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国崛起中国

大国崛起中国

大国崛起中国

大国崛起中国范文第1篇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国崛起观后感,请您阅读。

大国崛起观后感1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2017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2017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本书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观后感2《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3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读诗,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睿智。当我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时深深地感到,历史的车轮,势不可当,他造就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使其为后人千古铭记......而我,也通过《大国崛起》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获。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观后感4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观后感5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近日推出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在过去的500年间,中国所谓的盛世已经持续至清康乾时代,期间还包括明初郑和浩大船队的远洋。但这只不过是古老的“中华龙”惯性繁华的回光返照。而从14世纪开始的300年间,欧洲文兴复兴击碎了中世纪宗教的神学桎梏,将人们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解放出来,在精神方面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翘楚的新时代。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半个世纪前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新中国如何摆脱历代王朝“兴勃亡忽”的质疑时,给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今天,这句话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时,作为硬实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实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的强国之路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大国崛起中国范文第2篇

种种迹象都在昭示,全球的中国热,正在从中国制造热过渡到中国资本市场热。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积累,作为正在勃然兴起的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必然催生一个同样生机勃勃的资本市场。反之,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必定离不开庞大而活跃的金融市场的支撑。否则,中国就只是个徒有庞大骨架的虚弱大国,在全球的经济体系中,永远在最低层次上扮演一个廉价商品制造者的角色。大国崛起之梦,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本次报道将从全球竞争的视角高度、从大国盛衰的历史纵深,全面阐述中国成为金融大国的必要性和高度紧迫性,中国成为金融大国的机遇、困难和有利条件。

大国金融: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钱柜的跳板

中国制造业要想摆脱沦为“世界车间”的尴尬,转型已刻不容缓。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曾对中国资本与金融崛起作过深入研究。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力量,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产业结构要升级,就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产生越来越多的专利,逐渐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继而逐步带动自主品牌的崛起。随着技术品牌崛起必将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此进入经济崛起的最高阶段――资本与金融的崛起。

“这是一个逻辑的发展过程。”他强调,“沿着时间纵轴依次行进的经济崛起的这三个阶段,目前看来,中国应该在技术品牌阶段与资本金融阶段同时启动。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才能帮助我们的企业家募集创业风险资本,并支持企业成长提供后续融资。”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赞同。采访中,他引用了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话,“在调整经济结构中,无论是公司购并、资产重组还是支持科技成果转换为产业,都需要有资本型的资金支持,而这是不可能通过银行信贷形成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从他国经验中不难了解,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经济崛起将是依托于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来成就一个伟大的博弈。但是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金融大国,中国资本市场不仅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变革,还必须从功能设计和政策配套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转型,这是迫在眉睫的事。”

吐故纳新脱胎重生

大国金融初试啼声

最近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学家》也在近期连续刊出文章分析中国经济的崛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金融大国过渡,从打工挣钱时代过渡到资本经营时代,从实业立国过渡到金融富国,从资本短缺国过渡到储蓄过剩国。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16万亿的居民储蓄、11万亿的企业存款,无不显示,储蓄过剩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一旦释放出来,转化为庞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必将成为繁荣资本市场的澎湃动力。

如果说,金融业已经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心脏”,那么从目前看,这颗“心脏”正在强而有力地跳动着。在过去几年内,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启动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紧锣密鼓挺进资本市场。然而,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放开,中国本土银行开始了与外资银行的正面“碰撞”。一个类似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金融格局横空出世。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的收官也使中国的资本市场恢复了融资功能。2006年,股指暴涨、市值暴涨、融资额暴涨、成交量暴涨、投资人暴涨,连上市公司的价值也暴涨。“全球第一IPO”竟然真的成就了一个全球第一大市值银行。海外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也无法抗拒中国股市的诱惑,规模巨大的国际资本从全球各地向中国聚集。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超级大盘蓝筹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中小企业板、代办报价转让系统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猛壮大,“解保清欠”、整体上市等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品质与强化公司治理措施成效卓著。

此外,人民币汇率弹性已经在逐步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也在稳步推进,说明一些旧有的体制性问题已经在金融业清除。而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总理雄心勃勃地宣布,未来几年将在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等方面全面推进。

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金融千年大变局之序幕正在缓缓拉开。

大金融战略规划刻不容缓

曾有学者指出,制造业大国、金融小国的错位已经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经济强国正常的发展轨道。还有人认为,在中国,过度的保护和管制已经扼杀了创新能力,不能够塑造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积重难返,金融强国之梦可能会变成“金融乌托邦”。

“中国完全有机会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认为,“中国GDP增长迅速,实体经济发展良好。中国社会并不缺乏资本,反之,大量的资本缺乏投资渠道。此外,中国人天性中有对投资和创业的热爱。这些都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今年初新浪网举行的“2007财经中国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指出,站在全球化的视角看,全球货币都看好中国、涌向中国,这为中国金融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夏斌说:“面对国际上的竞争,中国的金融改革必须更进一步深化。”至于金融发展的战略问题,夏斌坦言,“这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考虑是不是要把内部的赶紧扶植大,还有几个交易所,上海、香港、深圳该怎么布局。此外,怎么利用一国两制保持中国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我们要做什么准备等等。我觉得在金融战略规范方面我们想得太少,这个要向有经验的国家学习,它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有远见的。”

1亿双鞋换回一架空客

金融贫血的中国制造悲歌

中国要成为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这是一个著名的、也是许多人引以自豪的提法。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已占到全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然而,就在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却发现,中国经济仍然是那么虚弱――中国商务部部长曾给法国企业家算过一笔账,中国不得不出口1亿双鞋或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自己并不能研制生产的空客380!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指出:所谓“中国制造”,不过是全世界制造业中低端的一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我们老吃泥巴。世界制造业真正的主宰仍然是世界上掌握高新技术的跨国公司。”他说,“我们只提供了最简单的劳动要素,因为没有谈判力,所以永远潜行在全球制造业链的最末端,这是非常悲哀的。”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这一事实。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制造业所暴露出的缺陷意味着中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路并不平坦。制造业在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结构缺陷,说明中国制造业短时期内仍无法摆脱粗放型发展的模式。“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资本积累,而是技术进步或技术积累。”赵晓说。

强于金融必盛于世界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对记者表示,从长远而言,低成本、低毛利的传统低端制造业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将或迟或早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制造业,而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欧洲、美国、日本曾经走过这样一条路,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也走过了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或地区转型的过程都历经痛苦,但最终结果都颇成功。”曾在华尔街工作五年的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对中美金融市场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在很多场合,祁斌都提到了“美国经验”。美国在190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并且这一趋势延续了20世纪中的大半个世纪。但随着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电脑、软件和互联网为代表的资讯与通讯技术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再展雄风。那么,为何如此众多的高科技产业是在美国兴起?它的发现机制和创新机制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如微软、雅虎等能够迅速地在全球占到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优势,其迅速扩张的资本从哪里来呢?祁斌的回答是:美国得以近几十年里在包括高科技产业等经济领域保持巨大的优势,是依靠一个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强大机制。

“资本市场是帮助一个落后的企业或者落后的国家超越先进的企业或先进的国家的最好的工具。只要你有核心竞争力、很好的管理,它就能帮你迅速扩展、放大先进性。你看一个小小的香港,它的GDP顶中国多少个省。靠什么?就是因为它的金融产业吸引了大量资金。还有伦敦金融城等等,这些事实都反复证明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大国崛起中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国崛起;高等教育;国民素质;人才支撑;科技创新

总结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国崛起既是世界地缘政治力量量比变化的产物,也是其内生性成长的结果。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战略和策略,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其内生逻辑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16-17世纪的英国,还是19世纪的法国;不管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抑或华盛顿开始的美国,教育作为奠定其大国基础以及推进其持续繁荣与振兴的核心,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教育是大国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

第一个系统阐述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家洛克,其政治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近代以来的几乎所有西方大国。他曾经以其精辟的语言指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按照其思想,倘若自然权利是天赋的,而政府只不过是与公民的一种契约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得出:政府的运行质量和国家公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几流的公民必然有几流的政府。在其着作《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当时的英国,作为教育主体组织的学校,成分复杂,学生的教养恶劣,正因此,他认为英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首先必须大力进行教育改造。在对教育持续不断地关注研究中,洛克将教育的内涵结构细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进行如此划分的学者。不仅如此,洛克还极其强调环境与教育对国民社会化的巨大作用,他也是在孔德之前,最早深刻揭示教育社会化意义的思想家。研究洛克的生平可知,洛克之所以这样,根本目的是要为其心中的大英帝国培养两个方面的人才:一是具有进取精神的事业家,一是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经营人才。他梦想通过绅士教育以提高英国国民的素质教养。毫无疑问,他开辟了大英帝国近现代教育的大道,并最终经过历史的检验,使英国在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巨大好处。经历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英国最终走向繁荣昌盛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这与洛克的绅士教育和政治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思想也为后来西方各个大国塑造既有良好教养又有实干精神的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德国近代史也证明:宗教改革中所竭力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也为德国结出了光辉的果实。在德国逐步成长为欧洲列强的几百年漫长历史中,起源于新教改革的德意志文化教育,对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6-18世纪中,德国各公国以教育为利器,纷纷走在振兴民族国家的道路上,费希尔就曾经毫不隐讳地指出:“我们想通过教育把德国塑造成一个集体。”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德国国民素质立下了巨大功勋 。思想界对德国民族素质莫不赞叹。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由强而败,德意志民族也很快在废墟中振兴,很快以其强大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民族精神文化上继续影响着世界与历史。教育作为大国崛起的基础性作用在英德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强悍民族心魄的主要途径,成为历史的密钥,往往为大国历史所珍藏。

二、教育是大国铸造人才优势的基础保障

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性化的核心来源于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其主要动因深植于新教伦理之中,正是新教改革中奠定的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精神,培养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国民,支撑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高速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国民土壤,才促使近代西方大国拥有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人才优势,从而在人类文明演绎的历史中抢占了近代历次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先机。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当中国在经历前清的短暂繁荣以后,东方大国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教育作为涵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失去了改革创新的活力,东方传统大国逐渐被西方所抛弃。直到明治维新的日本,效仿西制成功革新,改变了东方地缘政治的格局,也正是那时,中日的差异开始显现,基于近代技术改新的教育差距,重塑了中日两个东方强国的国民素质。也正是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积聚了强大的教育实力,储备了因教而练就的国民队伍,走上了攫取东方资源的殖民之路。各据特色的人才优势是近代西方不同大国强国崛起的基础保障。教育涵养了这些人才,从而为崛起的大国进行了奠基。以14世纪时的荷兰为例,当时的荷兰可谓是小国,人口不到100万。历史记载,当时荷兰民生状态窘迫。《大国崛起》剧组研究认为,当时小小的鲱鱼就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但自从生产拥有简便易行的方法以后,鲱鱼迅速成为荷兰的资本,经历100年的发展,人口数量极少的荷兰渔业和商旅由此而兴盛。经过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后,荷兰崛起为不多的商业帝国,形成了资源匮乏的小国迅速发展壮大为经济强国的历史经典。一方面受过较好教育的有良好技能的国民支持了荷兰的强大,另一方面商业的高速发展又为荷兰拓展了生存空间。这演绎了小国崛起为强国的故事。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因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大量英才以及建立在教育和知识基础上的专利保护制度,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家范式,后来的美国、日本在通往大国和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发展的教育是其获得不断进步的关键。

三、教育是大国技术创新的不竭渊源

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几乎所有大国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而最终得以世界范围内崛起的。如果说,蒸汽机标志着英国在工业化生产工具的技术创新中抢得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那么,美国人则把握了电力这一大面积工业化得以进行的新兴技术创新的机遇。正是基于教育发展的技术创新、地缘战略思想的实践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美国才得以崛起。通过考察美国历史,我们知道,创新始终是美国的国家体制。“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林肯曾经这样描述这一国家创新体制的实质功能。正是因为把创新植入国家教育和社会成员的社会化整个过程中,美国的整个国民体系就注入了一种原创的激情。所谓的专利制度,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培植精英的整个知识传播体系嫁接在一种功利化的机制中,从而为被教育的人才具有的创新驱动置于社会需求的广阔空间里。这一方面让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为教育本身的发展找到了内驱的动力。美国不仅借此发展了其高端教育,也由此笼络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创精英。经历数十年发展,使第三次产业革命,再次成为美国延续其世界超强大国的翅膀。根植于教育的美国式创新道路值得后发国家研究与借鉴。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推行科教兴国、教育兴国战略数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进步越来越依赖教育的支撑。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深化、教育和创新体制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体制机制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十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步伐,因此,深刻认识教育为创新提供人才土壤和文化优势,是时代给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实现中华复兴的民族伟大梦想的道路上,全社会都要进一步树立教育兴国安邦的意识,形成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完善教育发展战略,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人才。

大国崛起中国范文第4篇

作者以1901年的“股灾”作为开场。而这次股灾的真正原因,指向了华尔街大亨摩根与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哈里曼两大财团之间的斗争,这最终促成了美国反托拉斯法案的出台。在美国的历史中,似乎能发现,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与某个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刘戈在书中将这些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揭露的食品危机,促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对美国广播业的垄断,则推动联邦通信委员会出台法案全力推动行业的自由竞争;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形成了一股建立美国环保制度的强大动力;发生于1911年的三角内衣厂火灾惨案,更成为此后美国《劳动法》的立法依据。

这些事件,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或许显得格外熟悉。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与当今的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很像,那时美国尽管拥有了大规模的经济实体,却依然是一个处在野蛮生长状态中的新兴大国。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再加上二战的契机,推动美国逐渐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也一并促其成功转身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大国崛起中国范文第5篇

但他们四个人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卡内基、洛克菲勒和古尔德承继了这个国家对于速度的偏爱、对于“向前”的迷恋、以及对于经验主义的容忍――创造出一个历史上最纯粹的“创造性破坏”的实验室。在他们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商人都信仰有秩序的市场和“绅士般的”公平利润,但他们三个人的手中却都拿着“燃烧的剑”。相反,摩根则是个“管理员”,他总是坚持制止“破坏性竞争”的立场,特别是那些常常由另外三个人挑起的破坏性竞争。

当卡内基开始他的“破坏事业”的时候,美国钢铁业正在逐渐习惯于一个安逸的卡特尔。他并不是一个技术专家,但却是一个老练的发明创造的采用者。他的工厂总是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并且最注重推动价格下降的工厂。他的商业秘诀最简单不过了:削减成本、占有份额、扩大规模。至于利润,它们会关照自己的。

古尔德是一个“煽动肇事的破坏分子”,一个操控公开证券市场的大师,总是富于攻击性,总是把可能性推动到一个不可能的新的高度。他是空前的,而在他之后,也少有人能与之匹敌。古尔德的竞技场是铁路和电报业,这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内战之前,美国铁路的扩张总是小心谨慎,也几乎总是能够盈利,当然也只限于它们的自然领土之内,而解决冲突的方式也是通过绅士般的“联营”。对古尔德而言,铁路联营就像是钢铁联盟对于卡内基一样――都是用来攻击的靶子。

洛克菲勒可能算得上是最伟大的远见卓识者和最高级的经理了:在大多数人注意到之前,他就那么迅速而又毫不费力地接管了世界石油市场;他甚至为全世界都上了一课,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大规模分销的力量。其他许多企业也都随之效仿;在洛克菲勒把他的煤油卖到远东之后的十年里,美国的肉类加工企业也在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分销中心。

摩根是四个人中最为传统的一个,也是博得海外的金融家信任的一个美国人。作为中介,他把至关重要的资金流引入了美国,而正是这一资金流支持了美国的投资以非同寻常的步伐增长。在那之后,他就转变成了一个由一人组成的、原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还偶尔充当一下原始的联邦储备局的角色;他不仅定立了公司筹资的规则,还要求诚实记账,从而结束了劫掠行为,并使证券持有人获得了公平的待遇。

无论在什么地方,卡内基、洛克菲勒、古尔德和摩根可能都会成为统治性的人物;但是,很少有地方能像内战之后的美国那样为这些天才们提供如此开阔的空间:而且在美国,没有哪个领域能像商业那样为他们提供无限的机遇。美国与众不同的制造业文化,它对创新型企业家的尊崇,它对“进步”的迷恋――甚至连一部分普通人也是如此,以及它对新事物的热情渴望――新的工具、新的消费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