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村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第1篇

一、明确目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1、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员必须按照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培训计划和要求,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活动,认真开展业余自学,记好学习笔记,全面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2、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办学单位在完成设置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我市农村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员掌握一至二门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每次集中面授期间,应以镇(街办)为单位,就本次集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确定一个专题开展一次学讨论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或开展“问答式”互动学习活动。

3、遵守考风考纪规定。学员必须自觉遵守考场安排和考试纪律,不得无故缺考,不得从事考场舞弊行为。凡因严重违纪取消学籍的,学员学习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4、建立年度总结制度。每年度结束后,学员要系统总结一年来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经班主任签署意见后,存入学员学习档案。

二、强化管理,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5、服从学校管理。学员培训学习期间,必须服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理,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维护学员之间的团结,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6、遵守面授纪律。学员集中面授期间,原则上不得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并由学员所在镇(街办)组织委员向市委组织部报告,同意后方可离校。在职村干部学习培训期间,各镇(街办)一般不得安排其处理与学习无关的事务。

7、不准相互吃请。学员学习期间,在校统一集中就餐,不得饮酒。学员不得相互吃请,不准到营业性娱乐场所消费。

8、严禁打牌“带彩”。学员学习培训期间,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打牌“带彩”活动,更不得参与其他或变相活动。

三、整合力量,全面提高培训实效

9、建立联系沟通制度。组织部门坚持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每半年组织一次学员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学风状况。各镇(街办)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年至少两次以上到校走访学员,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习的到课率、考试成绩及学以致用情况应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第2篇

划”,既满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人才需要,也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先进的观念、技术、管

理方法带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公正选拔、合理管理、严格考核成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工作:深入调查、收集情况、分析研究

近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应该更好的总结已配备村(社区)大学生助理员的工作经验,在实施“一村一

名大学生计划”的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考核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摸底调查:各基层政府、村(社区)根据其工作实际,报送各自所需大学生助理的人数、条件和要求等情况。

2、座谈交流会:一方面通过基层干部群众对已配备驻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特长发挥以及对村(社区)经济社会发

展所起作用等项目的评估,了解村(社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出对大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以利于

改进管理方法,进一步推进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学生在农村工作生活状况的切身感受和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的见解和看

法,为他们寻求更准确的就业定位。

3、情况统计:在摸底调查和座谈交流之后,组织单位要对各基层单位所需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所需人数、专业和具体要求,以便于大

学生的统一招考。同时,组织单位要充分总结各基层单位在往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中期工作: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组织选拔、录用派遣

1、公开招聘:组织单位应采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招聘简章,面向全社会招聘符合要求的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加

2、自愿报名:广泛招聘公告后,可采用网上报名和站点报名的方式,接受报考人员的自愿报名。

3、组织选拔:通过初审、笔试、面试、实习、体检、录用六个环节,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人才。

初审:通过初审来排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报考人员;

笔试:通过初审的人员,统一参加笔试,笔试科目由组织单位确定,可选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和《公共能力测试》等公务员考

试科目进行测试;

面试:采用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原则按拟选拔人数和面试人数1:2的比定考生参加面试;

实习:将拟选拔人员统一分配到各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可确定为20-30天,主要考察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体检:为确保选拔人员身体健康,能从事相应工作,对于拟选拔人员进行统一体检,排除身体状况不适合工作岗位的人选;

录用:通过各基层单位实习和体检合格的大学生,将被正式录用。

4、签订合同: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与组织单位签订为期两年的协议,其中试用期(挂职锻炼期)两个月。

5、统一派遣:选拔上的大学生,由组织单位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并征求个人意愿统一派遣到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

三、后期工作:合理化分配,人性化管理、制度化考核

(一)合理化分配

1、岗位设置:岗位要根据基层单位自身特点进行设置,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岗位:

一是经济助理,主要工作是结合基层单位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具可行性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参与组织实施,利用

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村民采集致富信息、拓宽致富门路,指导群众增收致富,为基层经济发展服务,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

工作任务。

二是社会事务助理,主要工作是按照规定参加基层单位的工作会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研究重大工作事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并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岗位的专业要求:

经济助理专业要求为经济类、农业类、园林类、医药类等与农村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社会事务助理专业要求为管理类、教育类、语言类、法律类等综合性专业,并要求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人性化管理

1、岗前培训:

在拟选拔的大学生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开展岗前培训,让大学生们了解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他们在工作方法、工作态

度及工作思路上得到提高。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大学生基层工作的法制意识,增加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法律服务。

二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对于有专业理论经验的经济助理,根据其专业类型开展对农村种植、养殖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让

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三是实用公文写作培训,特别是综合性专业的社会事务助理,根据各基层单位具体事务要求,开展相关的公文写作培训,提高他们公文写作的

水平,提升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培训,包括城乡一体化基本知识、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主要政策和工作方

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意见等,让很少接触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对农村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路。

五是基层管理知识,包括社区建设管理基础知识、村级组织依法治村相关知识,着重培养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农村干部群

众服务。

六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包括现代远程教育知识、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知识,让大学生更加熟练的从网上获取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知识,

进行技术交流,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为村民提供致富的路子。

七是沟通与交流知识,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心理调适,使大学生学会与村民沟通,向所在村(社区)村书记、主任学习,更要虚心向村民学习,

了解农村事情,了解村民心态,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得到村民的认可。

2、挂职锻炼:

对于拟选拔的驻村大学生,分别派遣到各村(社区)挂职锻炼,为期两个月,作为初步考核。驻村大学生可任村团支部书记或挂职担任村长助

理。除特殊情况外,驻村大学生必须列席村委会、支委会和研究重大事项的会议;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其党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党支部;是共

青团员的,其组织关系迁入所驻村团支部。

3、公示目标:

大学生驻村挂职锻炼两个月后,要求该大学生在调查摸清所驻村(社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拟出为村里办的好事、实事,制定除服务期内努

力方向、工作目标、工作进度等进行公示,并征求村民对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认可度,进行统一评核,评核情况由相应机关、单位进行专

项督导。

4、定期汇报:

驻村大学生要将每天的学习和工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日志,定期向所在镇(街)相关领导书面或口头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如遇特殊情况和紧

急事项,要及时向镇(街)相关领导报告。

(三)制度化考核

1、目标管理:

驻村大学生要根据本村(社区)实际,在各镇(街)领导的指导下制定《驻村大学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包括工作总体目标和专项目标的

实施方案和完成时间等目标实施的具体内容,并紧扣目标开展工作。

2、考核评优:

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为考核原则,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

考核机制。

(1)自我考核:驻村大学生要在半年、年终两次进行自我考核,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

(2)组织考核:区(市)县对驻村大学生目标实施进展、工作情况、工作效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的暗访检查,并将考核和检查结果及时

以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布。对检查发现存在违纪情况大学生,要书面说明原因,进行警示谈话,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对检查累计存在两次以上

违纪现象的大学生,将在全区(市)县通报批评,取消其年度考核评优资格及各类评先资格。

(3)群众考核:由群众对驻村大学生打分,对群众满意、工作突出的驻村大学生典型经验要及时表扬、推广,推荐优秀大学生参加区、市、省

和全国级别的相关表彰;对群众反映强烈、工作无成效、测评不满意的驻村大学生加强教育和批评;对拒不接受教育者,解除用工协议。

4、考核等级:

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级:

(1)考核得分在85分以上,群众满意率在85及其以上的,确定为优秀等级。

(2)考核得分在60分及以上(85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及以上(85%以下),确定为称职等级。

(3)不称职。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群众满意率在60以下的,确定为不称职等级。

5、奖励政策分为区(市、县)、镇(街)、村(社区)三级:

(1)区(市、县)奖励为统一奖励,根据各区(市、县)自身情况,建议优秀的驻村大学生统一发放每月400元生活补贴,称职的驻村大学生

统一发放每月200元生活补贴,不称职的驻村大学生取消发放生活补贴的资格。

(2)镇(街)、村(社区)奖励根据各镇(街)、村(社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奖励。

驻村大学生的引进,对于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农业技术进入村(社区)有着重要意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村

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第3篇

2004年春季开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承担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契机,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电大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向农村的途径和机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进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绩突出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计划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10月,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村干部,另外近20%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 ;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

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得到增强,品牌得到进一步认可,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将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人群,强化了电大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增进动力的补给站”的社会价值。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思路与措施

中央电大认识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抓手”,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为此,中央电大加强质量保证五要素建设,从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把“计划”作为强化电大办学优势的项目精心组织

首先,中央电大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拓展项目列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具体部署。学校还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专门成立了“计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

其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电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试点县政府的主管县长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主任,县里各有关局、委、办的领导共同参与,动员农村干部、农村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带头参加学习,带动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004年秋)的24所省级电大、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到2006年春季已在32个省的483个县累计招生39187人(2006年秋又招生16151人)。

突出教育重点,构建资源体系

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设,电大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以突出农村和职业人教育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体系。

1.搭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在学校多年开办农科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设了近百门适用于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利用学校面向农村的非学历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推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包括了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三大类11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导学VCD、学习指南、考核说明和形成性考核册,教学点配有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带,网上有学习辅导。根据各地需求,课程平台将不断完善,陆续推出更多课程和专业。

2.在资源建设上,适应农村特点

农村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对象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欠缺,但实践经验丰富。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过去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状况,课程降低了理论难度,体系结合生产过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针对我国目前生产上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在媒体类型上,较多地使用电视课,有些还配合专题教学片。教学点还提供大量专题讲座、农业技术的VCD,以扩大学生视野。

3.效果显著

各地普遍反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突出职业和岗位要求,按职业要求介绍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性、操作性,学生学了就能用,很受欢迎。

例如河南中牟县电大学员郑公明学习了《农村环境保护》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帮助村民建成沼气池102座,实现了沼气专业村。

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以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毅力差、工学矛盾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强了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辅导老师加强课程集中辅导和实验实习指导,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活动。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卫星电视传输网(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五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蹲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坚持系统运作,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电大系统始终坚持系统运作,为更好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央电大和各试点省电大共同筹措经费2400余万元,支持参加试点的部级贫困县电大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出版社已为此项目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经费约1000万元。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还降低了学费、书费。

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第4篇

这次会议是按照省委组织部的部署,经市委领导同意召开的。会前,市委常委会议专门对“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进行了研究讨论,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部署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施的有关工作,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提供人才支持。

刚才,维杰同志宣读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项目和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方案》精神,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和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和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省委、省政府今年重点实施的人才项目,也是我市落实人才兴市战略,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队伍建设首批8个重点项目之一。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去年10月份,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项目需求调研工作。先后调查走访了264个行政村,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了基础。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对于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是农业大市,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全市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财政仍然很困难,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不足,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4年,前郭县的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3773万元;乾安县增速较快,达到了25900万元;扶余县和长岭县分别是9613万元和6011万元,远远未能摆脱财政穷县的帽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快走”变“快跑”,农村经济是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三农”问题不仅是我市的问题,也是全省的大问题。为此,这次全面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省直下派到我市的就有16名干部,全省共选派20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省、市、县共同出资选拔优秀农村青年到高校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合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把中央和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落到实处,帮助农村推广实用技术、开拓商品市场、转移剩余劳动力、培养实用人才,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随着松原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农民收入增长虽然得到加快,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额仍然低于城镇居民,200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11.3%,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而农民收入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进行学历教育,就是要为农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农村培养一批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只要农村的人才资源丰富了,人才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3、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培养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不仅需要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还需要有一大批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去带领。在对全市农村需求情况调查中发现,我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对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接收慢,对市场反映迟钝。二是人才匮乏。懂技术、会管理、长于营销的实用人才不多,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型、专业协会型、经营公司型等各种类型的经营组织带头人匮乏。三是人才潜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有文化、有发展经济致富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缺乏技术和项目,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突破口,立足于为农村提供人才服务,为农村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只有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引导、影响和带动,把信息、技术及现代农业急需的先进管理经验输送到农村,才能彻底扭转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加快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步伐。

二、明确任务,认真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工作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任务是,从全市、县(区)、乡(镇)党政机关和单位选派260名(市直85名,县乡175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到农村,组建人才服务团,围绕发展产业、开拓市场、传播技术、转移劳动力、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开展人才和智力服务。通过2年的努力,使农村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为实施好这一项目,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严把选派人员关。选派干部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项目的实施效果。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作非常关注,我们能否把优秀的干部选派到农村去服务,既是我们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态度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农民中的形象。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好选派人员关,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把政治素质好、组织观念强、作风扎实、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比较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领导经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年轻干部派下去。特别要优先考虑抽调县(处)级、科(局)级后备干部及有发展前途的机关年轻科(股)级干部,使优秀干部成长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提拔在基层。

2、要充分发挥团队效应。这次选派干部到农村服务,主要以团队为组织形式,以乡镇为服务单位,全市共组建47个团队,每个团队5至6人。团队负责人由省、市选派的干部担任。组成的人才服务团要以省、市部门牵头,县、乡配合,结合不同机关部门、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扶持和带动作用。

3、要明确选派干部所在部门的责任。选派干部到农村开展服务,离不开派出部门的支持。为了强化各派出部门的责任,省委要求,这次选派干部挂职的乡镇或村确定为选派干部所在部门服务农村的联系点。选派干部所在部门要把联系点的各项工作,与“四个一”为主体的经济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一起抓好。承担下派干部任务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定期听取下派干部工作情况汇报,定期深入下派干部所在的乡村调查研究,帮助研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严格标准,确保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取得实效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重在为农村培养不走的优秀人才。为此,市里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农村选拔优秀青年进行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实行定向培养,今年全省培养2000名,我市培养228名,5年后达到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拥有1名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为了把优秀的农村青年选拔上来进行培养,具体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要严把学员推荐关。把优秀的农村青年选拔上来参加学习,是这个项目取得实效的关键。选拔上来的农村青年必须具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志向,思想品德好,有群众基础的优秀青年;必须是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有培养前途的知识青年。选拔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学历教育,省、市、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无论是对农村青年个人,还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各地、各部门党委组织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2、要严格选拔程序。这次学员的选拔主要是四个环节:公开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呈报、考试筛选。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每一步都要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防止“走后门”和弄虚作假。在公开报名环节,要对“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有关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传达到村,凡分到招生名额的村,要在全村范围内张榜公布招生的有关事宜,并列为村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群众推荐环节,要对报名人员的有关情况向村民代表会议通报,超过两个以上报名的,要经过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推荐人产生后,要在本村公示,公示期内没有问题的,方可上报乡镇党委。在组织呈报环节,乡镇党委要与每个被推荐人员签订《返乡服务协议书》,并且经县(区)党委组织部门,审核后,才能报市委组织部。在考试筛选环节,确定到吉林农业大学学习的人员需参加10月份全国统一成人高考入学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正式学员;确定到吉林电大学习的人员,入学时需参加水平测试,测试合格者方可取得国家承认的入学资格。

3、承办学校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我市学员的教学管理任务。现在看,按照4月中旬开学的教学计划,时间比较紧张,要抓紧做好教学及后勤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农村发展需要,结合农村学员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加强领导,狠抓“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落实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一件大事。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要落实责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是在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载体。各级干部要站在事关松原发展大局的高度,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市、县(区)组织部的人才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组织指导、协调调度、督促检查工作,农业局、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责任部门要积极工作,尽职尽责。市直、县(区)选派干部的部门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主体,要做选派干部的工作后盾,要做好联系点的帮扶工作。派驻服务团队的乡镇要配合工作,积极借助服务团队的力量发展乡镇经济。总之,要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形成合力,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加强协调,务求实效。

2、要明确政策,加强管理。近期,市人才办将根据省里的要求,制定出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服务项目、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的相关政策和考核管理办法。选派干部的相关政策将明确:下派干部在下派期间保留原单位职务(职级),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按原单位同类人员标准发放。下派期间,下派干部原所在单位撤并的由原单位的主管部门在所属同类单位中按不低于原级别待遇安排相应工作;下派干部原所在的部门撤并的,由新组建或成立的部门按不低于原级别待遇安排相应工作。下派干部由选派部门和派驻乡镇共同管理,考核由市、县(区)组织部负责。采取定期考核与跟踪考核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也可视情况组织抽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临时档案并向派出单位及时反馈,并认真总结好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每一位到农村服务的干部都能真正扑下身子、创造业绩、做出贡献。

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第5篇

要善于适应农村。农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也是一个考验毅力的擂台。大学生村官从校门走进农家门,从学生变为村官,其面临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面临的困难可能超乎想象。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在各种困难面前,大学生村官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怕苦畏难,不能打退堂鼓,要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自觉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在农村经历风雨、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创造业绩。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困难有多大、任务有多重、都要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做到知难而进不言难,迎难而上不畏难,攻坚克难解难题。

要善于融入农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摒弃“书生气”,多带“乡土味”,学会融入农村、熟悉农民、服务农民,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对惠及群众的事要真心办,对困难群众要真心帮,对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要真心听。在开展工作中要坚持遇到责任不推诿、碰到困难不退缩、见到难事不躲避,公正公开,公道正派,干净干事,从而取信于民、树立威信。在做好群众工作中要讲究方法,掌握群众要求,懂得群众心理,既要为群众说话,又不能人云亦云,当群众尾巴,特别是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调动好、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办好自己想办的事,不断地提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前进。

要善于研究农村。大学生村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满足于大学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上,坚持边干事、边读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做好知识的“转移”和“对接”工作。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把学习当成自觉行动,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学习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实干本领,努力成为素质全面、有真才实学、能始终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优秀人才,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