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学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学史;大学物理教学;渗透;作用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重要的分支。随着物理教师对物理学史认知的加深,会恰当地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物理学史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物理学史的概念

物理学史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人类对自然界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是过程性的,而物理学史的基本研究任务就是对物理理论、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描述,将与物理学研究有关的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人文科学等相互渗透,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物理学史的特点

物理学史再现了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属于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历程。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等等,记述的任何一个物理研究成果都具有阶段性和连贯性特点,都是多个研究成果的汇集。一个物理研究成果往往要经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才会有突破性进展,足见物理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研究者要经历无数次的深入探索,还要运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要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结果,还要辩证地思考,才能够获得研究成果。可见,物理学史将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呈现出来,对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指导意义[1]。

二、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大学物理教学将物理学史渗入其中,赋予了物理知识以生命意义。大学物理教学围绕着教材展开,虽然物理学知识丰富,但是教师要能够将物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就需要将物理学史渗透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物理知识,以哲学思维方式思考物理知识[2]。学生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明确物理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科学用于实践、执着地追求真理所获得的成果。大学物理学教学中,物理学史的渗透使物理学教学更富于生机和活力,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三、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研究进程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大学物理教师运用历史的观点开展教学,将已经固化的物理知识中加入历史元素,活化物理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物理学史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研究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比如,物理学理论对工业革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3]。从17世纪到18世纪,牛顿力学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它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蒸汽机的研制以及机械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满足了当时工业社会的需要。进入到19世纪,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形成,推动工业发展进入到电能时代,即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开始应用各种电气设备,并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进入到20世纪,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各种微观理论成果被研究出来。在工业技术领域中,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空间科学等普遍应用,将工业文明推向了新高度,如今的物理学将成为推动工业4.0的强大动力源。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学习和探索物理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物理学史对现今工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将物理学史渗入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新型的物理观,即对物理的学习不拘泥于单纯的知识,而是要以探索的方式研究物理现象。物理学史更多地呈现了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寻求自然规律的过程,从探索中获得真理。现代的工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如果仅依赖于固有的知识很难实现工业创新[4]。物理学史对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特别是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令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并将这种态度运用到未来的工业建设中。综上所述,在大学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是必修基础课。近年来,物理学史被应用到大学物理教学中,使得大学物理教学及技术教学与思想教学融为一体,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代国章.将物理学史引入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与途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8):153-155.

[2]陈惠敏,门卫伟.大学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料的作用及方法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100-104.

[3]毕冬梅,赵利军,支文.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点滴体会[J].长春大学大学学报,2010,20(8):108-111.

物理学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史 高中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50-01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其内容主要讲述了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来说,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在今天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将物理学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1 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对物理学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探究过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1.1有助于增加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的热爱

对物理教师来说,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对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对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产生崇敬之情,进而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比如,物理教师借助对富兰克林费城实验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其自身感受到物理学家的科研精神和冒险精神,而且还可以将这一历史事件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例,以激励学生努力探究知识,培养高中生的科研精神。

1.2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

对高中生来说,其日常的学习压力较大,单纯的物理理论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模糊不清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效率较低。然而,借助物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一物理概念的提出原因、过程,进而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内涵,使其经历类似物理学家探索的思维过程。此外,物理学史在物理课堂中的渗透,还可以起到缓解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讲授物理概念之前首先向学生简单讲述这一物理概念出现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

1.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要求高中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说,物理教育一方面是求知、求真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承担着人文教育的责任,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作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价值观,促进高中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

2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措施

由于高中物理学史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在实际物理教学实践中,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将物理学史有效渗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2.1改善物理学史教育与物理学科知识教学的关系

虽然物理学史的融入可以有效改善物理教学质量,但是对物理教师来说,还必须正确处理物理学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如果教师仅仅将物理学史作为故事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会在心理上感慨一下,不会对实际物理教学产生促进作用。为此,物理教师必须注意协调处理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而且能够加深对科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的理解,使得物理学史教学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协调发展。

2.2丰富物理教师的物理学史知识

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合程度,而且受中国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现阶段依然有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物理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没有认识到物理史教学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物理教师必须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深对物理学史的研究和了解,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将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讲授相互融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发展历程,进而真正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提高物理教学成效。

2.3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物理学史的兴趣

对高中生来说,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如果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学探究感兴趣的物理学史知识,让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去搜寻相关的物理学史知识,以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高中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开展物理学史知识竞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进而让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史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物理学史知识与物理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鑫.运用物理学史提高高中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朱传华.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

苏州大学,2011.

[3]陈红霞.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现状调查研究[D].

物理学史范文第3篇

一、物理学史在初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品德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利用物理学史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行初中物理课本中也多次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这一切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做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二、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概念、规律的教学标准主要是放在讲清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上。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学的状态,着眼的是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即忽视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方式。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是不利的。比如学生对运动的两种量度(动量与动能)的认识,即使在物理力学部分学完之后,也很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若能将历史关于这两个量的争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引入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清楚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要从质量上去理解,必须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能力的无穷上去理解。这样的教学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以辩证的思维为指导,运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学分析方法,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它的每一个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都蕴涵着科学家的创新活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它不是最小的终极粒子。因此人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各种原子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汤姆生的蛋糕模型。这一模型被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于是出现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虽然解释了一些现象,但在对原子的稳定性进行解释时却发生了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为此,玻尔又创造性地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但由于这一模型是半经典,半量子化的,所以在解释比氢原子稍复杂的原子行为时遇到了很大困难。是索末菲创新性地将经典理论完全抛弃提出了完全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可见,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过了不少人的创新活动,才使问题的认识一步步接近真理,离开了任何前人的创新成果都是行不通的。

四、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科学素质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而能力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往往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能力外显的过程。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科学的方法论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极大。英国物理学家波恩在获诺贝尔奖时曾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我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那里面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新的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物理学的方法与理论形式一直是其他学科效仿的榜样。将物理学家的科学方法灵活机动地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气,培养科学态度

当前我们的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勇气不足,总是没有太多的自信,害怕犯错误和失败。这时可以适当地引入物理学史,通过介绍杰出物理学家们的成功以及其背后的艰难历程,甚至包括他们在成功前的无数次失败,来揭开物理学家的神秘面纱,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参与,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同样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六、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师。同样,为了有效发挥物理学史教材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样他才能在掌握物理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不仅如此,提高物理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总之,初中物理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继承前人的成果,自主创新的内容很少,所以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对他们了解物理,加深对物理的理解,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提高物理成绩都是有好处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物理学史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只要我们站在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来源:39教育网.

[2]石琴.《谈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戴诗贵.《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4]佚名.《如何将物理学史融入到中学物理教学中》.

物理学史范文第4篇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每一个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都可能有充满失败的艰辛,由于错误观念而引发的弯路,还有科学思维火花的闪现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物理学史体现出真正的富有人情味儿的研究过程,具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智慧,将其引入教学无异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实践”的弊端,授课的基本模式是,复习旧课——引出新课——推导公式——证明定理——得出结论——题海训练——应付考试。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但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物理知识、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物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物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着如下的意义:开发物理史中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物理史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种能力、强调物理史教学实践意义为教师课程观实现提供了一条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强调物理史的教学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物理史教学的价值还体现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物理学有其很强的学科特点:物理概念的提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物理规律和物理学说的得出总会发现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物理学史,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系统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研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物理学史当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讲给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史以其独特的内容及丰富的教育因素,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把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科学素养,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例如,初中学生也可以了解,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就很好地结合了物理学史。为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笔者先重点给学生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让一个小球从一个光滑的斜面上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光滑的斜面,小球将在第二个斜面不动,调节第二个斜面,使第二个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这样小球将还是上升到与滚下时差不多等高的高度,这样小球就在第二个斜面上走过了更长的距离;笔者让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继续减小,结果小球还是上升到与滚下时差不多等高的高度,这样小球就在第二个斜面上走过了还要长的距离。然后伽利略就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推导:如果让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继续减小下去,直到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为零,即让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这样小球就会在第二个斜面(水平面)上一直滚动下去,永远也不会达到小球滚下时的高度。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时,沿水平方向上并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而小球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背景,又让学生掌握了物理学说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

又如在原子的结构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记住几个结论和物理模型,也是花费了好长时间去讲清相应的物理学史。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又是可变的,从英文角度讲,原子的含义就是不可再分的物质的意思。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x射线、放射性、电子、粒子的发现,这种传统的看法才被动摇。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述,学生普遍认识到了学习的基本道理:学习不但要努力掌握新知识,还要大胆怀疑传统的知识,传统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只有大胆怀疑,才能提出新问题,人类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有所进步。然后,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同时还介绍了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虽然他能够解释原子是由正负电荷构成的,但是他不能解释x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试验,这又促进了新的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于是人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时也介绍了它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他能够很好的解释x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试验,但是他不能解释氢原子的发光的问题,这又促进了原子结构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了波尔的量子化模型,这就是我http://们现在认识的原子结构模型。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巧妙结合了物理学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结论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了物理知识体系的结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不再零碎,同时还学习了研究学习物理的方法。

物理学史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情操。

物理学史范文第5篇

    学习物理学史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如果只讲一个斜面实验得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学生记得太抽象太枯燥,但如果你将亚里士多德推物体就运动不推就停止得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观点提出,伽利略又加以反驳,在光滑的木板上小车失去推力以后还会继续运动,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再介绍伽利略斜塔实验时大铁球、小铁球同时下落,加上牛顿管中羽毛与铁片同时下落的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听得非常入神,再介绍牛顿将伽利略的观点总结推广成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加上了静止的情况,引牛顿的一句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前人在探索实验过程中的认真求实精神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才会更加主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才更加有了信心,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物理学史,对学生学习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例如:在讲原子动力时候,原子本身就非常小,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它的结构,只能是抽象地去想象,如果硬背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讲解就非常的乏味,使学生不好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加上原子物理学史,对知识掌握和理解就容易多了。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再分,还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他就把原子想象成了一个枣糕模型,原子核就是蛋糕,电子就像枣镶嵌在原子核上。过了二十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用氦核散射实验证实了枣糕模型不成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的直径数量级比原子核直径数量级大十万多倍。把原子比作足球场,原子核也就是放在足球场中心的一颗绿豆那么大,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使学生很形象地知道了原子的结构。后来密立根又测出了电子电量,卢瑟福又发现质子,又认识了原子核还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1939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费米等人在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人类在原子物理上发展迅速,到1952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人类在物理上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在给学生讲这些物理学史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物理学史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知识的把握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

    学习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高尚品格。郑和下西洋用的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每次讲课讲到磁场说到这段历史时,同学都会感到非常自豪,还有我国宋代沈括发现的磁偏角,证明了我们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再介绍一下我国宋明的火箭和现代火箭的原理相同,我们现在的火箭技术更加精湛,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还比如在力学方面,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成正比的线型关系是我国古代的郑玄首先提出的,比胡克早了几百年。中科院学部委王仁等同志认为应该将这一事实写入教科书。春秋战国时我们的古人就知道小孔成像,凹、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在光学上的研究也是源远流长。两汉时期我们就熟用简单机械,明朝的方以智提出“宙轮于宇,则宇中有宙,宙中有静”阐述了时空与运动的关系,在这时我们对时空观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还得让学生知道,十七世纪后我们的科技发展就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于清末时期受西方的入侵、抢掠。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国的物理学史上的事例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从内心激发一种自豪感、紧迫感,从而形成一种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