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太阳的故事

太阳的故事

太阳的故事

太阳的故事范文第1篇

然而,生命过早地出现,却会带来一个巨大的矛盾。太阳系演化的传统模型认为,41亿年前的地球如同人间地狱,火山活动活跃,岩浆在四处流淌,而且太空碎块还对地球狂轰滥炸。按理说,那时候地球上不可能有生命出现,然而哈里森的锆石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

传统模型的困惑

但在解决这个矛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太阳系演化的传统模型。

大约在46亿年前,一个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巨大星云在一个不起眼的星系角落里,开始坍缩为一个密集的球形物质。随着周边越来越多的物质被拉向它,其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地增加,最终这里发生了核聚变。核心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此刻,太阳诞生了。

太阳诞生后,周围小个体的物质也开始在各自轨道上坍缩为一个个天体。离太阳近的地方,大部分的冰水会被蒸发掉,只留下主要由金属化合物构成的较小的岩石行星。离太阳远的地方,气体和冰可以大量聚集,最终形成木星等气态巨行星。所有的行星差不多都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轨道也近似圆形。

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故事,但是很明显,故事不是完整的。首先,它很难解释所谓的特洛伊小行星――那些与木星共用同一个轨道,一起绕着太阳运行的一大群小行星。柯伊伯带――那些远在海王星之外的小天体,其中也包含冥王星――同样也很难理解:许多柯伊伯带里的天体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平面有着巨大的倾角,而传统模型却无法解释这种情况。

最令人困惑的是,有证据显示月球曾经受过密集的陨石撞击。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暗示,月球表面上多数的陨石坑是发生在39亿年前的一场密集的陨石撞击的结果,而传统模型也很难解释这个现象。

巨行星们的迁移

一个解决方案是以一个法国城市命名的模型,叫做尼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太阳系中4个气态巨行星最初的位置比现在靠得更加紧密。最初的位置是不稳定的,导致了几亿年的引力动荡:巨行星们从原位置逐渐迁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迁移扰动了无数个散落在太阳系中的微小天体。许多陷入到木星的引力场中,成为特洛伊小行星,而其他的跑到太阳系边缘定居下来,成为有着高倾角的柯伊伯带天体。

与此同时,许多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都遭受到扰动,脱离轨道,与里层的行星相撞。这场剧烈的活动,被称为“晚期重轰炸”,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个陨石坑,而且对刚诞生的地球也带来一场严重的轰炸。

来自那一时期的固体岩石表明,早期大部分地表都被熔岩覆盖着。再加上晚期重轰炸,这使得地球变为了人间地狱。这个时期在地质学中叫做冥古宙,通常认为这时不适合生命的形成。相反,第一个生物留下的碳痕迹,则出现在距今约38亿年,恰巧大致出现在晚期重轰炸行将结束,地球终于迎来平和的时候。

因此,如果使哈里森兴奋的石墨斑点真的是生命留下的话,那么生命是怎么在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时间上出现的?

更早的迁移

解决矛盾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早期地球地狱般的环境,应该比之前所认为的要短暂的多。

事实上,早在1999年,地质学家就通过对杰克山区的锆石进行了分析,发现早在约44亿年前,一部分地表就发生了冷却。更重要的是,对锆石里氧含量的测量暗示着地表已足够温和,适合液态水的存在。

2013年,德国的地质学家又找到了新的证据,表明我们之前所认识的太阳系形成的故事不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分析了一块来自格林兰岛的石头――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岩石,结果表明早在大约41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着大量的金和铂,而之前认为这些金属是后来的晚期重轰炸所带来的。

2015年,又有新的发现对尼斯模型敲起了丧钟。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内森・卡尔布和卡内基研究所的约翰・钱伯斯发表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太阳系形成的结果。他们的模拟是基于尼斯模型的,但Y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太阳系内部所形成的岩石行星数最终会少于4个,水星常常会丢失不见。只有在不到1%的情况下,基于尼斯模型的模拟才能创建出与现实差不多的太阳系。

这意味着尼斯模型与现实差距很大。不过,卡尔布有着一个惊人却简单的解决方法。他认为,巨行星仍然会迁移,产生特洛伊小行星和柯伊伯带,但它们行动的时间更早――迁移时最内层的行星仍然处在形成的过程中。这样,模拟结果就很容易与现实相符。另外,巨行星更早的迁移,意味着当地球完整形成后,大型的撞击物早已散去。也就是说,之后地球所遭受到的撞击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剧烈。

月球上的陨石坑

这个新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系会成为当前的样子,还可以解释为何地球很早就有了对生命友好的环境。但有一个谜团仍然存在。如果巨行星的迁移发生在地球和月球形成之前,地球和月球形成后,迁移引发的晚期重轰炸应该就结束了。那么是什么东西造就了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呢?

美国普渡大学的大卫・明顿认为,答案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尼斯模型认为大部分晚期重轰炸的撞击物来自小行星带。但是,月球上陨石坑的大小分布,与小行星的并不匹配。如果撞击物真的来自小行星带的话,那么月球上应该有更多更大的陨石坑,但事实上却没有。而明顿认为,他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合理的来源:火星。

他仍在研究具体的细节,不过他认为已经找到了一个证据。这颗红色星球的北半球很低洼,而且比南半球更平整。这是因为这里是一个巨大的盆地,被称为北极盆地,面积大约占了火星表面积的40%。它被认为是一个直径约为2000千米的撞击物形成的,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应该会撞到月球上,而这正好发生在距今大约39亿年前。

来自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马蒂贾・库克有一个更为激进的解释,他不认为39亿年前存在一次对月球的密集撞击。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虽然显示着那时应该存在严重的多次撞击事件。但库克认为,这些岩石样品都来自形成雨海(月球上的陨石坑,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陨石坑)的撞击物。形成雨海的这次撞击产生的岩石碎片,会分散到月球的许多地区,所以从月球各处采集来的岩石样品会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但事实上并不存在晚期重轰炸。他还认为,如果晚期重轰炸真的不存在,那么也暗示着早期地球的环境也不是那么极端。

太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同地球上空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一样,一般情况下,太阳最上层大气也稳定地向外空间射出由质子和电子等组成的等离子体流。因为这些带电粒子在宇宙空间中运动与地球大气的流动有着相近的物理特性,因此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太阳风”。

与地球上12级台风每秒32.5米以上的风速相比,太阳风的风速则猛烈得惊人,一般为每秒350~450千米,而在太阳风暴爆发时,速度更可高达惊人的每秒800千米,是地球上最强风暴风速的上万倍。幸运的是,普通的太阳风所含粒子密度非常低,每立方厘米只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对地球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太阳风暴粒子含量较多,因此,对地球的影响就会很大。当太阳风暴射出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时,就会对地球磁场造成巨大影响,引起磁暴。进入20 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乃至大型电网也会受到影响,对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健康也会带来威胁。在磁暴期内,曾经发生过部分地区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中断、北美供电系统停运、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脱离轨道等灾害事件。

但是,太阳风暴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益处。对那些不惧严寒的摄影爱好者而言,太阳风暴爆发给他们带来了绝好的艺术创造机遇。例如,此次太阳风暴所携带的大量电粒子袭击地球,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绚丽地引发了罕见的北极光,挪威出现了罕见的“凤凰状”极光景色(图2)。

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家而言,此次太阳风暴的爆发意义也不一般。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太阳是地球上一切活动(包括气候系统)的终极能量来源。长期以来,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工业化革命以来的全球变暖原因的探究,更是引发人类活动影响占主导还是自然变化(包括太阳活动的作用)的科学论战。对研究太阳活动以及太阳对地球气候影响的科学家而言,由于此次太阳风暴代表着新太阳活动周已经到来,并可能将在2013―2014年前后到达新的最强期,而这段时间太阳活动的日趋活跃,造成空间天气事件频繁出现的可能性增大,这给科学家们分离源于太阳和人类的气候效应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时机。

第二,由于近年来太阳活动出现了一些异常表现,一方面可能是由其内部所发生某种未知的变化引起,另一方面也可能预示1920年以来的强太阳活动期可能即将或已经结束,而这都可能对未来地球环境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也受到全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对于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至少三种可能。包括太阳总辐射机制。通俗讲,就是太阳活动造成达到地球表面总辐射能量变化,直接引发了气候变化。根据这个机制,为了降低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国际上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向太空发射面向太阳的数万个小镜子,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科学设想。而另一部分科学家提出太阳短波辐射变化机制。他们认为太阳紫外辐射变化能引起地球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比如臭氧的变化),再通过大气系统内部物理化学过程将变化传递到下层大气,引发了天气、气候变化。第三种机制是能量粒子(包括太阳能量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机制,该机制认为太阳活动首先影响地球空间天气,通过对地球某些特定区域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导致云层宏观特征变化。这在短时间会引起包括降水、温度等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而长期积累,就会引起全球云的时空分布变化,最后导致全球辐射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引发气候变化。

总之,虽然太阳长期变化会对地球气候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但是,在百年和十年这样相对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尤其对近一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何,科学界目前还存在争议(图3)。随着新的探测手段的出现,对太阳活动在科学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家将会充分利用新太阳周到来的机遇,探明太阳―气候之间关系,以区分源于太阳活动和人类活动的气候效应有关物理机制,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太阳的故事范文第3篇

白蒙蒙的天同湛蓝蓝的海同灰蒙蒙的地融为一体,天地之间充满混沌。

当太阳离开大地,远离海平面时,金黄色的阳光射进白色的天空,照进海里,映入地上。

十年后的太阳还是如此美丽,光满四射。还是用自己的光芒哺育万物中的生灵。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变吧?只是生灵经过十年的哺育她不禁长大了,发芽了,成熟了,知道什么叫感恩了。所以她用文字挥洒出她的感恩之心,一次来报答她的太阳妈妈。

十年的光阴的飞逝,如冰山一角微不足道。但十年的哺育却如整座冰山,高大而厚实。

十年里太阳用她的光芒哺育万物中的生灵,那种哺育是永不放弃。

此生的旅途上太阳可能不会陪生灵走到最后,但她对生灵的爱会一直伴随着生灵左右。可能她的音容会消失麽灭但她的爱永不变。

对于太阳的爱,生灵的记忆中最早最早甚至是两三岁的时候了。

小时候太阳的怀抱是温暖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她常把生灵放在怀里为她穿衣。那里面有很长很长的绒毛,温暖的体温,很温暖很温暖。

在生灵四五岁时,生灵喜欢上了儿童故事和童话书她专程为生灵买了很多很多。里面有生灵喜欢的故事和图片但生灵始终只记得图片不记得故事。那时生灵不识字,太阳理所当然的成了生灵的枕边的叙述者,只是生灵每次都没听完故事就睡着了,故事也理所当的没记着。

夏天时太阳会给生灵拍蚊子,啪啪啪——一下一下很干脆很利索毫不留情。

所以现在生灵只要看到蚊子就会想起太阳给她拍蚊子的情景,太阳给生灵穿衣服讲故事的情景……

此文中的生灵是我,太阳是我妈妈。

太阳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太极;动静;阴阳;理;太和;絪緼

On the outlooks on the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of Taiji in I Ching learning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bstract: Outlook on the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of Taiji (Great Pole) wa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philosophy of I Ching (the Book of Change) learning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rguments through ZHOU Dun-yi, ZHANG Zai, ZHU Xi, and WANG Fu-zhi, etc. gradually solved significant questions related, such as how Taiji produces Yin and Yang Qi (energy), why Taiji itself has the property of moving and changing, how the phenomenal world moves ceaselessly, i.e. how the material world was produced and producing ceaselessly.

Key words: Taiji; moving and motionlessness; Yin-yang; idea; great harmony; copulation

太极动静问题是宋明易学哲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关于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流转不已、变化无穷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辩论,开始于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

就易学史说,周敦颐所要回答的,是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的问题。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不谈筮法问题,直接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企图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一个宇宙论的根据,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是认为,混而未分的太极动则生出阳气,静则生出阴气,阳变阴合,相互作用,便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起来。阴阳五行相交相感,巧妙结合,便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但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太极的本原则是无极。也就是说,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的阶段,太极是从无极来的,所以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就太极动静问题说,周敦颐提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观点,认为太极能动能静,即由于元气自身的运动和静止,分化出阴阳二气;并且认为在分化过程中,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存,阴阳二气既相轮替,又相对立。此种阴阳动静观就提出并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两仪的问题,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思维。

汉唐易学论述宇宙演变的过程,只是讲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阳气清轻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但都未讨论太极元气怎样分化为阴阳二气的问题。周敦颐以其太极动静观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是对易学哲学的一大贡献。但是,他又认为,太极在分化过程中,总是先分化出阳气,而后才分化出阴气,阳气又同运动结合在一起,阴气又同静止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阳动和阴静割裂开来,抹煞了二者的统一性。就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说,他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按其“太极本无极”的说法,太极的运动,说到底又来于无极的静止,或者归于无极的静止。这又是在太极元气之上寻找运动的源泉,没有摆脱道家和道教动静观的影响,受到后来易学家的批评。

那么,太极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或者说,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源泉是什么?周敦颐除了以无极之静为太极之动的根源,所谓“太极本无极”之外,并没有更为明确的论述。而宋明道学的另一创立者张载,却对此作了进一步探讨。

张载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说,以气解释太极,认为太极乃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所谓“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横渠易说·说卦》)。体,谓体质;两体,谓兼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下文所谓“乾坤之道”。其表现为天道,为阴阳二气;表现为地道,为刚柔之性;表现为人道,为仁义之德。也就是说,太极乃宇宙的最高原理,它兼有阴阳和刚健柔顺等双重性质。此太极不是一,也不是二,而是一中含两,所以说“一物两体”,也即下文所说的“此天之所以参也”。那么,作为“一物两体”的太极,其内容又是什么呢?张载认为是气。所以他进一步论述说:“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同上)“神”指运动变化的性能和泉源,如其所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横渠易说·系辞上》)神作为运动变化的动因,微妙莫测,故称为神。“化”指运动的过程和形式。 这是认为,太极之气兼有虚实、动静、聚散、清浊两方面,即具有一阴一阳,此即“一物两体”。此两体不可分离,结为一体,此即“其究一而已”。此两体相互对立,方有其相互依存,成为一体,此即“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没有其相互依存,成为一体,也就不可能相互推移,所以说“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因其对立,所以其气化的过程总是一阴一阳,一聚一散,一屈一伸相互推移,此即“两故化”;但此种推移的过程,总是相互依存,结为一体,所以其自注又说“推行于一”。因其统一,所以其变化的根源神妙莫测,此即“一故神”;但此一并非单一,而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所以其自注又说“两在故不测”。照这些论述来看,张载是以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解释太极,从其为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说,称为太极;从其统一体中包含差别和对立说,称为阴阳。这就扬弃了周敦颐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和“动而生阳”的观点,并且以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气自身运动变化的性能即根源于阴阳二气的统一性,因而相互作用,相感相荡,相互推移,从而回答了气为什么能够运动变化的问题,在易学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张载又特别追求太极之气的清虚本性,以“至静无感”形容气的本然状态,以虚静为气的本性,所谓“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正蒙·太和》)。此种观点,便同其“一物两体”说在理论上发生了矛盾,仍然未能免除王弼玄学派易学的弊病。所以受到了二程的批评:“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遗,不应有方所。”(《河南程氏遗书》卷2上)“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程氏粹言》卷1)认为张载的学说不够完善,需要加以修正。后来,两宋道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顺着二程的思路,也对张载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朱熹一方面极力赞赏张载的“一物两体”说,称赞“一故神,两故化”“说得极好”,认为“横渠此说极精”(《朱子语类》卷98);另一方面,又指责张载不懂得什么是形而上。他说:“或问:横渠先生清虚一大之说如何?曰:他是拣那大底说话来该摄那小底,却不知道才是恁说,便偏了,便是形而下者,不是形而上者。须是兼清浊、虚实、一二、大小来看,方见得形而上者行乎其间。”又说:“横渠清虚一大却是偏。他后来又要兼清浊、虚实言,然皆是形而下。盖有此理,则清浊、虚实皆在其中。”(同上,卷99)朱熹不赞成张载的气论哲学,他是要追求形而上的一路,以其理本论的观点探讨太极动静问题。

朱熹追求形而上之理,认为气为形而下的世界,其存在和变化有其背后的形而上的根源,这就是“理”。

朱熹反对以太极为气,而以其为阴阳五行之理的全体,所谓“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朱子语类》卷94);“太极只是一个实理”(《周子全书》卷1引)。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太极为理,那么理又怎么能运动而生出阳气呢?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又如何解释呢?朱熹便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就太极动静问题展开了讨论。

朱熹解释“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朱子语类》卷94)这是说,太极是就理而言,动静是就气而言。气好像是马,理好比是人。人骑在马上,可以驾御马的动静,并随马的出入而出入。有此太极之理,方有阴阳动静之事。因为动静之理乃太极自身所固有,所以称为“太极之妙”。妙,谓微妙,意思是太极中本有动静之理,乃阳动阴静的本原。而此动静之理又寓于阴阳二气之中,二气之动静乃动静之理所凭借的依托,所以说:“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也即其《太极图说解》所说:“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之有动静”是说,太极中有动静之理,不是说太极自身能够运动和静止。“天命之流行”,是就阴阳二气之流行而言。由于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所以阴阳二气总是相互推移,流行不已。他进一步解释说:“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94)“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也是说,不是太极自身能动能静,只是其中有动之理和静之理。此理主宰阴阳二气的动静,并且凭借阳动阴静而显示其功用,所以说“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也就是说,太极自身虽然无动静可说,但却有动静之理,有此动静之理,阴阳二气方有动静之事,也即所谓:“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文集·答郑子上》)朱熹又解释“太极动而生阳”说:“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语类》卷94)“有这动之理”,指太极而言;“便能动而生阳”,指气而言。下两句,所指意同。即是说,太极有动静之理,故气便能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气已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之理又在阳动阴静之中,即所谓“既动则理又在其中,既静则理又在其中”。意思是说,动静之理又不离开阴阳动静之事。朱熹的这些辩论主要是说明,理有动静,所以气才有动静;而理有动静,只是说有动静之理,不是说理自身能动能静。也就是前文所说,太极中有动静之理,方有阴阳二气动静之事。

那么,太极中的动静之理,为什么不能运动或静止呢?朱熹解释说:“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者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文集·答杨子直》)“太极含动静”,是说太极含有动静之理,此种说法是就本体说的,即自注所谓“以本体而言也”。“太极有动静”,是说有此动静之理,气便能运动或静止,所以自注说“以流行而言也”。“流行”,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循环不已,或“理搭于气而行”,“理搭在阴阳上”,“气行则理亦行”(《语类》卷94)。“太极便是动静”这种提法,表示太极自身能动静,朱熹认为,此种说法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这种说法混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界限。也就是说,太极动静之理属于形而上的世界,阴阳动静之事属于形而下的世界,而形而上的世界,无所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这样,便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绝对静止、自身不能运动变化的本体,何以能使其现象世界流转而不已?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这一矛盾,又如何解决?对此形上学问题,朱熹并没有作出回答。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后来的易学哲学家王夫之完成的。

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太极动静观的任务是,以本体与功能(或性能)相统一的观点,解决现象世界何以流转不已、生生不息的问题。

王夫之发展了气学派的太极观,反对程朱学派以理为太极的观点,而以阴阳合一之实体为太极,此实体乃宇宙或天地万物的共同本体。正如其《周易内传·系辞上》所说:“阴阳者太极所有之实也”;“此太极之所以生万物、成万理而起万事者也,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并针对朱熹的太极不动论,提出太极恒动说。

关于太极动静问题的辩论,王夫之首先提出有阴阳方有动静的观点,用来反对朱熹“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的学说。他解释周敦颐“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周子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者,其功效发见之谓。动则阳之化行,静则阴之体定尔,非初无阴阳因动静而始有也。今有物于此,运而用之则曰动,置而安之则曰静。然必有物也,以效乎动静。太极无阴阳之实体,则抑何所运而何所置邪?……阴阳必动必静,而动静者,阴阳之动静也。”(《周易内传发例》)这是以阴阳为体,动静为用,依据有其体方有其用的原则,论证动静乃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的动静,驳斥了以阴阳为动静所生的观点,所谓“非初无阴阳因动静而始有”。在王夫之看来,周敦颐所说的“动而生阳”的“生”字,非产生或生出之义,乃表现其功能之谓。“动而生阳”,是说阳气表现为动而流行;“静而生阴”,是说阴气表现为静而成体。王夫之认为,所谓动静总是某种物体的动静,此即“必有物也,以效乎动静”。太极如果不以阴阳为实体,其自身又怎么能运动或静止?此是以运动为物质实体的功能,所以动静不能先于其实体而存在,动静只能是阴阳二气之实体的动静。他在《张子正蒙注·大易》篇也说:“自其动几已后之化言之,则阴阳因动静而著;若其本有为所动所静者,则阴阳各为其体,而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静则阴气聚以函阳,动则阳气伸以荡阴,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明矣。”这又是以“阴阳因动静而著”解释“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即以动静为阴阳二气性能的表现。所以又说“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即以阴阳为动静的实体。此种学说也是对王廷相“阴阳者气之体也,阖辟动静者性之能也”的进一步阐发。其《周易内传·系辞上》又辩论说:“动静者,阴阳交感之几也。动者阴阳之动,静者阴阳之静也。其谓动属阳,静属阴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言之尔,非动之外无阳之实体,静之外无阴之实体,因动静而始有阴阳也。故曰:阴阳无始,言其有在动静之先也。……犹嘘吸本有清温之气,因嘘吸而出入也。故可谓之静生阴,动生阳,而非本无而始生,尤非动之谓阳,静之谓阴也。”此段论述是说,动静乃阴阳二气的属性,而属性总是依赖于其实体的,有阴阳之实体,方有其动静之性能。所以不能说,有动静而后有阴阳。阴阳二气是永恒存在的,并非因动静而始有,此即所谓“阴阳无始”。就此而言,也可以说,阴阳居于动静之先。至于周敦颐所说的“动而生阳”和“静而生阴”,只是表示动静乃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如同本有清温之气,其出入则为嘘吸一样,既不能理解为阴阳乃动静所生,更不能理解为动则谓阳,静则谓阴。可以看出,王夫之的上述辩论,目的在于阐明阴阳二气乃客观存在的实体,论证运动和静止为物质实体所固有,所谓“阴阳必动必静,而动静者阴阳之动静也”。从而打击了朱熹的“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的观点。

太阳的故事范文第5篇

1、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2、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

3、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4、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5、飞金走玉:金:金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因指太阳;玉: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因指月亮。形容时光飞逝。

6、日升月恒: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7、戴月披星: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8、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9、星月皎洁:星星和月亮明亮洁净。

10、花闭月羞:闭:躲避;羞:害臊。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11、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2、金乌玉兔:金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玉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借指时光。

13、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4、众口捧月:大家共同捧举月亮。比喻共同拥戴一个人。

15、月晕主风:晕: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时因折射作用而形成日、月周围的光圈。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则是有风的预兆。

16、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17、井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18、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19、月晕础雨: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潮湿就要下雨。比喻事物发生变化的前兆。

20、山高月小:形容夜景的气势: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

21、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22、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2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24、众星攒月: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25、玉走金飞:指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26、日月经天,河海带地:经:经过。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27、月明如昼:月亮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28、玉兔银蟾:传说月亮中有广寒宫,宫中有玉兔和银蟾。故以此比喻天上的明月。

29、星月交辉:星星和月亮交相照耀。

30、月晕而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31、争光日月: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32、寒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33、今月古月: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

34、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35、一月三舟:佛家语,同是一个月亮,三只船上的人看的角度各不一样。比喻佛家的道规只有一个,而因人理解不同而异。

36、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37、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38、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39、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40、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太阳东山,月亮升起。指黄昏时分。也借指时光。

41、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42、日月相推: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出现。

43、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44、月没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夜深。

45、月过中秋:指错过时机。中秋节时月亮最圆、最亮、最美,故用以比喻良机。

46、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47、月中聚雪:月亮里堆积着白雪。形容女子洁白而美丽。

48、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49、坠兔收光:兔:月亮。落月将光收回去了。指月亮落下。

50、流星赶月: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51、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52、月闭花羞:闭:躲避;羞:害臊。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53、樽前月下:酒樽之前,月亮之下。指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54、嫦娥奔月: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55、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56、月衔半规:规:圆形。指农历初八、九或二十二、二十三,月亮上弦、下弦的日子。

57、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58、月落参横: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天色将明。

59、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60、月晕知风: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知道要刮风。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61、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62、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死生:指月亮有缺有圆。同样的一天有时长有时短,同一个月亮有时缺有时圆。指随自然界的不断变化,情况也有所变化。

63、日中必移,月满必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64、月盈则食:盈:满;食:通“蚀”,缺。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65、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6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67、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68、月落星沉: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