两级财政拨款、学生餐费和课外活动费,以及学校合作社等公立机构给予的经费补贴等。上述经费由地方政府管理,市(镇)长拥有支配权,税务官担任会计。其中少量经费提前划拨至各幼儿园,由园长负责日常购买文具等小额支出。

据统计,2011年在园儿童人均年花费5670欧元,家庭支出所占比重不足10%,主要用于学生午餐、课外活动及托管。在政府投入中,国家和市镇两级政府投入各占一半,其中46%用于教师工资支出,32%用于行政及后勤人员工资,15%用于日常运行杂费,7%用于校舍维护。

四、师资管理

根据法国《公务员总章》规定,公立幼儿园教师属国家公务员,与小学教师同属第一阶段教师,两者可相互交流。通常,幼儿园教师需在初始教育或继续教育阶段进行师范类专项教育,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考试方可入职。入职后,每位教师有权在职业生涯中免费接受累计一年的继续教育培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多数幼儿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

2009年9月,法国教育部第32号公报,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能力及评价标准参照小学教师执行:一是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二是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及与幼童沟通的能力,三是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学科教学能力,四是具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六是了解幼童个体差异和成长过程,七是正确掌握评价方式帮助幼童进步,八是具有较强的同家长合作的能力,等等。

教师及教学活动均接受国家和地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管。

五、教学大纲

1882年,法国政府首次颁布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此后百余年间,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2008年,法国教育部特别公报,再次修订学前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并规定幼童在园时间为每周24小时。新版教学大纲以帮助幼童自主发展并掌握简单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认识简单字母、学会握笔并有书写意识、发现周边世界、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开发想象力、培养艺术感知力、开展简单体育活动、培养集体意识,等等。其中,大班阶段教学要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同时,教育部开设专门网站向教师提供学前教育教学资料。

六、弱势群体儿童保障措施

一是保障全法各地3岁以上儿童入园率,增加教育优先发展区和落后地区2岁儿童入园机会,尽量避免因家庭教育质量差导致幼童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低下。二是依据家庭缴税数额,制定阶梯式收费标准,即来自家庭收入和税额较高家庭的儿童需缴纳的学校午餐费高于来自家庭收入和税额较低家庭的儿童。三是建立社会互助机制,即经济困难家庭如无力承担课外活动费和托管费,可向学习合作社等公立机构提出补助申请。通常此类机构资金来自各级政府补贴、社会分摊金及社会捐赠,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儿童学前教育。(信息来源: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

B 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色

自近代以来,由于法国政府特别重视从立法、资金、政策等方面保障儿童早期的教育与发展权,因此法国的学前教育在欧洲乃至全球都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据统计,早在1980年,法国4岁儿童入园率已达到100%;1989年,3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了97%,2岁儿童的入园率也达到了33.7%。由此可见,法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很早就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法国学前教育在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育机构、教育活动,以及立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秉承人文教育传统,发展人性化的学前教育

自古以来,法国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应该为人的发展而服务,不应当以控制和约束人的本性为目的。尤其在针对0~6岁幼儿时,教育更应当体现其人文特色,建立一种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大氛围。法国不断秉承其人文教育传统,在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活动方式等方面处处体现着人性化色彩,形成了人性化的学前教育。

法国政府和社会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了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公益性。从奠基性角度来看,法国民众认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日后的成长与成功,尤其是对小学教育具有特别有益的影响,应该使学前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从公益性角度来看,法国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公立幼儿园仅收取少量餐费,其目的就是要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较多,但无论是在何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其教育目标都是从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出发来制订的,其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性格、感情的全面发展,强调锻炼儿童身体,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提高社交技能,激发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此外,法国学前教育机构还特别关注幼儿艺术欣赏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方式,在尊重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节奏的基础上,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经验。这样的活动方式不强求教育的功利性结果,不追求系统化课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关注儿童本性的教育特色。

二、确立学前教育的三种职能,完善课程设置

法国学前教育承担着教育、诊断、治疗三种职能,即把社会、卫生、心理三者综合起来,促进儿童在体力、社会性、智力、艺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法国学前教育很好地体现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即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其原因,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儿童顺利成长。为了切实执行学前教育的三种职能,法国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来增强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法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班、母育学校、保育室、日间托儿所等,无论何种形式的托幼机构都力争以最适合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来达成其教育目标。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经常开展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交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侧重点各不相同,会根据儿童的年龄进行调整。活动中,教师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使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探索、表现、思考等方式获得知识、练习技能、发展能力。

三、完备的学前教育法制建设

法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立法来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发展,迄今为止已颁布实施的学前教育相关法规就达40 余部。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对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职责、财政投入以及幼儿教师待遇、弱势群体儿童权益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法国《宪法》和《教育法典》中就明确指出,国家有责任构建免费的公共教育,国家在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中应负首要职责。此外,在《1997年法令》《1982年法令》中,法国政府对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住房、带薪假期等都做了相关规定。近年来,法国不断完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前教育的立法从未放松,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保障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四、保障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优先权

法国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这与政府对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权的重视密不可分。法国政府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来改善偏远农村、残障儿童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教育状况,使这些儿童享有国家规定的受教育权利。法国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都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公益性的,人人应享有这一基本权利,且人人平等。为了切实履行国家政策,各市镇对弱势群体儿童专门设立了“教育优先区”,在资金投入、师资、家庭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帮助和指导,对偏远地区儿童利用“流动车”的方式,送教上门。

五、明确幼儿教师定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法国,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等同于公务员,国家承担公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具有一定资格的私立幼儿园教师按照相应规定可成为国家的合同雇员,由政府负担其工资。这使得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待遇都有了切实保障。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法国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教育。职前教育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承担,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毕业后由国家择优录用。任教后,每年要接受政府部门的定级评估,只有评估合格,才能继续任教,执教期间还要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这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补充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幼儿教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历来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法国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方面采取一体化发展措施,成效较好。首先,在划分儿童的学习阶段方面颇具特色,法国将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时期:前学前期,2~4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儿童;基础学习期,5岁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和6~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巩固学习期,8~11岁的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处于同一学习阶段,教师对他们会采取比较一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其次,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和小学教师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对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互相了解,可以互换工作。这样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低年级儿童时,教师就不会有明显的区分,增强了儿童的适应力。此外,国家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平衡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在监督管理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措施,这些做法都很好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郭丽)

C “幼小衔接”看中法幼儿教育

法国的“教学阶段”制度是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一项措施。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法国独特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是其初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完备的法律规范下,其教育行政组织衔接、教学组织与课程规划衔接、师资聘用与培训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法国的幼小衔接制度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法两国的幼小衔接进行比较。

一、中法幼小衔接的教育政策

法国一贯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而其初等教育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由于法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育行政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与其实现了幼小之间全面衔接有关。法国有一系列与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法案: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1990年颁布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2005年颁布的《学校远景计划与发展方针法》。一系列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为法国的初等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使其幼小衔接具有合理的层次性、良好的过渡性和连贯性。

在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虽然我国在《纲要》中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方向,却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和具体细化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困难。所以,我国现应建立一个完备的教育法律制度,确定详细的学前教育大纲,使幼儿园和小学能明确自身在幼小衔接中的任务,创造一种新的幼小衔接机制。

二、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学阶段和课程设置

法国的“教学阶段”制度是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一项措施。不分年级制更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法国,母育学校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而法国的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两者并称为écoleprimaire。根据其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和1990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法国将2~11岁的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分别是:1.初步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2.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大班、小学前两个年级;3.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的后三年。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随着幼儿年级的增长,课程内容安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小班适应集体生活,到中班渗入知识性内容,到大班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再到学习小学课程,这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能够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按儿童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不分年级制,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使母育学校和小学阶段得以更好衔接。相关的课程学习也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母育学校中,大班的儿童如已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就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课程学习。此外,法国母育学校与小学课程纲要均由中央教育部根据每年不同的教育需要制定。每所学校必须依据教育部的课程纲要拟订适合本校的教学计划,并详细说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如何评价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小衔接。

我国在幼小衔接上也存在各种形式,有在幼儿园大班增加衔接教育向小学过渡的形式,有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衔接工作的形式,还有学前班这一特殊形式。目前,我国的许多幼儿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积极向小学靠拢。幼儿园更多地在为幼小衔接做积极准备,但由于小学不主动为幼儿园考虑,甚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单向性。实际上幼小衔接并不是单方面的任务,也不是只靠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幼儿园和小学通力合作,建立互相学习、帮助的平等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

在课程方面,我国一些幼儿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教学活动”或“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显示出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取向。其影响是幼儿园多注重儿童读、写、算能力的培养,甚至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引入幼儿园,使幼小衔接仅被局限于儿童在知识上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上。但从儿童身心发展来说,行为习惯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培养才是幼小衔接顺利过渡的重要条件。

而且,由于提前引入了小学的课程,造成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导致儿童学习兴趣下降,课堂上难以全神贯注,并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我国要在课程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应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将幼小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考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同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层次性,让幼小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间隙”地展开,通过“小步化”方式逐渐实现课程衔接。这样使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到小学后,能够在知识、习惯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适应和准备,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师培训

法国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以此来了解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部会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来招聘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且两者在初试和复试中进行同样的考试科目。初试为笔试,主要涉及法语和数学;复试包括常识和教学法运用的笔试,教育科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口试及体育考试等。同时,法国还重视教师职后教育,新手教师入职后就要接受教师培训。培训重视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培训方案能有的放矢,切合教师需求,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幼小衔接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年之际在于春”,当春天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这是我班幼儿在园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入小学前最关键的一学期。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开展工作,针对上学期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调整,使每一位幼儿能够得到发展。

本学期本班幼儿36名,旧生34名,新生2名。经过大班上学期的学习,分析学期末班级幼儿检核情况,总的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能、语言表达、社会交往、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是班级幼儿因为年龄相差较大,男女比率不均匀,造成了幼儿间能力相差较大、班级常规有待继续培养的局面。鉴于以上不足,本学期,我们把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加强幼儿前阅读、前书写的训练,将学前的准备工作与主题探究活动、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幼小衔接实施:

1、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班级日常工作:

1)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主题的展示、活动设计、材料调整要适合大班幼儿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配合教研组开展音乐、体育学科的研究。我们将从提高

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提高活动组织的艺术性,通过与同事间的互相学习与反思,我们将使这两门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积极向蒙班学习,做到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区域工作材料,做到与主题相结合。

4)在显现班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及大型活动:新学期新操排练与评比;音乐、体育学科的观摩及评比;“三.八妇女节”以年级为单位的亲子活动;组织班级幼儿参与“小博士知识竞赛”;积极准备“庆五.一”诗歌、故事展示会;做好庆“六.一”英语周汇演工作;大班毕业典礼。

卫生保健工作:

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2)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个别体弱易病的幼儿的照顾。

家长工作:

1)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务工作计划,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更好的实施幼小衔接方案打下基础。

2)坚持每月及时更换“家长园地”,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教学,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3)继续对新生家访、旧生约访,加强平时电话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4)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5、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三、八节”爱妈妈活动;与主题相关的亲子活动等。

教师团队合作及专业成长:

通过上学期的合作,我班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合作的氛围,在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这种好的团队精神,在工作学习中互相学习、及时反思,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超越自我。

总之,我们希望本学期的工作能给孩子能留下对幼儿园的美好回忆,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为先进班级而努力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小学的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长两方的合力,我园在今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上具体做了以下的计划。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通过活动,使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3、通过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相探讨适合幼儿顺利过渡小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拼音等)内容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2、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学校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

3、加强班级幼儿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儿全面发展。

(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早睡早起,培养幼儿能独立地完成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等生活习惯。

(2)、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与独立意识。

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井然有序,不拖拉;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幼儿的意志与品质。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幼儿建立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