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范文第1篇

看到张局长已经吃了药,趁着空闲,脆给丽娟仔细讲解起来。

物理降温是场激烈的竞争

长期以来,物理降温物因其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成为高热患者降温的首

选方法。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新近研究表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这是因为在发热患者中,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为了遵守下丘脑“升高体温”的命令,早已做出相应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如果单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冰敷(冷湿敷)或酒精擦浴从外部给患者降温,就会出现外部冰袋不停地抢热量,而体内却拼命减少热量外泄,要保存热量。于是皮肤附近有限的热量成了稀缺物资,冰袋和机体“你争我夺”。经过激烈的竞争,冰袋通常是无功而返,也就是物理降温以失败告终。也有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机体只有不断新陈代谢来弥补失去的热量,结果是发热时间不仅没有缩短,反而延长。

这场竞争的最大受害者还是患者,发热无法控制不说,还会感到全身不适,如冰敷(冷湿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浑身颤抖,加重低氧血症和原发病(如肺炎等);此外,小儿皮肤薄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用酒精擦浴还可经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诱发高热惊厥。

发高烧,“擒贼先擒王”

众所周知,持续高热(腋温≥39℃)会直接威胁患者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而且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如高热惊厥等)。

基于以上原因,现在多数医学专家指出,治疗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应该“擒贼先擒王”,即通过药物将下丘脑体温调定点降至正常,升高的体温就会在下丘脑的指挥下平缓下降。

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表药是泰诺林口服液);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代表药是口服托恩液)。这两类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物理降温并未退出高烧治疗的舞台

当然,对物理降温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物理降温(首选温水浴)在以下几种情况还是可以使用的:

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高热(>39℃)时。

物理降温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热;物理降温

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且呈稳定状态,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达39℃以上称为高热。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降低,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应积极采取及时有效降温护理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近年来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的方法、部位、降温时机的选择及护理干预等进行了研究,现就其综述如下。

1物理降温的方法

1.1擦浴法擦浴降温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擦浴降温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护理人员对此项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社区农村地区家属及时处理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方法有27-37 ℃温水擦浴法和常温25%-35%乙醇擦浴法。为探讨更有效的擦浴方法,对温水及酒精擦浴的温度进行观察、对比。

1.2温水擦浴王纯玲等[1]研究表明38-40 ℃的温水擦浴降温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27-37 ℃温水擦浴法。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通过传到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在发热的不同时相进行温水擦浴的效果也不同,温水擦浴在发热高峰期降温较快。38.5 ℃以下的发热温水擦浴效果更显著,手术吸收热应用温水擦浴,完全可达到降温目的。

1.3乙醇擦浴李子萍等[2]研究结果显示,采用41-43 ℃乙醇擦浴的降温效率明显优于28-32 ℃乙醇擦浴,由于乙醇的温度与患者皮肤温度较接近,擦浴时不会引起不适。但在用41-43 ℃乙醇进行儿童降温护理时,易造成血容量降低而导致虚脱,因此,主张擦浴前先饮热饮料。3岁以下婴幼儿一般不宜乙醇擦浴。

1.4中药液擦浴1)青蒿温水擦浴:用青蒿200g加3000ml水煎30min制成32-35 ℃青蒿液擦浴效果明显,切高于普通温水擦浴和冰敷。高热40 ℃以上者擦浴后取青蒿液纱布外加热水袋脐部暖敷30min,可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2)冰袋降温法: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容易滚动、脱落,不易固定。降温速度慢,低温状态不恒定。临床护理工作者经大量试验,对冰袋降温进行了研究,在低温的持续时间、冰袋的松软度和与身体体表的充分接触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刁莲英等[4]研究结果显示,10%的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为霜水状,与体表面积接触大,易于固定,用于高热患者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块降温。3)医用冰毯降温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医用冰毯的问世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问观察其疗效,白丽莉[6]等对应用冰毯降温的21例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其降温效果好,有效率达100%。4)灌肠法:除基础护理书中讲述的灌肠法外,无低血压、意识清楚的中枢高热病人可用冰生理盐水100ml灌肠。5)静脉降温法: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 ℃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每分钟30-40滴输入患者体内,冰液体的输入可吸收体内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因静脉降温效果强烈,降温15min后即测量体温变化,根据体温下降程度,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体温下降至38.5 ℃左右时停止输入低温液体,防止体温降的过低。此法操作简单、方便,适合中枢性高热和超高热患者快速降温,也适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温神经保护。

2降温时机的选择

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

3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3.1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3.2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3.4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法往往会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3.5擦浴时,禁擦后背、胸前区、腹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试浴时,以拍试方式进行。因摩擦方式易生热,试血管丰富处,要适当延长时间,以利增加散热。

3.6采用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3.7使用冰块降温时,要经常更换冰袋部位,以防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温水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5):733.

物理降温范文第3篇

退烧原理:增加散热。温水浴可以使全身皮肤血光扩张,散热更容易。

使用提醒:温水浴比较耗费宝宝的体力,因此精神状态不好的宝宝不适用此法。

操作法则:

1.保持环境温度在26℃-28℃左右,让宝宝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温水浴。

2.水温应略低于宝宝的皮肤温度(即32℃-34℃),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轻轻按摩几下,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

3.温水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

舒适程度:控制好环境温度,洗澡会让宝宝觉得很舒服。

降温效果:有助于宝宝的全身降温。

综合评分:

2.冷敷法

退烧原理:通过冰凉的载体直接吸收身体上的热量,从而使局部皮肤的温度降低。

适宜对象:不适合有麻疹和由腹泻导致发烧的宝宝和六个月以内的宝宝。

操作法则:

①将冰袋、凉毛巾放在宝宝额头、脖子后面、大腿根、腿和肘弯。

②等毛巾或冰袋不凉后再重新换新的。

舒适度:宝宝发烧时,身体会很烫,对冰凉的毛巾或者冰袋都会感觉不舒服。

降温效果:只能局部降温,另外冷敷虽然让体表皮肤变凉,但体内的温度未必降低,降温效果不明显。

综合评分:

3.温湿敷

退烧原理:与温水浴的降温原理大致相同。

使用提醒: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温湿敷降温。

操作法则:①用温水毛巾擦拭宝宝全身。

②水温控制在32℃-34℃度左右。

③将毛巾浸湿,拧至半干,擦拭宝宝的全身,注意皮肤褶皱处。

舒适程度:没有过多的刺激,宝宝很舒服。

降温效果:比温水浴略差,但效果也很明显。

综合评分:

4.退热贴

退烧原理:退热贴内含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胶状物中,再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对局部降温来实行辅助退热。此外,退热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药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凉降温作用。

使用提醒:不适合皮肤容易过敏的宝宝。

操作法则: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

舒适程度:没有冰袋那么凉,宝宝相对而言比较接受。

降温效果:一般。

综合评分:

5.水分补充法

退烧原理:补充宝宝体内水分,让宝宝通过排尿、排汗、呼吸等带走体内热量,完成身体散热,还可以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使用提醒:母乳和温开水适合所有宝宝,过甜的果汁和蔬菜汁不适合由腹泻引起发烧的宝宝。

操作法则: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母乳、果蔬汁等。

舒适程度:宝宝不会感觉不舒适,但不要强迫宝宝补充水分。

降温效果:无论哪种降温方式,都需要给宝宝补充水分,这样降温效果会更快。

综合评分:

6.35%酒精擦浴

退烧原理: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由此降温。

使用提醒:不适宜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痱子、麻疹的宝宝,也不适用于新生儿。

操作法则:

①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

②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

③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舒适程度:酒精具有刺激性,宝宝会产生不适感。

降温效果:一般,只能进行体表散热。

综合评分:

提醒

物理降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降温;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名护士人员,其中内科50名,外科50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0岁,工作3年以内的20名,3~5年的20名,5~10年的30名,10年以上的30名。本次调查涉及内、外、妇、儿科,符合一般调查要求,本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技术掌握情况,对不同年龄护士的差异不作研究。

1.2  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随机问卷方式,问卷过程无任何暗示、提示,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本次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问卷涉及物理降温的有关知识。

2  结果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表1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表(略)

3  讨论

3.1  正常体温一般为36.5~37.5℃,体温每升高1℃,代谢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min[1],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2]。wWW.133229.cOM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将物理降温的概念及操作过程答对,但对物理降温的其他相关知识问卷中不难发现,对概念的掌握只不过是机械的背诵定义,不能做到融汇贯通。水温的选择也是照搬书本,不能做到结合临床实际。一般基础护理学上将温水擦浴的水温规定为32~34℃,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此水温发生的寒颤率较高,而患者对水温接受的舒适程度以38~40℃不烫手为宜。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即乳头状层,热感受器在真皮下层即网状感受器,而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因此冷点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敏感。当32~34℃水温的毛巾落到皮肤上,温度已低于30℃,与皮肤体温温差较大,皮肤接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甚至寒颤,导致体温不降反升[3]。而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待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随体表水温下降,通过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两水温对比,后者降温效果较好[4]。

3.2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但循环护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理人员真正将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5]。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物理降温的预期目标及适应证回答各异,知识欠缺现象在各年资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证明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这项操作缺乏预见性,没能做到循证护理,存在盲目操作。一般认为,物理降温幅度在0.2~0.6℃视为有效。温水擦浴对38.5℃以下的非感染性发热效果最好,38.6~38.9℃降温效果次之,39℃以上及感染性发热降温效果最差[4]。故在擦浴前应分析病因,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及怎样的发热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3  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超过正常体温0.5℃即为发热。在发热的3个时相产热与散热的关系分别为: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当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得到控制与清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肌体出现散热反应,常通过汗液的蒸发使体温下降。物理降温就是使用物理的方法,促进皮肤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达到降温目的。此次调查中发现,对物理降温机理及擦拭时机的选择上,临床护士存在缺乏细致的观察,知识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更是明显,常造成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贻误病情。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观察,准确掌握擦拭时机。

3.4  物理降温此项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劳累且需要技巧的操作。每个部位的擦拭时间、按摩手法对降温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护士常会以工作忙,而把些项工作交给家属去做,家属在操作时,往往只是随意擦拭,并未按规范去做,如忽略了头部冷敷、足部热敷等,从而使物理降温效果很不理想。物理降温时,头部冷敷足底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感[6],边擦拭边按摩体表大血管可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临床护理人员一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作者发现,护士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却多数存在不规范操作,这也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此,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0.

2 李秀芹,李晓红.中药灌肠治疗高热的护理.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29.

3 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271.

4 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水温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08,30:733.

物理降温范文第5篇

关键词:PICU患儿 发热 手套凉水袋 物理降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47-02

发热是众多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体温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为临床最普遍的疾病症状之一。儿科临床尤其是在婴幼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发热病例更是时有发生,原因就在于这些婴幼患儿尚不具备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旦发生发热,其持续时间通常会较长,其患儿有几率出现惊厥,同时还可因供氧不足而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1,2]。基于此,给予高热婴幼儿妥善的降温护理在儿科临床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其降温护理方法来看,物理降温的应用最为普遍,其中具体的措施包括有温水擦浴以及冷水枕和冰枕降温等。然而,温水擦浴较易引起患儿发生寒战反应,且难以避免患儿衣物及床单受潮而不时需要更换,因此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护理工作量,另外由于较小年龄患儿其皮肤更为薄嫩且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擦浴时多有因酒精的强渗透作用而导致患儿出现酒精过敏甚至是中毒的情况,多数患儿需慎用或忌用[3-7]。为进一步探讨小儿降温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分别采用了手套凉水袋和冰袋2种物理降温方法对总共100例PICU发热患儿进行降温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月~12月期间收治同时入恒温恒湿层流净化病房(PICU)接受治疗观察的100例患儿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女患儿各50例,月龄1~12个月,所有患儿除发热外均未合并有其他任何疾病且排除设计初期暴露法对患儿体温的影响,体温检查结果均大于等于38.5℃,PICU病房维系温度22~24℃及相对湿度50~60%。就此100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手套凉水袋组(观察组)和冰袋组(对照组)各50例,成组后组间患儿在性别、月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观察组:将温度为15~20℃的凉水装入医用橡胶手套,填装其容积大概2/3左右,接着于手套口处打结扎紧以防止渗漏,处理好后将其直接或单层隔布放置于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窝等有较明显搏的大动脉处,在冰敷过程中,当测量或观察到手套内水温超过36℃以及用手触摸无冰凉感时及时更换标准冷度注水手套以持续对患儿实施冷敷,最终在患儿的体温维持在37.5℃以下时停止冷敷;对照组:先将冰块处理成小块状并将其放如盆中水溶至棱角消失,然后装入橡胶冰袋,填装体积以1/2~2/3为宜,接着将冰袋排气并将袋口夹紧至倒提无漏水则可,最后放置方法及冷敷过程处理与观察组保持一致。两组患儿均在实施冷敷降温后的第0.5h、1h、1.5h、2h几个时间点检测背温并记录,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2.2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均在实施冷敷降温后的第0.5h、1h、1.5h、2h几个时间点检测背温并记录;另外密切观察患儿在冰敷期间可能出现寒战、肢端紫绀以及手足冰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对在实施物理降温后各个检测时间点的背温变化情况数据比较性独立样本t检验,冰敷期间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背温检查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实施物理降温后,0.5h时其背温数据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h、1.5h、2h时其背温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物理降温后不良反应比较。实施物理降温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的降温效果。手套凉水袋与冰袋冰敷均是通过传导散热的方式来实现物理降温的目的。容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是新生儿体温波动情况的主要特点之一。采用冰袋行冰敷时,其温度过于寒冷刺激,容易导致患儿身体皮肤及血管发生收缩而有碍散热,其降温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会持续升高[9],而采用装有凉水的手套袋进行冷敷时,其温度介于冰与环境正常温度之间,因此不仅不会因突然刺激而致使皮肤血管发生骤然收缩,同时又能实现传导降温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物理降温后1h内,其观察组的降温效果已经显著优于对照组。

3.2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的安全性总结。大量临床实践提示,不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可导致某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有寒战、啼哭、发抖以及抽搐等[5]。如对照组所采用冰敷的方法不仅有较高几率导致患儿出现毛心血管收缩并阻碍散热的情况,而且温度过低及性状延伸性不强的冰袋难以充分做到随形赋体地均匀冰敷,时有发生局部皮肤冻伤的情况[10],而观察组则可通过质地柔软的凉水袋实现更大更均匀的冷敷面积。由本研究结果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患儿发生寒战、肢端紫绀以及手足冰凉等不良反应者共有6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而观察组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3 PICU发热患儿应用手套凉水袋冷敷的舒适性及护理工作量。基于PICU病房的恒温恒湿层流净化环境,对照组应用冰敷其冰块温度与环境温度最高可相差30℃左右,同时因冰袋周围会有大量水珠凝固,故很多时候都会致患儿衣物及床单严重潮湿,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儿不不舒适感,同时也因需要经常更换患儿衣物和床单导致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另外,冰袋制备的过程更为繁杂,且因其形态相对固定而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贴敷效果,最后如果住院患儿突然增多,冰袋的制备也更难满足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11,12]。与之比较,手套凉水袋在制备时,其取材更为方便,价格不高,且操作简单易行,可有效减轻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具有更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玉英.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4)

[2] 马向浩.乙醇中毒致新生儿低血糖昏迷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275

[3]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张丽敏,强薇.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J].当代护士,2007,27(3):6-8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6

[6] 刘芳.袋装食用奶在小儿物理降温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7(6):1406

[7] 张新平.护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8

[8] 王燕,李琼珍.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7,6(12):10-11

[9] 叶雪雯,李乐华,郑书恭,等.高热患儿采用青蒿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19):10

[10] 黄雪波.纸尿裤凉水枕在新生儿物理降温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