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孔乙己》,言简义丰

 

孔乙己》从发表日到今天,快一个世纪了,她仍然没有被我国的读者所遗忘,一次次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足以说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仅仅通过鲁镇咸亨酒店的日常场景的一角,就展现了孔乙己悲惨一生和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笔者认为《孔乙己》之所以博得鲁迅本人和后来读者的热爱,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一个叙事艺术特点——言简义丰。仅仅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高度浓缩的简洁语言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艺术含量。

一、“画眼睛”法刻画人物形象

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就是要传神,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2】。鲁迅笔下的许多经典人物就是通过这种“画眼睛的方法”完成的。《孔乙己》故事的展开是以“我”小伙计的视角完成的,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语言、情态描摹的极其简练,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是十分的深刻和丰富。文中对孔乙己的直接描写有:“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文学艺术论文,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3】“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青白脸色”说明他没有经历过艰辛的风吹日晒的劳动。“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的长指甲又一次说明他没有干比较粗笨的体力活。“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方面说明孔乙己没有参加直接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孔乙己为了表现自己与短衣帮不同的读书人身份,自诩为穿长衫的读书人,这可以看出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点。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身上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和真实心理意图来表现出一个不从事粗活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好要面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与后文出现的“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相对应,前面的事例在暗示着他后者的行为,这个细节的相互对比表现含蓄,但蕴含着作者谨慎的写作态度,他们都是在指向孔乙己仅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才放下自己清高的读书人身份去偷窃的。这就更加揭示出没有进学的读书人孔乙己的落魄,自认为读书人身份的清高的心理满足和实际的边缘尴尬地位的反差,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人性侵害和摧残有多么的巨大。

但身心备受摧残的孔乙己并没有变的人性冷漠,相反在自己落魄、失意的时候仍然是慈祥的,当孩子们赶热闹围住孔乙己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4】弯腰下去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蕴含了孔乙己作为长者面对小孩的怜爱和慈祥。虽然孔乙己自诩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但面对天真的小孩子并没有蛮恨的态度而以亲切、慈爱的老人面目出现,这就看出孔乙己不完全是一个迂腐、清高的读书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也有人性温情的一面,他同样也渴望与人平等、友善的交流。当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里的孔乙己分明就是一个体贴、爱护晚辈的慈祥老人形象,他也并非单纯地卖弄自己的学问,他也同时善良地想到“我”光明的未来,教给对“我”以后有帮助的一点点知识。他并没有看轻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酒店伙计。单单从这几句异常简洁的话中就可以窥见最简单的人物性格和情态。可见孔乙己本性是善良地,他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物,我们从表现中看到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侵害了多少像孔乙己这样本性善良的人,当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的幸运儿体会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和喜悦时,喜悦的背后却有着更多像孔乙己这样潦倒、破落失意者。孔乙己的命运可悲、可叹!

文中出现的短衣帮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孔乙己和短衣帮一样是站着喝酒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孔乙己穿着长衫。孔乙己是“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文学艺术论文,本质上也是没有任何优越地位的人。短衣帮是做工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孔乙己是平等的,都是底层人物。但在小说中,高明的作者正是通过短衣帮与孔乙己的对话和较量烘托出双方的性格特征和内涵。短衣帮是以取笑孔乙己为乐的,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5】其中“有的叫道”一般平等的人们在谈话时心平气和的,不会用“叫”这个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其一是蕴含着众人故意让别人听到的意思,其二这个词表明叫的人是和孔乙己不是统一战线的人。“故意的高声嚷道”“故意”二字表明了众人的别有用心,“高声嚷道”潜藏着众人有意调侃孔乙己,以此引来笑料。从几个简短却处处有意为难孔乙己的问话中,短衣帮们是把孔乙己排除在他们社会阶层之外的,他们是没有因为孔乙己未进学而穷困潦倒而同情他,反而用看似平和实则恶毒的话嘲讽他,他们?钥滓壹菏抢淠的,仅仅把它当做酒后休息的谈资和α隙已,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同情和理解他,没有一个人能用劝说的温暖来安慰孔乙己迂腐却脆弱、敏感的心灵。这固然和孔乙己本身好喝懒做,偶尔的偷窃不良行为有关系,但文中的所有人对孔乙己都是嘲讽的,这里突出的表现了孔乙己所κ贝的底层民众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冷漠的,虽然作者的笔调始终是缓慢而平和的,没有激烈的争吵,辱骂,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Γ从日常最平常的说话中窥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作者仅仅ü几个对话场景,在如此简练的语言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厚的认识价值和感情,这是相当高超的叙事艺术?

文中的掌柜是精明的商人,作者对他的着墨并不多。“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6】掌柜和短衣帮的嘲笑是不一样的,他是为了引人发笑文学艺术论文,为了调节自己酒店的活泼热闹气氛而故意调侃孔乙己,这就让人更感人情冷漠和阴毒。掌柜对孔乙己的念念不忘也仅仅是“十九个钱”。当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时,掌柜一见面,没有对孔乙己惨状发出任何同情注意,而是急着追回那“十九个钱”,或者说掌柜即使看到了也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们早知道孔乙己是被打断腿了的。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样,掌柜急着要自己应该得的欠款,还有合理的地方,但面对只能用手走着来酒店的弱小者孔乙己,掌柜没有一丝的同情和不忍,仍然有意揭发孔乙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愉悦自己和麻木的众人,这就是掌柜对孔乙己的极度冷漠。这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掌柜的精神世界:冷漠、势利,精明。这也是构成孔乙己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的一部分。

作者能用如此简练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是因为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最能突出人物精神且符合人物逻辑的语言来表现他们。

二、以笑写悲的氛围渲染

小说篇幅短小,不足三千字,“笑”字出现了12次。笑字是一个表情动词,形容人内心愉悦,但因为人类有其复杂的社会性,这个简单的表情动词并非只具有她本来的含义,如小说中出现的“哄笑”“取笑”,众人以揭穿孔乙己的伤疤而故意侮辱,取笑他,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快感,这是极其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但作者正是通过“笑”,通过众人笑孔乙己的画面揭发孔乙己的迂腐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从笑中总结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笑中阐发众人对弱者的冷漠和麻木,从笑中窥视中国旧时代社会的世情和人情的冷漠。“笑”是小说的整体气氛,我们读者也会被文章一开始的快活气氛所感染,“我”一个百无聊赖的酒店小伙计,就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7】 就因为众人故意揭孔乙己的缺点、伤疤而引起孔乙己紧张焦虑、可笑无力的辩驳而引人发笑的场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孤立无援的文学艺术论文,可怜的窘迫和众人的哄笑、欺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文中出现两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些做工的短衣帮在辛苦的体力劳动后,在热热地喝了酒休息中,需要一个供人玩笑的东西,来慰藉疲惫的精神,通过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快感。在看似快活、轻松、愉快的空气中,孔乙己没有笑,“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紧张着,争辩着,“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凄惨着。孔乙己在快活的空气中是焦虑的,不安的。作者就通过孔乙己的几个面部表情的变化就揭示了孔乙己可怜的处境和众人不顾孔乙己感受肆意凌辱他的残忍和冷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叙事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话,饱含作者浓浓的同情,一句话揭穿了孔乙己对于众人的作用,仅仅是众人调笑的精神工具而已。这句话相当的简洁,但背后蕴含的意义相当的丰富,用文章下来的故事发展来证明着这个真实的存在。即使面对折了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惨状,所有人向往常一样没有一点恻隐之心,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众人一直鉴赏着孔乙己的悲惨和弱小,不管孔乙己处境多么艰难,众人对他是从始至终的麻木和冷漠。孔乙己从“笑”中出场,也从“笑”中离开。作者就是通过“笑”来反衬孔乙己的悲,这样更加强烈地揭发了小说的悲剧主题,通过十二个“笑”简洁地勾勒了孔乙己的“惨”和众人的“快活”,从笑和惨的巨大反差中烘托作品的悲痛、沉郁的沧桑感。“《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8】正是此小说的主题,这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主题的阐发也正是通过作者异常丰富的言简义丰的叙事艺术完成的。

三、四个画面链接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有13个自然段,文章的叙事结构异常简短,分别选取了孔乙己被嘲笑,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孔乙己给孩子散吃茴香豆,孔乙己折退后来酒店喝酒四个画面,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轻描淡写的画面,却刻画了有鲜明特征而真实的人物,也表达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以最少的事例刻画了孔乙己读书未中举的悲惨一生和可悲可叹的悲剧性格?

文中前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咸亨酒店的经营情况和“我”的经历文学艺术论文,为叙述孔乙己做好了背景铺垫。接下来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孔乙己一道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排挤的,没有真正溶入短衣帮的世界。短衣帮们故意戏谑着他的伤疤和痛苦。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我”小伙计是小说的叙述者作者正是通过“我”的叙述来完成故事的展开,但“我”是一个学识不高,地位低下的人,他的叙述却有条有理,有着强烈地读者意识,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很强的作者意识的,虽然本质上所有的小说的人物都是作家的一手创造。“我”选取的事例无疑是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不但如此,甚至“我”的叙述顺序安排也异常的精巧,有着明显的精心安排痕迹。在孔乙己被嘲笑的画面中,前部分(第四段)写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在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后半部分中是众人质疑孔乙己的读书能力,中间却插入一段孔乙己的背景描述,这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设置的,一般读者在读到孔乙己被嘲笑的场面时,会产生好奇心理,这个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书而不承认偷,被众人群起而攻之,所以作者就在这个大的场景中插入这一段,正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而且这样安排也不会有突兀的不适感觉。不仅如此,也为读者能容易理解下文中众人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精编,《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82页

【2】《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杂文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第173页

【3】【4】【5】【6】【7】鲁迅小说全编,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3页,第14页,第15页

【8】《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孙伏园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7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36-03[ZW(N]

[作者简介]袁正辉(197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想把阅读教学教好、教活,让学生爱上阅读,体味到阅读的愉悦和美好,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有层次地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而经典文本都是超越时空的优秀的作品,承载着人类文明普遍而共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时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读者阅历和心境的不同,经典文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常教常新”,而对学生来说也必须做到“常读常新”。本文试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孔乙己》为例,就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进行一番探讨,希望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层次化的解读能够找到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一、透过文字表面,读出深刻意蕴

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说:“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体会到语言精炼的好处,从而掌握这个工具。”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但要认识它的表现形式,还要透过形式认识其内涵,重视其意蕴的探究,在了解其字面意思的同时,弄清其字里行间的意思。[1]“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多个层面,一步步春风化雨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2]

对于经典文本的教学,教师应该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表象之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在不断触碰中让学生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拉近读者和作者的时空距离。

小说《孔乙己》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几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距我们所处的年代已经很远,学生不懂得作者为何在此要花三个段落来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此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通过对比“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也从“我”职务的变换窥见掌柜的冷酷势利――“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从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在领会到环境描写作用后,学生便能体会作者冷峻、幽默的笔调下的各色人物所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中再出现的孔乙己肯定不会是社会的幸运儿。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首先立足于透过表层文字读出深刻意蕴,这样可以消除读者与文本、作者间的隔膜,让读者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精彩世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类似的还有后面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如果仅仅把它当做外貌描写,那就太浅层次了,容易导致阅读的浮光掠影。因此,对这样的经典文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好表层文字之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从表层文字之中读出作者的深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曲径通幽的成功体验,渐渐爱上阅读。

二、抓住点睛之笔,悟出深刻主题

经典文本中,作者常常把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与文中的人物叙述自然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手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神来之笔,对领悟经典文本的人物和主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这些点睛之笔,让学生彻底地理解了作品经典之所在。

《孔乙己》中的掌柜有这么一句反复说的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看似随意,但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就不那么简单了。小说开始就交代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但品行却是比一般人要好,那就是从不拖欠酒钱,偶尔有欠,也是及时还上的。而这十九个钱是什么时候开始欠的,掌柜自己似乎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孔乙己欠了十九个钱。掌柜第一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酒店里的酒客、伙计才发觉孔乙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到店里来喝酒了。这至少传递给读者两个信息:一是孔乙已在人们心中地位低下,可有可无;二是孔乙己生活确实已经贫困不堪,已经没有钱再到店里来喝酒了。最后孔乙己爬来喝酒时候,掌柜仍然“不动声色”地和他打招呼:“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牢记十九文钱,不关心孔乙己死活,其自私冷酷令人发指。小说反复四次的这句话此时一下子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作者冷峻的叙述中感到震撼。

经典文本是需要仔细研读的,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3] 。这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作者“不经意”的着力点,理解文本的深刻主题,从而让学生对作者的那些“不经意”而拍案叫绝。

三、关注阅读体验,读出独特韵味

王克强在2014年第5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了美国语文“潮课”,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绝对化的存在,它具有情境性与文化性,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去中心化”的语文主张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知识”。在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情境,挖掘蕴藏在文本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文本独特的韵味,感知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及文本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经典文本中有时人物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所以,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文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善于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作者对人物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读出作品的独特韵味。

《孔乙己》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在这一段中,他先是不答,表明自己是读书人,不屑接“短衣帮”的话,“排出”意在显示自己出手阔绰,高人一等。而他最后一次来酒店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他掏钱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出”既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又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从“排”到“摸”动作的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动词的感悟,能够体会到孔乙己动作、心理、情感及境遇的变化,对鲁迅先生高超的用词技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的感情认知也便有了更深的领悟。类似的词语在《孔乙己》一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慌”字和“罩”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慌张的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性格:贫寒、迂腐却不失善良与可爱。

学生经验和教材经验之间的创造性转换、沟通和交融,实现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4]文字是理解文本的桥梁,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文字,才有可能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作品独特的韵味。

四、学会对比拓展,解读个性特色

要想深刻解读文本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作者对人物进行的前后对比描写。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了解别人是如何解读同一个文本的。这样能使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学生才最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叶澜教授也认为课堂教学对于师生来说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5] 。

《孔乙己》中就有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对比, 孔乙己与丁举人两条生活道路的对比,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时的情景的对比,孔乙己的悲惨晚年和酒店里的笑声的对比,等等。这种反讽手法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意义,显示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扭曲和人心的冷漠。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对比,使其能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读出其个性美。

还有教师在教学文本阅读的同时,除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实现文本的迁移,关注一些名家对文本或文本中主人公的看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打下了良好基础。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第3篇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了重重对比,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具体而鲜明,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麻木、无情、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一、穿长衫的和短衣帮的对比

阔绰的长衫主顾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作者形容他们走路的样子用一个“踱”字,突出他们迈四方步,摆阔架子的姿态,“坐喝”之前又加上状语“慢慢地”,更表现出他们尽情享乐、悠然自得的神态,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做工的短衣帮则只能“傍午傍晚散了工”“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即使能买点下酒物,也不过是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之类罢了。他们既无钱又无闲,他们需要的是解乏提神。长衫和短衣、柜里和柜外、慢慢地坐着喝和站着热热喝了休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小的咸亨酒店成了等级森严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掌柜对待孔乙己与其他顾客态度的对比

作为咸亨酒店的掌柜,对待到酒店的顾客理应一视同仁,通过“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寥寥一句,把掌柜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已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掌柜怕“我”样子太傻,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可见掌柜对长衫主顾是小心侍候、怕得罪他们的,对待其他顾客,“我”也不能丝毫懈怠,怕稍不周,得罪了那些喝酒的人,而对于“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的孔乙己,却没有丝毫的尊重和善待,因为“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当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时,掌柜没有关心孔乙己的艰难处境,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世态炎凉的社会背景跃然纸上,在掌柜的眼中,孔乙己不如他的十九个钱。当掌柜仍同平常一样,取笑说孔乙己偷东西时,我们感受到他的笑是没有人性、自私而卑劣的。“笑”一词,把市侩阶级的势利冷酷、贪财无情的嘴脸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小伙计与酒店邻舍孩子对待孔乙己态度的对比

鲁迅先生不光写掌柜与其他顾客对孔乙己恶劣的态度,通过在酒店中地位最低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和表情更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无情。面对孔乙己的热心教字,12岁的小伙计却认为“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的恳切换来的是小伙计“又好笑又不耐烦”,并且“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一个纯真的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自然地也沾染上了成人世界中的冷漠、薄情。而邻居孩子向孔乙己索要茴香豆吃这一情景,勾勒出一群天真烂漫孩子和一位成年人嬉闹的场面,这让寂寞潦倒的孔乙己感受到一丝温情,那个任人轻视、嘲笑、欺凌、侮辱的形象似乎不见了,也是这篇文章唯一让读者感到没有压抑的地方。然而不禁让人想到,从贪玩的孩子成长为一个12岁的少年,仅仅几年时间,人性中的扭曲和麻木对比的如此明显,这也是冷漠社会悲剧的具体体现。

四、未出场丁举人与孔乙己的对比

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只因孔乙己没有跨过“科举”这道槛,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导致他一生穷困潦倒、任人取笑。通过“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未出场丁举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敬畏清晰明了――丁举人是鲁镇上最有权势的人,是鲁镇的最高权威。“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反映了丁举人霸道、残暴的性格。同为读书人,强权者与弱小者、者与被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让我们对孔乙己舍不得脱掉他那“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变化的对比

小说中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变化的描写,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苦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虽“身材高大”,却不愿靠劳动来换取生存,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他只能是“青白脸色”,这是他食不果腹的表现。这“青白脸色”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做了铺垫。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本来是“青白脸色”的孔乙己,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来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涨红了脸”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他内心羞愧的心理活动。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也与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所显示出来的“不屑置辩的神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瘦的人再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再取笑他时,他也不再像原来“涨红了脸”为自己辩解,只是“不十分辩解”,用眼色“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已经彻底坍塌了。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因此,中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造成了语文教学审美价值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两种思维方式的和谐发展呢?

一、注重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紧密结合

形象思维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就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文中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段文字,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在看到别人的“笑”,听到别人的“话”之后, “排出九文大钱”时是怎样的心态,揣摩“排出”这一动词的丰富内涵,并让学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来表现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让学生走进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对“排出”这一动词使用的妙处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换成“拿出”、“摸出”,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由于有了对“排出九文大钱”这 一动作的丰富内涵的体验、感受,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化了,认识到“排出”一词准确写出了孔乙己拿钱买酒时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的心理,如果换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现孔乙己的这种神情及心理。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可组织学生先进行表演,然后再对课文作理性分析;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了使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概念化的,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充分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这些教学活动决不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的情感体验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交融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知识记忆更加持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注重形象感悟与分析、归纳、概括紧密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发学生想像,头脑中浮现出以作品语言描述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原型的、且带有自己经验色彩的新的形象。学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准确鲜明的。如《药》这篇小说中的康大叔是个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和帮凶的形象,学生对这个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是通过挖掘、体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一只手“摊着”,向老栓要钱,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同时还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着“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我用表情、声音、动作对加点词语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让学生头脑中伴随着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纳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一个多么凶狠、贪婪、粗野、蛮横的人物。抽象概括的语言与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紧密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说抽象思维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清晰而简明,那么,形象思维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变得丰富而生动,二者相互补充,学生的认识活动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0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是在开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 明确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教材多是文学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经典范文。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合理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即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编者在编书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一点,进行合理编排。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了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些文章从内容上都是写自然界的动植物,但是这些作者笔下的事物又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能给予我们一些人生的启示。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海燕”身上感受到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中获得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农民的顽强精神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阅读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性特点,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

可见,有着明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得阅读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人文性培养的方向非常明确。如此,才能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促成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和谐的发展。

二 理清教学关系,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励他们进行体验式阅读。

1.创设良好氛围,引发主体情感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往往是老师借助参考资料,将课文中的重难点分解“喂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那么,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开展素质教育,就要通过教学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及尴尬身份时,对文中孔乙己教“我”认字进行情境创设,增强学习的浓厚氛围。问:孔乙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教“我”认字的?这又说明了什么?第一问学生可能针对该句所在的段落来回答,而对第二问则不知道如何解答。于是,我幽默地说:“老师就是孔乙己啊,为什么呢?学生们都不搭理我;我只能和讲台说几句!”学生笑了起来。我说:“我是老师,我要讲课;孔乙己呢?”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从而在这个情景中感受到孔乙己自认为是读书人,理解了孔乙己谈“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问题、“诚恳”都说明其迂腐与被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另外,孔乙己找“我”这个小伙计谈,正是没有人喜欢搭理这个“唯一站着喝酒的人”、显得另类的人,也是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表现。

2.推进问题探讨,让合作实现深度探究

素质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营造,用意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通过对一些有探究意义问题的合作解决,能够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正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教“我”茴香豆的“茴”的几种写法,问:孔乙己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说明了什么?我们有没有必要记住四种?第一问要结合内容,考量作者这里写这件事情的用意。而对于后一问,可以让学生抛开课文来进行探讨。有学生说这明显是文化糟粕,不实用;有学生说这是对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学生说,从孔乙己对这个知识的掌握,说明他是喜欢钻牛角尖的人,等等。于是,跳出课文来分析一些问题时,往往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认识,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针对阅读内容精细设计体现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行个性的思考,推进个性的创新发现。如此,方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阅读材料的人文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素质教学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曾会兵.略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3)

相关期刊更多

航空军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空军后勤部卫生部

空军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空军后勤部卫生局

中国艺术时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