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镇交通;综合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洪梅镇处于广深港经济发展带,目前由于镇区偏离广深高速、广深公路等区域交通走廊,与西南片区各镇相比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交通成为阻碍洪梅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梅镇镇内交通存在过境交通与生活通功能混杂、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城镇的对外联系和自身的良性发展。

因此,随着洪梅镇周边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洪梅镇与区域高快速路的衔接处理问题以及镇区道路网格局的合理完善,都是镇区近期交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

2、洪梅镇交通发展现状

2.1洪梅镇交通区位分析

陆路方面:北距广州35公里,南距深圳特区80公里,东距莞城22公里,镇中心距广深高速公路1公里,107国道6公里,有望洪公路与北部的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相联接、望沙公路与南部沙田镇相通、道洪路与西侧的道镇接通。

水运方面:洪梅镇河流属东江南支流水系,洪屋涡水道、北海水道和太阳洲西海水道等多条东江南支流的干流水道,可通航1000~5000吨船舶,直达伶仃洋和东江各港口,由北向南在镇区腹地贯过;区南有立沙港,水路北距广州65公里,南距香港82公里,蛇口港75公里,西距澳门86公里,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可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

2.2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1.公交建设概述

公交线路与车辆配置:洪梅镇现状镇内公交以及毗邻镇、毗邻市公交共有7条线路,镇内公交现有运营车辆12台。

公交线网:洪梅镇内主要公交道路有洪梅大道、望沙路等南北向城镇主干路,以及部分东西向道路,与镇外公交各线路的走廊一致,不同线路间客流竞争严重。

中途停靠站:镇外公交线路与镇内公交线路共用停靠站,镇内已建成公交站点数量为:站亭31个,站牌1个,其湾式候车亭为18个,一般站间距离300-500米,但公交车也可随意停靠。

2.公交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设置了调查对象对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的提问,间接反映了居民对洪梅镇公交发展现状的看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车辆的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和提高发车频率以及增开夜班车上,共占总建议的80%如表1所示。

表1洪梅镇公交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2.3道路建设现状分析

城镇对外道路网。洪梅镇由于受河道限制,镇区呈带状分布,对外通道走廊有限,因此道路结构已基本确定,主干路网基本形成。现状对外道路南北向有望沙路和洪梅大道,东西向有西部干道和厚洪路。

城镇内部道路网。近些年,洪梅镇全面完善镇内道路交通系统,大力推进镇际、村际联网路的建设,完成了洪梅大道、洪金路等镇际联网路的升级改造建设,建成了黎涌路、桥东路等一批村际联网路,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村公路基本联网,形成“四横”和“三纵”的主干道路网格局。

从洪梅镇自身角度来看,由于洪梅镇现状城镇空间开发有限,因此整个镇域的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网现状线网密度基本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要求的小城市干路网密度要达到3.0-4.0 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要达3.0~5.0 公里/平方公里要求,分别为3.42、0.87、3.87公里/平方公里。

2.4 静态交通发展现状

洪梅镇由于机动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停车设施以建筑物配建和路内停车为主,部分村庄统一开辟空间作为公共停车场。其中,路内停车主要集中在洪梅镇中心区主要路段,包括桥东路、建设路、商业街、环萦路和中心路上,共划分停车泊位220个。

本次开展的居民出行问卷调查中对洪梅镇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停车情况进行了问询,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洪梅镇停车带有明显的村落发展特征,居住地点停车以自家庭院和路内停车为主,占到了近50%左右,而工作地点停车以单位配建停车为主。

表2 小汽车用户居住地点停车情况调查结果

表3 小汽车用户工作地点停车情况

根据调查中对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洪梅镇现状停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乱停车现象严重以及缺少路外公共停车场,其次是路内停车位不足和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的情况。

表4洪梅镇停车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2.5对外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位于洪梅镇中心区的迎宾路,是按照国家交通部二级车站标准建设的综合型车站,于2008年交付使用。洪梅汽车站占地总面积44.2亩如表2-13所示,建筑总面积17270.6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2360平方米,售票厅面积224平方米,候车厅面积961.66平方米,商业及办公用途面积7260平方米)。建成后的洪梅汽车客运站有站前广场、停车场、站务用房及生产辅助设施等,集公交客运、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快速货运、汽车修理及仓储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司乘及服务人员200余人,共设有大车位76个,小车位120个,进出车辆150辆次/日,日发送旅客5000人次。

洪梅镇汽车客运站既担负着洪梅通往东莞市区及镇内公交班车的运营,又担负着洪梅至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几十条长途班线的旅客运送任务,是洪梅旅客出行、中转、集散的中心之一。

3、洪梅镇交通发展存在问题

3.1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相互干扰

洪梅镇是沿着对外交通通道发展起来的,过境道路同时肩负城镇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随着城镇规模变大,内外交通的干扰日益严重。例如洪梅大道、望沙路是镇内南北向主要道路,穿越中心镇区,过境性大流量交通影响到镇区的空间结构完整性以及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3.2与周边镇区交通衔接不足

目前洪梅镇内并无直接高速出入口主要通过洪梅大道、望沙路与广深高速连接,通过西部干道与麻涌、道连接,但与沙田等南部城镇无直接道路联系。

3.3镇域内部路网的系统性较差

镇域主干路网尚不完善,多断头路、瓶颈路,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断面设计普通化,与河堤、水系等特色资源结合不够。

3.4交通安全隐患多

洪梅镇城镇规模较小,用地混合度较高,而道路的横断面形式较单一,人车混行,造成了小城镇交通事故日趋增长。

3.5交通意识淡薄

交通在发展,可是城镇居民的交通观念却仍停留在旧有的层面,交通意识淡薄,造成了交通管制的困难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性。

3.6交通结构不合理

目前,由于不受外部干扰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受外部干扰的地面常规公共汽车仍是公共客运交通的主要承担者,而洪梅镇现阶段公交服务的滞后,使公共交通对客流的吸引力下降。

4、洪梅镇综合交通发展建议

应对洪梅镇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洪梅镇交通发展战略任务,确定洪梅镇交通发展总体目标为:依托望洪枢纽建成东莞市西北门户枢纽,构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现代化一体化的绿色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洪梅镇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抓住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重视发展公共交通,依托轨道站开发公交综合枢纽,合理控制公交场站规模,加强场站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扶持政策,引导公交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全面提高公交对个体交通的竞争力。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换乘。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城镇,社区体育

 

前言:城镇社区体育是城镇体育的重要摘要的意义。论文大全,小城镇。

1:小城镇社区体育的概念

在城镇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以社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论文大全,小城镇。

2: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

2.1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我国城镇社区体育居民活动所采用的运动项目有着很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比较富裕的城镇有着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又有着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和地方特色项目,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大多数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及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社区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大多数居民选择在不花钱或花钱少的体育场、学校、公园、生活小区的空地、田间小道等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选择运动项目主要是对那些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技术简单易学、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现代运动项目以及被认为有健身、防治疾病的地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等有关系的。论文大全,小城镇。论文大全,小城镇。比如:散步与慢跑时老年人选择的首要项目,青少年喜欢比较激烈的项目,比如篮球、羽毛球、排球等在学校从事过或者教师教过的竞技运动项目。

2.2 社区体育群众参与状况

首先,城镇居民体育参与率低于城市。城镇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乡镇企业工人和小城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这也许与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老龄化和女性化现象不同的是,城镇社区体育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这也许由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老年人和妇女的运动能力和体育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其次,大部分城镇居民的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与国际国内体育人口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国际惯例,体育人口的界定是“每周参加3次或以上的中等强度和量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很多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还不属于真正的体育人口;在许多富裕的城市如此,可想而知在城镇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3: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3.1小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小城镇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由于以城市为主体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吸引,城镇居民模仿、学习和消费城市文明、现代文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城市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念提前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形成超前消费,从而使城镇体育社会化进程超前发展的情况成为可能。

社会化是小城镇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动员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同时,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社区需求本为原则,以服务社区内所有成员,一切从群众出发,解决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3.2小城镇居民体育观念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电气化程度提高,使得城镇居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业余时间增多;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高,享受观念逐渐普遍;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大中城市社区体育的辐射和影响,城镇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将发生重大改变,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逐渐将体育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手段。

3.3小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社区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城镇社区体育组织将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鉴于目前商业经营型的体育组织收费较高,一段时间内只有部分较高收入阶层的群体才能承担,因此,为适应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应大力发展公益型的民间社区体育组织。论文大全,小城镇。建议政府积极主动帮助并扶持其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4小城镇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

为了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服务人员必须改变目前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单一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提高参与率,社区体育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运动项目的开发;首先: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简化规则,简化技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使各种运动内容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对不同参加者提出不同要求,这就是社区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社区的情况,可将几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社区。再次: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的开发。最后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可利用各种自然形成的条件进行,最好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拓展训练,他以后会逐渐走向社区的。让人们更快的接触的。

目前,由于城镇社区体育组织不够健全,城镇社区居民都是自由组合与自发的形式为主,参加的各个单位的人数都没城市的多;随着城镇社区体育化程度逐渐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的逐渐健全,城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将逐渐增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逐渐增多,社区体育将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3.5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渐得到重视

社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时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城镇社区更是如此。体育场地设施时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条件,是现代文明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的体育设施,如何开发和改造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是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的根本途径;21世纪是大众体育世纪,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枢纽,它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对周围的农村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小城镇社区体育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的体质问题,还与广大的中国农村人口体质强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体育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并且正随着社区人口的而进一步加剧;

因此,体育界要通过各种媒体,有关会议等各种途径是地方部门认识到,社区体育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福利事业,政府部门有义务着手进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和建设,否则日后将会造成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从而提高小城镇政府对小城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视。

3.6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壮大

专业人才决定着某一领域的成熟度和发展质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体育骨干队伍。由于城镇社区居民较多,需求多样化,仅靠城镇极少数的体育专职人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活动,显然不够现实;同时,城镇居民文化程度低,“不会锻炼”的人口较多,需要有人指导;因而,指导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体育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体育专业人员的减少,将有更多的人才走向城镇和农村。同时社会体育迅速发展也将促使小城镇的体育教师、有体育特长的人员积极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小城镇社区体育骨干队伍将逐渐壮大。论文大全,小城镇。

4结论

随着我国对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视,小城镇的经济将突飞猛进,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将使小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体育高等教育的扩招和体育专业人才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都预示着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将迎来它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小城镇社区场地设施、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事实已暴露无遗,并且这种状况正随着社区锻炼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剧。这要求小城镇政府在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摆脱传统的只为物质建设服务的规划思想,确立以全面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发展模式要求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思想,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软件项目的规划与发展,既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更要考虑到未来社区人口结构、素质、规模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引起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新的需求、新的期望,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要动员社区内居民、机关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社区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2]周建军,仇军,罗时铭.我国乡镇体育的发展背景与模式选择[J].体育科学,2003,23(5)

[3]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0

[4]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9)

[5]刘志民.小城镇政府与小城镇体育发展公共政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6]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粗放型的村镇发展模式、低效的土地投入产出是寒地小城镇发展的普遍现象。同时寒地气候因素影响造成人居环境的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生态文明[3],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村镇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导致村镇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小城镇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传统风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机”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4]。为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形势,针对劲松镇提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和梳山理水的城镇规划理念,对该镇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劲松镇概况

劲松镇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坡顶部。全镇总面积1277km2。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蘑菇、猴头及党参、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野生动物有犴、黑熊、狍子、马鹿等。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2009年年末全镇总人口64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60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1.1社会经济

近年来,劲松镇城镇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林业、养殖和山货产品的采集。

1.2城镇布局

随着城镇外部条件的变化,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出要求,需要进行新的城镇布局来适应。劲松镇城镇现状用地基本满足城镇建设要求,但建设结构不合理。建设区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过大,居住用地中建筑质量较差部分仍然较多,沿道路狭长分布,卫生条件差;城镇文化设施与广场、公园、绿地较少,城镇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绿化效果差,没有形成系统;缺乏有特色的城镇总体景观风貌。

1.3基础设施

由于城镇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要求,道路红线过窄,路网密度不均,结构不合理,部分道路路面较差,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的需求;给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城镇生产和生活需求。

2劲松镇现状存在问题

居住用地比例过大,用地沿镇区内道路狭长状发展;道路系统不完善,除一条东西向主路路况质量较好外,其他道路路面质量较差,缺少交通设施,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功能的需求;缺少开场性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缺少公共绿地,没有相配应的绿化系统。

2.1居住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镇区内现有居住用地64.28hm2,人均居住用地99.64m2。现状居住用地分布于城镇东西向干道两侧,小部分用地已具备良好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劲松镇大部分边缘地区居住建筑仍为平房,外观破旧,生活质量较差,绿地率低,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所。

2.2道路现状

镇区内现状道路路况较差,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道路红线较窄,土路较多,硬化道路较少(见图1)。

2.3景观绿化现状

劲松镇镇区内绿化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地,景观较差。劲松镇现状城镇总体景观及城镇景观形态缺少鲜明特色,有待于进一步规划确立、设计强化;缺少景观节点设计,如广场、公共绿地、城镇入口等(见图2)。

2.4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劲松镇缺少公共活动广场,规划四处城镇广场,规划用地面积1.27hm2,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集会的场地。

3劲松镇城镇发展策略

3.1总体目标

规划整合松岭区发展的比较优势,融入地域资源要素,结合对劲松的整体研判,提出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构建“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背景下松岭地区的发展引擎,塑造独特地理资源禀赋的松岭特色旅游型城镇风貌形象。

3.2规划理念

1)产城互动:实现区域功能集聚。2)融合发展:营建城市空间格局。3)梳山理水:塑造劲松新城镇风貌特质。

3.3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劲松镇现状城镇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未来发展需求和地形特征,规划劲松镇“一心、一带、八区”的总体布局形式。“一心”指镇区内依托光明街两侧形成的核心区,集商业、行政管理、文体科技等于一体;“一带”指镇区东部南北走向的多布库尔河形成的滨水绿化景观带;“八区”为城镇内主要功能片区,以原有基础设施为主的核心区,加快镇区改造;以产业功能性用地为主的工业区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避免污染工业的进入;以及为城镇未来所预留的弹性发展区。同时加强城镇绿化景观建设,并以城镇主干路、过境公路等为轴线,建设城镇绿带,联通城镇内部点状、面状绿地及城镇周边生态空间,构造绿色城镇的景观特征。

4劲松镇规划设计

4.1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劲松镇道路以方格网为主的路网结构,规划老加漠路、光明路、环美路、兴志路、规划站前路5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支路形成“五主、十三次、多支路”的道路骨架。规划道路分为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为24m~36m,次干路为16m~24m,支路为10m~14m。

4.2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以镇区东西两座山体生态景观为背景,南瓮河及区内分支滨水景观绿地为劲松镇景观线,以镇区各绿地景观节点为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绿地布置结合镇区道路、居住区、步行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规划区内形成“一带、一廊、两山、四轴、多点”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景观廊道,为城镇居民提供以游憩、休闲、机会、娱乐为主的开敞空间。

4.3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从现有独特生态景观“两山夹一沟”考虑劲松镇景观风貌,形成以山为背景,沿河景观为城镇主要景观廊道。景观结构为:“一带、一廊、三轴、多点”的景观格局。一带:南瓮河景观带;一廊:区内滨水景观廊道;三轴:东西公共景观轴、南北以老加漠路为交通景观轴线、区内沿线绿地形成的绿地景观轴;多点:入口景观节点、交通节点、绿化节点、建筑节点。

5结语

小城镇规划是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中间环节和重要衔接点。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创新规划方法,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以自下而上的方法相补充,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姚敏峰,刘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策略———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新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6):57-61.

[2]苏保忠,刘俊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如何可持续发展[J].标准生活,2013(3):18-21.

[3]徐丽哲,张定青.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与方法———以西安市户县秦渡镇概念性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7):57-61,66.

[4]陶特立,邱桃东.合理定位、综合利用、产城一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新思路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4(12):34-45.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清远市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城镇化并不能单从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体现,更应该从小城镇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多方位来考察。推进城镇化无非有两种力量:小城镇自身的拉力和外在的推力。自身的拉力是通过寻找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如相关政策、制度、管理理念和方法等。外在的推力则是使小城镇周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来实现,如市场、产业和土地流转。广东省现阶段城镇化率达到63%,远远超过全国城镇化率45%的水平,但其仍存在城镇化不完全和地域差异性等问题,为了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试图选取广东省清远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外在推力这个角度出发,着手区域实际,进行土地流转分析,以获得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一、清远市城镇化概况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建市21年来,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飞跃,但全市城镇化率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市域内小城镇普遍表现为聚集度低、辐射带动能力弱、服务能力不强,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008年底,清远市城镇化水平为34.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1%,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一)城镇化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性

第二、三产业是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集聚资源、信息和劳动力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必然促使小城镇的发展。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清远八个县(市、区)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地域差异性。根据2006年统计的清远市八个县(市、区)产业数据来看,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等区域;第三产业则主要集中于英德市、清城区、清新县,而这八个县(市、区)只有清城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5.26%,其余七个县(市)都在33%以下,其中多数小城镇只具备集聚小规模人口的功能,产业的集聚度和承载能力弱,经济运营成本较高。

(二)大部分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

根据一个小城镇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该小城镇经济水平之间的发展规律可知,随着某个小城镇经济增长,该小城镇人口数量先经历曲线增长的过程,直到这个增长的人数达到一定值时,随后人口数量将随着该小城镇的经济增长不断减少,直到一个最低值的出现,这个时候该小城镇的人口数量将围绕这个均衡值均衡波动发展,人口数量不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大的变化。而城镇化水平是随着该小城镇经济的增长,先要经历城镇化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不断下降的阶段,直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该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才开始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小城镇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有太大的变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的曲线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曲线将会相切于一点,该点是该小城镇已实现对四周具有聚集、扩散功能的一个转折点,该点之前两曲线交集的区域是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而该点之后两曲线交集的区域则是小城镇处于不断增长发展的阶段,直到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因此,根据清远市域内小城镇发展状况,其大部分小城镇仍处于落后发展阶段。

(三)市域内城镇化不完全

清远市现阶段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东部地区、连阳地区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与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并且即使是在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南部四个县(市、区)的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英德市仍然存在金融、物流、信息技术、中介等生产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发展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城镇化不完全。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

近年来,全市农户人均从事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年纯收入在全年家庭经营年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0.95%,其在全年纯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为29.92%,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只有19.05%和7.04%,可见农民年纯收入当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是很大的。从外出打工获得收入的情况来看,全市农民外出从业的收入分布为:农民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收入、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和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占外出从业得到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72%、96.60%和0.74%。某种程度上说明,全市农民外出打工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内地区,如珠三角,或者是市内较发达的南部地区,而在本县城关镇或者县域范围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产业结构发展滞后、第二、三产业带动力不强、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过高等关系农民生存发展的因素都制约着农民非农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

二、土地流转在促进城镇化中的作用

在农村,我国政府鼓励土地流转旨在保护粮食安全、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等目的。土地流转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又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土地流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用地的有效供给

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早在2007年珠三角地区通过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超过集体建设用地的50%,而同年在粤东、粤西及粤北等地,这一比例也超过20%。土地流转合法化,能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从地下状态走向公开化、有序化,更能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潜能,突破由于国有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而带来的地方发展瓶颈。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人多地少、农地资源匮乏、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现状,必将导致占我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中大部分人不得不改变自己讨生活的方式,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产业活动,这必然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农村医疗、社保等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一味怂恿农民向大城市流动讨生活,只会像拉美国家城镇化进程一样出现困扰社会发展的城市问题。土地仍然是现阶段中国农民社会生存的命根子。土地流转能为农民非农化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使农民有路可退。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保护耕地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实际上农业生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农户户均耕地仅为7.3亩,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这种状况增加了中国发展农业集约经营的难度。土地流转在坚持耕地保护原则下,能加强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工商企业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发展。

三、促进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分析

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必然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而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土地流转适应产业发展理论及促进农民非农化,都将有利于清远市城镇化发展。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政府一系列有利于其流转的相关政策之后,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清远市应大力发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遵循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同一市场上交易的平台;必须明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设立完善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济管理机制和组织,将经济管理职能从村委会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分离开来,实现流转的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设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交易服务的政府性管理机构,为农民提供丰富详细的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内容、交易场所和办理交易事务,规范交易程序,保护农民利益。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产业发展

农村城镇化的带动性产业发展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为产业分工和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块状经济理论、特色产业理论及劳动密集型理论。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产业理论,集体建设用地也要采取相应的流转方式。在承接珠三角(佛山)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清远市在土地流转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具体做法如下:

1、可用集体建设用地数量的确定

通过可使用的土地规划或小城镇/村镇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可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现已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以及现阶段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现状、问题,根据规划确定现有的剩余建设用地数量、通过相关措施(例如,减少小城镇/村镇居民、村民居住用地标准和集中居住等)提高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使用率,最终确定规划期内可挖掘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数量指标。

2、相关土地整理工作

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集中使用除在原使用的基础上,仍然需要一定的扩张或者开发,必将会对一些农用地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土地占补平衡问题,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同时,注意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权益和村/村小组的土地使用权益的保护。

3、避免小城镇/村镇土地利用的孤立性

小城镇/村镇规划应该在跨城镇/村镇的基础上考虑产业用地的布局。几个镇村联合起来的产业用地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处理好联合镇村之间的土地利益分配问题。

4、配套的相关地方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应该在不违背国家和省里基本法律和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管理作用,制定符合地方情况、有利于促进地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公布实施促进小城镇/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土地整理的相关激励措施,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村镇制定鼓励村镇居民农转非的相关政策,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的流转范围、用途、程序、利益分配、法律责任等内容的地方政策。

(三)土地流转与农民非农化

根据清远市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不同的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农民非农化方式。例如,对于经济发达的南部县(市、区),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已占很小一部分比重时,完全可以实现农村集体制度向社区体制的转变,通过配套的医疗、 社保、就业、教育等政策实现农民的非农化。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地区,应选择重点小城镇结合特色产业理论和块状经济理论,进行系统产业发展,实现重点小城镇对当地农村的整体带动作用,为促进农民非农化提供条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清远市作为珠三角(佛山)产业转移地区,应认识到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集体建设用地潜力,突破国有建设用地资源稀缺导致的经济发展瓶颈,又促进产业转移所处小城镇的城镇化。同时,清远市还应加强农民非农化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实现土地流转在农民非农化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为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发展质量和协调发展能力,加快对接广佛都市圈,实现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砍掉城镇化率全省倒数第一的目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清远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清远市产业发展规划――融合 提升 创新[Z].2009(3).

2、清远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清远调查队.清远统计年鉴(2009)[M].2009.

3、叶剑平,张有会.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DB/OL].求是理论网,2010.

小城镇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交通规划、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layout based on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raffic layout status quo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ffic problems of small towns, transportation features an initial study, presented small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 part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mall towns, focus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objectives be realistically valued and revision implemented.Key words small towns, traffic planning,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由于小城镇规模较小,经济力量薄弱,城镇建设得不到大力发展,对交通问题未能够引起重视和对交通发展缺乏预见性,使得小城镇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发展。在当前社会交通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规划不尽合理的小城镇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运输、人民生产生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也在城镇化过程中上升成为热点问题,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小城镇的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入手,通过对城镇交通布局和交通流的分析,剖析其历史成因和利弊效应,从小城镇交通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二、小城镇的交通现状和问题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这种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镇经济和公路运输机动化的发展,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经过梳理和分析,主要表现在:

(1)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经研究发现,小城镇往往只有一条或两条过境穿镇通道,道路定位不明确,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以致过境公路上人车混行,机非不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2)交通流缺少组织。一般小城镇的道路与过境公路相交道口都以平面交叉形式存在,很少设置红绿灯等交通设施,安全秩序也没有专人维持,就容易造成交通冲突,在高峰时段造成交通阻塞,道口也往往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

(3)道路布局不够合理。小城镇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一直处于无序的自发发展状态,城镇生长轴和城镇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间距不均匀,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4)路产路权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马路市场、马路商店侵占道路资源,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堵塞,给往来车辆带来事故隐患,也危及摊贩本人的安全。

(5)静态交通设施匮乏。停车场地少,各类车辆乱停乱放,带来事故隐患。交通站场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6)城镇公用集聚场地少,因此把过境公路作为临时广场使用。受地方风俗的影响,在一些小城镇每年还保持着开庙会,赶集市,办交流会的传统民俗,往往在赶集的日子里各乡各村的老百姓汇聚到城镇上,沿路设摊,搭台唱戏,造成过境车辆的通行困难。

三、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成因思考

小城镇建设中交通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我国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存在的原因有着一个长期的沉积过程和历史根源。

1、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广大乡村及小城镇地区长期处于低机动化运输阶段,畜力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是地方运输的主力,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在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往往都是以天来计算,不可能当天往返,路途需要吃饭休息,于是给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在低机动化阶段,城镇发展依赖于公路,沿路展开。这种马路市场和公路城镇在机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交通的干扰还没有明显凸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交通线数量少、质量差、运力低的状况。公路运输“门到门”便捷快速的特点和路网结构的完善,使全社会客货运输的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公路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一直得不到改造的小城镇过境公路间的社会矛盾愈来愈明显。

2、长期存在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思想来指导小城镇道路建设。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公路一但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城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积重难返,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地凸现出来,迫使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以改造。

3、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为二、三产业服务,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城镇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再加上部分经营者随意摆摊置点,导致交通秩序异常混乱。

4、虽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但高速公路收费的“高门槛”也使部分运输车辆望路兴叹,致使国省道干线上仍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对小城镇的过境运输的压力仍然不堪重负。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车辆保有量和客货运量的的快速增长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根据对小城镇现状交通方式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小城镇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小城镇改造中,应该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小城镇交通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交通是经济的先行官,要始终坚持交通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经验,牢固树立交通始终走在前列的思想,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使交通建设在城镇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化的进程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依据本地区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和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据。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结合城镇用地布局,配合公路部门,将过境路外迁。结合镇区改造,理顺道路系统。道路建设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遵守规范,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规划建设中配建停车场地和交通站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设施。

(3)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素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人是交通的主体,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各个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镇,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力求“人、车、路、交通环境”的和谐发展。

(4)加强行政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完善公路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依据公路法,加强行政执法,健全依法监管,强化路政巡查,加强公路建设全过程介入管理,开展公路路产确权工作。积极研究和探索城镇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严肃惩治侵占公路路权,破坏公路设施的行为。完善和维护公路设施,使公路信息批示明确,标注清晰。对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十字路口采用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无序停车行为。政府和城建等部门要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

(5)要针对小城镇的具体现状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找准定位,因地制宜

我国有二万多个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每个小城镇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走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因此每个小城镇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找准自身的优势,发挥不同的特长,来把握自身规划的定位,制定适应自已交通发展的规划和分步走的实施纲要,既要有一定的适度超前,又要有实施的可操作性。切忌盲目求大,无序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小城镇建设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功营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成功营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