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范文第1篇

目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便误认为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手段,既不考虑提问的针对性,也不考虑提问的时机,更不考虑提问的方法,一堂课碎问碎答,一问到底,似乎非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重点、无主次,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问的“恰当”、“巧妙”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恰当”,是指精心地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规律上。所谓提问“巧妙”,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引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愤”、“悱”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老河口市第四中学汪英老师在讲《孔乙己》一课时,就通过提问方法的正确选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归纳起来,她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创造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或结果),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在明确“大约”、“的确”不矛盾,前者表明估计、猜测,后者表示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个推想性提问,而且采用的是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大约是死了,那么,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甲: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乙:“我”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孔乙己。生丙:我补充一点,也没听他人说起孔乙己的消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汪英老师又提出第二个推想性提问,也采用反转的问法:“大家都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依据又有哪些呢?”片刻讨论后,学生竞相发言。生甲: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生乙:从“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句,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边缘。生丙: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孔乙己必死无疑。学生们纷纷列举推断依据,思维十分活跃。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思维的“过滤”和总结,条分缕析地明确出答案。如当学生分析出因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必死无疑的原因之一时,其实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笼统的。汪英老师抓住这一深入问题的时机,巧妙地提出了第一个归纳性提问:“有同学说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这种说法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沦后,思路明确了。生甲:小伙计为孔乙己温了酒端出去时,把酒放在门槛上,这表明对孔乙己的鄙视。生乙:掌柜反复念叨十九文钱,这表明他把钱看得比孔乙己的命更重要,说明掌柜的冷酷自私。生丙:同是读书出身的丁举人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打断了他的腿,这表明统治阶级对不幸者的凶狠残忍。至此,汪英老师又深入一步,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归纳性提问:“我觉得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也是他必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能否就此具体归纳出几点呢?”生甲: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几乎没有生存能力。生乙:如果他活着,以他的品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早已还清了欠帐。学生能反过来归纳出第二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散性提问

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虽然各不相同,却都能言之成理。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提问:“同学们都认为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也深入其问,不时点拨。大概有五分钟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生甲:孔乙已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你不能不为学生的多种答案叫好。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性特征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求异性提问就是要求学生回答出不满足课文中现成的结沦,用突破课文束缚的新角度、新观点去想象和思考,创造出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如汪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求异性提问:“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己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孔乙已死的结局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生甲:除夕夜,孔乙己身穿破夹袄,面色枯黄,背靠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寒冷的风吹得半开的房门吱吱作响。房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躺倒在地,满手污泥,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喝酒划拳声一阵高过一阵……

五、延伸性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脱出来,在时空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来谈认识,说看法。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弱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汪英老师在本堂课最后就提出了一个延伸性提问:“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历史推进不断进行的。那么,你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作点贡献吗?请给你的各科课任教师的教学提点建议,同时谈点理由。”学生们很犹豫了一会儿,但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还是打开了情面,在谈其他学科老师教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学生指出了汪英老师教学中还应改进的地方。师生的思想交流

孔乙己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意外生成 动态资源 语文

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有时一个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善于驾驭课堂不在于他的预设能力,而在于他的教育机智,在于他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及时生成课堂有效资源的能力。语文课以其显著的人文性特点,使其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更加突出,更需要语文教师加以及时把握和灵活处理。下面这个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便是我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一次尝试。

一、在非预设性中捕捉思维火花

课堂的基本程序是可以预设的,而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闪现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是不可能预设的。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能从意外中发现独特的教学价值,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智慧闪光点。上九年级语文《孔乙己》一课,这是一节教研活动课,学校安排我执教,我比平常更精心地进行了预设。在教学设计中,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虑,连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都作了充分的估计,以防出现意外时,措手不及。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在学生总体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议一议“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话的含义。我原本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只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议论引出预设的答案: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只此一件长衫,生活潦倒,又说明他长期不洗不补,好逸恶劳。现在学生手头上的教学辅助用书很多,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的辅导书上都会有明确的提示,甚至答案,要让学生答出我预设的答案并不难。可是我没想到,一位学生没有完全按照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提出一个新鲜的问题:“故事高潮部分,孔乙己是穿着破棉袄出场的,那么他的长衫哪里去了?”课堂上突然提出了这一富有创意的问题,真让我猝不及防,说实在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课堂出现了短时的沉默,在五十多位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前,我不免有些紧张。此时学生已经按耐不住了,以各种神态表现出对我作出反应的渴望。面对这出其不意的学生提问,教师该怎么处理呢?这一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价值观取向的拷问。如果恪守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置学生提出的问题于不顾,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原定的教学计划是不会被打乱的,但最珍贵的动态生成就会白白流失,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创意之火就会被熄灭。于是我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决定以学生的创意提问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内容。

二、在顺水推舟中促进动态生成

我觉得学生的提问很有教学价值,一方面问题本身没有偏离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对文本的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就此问题开展讨论,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而且能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鉴于此,我就顺水推舟:“那好,咱们先放开原来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故事高潮部分,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大家参与讨论的热情格外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说,那是因为天气变化的缘故,因为将近冬天,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实在起不了御寒的作用,何况孔乙己这时被打得病怏怏的。我启发学生,这虽然有道理,但按照孔乙己的性格应该是破棉袄外面再套上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作者这样安排会不会有别的意图和暗示?在我的启发下,很多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一位学生说:“长衫被丁举人打他时扒走了,因为孔乙己偷东西,丁举人认为他不配做读书人,不配穿长衫。”另一位学生说:“长衫被打烂了,实在无法穿了,只好先放起来了。”还有一位学生说得更绝:“孔乙己把被打烂的长衫藏起来了,准备到时穿着它到阴间去再摆读书人的架子。”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性格也越来越清晰。我趁机引导:课文中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与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有什么关联?孔乙己是在什么情况下脱去长衫,穿上破棉袄的?作者这样的安排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在意外收获中提升教学价值

如果讨论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要进一步提升教学价值,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交流等互动真正走进思想的深层次。经过这番讨论后,大家很自然地回到“又脏又破的长衫”究竟代表了什么的话题上。很多学生不满意我根据教参提供的说法:“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只此一件长衫,生活潦倒,又说明他长期不洗不补好逸恶劳。”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始终不肯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表明了他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轻视。他要以长衫尽力显示与短衣帮的区别,有一点钱就“排出九文大钱”以示炫耀,可见他的酸臭、迂腐;有的学生提出长衫的“脏”放映的是孔乙己自命清高、好逸恶劳的腐朽旧思想。孔乙己鄙视体力劳动,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以致将要讨饭,不得已去做些偷窃的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终被打折腿而悄然离去。这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了。我再次趁热打铁,进行引导:孔乙己是酒客中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仅从这副肖像看来,我们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了。不是吗?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的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仍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仍要摆出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字,以表示比别人高明几分。可见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是多么的惨重。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深入到更高的层面,课堂生成的问题资源得到了最优化的利用,其教学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实现。

孔乙己教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本文浅析了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本身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充分保护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依旧占主流。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无疑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差异性,弊端突显,与新课程精神格格不入。

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下面就“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作一些探讨。

1 解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同时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研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它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作用充分发挥,在此过程,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更是自学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导学包括几个环节,下面结合《孔乙己》这篇课文来讨论。

2.1学案设计

在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特点,突出使教材的重难点突出,最好在有所标识:编制出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主动设疑,但同时要注意层次性和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都需要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要有深入理解。并充分了解所教学生整体水平和差异。学案的编制最好以课时进行为主,适应不同课型教学的需要,同时要考虑课型及知识类型的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有适当拓展延伸。

2.2分发学案,提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完成学案设置的任务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在课前教师应把学案分发给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重难点。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难点: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出示教案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语言和多媒体设备,设法引人,如交代教材背景等,让学生对更加清楚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和热情。

2.3据案自学,合作探究

课前可让同学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便于课堂讨论。

2.3.1默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要求:(1)划出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进行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2)让同学尝试把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讲解别的同学听。

学生交流在学案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教师在学案也可以有层次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②成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③你觉得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呢?

2.3.2组间讨论,交流各组学习成果

该环节主要是让各组交流在课文中学到了哪些字词?探讨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读文章后的感想。教师主要根据各小组所述进行补充,指导问题,并作总结。

2.3.3导读领悟,展示评价

(1)分析人物: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描写孔乙己的词句,小组讨论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例:“身材很高大”——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营养不良,贫困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风烛残年

穿长衫站着喝酒——地位低下、自视清高

长衫又脏又破——懒惰轻视劳动

满口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2)讨论课文结尾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孔乙己究竟死了吗?

2.3.4教师总结,评价提升

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是一重要的环节,通过总结归纳,理清知识问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查补知识的缺漏。把握知识规律。如本课中:教师最后归纳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已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除了总结,还要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积极因素都应该给予鼓励,使其尝到探究的快乐。最后要对知识适当提高升华,让学生学会迁移,达到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效果。

2.3.5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书籍或浏览网页,看看名家对《孔乙己》的点评,并找出一个你最认同的评价,说说为什么?

3 学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3.1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养成依赖和思考惰性的坏习惯,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是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受益终身。

3.2有助于教师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案导学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学生通过自求答疑。突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但以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都对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和探索,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孔乙己教案范文第4篇

三十年了,是佛家所说的“一世”。师生皆“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了。我一个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自我介绍后,才勉强想起了三五顽童的名字,复原几张稚嫩的面孔。当年豆蔻今日妇,卅年岁月流水过。不堪回首!

那年头,师生关系纯洁干净,学生也不功利性地与老师套近乎,家长不必送礼请客,为老师办私事。不当班主任者,如同“客座”。他们习惯叫课程的名字而忽略其姓氏,于是就有“动物老师”“语文老师”“唱歌老师”的称谓。

那年,我刚从内师大毕业到了这所完全中学就业。校长说,初三有两个“乱班”,换了无数老师,你去代语文,学手吧,死马当活马医,反正只是一年。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

初中生是学段上的“夹心层”,不如小学生那样畏惧教师的权威性,不如高中生懂得人情世故。是最难对付的一个群体,有点“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意味。

纪念会上,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记不得您的名与姓了,却记得您上的一节课――《孔乙己》。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粉笔盒上的‘孔乙己’那三个字就是我写的,你还记得吗?”“我们当年给你起了个绰号‘孔乙己’,每个老师都有绰号。”“老师,我们还记得你从中式棉袄里掏出九个硬币,比划着孔乙己是如何排出九文大钱的……”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顽童今日都为人父母了,才敢老实交代当年的恶作剧。

学生给老师起绰号,这在中小学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儿。许多教师为此而大发雷霆,认为学生冒犯了自己的尊严,是恶意诽谤,常常因此发生师生冲突。结果当然各有胜负,老师凭借特殊身份、地位,弹压后,“肇事者”承认错误,但往往绰号在更大的范围内“地下运行”。

那是在讲过《孔乙己》不久的一节课上。上课时正低头取粉笔间,猛然发现上面画着几个歪歪抖抖的大字:语文老师――孔乙己。当时年轻气盛,不谙教育之玄妙,当堂没发火,为的是不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课后则怂恿班主任陈老师“立案侦查”。

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学生叫你“孔乙己”有何不好?说明你上的《孔乙己》那节课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包括“差生”,你该偷着乐儿才是,为什么还发火?假如是今天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会从容不迫地说:

“孔乙己?给老师起这么一个绰号,老师很高兴。第一高兴的是,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老师没白费口舌;第二高兴的是,老师能与孔乙己相提并论了。其实,老师未必比得上孔乙己。他多么有学问!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而老师只知道一种,说明孔乙己的文字学功底很深;孔乙己很善良,他本没有买多少茴香豆还分给顽皮的小朋友吃,老师可从来没给你们吃过一块水果糖;孔乙己不赖账,爱读书……你们要是给老师起绰号叫‘丁举人’什么的,那老师可真生气了。”

――重新辩析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他是弱者、失败的小知识分子,但他又是善良的、被蔑视、被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势利,以是否有权、有钱为成功的标尺)。最可恶的是丁举人之类的下劣凶残,看客们的冷漠、麻木,缺少怜悯心。一举两得:一得,得在从绰号的被动中挣脱出;二得,得在纠正了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上的误区。

可惜当日没这个见识。

孔乙己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性提问 策略 实践

一、为什么要重视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工具性:巩固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促使课程形成的核心因素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它要解决的是课程“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的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必然要关注教学中“应该提问什么”以及“为什么提问这些”的问题。这也是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对它提出的本质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先叫学生站起来,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既浪费了不少时间,又没有实际效果;有的教师提的问题,答案比较浅显,无须学生回答,没有一点启发性;更有的教师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而问,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还有的提问的目的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有鉴于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提问上多下工夫,想想改进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质量等,并在课堂上提出有关针对教学目标的问题,那才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的教学计划,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性:激发学习之感,创建和谐的共鸣效果

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提问提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和谐交流、情感共鸣的理想境界,从而为优化整个课堂教学的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提的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有些则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他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会拒之门外;更过分的是提问对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这些做法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如果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地课堂提问。

二、课堂有效性提问的一般原理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为上好整堂课而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有其自身发展和操作的内部特定性。

(一)借题提问,贴近生活

所有的文化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并最终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因此,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话题并加以修饰后应用到文本的有效性提问环节,这样便于学生的接受并发表看法。

(二)依文提问,紧扣主旨

提问作为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使提问具体生动、优美和谐,可将提问的方式、内容与所教课文的主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显现并指向教学目标。

(三)顺势提问,关注人文

课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让学生于情境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特别是对新生事物观点的接受,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地展开提问与联想。让学生在提问环节中能通过思考增强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深化。

(四)据情提问,力求创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相关情节、情调,让提问环节力求新颖、雅趣。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变换提问的形式、方式、手段,使身在其中的学生感觉提问环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一)精通教材,熟悉学情,精心设问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首先要精通教材,熟悉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但要让学生清楚该回答什么,而且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回答,为什么有些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各个问题之间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使学生从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体会享受思考的乐趣,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如《心声》一文,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①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②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③从程老师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④大家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吗:课文为什么被命名为“心声”?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而且启发他们进行积极地思考,并能从程老师的待人不平等上引发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思考,加深拓展理解。又如在外校公开课听一老师讲授《挑山工》的时候,教师在文本的进入阶段,有别于其他老师循规蹈矩的教学程序,过于目的性的提问,而是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挑山工挑的是山吗?解决了一个概念问题;第二个问题: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即挑山工走路的姿势究竟如何?解决了一个理解的难点;第三个问题:作者和挑山工一共遇见了几次?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第四个问题:他画了一幅画,并说需要它,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提出了解读文本不能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位老师完全是以一种启发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然后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上述问题,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

总之,教师要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摒弃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面向全体,难易适度,科学提问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而应该有选择的准备好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深度,分梯度地要求学生作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对课堂提问的成败至关重要。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得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如小说《孔乙己》的教学中,笔者对此设置以下问题:

①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

②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③深入探因: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上述问题由浅入深,问题①问题②的难度适合语文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通过课文摘录和思考,对此发表了自己合理的看法,而问题③则有一定深度,主要针对语文水平中上的学生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所以合理地课堂问题设置,有效性地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强化对于文意地理解和升华。

(三)多方思考,注重创新,开放发问

开放发问,主要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当问题的条件不完备或不明确,蕴涵多种可能时,要求学生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而答案也不必要求标准性和唯一性,通过开放发问,能解放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成为一个真正具备智慧之美的课堂。

如笔者在听名师讲授《春酒》一文时,我就问到 “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中的比喻恰当不恰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的结论,更加地突出了春酒的香甜。又如在教学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我在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表述自己的感受,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有个组员代表说:“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其次,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沟通交流。”这样有深度的回答,是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而这个问题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目的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学七年级《观舞记》中迁移拓展环节,我对此做了如下提问设计: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的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谷香绕湖飞。”要求要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这样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横向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运用以上几种有效性提问的方法,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在熟悉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学生,精心设置一系列难易适度的、富有启发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时机,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多方思考或回答,并注重创新和开放发问,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解放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语文课变得轻松但是又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思考。

美的课堂不但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该是一种解放与激发,是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里,而课堂的有效性提问正是创造美的课堂的关键要素。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又智慧又美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陆璟. 探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专题研究,2002.

[3]吴效锋主编.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沈阳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航空军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空军后勤部卫生部

空军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空军后勤部卫生局

中国艺术时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