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村一大

一村一大

一村一大范文第1篇

**县**镇“一村一大”志愿者计划现状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我县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以全部结束,到**镇服务的23名志愿者也已各就各位,开始为期两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具统计这23名志愿者分别来自**、犀埔、郫筒等镇,其中男生11人、女生12人;本科生8人、大专生15人;涉及12个专业。他们的到来为各村(社区)的组织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带去了新知识、新文化,受到村(社区)两委和群众的欢迎。志愿者在各自服务的村(社区)出任村长助理或团支部书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协助村(社区)两委完成日常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推动农村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创新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在村上服务的同时,23位大学生志愿者又先后到镇政府各科室进行上挂锻炼。利用“三进二下”原则,完成“村(社区)”与镇政府安排的工作。

一、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对基层环境的不熟悉

通过近两月的锻炼,志愿者工作逐步迈入正轨,各自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农村基层工作,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了解是必要的。可是在第一个月的工作中,每一位志愿者对“做了多少、做了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模糊的,这在他们各自的《九月工作汇报》中可以看出。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汇报中最常见的一个词便是“等待”。

据了解,在为期30天的农村工作实践中,大家有尽一半的时间是在村(社区)两委办公室值班!在此前提下,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认识却都是陌生的,除了与两委干部有过为数不多的照面,其它所谓的辖区人员结构、情况等都有着严重无知,所属村(社区)的具体情况更是含糊不清的。经过实地了解,我们得出这样的原因:

1.初进农村,各村(社区)干部忽略了引领的职责。

2.志愿者也忽略了自主了解情况的必要性。

(二)角色转换未完成

我们这个团队近80%的同志都是初出校园,正在由“学生”向“工作者”转型,从昔日的“万事无忧”到而今的“任重道远”,这无疑是一种对心性的挑战。

通过“一月农村工作试练”与“一月政府科室工作”,大家都明显感觉到对工作的无助,“知识”与“工作”难以联系到一起。

具体表现有:首先是在“村(社区)”与“政府”事务处理方法上有些茫然无知;其次是在工作早期出现失职现象;再者是在额外工作中有意识地逃避。

(三)组织观念和自我展示能力欠缺

这个问题,在团委的内部工作参与动态上,就明显的体现出来。如:在20xx年10月,由团县委举办的“志愿者运动会”上,我们23位大学生同志都不曾参加;其次在团县委组织的“志愿者联合会”中,依然是见不到我们23位大学生的身影;再者是在镇团委开展的活动中,大家也都充满了退缩心理。

二、关于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了几点思考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帮助大学生近早熟悉情况,胜任工作,从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了解社情民意

就我个人而言:在“工作”与“学习”两不误的情况下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方法。在20xx年10月9日的“志愿者工作会”上,镇党委书记马世雄针对各位大学生的“环境生疏”问题便提出了“三进二下”原则。既是指:“在一周五天的工作中,利用三天时间在政府各科室提高机关事务处理能力,同时安排两天下乡,对当地的环境、民情进行了解、汇总并上报,针对各村(社区)所出现的难题,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它对解决环境生疏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因为它不仅保障了“村(社区)”与“政府”工作的顺利完成,也增加了志愿者与民众接触的机会。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继续提倡志愿者坚持“三进二下”原则,保障“农村”与“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继续提倡志愿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村(社区),加大对民情、民意的了解和认识;

3. 继续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对志愿者正确“引导、介绍、教育和带领”的职责。

(二)加强对自身问题的认识

在镇政府上挂锻炼期间,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手中的“校园知识”与现实中的“工作能力”有着太大的悬殊,这也引起了我们中的部分同志产生沮丧心理,甚至因此而迷失方向;再者是在对待额外工作的态度上,也出现了抵触现象。对 此两种问题,我个人建议:首先需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难处,从工作、生活中入手;其次在我们这个团队,工作上要达到“互助互爱”的程度;再者希望上级能对额外工作提供支持与关心;最后在处理自身缺陷上,莫过于加深学习,虚心请教老同事,得到其在工作中的指导。

对此,我们给出以下几项建议:

1.加强志愿者管理,根据《志愿者管理条例》进行工作情况评定;

2.在服务期间,分工明确,强调责任制度;

3.注重志愿者办公技能的培训,提倡各科室进行“手把手”言教;

4.工作之外,鼓励大学生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进行相应的技能评比;

(三)加强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一村一大范文第2篇

率先实施一村(社区)一大学生计划的成都市,经过3年的努力,选聘大学生村干部3583人,在2007年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大学生干部的目标。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受村民的欢迎吗?带着一个个疑问,我们来到成都市的金堂县、郫县和蒲江县等地进行了采访,亲眼目睹了这些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大学生“村官”的风采……

故事一:女大学生当选为村主任

“杨主任,我们茅庵塘村今后就看你的了!”对杨迪来说,2007年12月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她被金堂县隆盛镇茅庵塘村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茅庵塘村有1900多人,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杨迪,是土生土长的茅庵塘村人。2005年9月,刚出校门不久的她就加入到金堂县一村(社区)一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列,一直服务于高板镇石龙社区。

去年8月,在村级组织换届中,她主动报名参加茅庵塘村村委会主任的竞选,并获得群众推荐。

选举开始,杨迪首先上台发言,她从本村的地域、产业特点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想法。通过村民投票,杨迪以1042票胜出,成功当选。“谁能带领我们致富,我们就选谁!”村民杨章义说。

当选后,杨迪通过网络收集、筛选适合茅庵塘村种植、养殖项目的资料汇编成小册子,发放到村民的手中,动员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去年底,通过她牵线搭桥联系养殖公司,易国斌等3位村民办起了果园养鸡场,饲养规模近2000只。

茅庵塘村通往各组的路全是泥巴路,特别是通往村小学的一条长500米的路,路面很窄,路边还有两个堰塘,一遇下雨就泥泞不堪,经常有学生不小心掉入堰塘里。杨迪到县民政局争取到4万元资金,带领村民一个多月就把这条路修成了水泥路。

故事二:他租赁了一块地做试验

“杨露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很欢迎!”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村主任周礼建对大学生“村官”杨露很满意。他指着办公桌上规范、整齐的文件和档案说:“这些值班记录表和文件、档案,全是杨露做的!”

“我认为,到农村工作对自身的发展要好一些,还能增加个人的阅历。”2002年毕业的杨露,放弃了更高收入的工作,于2006年9月进入一村(社区)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先后被分派到新民场镇社区和云桥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

在新民场镇社区,杨露每周都要走访1―2家农户,并对社区的70多家贫困户进行摸底调查。2007年春节前,他对两家特困户进行“1+1”帮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他们购买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并联系农技人员为他们传授种植技术。去年,这两家贫困户的水稻亩产高达650多公斤,比全镇的水稻平均亩产高出100多公斤。

新民场镇有187名“留守儿童”和200名贫困学生,杨露和另外几位大学生“村官”共同努力,于去年12月成立了“关爱之家”,共筹集钱、物(折价)达1.4万余元。此外,经过他们牵线搭桥,长城人寿保险公司郫县营业部的80余名职工对“留守学生”进行“1+1”认领和帮教。

“只有我们先走出一条路子,农民才会跟着干。”去年3月,杨露自己出资在云桥村租赁了1亩地做试验,种植仙人掌等花卉、盆景。虽然种植的仙人掌只成活了一半,至今也没有收益,但杨露并不后悔,他要继续探索,探出一条路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故事三:“一分钱”深深地触动了他

“以前,我做生意是在为个人谋利;现在,我当社区书记是在为大多数人做事。”今年30岁的张勇在外打拼多年后,于2005年进入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行列。如今,他已是金堂县赵家镇三烈社区党支部书记。

去年9月13日,已决定竞选社区党支部书记的他到三烈社区调研,一件“小事”令他至今难以忘怀:在三烈街上,他看到一位卖米的农民和买主在讨价还价。“卖米的农民每0.5公斤米要1.31元,买主只出1.3元,就为这1分钱互不相让。”张勇说,“50公斤米可以多卖1元钱,为了这1元钱,农民可以在那里等上半天。”必须改变农民的观念,张勇坚定了竞选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决心。

地处山区的三烈社区是成都市的贫困村之一。张勇上任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去年底,他联系引进了一家公司,为村民提供白菜种子和技术,全村种白菜2000多亩,农民1亩地40多天就获得纯收益1000多元。如今,张勇已引进3个业主,流转土地800亩,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

三烈社区有23户、80多个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农民。去年11月,张勇从广东引进一家箱包厂,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难题。“张支书有知识,思路也很开阔,我们很相信他!”从广东回来在箱包厂打工的袁华珍说,“如今下班就能回家,每月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她对张勇十分感激。

“这个小伙子的脑壳很聪明,知识面广,样样工作都打得开局面!”镇长李德远对张勇赞赏有加。

故事四:“这段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左老师,快来看我这次的考试成绩!”远远地,小娟就亲切地朝着一个带着眼镜、斯文而又腼腆的青年挥舞着手中的卷子。小娟是蒲江县大塘镇洪福村的“留守儿童”,她口中的“左老师”叫左艳鹏,是该村的村主任助理。

3年前,左艳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农村大展宏图。来到洪福村后,曾经当过教师的他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根本找不到人请教。”一有空闲,他就去这些孩子家里嘘寒问暖,给他们解答难题,送去学习用品。小娟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左艳鹏清楚,“留守儿童”是个群体问题,他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让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孩子。他为“留守儿童”建起了档案,在有关部门的联系下,成都市的3家企业与洪福村的“留守儿童”结成了关爱对子。

“他没有大学生的架子,做事很踏实,还经常给我们提建议,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村支书赵从华一说起左艳鹏就赞不绝口。

“今年种的西瓜卖不出去!”去年的一天,村民骆邦泰正为自己的15万公斤西瓜没有销路而发愁。左艳鹏知道后,在网上为他了一条销售西瓜的信息。很快,不少客商找上门来,骆邦泰不仅把自己的西瓜销售一空,还做起了经纪人,为其他瓜农代销了不少西瓜。“左老师,今年卖西瓜全靠你呀!”骆邦泰对左艳鹏感激不尽。

一村一大范文第3篇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6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1000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三、与镇政府布置的工作难以协调成为首要困难

与镇政府布置的工作难以协调、村里矛盾复杂、收入低、是本次大学生座谈会提到的三项主要困难。而大多数大学生对镇政府布置的各种与村上工作无关的繁琐的机械性工作表示反感,如各种摸底、拆迁、实名制录入、水费名单录入以及拆院并院工作等,认为镇政府布置大量的琐碎工作极大的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绝大多数村民和干部支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根据调查,大部分村民支持大学生做村干部,明确反对的几乎没有。这表明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有少数村民认为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更多村民期望这个计划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濛阳镇和丹景山镇,大学生村干部多数已经被当地村民熟悉和了解,调查的村民中,有20的村民找大学生村干部办过事情,有些村民虽然没找过,但都听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错。能为村民做事情的大学生干部,村民还是比较欢迎和感激的。

五、大学生村官期待角色转变

我市村民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支持和抱有期望。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状况,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对先进技术有了了解,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但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与配合存在一定困难,村上较大的事务基本插不上手,而仅仅作为村长助理和村团支部书记的身份让他们在和老百姓打交道时也感到力不从心、角色尴尬。

六、镇政府对大学生用法是:重要的事务型人才

近半年来,镇政府对大学生布置的基本上是如各种摸底、拆迁、实名制录入、水费名单录入以及拆院并院工作等较为繁琐而机械的工作,大学生成为镇上重要的事务型人才。但作为知识型人才还没有引起乡镇的足够重视,镇上认为:他们还是太年轻了。除了做思想工作以外,从来没有开过征求工作建议类的座谈会。

下一步工作方向及思考

一、选拔

1、招募一定数量本乡本土的回乡创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熟悉村情,和村民联系紧密,生活方便。

2、以事业选人,选拔回乡创业初有成效,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村干部候选人,列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3、将现有三职干部中35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的人员直接纳入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二、培养

1、编撰《大学生村干部实用手册》,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农业、科技、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关培训。

2、是正式党员 的可任村党支部委员,具备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条件的可以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其他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依法选举为村委会相应职务。村委会主任助理享受村委会副主任待遇,在工作上按照村委会副主任分配工作,参加村“两委”研究工作的会议。

3、经考察特别优秀,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且所在村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人选的,可由上级党组织指派为党支部书记或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并享受相应待遇。

4、两年后考核优秀者,且在基层带领村民致富有实效、为群众服务有突出事迹或创业成功典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可直接进入我市事业单位担任工作人员。

5、在村上但任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年以上,经组织部门考核为优秀者,且带领村民致富有突出贡献的,可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6、在公务员录用时,享受最大条件优惠政策(相关部门正在研讨之中)。

三、扶持

1、建立市委组织部帮教、市财政帮扶、镇、村干部帮带和团市委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为大学生在基层成长与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2、设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成才基金,对有创业激情、创业项目合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资金扶持;

3、由组织部、农牧局、财政局、人劳局、团市委等部门联合成立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成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和锻炼成长创造平台。

四、管理

1、各镇成立相应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由镇党政办、镇团委共同管理,接受市项目办的领导。

一村一大范文第4篇

我们×县位于×省最北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下辖×个乡镇、×个开发区,×个行政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曾经是部级的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全县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来看,27万农业人口中,大专文化的仅有640人,占2‰。特别是×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基本是高中以下学历,不少村干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可以说,人才匮乏是困扰着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分析,×县落后的原因,一是生产条件落后,二是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此,几年来,我们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我们觉得非常及时必要。1999年、20__年以及20__年,我们相继下派了×名大中专毕业生。这些大学生到村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寻找销售市场、普及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生产,受到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我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高度重视,并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县委全会、县人大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县委书记邓×同志强调指出,选派大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是康平实现永久脱贫的大事业,我们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切实抓出成效。今后,提拔干部主要要从优秀的选派大学生中选拔,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加强和规范这项工作的决策。

首先,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第一步为全县每个行政村配齐一名大学生。第二步提拔重用优秀者,调整更换不胜任者。第三步根据需要增加选派数量,提高选派质量。在指导思想上,我们立足于搞好全县农村第二次创业,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为载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到“四结合”,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结合。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选派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县公开选拔,采取公开报名、基层推荐、知识测试、面试答辩、组织考核的办法,好中择优,强中选强,尽量做到组织的派遣与村里的需求相结合。几年来,我们选派的大学生多是农学、经营管理和财会毕业的,属于农村紧缺、实用人才。他们到村后,与干部群众融为一体,成为新型农民。以前,大多数农民习惯于“三个月过年,一个月种田,八个月干闲”的生活方式,闲暇时间互相串门、打扑克、看小牌。现在,通过大学生的宣传带动,农民的眼界开阔了,市场意识增强了,纷纷研究项目,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派大学生发挥知识面广、信息灵通、头脑灵活的优势,走家串户,介绍适销对路的产品、宣传产品市场走向,引导农民进行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践证明,农村需要人才,需要大学生。一些老百姓高兴的说,咱村可来了明白人。其次,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县组织、人事部门对这项工作负责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共青团、科技局、科协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动作。各乡镇党委书记全面抓,副书记具体抓,各级领导拿出足够的精力,作为工作重点,尽职尽责抓好。同时,村党支部也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负责对选派大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这样就形成了对选派大学生的考核、培训、锻炼、提高的制度和体系。

二、强化管理,促进选派大学生积极发挥作用

大学生到村级组织任职,根本目的是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得到锻炼,迅速成长起来,切实发挥作用。几年来,我们始终抓住把如何让选派的大学生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先后下发了《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级工作的意见》和《×县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工作的补充意见》和《×县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工作的管理办法》等三个政策性文件,对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工作后的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待遇方面,我们对工资提出六种开支渠道,即由所在单位全额承担;由原工作单位开基本工资,所在村给予适当补贴;工资由原单位和所在村各承担一半;工资由原单位全额承担;应、往届毕业生没落实单位的,由村里负责接收,按本科生每人每年3000元、专科生2600元、中专生2200元标准落实基本工资,从为农户有偿服务中解决效益工资;由村里划拨一定土地,通过创收解决工资。无论哪种形式,我们都坚持工资收入与工作业绩相挂钩,不搞“大锅饭”和“铁饭碗”,避免出现“混日子”的现象。在人事关系上我们还规定,对原有单位的选派大学生保留公职和编制,原来没有编制的可保留工作关系,待有编制时优先予以解决。这样既解决了下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又激发了大学生在农村建功立业的热情。

在管理方面,我们对下派大学生实行百分考核。乡村给每个选派的大学生明确具体工作任务,规定完成时限,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有的乡镇,让每个大学生负责一个科技示范园,带五个科技示范户,包一个贫困户,承包一个科技项目,并细化了考核指标。对政绩突出、进步明显、作用发挥好的的选派大学生列入乡局级后备干部培养规划,予以提拔重用;对不胜任者,及时调整更换。如果选派大学生当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进入人才市场或回原单位工作。这些措施极大的增强了选派大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培养方面,我们把选派大学生的培养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结合起来。对有入党要求的列入非党积极分子,指派专人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他们入党。在选派的大学生中,有56名党员,其中29人是在农村工作期间发展的。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给他们压担子,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的乡镇把选派大学生安排到基础薄弱、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村任职,让他们参与决策,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实行“传、帮、带”责任制。由乡村的两名干部包一名大学生,把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还把选派大学生纳入农村二次创业实用人才计划进行培养。县里规定每年集中培训二次,每次1-2周。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深受农民的欢迎。

三、形成氛围,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我们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需要到农村去”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日报》相继刊载我县的做法。×电视台也报道了我县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先进事迹。我们通过文艺节目形式,宣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这项工作向健康发展。

一村一大范文第5篇

努力做好金融危机下新时期的农村教育工作

XX年春天,我接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两年来,我对这项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走过了一条既艰难又幸福的路。我与学院全体职工一起,群策群力,尽职尽责,为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而进行着不懈努力。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接手这项工作以来,深感责任重大,感觉工作千头万绪。于是,我静心从学习抓起。认真学习了党的xx大、xx大会议精神,尤其是认真研读了其中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明确了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其次,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有关要求,认真领会中央电大、省市电大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率先垂范,以身作责,始终走在各项工作的最前列

作为这项工作的带头人,我努力做到事事走在前面,力争处处做表率,时时当楷模。

一是率先学习。既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也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工作流程、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并建立了学习笔记。

二是率先招生。在招生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三个“带头”:带头搞好生源调查,带头完成招生指标,带头执行奖惩制度。在我的带动下,学院的招生数量一季一个台阶。XX年春季11人,秋季285人;XX年春季230人,秋季291人,在籍学员总数已达807人,学员分布覆盖全县七百多个村庄。

三是率先深入农村第一线。带领专业教师深入农村调查调研,已成为我的一门必修课。在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搜集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然后,再带着问题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四是率先搞好服务。这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力争做到最先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耐心解答学员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解决学员的每一个难题;不但关心学员的学习,还关心学员的生活;不但搞好面授,还及时做好回访。细致、热情的服务工作,赢得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三、建章立制,民主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优秀团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优秀团队,也是我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充分相信职工,依靠职工,放权工作,以民主聚人心,以制度促规范,全院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出台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工作中,我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注重积累和借鉴,确保出台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群众基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然后经教代工讨论通过。这样,我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充分发扬民主,遇事实行民主决策。没有民主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实施人文管理、民主管理。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民主议事制,即遇事民主决策,讨论解决,坚决杜绝“一言堂”,做到了校务公开化,操作阳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