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亲的文章

母亲的文章

母亲的文章

母亲的文章范文第1篇

文章节选: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寻梦》这篇散文主要描写出作者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来源:文章屋网 )

母亲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母亲节》,这个舶来的节日让我们这些尚礼的子民心生感念,许多人可以借此一显孝心,而我却无一为报……

记得那年大约有八、九岁的光景,清贫生活下的我懵懵懂懂,无法感知父母的艰辛。一天放学回家,邻家厨房里飘出的韭菜香气熏得我饥肠辘辘,口水在喉咙里翻滚了好多次。

终于,妈回来了,还没等她把锄头挂上山墙的横梁,我便急不可耐的说:“妈!我想吃韭菜饸子”。妈说:“今天不行,太晚了,明天吧!”

第二天清早,我被一片嘈杂的喊叫声惊醒了,睁眼一看,屋里好多人,围着妈睡的床在七嘴八舌地说着什么。只是出于好奇,我翻身爬了起来,凑过去一看把我惊住了——妈的一只裤腿被捋的老高,露出干瘪黑瘦的小腿上缠着白色*的老棉布,但已经被紫黑色*的血浸染透了。见到这般情景,我用带着哭腔的语调问:“我妈咋啦?”也在一旁的三哥说:“咋啦?还不是因为你好吃,你要吃韭菜饸子,妈说早上的韭菜水嫩、好吃,就起早上菜园给我们割韭菜,被前院李家的大黑狗给咬了。”妈立刻拦住了三哥的话说:“你莫说老五儿,他还小,不懂事。”接着,又把我叫到床边对我说:“老五儿!你莫哭,过几天妈的腿就好了,再给你们做韭菜饸子吃。”

每念及其,我的心总是莫名的湿润,我的妈——用她那矮小的身躯、黑瘦干瘪的腿、还有那流淌着紫黑色*的血,和我更加辛苦的父亲一起用近乎拼命似的劳作来获取微薄的工分,支撑我们家七口的全部生营……

好多年过去了,妈也离开我整整十年了。那干瘪黑瘦的腿、那被紫黑色*的血浸染透了的老棉布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我不喜欢狗,尤其是黑狗,不敢随便吃韭菜饸子,更不敢轻言念母……

贫瘠的村庄,匮乏的物资,特殊的年代,让我的妈一生饱尝艰难……好不容易,五个儿子各自成家立业,她又含辛茹苦带大了九个孙儿女,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时,却又撒手人寰——那年端午节,妈说吃饭没味口,去县医院一查才发现已经晚了!我可怜的妈因患胆结石而开刀却又发现更加致命的肝硬化腹水,几番救治也无力回天,五个男人十只手也拉不住一个孱弱的生命,临终前她老人家的身上还插着三根塑料管子……还有腿上那深深的、刺目的狗牙印!

妈!乌鸦尚知反哺之情,儿子现在要报答您,也有能力报答您了,可您已经不需要了,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剜心之痛无以名状!妈!儿子现在已为人之父,早已深刻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至爱至情……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妈!《母亲节》别人送给母亲的是鲜花和祝福,得到是感恩后的幸福和愉悦。而您的儿子却只能送给您远远的望、长长的想!自己的心中则是隐隐的痛……

母亲的文章范文第3篇

温馨五月天,感恩母亲节。今天,是天下所有母亲共同的节日,也是美国妇女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提出创立母亲节的日子。从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mother’s day)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母亲节,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母亲节的真正意义。

母亲节来临,每个人设身处境不同,表达亲情方式固然也不一样,我们该怎样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想,每个人都应自省回报母亲的方式,拿可知可感的具体行动,来报答母亲的似海深情。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份蛋糕、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一顿亲手烹制的饭菜……无论何种方式,心愿只有一个,送上最真诚的祝福,让母亲快乐地过节。

随着母亲节成为公众的节日,越来越多的国人也终于可以在这一天里,大大方方地表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无论何地,身在何方,我们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当然,回家看望固然是母亲最大的欢喜;送上鲜花祝福也是一份浓浓的心意;吃顿团圆饭,叙叙母子情,听听妈妈的“唠叨”,也是心灵上永久的甜蜜。

“母亲节”这天,除了孝敬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人们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为了敬重母亲,弘扬母爱,各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母亲节,如组织母亲们旅游,评选优秀母亲等。在一些地方,一些母亲们会举行厨艺比赛,时装秀等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这个温馨节日里,总会有一些伟大母亲的故事,带给我们感动;总会有一种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热泪盈眶。从感动中国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到不忍让儿掏路费,走了18天才到家的沈孝莲大娘,还有两年前,承受巨大的苦难、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两年后,新的孩子成为她们希望的一群汶川妈妈,这些伟大的母亲在用行动和母爱温暖我们的心灵。

让老人们衣食无忧、老有所乐体现着子女尽孝美德。而今却有这么一些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的“啃老族”,由于娇生惯养而眼高手低,早已成人却不愿迈出双脚闯出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些“啃老族”长期依傍在父母身边,自食其力尚且做不到,又谈何回报父母大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女永远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牵挂。家,是心灵的港湾,有母亲在,家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那里充盈着一份份平平常常却恒久的温暖。母爱如山,母亲为子女付出了青春、心血和爱心,从不去计较回报。母爱是圣洁和伟大的,她给予我们生命。母爱又是简单的,因为这纯洁的爱,不求任何回报,作为母亲而言,她们不求儿女永远陪伴,只求亲情永恒,儿女幸福平安。

母亲的文章范文第4篇

当我提起笔时,才发现以前没有写过是因为自己稚嫩的笔调写不出母亲的伟大,自己有限的语言诉不尽母亲无限的爱。现在也是一样,不由得一阵心酸、一阵难过。但还是决定写了。我想我华丽的文字配不上母亲的朴实,我肤浅的认知不足以描绘母亲一路走来的辛酸。所以,我只想用我平静的语调和笔调缓缓地叙述一些和母亲有关的事,只是让母亲在我心中的神圣跃然纸上,只愿它能触动那些认为母亲是不会表达爱的人的人!

我的记忆似乎是从1995年的那个冬天才开始有的。之前的我的幼小的童年在我脑中毫无印象。记得那年冬天,很冷的冬天,我们举家从宁夏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迁至新疆一个荒凉的小农场。当然那是在火车上活蹦乱跳的我所不知道的。那时七岁的我还为坐火车激动不已,当我在各个车厢奔跑、玩耍时,抱着我年仅一岁弟弟的母亲不断地叮嘱我小心,吃力地向我奔跑的方向张望。后来到达时,我们坐着马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着前往那个小农场,我忍不住问母亲我们在老家好好的,为什么要来这个听说要睡干扳凉床的地方,妹妹也哭着说想外婆,弟弟也凑热闹似的哭,那时我分明看到了母亲脸上的悲伤和眼里湿湿地无可奈何,只是我当时还不懂,我们离开的是外婆,而母亲离开的却是她的母亲啊!

之后的几年依稀记得的是我们住在表叔家。我去念书,妹妹也被送进了幼儿园,弟弟由表叔的母亲带着。我每天放学回自觉地写作业,当然同时也会留心听有没有母亲回来的车子的声音,盼母亲回来。两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只装了门,我们依旧搬了进去,母亲的坚持使我们终于有个家了。也就是那一年,我上三年级的1998年,我家收到了一封迟到了三个月的信,母亲看了之后便回了她那还没装玻璃的用麻袋挡风的卧室里,起先是抽泣,之后就是嚎啕大哭。几天后,识字不多的我看了那封舅舅笔记潦草的信件,大概是外公在三个月前病逝了。我再回想母亲的哭声时,觉得那哭声把人的心都哭软了、哭碎了。母亲的哭是遗憾在外公患病期间她没能照顾在外公身边,是对外公的思念和对外婆以后生活的担心啊!就是那一次,母亲在我影响里唯一哭出声响的一次,也是让我最震撼的一次。当初果敢地认为是泪水铸就了生命,在今天想来,当时母亲承受的是哭上那样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足以释怀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我的老家之旅。2007年我19岁,高考这场仗打完了,我也不是很惨地输了。母亲说回去看看吧,来了有十余年了也没回去过,现在长大了,总是要经事的。于是我一个人搭上了回去的列车,经过两天两夜的行使,我回到了那个生养过我母亲的地方——很缺水的大山深处。我住在八十多岁的奶奶家,天天听她讲“一张粮票”的故事。忆苦思甜,讲的最多莫过于我家,我家母亲。奶奶说一大家子的人都走了,当初上学的现在都已成家并工作了,虽然他们总是很忙,不常回家,她也都不记挂了,她现在最惦记的就是我那老实的母亲,常做梦梦到的也是我母亲。她总希望我家能搬回去住,看来现在是不可能了。奶奶断断续续地说了很多。现在我把她念叨的整理一下,大概就是这样的:

母亲是在初中上完高中交不起学费,在家务农一年多,经人介绍嫁过来的。母亲的陪嫁只有两只皮箱。母亲的第一胎是个男孩,可是生下来几天就夭折了。父亲之前是打铁的,经常住在铺子里不回家。母亲种家里的几公分地、做饭、洗衣、伺候年纪不大的奶奶,父亲的兄弟姐妹共有九人,当时大姑、二姑已出嫁,大伯、二伯已娶妻,家里有在家务农待嫁的三姑和正在读书的四叔、小姑、小叔。真的是一大家子了,逢年过节好不热闹。不过人多了事就多了。由于母亲话不多,做事又缓慢,总是遭抱怨,上学的更是势重,嫌母亲蒸的馍馍没有同学带的好。奶奶又偏心当教师的二伯的妻子二妈。家里的矛盾明里暗里争对的似乎都是母亲,做饭不好吃、没文化、说话不讨好、没生儿子不说还生下个派月的我。。。。这一切都成了母亲的罪过。而母亲对这些一直都不言不语,默默的继续做她该做的事,又生下了女儿身的妹妹,奶奶一时受不了,认为这是母亲无语的反抗。直到有一天母亲生下弟弟,一切都稍微缓和了一点时,母亲却要跟父亲带着我们一起来新疆。母亲的倔强不但使奶奶没有挽留我们,还让奶奶只允许她带走她陪嫁的两只皮箱和我们姊妹三的衣物。奶奶认定母亲没有资本,吃不了外头的苦,总会回来的。然二她怎么也没想到我那倔强的母亲竟在她眼中荒凉的新疆安了家。在奶奶年纪越长的时候,她就越思念母亲,在她的思念里还有死死的亏欠。她便尽力的留些我家曾经属于我家的东西,用过的锅、碗、瓢、盆都有,可是就这样母亲还是不回来。以前读书的叔叔、姑姑现在都成家了,也总 希望三嫂能搬回来住,没见过母亲的婶婶也想见见母亲,家里的一切就这样为母亲留着,留着。。。

母亲的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舍;胡适;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讲述了母亲的一生。母亲出身于耕种平民之家,结婚后生育八个子女,41岁有了老舍。之后一年多,老舍的父亲病逝,家庭重担从此由母亲一人支撑。为生计,母亲给别人洗衣,缝补,终年不辍。家庭生活本来拮据,还要供老舍读书,尤其是老舍考上师范学校,要交“保证金”,母亲东拼西凑,为难了半个月才凑齐。旧北京不太平,联军入城,烧杀抢掠,母亲不慌不哭,横着心保护子女。后来日本鬼子占据北平,年迈的母亲虽思念儿子,但理解、支持儿子为抗日工作。老舍的母亲勤劳诚实,能吃亏,乐于助人,从不与别人斗气,但不软弱,这些性格对老舍影响很大。老舍说“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他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胡适《我的母亲》回忆了母亲的生活片段。胡适说母亲是严师,又是慈母。她每天很早就叫醒儿子上学,不让他丝毫懈怠。胡适与别人说不礼貌的话,总要受母亲的责罚。严格的要求,让胡适学得了做人。胡适一次患了眼病,母亲用舌尖为他舔眼,这让胡适终生难忘。令胡适最难过的是他母亲二十三岁就守了寡,做上了当家的后母后婆。为调理这个大家庭,母亲极有气度,极宽容。胡适的大哥是败家子,他的两个嫂嫂经常斗气,母亲就是在这个家庭中一天一天地生活着,支撑着,忍耐着。胡适说:“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两位母亲的形象有不同之处。老舍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简朴的下层妇女,为人热情,最会吃亏,而且有坚强的性格。胡适的母亲则是没落地主家庭的主妇,克己,宽容,有能耐。老舍的母亲慈而韧,胡适的母亲慈而严。但两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却是相同的。

阅读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所不同。老舍叙述母亲凄苦的一生,歌颂母亲的为人,感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同时因母亲一生没有过上好日子,作为儿子有深深的愧疚之情。老舍文中提到“鬼子”们两次进京,描写侵略者烧杀抢掠,看出老舍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胡适一文感谢母亲对他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同情。“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想象,作为学者的胡适对母亲的命运思考过,对中国妇女的命运思考过。他恨他的那个家庭,也很旧制度和旧礼教。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的语言有个共同点:朴实,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抒写的都是纯真的感情。比较起来,老舍一文对母亲的刻画比较细腻。第一,老舍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老舍文中写了母亲说的两句话:一句是“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由此看出母亲的宽容。一句是“去吧,小子!”简短的话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写母亲看到接三姐的花轿到来,这样写“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些情态描写,表现出母亲既不舍得女儿出嫁,又不得强忍痛苦,嫁出女儿的慈母爱。老舍善于运用白描写法,着墨不多,但母亲形象清晰感人。第二,以记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文章最后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老舍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了这段文字,与前面的记叙描写结合起来,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