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范文第1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是答好新时代考卷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自身本领,守住本心,才能争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建功新时代。

不忘初心,就是对组织忠心。君子一诺千金,一次入党宣誓就是一生承诺,要把忠诚刻在心里、奉为信念、彰于行动,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言行时刻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不忘初心,就是对工作尽心。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奉献。要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把标准定得高一点,主动从更高的岗位上去考虑问题、谋划思路、落实工作,而不仅仅是做一名简单、机械的“搬运工”。  

不忘初心,就是对群众关心。做合格党员,就要时刻不忘肩上扛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面对挫折不怨天尤人,面对困难不彷徨退缩,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不忘初心,就是对规矩上心。规矩是每名党员的必修课,要切实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在关键时刻、重要关头,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守住法纪底线、树好自身形象,为党员干部队伍增光添彩。

下面我谈下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落实初心使命的具体做法: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认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理想,牢固树立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立足岗位把本职工作做深、做细、做好,切实做到不推诿、不敷衍、不叫苦、不怕累,老老实实开展工作,严谨细致的处理问题。

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始终要心存忧患意识,在思想上、认识上、工作中以及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学习是我们接受新事物的必要途径,面对现代社会各种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浮躁,所以要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三是不断锤炼自己的党性修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注重加强党性修养,锤炼良好的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定力。

四是坚定自己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脚踏实地做事,勇于追求崇高目标的基石,人没有理想信念就像远航的船失去了灯塔的指引,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记者发言稿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2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节目以其新鲜的资讯、生动的画面、以及传播快的优势吸引着广大民众的眼球。这不仅对地方台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要求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再创作”能力。

1 对文字进行“再创作”

文字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稿件除视频外,还要辅助适当的文字来解说视频内容。记者的这些文字大多是一种说明性文字,编辑必须要结合视频素材和主题进一步生化和提炼。?作为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新闻稿件对新闻稿件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大多都是已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却是尚未播放的基本素材。所以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要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熟练掌握,明白记者的工作是什么,如果电视新闻编辑连新闻记者的工作都不知道,又怎么对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稿件进行删减修改呢?电视编辑对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稿件,要进行深入调查,以检查新闻事实是否客观存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些稿件上没有提到的内容,可以为稿件进行补充,也可以作为编后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新闻就会表现得更加充分。

1.2 电视新闻编辑对稿件的删减修改要适当

电视新闻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稿件大多都是客观事实的记录,有些稿件内容过于详细,造成篇幅冗长;有些稿件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流畅;还有些稿件太过于面面俱到,将重要的新闻事实都给淹没了。如此等等,都给电视新闻栏目播放新闻稿件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栏目的风格和特点以及稿件的自身规律,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稿件进行适当的删减修改,保留事实的主要部分,用简练的文字,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1.3 电视新闻编辑要把握好新闻栏目的语言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对地方电视台来说,新闻栏目的语言风格就是新闻栏目的创作特色,也是新闻栏目在报道新闻时所特有的语言基调。每一档新闻栏目都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也许就是栏目的亮点也是吸引观众收看的关键所在。栏目中的每一个新闻编辑都应遵守这个规则,并根据这个规则来选择适合栏目风格的新闻。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对所选择的新闻进行详细的改写,从新闻稿件的文字表述到评论的观点,语言风格要统一。电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稿件最终的把关人,一定要认真审阅新闻稿件,切忌观点偏激。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这也是电视媒体良好形象的重要展示。

2 对视频画面的“再创作”

视频是电视台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电视台吸引观众的关键。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对文字的改写,还要对画面进行加工创作,还可以在需要的前提下应用一些特技手法。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备视频画面的编辑能力。

2.1 电视新闻编辑要对视频画面进行合理的剪辑

良好的视频可以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生动活泼的新闻视频要比枯燥乏味的文字新闻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要求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大多都是录播,虽是录播,也要做到当日新闻当日播出,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对记者发回来的新闻视频素材,要进行及时的剪辑,以满足当天新闻栏目播出的需要。此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对网络视频能够进行编辑,要能熟练的进行网络视频的下载、上传。不但如此,还要能够对网络视频进行特殊处理,已达到电视新闻栏目的播出要求。

声音不仅可以丰富视频的内容,还可以烘托现场气氛,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新闻编辑对声音的编辑要做到声画对位、声画统一、声出画到和画出声随。这样,就不会干扰播音员、主持人对画面的解读,也不会干扰观众对新闻事件和画面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其整体性特点,但在整体性特点中也有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文化,地域内的受众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受众的文化记忆和心理依恋。正是地域文化的这种特性,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争夺观众的空间和条件。我台在研究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从本地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了解本土文化精神,挖掘其现代价值。要结合当地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物产特色、民间风俗、传统手艺、地方方言等文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延续,在寻常巷陌间发现文化的渊源,打造了多元化的综艺喜剧《见笑啦》的区域化电视节目品牌。《见笑啦》电视编辑在内容编排及表现方式选择方面都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的节目,拴住了观众的心,吸引了青岛观众和外地游客的关注。

4 结语

笔者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新闻编辑不一定是专家,但要努力成为一名杂家,不仅对自己分管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要非常熟悉,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和十分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知晓中外。对当地的经济形势,民族特点,民风民俗,文化背景能透彻地把握与理解,才能及时对摆在面前的一大堆稿件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这样整理出来的新闻稿才贴切当地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记者发言稿范文第3篇

一、“两分开”不能“两脱节”

以往,国内多数报社都采用编采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也是记者,记者也是编辑。几个人负责一个版,从采到编,甚至连划版、拼版全包。应该说,在某个阶段,这种编采合一的机制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时展到今天,这种机制的弊端就显露了出来。《中国水运报》和多数报纸一样,在那个阶段运行的也是“采编合一”机制,编采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版面成了“个体所有制”或“部门所有制”,甚至出现关系稿丛生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编辑、记者轮流当,当班的编辑往往不按照版面意图,对版式、标题、组约稿件的要求都存在临时观念,做一期报纸不考虑下一期,报纸质量没有连贯性和深度性,出版质量难以保证。这种“包版到户”的组织模式抑制了报社整体报道资源合力的发挥,限制了决策者从宏观上对编采业务的统筹规划,阻碍了多数编辑、记者工作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报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中国水运报》去年初果断决定在采编部门推行“采编分开”机制,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很快制止了上述问题蔓延,使《中国水运报》摆脱了一个人从采到编的作坊式运作,走向现代报业发展的轨道。尤其在多重质量监控关卡下,使新闻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成为集体智慧的产物,最终形成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新局面:编辑对读者负责,记者对编辑负责。“两分开”并不是“两脱节”,采编分开后,编辑是版面制作者,对版面质量负责:记者是稿件撰写人,对稿件质量负责。编辑按照读者的要求来策划、组稿,对记者形成一定的约束和把关,并在策划的同时,在版式、图片、标题、组约稿件、文章搭配等方面下功夫,使之出彩;记者更加集中精力采写,使采编质量不断提高。

二、“制造商”指挥“供应商”

在采编分开机制下,如果说记者是新闻产品的“供应商”。那么编辑就是新闻产品的“制造商”。《中国水运报》在推行采编分开机制中,高度强调了编辑业务的主导地位,即在按照新闻采访报道策划方案,由编辑按照版面意图,与前方记者互动,让记者采写稿件,落实版面意图。在采编分开实践中,编辑记者的职责分工,一方面强调各自业务范围的彻底分离。明确要求编辑对版面质量负责,但不得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发稿;记者对稿件质量负责,但不参与组版工作。另一方面又规定编辑承担指挥记者外勤采访活动的责任,建立起以“版面质量”为纽带的新的互动关系。围绕“质量”这一核心,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沟通、协调逐步制度化。编辑为了更准确地处理稿件,必须掌握记者的采访进程,进而作出判断,指导记者的采访方向;记者为了能够使稿件达到编辑的要求以确保“落地”,也必须积极与编辑协商报道的角度和要求。由于编辑与记者、记者与版面之间固定对应关系的打破。业务操作上的双向选择得以强化,稿件的质量竞争不断明晰,推动了报道水平不断提升。

如果发生“制造商”与“供应商”过程中信息传递有可能不顺畅,协调有可能不一致时,编采“两条线”分管领导及时出面沟通和协调,始终保持“制造商”与“供应商”环节中紧密联系、沟通、协调、互动,真正做到“形”离“神”不离。通过编辑与记者“对立统一”进行新闻采集、制作,使新闻有多个关口过滤、报纸对新闻的选择更具一致性和衔接性。同时。通过对采编质量认定、奖罚等“考评制”环节。不断激发编辑和记者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这种采编方式的转变,确立了《中国水运报》采编系统的全新管理模式。

三、“监控制”并行“考评制”

《中国水运报》在推行采编分开过程中,从平时编采监控到质量考评制度上,都对编辑、记者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编辑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对版面的质量负责。编辑一般不采写动态新闻稿件,但要求对版面重点稿件撰写并配发言论,还可根据自己版面积累的大量素材,针对行业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写深度分析文章,只是不得在自己所主持的版面上刊发自己的稿件。记者是撰稿人,是报道内容的实现主体,是稿件的写作者,对稿件的质量负责。记者一般不参与版面的编辑,不得为自己的稿件编辑组版。记者按领域分工全面负责分管领域的新闻采写。在专家对采编人员进行考评的基础上,分管采、编的负责人随时对采编质量进行监控,督促编辑、记者向甲等版面、星级言论、星级稿件和规定任务分数努力。

记者发言稿范文第4篇

新闻来源是指稿件中新闻事实的来源。由于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现场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量的新闻都是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获得的,为了既能迅即进行报道,又不以偏概全、误导读者,交待新闻来源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稿件如果没有标出新闻来源,记者又没有通过查证证实新闻事实的真实,读者可以拒绝相信。

采访分为两部分,一是访问,一是查证。在稿件中记者查证什么问题,在何种情况与环境下查证,查证过程、查证方法与查证结果都会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人们在阅读时可以主动加以判断和评价,可信度很高。而对于访问部分,是谁说的,说了什么,说话者和说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与新闻事实的真实程度关系密切。下面我们从新闻来源、新闻来源的使用和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谈新闻来源的使用和辨识。

新闻来源的类型

新闻来源分三种情况,一种是记者本人,一种是新闻事实的直接来源,一种是新闻事实的转发来源。

如果记者本人是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由于记者的姓名和身份“本报讯 记者某某某”已经出现在稿件的开头,稿件以第一人称“我”介绍事件情况,稿件中就不必交待记者的姓名和身份了,或者说是已经交待过记者的姓名和身份,就不重复了。比如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所写的《我亲历大使馆被炸》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是接受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所介绍的情况又未经记者查证,则必须注明其身份和姓名,一来告诉受众以下访问内容,记者没有来得及查证,其准确度有待于受众自己判断;二来有可能获知事实真相的是当事人、目击者和知情人,他们对事情经过和事实真相的叙述,更为可信。三来便于知道事件经过或者内情的人验证真伪,进行监督。

如果不注明新闻来源的身份和姓名,新闻事实就没有了着落,稿件中就会出现记者大包大揽、身兼数职的现象,出现以访问冒充查证的现象,即使新闻中的事实是完全真实的,但这种表现形式非常值得怀疑,进而容易引起对新闻事实的怀疑。比如新华社郑州1959年7月24日电讯稿《黄河洪峰平稳通过花园口》,原文如下:

新华社郑州1959年7月24日电 黄河洪峰今天过了花园口,当洪峰在今晨零时到达花园口站时,流量只有六千秒立方米。如果没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拦蓄了部分洪水,花园口站的流量要达到一万零五百秒立方米。

往年黄河出现洪峰时,水位上涨的凶猛,下降的也很快。这次由于被拦滞在三门峡水库内的洪水缓缓下泄,花园口站的水位就下落的很慢,到今日上午八时花园口站的流量只下降到五千四百秒立方米。黄河暴涨暴落的性格已经可是发生变化。

这则新闻一个重要的缺点是缺少新闻来源,记者介绍了洪水经过花园口的情况,比如流量,但是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从何得知如此具体的数字,是从三门峡水库还是从花园口水文调查队或者别的什么途径。新闻来源不清楚,令人对这一组数字产生怀疑。

记者通过媒体等大众传播渠道获得的新闻事实,媒体等大众传播渠道是新闻事实的转发来源。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稿件中是用这样的词句:“据此间媒体报道”、“据某某报报道”等。

新闻来源的使用方法

那么怎么交待新闻来源呢?

在稿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三种交待新闻来源的方法:

一种是模糊或者暗示的说法,比如“据当事人称”“据目击者说”“据知情人介绍”,“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据可靠的消息来源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等等。其中“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据目击者称”、“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有可能是记者本人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记者所认可的看法,又必须遵守交待新闻来源的基本要求,而采取的一种办法,西方记者常用此种方法交待新闻来源。而“据可靠的消息来源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可能是出于保守机密或者保护提供新闻来源的人采用的办法。

使用模糊或者暗示的说法来交待新闻来源有利有弊。利在于记者可以在不违背客观报道和用事实说话原则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弊在于由于没有介绍身份和姓名,无法验证新闻来源是否对新闻事实具有发言权,容易误导受众。例如下面这则报道就使记者犯了错误。

本报消息 11月23日 下午约3时,上海市郊奉贤区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法官谋杀情妇丈夫的事件。更为令人发指的是,由杀人者的哥哥担任院长的区检察院竟然在拖延达20天后,决定对杀人者免予,立即释放。

据知情人介绍,今年45岁的法官王英明历来喜欢拈花惹草,近年来更是与其下属,35岁的职员张莹勾搭成奸,打得火热。张的丈夫沈辉发现后好言相劝,王张二人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恶言相向。沈辉在忍无可忍之下向法院领导告发。王张二人于是散布谣言称沈患有臆想症。沈于今年10月提出要求离婚。王张二人为独吞沈张的共有财产,由王英明于11月23日打电话约沈辉前往王的位于永奉新村22号六层的住处“谈谈”。王事先将室外走廊上的一节栏杆拆除,在沈如约到来时突然将其从六楼推下,致沈死亡,其尸体在约二小时后被下班回家的邻居发现。

目前,沈的父母已聘请律师,寻求上诉途径,并呼吁媒体支持。

稿件记者采取模糊的办法介绍新闻来源,只标明新闻来源是事件的知情人,没有核实其知情者的身份与姓名,把案件的当事人作为知情者,造成新闻失实情况的出现。新闻来源交待模糊,还剥夺了读者判断新闻来源和新闻事实之间关系的机会,读者无法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知情者,在哪一方面具有发言权,自然也就不能根据“这个知情人的介绍”给事件下结论。如果记者或者受众知道新闻来源是发生争执的当事人,自然想听一听另一方怎么说,不会只根据一方观点就对一件有争议的事情下结论。综上所述,由于记者对新闻来源的判断错误导致稿件违背了新闻要公正平衡的原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由于记者在稿件中对新闻来源交待模糊,造成了受众无法自主判断事实真伪,客观上造成误导受众的后果。阅读新闻时碰到模糊的新闻来源要提高警惕。

还有两种介绍新闻来源的方法,一种是只介绍新闻来源的身份不介绍其姓名,比如“据当地地震观测台新闻发言人说”、“意大利民事保护部门的官员说”等。一种是既交待新闻来源的身份又交待其姓名,比如“据当地地震观测台新闻发言人麦查理说”、“意大利政府民事保护部门负责人贝尔托拉索说”等。

一般来讲,记者应该交待新闻来源的身份和姓名。在具体操作的时候稿件中要确保有一处完整交待新闻来源的身份和姓名,其余之处可以只出现身份或者姓名,灵活使用。新闻来源可以放在新闻事实之前,也可以在新闻事实之后交待新闻来源。有新闻来源有新闻事实,受众阅后才能对新闻事实确信无疑。

一般情况下,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揭示事实之间内部联系的事实,一般要注明新闻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新闻来源就无法使读者相信。

对于重要的事实,要注明新闻来源。

对于有争议的、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实,注明新闻来源可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同时也利于读者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那些一时得不到官方证实,又十分重要的新闻事实,几乎每句话都应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而言,在新闻来源的身份和姓名获得过程中,身份和姓名相比较身份更重要,采访的时候确定新闻来源的身份非常重要,有名的人也不例外,因为人们对名人的身份早有耳闻。当然,名人由于其知名度在做新闻来源时,还可以增加新闻的分量。这里新闻来源本身也是重要的事实。

新闻事实和新闻来源之间的关系

稿件中出现了新闻来源,那么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是不是就有很高的可信度呢,对此,我们只能说,稿件中交待了新闻来源,可以保证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所说内容记者在采写的时候未发现不妥。至于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一方面取决于记者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读者的知识和能力。不过即使记者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但由于交待了新闻来源及其身份,读者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加以判断,判断新闻来源提供内容的可信程度,进而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一般而言,人们根据新闻来源与新闻事实的接近程度和有无发言权来决定新闻来源提供信息的可靠程度和可信程度。

记者发言稿范文第5篇

⑴撰写讲稿

根据演讲专题,你要确定“讲什么”和“怎样讲”。

“讲什么”就要确定演讲的立意和选材,“怎么讲”就要确定演讲的语言和结构。演讲的立意应该鲜明、集中、独到、新颖,演讲的选材应该鲜活、生动、典型、恰当。

一位演讲者参加“21世纪,我为祖国做什么”专题演讲,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环保,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即因为是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获得了成功。

演讲稿,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传达信息,它不是书面语言,供人眼睛阅读。因此,你在撰写演讲稿时,不妨边讲边写,使演讲语言琅琅上口,适合于口头表达。

⑵熟悉讲稿

熟悉讲稿,最好能背诵讲稿,这是演讲成功的重要条件。善于演讲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验之谈是“写下讲稿,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把它扔了”,许多演讲者的切身体会是“无稿不上台,上台应无稿”。

在反复诵读讲稿时,对演讲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你不妨记下这些感受,以进一步完善讲稿。

⑶设计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