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积极的民政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的要求,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完善敬老院养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五保供养服务质量为核心,大力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为基础,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村五保工作,使之达到新的供养水平。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相结合的方针。

二、建设原则

坚持省级资金投入为主,地方政府确保配套为辅;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确保需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三、建设目标

截止20*年底,我市现有五保对象66822人,乡镇敬老院156所,入住五保对象5571人,集中供养率占五保对象的8.34%,从2009年开始,每年平均新建、改扩建约136所标准化的乡镇敬老院,为6470人五保对象解决集中供养问题。4年共建544所,新增入住五保对象27840人,全市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3411人,每年递增约10%,集中供养率由20*年的8.34%提高到50%左右。建设的顺序是:“先易后难,改建、扩建、新建、平原、山区同时推进”。各县区按照任务(详见《*市乡镇敬老院2009-20*年建设任务分配表》),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

四、建设形式

一是以新建敬老院院民住房为主;二是整合资源,对撤并乡镇后能置换的办公室、学校等适当进行改扩建;三是经济薄弱的乡镇,对原有的敬老院、五保老人之家进行改扩建,尽可能地增加床位数;四是添置设备和附属设施建设。

五、建设标准

乡镇敬老院的房屋,必须是砖混结构。每所乡镇敬老院,要确保通电,通路,达到有水井、有电视、有厕所、有菜地、有食堂、有医疗室、有娱乐室、有洗浴室等公用生活设施。有关规范标准按照《关于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民政厅民福函〔20*〕84号)实施。

每所乡镇敬老院占地面积,平原、丘陵地区应有10亩以上(山区因地制宜),其中菜地面积不得少于2亩。

按照民政部要求和《关于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五保对象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不含公共设施)。每所敬老院入住院民不得少于40人,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扩大规模。但必须达到内部设施较齐全、服务功能较完善、管理较规范、五保对象较满意的服务新体系。

*、经费筹集方法

(一)国家和省安排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补助资金和省级福彩公益金;

(二)各县(区)财政预算安排配套资金;

(三)各级救灾建房及农村危房改造资金;

(四)各县福彩公益金投入;

(五)根据《关于印发*省民政厅、*省慈善协会<关于在全省开展向城乡养老机构、困难老人献爱心认建认助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省民政厅、慈善协会民福字[20*]143号)文件要求,各县(区)政府应积极动员县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对乡镇敬老院建设工作开展认建认助;动员社会资金支持和资助乡镇敬老院建设;可动员当地群众,义务为乡镇敬老院建设献工献料。

七、项目建设与管理模式

项目建设以县级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实行“*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设计图纸,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预决算审计。

敬老院建设相关收费标准、土地使用、水、电安装等要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20*]20号)文件规定:“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除法律法规、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收费外,省级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减半(收费标准有幅度的,按下限减半收取)。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电价按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标准执行。自来水、管道燃气价格按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执行。申请安装水、电、气、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等管线、管道工程的,有关单位应予以减半或免除相关费用。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政府批准后,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供地。”

八、敬老院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

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乡镇敬老院的责任主体是乡镇政府。政府投资新建的乡镇敬老院财产归乡镇所有,但不得挪作他用。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是办好乡镇敬老院的关键,是提高入住率的保证。各地要切实加强敬老院的内部管理,并由乡镇政府招聘敬老院院长和其他工作人员。

一是要选好配好敬老院院长。敬老院院长必须具备尊老敬老、乐于吃苦、甘于奉献、有一定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

二是要落实敬老院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不得挤占和挪用敬老院供养经费。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的通知》(省民福字[20*]115号)文件规定:“敬老院的管理工作人员,应按照院民与工作人员10:1的比例配备到位,工作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按照人均不低于500元执行,每所敬老院每年的水、电、煤、基础设施维修、办公经费、院民常规病治疗等费用,按年人均不低于600元列支。以上经费,必须列入县区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区要严格落实省民政厅、财政厅的《通知》要求,确保乡镇敬老院的管理经费和服务人员的待遇纳入县区财政预算。对新建完工的乡镇敬老院,入住五保对象后,县区民政部门要及时向辖区政府申报,确保敬老院的管理经费和服务人员的待遇及时落实。

三是乡镇敬老院各项制度要以县为单位,统一制作,统一上墙。做到文明办院,实行帐务公开,保障五保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是要支持和鼓励敬老院发展蔬菜、养殖等副业生产,扩大以副补院范围,努力改善和提高院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九、加强领导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第2篇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克服要素制约,保持经济快速发展。20*年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亿元,是20*年的1.88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是2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26.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8亿元,是20*年的1.97倍,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年的24.9:25.7:49.4调整为19.0:28.3:52.7。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拓展工业平台,培育壮大五个工业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园区跨乌引干渠向东拓展,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从20*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年的7.43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企业从22家发展到50家,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38个,投资21.5亿元。城郊型生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达8.9亿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形成了柑桔、畜禽、蔬菜、水产、竹木等特色产业。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出台加快发展柑桔产业系列政策,编制并实施了《*区鲟鱼产业发展规划》,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称号。拥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部级绿色有机食品6个、部级无公害农产品13个,“不老神”成为*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邵永丰”商标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18.17亿元,年均增长14.5%。全面推进*专业市场城建设,建成装饰材料、灯具、钢材、石材、五金交电、机电设备等六个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农贸城跻身全国批发性农贸市场50强,启动*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成功举办首届浙江(*)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一片五带”的旅游建设步伐加快,创办农家乐并受到省内外各界的赞誉,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以连锁店为代表的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沃尔玛、世纪联华、梅尔百货等一批大型超市落户城区。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建筑业产值达19.5亿元,房地产业投资额达15.4亿元。

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面对全球市场和出口退税政策等变化,立足区位优势,主动应对,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取得明显实效。20*年合同利用外资12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5万美元,是前四年利用外资总额的2倍之多。20*年出口总额达4013万美元,四年年均增长31.1%。出口主体不断壮大,获出口权企业从12家增长到70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0家。出口商品数量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制品等已成为我区三大主要出口产品,巨恒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成为我区首家在澳大利亚设立窗口的企业。

发展后劲逐年夯实。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建立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决策咨询协调服务、项目推进例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百日攻坚”活动,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率全面提升,深入推进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四年共引进各类项目共864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0.13亿元,已到位招商资金34.5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1个。累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63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1.*亿元,其中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8亿元,是20*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5%。举办融资信息会,为企业、园区搭建融资平台,依托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四年累计为22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担保金额达2.7亿元,其中20*年担保额达1.4亿元。加强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工作,整理总面积9.66万亩,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9233亩,20*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3733亩,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短缺状况,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并实施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开展区域、集镇、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区村庄布点规划》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省、市政府审定。编制并实施了《*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区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批专项规划。启动航埠、*集镇改造,加快万田、石室等集镇建设步伐。

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市区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完成社区布局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积极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社区的组织不断健全,功能不断完善,作用不断扩大。积极开展社区创建活动,形成了坊门街、县学街、荷西苑等一批特色型社区。积极开展“五城联创”,投资1660万元实施社区“四化”工程,开展了“清洁家园”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克难攻坚,完成3个“城中村”整体拆迁改造任务,并对28个城中(郊)村实施“改造家园”整治工作,社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得到提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卫生城区”、“省级文明城区”、“创建示范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等称号。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投入农村建设资金6.6亿元,完成省、市级小康示范村建设15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和改善了7.44万群众饮水困难。加快下山异地脱贫步伐,共搬迁农户1728户6000余人。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已建成户用沼气池705只。投入1.99亿元改善农村道路,建成通村公路396.2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康庄工程的“双百”目标,完成石七线、浮大线、苦狮线等县乡道改建工程,逐步构建农村交通道路网,行政村公交车通车率达97.74%,形成区内半小时交通圈。开展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287个,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01个,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投资1.08亿元,完成178座病险山塘水库除险加固、62.5公里清水河道整治、常山港航埠段防洪堤等建设,滨江水保项目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示范工程。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和农村违法占地建房清理整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秩序整顿工作。农家乐已成为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金名片”,涌现了七里乡黄土岭村、*镇张西村、九华乡寺坞村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村,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代表考察我区,成功举办第三届华东旅交会首届*乡村欢乐节,七里香溪被评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七里乡黄土岭村被评为首届“浙江省魅力新农村”。圆满完成市开发区元立建设项目、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市区段取直、九龙输变电、塔底水利枢纽、衢常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衢化路拓宽、民航大道等48个省、市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实惠明显增多。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77元,是20*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541元,是20*年的1.56倍,年均增长11.7%。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率先建立社区、村级就业联络员制度,在全省首创“社区就业超市”,实现再就业690人,四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041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稳步增长,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支付能力达123个月,居全省前列。深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分层分类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覆盖面达88.5%。健全集中供养长效管理机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7.9%和93%,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当年实现“即征即保”,历年实现“应保尽保”。巩固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3.73%,累计报销3.59万人次、1116万元。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募集善款450多万元,解决6500多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83%的村建立了放心店。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实现互联网村村通,提前完成农民信箱工程的各项任务,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深入实施“生态建区”战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完成6家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整治,依法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整治竹料腌塘1423个。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投资10.39亿元,实施生态重点项目69个,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个、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省市区级绿色学校28所,*桔区被命名为全省首个“桔海森林公园”,我区被评为“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区)”。对应市区环卫、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成立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所,完成垂直绿化16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稳步推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了省政府支持,我区被增补为钱塘江源头专项资金补助区。抓好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七里乡被命名为省级林业观光园区,启动了*—七里、花园—石室两条生态景观带建设,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争创了部级生态示范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教育布局趋向合理,全区中小学总数从66所调整为46所。实施“万校标准化”、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学条件。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电大工作站升格为省电大分校。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创强”,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区的验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连续组织参加市工业科企洽谈会,签订科企合作项目76项,履约率达8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建立*区文化馆、图书馆,培育了沟溪乡余东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坊门街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全省26个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实现省级体育强区创建目标。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建和改建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卫生场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区被评为省“十五”期间计划生育示范县,花园街道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街道。人民武装工作不断加强,人武部新营院圆满竣工,荣获“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适应发展需要推进了乡镇(街)区划调整。完成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农村信用社等改革。深化机关、乡镇(街)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新一轮乡镇(街)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相关配套政策,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完成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和二轮山林承包工作。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71人。卫生、教育、住房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健全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城市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制度。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开通*区公文交换系统,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审计监督,四年共节约1008万元政府性资金。坚持推进“三服务”活动,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产业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和富民创业政策,开通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建成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加大对影响投资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开展政府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稳步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并启动“五五”普法,完善基层依法行政载体建设。健全应急防范机制,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等组织,开展社区矫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进和完善行政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妥善解决了原“土碗社”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监督与管理,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维护国家安全先进单位。与此同时,统计、档案、工会、外事、侨台、民宗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20*年向全区人民所承诺的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1)投入培训经费287万元,组织农民培训2.2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9100余人。(2)投资2195万元,扩建、新建下山脱贫新村11个,搬迁348户1215人。(3)投资1590万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中学、航埠初中、沟溪初中等5所学校标准操场建设。(4)投资2349.8万元,新建供水管道25.7公里,改善了2.53万农民的饮水困难。(5)投资2200万元,建成无公害柑桔基地15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3000亩。(6)投资3320万元,完成40个整治村、8个示范村建设;完成双港垃圾中转站和267个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7个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7)占地22.68亩,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的区人民医院新大楼已开工建设。花园卫生院医疗综合楼建设因衢化路拓宽工程建设需要、控制性规划调整未确定等因素顺延至今年实施。(8)提前一年实现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已达83.3%。(9)完成东门、北门、大南门“城中村”农户拆迁任务,北门新村安置房已建成并交付拆迁户,铁路南村安置房主体工程已完工,徐家坞安置地已交付农户建房;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28个城中(郊)村环境整治。(10)投资1.3亿元,完成航埠、*集镇改造和石室西安古街建设的年度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政协有力监督支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积极努力,全区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企业家和创业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为*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部、省、市属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和驻衢城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把又好又快作为发展的主基调。坚持量质并举的方针,重视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特色竞争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策略。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扬区位优势之特、固传统优势之基、兴生态优势之长,增强区域经济的特色竞争力。必须把投资有效增长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方向。立足区情,努力做到以有效项目投入为载体,推进投资结构转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把工贸联动作为商贸兴区的主抓手。通过建立与商贸相配套的产业,实行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联动,深化“商贸兴区”战略。必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城乡的主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见到更多实效、得到更多实惠。

回顾四年,我们还必须看到,*仍处在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财政增收形势严峻,刚性支出不断增大,收支平衡压力还比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提高服务效能的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少数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齐心协力,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迎接新挑战,谋划新举措,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和社会文明的新进步。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加快“五大*”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城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快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5:30:55。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6%。

——城乡发展更具活力。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建城区规模继续扩大,城区功能不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3%以上。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更趋和谐。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卫生医疗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和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力争在浙西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政府职能继续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和谐*建设取得新进步。

——生态建设更加优美。巩固部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并向更高目标迈进,城市绿化率保持在38%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按现价)比2005年下降30%。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根据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综合实力。

1、构建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按照“优农、强工、兴商”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一要做强特色制造业。坚持“强化投入,集约发展,优化结构,壮大产业”的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努力以工业的先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做大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竹木家具和农产品加工五个主导产业,到2011年,力争五个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培育新兴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和培育品牌,加速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今后五年,企业技改投入每年不少于8亿元。拓展发展平台,坚持科学规划、滚动开发、注重配套、完善功能,依托巨化产业优势,引进关联度大、集聚性高、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以及相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到2011年,力争工业园区和功能区的销售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35亿元以上。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把生态高效农业作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方向,做优柑桔业、做强畜禽业、做大蔬菜业、提升水产业、拓展竹木业。到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25亿元,全区五个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培育部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5个,原产地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鼓励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1年30%以上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销售。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思路,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到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5亿元以上。全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努力把*专业市场城打造成四省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市场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启动建设百家塘商贸中心,加快*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完善与市场相配套的产业链,实现办一方市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改造提升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发展社区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亿元以上,力争创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2个,创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3个。加快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为中心的“一片五带”旅游业开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大市场,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2、夯实发展后劲。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向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项目谋划和项目对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投资有效增长,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和资源招商,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拓展利用外资领域,争取招商引资新突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到2011年,力争累计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出口贸易额达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企业准入制度,认真做好项目和开发区、园区环境评估,坚决制止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企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努力。强化节约意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二)致力城乡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加强新社区建设。按照构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新型社区的要求,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全面落实社区长效保洁机制。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村”改“居”试点工作。完善社区组织,美化社区环境,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到2011年,力争90%以上的社区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0%以上的社区建有社区网上求助和服务系统,90%以上的社区为平安社区,推进“便民、乐民、安民、富民”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2、提升集镇建设品位。坚持经营理念,以超前的规划,特色的建设,加快集镇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集镇品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对经济强镇和重点集镇的培育与扶持,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航埠镇成为初具规模的经济强镇、*镇成为最宜人居的生态新镇、石室乡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名乡。要加快发展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把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等在我区的“互通口”作为吸纳要素、培育产业的重要平台。其他乡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走各具特色的集镇发展之路,促进乡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3、加快新农村建设。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契机,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化农民素质工程和技能培训工程,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农村联网公路等工程,推动城市公交、供水排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网络向农村延伸,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实现市区到中心集镇的县道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民利。深入开展“特色村”创建,广泛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到2011年,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40个。

(三)关注民生民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1、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统筹就业,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人,帮助3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减少“零就业”家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完善以灾害紧急救援、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事业为重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外来人员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巩固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水平,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到2011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打造“两子”文化品牌,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区。巩固省级体育强区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3、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违法和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进一步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利益表达、权益保障、矛盾调处等机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等建设,形成对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努力争创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区之一。

(四)加强自身建设,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1、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行政问责和督查督办等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区政府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同心同德谋事业、和衷共济图发展。

2、恪尽职守建设责任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富民强区的责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善于谋发展,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困难中寻求办法。要勇于担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干实事、求实效,上为组织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要乐于奉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忠于职守、奉献事业,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3、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改善政府管理,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创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工作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强化行政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园区、企业和项目。开展“机关比服务、乡镇(街)比发展、百姓比致富”活动,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壮大各类经济主体。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第3篇

一、强化理论学习,以学习促发展

1、坚持完善乡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乡党委将每周五定为集中学习时间,由每名党政成员轮流为全体党员干部集中授课。同时按照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人每周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次,全年的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撰写心得体会文件不少于2篇。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抽查,亲自审核把关。乡党委还邀请县委党校教师多次来乡为干部进行集中辅导。特邀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饶少平教授为全体机关干部、村干部开展国际、国家形式专题辅导报告,各项学习举措和学习任务均得到全面落实。

2、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将学习和乡党委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主题,大胆创新,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一学习主题,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先后赴大冶市陈贵镇彭墩村、武汉市东西区石柳红村、武汉市马口镇等地学习借鉴外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突出发展壮大乡域肉鸭产业这一学习主题,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赴安陆、孝昌、河南等地学习考察肉鸭产业发展经验,干部在外出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增长了才干。

3、将学习活动同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结合起来,丰富扩大学习活动的内容,做到学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二、狠抓对外宣传工作,以宣传促发展

进一步强化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喉舍作用,为全乡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狠抓通讯员队伍建设,按照“精干、高效”原则,乡、乡直主要部门、重点村都配备了兼职宣传干事。利用通讯员交流会、培训会等形式强化对通讯员队伍的培训,积极选派骨干通讯员赴省、市、县主要新闻媒体培训学习,狠抓外宣工作机制创新,将外宣工作纳入到乡党委政府对部门、村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实行目标管理,列入奖励机制。今年围绕全乡在全市争发展“五快”、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前六”、财政收入翻番这一目标,组织参与了孝感日报社举办的“名镇巡礼”大型宣传活动,社会反响强烈,日报社晏总还慕名赴**乡进行专题采访,**乡在全市的影响和形象逐渐提升,全年**乡在主流新闻媒体共刊发稿件40篇,其中湖北日报3篇,孝感日报37篇。基本上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狠抓文明创建,以文化促发展

1、突出抓好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今年**乡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投资计划,成功申报了**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万元,中心于今年5月网份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中心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室、乒乓球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大厅、照相室、接待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此共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20多场次,接待群众近1000人,成为繁荣社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

2、着力抓好农家书屋建设。截止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全乡共建成罗店、洪岗、高铺、塘陈、庙王、小罗、张台6处农家书屋,其中共建点两处——界牌村、小罗村,其它各村也结合村级阵地建设,开辟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不仅成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成为广大农民学科技、学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超市,深受农民群众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在农家书屋借书看书的群众达到2000人。

3、认真搞好文化中心户建设。**乡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群众爱文习文的风气比较盛行,全乡活跃着一大批在不同领域文化具有一定特色的文体骨干,深入发掘**乡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特色,提升乡域文化“软实力”是乡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我们将这些文化骨干网络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立文化中心户,以文化中心户为纽带,带动其它文艺爱好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全乡文化中心户大致分为以图书室为主的图书阅读中心户,以书法绘画为主的书画艺术培训中心户,以舞蹈培训为主的舞蹈培训中心户,以小品、说书、说唱为主的文化娱乐中心户,以体育健全为主的体育活动中心户。全乡共建成文化中心户21家,通过文化中心户的带动,全乡成立各类图书阅览室20多家,成立业余舞蹈队伍1支,组建成立**乡书画协会,网络书画爱好者20多人。

4、乡域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开展免费送电影下乡活动。全乡20个村,每个村平均放映电影12场次以上,共为群众免费放电影200多场,收看群众近万人,认真筹备了全县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乡镇优秀文艺节目汇演,我乡选送的小品《姨妹说媒》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网创作和最佳表演一等奖,赢得广泛赞誉。积极活跃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广场舞蹈、乒乓球赛、篮球赛等文体娱乐活动,**乡还

在全县富思特杯职工乒乓球赛中进入前五名,展现了较高的水平,大胆探索,精心筹备举办了**乡首届书画展。在全县乡镇之中开创了先河,活动还得了市、县领导的高度关注,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5、文明创建卓有成效。全乡共有9个单位被上级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其中获县级文明单位的有6个,获市级文明单位的有3个。

四、高度重视,认真搞好清洁家园工作

乡党委政府将清洁家园工作作为2010年为民兴办的十大实事工程之一,纳入乡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懈。

1、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机制,将清洁家园工作纳入到乡党委政府对乡直部门和村的年度责任考核中,实行目标管理。对清洁家园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落实清洁家园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切实增强各单位搞好清洁家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搞好清洁家园工作的合力。

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在中心集镇将每周五下午作业集中环境整治日,将周五百人上街治脏工作常态化,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和路段包保负责制,定期组织人员实行集中检查,并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切实将环境整治工作抓实,抓出成效。

3、加大经费投入。从乡镇“以钱养事”资金中列支出专门资金,在中心集镇和各村配备了保洁员,实行卫生专人管理,同时还投入资金10多万元,重点加大对中心集镇的绿化、亮化工作,年初沿**乡中心集镇观音路两侧植树2000多棵,更换路灯20多盏。

4、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加强集镇小街小巷及村级通湾路建设。向上级申请修路指标10公里,全年完成了大潘、六李、罗范等5个村8.5公里的通湾路建设。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家电下乡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惠农举措。通过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到县以下建立家电销售网络,构筑农村便捷、顺畅的家电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家电商品拥有率,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坚持巩固试点成果、完善配套措施、加大推广力度、争取全国领先的总体思路,争取实现以下工作目标:三年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100亿元,销售量500万台(件);通过三年推广,建立健全农村家电产品流通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省农村地区的家电分级配送体系和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基础的销售及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加速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农村主要家电产品拥有率达到城市2000年水平,城乡家电普及率差距由目前的近二十年缩小到十年,四种家电下乡产品普及率分别达到:彩电90%以上,冰箱45%以上,手机90%以上,洗衣机80%以上。

三、实施时间和主要内容

(一)实施时间:20*年12月1日-20*年11

月30日为试点阶段;20*年12月1日起为推广阶段,暂定三年,截至2011年11月底。

(二)主要内容: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下乡产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三)补贴的品种:20*年12月1日起进入推广阶段

后,家电下乡补贴的品种增加为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衣机四个品种,具体品牌、规格以商务部、财政部招标公告为准。

(四)补贴产品最高限价:彩电限价2000元以下,冰箱(冰柜)限价2500元以下,手机限价1000元以下,洗衣机限价2000元以下。具体产品价格以商务部、财政部招标公布为准。

(五)补贴数量:试点期间即20*年11月30日前,每个农户彩电、冰箱(冰柜)、手机三类产品每类产品补贴不超过2台(部);20*年11月30日后,每个农户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四类产品每类产品补贴1台(部)。超过限定数量部分不予补贴。

(六)补贴资金来源: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

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80%,省级财政负担20%。

四、补贴对象、标准及申报

(一)补贴对象:河南省具有农业户籍的农民。

(二)补贴标准:按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实际开票销售价格的13%给予财政补贴。

(三)补贴资金的申报:按《河南省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方案》规定执行。

五、家电下乡流通企业和销售网点

(一)承担销售任务的流通企业。

经过省商务厅、财政厅推荐和商务部、财政部招标,确定我省承担家电下乡销售任务的流通企业20家,即:青岛海尔销售公司、河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代表方)和河南永乐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青岛海信营销有限公司、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河南家裕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荣事达美的电器营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河南冰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星星集团有限公司。(二)流通企业的任务。1.组织家电下乡产品货源,保证市场供应;2.按省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家电下乡办公室)要求,及时报送销售、货源情况和相关资料;3.对所属销售网点进行管理,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店面设计、统一门店形象、统一宣传策划;4.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商务部门做好家电下乡宣传工作。(三)家电下乡销售网点。

1.具备的条件:一是配备有计算机及联网设备;二是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三是能够开具正规销售发票;四是有相应的经营场地、设施;五是信誉好,无不良记录。

2.核准程序:各流通企业通知所属符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条件的经销点(含直营、加盟或授权的网点)持营业执照、中标流通企业的加盟协议或授权书等能够证明作为中标流通企业网点的其他文本材料到当地县级商务部门备案登记;县级商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审查选定的家电下乡销售网点报省辖市商务局;省辖市商务局会同当地财政局研究核准,批复县(市、区)商务局并向社会公告,同时报省商务厅、财政厅备案。

(四)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的任务。

1.向群众宣传家电下乡的有关政策,引导群众购买;

2.做好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服务工作;

3.正确执行家电下乡价格政策,不损害消费者利益;

4.做好销售信息的登记工作,产品售出后3个工作日内将销售信息录入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

5.做好家电下乡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

6.接受当地商务部门监督管理。

六、退货处理

购买人因质量问题需要退货的,在销售网点同意并在原销售发票上注明“同意退货”后到乡镇财政所审核。补贴资金尚未发放的,乡镇财政所在原销售发票上签署“补贴未发,可退货”意见并加盖公章;已发补贴的,购买人退回补贴资金,财政所在原销售发票上签署“补贴已退,可退货”意见并加盖公章。购买人凭乡镇财政所签署意见的销售发票到原购买网点办理退货手续。

七、应急预案

(一)网点供应不及的处理。各县(市、区)在选定乡镇销

售网点时,要拟定1个备用网点,一旦核准的销售网点出现供应不及和其他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备用网点,然后报请核准。

(二)网点销售管理。为了防止销售旺季集中购买所引发的供货间断、排队争购等情况,缓解供需矛盾,方便农民购买,各地可采取预约登记、组织团购、送货上门等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市场秩序稳定和安全。

(三)市场出现混乱的处理。对出现抢购、挤购等市场秩序混乱的地方,要立即停止销售活动;情况严重的,公安部门要出面维持秩序,并采取措施进行整顿,秩序稳定后再开始销售。

对群众举报经营设施不足、服务态度差、经营秩序混乱的网点,当地商务部门要立即停止其销售,并取消其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资格。

(四)货源出现断档的处理。销售网点出现货源断档、销售中断时,不准关门停业。有关网点要主动向待购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作出公告和承诺,同时立即向上一级销售机构或总部紧急报告,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充货源。对由于货源不能及时补给而引起市场波动和其他不测情况的,要追究有关流通企业和销售网点的责任。

(五)规范促销行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6年第16号),加强对中标流通企业和销售网点促销行为的监管。任何中标企业和销售网点不得就家电下乡搞限时限量促销;促销活动要与售货现场相分离;组织较大规模促销活动,要制定安全保障、交通疏导、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当地公安、商务部门备案。

(六)骗取补贴资金行为的处理。对骗取补贴资金的,要严肃查处,追回补贴款,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八、职责和措施

(一)部门职责。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责,协调配合。

商务部门总体负责家电下乡工作的组织实施,主要做好组织销售、货源供应、市场秩序等方面工作,扩大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力保市场稳定。

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落实、审核、兑付等方面工作,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宣传部门负责做好家电下乡惠农政策的宣传工作,开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家电下乡政策在农村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用好优惠政策。

国税部门负责将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销售网点及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加强税务管理,保障发票及时供应。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家电下乡销售现场秩序维护和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跟踪检查,协调质量问题产品的处理,保证让农民买到放心的商品。

工商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基层工商所加强对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的服务,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促进下乡产品的流通。

信息产业部门负责对中标生产企业的产销衔接,协调中标生产企业履行中标承诺,配合做好家电下乡产品的货源供应工作。

监察部门负责监督财政补贴资金的审核、兑付,保证补贴资金安全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工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要从提高宣传的覆盖率和深度入手,有关部门和企业结合,通过新闻媒体、墙体广告、播放电影、文艺演出、农村乡镇广播、发放宣传单页、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熟悉家电下乡政策,从而把握和运用好这项惠民政策。省家电下乡办公室2009年每季度召开一次新闻会,向社会公布销售、补贴进展情况及群众关心的政策问题答疑解惑,以后每半年召开一次。2009年在全省举行3次宣传促销活动,2月为“家电下乡推广政策宣传月”,5月为“家电下乡质量服务月”,12月为“家电下乡促销月”,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宣传促销活动(活动具体内容、办法由省家电下乡办公室制定)。在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开办“家电下乡栏目”。

2.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配合做好家电下乡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亲自协调解决。省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组成督导工作组,定期对各地进行调研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省辖市也要组成联合督导组,每个月对县(市、区)督导检查一次,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产销衔接。中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要建立产销衔接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生产和组织货源,保证供应商品适销对路。各中标流通企业要根据本方案制定本企业在河南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报省商务厅备案。实行中标流通企业保证金和奖罚制度,具体办法由省商务厅另行制定。

4..实行目标责任制。省家电下乡办公室将三年任务目标分解到各省辖市,各省辖市要根据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县(市、区)。各级政府要将家电下乡任务列入考核目标,并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确保任务目标的完成。省家电下乡办公室每月对各省辖市销售、补贴及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一次,各省辖市也要定期对县(市、区)任务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提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透明度。

20年后的家乡五年级范文第5篇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部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20**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0**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多年来,贵州省**州广大农村由于受历史、经济、地理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始终难于摆脱农村火灾的困扰,始终属于全省及至全国农村火灾的重灾区。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为切实有效遏制农村火灾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落实防火安全工作责任制,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工作“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进一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火灾的高发势头。

一、**州农村基本情况

**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余万,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寨3922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478个,乡村总户数89.77万户,360多万人,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1.6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23项、州级名录123项,部级艺术之乡6个、省级艺术之乡38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全国35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文化旅游村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生态王国”的美誉。

然而,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胜景绚烂古朴、民族风情浓郁独特的苗乡侗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问题。**州农村82%房屋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且依山而建,密集程度大,火灾风险高,又加上村民长期形成的楼上用火习惯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差等原因,农村火灾事故发生频繁。据统计,20**—20**五年与1999—20o3五年相比,农村火灾平均起数由100.4起下降到64.6起;农村重特大火灾平均起数由6起下降到3.2起。但1999年至20**年间,平均每年发生农村火灾8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有520多户250o多人因火灾重返贫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对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防火工作,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于20**年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于2o**年编制了《**农村防火检查手册》,并先后总结和推广了农村防火“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大改造"、“八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组织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落实、宣传工作落实、消防器材配备落实、达标验收落实)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措施,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火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狠抓农村防火工作“八个落实”。

1、认真落实政府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为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每年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则按照州政府的目标责任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此外,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各级政府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安全组织机构。全州各县(市)、乡(镇)均建立了防火安全委员会,特别是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基础,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木质结构无间距连片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律建立县、乡、村领导干部“三级联保”责任制,并根据农村聚居的特点,引导村民建立联防机制,鼓励村民参与民房火灾责任保险,转移农村火灾风险。

3、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完善农村防火工作条例和各项管理职责、制度。为使农村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州人大组织有关单位部门经过广泛调研,多次论证,以《消防法》和《贵州省消防条例》为依据,于20**年3月29日制定出台了《**州农村消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条例》出台实施后,为进一步使农村防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由**州政府牵头,州消防支队主抓,于2oo7年制定下发了《**农村消防工作职责、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包括:防火安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职责制度;包村、驻村干部、村寨专兼职消防队员、志愿消防队员职责制度;消防基础设施管理人员、鸣锣喊寨人员职责制度;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火灾隐患举、整改,火灾报警联动、灭火演练,消防工作考评奖惩等制度。

此外,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防火公约对广大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重要性,**州30户以上村寨已全部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

目前,**州有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97支1563人,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o人,鸣锣喊寨队伍361o支7893人,三十户联防小组9658个。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

为加快**州农村消防建设,从根本上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州委、州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理农村火灾总结出的经验和措施,与省公安厅共同制定了《**州农村消防建设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于20**年8月2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4次省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明确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内容和步骤,确定分五年时间对全州150个5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的自然村寨编制消防规划,实施“寨改”、“房改"、“厨改”、“水改"、“电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健全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实施农房保险等,预算总投资5.85亿元,分五年实施,省政府每年给予1200万元的经费补助。为确保试点建设任务的完成,**州委、州政府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采取了“六项”工作措施。

1、“三项”保障制度:一是组织保障。州政府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分管消防的副州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试点县市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个试点、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制度保障。为随时掌握农村消防试点工作进度,州政府还建立工作进度周报制度、督察督办制度、奖惩制度。三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州委、州政府通过政府出资、群众集资、捆绑项目资金,以及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为试点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2、“六项”工作措施:一是深度调研,科学规划。为确保农村消防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同步实施,州委、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对农村大寨进行普查、调研,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试点村寨消防规划。二是制定《细则》,明确标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细则》和《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试点建设内容和标准》,明确了“六改”的具体内容,并且对列入国家和省、州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按照“四改、三保、两强、一高’’的原则进行建设。三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试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消防建设试点工作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同时,各县市按照州政府要求,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四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