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家乡手抄报

我的家乡手抄报

我的家乡手抄报

我的家乡手抄报范文第1篇

2019年国庆节活动主题:歌唱祖国、民族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对广大师生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教职工创业、创先、创优,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教育周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及《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化,讴歌伟大建设成就,展望美好发展前景,激励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信心,凝聚力量,奋力走在我镇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前列。为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和谐、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活动指导:

组织实施:

成员:级部主任、班主任

三、时间安排

2019年9月25日---10月12日

四、活动内容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2、五年级同学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3、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自选一)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4、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5、十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会昌一首爱国歌曲”、“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6、二至五年级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安排

1、一至五年级召开“钓鱼屿属于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要求:主题鲜明,黑板上有召开标语。10月8日下午完成并上交。

2、五年级同学每人制作一张以“讴歌祖国伟大建设成就,展现家乡巨大变化”的手抄报。

手抄报的版面设计要求:手抄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主标题:即手抄报的名称,如“小主人报”“国庆专刊”等。 ②报头:紧跟主标题的一幅画,与主标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③文章:是手抄报的主要部分 ④标题:是指每篇文章的题目 ⑤尾花(或插花),一般用文章的结尾处或中间。 ⑥花边装饰:用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分割空白处。 ⑦底纹装饰:给文章或题目进行底纹装饰。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活动班班生生都参与,形式生动,寓教于乐

通过广泛开展师生的歌咏比赛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庆国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各班级师生的文体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彰显特色。

各班级要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我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4、五年级全体学生认真开展“颂歌献祖国”征文活动

1)征文主题:

祖国颂:歌唱祖国、民族,可以也抒发个人情怀。

国庆或中秋故事: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与国庆、中秋有关的故事。

家庭或家乡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各个角度记录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讲述家乡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征文要求:文体、字数不限,要求原创。

3)征文方式:

五年级每班评选出5篇优秀习作10月9日上报一中点,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10名,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宣传栏上。

5、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10件作品)举行“金秋颂”画展。

6、二至四年级学生(每班交5件作品)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

五、活动要求:

1、活动开展期间,学校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评比量化。

2、上交材料:

一至五年级主题班会 :10月8日下午 交级部和学校。

五年级手抄报、征文: 10月10日 交级部和学校。

我的家乡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铜川;乡土资源;中学历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铜川是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城市。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了解并传承本地历史文化。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尽管本地区的学校领导69.2%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关的活动,但事实上关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还是不够的。87.6%的同学只是表面知道本地域的典型历史文化名人,如孙思邈、柳公权、令狐德薄⒎犊淼取5这些人对历史的具体贡献不清楚。此外,同学们很少意识到本地历史文化的深厚。即便去一些历史遗址,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看,而非真正从历史文化角度感受。铜川乡土史资源这样一些接地气的知识却与同学们离得很远。这对于地区教育发展是一种缺失。中学历史教育只注重正统历史的教育不能顾及各地实际的乡土历史文化。而真正更能让学生体会的历史却恰恰是身边的历史、家乡的历史文化。怎样将两者结合并达到更好教育学生,提升本地学生人文素养,便是我们课题组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地开展乡土历史文化的学校教育,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影响辐射更多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

二、铜川乡土资源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个人研究

从小问题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我们从身边的小历史问题入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并指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学生调查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形成研究性成果。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本地历史文化的主题,在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活动中、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研讨中,通过手抄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就活动本身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同学们更进一步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学生个人研究深入而有效,这些研究促进了学生个人的成长。这些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的内容也对教师相应专业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指导个人研究的有效模式:每学年开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研究鼓动(学生此时对新的学习阶段有所期待,将前面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激励学生的研究热情。)

9月――12月,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野游,发现研究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存在学习倦怠,以此方式调整并转移学生视野,对研究十分有益。)

2月_次年2月,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地方文献资料。(这段时间学生快放假,心理压力稍减,制定研究计划在假期进一步地进行研究,有效而有意义。)

次年3月,完成论文。(这样的安排为参加每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次年5月_6月,教师对学生研究内容反思与进一步整理。

教师在指导中,也逐渐摸索出了有效的方法: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从身边的历史遗迹着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研究方法:尽管研究中都要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调查,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研究程度要求不一。高中学生在研究中更注重相关史料搜集与论证,初中学生则只需简单常识积累与简要分析。

3、结果陈述上,初中突显趣味性而高中则需更为严谨。这个过程中,完成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耀州延昌古塔文化遗存探源及其纠偏技术设想》、《孙思邈的后人哪里去了――陕西耀县孙塬村姓氏文化探究》、《对清代耀州城内现存古民居建筑的调查与探究》等。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拓展

由于本地历史文化深厚,在学校实际的课程讲解中没有更多时间用于专门的课程讲授。为了覆盖更多学生,让每个学生能接受到真正的铜川乡土历史文化的教育,我们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教育途径。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我走过的铜川历史遗迹》、《迎国庆、祖国家乡美》主题手抄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历史;大规模地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铜川历史名人故事,以讲故事比赛形式弘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本地历史文化遗址,感受到了铜川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综合了地理、历史、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并在参加学校活动中积累拓展乡土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从 “身边的历史”感悟铜川地域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这些活动,通过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他们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围绕参观博物馆等开展活动,集实践性与参与性为一体,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未知的世界与现实了解历史之间的距离。研究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在学校活动开展中,尤其是手抄报等比赛活动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活动开展模式。以手抄报开展为例,活动包括⑴、活动筹划, 在组织活动前,首先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近期学校活动安排,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分析,学生自身课业负担等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其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以怎样的方式展现学生理解清晰而明确,主题尽可能是熟悉而便于操作的。然后,才是活动的具体要求,包括活动安排、具体排版制作、评分方式等。⑵、发放通知环节,注意各个层面信息的多渠道。包括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⑶、实施环节,活动组织方,可以相应地科任老师联系,利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制作。适时,提前展示,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⑷、评比环节,组织方要考虑参与方的实际情况,在奖项设置上,尽可能涵盖更广的学生。为更好激励班级活动的开展,在奖项上,一定要考虑集体奖的设置。⑸、展示环节,我们将优秀作品选好以后,还需对作品进行展示。所选作品一定要注意数量、质量,这会影响我们制作的展板。展板排版也要讲究美感。让参观者一看即感受组织方的用心。展出的位置也是需要考量。⑹、品味环节,引导学生评价手抄报。可利用课堂时间专题品味。组织者注意引导学生品味的几个方面,以此指导学生学习手抄报制作,提升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教师的课程开发。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搜集整理铜川乡土历史文化,形成可用于课堂讲解的乡土历史文化讲义《可爱的铜川――历史篇》。此后,进一步完善以历史传说的角度来解读铜川历史文化,形成课程《铜川的美丽传说》。

三、效果评估与反思

从整个系统操作来看,我们基本在这几次反复实施中,由最初的指导个人研究到集体活动开展,再到校本课程的形成。铜川乡土历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逐步渗透拓展。各种层次的教育模式也更趋成熟。

1、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

(1)、突破传统中学历史教育的弊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本土化的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去感受、体会,让历史更生动。

(2)、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野,通过历史书本与乡土实际的文化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学生在实际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3)、乡土历史对师生来说相对较陌生,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对双方都是一种成长。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

(4)、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开展乡土历史文化的相关活动,通过学生的行动教育影响其他学生更具影响力。

(5)、课程开设由单纯的家乡历史文化的讲授到传说故事更具针对性的讲解与分析,使乡土历史文化有趣又不失历史的思辨性。

2、效果与反思

(1)、高中学生中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我们课题组开始探索在本地区学生中开展家乡历史文化问题探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走进生活,去发掘不被人们重视的那些散落在铜川各地的文化遗迹。考虑到W生实际能力,我们试点了高中的学生。同学们最初由不知如何进行调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进行问题研究,形成研究性成果,到后来在老师帮助下去实地调查,查阅本地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在一步步中,逐步学习,收获颇丰。如延昌古塔,发现古塔背后的古寺文化与现实中古塔偏斜问题的解决。如耀县清代民居,当老师带着他们走进民居,在房屋主人的介绍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体会那种传统家族文化的美,孩子们发现文化就在身边。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对学生来说收获的是一种别样的满足。如垭口遗址,当同学们在田野中,发现铜川周边竟有如此之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禁感触此地历史之深厚。

学生的个体研究,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研究动力,其学习更深入,在研究中学生能得到更多地锻炼,提升其研究的能力。但是,在教育更广泛层面的学生上,却是存在不足。于是,开设校本课程便是我们思考的方向。课题组将前期积累的铜川历史文化课程进一步完善,在高二年级开设了选修课程《铜川的美丽传说》,为学生介绍了铜川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引导学生分析了故事后面的历史。如妙善公主传说,故事悲泣,却反映了魏晋时期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历史实质,完成了预期效果,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2)、初中学生中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在高中进行研究取得要过的同时课题组开始进行初中的研究。初中学生的研究能力远不及高中学生,而其想象力却超出我们的预料。在指导学生个人研究方时,七年级学生李某对自己村子的姓氏文化进行走访调查,其所做的研究有趣而不乏历史的厚重。他的研究成果《孙思邈的后人哪里去了――陕西耀县孙村姓氏文化探究》。在初中学生中我们更多地开展系统性的各类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主题为《我走过的铜川历史遗迹》主题手抄报比赛。学生们用自己的眼感受家乡历史,并将自己看到的展示给大家。让初中学生正式在学校教育中接触家乡历史文化,普及家乡主要历史知识,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组织初中学生对学校周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的考查。活动后,学生对不清楚的家乡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调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非常喜爱这样的活动。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家乡历史故事编辑、演讲比赛。学生们对铜川人文历史感受更深刻。为拓宽对学生的影响面,随后,讲故事的同学们分班对八年级同学进行演讲。达到以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在八年级第一次开设《可爱的铜川》历史课程。大部分同学们对这样的课感到有意思。在完成课后的作业时,也十分具有开创性。

我的家乡手抄报范文第3篇

《人民军队三字经》读本,是中国人民在建国前夕编写出版的教材,内容涉及党史、军史、政治、地理、战术、军纪等,读者对象为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文盲的人民战士,该读本在部队基层的普及率相当高。虽然时过境迁,该读本的某些内容、文句与词语已经过时,但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人民的军史档案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关背景信息

关于《人民军队三字经》读本的作者与出版情况,通过google搜索网页检索,可以查阅到数篇相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一:

“另一件事是编印出版《人民军队三字经》。《前卫报》分发下去,有的战士自己能读,有的战士只能由别人给他念。针对他们不同的需要,耀邦和我商量编写一本启蒙读本,把识字和政治教育结合,要求内容充实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顺口。课本编写了两次,第一稿不满意,没有通过,第二稿就交给和谷岩编写。和谷岩当时不过是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耀邦鼓励他放开胆子下笔,结果就是这本《人民军队三字经》:“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从人民翻身讲到共产党、和,从大革命讲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中国讲到美国和苏联,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到奋勇杀敌、立功受奖、优待俘虏。《三字经》起初在《前卫报》连载,全部完成之后,耀邦和我修订了两遍,又让部队画家郑拓配上插图,然后印刷出版,全体指战员人手一册。《三字经》深受欢迎,一章章一段段许多战士都能背诵出来,被当顺口溜演唱。《三字经》被不少战士随身携带,在伤员血染的衣袋和烈士遗物中都曾发现。” (李昌《我与耀邦共事》)

材料二:

“1947年春,和谷岩仿照在家读过的“平民课本”写了一首“三字歌谣”,发表在纵队的小报上: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当时任纵队政委的同志看了,找到他说:部队现在的成分大部分是翻身农民,文盲太多,不适应全国解放后现代化国防军的要求,要想办法提高我们战士的文化素质,由你负责来搞一本“三字经”,配上插图,看图识字,发到连队,作综合教材。和谷岩受领任务后,用三个多月时间写出了总共有57章的《人民军队三字经》(郑拓绘图,全文写出后曾请从延安来的作家陈明看过),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印发部队每班一册。这本集党史、军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常识于一体的教材,以其口语化的语言,实用性的知识,很快在部队流传开来。战士们一有空就争相阅读、传抄,在伤员鲜血浸透的衣袋里,在烈士俭朴的遗物中,都曾发现过这本《人民军队三字经》。新中国成立后,这部“三字经”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并展出。”(武将:《战士的责任重:编辑手记》,载《报》2000年10月26日)

材料三:

“令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1948年秋,军区下发了一本《人民军队三字经》的小册子,有文字,有图画,内容十分丰富,讲我军性质、历史和光荣传统,介绍各解放区情况和高级将领,用今天的话说,称得上是有关我军的小“百科全书” 。战士行军念,住下来读,用它学政治、学文化,爱不释手。记得介绍‘晋冀鲁豫边区’那一节,最后几句是‘人口多,三千万,过黄河,下中原,常胜军,能征战,灭奸贼,破困难,,司令员’。但几十年来,对影响如此之大的优秀作品,竟不知它的作者是谁。当笔者写这篇短文时,曾任报社副社长的和谷岩同志,以其三卷本的文集签名相赠。接到后我立即拜读,读到第二卷,意外地发现,这篇教育激励过无数战士的‘三字经’的作者,竟是本人拜访过的和谷岩同志。这部‘三字经’在建国后,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和展出。” (魏艾民:《战士两件宝:枪和枪杆诗》,载《报》2001年2月5日)

材料四:

“淮海战役结束后,野政宣传部便提出随军分店出版部队读物问题。原则上规定:随军分店出版图书,应由野政宣传部负责编审,出书的经费和发行工作则由随军书店负责。决定先出版淮海战役战斗通讯集和《人民军队三字经》。战斗通讯集由杨子涛负责编辑,《三字经》约请部队作者李燕荪编写。经过他们二位的努力,两本书稿在南京解放前后完成。随军书店在上海也参加了一部分工作,没收到50令新闻纸,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出版室负责人决定,拨给了随军书店,随军书店就以此为资本印书。……《人民军队三字经》是帮助文盲识字用的读物,64开本,便于战士携带。因为当时部队正在开展文化学习,而部队识字课本又未编出来,该书就被选为临时课本,印数达25万册。”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新华书店》,载“山东图书信息”网页)

上述四份材料提供了许多有关《人民军队三字经》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但也有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信息,如就其作者而言,据上述前三份材料分析,《人民军队三字经》的编撰设计者为,初稿作者为李昌,二稿作者为和谷岩,最后定稿为李昌与。但据材料四的叙述,作者是李燕荪。由于没有原本对照,尚无法判断。

民间抄本概况

笔者于2002年10月在丽江大研镇老街一家古玩店内寻访古籍时,从一堆《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线装书中,偶然发现此民间抄本《人民军队三字经》一册,随即购下。

该抄本为毛边纸本,长26.5公分,宽14公分。正文共53页,每页八行、竖排,每行满格为6句18字。文字字体为小楷,每字约1公分见方。

抄本课文为三字一句,每课最短8句24字、最长40句120字,但以20句60字、22句66字和24句72字的课文居多。课文标题共593字,正文1835句共5505字,抄本标题、后识和姓名共47字。字数总计6145字。

抄本全文80课,与前述材料二的“57章”之说有较大差异,但抄本第一课的前八句“天荒荒,地荒荒;不识字,是文盲。不怨爹,不怨娘;旧社会,害人狼……”,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述一致。此外,抄本“第拾玖课”与材料三所述略有差异,抄本标题“晋冀鲁豫”及正文“人口多,五千万”,而材料三为“晋冀鲁豫边区”与“人口多,三千万”。

抄本的标题有三:封面标题为《解放人民三字经本》,正文标题为《人民军队三字经》,正文末尾书写为《中国人民军队三字经》。

抄本未注作者姓名。从字迹分析,抄本的抄录者至少在三位以上,但署名仅两位:题首有“苏子彬”加戳“苏子彬印”(正楷,1.1公分见方),笔迹较嫩;正文末有“公元一九五一年农历五月十七日(1951年6月21日)中江区第八行政村苏泽万录”加盖“苏泽万印” (正楷,1.1公分见方)。此外,封面还有钢笔字笔迹:“公元壹九五1年”、“学生苏子彬计()”加印章(“苏子彬印”)。

调查抄者经过

由于笔者对抄本中两位署名抄录者的情况一无所知,故自发现和获得该抄本以来,一直未予以披露。

2005年7月下旬,笔者特意赴云南调查《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抄者,辗转周折,终于在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六合乡禾乐村(位于金沙江畔海拔2600多米的四阱山顶,即抄本中所述1951年时的中江区第八行政村)的一处独居破旧农舍中,寻访到了《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署名抄录者之一苏子彬先生。经问询后得知,苏泽万为苏子彬养父,苏子彬于12岁从邻乡过继给苏泽万,曾在六合乡上学,“读到六年级”。苏子彬“属猪”,当于1935年出生。苏泽万“属龙,64岁过世”,其生卒年当为1892―1956年。在当时当地,苏氏父子属有文化之人。因此,《人民军队三字经》抄本的两位署名抄者的关系为父子。

当笔者给苏子彬出示抄本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复印件时,面对半个世纪前他和他父亲曾经抄录的《人民军队三字经》,他已经不记得往事,但肯定“苏子彬”是他自己、“苏泽万”是他的父亲,并十分肯定地确认所盖的两枚印章是他们父子俩的。笔者问及章印是否还在,答曰无存。问及此抄本的确切来源,苏子彬更无从回忆。

笔者分析:苏子彬遗忘自己笔迹以及无法回忆抄本来源的原因有二:一是笔者所出示的仅为抄录本封面、首页和末页的复印件,而非原件,致使苏子彬无法触及深层记忆;二是封闭崎岖的高山环境,居住在这高耸入云的山顶村落,可以长期不接触笔墨、不书写文字,从而使苏子彬忘却了自己早年的笔迹。

为了判断笔者分析的可能性,笔者请苏子彬写下了“苏子彬”以及“人民军队三字经”等字,看他写字时的运腕姿势,表明他曾有过习字的经历,审视其当场所写的字体,与抄本的正文标题及署名神似。因此,笔者逻辑地判断:抄本中相对稚嫩的几种文字之一,由苏子彬“”,而相对老练的文字,则由苏子彬的养父苏泽万“录”。其余文字的抄录者,暂且不知其人。

民间抄本意义

笔者认为,民间抄本《人民军队三字经》有多层意义。首先,《人民军队三字经》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革命历史文物性质,其印刷出版本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物,(材料二与材料三均提到,《人民军队三字经》“被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和展出”,但笔者曾多方询问,均未果。)而民间抄本的发现,无疑为这份军事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其次,在建国初期,《人民军队三字经》不仅成为当时战士中的文化普及读本或教材,而且还影响到民间,成为民间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读物之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对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的爱戴和拥护。

第三,自明代以来,云南省丽江和大理地区,越来越受到先进汉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以及《幼学琼林》等汉籍基础读物,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基本文化教材。而《人民军队三字经》作为教材传入民间,对于当地的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四,较之目前有记录的《人民军队三字经》版本,此次发现的民间抄本,在篇幅上有较大差异,在文字上亦有出入。正是这些差异与出入,对于中国人民军史档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我的家乡手抄报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举办的此项活动,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增强同学们明确当前社会思想领域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体现中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活动主题:

“讴歌青春,奉献最美”

三、活动内容及时间

1、假期开展我为家乡做奉献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为家乡、社区服务等,学生需提供家乡美景照片1张和劳动照片3张,一份介绍家乡的文字材料(征文比赛用),希望同学们通过活动,感受家乡的美,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感恩之情和独立自主的能力。5月4日前各班将较好的4张照片发班主任群。

2、各班开展“讴歌青春,奉献最美”主题班会(5月6日前将班会记录交教育处)

3、全校师生“弘扬五四精神,争做优秀青少年”签名宣誓大会(5月4日上午大课间)

4、“弘扬五四精神,争做优秀团员”纪念五四运动主题团课(5月4日下午第三、四节课)

5、“讴歌青春,奉献最美”主题征文、手抄报评比,此项活动欢迎教师参加,教师组单独评奖(4月29-5月5日)

6、“讴歌青春,奉献最美”主题板报评比(4月29-5月6日)

7、“讴歌青春,奉献最美”主题朗诵、演讲比赛暨颁奖仪式(5月7日上午三、四节课)

四、具体要求:

1、班主任在4月29至30日对各班学生进行动员,并组织学生积极准备。

2、各班征文、手抄报作品5月5日交于教育处赵过超老师(手抄报、征文作品择优各上交3个),5月7日前完成板报。

3、活动第7项,每班限一个参赛作品,演讲或朗诵这两个形式任意选择(作品的参与人数不限),5月7日前将参赛作品名称、形式、背景音乐、人数等交于教育处赵过超老师。

五、奖项设置:

各项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优秀组织奖若干。获奖同学和班级将颁发相关荣誉证书及奖品,获奖名单将及时张榜公布。

我的家乡手抄报范文第5篇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