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阳登高

重阳登高

重阳登高范文第1篇

九九重阳登高诗【热门版】《重九日登石阁三首·其三》原文

今岁重阳日,凭栏气候迟。

云烟虽已淡,林木未全衰。

天地开怀处,山川快眼时。

栏干空倚遍,此意有谁知。

《重九日登石阁三首·其三》的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九九重阳登高诗【精选版】《九日》原文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赏析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九日》作者简介

文森(1462-1525),字宗严,南直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历庆云、郓城二县县令、御史、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年(1515),进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病未赴任。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奏准致仕,嘉靖四年(1525)卒于家,年六十四。有《中丞集》。

九九重阳登高诗【经典版】《重阳日东园》原文

沆瀣催时律,幽阴结夕霏。

楼台侵日上,山水送秋归。

海燕辞巢尽,霜鸿避弋飞。

一杯元亮酒,聊以浣尘机。

重阳登高范文第2篇

地面上最高的地方当数山.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山活动呢?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登山”。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首先,顾名思义,“登高"就是去高处登临。那么,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可以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因此塔就成了登高的理想场所。另外,古时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代替,反正找一个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总之,登高主要是登山,兼及登楼、登城、登塔等等,应因地制宜。

其次,登高就是寓意“步步高升”,这是旧时人们非常登高的原因所在。登高还特别受到老年人的重视。这是因为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有的地方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就含有这个意思。而且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尊老、敬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关于重阳登高的源头, 一般认为源于桓景避灾。北宋时有人说:“九日登高始于桓景。”明代也有人说:“九日登高始于费长房教桓景避灾。”从古至今持这种看法的人甚多。

其实,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起源于狩猎。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为生,他们钻森林,爬高山,以猎取野物。此外,重阳之后就到霜降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在霜降前上山采药,挖野菜。这也是登高的起源之一。还有,登山习俗的最初萌芽是古代祭祀山的仪式。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中有“望祭”的一项,属于郊祭的一种。《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方望,请郊时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毂梁传》范宁注引郑玄云:“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而望祭山川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登高。后来城乡分离,有些人脱离了生产劳动,也不再祭祀山川,于是,登山演变为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登高习俗。

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的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世界的升降中,难以适应,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时期。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占支配地位的古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而凡事盛极必衰。人们认为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接,最容易接触不正之气。因此,九九重阳之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灾日,不接触不正之气,就采取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如可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古人的原始信仰里,认为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能延缓接触生存的危机。

还有一种解释,重阳登高可能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祸。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转化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重阳登高范文第3篇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为害一方百姓。有一名叫恒景的青年,下决心为民除害,于是遍访高山名士,终于拜了一位仙长为师,苦炼降妖本领。这一天仙长对恒景说,你的技艺已成,明天是九月九日,瘟魔又来作怪,你这就回家去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乡,遵照仙长的吩咐,将乡亲们领到附近高山上,并把仙长赠予的茱萸叶和酒分给众人,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被茱萸和的香气慑住,恒景手执降妖剑,几个回合就杀死了瘟魔,从此登山避害的事就传开了。有些地区属平原,无山可登,于是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西京杂汇》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致死后,其使女贾佩兰离开皇宫嫁给了扶风地方的段儒为妻。她对别人讲起宫中的生活,谈到宫中每年九月九日吃重阳糕,饮酒,插茱萸等,成为宫中惯例,以求长寿。

重阳登高

天高云淡,风轻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迎来了重阳佳节,登高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现代人们已赋予金秋登山以更多的人间情趣,将登高视为“秋游”的一种形式。专家认为,登高爬山确是一项有益的体育锻炼,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流畅,脑血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新陈代谢加速。另外,在登山过程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降低,能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也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人们到草木繁茂的地方野游更有益健康,据资料显示,1 hm2草地,1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9 kg,降低噪声10~20 a B,吸收太阳辐射73%,1亩森林每日可吸收6 kg二氧化磷,68 kg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大地原野,山里山外的“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正是现代城里人千金难买,求之不得的好东西。新鲜空气可以清肺健脾,攀峰越岭可以舒筋骨,以防关节老化,急步快走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凝眸远眺可以推迟视力的退化,重阳登高乃医学专家十分推崇的“回归大自然疗法”。

重阳诗话

中国传统节重阳,这一天人们成群结伴,携亲约友,登高望远,饮酒赏月,历代文人雅客,吟诗作赋助兴,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著名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客居异乡,在重阳节赋诗寄怀,寓乡情亲情于一体,亲切感人,堪称千古绝唱。东晋陶渊明的:“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名诗,语言质朴自然,格调流畅清新,充满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情趣。古时重阳登高还要佩茱萸,携酒,诗人杜甫有“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诗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将佩茱萸,饮酒之俗作了说明,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避邪翁”,为“延寿客”,故借此两物饮之,以消阳九这厄。如果我们从茱萸和的药效去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一民俗的保健价值了,茱萸是一味中药,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祖国医学认为,它性热味苦辛,有小毒,有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理气止呕的功效,现代药理分析,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一切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祖国医学把致病因素统称为“病邪”,所以,古人称茱萸为“避邪翁”,更是常用的知名中药,《后汉书•郡国志》载:南阳聊县山中有一条溪谷,溪谷两旁遍生甘菊,花瓣常坠入水中,天长日久,这条溪水的味道特别清香甘甜,居住在溪谷下游两旁的30多户人家,世代饮用此溪水,世代皆长寿。高寿的人一百二三十岁,中寿的一百多岁,最短的寿命也在七八十岁,常饮酒能令人长寿,故誉为“延寿客”。

重阳品糕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食文化中,重阳食糕是一大食俗,东汉时期,最早的重阳糕叫“花糕”,它是用糯米或黍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又因糕上插有彩旗,故称“重阳花糕”。唐代时,吃糕就很讲究了,当时的花糕,少则两层,多则九层,上面插有小彩旗,并饰有两只小羊,寓意“重阳”,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以果实,如石榴子、栗子、松仁、银杏等之类”或者做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明、清年间,南京、扬州、苏州地区制作的糕,在江南号称“一枝独秀”如八珍糕、喇嘛糕、桃仁糕、茯苓松子糕、三层玉糕,曾载于《吴门食谱》至今可见。清代宫廷视重阳花糕为传统美食,自九月初一起,宫廷御膳房就忙于准备花糕的原料:糯米、黏黄米、粳米磨成面粉,辅以红枣、松籽、核桃、瓜籽、果脯、桃脯、山楂脯、青梅、瓜条等蜜饯。果脯切碎块,熬蜂蜜、炼奶油、猪油……用不同熟制的方法制成黏花糕、炉花糕、花糕,每日由皇帝分赐宫内妃嫔及王公大臣们食用,直到九月九日晚膳为止。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曾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螃蟹的种类很多,仅在淡水湖泊生活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阳澄湖产的大闸蟹素为珍品,自古至今,阳澄湖清蒸大闸蟹驰名中外,在港澳台各家大餐馆里,均被列为九月时令佳肴,极享盛誉。

重阳登高范文第4篇

买好东西,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瞧,一马当先的是大表哥,后面紧跟着姐姐和表妹,后面就是我和小表哥了。我和小表哥真是羞愧不已,自己的年龄、个子都比小表妹大、高,竟然爬山还追不上小表妹;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外公了,今天就是外公的70岁生日了,看他身上背一个大包,手上抱着小表弟,还时不时扶扶外婆,望着外公矫健的步伐,根本不像一位70岁的老人,在我的想像中就像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许多人挑着担子往上爬,我心里想,这些人挑着担子,我们一点东西都不拿,两脚都像灌了水一样,很难走动了,他们挑着担子,还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们当然就比我更累,但从他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

在半山腰我碰到了同学朱坚定,从我们的谈笑中,我更加坚强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可能是我的决心打动了老天爷,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头,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还在我们身边流传下去,下年我一定还来。

重阳登高范文第5篇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重阳节登高的由来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登高的由来重阳之所以要登高,据魏文帝《与钟繇书》说是:“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

重阳日登高辟邪气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这也有一种说法。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这种税法不免牵强附会,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桓景带领乡民登高避灾

后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

桓景届时果然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桓景避灾之说,虽为神话,然而后世之人却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久之乃渐渐成为我国的特殊风俗。

古人有山岳崇拜情结,登山为了祈福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说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节的寓意是什么意思敬祖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敬老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孝道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国近代的衰败,今人将古代的一切思想视为封建思想,称不适用于今世。于是不讲孝道,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感恩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

重阳节习俗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九月九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在《易经》中,九月九日,表示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在我国的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节,还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年,我国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久久”长寿之意。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沉重的现实意义。

不管怎么说,重阳节只有一天,我们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时间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形成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风气上加以影响,从观念上加以调整,这才是重阳节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