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征七律

长征七律

长征七律

长征七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律・长征》 朗x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2-0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是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深刻、全面、生动地再现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为了人类革命事业奋勇前进的英雄壮举,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藐视困难、积极乐观的气概,也令人领略了诗人的博怀以及对胜利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全诗气势豪迈、激越高昂、催人奋进,成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诗歌贵在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及音节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全面掌握全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特有情感,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领悟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一、朗读要把握节奏

学习诗歌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于体会课文朗读的语感方面、思想感情以及词语的运用规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了诗歌节奏规律,将使诗歌朗读富有韵律、流畅、自然,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以下是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诗歌的教学片段。

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节奏划分,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吗?(生列举诗歌朗读节奏,师及时补充)

师:古诗朗读节奏主要有“二二三、二三”的形式,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七律・长征》在朗读也可以根据“二二三”节奏划分,同学们可以自主试着划节奏朗读。(生读,师指导)

教师从同学们熟悉的古代诗词朗诵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切入本文的朗读节奏学习,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朗读要理解词语

诗歌朗读不仅要从音节、情感方面加强,还要突出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词语的轻重缓急等,对表现诗歌内容、展现作者情感及突出全诗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前两句总写作者对红军不怕困难的品质的赞美,为了突出这种精神,学生读“不怕”二字要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重读,突出长征路途的漫长和艰辛;“等闲”二字要读得略微舒缓,表现出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三四句叙述长征的具体过程,艰难险阻令人难以想象,为此,“腾、走”二字要读得刚劲有力,突出红军不为困难所屈服的品质,后面的“细浪、泥丸”则读得轻些,以表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及必胜的信心。五六句中的“拍、横”二字读时尽量拖长音,突出环境恶劣,侧面烘托出战士们的英勇,“云崖暖、铁锁寒”语调要高低、重轻结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士们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体现诗人对革命即将胜利的无比欢欣之情,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展现情感到达顶峰,“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情绪激越高昂,突出全诗主旨,与诗歌开头保持同一基调,从而体现出诗歌的韵律感。

三、朗读要体会情感

诗歌包含作者特定的情感,在表达上有其独到之处,学生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处环境体会其思想情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朗读要点。本文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信念,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诗歌首联是整首诗的总起部分,代表全诗的整体基调,也是全诗的着眼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朗读时要用比较高昂的语调、饱满的热情及略快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或播放录音,让学生有较深的感受与体会,更好掌握首联思想感情的朗读技巧。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是作者叙述长征的经过,让读者了解红军战士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开始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征程。在叙述具体故事中,朗读的节奏要尽量相对舒缓、平稳、慢慢展开,让读者在脑海中再现红军战士奋力前行的场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困难,这种与困难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是何等令人敬佩,朗读时注意语气要舒缓,也要突出高低、实虚、松紧的把握,尽量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长征即将胜利,人们眼前将呈现出一片光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相对高昂、欢快、流畅,速度明显加快,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欢快之情。

长征七律范文第2篇

  七律长征读后感1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他们翻高山、穿沼泽、渡大河、攀山崖、过索桥;在雪山上寒风刺骨,在沼泽里连滚带爬,在江水里齐心向前;在金沙江巧渡,在大渡桥强渡,正如诗中所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可是,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共产党坚持到底,永不服输呢?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一个可以照亮中华大地的太阳的理由。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有着许多崇高的品质,他们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五岭”可以当做“细浪”,“乌蒙山”可以当做“泥丸”;他们具有英雄气概大无畏的精神,可以将刺骨的金沙江水拍暖沿岸高耸入云的山崖,也可飞跃寒冷的铁索桥,;他们团结一心,在经历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输,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共产党和千千万万的党员们,仍像太阳一般不断努力,继续发扬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使中国如腾飞的巨龙飞速发展,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徽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幸福。

  

  七律长征读后感2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七律长征读后感3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长征七律范文第3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七律范文第4篇

一、“吃透”五年级教材与学生的元认知

苏教版五年级(下)《七律・长征》,见之于第六单元第21课,这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散文组成,主题是“八一壮歌”,展现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1.学习目标是:(1)认读“逶迤”“磅礴”等生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理解诗句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感情;(3)初步理解该诗的艺术概括性和巧用夸张的手法;(4)感受红军长征表现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教学过程与环节主要是:(1)认读感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表情朗诵,感悟红军的崇高精神和律诗的艺术表现力;(4)背诵全诗,能用通俗语言讲解。其中第2、3环节,穿插有关长征历史背景的介绍,借助多媒体展示红军“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的画面,加深理解红军长征途中战胜千难万险的情境。

3.五年级学生对《长征》的元认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诵读习惯、学诗方法的元认知调控

1.诵读习惯的元认知调控。(1)朗读与背诵的姿势:身正肩平,两臂平放,目光专注,神情自然,声音响亮,咬字准确,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富有感情。(2)诵读前的预习,从“标题、体裁、作者、内容、形式与质疑”诸方面做好卡片。(3)诵读时勤于动脑动手,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圈、点、批、划,翻检工具书,做摘录。(4)诵读时自主感悟,与同学合作探究,拓展想象,再创作。

2.学诗过程与方法的元认知完善。(1)对“七律”体裁的把握。五年级时只是初步了解全诗分四联,每联上下句,每句七个字,整诗八句56字,2、4、6、8句押韵。八年级可继续完善七律的格律常识:①七律讲究韵律,偶句押平声韵;②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③句内句间讲究平仄,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上下句平仄相拗,古韵至现代诗韵的变化一般规律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2)诵读停顿节奏的矫正。五年级有的将首联读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检索工具书,对词语的掌握。“逶迤”“磅礴”两个双音节词,五年级只是认读注音与解释,八年级可增加对音形义的整体理解与运用。“逶迤”属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一个语素,不可再分开理解,常用来描绘群山弯曲绵延的状貌,造句如“井冈山逶迤起伏”,拓展“他异常激动,情绪犹如崇岭逶迤”。“磅礴”属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也是一个语素,不可分解,一般形容气势雄伟的样子,造句如“他为气势磅礴的钢琴声所震撼”。(4)重点诗句的欣赏。五年级时只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粗浅明白《长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八年级则可运用形象思维,引入“意象”(以词语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的鉴赏方法,品味该诗的意境,体会其艺术魅力。“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组意象“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高度概括了“远征难”的万水千山,充分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叙山水是明线,写红军为暗线,动静结合,明暗搭配,夸张对比,艺术手法十分巧妙。“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这对反义词是情感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末联“更喜”照应了首联的“不怕”,想象二、四方面军越过岷山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情境,突显了全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涵泳背诵策略。五年级熟读成诵法,即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是诗歌积累最原始的方法。

长征七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竹笛曲;《三五七》;艺术特色;吹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43-2

笛曲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不仅能够演奏出高亢、悠长的旋律;而且还能够表现出宽广、辽阔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婉转优美的小调或者是模仿各种大自然的声音等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此出现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表演、民族乐团,甚至是西洋交响乐团与现代音乐作品中。然而,笛曲的演奏既需要娴熟的吹奏技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处理能力,由此实现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与欣赏价值。该笛曲作品既包括丰富而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一、笛曲《三五七》作者简述

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是由我国著名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剧乱弹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属于笛子传统曲目。赵松庭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九岁开始吹笛子,随后向昆曲艺人学习昆曲和婺剧,向音乐院校教师学习演奏和乐理,由此开启了笛曲创作与演奏的艺术生涯。在从事笛子艺术的六十多年间,赵松庭先生不仅创作出经典的笛子独奏曲《三五七》、《二凡》、《采茶忙》、《早晨》、《幽兰逢春》、《鹧鸪飞》、《婺江风光》;而且还对笛子乐器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由此编撰出包括《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在内的一系列书籍。

赵松庭先生在笛子演奏、创作、制作、著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树,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素有“江南笛王”的称号。

二、浅谈笛曲《三五七》的音乐创作素材

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曲作品《三五七》改编自浙江金华地区婺剧音乐乱弹唱腔的曲牌。“三五七”又叫做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之中使用最广,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呈现出优美、典雅般的情感韵味。“三五七”是曲牌体音乐过渡到板腔体音乐的一种典型代表,既保留了曲牌的特色;同时在过门、行腔、节拍上也呈现出严谨的规定。该曲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和板胡,能够与诸多不同的板腔连接,呈现出自由、多变的风格特征,从而通过速度、旋律的丰富变化,演奏出悲、喜、哀、乐的情绪特征。除此之外,根据音属与速度的不同,“三五七”还可以分为慢三五七、中三五七、快三五七以及高调三五七等等。

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三、笛曲《三五七》的曲式与艺术特色

笛曲《三五七》于1957年创作完成,之后便迅速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由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首笛曲作品。在深入分析、选择和使用该笛曲作品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方式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结构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把握,由此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笛曲《三五七》的曲式分析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主要部分。首先,该笛曲作品的引子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来说,第1至4小节作为第一部分,呈现出的是上下句的结构;第5到9小节作为第二部分,呈现出的仍然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前面两个部分的曲式结构和旋律比较规整、稳定;从第10至20小节作为第三部分。

谱例1:

这部分节奏自由,同时速度也比较快,从而使整个引子部分简洁而明快地表现了整首笛曲作品爽朗、喜悦、欢快的情感基调以及浓厚的浙江民间戏曲艺术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为下面的表演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二部分的慢板主要是由两个小节的导入部分引入笛曲作品《三五七》的核心主题。具体来说,第二部分的主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第35至41小节开始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材料,从而可以视为主题呈现之后的发展内容(b)。紧接着,第42-47小节再次出现一些风格鲜明、技法独特的新材料,由此使整个旋律得到进一步的展开(c)。在此过程中,b和c结合而成单二部结构的B部分,从而使结尾部分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动力性,能够与后面的曲式旋律形成有效的连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仅仅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同时也是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从第47至49小节部分,第一拍主要是作为一、二部分的衔接,随后第49小节通过第一部分c材料的前端开始,然后才开始逐渐转入a主题材料曲式结构部分的低八度调式变化重复。这种衔接方式使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尤其是使整个曲式的逻辑结构变得更加严密、规则等等。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第60至67环节作为b部分以及第67至73环节作为c部分。这一部分慢板在结尾的过程中,经过开放形态逐渐开始拉散,在连接部分采用的是引子的散板材料,由此在顺畅、自然的旋律结构中导出随后出现的快板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的快板段落结构同样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部分。首先第77至8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快板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热烈、兴奋的情感氛围。其次第90至117小节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二部分。

谱例2:

这段模仿了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紧打慢唱方法,也即是旋律声部环节通过绵延、悠长、自由、开放的节拍和气息进行表演,而伴奏声部却采用的是鲜明的、动力性比较强的有板无眼的结构进行表演,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主体旋律声部热烈、兴奋的气氛特征。第118至139小节则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三部分。

谱例3:

这一部分的曲式旋律主要是类似于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过场音乐成为相应的曲牌,出现在紧打慢唱表演技法之后,由此形成笛曲作品中独特的戏剧性场景,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整个笛曲作品鲜活的音乐形象与生命的质感;在反复演奏曲牌段之后的第二号房子形成了一个顺畅的连接,由此在平稳的过渡之中引出快板结构段落的尾声部分。

(二)笛曲《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分析

1.乐曲的风格特征

从此首笛曲风格特征的角度来说,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在演奏技巧的应用方面,该笛曲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我国传统唢呐的循环换气方式,使乐曲首尾两段散板音乐绵延悠长,极大地增强了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呈现出浓厚的浙江地方乡土气息。

2.乐曲的调式调性

从调式调性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的引子部分为例板,既是一种独立的板腔形式,只有上句,而下句则往往是由其它板腔来补充,同时在引子部分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变化发展,由此成为情感鲜明的引子段落。而慢板部分则采用的是中板三五七,呈现出的是笛子伴奏的声部旋律,尤其是作品中A、B部分形成三、五(上句)、七(下句)的调格形式,十分符合作品中应有的唱腔规范。笛曲《三五七》的快板部分是将游板、平板、流水等诸多不同板腔形式的一种融合,由此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曲式结构特征和演奏技法,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3.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

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主要运用了重复性手法,也即是把音乐主题中的某一部分不加任何变化的反复一次或者是多次的重复呈现,从而巩固音乐主题,发展音乐思想,加深音乐形象,或者是构成音乐的基本曲式等等,强化情感表达效果。模进亦称移动性的手法,也即是将音乐的主题旋律或者是其它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章、乐汇等做重复性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同,由此形成特定的曲式结构,传达出特殊的情感意蕴。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也即是旋律的段或者是句在进行重复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来旋律的音调形态只改变其节奏,从而形成应有的曲式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音程的扩大或者是缩小、逆行重复、对比、核心音调的展开等一系列音乐展开方式。而笛曲作品《三五七》主要是采用了重复性的手法、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两种方式。比如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而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

四、结论

总体来说,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无论是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是表演技法的应用与创新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是丰富的技巧性与欢快、热烈的情感表达效果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作品的曲式,掌握其音乐内涵;掌握循环换气技法,保证笛声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也要熟练掌握全按“la”的指法技巧,把握好笛曲的速度与力度,尤其是要能够精确分辨连奏与吐奏技巧之间的差异,并娴熟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笛曲作品《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实现其良好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